试论文化传播与翻译文化论文
“szzfdx0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试论文化传播与翻译文化论文,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试论文化传播与翻译文化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试论文化传播与翻译文化论文
试论文化传播与翻译文化论文
论文摘要: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不能只在语言上推敲,还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使译作可以被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翻译的文化传播作用。
一、文化的概念及翻译的任务
(一)文化的概念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因此,文化翻译应“突破以往‘语言的囚笼’(theprison一houseoflanguage)的束缚”,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进行。笔者认为,当今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传播空前活跃,翻译又是文化传播中信息转换的桥梁,人们对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也愈来愈关注,因此如何翻译以实现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了。
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笔者赞同王克非的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他的定义指出了文化具有相对性和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指南这两个重要概念。
(二)翻译的任务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正如张今先生所言:“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近代学者越来越注重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二、文化传播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并受着文化的制约。任何语言文学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的过程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我们常常见到由于缺乏对源语文化的了解而错译、误译的情况。例如:将toblowone’sownhom译为“各吹各的号”,而这个习语的真正意思是“自吹自擂”。因此,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文化的交流。所以翻译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原因,中西方存在着较大差异,彼此对事物的好恶不同,因此在遣词造句上就各具特色。例如,英语中绿色常用来表示“嫉妒、眼红”等意,如词组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若把“眼红”译为“red-eyed“.将会使以英语本族语的人不能理解其内涵。又如,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英语民族有爱狗的传统,中国人却崇敬龙。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中华民族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dragon)在西方世界的神话传说中却是一只巨大的蜘蝎,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嘴中喷出火焰,是罪恶的象征。因此,中文的成语“望子成龙”若译为“tohopethatthesonwillbecomeadragon”,西方读者一定会大惑不解甚至产生误解;若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或“tohopethatthesonwillhaveabrightfuture“则能恰如其分地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易被西方人所接受。中英人民对于某些动物的心理反应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要求翻译时必须进行适当的转换。
中国遵循直觉的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追求形象思维。而西方开放性的商业社会造就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外向型思辨。这种外向性的“思物”又形成了西方注重逻辑关系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对语言的两种审美标准:语言的形象美和语言的逻辑美。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对照上面马致远的“秋思”与译文可以看出,原诗通过九个形象性名词的连续使用,译文则是通过形式完整的逻辑语句来抒发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正符合东西不同思维模式的特点。所以,在翻译时若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打破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构建译文,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审美标准。
因为中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社会习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人们的行为方式又受社会文化的潜在指引,所以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来自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不能只在语言上推敲,还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将翻译做好。 四、文化翻译的策略及原则
(一)翻译策略的选用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中介,而译者就是文化传播的使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译者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社会氛围、读者的趣味要求等可变因素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到翻译效果。因而,异化与归化等翻译策略在中外翻译史上都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translation和“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transl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Venuti,1995)创造的术语,用于描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法追求译文文体自然流畅,一目了然,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原文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陌生感;而异化翻译法则故意冲破目的语常规,把原文本的异国情调带到目的语文化之中。随着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异化与归化也被置于文化研究的大视野中进行关照。叶子南将西化界为在两个语言体系中已固定的表达方式间有差异时(英译中)所采取的原语的表达方式;并认为缓慢适度的西化有益无害,西化的总趋势是合理的。郭建中认为归化与异化各有其长,这两种互补的方法将同时并存。孙致礼则持适度原则,即在“纯语言层面”用归化法翻译,在“文化层面”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但他们又都推断异化法将最终会占上风。
(二)“文化传真”:翻译的基本原则
鲁迅说:“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所谓“异国情调”,鲁迅指的不是语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韦努蒂积极倡导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的异化处理,从而揭示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和文化上的差异。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语言可以转换,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因此,“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来源于典故或宗教的习语常采用异化的译法。当然,为了照顾译语读者的需要可采用直译加注脚的方法,如汉语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由于基督教国家对“和尚”这一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所以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Onemonk,twobuckets;twomonks,onebucket;threemonks,nobucket,nowater一morehands,lesswork.这样既传达了语言的意义,又传播了文化背景知识。
与“文化传真”相对的是“文化误导”。如果光在文字上做文章,不考虑其文化内涵,有时难免会使读者对异国文化产生误解。如《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中第一行“世人都晓神仙好’,,霍克斯译为“Allmenknowthatsalvationshouldbewon”因为“拯救”是基督教的概念,从“罪孽”中得到“拯救”是基督教的最高追求,它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但同时它也误导译语读者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而杨宪益却译为“Allmenlongtobeimmortals“,变“神”成“仙”是道家的最高理想,”immortal”自然承载了中国道教的许多文化内涵。用异化的方法把它英译过来,既忠实于该句的原意又能巧妙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人,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背景。这样处理显然弥补了归化翻译的不足。
“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者尽量保存源语文化的韵味,使读者扩大文化视野,了解异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知识和启迪;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知译语文化,而且要熟知源语文化,熟悉其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哲学思想、科技成就等。通过对比,才能尽窥源语之妙,运用译语做到真正对等的传译。翻译工作者应该把传达外国文化、繁荣和传播本国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带着强烈的文化意识,认认真真地做好等效翻译的工作。
篇2: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论文
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论文
论文摘要;一部人类丈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史和变迁史。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全加的过程。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嫌介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嫌介化及嫌介文化化等三方面入手。弄清当代丈化传播与媒介丈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徒进当今煤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 媒介文化 信息 文化 媒介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关键是媒介文化,它决定着文化传播的速度、内容和范围。所谓煤介文化是指传播者借用传播媒介在实施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总和。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个体系、媒介运作方式及其中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还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种变数”。它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人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人们淡薄了文化传播,更没有媒介文化意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以后,人们的文化传播、媒介文化意识不断加强,不仅重视了文化传播的研究,而且也有一些学者对媒介文化的功能、作用、特性进行探讨。但研究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几乎是空白,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促进当今媒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要弄清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关系,可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媒介化及媒介文化化等三方面人手。
一、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
文化传播是指“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播的性质和水平,不在乎传播什么,而在于怎样传播,用什么媒介手段进行传播。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到特定媒介的支配,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技术的兴起都会引起文化的变革。
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会给社会和文化造成很大冲击,终于延续成为文化的一种积累。媒介经历了各种形式的变化、演进与共存,在传播文化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传播因媒介的发展而得到同步的发展。媒介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文化传播也就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叠加的过程。例如人是文化传播最基本、最原始的媒介,语言传播成为文化传播最初的形态,人的流动则成为文化传播重要媒介。后来人类的祖先开始用图画来表达思想;公元前40,古埃及人创造了雕刻文字,公元前3000年,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文字传播开始成为文化传播的形态。人类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普及,使文字媒介得以大量印刷并大量传播,其社会影响更为深广。它使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大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印刷机的发明的确是一次划时代的科技革命,今天的报刊、杂志、书籍无一能离开印刷术,它们在传递、交流着各种不同的文化。接踵而来的是影视形象传播的诞生与通讯技术的巨大突破: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到彩色、宽银幕到立体声电影;从电报到有线电话、无线电话、再到太空传播的卫星通信,这些成就造成了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
媒介在促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和运用使人类文化传播呈现网络传播的态势:“上网”和“在线”使人类真正感受到了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新景观、新档次以及势不可挡的新趋势,网络媒介的虚拟化使当代文化传播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化传播形式经网络传遍,其性质由点对面的传播变成了点对点的传播。网络媒介加速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通过时空分离或时空凝缩,“地球村”应运而生。一方面是本地生活越来越受到远处事件的“远距作用’;另一方面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意识异常凸显。我们—他者、本土—异邦、民族性—世界性等范畴,不再是抽象的范畴,而是渗透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当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整个生活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二、当代文化的媒介化
在现代社会,媒介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态是文化的媒介化。媒介的渗透是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现象,技术不断优化、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负载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为当代人们构建了媒介信息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样式,无不纷纷利用大众传播文化作为传播的渠道。
事实表明,技术对文化起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工业中的技术因素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效果,媒介化的文化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而得到更迅速、更广泛的传播,使远距离的文化传播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文化工业中的复制技术实现了对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推动了文化的民主化进程。此外,文化工业也带来了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事项:一是技术选择的内容由于远离了其原初形态而使文化信息未经解释的本原性丧失。生产技术越是完整的重负、负经验对象,人们就越容易产生错觉,必然构成强制性的意识形态功能。二是文化的媒介化使传播的互动模式变成了线性单向的过程,这在电子媒介中显得尤为突出。有千百万人参与的文化工业再生产过程,总是在无数的地方为满足相同的需要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这不仅是文化生产越来越垄断化,而且在技术的支配下,每一个自发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公众,都会收到来自机器设备的控制,工具理性又一次战胜了价值理性。三是大众传媒推动了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它不但在规模上超过了其他文化形态,而且还以各种“文化暴力”的方式掠夺着其他文化资源。这就造成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甚至主导文化的“殖民化”。
技术化生存着的人类在功能上越来越趋于平均化,这种平均化由于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而使其个性变的荡然无存。现代技术对文化主体的侵人,已使文化消费者的想像力渐趋萎缩。文化产品本身,臂如较有代表性的电影、电视,就抑制了观众的主观创造力。当代电影、电视越来越片面强调技术的万能作用,为技术而技术,留给观众的除了视觉的冲击外,脑子里一片空白;影视本身缺乏人文内涵,故事情节苍白,情感空洞,把观众带人了技术主义的泥淖。媒介完全控制了人们的'想像力,以至人们不再借助图像进行创造活动。另外,随着技术化在文化工业中的蔓延,各种新的娱乐方式,如歌舞厅、电子游戏厅随处可见。表面上看,似乎是市民大众在塑造大众文化,而实际上是大众文化在不断地生产着市民大众,而人们只能努力使自己适应这些新的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于是,文化工业不仅决定着文化商品的生产,而且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技术对文化的渗透越是隐蔽,它的作用反而会越强烈。这在文化观念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由于科技的发展.知识与产品迅速更新,这就要求人们的思维及观念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也要求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人生的态度及自我认知的方式进行重构。技术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使价值理性的主体和对象成为虚元。鲍德里亚把当代通过媒介使社会事件无限接近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种呈现方式,看作是作为人性表现的身体的丧失。由于媒介对每个事件和政治活动的无限接近,政治和权力的秘密性和神秘性完全暴露在大庭广众下,杜会人物不再神秘和深不可测。在他看来,如果身体失去了表现力,失去了空间性力量,也就失去了它与其他身体相区别的东西,那么这个身体就是多余的,最终成为信息传播的障碍。技术对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渗透,特别是计算机电子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使技术概念侵人人的意识和感觉中,造成了工具理性对主体的价值理性的挑战。网络化的思想及信息操作的清晰度会对社会干扰产生令人忧虑的负面作用,这种对主体价值理性的削弱甚至抛弃所造成的文化生活对网络的服从,势必演绎成一种文化的病态。总之,现代技术对文化的渗透作用不仅不·会停止,反而会愈演愈烈。对此采取视而不见或坚决抵制的做法,对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均有害。人们当然应该头脑清醒,趋利避害,在文化传播活动中保持二者必要的张力和动态平衡。
文化传播的前期大多是群体对群体的传播,因为个人对个人的文化传播处于较低层面,缺少现代的信息工具和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正好填补了人类的这个空缺。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网络传播就如同社会运行的神经一样,对人类的交流、交往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在技术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文化交往和沟通的平台,它像一个巨大的信息超市,成为人类大众聚会的广场,使人类的精神家园有了一个新的栖息之地。但与此同时,网络也使人们对传播的内容失去了必要的控制。网络是工具理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对此,人们必须引起高度瞥惕。
总之.当代传播媒介是一种社会辐射力很强的文化装置,不仅影响到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动力,而且当代传播媒介的诸多特点已进入当代文化的深层结构,使当代文化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文化的媒介化是“文化与传播同质同构”在当代的突出表现。
三、媒介文化化
传播媒介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媒介的文化价值。媒介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它在文化社会系统中形成了一个亚文化系统,即媒介文化。研究媒介文化,实际上就是研究传播媒介与文化及其变迁之间的关系。媒介文化离不开媒介的存在与发展。威尔泊。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递的工具。”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传播媒介文化经历了口语文化、书面文化和印刷文化及电子媒介文化几个阶段。
口语文化是一种民主性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基于人先天具备的能力,从而使每个人都可享用信息传播所带来的利益。但口语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易受时间的侵蚀而湮灭,而且它的影响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书面文化使传播成为一种破解和使用符号的技术,这种变化的意义是深远的。“书面语出现是语言脱离了口语传统向世俗权利转变,结果对空间关系的强调超过了时间关系”。书面文化摆脱了方言所造成的文化隔离,扩大了文化交往的范围。电子媒介是书面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在电子传播方式中的融合。电子媒介使文化重新通过声音和图像的形式得以传播,从而清除了书面文化的文字符号对大众的限制。不论教育程度的高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的声音与图像和文化接触。如同口语文化一样,电子媒介从传播方式来看,对使用者没有任何非自然的要求,因而具有真正的平等性和民主性。
传播媒介文化的发展固然与某种特殊的传播技术有关,但归根结底是由社会文化的发展所推动的。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关系表现为
1.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也就学会了进行丈化传播
烽火、击鼓是文化传播;驻寄梅花、鱼传尺素,也是文化传播。人类文化并非得自遗传,而是后天学习所得。人类文化的这种后天获得性,乃是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基础。文化变迁与发展受到传播的巨大影响。而传播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变迁是文化的纵向发展,传播是文化的横向发展,两者相结合则是世界传播文化的进步。
2.文化较多依技于传播,没有传播,它将随文化持有者的死亡而消失
没有传播,便没有文化的增值、同化和重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戈登限泽认为,在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很大的成份是由传播而来的,而这一比例可高达90%。这就是说,对于大多数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而言,独立创造的文化只有10%。人类正是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才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共享、发展、延续下去,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3.传播嫌介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播是文化跨时空,冲垮各式各样的社会篱笆,不仅影响着文化的形成,而且影响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了文化的融合、增值和变迁。
文化融合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文化经过接触交往后,彼此借鉴、吸收、交融而形成一种新文化的过程。文化融合是传播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各种文化体系中原有文化要素有的被保存下来,有的被抛弃,有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一种不同于原有文化体系的新文化体系。传播不但是文化融合的前提,也是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机制。文化同化是文化融合的主要表现。文化的融合于同化为原有的文化圈补充了新鲜的养分,形成了文化的更新,使得新文化的适应、整合功能进一步增强。
文化增值是文化的放大现象。当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出价值或意义,或者一种文化的传播面增加从而使受传体文化相对于传体文化有了某种增值放大,这就是文化的增值现象。
文化变迁,泛指文化诸方面发生的任何变化。从文化内部因素看,引起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接触、传播、新的发明和发展等。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力,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总之,当代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当代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文化的发展。
篇3: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路径论文
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路径论文
郭慧编著的《英语习语与委婉语文化探析》(6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研究对象显而易见,主要有两个:一是英语习语,是以英语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二是英语委婉语,即英语交际场景中的委婉常用语。全书共有十个章节,前五章对英语习语的语言类型功能、文化内涵、语用分析、跨文化交际和习得策略进行了层层解析和叙述;后五章则对英语委婉语的语言界定、文化发展背景、语用探究、英汉委婉语对比和习得策略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论架构和教学指导。从本书的英语教学逻辑来看,编者十分注意在现代的语境中,紧密结合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属性,让英语的教学在语言和文化的融合性学习中更深入和彻底地习得及发展。而现代的新媒体传播语境对英语语言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笔者认为从新媒体传播路径的角度来说,它改变了英语教学的传播模式、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模式以及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交际模式。
一、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多元传播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语言文化等各类信息都能通过无数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广泛的传播,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尽管英语的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传播性质和传播渠道,但英语的语言和文化并不能完全割裂,它们相互之间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就像该书中论述的习语和委婉语一样,大量民族文化内涵往往就体现和融入在语言的词汇当中,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路径有着很大的重叠,在新媒体语境下,线上线下的多元传播渠道中,存在着大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英语传播,如新闻、音乐、电影、交际、标语等,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会给予我们语言和文化的双重接受。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渠道改变的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率,加速了英语语言与文化在受众间的传播速度,也进一步推动着语言文化在社会大众化发展中的演变和创新。
二、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传播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英语的传播展现出了语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单纯的语言传播和单纯的文化传播是不可能的,而在大众化传媒的新时代,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展现出了“1+1>2”的传播优势,使得英语语言与文化在课堂上、在网络上和在线下活动交际中的传播都更加丰富多彩,互动性和趣味性都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英语语言与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自然形成两者的相互带动,传播英语文化的载体包括音乐、电影、书籍等,受众在从中感受英语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会接受大量英语语言的知识;同样,在传播和教学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包括课堂教学、英语演讲等,让受众在巩固和应用英语语言理论的时候也会从中感受到英语语言背后的深厚民族文化积淀。
三、新媒体时代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交际传播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全球流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断地进行碰撞和融合,在英语教学中,高校英语专业也逐渐从单纯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能力转向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路径除了教学传播、内容传播和比较研究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交际。交际是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路径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包括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包括线下各种英语活动中的英语语言交谈应用,网络中各种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载体及路径的分享交流,还包括社会英语人才需求的商务英语交际等,这些交际都构成了当前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价值最大化的直观体现。相对应的,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也成为考察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核心标准之一。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给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路径带来了多元的渠道创新和形式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就像郭慧编著的《英语习语与委婉语文化探析》一书中所展现的那样,在教学、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中,英语的语言和文化传播越来越融合和隐蔽,对此我们要注意总结和归纳,在传播路径上探讨新媒体时代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让英语人才培养更符合当前的传播语境和社会需求。
篇4:钢琴音乐文化传播与音乐文化教育论文
1钢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之间的干系
钢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传播密不可分,两个表现的事物高度的发展关系在一定层次上相互促进,具体的表现的形式:第一,文化传播与教育二者互相保持着协调发展的逻辑关系,相互可持续的促进,都属于社会音乐文化领域,都受到音乐文化的传播的限制,立足于自身体系的建立和高度的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分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这个关系使它们直接或间接的形成互动的必然性。第二,社会的音乐文化传播有着自身的理性的逻辑元素蕴含其中,表现在是音乐教育的文化基础,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由此看来,音乐教育与社会的音乐文化传播是密不可分的,脱离社会音乐文化传播的背景,音乐教育是难以继续发展的,同时缺少音乐文化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传承更是遥遥而不可实现的。
2钢琴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
虽然钢琴音乐教育在不断改革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变化,但实际上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做得并不够好。这种不完善除了包括政策方针、教育体系等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与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的缺失。
2.1钢琴音乐教育中的因素和社会音乐文化的干联
钢琴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影响的因素是在教育过程中的设备硬件的搭配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对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它们两者的互动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不是单方面,往往是双向。
钢琴音乐教育有着突出的三要素的特征:音乐教师、音乐教材、音乐设备,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三个部分。首先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扮演着植树人的角色,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将音乐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传播给下一代。所以,作为引领者音乐教师必须首当其冲地融入社会音乐文化中,设身处地的感受社会音乐文化,对社会音乐文化要进行批判性的汲取。其次,音乐教材的内容直接表现出音乐的中心思想,也是学生最先接触的音乐文化。所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协调搭配好互相彼此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软件配置是保证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的因素。这些要素彼此影响、彼此制约,彼此配合,增进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可以将社会音乐文化适当融入这些要素中,用来促进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
2.2钢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的深入分析
社会音乐文化起源于古代时期,承载着人类悠长的汗青和厚重的文化,经由多年的文化变化仍然生生不息。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五十六个文化各不相同的民族,不仅如此,每个时期的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发展轨迹。综合起来,文化的发展轨迹对音乐的发展历程有着深深的作用。
钢琴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不仅仅改善人们的思想水平,音乐对于社会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促进人们思想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离开音乐教育,学生的精神教育将会不完整,综合素质的能力将会出现短板,对精神食粮的要求也会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3加强钢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的对策
对于加强钢琴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多种的方法,要加强教育过程中的音乐互动的环节,要做到教育主体间的双向教育互动,对传播过程中的音乐文化要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对待文化的差异要高度的认同,扩大音乐文化传播的范围。音乐教育对社会音乐文化要高度的渗透,这是快速融合的发展的过程,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所在。
将社会音乐文化引入到钢琴音乐教育中:钢琴音乐发展的过程也是民族音乐不断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需要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因素融入其中,丰富本国的音乐文化内涵,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引领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民族的精神融入民族音乐之中,既有音乐文化的传播,也有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
同时,流行音乐也属于社会音乐文化的范畴。流行音乐大多数的商品化的音乐,在引入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辨别,将其中的积极部分融入音乐教育当中。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加强流行元素对学生的熏陶。我们可以将流行音乐的音乐和基本常识融入钢琴音乐教育中,同时也可以加入流行音乐乐器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社会音乐文化传播离不开音乐教育的发展,钢琴音乐教育作为社会音乐文化教育的一种主流形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钢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旋律演奏的乐器,更是一种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促进我国音乐文化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篇5:钢琴音乐文化传播与音乐文化教育论文
关于面向朝鲜半岛的汉语国际教育这方面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在国外的开展和研究比我们早很多,但是各个国家对这个学科的研究与建设存在很大差异,学科建设还不成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我国从建立到发展三十多年的历史,所以对于学科和专业建设还是在发展和完善中,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也增添了新内容,孔子学院成为汉语传播的新途径。但是无论怎么发展和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是教学研究,国内对该学科的研究还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研究价值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超过300所,并且高校的专业设置逐年增加,加上社会诸多培训机构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可谓遍地开花。但是其中设置对韩汉语方向的院校,或者说人才培养明确面向朝鲜半岛的只有两所:延边大学和辽东学院。然而延边大学的对韩汉语招收的是母语为朝鲜语的学生,所以从专业方向设置和看,辽东学院面向朝鲜半岛的汉语国际教育在全国尚属首例。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是在迅速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寻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区地方特色、能够发挥地域优势的新途径,促进辽东学院汉语过教育专业的科学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最大程度发挥教育的创新作用。同时,有效完成中国文化传播的责任和义务。
二、研究现状
关于中国文化传播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的不断建立,文化传播和推广研究著述开始涌现。尽管对外汉语发展了三十多年,汉语国际教育尚处在发展初期,但是“汉语国际推广”概念自提出至今历时不足十年,其间研究成果颇丰。由于对外汉语最初的发展都是面向英语语言的国家,所以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推广也是这个专业研究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开始关注小语种国家,一些小语种国家的汉语推广以个性化的教学研究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内容。即便这样,不管是面向英语语言国家,还是面向小语种国家,以语言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较多,而基于文化和文化对比进行的研究的成果还是不多的,特别对朝鲜半岛的文化研究,基本的方向是面向韩国,而对韩国的研究又是近年“韩流”对中国的影响居多,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文化和文化对比研究是比较弱的。
目前辽宁省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有十所,招生分两类,一类是招收留学生,成立了国际交流中心;一类是招收母语为汉语的对外汉语师资,其中辽大、沈师、大外和辽东学院既有国际交流中心,又有招收母语为汉语的对外汉语专业。在对母语为汉语的汉语国际教学中,人才培养主要围绕对英语语言环境的汉语师资。课程设置基本是语言和文学的架构,语言以汉语为本体、英语为工具。只有辽东学院是对韩汉语师资。所以从专业方向设置上,辽东学院的对外汉语(对韩汉语)具有区位和地缘特色。
三、研究界定
面向朝鲜半岛的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研究对象是汉语国际教育,这里既包括面对中国学生的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汉语国际教育,也包括面向留学生的汉语教育,研究范围定位于面向朝鲜半岛,同样,这里既包括“请进来”的朝鲜半岛学生,也包括已经和即将“走出去”的中国师生。由于地域优势和地缘特色,本论文的研究载体是辽东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国际交流中心留学生。中国文化传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如何在专业建设和教学中有效传播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途径和策略是本论文对研究核心的基本界定。
四、研究目标
整体设计一个适应朝鲜半岛发展需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文化传播建设方案,促进专业持续发展,增强专业建设内涵,发挥专业桥梁作用。以辽东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国际交流中心汉语教学为载体,以面向朝鲜半岛的汉语国际教育为研究对象,以面向朝鲜半岛为研究方向,以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传播为研究目标,以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途径和策略为研究核心,以达到中国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五、研究内容
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研究: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一体两翼”模式下拓展跨文化交流的内涵,建设以语言为媒介和工具、以技艺为形式和纽带、以知识为理念和目标的文化传播的内容。包括语言工具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与语言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任务;文化知识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目的,传统文化知识是传播的主要内容和理念;文化技艺传播:作为文化的形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是文化传播的纽带;生活世相传播:作为文化的表现,进行发展中的民风民俗传播。
中国文化传播的途径研究:由于丹东地区毗邻朝鲜半岛,“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文化传播是既符合国家战略,也具有地域特色的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针对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走出去”国家汉语推广战略的主要形式,作为第一个建立“孔子学院”的国家,韩国目前已经有16个孔子学院,汉语教育非常广泛。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让我们的师生“走出去”是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建立语言交换生基地、创设教师交流平台、实施专业交流机制等多渠道途径是本部分的主要思路。针对朝鲜半岛来丹东的人员,“请进来”是主要途径,针对这部分学员对中国文化接受和认可需要一个感知、观光、震颤、修正、拒斥、接纳的复杂的系统过程,无论是何种汉语学习的目的,我们都从语言基础教学到技能掌握,从日常交流到文化接受,建立语言学习基地、技能培训基地、文化交流基地是主要途径。
中国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运用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从文化的异质性入手,缩短文化距离,避免文化冲突,打破单一文化的思维模式进行传播。运用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对比的策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端和影响的对比角度进行文化传播。根据学习对象和学习目的不同的差异教学策略:由于本课题中华文化传播的对象不同,进行汉语教学时候运用因材施教的策略。
六、研究视角
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汉语国际教育本身是进行跨文化的传播和交际,但是在“汉文化圈”背景下的面向朝鲜半岛的汉语教学又具有异质文化的同构、同源不同流的特点,所以这种跨文化传播又区别于其他中国文化传播。
中朝韩文化对比的视角:在“汉文化圈”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语言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教育文化等等,无论是语言教学中,还是技艺传授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异中求同,同中见异。
七、研究思路
这个研究明确定位于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研究,并遵循以下主要原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研究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实践研究策略;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国际交流中心留学生为载体和研究对象的研究进程。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显示出的重要作用使汉语走向世界成为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正常的学制中,而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项事业,其发展势头持续强劲。针对目前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同时,着力加快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拓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国际新形势下的重要问题。丹东地处中国和朝鲜半岛边境,近年与韩朝的经贸、教育往来愈加频繁,本论文旨在运用地缘优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适应朝鲜半岛需要的、切实可行的文化传播研究,为汉语国际教育输送优秀人才,为繁荣边境文化寻找更多新思维,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提供新动力。
篇6:语言文化与翻译的论文
关于语言文化与翻译的论文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文化差异的存在常常成为翻译的障碍,译者必须处理好语言文化间的差异问题,使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识;翻译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对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有正确的理解,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歧义,落入翻译陷阱。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因为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十分敏感,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不清楚,便不能透彻理解反映它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往往同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紧密地联系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如果对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交流又促进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不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长期处于孤立、闭塞的状态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交流中得到好处。现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国家中,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
跨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通过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跨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既促进了各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可见,语言、文化、翻译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二、文化差异——翻译的障碍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任何两个社会都有文化重叠现象。但是除了相似点以外,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不同于他们母语的一种异族语言和文化,常常碰到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价值标准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或者观念,这种跨文化的困惑在翻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英文电视台新剧集《高校风云》(bos—tonpublic)中有句对白“no,youdidn’tdisturbus.wewerejustchewingthefat.”chewtheaft不指嚼肥肉,真正的意思是“闲聊”。所以,此句应译为“不,你没有打扰我们。我们只是在闲扯。”又如:刚刚才发薪水,有人提议周末大家一起上馆子打牙祭。一位中国女士想要减肥,好穿新近买的一条短裙,推辞说:“no,idon’tthinkicanmakeit.1wanttotightenmybeh.”后来,朋友悄悄地问她:“如果你最近手头不方便的话,我能帮你什么忙么?”该女士被问得一头雾水,解释半天才弄明白。原来,“tightenmybelt”是经济拮据,必须节衣缩食度日。例如:“theharvestwasbadlastyear,weallhadtotightenourbelts.”(去年收成很差,我们必须节衣缩食度日。)
看来文化差异引起的麻烦还真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
1.文化差异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往往是说话人越过了话语字面意义,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例如:thatguy’sgotamidastouch.作为听话人,我们首先要懂得midastouch是什么。
尽管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touch指的是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thegoldentouch),但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气力,就会像点石成金那样轻松赚钱。
2.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交际双方如不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例如:英语中的adultbooks一词语,从字面上看,这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意为“成年人用书”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义。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刊)”的代名词。原来在西方社会,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个委婉词便应运而生。再比如seniorcitizens一词,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它所指的是“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老年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
对诸如此类的词汇,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正确运用。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如有人将字面意义对等和文化对等之间随意划等号,把“milkyway”理解为“牛奶路”,那更是不懂天文学而贻笑大方。
3.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例句: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这座昔日被誉为远东金融、经济和贸易中心的城市正在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发展起着龙头作用。
译文: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hiscity,formallycrownedasthefinancial,economicandrade 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dragonhead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该句中把“龙头作用”译为“dragonheadrole”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英文中,dragon一词的意思是:amvthicalmonster(thatresemblesalargefire—breezinglizard”柯林斯最新英语),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做是光明的未来,而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而这里所谓的“龙头作用”意指“引导、领头、先锋作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误译。
应改译为: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thiscity,formerlycrownedastheifnancial,economic and trade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leading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可见,文化差异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诸多障碍和困难。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往往不同。如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很难正确理解、正确翻译。因此,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应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含义。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至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多高,则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功底,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文化意识,跨越文化鸿沟
文化意识即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译者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人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这就会导致误译。所以,我们说,翻译不仅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牢牢记住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原作的意思;二是如何让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地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多地吸收原语的文化养分。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问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有了这种态度,译者才能让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还要善于发现语言的共通性。如: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难发现,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汉文化中,曹操素有“奸雄”的称号,而英语中就使用了“devil”这个词。中英文用法上有惊人相似之处的还有: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to wam a snake in one’s bosom讲述的正是我们汉文化中的“农夫和蛇的故事”。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等特征无不与时俱进。观察一下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的翻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最敏锐的领域之一。
由于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间存在着众多差异,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不可能相同。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读者的这一独特的文化敏感性正是作者在创作语言作品时的语用前提。因此,用某一种语言创作的作品只有生活在这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才能做出作者所期待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也只能是大致相同。俗话说得好,读《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见,翻译者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的产物。因此,文化交流中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更要克服文化的障碍。只有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弄清词语的真实含义,把握好翻译的原因和尺度,既要考虑词语中的文化因素怎样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由于文化因素而产生误译,才能使得译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
总之,译者只有提高文化意识,才能跨越文化的鸿沟。
篇7: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论文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论文
论文摘要:如何破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更有效地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在思维差异、文化心理、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及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阐明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翻译 文化意识 文化与思维
1.引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在做翻译的时候就会有无法下手的感觉。(朱光潜,:184)。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人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2.影响翻译的文化元素
2.1宗教
大家都知道,《圣经》在西方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源头的角色。相关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仍然信信仰宗教。而中国人则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佛教,也是一种受到深刻世俗影响的多神论,这就不同于西方人大一统的一神论宗教观念。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在语言中就有“玉帝”、“佛祖’’等词语,而西方则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就有“上帝”一词。汉语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英语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译法,即“manpropose,heavendisposes”;或者是‘‘mandropose,goddisposes”。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对“天”字的不同翻译。“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佛教·道教色彩,而“god”则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后者的归化变译法固然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但不利于“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的传播。英语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成语中,如itsingodshands(听天由命)等。翻译中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以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这个成语为例,如果简单地翻译成“toembracebuddha’sfeetinone’s hourofneed”就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有需要时要抱佛主的脚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稍加处理的话,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toembracebuddha’sfeetinone’shourofneed——seek help atthelastmoment”。(包惠南,:20)。
2.2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各具特色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9”为例。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很特别,因为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即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之义。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人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并不具备这些特殊的意义。众所周知,在西方人的眼里“’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意指运气不好。所以在西方座位没有13号,楼房没有l3层等等。但在中国,这个数字却没有这种特殊的意义。对这些非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译者只有在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之后才能够准确把握。(包惠南,2003:9)。
只要谈到中国文化,人们总会自然而然的想到“龙”字。因为在封建初会里,中国古代的帝王总把自己描述成龙的化身,自封为“真龙天子”以达到奴役思想、驯服百姓、巩固政权、安邦治国的目的。而老百姓则把龙当作自己的神灵来加以崇拜,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祈求这个神灵之兽的保佑。因而“龙”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精神的象征,凝聚力的标志。于是汉语中就有了很多由“龙”字组成的表示美好形象的词语。如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画龙点睛,龙子龙孙等美好形象。正因如此,中国的文化也就有了“龙的文化”的美誉。但在西方人看来,“龙”却是另外一种形象,即“alargeiferce fabulousanimalwith wings and a long tail,a crested head andenoyitiousclaws,thatcanbreatheoutifre.”(一种体型庞大,长有双翼,顶有花纹,脚掌巨大的怪物)。所以把“望子成龙”翻译成“expectone’s childtobecomeadragon”,西方人见了不仅觉得奇怪,而且绝对不会让他们的孩子成为dragon的。因此,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我们可以把这个成语译为longtoseeone’schildsucceedinlife。
2.3思维方式
不同的地域、生理、心理以及文化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文化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英汉之间的翻译时,要高潮越过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障碍,准确的把握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
擅长形象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他们习惯于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西方人却长于逻辑思维,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把事物看成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哪个部分出了问题就处理哪个部分。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差异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中医强调整体上的辨证施治,而西医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贾玉新,:98—100)。
第一,从语句的衔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形合法(hypotaxis),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或分句)连接起来;而汉语多用意合法(darataxis),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是依赖连接词。
英语语法相当严密,注重形合,外形严谨.各个句子、语段或段落一般由一些功能词和某些特定的短语、分句进行连接。这些功能词和短语可以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较、让步、条件、转折等。在主从复合句中,各个分句层次分明,从句必须由主从连词来引导。而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通常由一些标点符号来连接。我们都知道,汉语是重意合的,很多句子或分句之间不分主次关系,只是通过意义来进行衔接,连接词用得很少。试比较下列的句子:
it is so coo1thatwe decide to go outfor awalk.天气凉爽,我们决定出去散步。
as water can lfoata ship,so can it swallowtheship.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w herethereisawill,there isaway.有志者事竞成。(沈素萍等,:27—28)。
第二,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思维模式,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和谐与统一。“和为贵”就是这种思想的很好的体现。
因此,在汉语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主语,通常会被省略,也就是常说的无主句。但西方的文化却大不一样,它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所谓的主谓两分。除了祈使句以外,每一个英语句子都要有主语,否则这个句子就是不完整的。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很多汉语句子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为它们添加主语。例如,眼看天就要下雨,又没有带雨伞,都很关着急,真不知该去哪里。
itisraining;wedonothavenoumbrellawithus.weareallworried aboutit,becausewedonotknow wheretogoatthe moment.
我们可以看到,原句的描述没有一个词是可以做主语,但在这里,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特定的环境,在译成英语的时候,分别添加了it和we作为不同分句的主语,这样就使当事者的心态与当时的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完全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添加了主语以后,就符合英语的句子必须要有一个主语的要求,也,就符合欧美文化中的所谓主观和客观分离的思维模式。整个译语显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2.4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各地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当地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词语的含义也有着非常显着的影响。例如汉语中的“东风”一词和英文中的“eastwind”一词,虽然从字面上来看是相对应的,但它们的内涵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地形的特点是:西临高山,东面却是海洋,在中国人意识中,“东风”喻指“春天”,象征着“温暖”。但在英国,“东风”却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在英国人的心中,是“寒冷”的标志。而“西风”却从大西洋吹来,和中国的.“东风”有着同样的象征意义。因此,英国人更爱“西风”。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那首广为流传的odetothe west wind(《西风颂》)的最后千古的名句就表达了西风的美好含义:“o,wind,if winter 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当然不作注释,中国的读者是不会理解的,甚至会造成误解。
再比如,老鼠在汉语中的形象是不太好的,像“硕鼠”之喻人尽皆知,更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说”。但在西方的影视作品里却有许多可爱的老鼠形象,例如《猫和老鼠》里的jen-y1_:2及《精灵鼠小弟》里的stuard等,深受人们的喜爱。老鼠在中外文化中也有相通之处。例如,汉语中“胆小如鼠”,和西方文化中的“astimidasahare”的表达法则是相同的。(hare是兔子,西方人认为兔子胆小)。(李小园,)。
2.5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习俗则是具有相应民族的特色。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会说这样的话:“你去哪儿?”、“做什么呢?”或“吃饭了吗?”等等。在中国文化里,这几句话并无含义,只不过是礼节性的、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方式。然而,西方人对这类问题很敏感。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纯属私事,别人是不能随便打听的。像这样的见面问候语,在西方应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用英语中的习惯用语,诸如“hi!”、“good morning”或“how areyou?”
在称谓方面,不同语言里对一个概念的指称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这也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美如决定的。由于中国注重家族观念,体统的家庭很大,所以称比较发达以区分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像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弟弟之间的界限区分得很清楚。而在西方国家由于注重所谓的核心家庭,所以家庭成员较少,称谓词汇也就不够发达。英语中的sister和brother可以分别用来表示姐姐和妹妹以及哥哥和弟弟。所以很多中国人对这种称谓感到很不理解。在很多情况下,翻译这种文字的时候就需要加注以免引起误解。还有表示堂表亲属关系的词语中英文也是不一样的,都要求我们在时行中外交际时要小心从事,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延进行。(包惠南,2003:103—105)。
3.结语
总而言之,一种语言是该种特定的文化的产物。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cuhureshock)现象在所难免。然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克服这些冲突可能比较困难。因为要想把某种语言中所有的成分从表面意义到象征意义通过翻译全部准确的表达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翻译的可译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像人们的思维差异、文化习俗的不同还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等等。所以,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便成为译者十分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负责的译者,译者应能准确的把握原文中的文化含义,必要时要对原文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译文中加以适当的注释,对在异族文化中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的概念进行必要的澄清,从而能够帮助译文读者跨越文化的鸿沟,达到最佳状态的理解。
篇8:英语新闻传播文化价值与发展论文
英语新闻传播文化价值与发展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促进了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英语新闻传播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为了使我国受众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让国际受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我国英语媒体不断传播国内外重要时事。信息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是信息价值的体现。英语新闻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不只是单纯地对信息进行语言转换,而是通过英语新闻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因此,英语新闻传播有着深层次的文化价值。那么,如何挖掘英语新闻传播的文化价值?如何看待我国信息文化的传播?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的“事实维度”,更要重视其背后的“文化维度”。
一 、影响英语新闻传播的文化因素
1.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在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特定区域内出现的,包括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环境因素是文化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文化传播的空间载体。由于各民族发展的环境特点不同,其文化内涵也有显著差异。以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来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其语言表达以及思维方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特点。以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不同国家间的地理条件极大地影响了其文化的发展。因此,由于环境文化的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导致英语新闻传播的发展出现瓶颈。英语新闻传播的方式必须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还原英语国家的语言情境。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打破环境文化障碍,重视信息的文化背景,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
2.风俗文化。风俗是指个人或者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生产、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的稳定发展推动了风俗文化的出现,使其贯穿于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活动。因此,风俗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环境文化的不同导致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观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必须明确风俗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二、英语新闻传播的文化价值
1.异化策略。异化策略是指,将源语言文化尽可能地表现出来,贴近源文化体系,使源语言文化的价值观、民族感以及文化符号直接转入目标文化的语言表达中,巩固文化的相对主义情结。在英语新闻传播中,采用异化策略能够在还原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使受众感受到西方国家语言文化,从而保留文化的原始性。文化相对主义情结根植于源语言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希望本土文化能够在不丧失原本面貌的情况下进行传播,从而提高本民族文化的地位,这种文化强势心理在英语读物翻译作品中有着明显体现。保留源语言文化的基本形态以及表达方式,能够还原文化价值,加深受众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英语新闻传播中的文化自觉性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源语言文化对目标语言文化的一种渗透,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应该尊重文化相对主义情结,认识到其存在的必要性,深入分析这种情结存在的动机以及心理过程,优化异化策略。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以及表述形式上,要尊重西方国家语言文化,保留其文化精髓,满足受众的民族文化心理。异化策略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了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归化策略。所谓归化策略,就是将源语言文化在目标语言文化中进行本土化转换,适应目标文化体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合理对接。英语新闻传播中的归化策略以受众为出发点,根据受众的语言文化特点进行合理化转换,将源语言文化体系中的谚语转化为目标语言文化体系中的相关言语,实现文化对接。英语语言文化体系中存在很多谚语,这种语言表达特点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可能造成信息误区现象的出现。不同民族间的环境文化和风俗文化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内涵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受众在接受英语新闻时,会运用本土化的思维模式,对信息进行转换,影响了其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归化策略的目的就是减少此类状况的发生,将英语新闻传播过程中会影响受众理解的信息进行本土化转换,从而加深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在英语新闻传播过程中使用归化策略时,首先要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体系进行系统了解,在还原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尊重源语言文化的价值取向;其次应对西方国家语言文化进行本土化转换,从而实现文化的迅速对接,加深受众对英语新闻的理解。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归化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3.除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多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跨文化交流是当前不可避免的发展走向。因此,挖掘文化价值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价值是文化构建和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形态,推动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由于各国的发展历史以及地域特点不同,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以及文化内涵存在显著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英语新闻传播中出现了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的现象,除误成为英语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另类文化价值观,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合理沟通。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的'现象,源于各国文化间的差异。因此,为了打破文化传播的阻碍,首先要对文化差异有一个系统化地了解,深入地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其次应对导致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追踪性调查,比较其类型,探究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应对比分析我国语言文化体系与西方语言文化体系,从差异中找到共通点,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共鸣。根据文化特点进行除误,能够打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障碍,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三、英语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1.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发展目标能够为英语新闻传播指明发展的方向,为其规划发展的蓝图。目前,我国的英语新闻节目的国际影响力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因此,发展目标的设定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分阶段地进行合理设计,降低目标完成的难度。
2.分析受众定位。英语新闻节目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收视率的高低,收视率的高低取决于观众数量的多少。因此,推动英语新闻传播的发展,应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受众定位,了解目标受众群体,掌握他们的文化需求和接受习惯,制作满足受众需求的节目。我国英语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是以亚洲为基点进行外延。因此,应该重视亚洲受众,逐渐扩大受众范围,提高我国英语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3.创新传播内容。英语新闻的内容对英语新闻传播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传播内容进行创新是推动英语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英语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传播内容的创新,根据受众的特点,传播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信息。
篇9:城市主题文化传播与营销分析论文
城市主题文化传播与营销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美国学者艾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着重分析作为创新扩散本身的齐齐哈尔城市特色主题文化,通过齐齐哈尔城市特色文化的创新扩散,促进齐齐哈尔城市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分析城市特色主题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软实力之间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制定特色主题文化传播与营销策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扩散;文化论文;营销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魅力;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活力。城市特色主题文化对城市个性和特色有促进和形成的作用。任何一个城市个性与特色,是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分不开的。城市特色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外在表现,也是这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只有扎根本土、提炼特色,科学整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营销,才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城市特色主题文化与城市综合实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特色主题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在驱动力之一,是城市经济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助推器,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外在动力和无形资产。文化助力综合实力发展,综合实力发展为文化提供原动力。城市管理者应重视城市特色主题文化的发展,通过特色主题文化的发展,提升相应文化产业和经济产品的品味,扩大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塑造完善城市形象,拉动城市全面发展。
一、城市主题文化特色打造
塑造城市品牌,完善齐齐哈尔市以“鹤文化”为主题的品牌建设,打造绿色鹤城、生态鹤城。要坚持塑造以达斡尔族、满族等传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文化,整合齐齐哈尔的少数民族文化。塑造齐齐哈尔独特的旅游景观,开发扎龙湿地公园,整合城市现有绿色生态文化,以文化促经济。城市宣传应凸显城市文化和内涵,传播宣传要整合资源,扩宽传播渠道,以传播促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坚持在特色城市建设中彰显齐齐哈尔的民俗文化,把我市特有的主题文化渗透到城市建设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致力于创新、提炼、锻造齐齐哈尔独有的民族、环境、地方、时代个性的城市主题特色文化。
二、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主题文化传播与营销理念分析
创新扩散理论是由埃弗雷德罗杰斯提出的关于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传播学理论。从他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知,创新是一种新的实践、观念以及事物,对于个人以及其他单位来说只要是是新颖的,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根据埃弗雷德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一个新事物的传播包含五个过程:认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其中决定新事物传播能否扩散出去的关键环节是“说服”,同时让受众认可相关创新理念,进而产生“实施”行为。特色主题文化是城市最好的名片,齐齐哈尔市特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传播,有助于提升城市魅力,带动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以整合特色主题文化为落脚点,强化城市特色主题文化的创新扩散,同时运用多种传播载体,在传播效果上注重对受众的说服与认同。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立足城市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更新现有传播观念,整合现有传播形式,对城市特色主题文化创新扩散。宣传齐齐哈尔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整洁的城市街道、井然的社会秩序和谦虚热情的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说服效果。通过对市民进行价值观引导,规范市民道德行为,形成物质、精神双重特色城市文化品牌,促进城市特色文化创新扩散。例如齐齐哈尔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通过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创新传播,让受众产生感官上的认同感与吸引力,在促进旅游等行业发展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三、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主题文化传播与营销对策
罗杰斯指出,创新自身具备的认知属性对创新采纳弥足重要。作为创新扩散本身的特色城市文化,其本身的认知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能被人在短时间内接受。本文就齐齐哈尔城市主题特色文化认知属性中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等多角度进行探讨,进一步探索齐齐哈尔特色主题文化传播与营销策略对策。
(一)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是指创新相比被其取代的现有观念或技术优越的程度,多以经济利益、社会声望或其他方式来衡量。在城市特色主题文化创新扩散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齐齐哈尔市的相对优势,增强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城市名源自于达斡尔语,名字中蕴含着天然牧场与边疆的含义。因为丹顶鹤在此栖息繁殖,齐齐哈尔又名鹤城。齐齐哈尔拥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的文化名城。齐齐哈尔作为黑龙江省省城的历史长达255年,始于清康熙38年起,是一座历史悠久,他拥有有着自身独特地域文化的北疆边陲重镇。在历史上,齐齐哈尔以“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闻名遐迩。齐齐哈尔市具有鲜明的主题文化,其冬天的冰雪文化,夏季的避暑文化,古老的文化古迹等等都是齐齐哈尔这个北方城市独有的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从城市文化品牌、内涵、理念等角度出发,建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发挥和利用城市自身文化优势,让市民享受到文化建设的红利,积极参与到城市文化的建设中。齐齐哈尔有其自身的.相对优势,要充分发扬自身文化特色,提升城市自身品牌知名度和体验度,最大限度满足受众要求,通过举办城市大型的特色主题文化活动,助力特色城市主题文化创新扩散。城市特色文化活动本身要具有本城市特色,体现城市的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发挥城市文化创新功能。充分利用绿博会、库木勒节等相关经济文化活动,将城市特色主题文化活动做大做强。
(二)兼容性
所谓兼容性,是指创新和目前的价值体系、过去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兼容性越高,对潜在采用者来说其不确定行越低。充分发挥齐齐哈市绿色旅游这一特色资源。近年来,旅游热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高涨。在北上广深这些国际化大都市深受欢迎之后,人们开始不再热衷于常规旅游线路。一批有特色但却不被人们熟知的城市地方逐渐浮出水面。特色游成为人们旅游新风尚。齐齐哈尔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到特色城市发展之列,吸引特定人群作为“早期采纳者”,进而将城市文化魅力传播出去。据调查,勇于尝试新事物中,白领、大学生等使用者占多数,他们的思想观念等比较前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齐齐哈尔市的文化内涵也与这类人群的价值观和性格特征比较相符,有着相似的生活基调,日常生活中,个人或群体活动的活跃性,和齐齐哈尔市的文化特征与城市形象有一定的相容性。所以加强对这一类人的宣传工作,对吸引早期使用者的认知有积极的影响。
(三)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理解和使用某项创新的相对难度,对于某些创新,复杂性是创新被接受的重要影响因素。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铁路网更加方便快捷,齐齐哈尔有多趟已开往全国各地的高铁列车,前不久开通的齐齐哈尔至哈尔滨高铁,更是极大地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铁路网的普及使人们进出往来变得简单轻松,不需要往来机场的奔波,不需要担心路途时间太久。这种集便捷与快速为一体的交通方式无形之增加了齐齐哈尔市的潜在旅游者。同时也搭建了让中外游客了解鹤城、熟知鹤城、体验鹤城的平台,让齐齐哈尔特色旅游元素更集中、广泛地传播出去,要主动邀请国内主流传媒的新闻记者参加相关活动,以政府宣传部门为主,成立活动宣传报道小组,力争在国内主流媒体上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
(四)可观察性
可观察性是指创新成果能被其他人看到的程度。作为创新本身的城市文化,其特色需要被人所认可,需要良好的可见性。广告作为品牌传播与塑造的重要手段,在其作用不容忽视。齐齐哈尔市应以政府为主导,继续坚持广告宣传片的制作,在国内各大地区、不同媒体上播放。同时应在宣传过程中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利用城市特色、文化内涵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城市特色主题文化品牌。充分发掘城市的名人、明星、好人好事,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城市文化的可观察性。特色城市主题文化活动创新扩散首先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平台,传播要以公共平台、电视、广播等为主。在进行大众传播的同时,更要注重利用个人传播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增强人际传播的效果,弥补大众传播的不足,争取最广泛的受众的认可,齐齐哈尔市每个市民都应承担起宣传齐齐哈尔城市特色文化品牌的重任。综上,城市特色主题文化是城市文明的命脉,是城市文化灵魂,是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保证。通过对城市特色主题文化的确立以及宣传,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与文化全面发展。城市特色主题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最根本的就是要创新观念,建立全方位传播与营销的观念,依靠齐齐哈尔市各方面力量的密切协作和长期努力,通过多种传播方式有效的促进齐齐哈尔城市文化品牌的传播与营销,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曼,孙文政.城市主题文化的视觉识别与扩散传播———以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对象〔J〕.产业与科技论坛,,(03).
〔2〕孙宇科,崔春泽.影视营销策略对受众收视意愿影响效应分析〔J〕.新闻战线,,(05).
〔3〕孙宇科.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与公信力提升〔J〕.出版广角,2016,(01).
〔4〕孙宇科,徐曼,刘焕利.价值观建构视域下城市文化的影像建构与传播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
篇10:体育文化传播论文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中,优化校园媒体传播策略、充分发挥校园媒体传播优势,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论述了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以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成效为出发点,对校园媒体传播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媒体;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优势;传播策略
校园媒体具有独特的信息表达形式和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这些特征让校园媒体具有了鲜明的传媒文化特色。
当前的校园媒体文化已经渗透到学生、教职工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并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一、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
1.校园媒体能够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贴近性
与校外媒体相比,校园媒体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传播内容大部分是学校内部发生的事情,因此,这些内容相对于校外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言更加贴合学生与教职工的生活、学习,
这也决定了校园媒体的体育文化传播内容在接近性和可读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决定着这些内容能够对学生和教职工产生更有效且更直接的影响。
2.校园媒体能够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覆盖面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校园媒体能够在传递学生、教职工以及报道校园体育新闻和校外体育新闻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校园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多元化的媒介形式,从当前校园媒体的发展来看,校报与校园广播等传统的校园媒体已经走进了学生公寓,而随着校园网络的建设以及网络终端设备在学生和教职工群体中的普及,
校园网络逐渐成为了学生和教职工开展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与教职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这种媒介形式来获取自身感兴趣的体育信息,这也表明,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校园媒体的覆盖面较为广泛。
3.校园媒体能够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传播速度
时效性是信息传播的生命线,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当前校园媒体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速度优势也得到了突显。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校园网甚至专门的校园体育信息网站都具有了更短的传播周期和更强的时效性,校园体育事件一旦发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中,并且能够根据事件进展来对信息做出及时的更新。
4.校园媒体能够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针对性
媒体传播的目的在于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并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校园媒体以学生和教职工为服务对象,而由于学生群体与教职工群体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因此,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通过校外媒体来获得更多的体育文化信息。
这也决定了,利用校园媒体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播,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与教职工群体的体育文化信息需求,并可以在高校范围内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同时,为了强化校园问题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针对性,校园媒体可以以传播对象需求差异来设置不同的栏目或者版块,从而使学生与教职工群体能够获得自身需要的体育文化信息。
二、利用校园媒体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策略
1.调动受众对校园媒体与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注意力”
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受众的注意力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资源,这主要是因为受众面对海量的信息,并且不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浏览和接收。
在此背景下,提高受众对校园媒体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注意力,是确保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效果的关键。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注意力具有稳定性特征,同时也具有可转移的特点。
其中,稳定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这也决定了某个媒体以及媒体内容在某一天的`信息价值并不能够确保受众对这个媒体和媒体内容产生稳定的注意力,而这种稳定注意力的形成,依赖于这个媒体与媒体内容在较长时间中所体现出的信息价值,
在此基础上,受众能够在自身经验引导下对这个媒体以及媒体内容进行锁定,并养成固定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接收习惯。
2.对校园媒体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亮点进行开发
在新媒体环境中,为了强化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有必要做好选题、策划工作,并在展现传播特色、构建传播品牌的基础上对传播亮点进行开发。
在此过程中,校园媒体的体育文化传播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校园媒体在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体现特色。
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内容与校园体育活动具有紧密的关系,而不同的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也具有差异,这种差异性能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特色的重要来源。
因此,校园媒体在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体育活动的差异来选取和策划具有特色的主题,从而逐渐构建传播品牌,并对传播品牌进行传承;其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亮点的开发要具有多样性。
新媒体环境中的学生对于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包容能力,因此,如果仅仅使用一种体育文化传播形式,则很难满足当代学生的信息需求。
所以,在利用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亮点。
3.强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管理
校园媒体要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有效传播,首先要依赖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体系,因此,校园需要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机构,并以规范的组织架构与明确的工作责任为出发点,设置机构负责人、信息监控员、信息传播技术员以及信息采编与新闻报道人员;其次,
在利用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内容做出管理。
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体现出了传播无序与内容良莠不齐的特征,许多校外的体育文化信息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威胁,因此,校园有必要以净化体育文化传播环境为出发点,强化对校园网络信息的监控,通过构建校园内外网防火墙,
来对校外一些负面的体育信息进行过滤,从而避免这些信息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
4.重视对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信息评估
重视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反馈信息的收集,不仅能够让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体现出对受众信息接收心理与信息接收需求的尊重,同时也能够为校园媒体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传播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快捷且便利的信息流通十分容易导致事态发展脱离校园的控制范围,并导致信息受众所产生的认知远离事件的真相,因此,在利用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校园体育文化信息受众所提出的质疑、建议等进行收集,并在第一时间对这些质疑、建议等作出回应。
为了强化反馈信息评估与提升反馈信息回应的速度,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主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与校园体育文化受众开展积极的交流与互动。
三、结语
校园媒体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具有明显优势,如何发挥出校园媒体的这些优势以及如何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效果,是校园媒体发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利用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主体需要提高受众对校园媒体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注意力,并在开发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亮点的基础上强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管理,
同时需要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与受众接受心理的对接为出发点,强调受众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及时回应,从而促进校园媒体的持续发展与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①董青,洪艳,董海宇:《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②兰馨:《试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理想范式》,《新闻窗》2011年第2期。
③李鹏:《试析当前我国的体育文化传播》,《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4期。
④邓浩:《中国体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0期。
【试论文化传播与翻译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1.翻译与文化迁移
2.文化翻译
3.创新传播党建文化
4.文化论文
9.法律文化论文
10.文化与以人为本的管理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