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

2022-08-02 08:37: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斯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

篇1: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由点及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

1。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西方人讲究“个体的”“独立的”,西方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思想上也较为特立独行,力求与众不同,拥有自己的风格。因此他们也更注重个人隐私,要求个人空间。中国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中国人遵循古人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在孝道上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有鲜明的长幼秩序。而西方尊重每个独立的人,子女甚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也可以像和朋友一样谈论各种话题,这一点在中国是很难做到的。

2。行为习惯的差异

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的不同,以及地域性的差异,中西方的行为习惯在很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方对于闲余时间的分配这一点就尤为明显。例如:西方将健身和举办聚会视为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活动。在中国,我们的闲余时间更多用来探访亲友,与家人在一起享受休闲美好的时光。如果约定好拜访时间,中方习惯于提前到,认为这是一种守时和尊重的表现;西方认为提前到达会让受访者不能很好地准备,所以一般会比约定时间晚到几分钟。又如:同样是面对别人的称赞,西方人会大方地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则会谦虚地进行礼貌性的回答“过奖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

篇2: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

考试中英语文章的特点是思路清晰,文章层次结构分明。西方文化多倾向于独立意识,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因此英语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主观意识强烈,文章的内容大多代表着作者的主观意识。所以在理解和阅读英语文章时,跟着作者的感觉走就好。

2。通过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阅读效率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大多英语阅读效率低,付出大量的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阅读英语文章过程中,因为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对英语文章理解不到位或是误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之事时有发生。其实,英语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观点是非常明确的,但因为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所以学生在确定中心思想时会比较困难,甚至误解作者的意图。而掌握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且阅读量丰富的人往往可以根据一篇中等难度文章的某一段内容猜测出文章主题和段落结构,还可以通过文章中涉及的带有西方文化明显喜恶倾向的事物判断作者的态度和立场,这也是在阅读理解中快速确定中心思想的好方法。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无论是在自我阅读还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大大提升阅读效率。

3。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阅读能力

就像中国的成语和俗语一样,西方也有许多俚语。例如:“Youarepullingmylegs。”译为“你在和我开玩笑”,“Youaretheappleofmyeye。”译为“你是我的掌上明珠”。了解一定的西方俗语俚语,在阅读中会大大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和阅读速度,理解文章更得心应手。在西方人眼里,狗是一种忠诚的动物,因此英语文章中带有狗的语言大多数是褒义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点加深对文章的判断理解。另外,龙在中国虽然是吉祥的化身,在西方文化中却是一种恶魔的'象征,是凶猛的,邪恶的。在英语文化中,颜色常用来表示心情。例如:“Iamfeelingblue。”意为“我心情很沮丧。”绿色常用来表示美好的和新生的事物。如“:greenhand”表示“新手”。英语的语言习惯、句子成分和汉语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在理解文章时不能只根据表面的意思,也要去理解段落表面背后的真正含义。

三、结论

英语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英语的教学、学习和运用中都不能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不断地阅读英语文章、培养英语逻辑思维是锻炼和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正是在阅读中,我们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对英语的理解和热爱才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把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运用到阅读理解当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英语运用能力和实战能力,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篇3:中西方文化差异浅谈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浅谈论文

[摘要]探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现象,阐释中西方文化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所致的。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一、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强,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交流迅猛发展,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们交流时冲突时有发生。常表现为:

(一)问候语的差异

在中国,普通老百姓见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干吗去?”等来问候对方。对中国人来讲,这是普通又随便的问候话,但西方人听了迷惑不解,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吃不吃饭、我干吗去和你有什么关系”。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简单地问候对方。

(二)隐私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甚至收入,在中国,这是人们之间表达关心的常见方式。然而,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而西方人则讲究个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让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于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时会发生冲突。

(三)时间观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要想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但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这说明中国老百姓的时间观念不够强,使用时间上具有普遍的随意性。在平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较强,人们都对时间做了精心的计划与安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四)餐饮习俗的`差异

在西方,若要宴请宾客,主人通常会提前两周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前三天答复是否邀约,以便宴请的主人准备适量的饭菜。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表示诚挚邀请完,然后就将注意力转到谈话的主题上。而在中国,由于人们喜欢谦虚礼让,即使心里已经接受别人的邀请,还是要表示出推辞一番。在中国人宴请宾客,即使主人摆满一桌美味佳肴,也总习惯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就餐方面的差异,是因为在西方人们不喜欢含蓄表达,讲求尊重个人权益,注重个人空间。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际实际场景中常见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只有我们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必然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异,甚至是冲突,产生这些差异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有:

(一)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进行对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思维定式往往会忽视具体个体事物的差异,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伴有感情色彩,并带有倾向性的固定看法,会直接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价值取向不同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Pearce等人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处世哲学等无不受到所在群体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自身群体固有的文化的观念,成为该群体人们的处世哲学、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可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在我国文化中,中国人推崇谦虚礼让,追求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不喜欢个人出风头,不爱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头脑中,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与判断,喜欢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三)社会行为规范与处世哲学不同

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用自身所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处世哲学来判定对方行为的正确与合理,由于双方的社会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同一社会行为常会产生误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后果。比如在中国,人们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这一行为表示友好、关爱的意思,但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行为。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恰当的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会产生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这些问题都是源于交际双方不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产生误解或冲突。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8(6):121-123.

[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6):153-154.

[3]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2(4):279-282.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1):90-92.

篇4: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比较论文参考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比较论文参考

摘 要: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政治隔绝以及文化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使得东西方交流日益密切。宗教作为影响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从精神层面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笔者从东西方宗教开端,教义的形成对比分析东西方对灵魂的描述,进而阐述不通文化背景下宗教对于灵魂归属的差异。

关键词:东西方;宗教;灵魂归属

引言: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由人而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随人的演进而演进,虽然历经启蒙理性、科学技术等多次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一份宝贵的牢固的位置,即便是在人类已经迈进信息时代的今天也是如此,这足以说明宗教对于我们的世俗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

西方人所信奉的宗教以基督教最为典型,东方人所信奉的宗教中以佛教最受到欢迎。通过比较,笔者发现两种宗教中都有对灵魂归属的描述,但它们的描述本身又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笔者在本文中,既是要通过比较这两种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描述上的差异,来窥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一、东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

东西方宗教中――比如西方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都有对灵魂以及灵魂归属的描述,下面就让我们让这些描述分别列举出来。

1.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

西方宗教以基督教最为盛行,并且取得了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而基督教最为重要的经典就是《圣经》。在《圣经》中,我们的灵魂将会归于何处呢?

(1)《圣经》中关于天堂的描述

《圣经》是西方基督教最为重要,也是唯一的经典。在《圣经》里,人死后都是有灵魂的,而人死后的灵魂只有两个去处,一个天堂,一个是地狱。

首先,根据《圣经》的说法,人因为偷了禁果,所以生来就是有罪的,在人世生活的时间,要尽量的赎罪。在人世间能够皈依上帝并虔诚赎罪的人,都能得到上帝的谅解,那么他死后的灵魂就会升入天堂,反之就会堕入地狱。而作为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的。

那么,《圣经》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呢?

圣经中只两次提到天堂,第一次是希伯来书9章24节,第二次是彼得前书2章22节。这两次“天堂”,许多权威解经家,都说原文只一“天”字,中文译成“天堂”是要配合国人原有“天堂”的说法。

“天堂”或“天国”原文是“天”或“诸天”,旧约所罗门称“天和天上的天”(王上8:27),新约使徒保罗称“三层天”(林后12:2)。无论怎样说法,都表明上帝所住之处而已。

圣经的启示录有对天堂的描写: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象碧玉,明如水晶。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的宝石修饰的……那城内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没有黑夜。(启21:18-23)

这就是《圣经》中为我们描绘出来的灵魂的永生之所。

(2)《圣经》中关于地狱的`描述:

太5/22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

太18/8、9:……你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

太23/33: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

可9/43:你缺了肢体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手落到地狱,入那不灭的火里去。

启9/1~11:……它开了无底坑……惟有要伤害额上没有神印记的人……

启4/10……他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与硫磺之中受苦。

约3/18: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

彼后2/3:……他们的刑罚,自古以来并不迟延;他们的灭亡,也必速速来到。

太8/10~12:……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太25/29、30:……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犹4~13:……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

太18/8:……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强如有两手两脚被丢在永火里。

……

归结起来,《圣经》里的地狱是一个无底坑,有火,有硫磺,永远是黑暗的,没有光明,并且都充满了哭声。一副极其可怕的场景。

2.东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

东方宗教的情况似乎复杂些,似乎并不像西方宗教一样,最终统一在某种宗教下,但以中华文化圈为中心,似乎佛教取得了最为广泛的传播和推崇。不过,因为佛教流传时间长,波及地域广,又缺乏类似于基督教《圣经》那样的唯一经典,易于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往往参杂进很多地方宗教或习俗的影子。所以今天提到佛教,我们也只能做一个笼统的分析。

(1)佛教的灵魂说

首先,佛教关于灵魂的说法就有争议存在。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他成佛后,开始传教活动。并且他于八十岁时示现涅盘。

从根本上说,佛教本不说灵、肉二元观、灵魂不灭论等。因为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对于灵魂与肉体之同异并不予以作答(即无记),亦即否定灵魂与肉体可截然划分为二之想法。而因果报应和轮回关系所联系的是业力。《“释迦摩尼”的佛教灵魂观》)但是佛教各派对灵魂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在佛教传入中国时,由于中国人重视祖先,因而使佛教慢慢变质而发展灵魂观念。由于净土宗佛力救渡信仰的盛行,汉传佛教的丧礼中,一般会诵经超度以引导亡灵早登西方净土,这只是汉传佛教的做法。南传佛教则不承认有独一的个体或灵魂存在,不过鬼是确实存在的。要区别的是:鬼并不是灵魂,在南传佛教的教义中,鬼是六道之一,与灵魂是完全不同的意思。《“释迦摩尼”的佛教灵魂观》)   所以,单从灵魂观的角度看,佛教的众多说法都有些矛盾,或者至少有些含混。

(2)佛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

像佛教中关于灵魂的表述一样,佛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也并不像基督教中有关灵魂归属的描述那样简单和清晰。

佛教有六道轮回的说法。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有7个去处。1、如果生前有很好的修行,得到四果阿罗汉及以上的境界,则直接脱离三界。2、生前积有大善业,或者修行到初果-三国阿罗汉,则生天做天人。3、积有大善业,但是有嗔恨心,做阿修罗。3、持五戒十善,继续做人。4、生前愚痴,堕落*生道。5、生前贪欲重、悭吝,堕落饿鬼道。7、生前有恶业,堕落地狱道。

佛教中也有关于地狱的说法。佛教中的地狱是梵文Naraka(那洛迦)的意译,就是指阴间(地下)的大狱。又可译作“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但都比不上译作“地狱”形象生动。在佛教中,地狱为佛门所谓“十界”中之最恶者。十界依次为: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生、饿鬼、地狱。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六凡”、“六道”。四圣是已脱离生死轮回之苦、超凡入圣的“圣者”,诸佛、众菩萨,以及缘觉(辟支佛)、声闻(阿罗汉)们在各种“净土乐园”中逍哉遥哉,永远享乐;而六道则在“秽土”中轮回往复,没完没了。六道中的后三道即*生、饿鬼、地狱,又称“三恶道”或“三恶趣”,而地狱则为恶道之最。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佛教中的地狱并不像基督教中的地狱那样,是和天堂完全对应、对立的一个概念,它只是人众多个归处中的一个。

二、东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的差异

从上文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东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存在着诸多差异,归结起来,就是一下几点。

1.二条大路与交叉小径

基督教中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既单一又清晰,《圣经》中对于人死后的灵感所给出的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曰天堂,二曰地狱,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可走。

而佛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想比之下,就显得比较复杂和模糊。在佛教的说法中,人无论生死,并没有人与灵魂之分,共有多个去处。这些去处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对立,只有相对模糊的等级之分。就像一条条相互交叉的小路,通过一定的修行,人可以随时去往不同的路径。

2.痛苦的来源

除上所述,我们还会发现一处细节,就是在关于地域的描述中,圣经没有浪费过多的笔墨在它的周遭环境以及对所遭受痛苦的描绘上,而是仅仅只强调了惩戒。

而佛教却是相反的,用了很多笔墨去陈列地狱的环境,以及在人堕入地狱后所遭受的种种痛苦。比如佛教中包括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十八层地狱之说。比如,以根本地狱为例,根本地狱包括八大地狱(又叫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据称在南瞻部洲下面,《俱舍论》卷八说在地下60万里处,深广各60万里,就是说占据空间216000万立方里。分别为:

(1)等活地狱

罪人在此互相残杀,凉风吹来死而复活,继续活受罪。

(2)黑强地狱

以黑铁强绞勒罪人。

(3)众合地狱

以众兽、众刑具一同施于罪人。

(4)号叫地狱

罪人在此痛楚无比,凄切悲号。

(5)大叫地狱

比前狱受苦楚更甚,大声叫叫。

(6)炎热地狱

以铜镬、炭坑煮烤罪人。

(7)大热地狱

罪人所受煮烤比前狱更甚

(8)阿鼻地狱

是梵文的音译,即“无间地狱”。凡造“十不善业”的重罪者堕入此狱,罪人在此备受诸刑,一刻不停,没有间隙,故称“无间地狱”。

《俱舍论》还称这八大地狱是一层层竖着排列的。而在此八热地狱之外的八寒地狱,则是横着排列的。

八寒地狱又叫八寒冰地狱,分别为:

(1)页哳吒(意为“疱狱”)入者身寒生疮。

(2)尼刺训陀(意为“胞疱狱”)入者身寒疮破。

(3)阿吒吒此为象声,入此狱者唇知冻僵,发出“阿吒吒”的颤声。

(4)霍霍婆 象声,入此狱者冻得口发“霍霍声”的寒战声。

(5)虎虎婆象声,入此狱者冻得不能作声,中能喉咙作“虎虎婆”的声响。

(6)温钵罗入此狱者,身体冻裂如青莲花。

(7)钵特摩入此狱者,身体大折裂,如红莲花。

(8)摩诃钵特摩入此狱者,骨折如白莲花。

仔细观之,每层地狱都有不同的惩罚方式,但比较之下,这些惩罚都体现为肉体的各种苦痛,类似人间的各种极刑。这些惩罚都和人的精神世界无关。

三、从宗教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通过以上陈列出的东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着的,东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我们将之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东西方宗教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再给出的道路上,西方宗教更为明确,而东方宗教则偏于含混。

其次,在这些道路的选择上,西方宗教强调的是二者间的对立。而东方宗教似乎各种道路都是通联的,人可以在各道中相互转换。不难看出这种宗教观,正好能体现出东方人其中包含着一种融合的观念。

究其根本,这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西方人更为理性和直接,能够直面事物的矛盾,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此即彼。而东方人则更为感性,在分析和面对事物时,总是摆脱不了感性的纠缠,不愿意直面矛盾。同时,东方人也更懂得辩证地去看问题,缺少二元对立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3.

[2]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M].北京:三联书店,1990.

[3]马宇航.人与神: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2.2.

[4] 佟德富.中西宗教观之比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篇5: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探讨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探讨论文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知识、信仰、艺术、习俗等等,以及人类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通过学习获得的实践能力和行为习惯。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文化中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今世界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中西方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往来也变得更加密切。由于各个国家受气候环境、政治制度、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各个国家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本论文主要从饮食文化的概念、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及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方面阐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异同。对中西方饮食文化间的差异更深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加强中西方各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减少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

【关键词】差异;饮食;文化

饮食,在远古时代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回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结构,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形成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特点。西方的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本文试图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更好地展现西方饮食文化特点,从而有效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推动我国饮食文化特点向全世界各国传播。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影响了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对食物口感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人们还注重食物的外观;西方人的饮食都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原料的新鲜程度,以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营养价值。所以西方人喜欢生吃蔬菜,例如:蔬菜沙拉或搭配汉堡、三明治等食用。因此,西方人强调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是在满足饥饿感的基础上能否给人体带来必须的营养成分。

2、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米饭或面食作为主食,人们的日常饮食主要以素食为主,蔬菜类菜品占主导地位,肉类和鱼类经常在节假日等聚会或筵席时使用。“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中,像黄瓜、白菜、豆角等绿色蔬菜是首要的选择目标。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的主食以各种形式的面包为主,肉类食物相对而言占有及其西方人在饮食对象这方面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人在这方面就很看重所吃的食物是否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由于肉类食物的营养含量最高,所以,西方人都特别喜欢吃肉食,例如:牛排、猪排、火鸡等肉类食物。

3、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中国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来都只有一种形式,就是每个人都围着圆桌团团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这样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们称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亲切的感受,使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对中国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这样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国家中,无论是在家人之间举行的聚餐还是商务人士举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仪式,西方人更喜欢用自助餐的形式来享用美味。人们在这种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随意吃到喜爱的食物,还可以让人们边用餐边和不同的人们进行交谈,同时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强调自我尊重的原则发挥的.恰到好处。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饮食风俗的差异

饮食风俗的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等等。日常食俗通常就是我们说的每天的饮食内容。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以米和面作为日常生活的主食,菜类以蔬菜类为主要食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酒或喝茶。在节日食俗方面,我国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都设成相应的节日。在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吃相应的食物来庆祝。例如: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主要是煮汤圆吃。西方人的日常食俗主要是以三明治和汉堡为主,以牛肉、猪肉等为主要菜类,人们除了喝酒之外,咖啡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的节日食俗相对中国的节日食俗而言,没有那么讲究,在大部分西方人的心中,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生礼俗方面,西方人的宗教意识比较高,人们会举行宗教仪式并且举行盛大的晚餐,例如:烤火鸡、烤乳猪等食物来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福,寄托健康、快乐的心愿。

2、气候环境的差异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突出,总体来说东、西两部分地区的反差很大。沙漠和草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东南部主要是临近海洋。因此中国的气候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所以中国人利用这个特点在海边以鱼类、海鲜为主,山区以野果和山珍为主。我们以米、面为主食,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由此看来,中国人由于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素食为主的饮食文化。由于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主要由陆地与海湾交错而成,因此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由于受气候影响,西方国家十分适合发展畜牧业以及利用开发海洋资源,这也使得他们养成了肉类食物作为主食的饮食文化。

3、宗教信仰的差异

古代中国在最初的时期是没有本国宗教的,所以我们的宗教意识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后来我国开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在佛教刚刚被传入的时期,佛教的僧侣们的饮食和普通民众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慢慢发展,统治者开始限制僧侣们的饮食,禁止僧侣们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道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宗教,道教在饮食方面和佛教的规定一样,也禁止信奉者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特别深远,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规对人们的日常饮食也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们的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不吃肉类食物。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基督教徒们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没有禁止吃的食物了。但是血类的食物还是禁止食用的,肉类食物必须是已经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彼此间互相吸收。这不仅为我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西式特色,也为西方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中国的民族特色。目前,在中国的餐饮市场上,西餐所占的比重正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试着接受这些西式食物。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不但带来了甜点、咖啡、沙拉等西式食品,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制作工艺和健康的饮食方法,这些都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鲜活力。由此看来,中西方各国的饮食文化在彼此的国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西方各国人民对彼此国家的饮食也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喜爱之情,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这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佳肴。

四、结论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间的往来交际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篇论文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不同方面产生的差异,并且对此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但使人们在接触到类似问题时,明白了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还能让人们更好的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表现方式,而且能够增长中西方各国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中西方各国人民在交际时,避免由于饮食文化的不同造成不恰当的行为举止而产生的误解和尴尬场面。

篇6: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摘要: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国家因文化差异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而不同的语言又传递着中西方国家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差异导致大学生形成了英语语言理解上的障碍。所以,教师要研究电大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大学生更好地熟悉和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和交流习惯,说一口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电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传递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将英语讲成并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中式英语”。这种脱离了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英语很难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学好英语,教师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使语言恰当得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1)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西方人个性张扬,中国人则谦虚恭谨。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取得荣誉或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们会非常开心地与人分享并期望获得所有人的祝福。他们甚至会兴奋地大喊:“Congratulationstome!Iwonthefirstprize!”同时,他们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也不吝赞美之词:“Oh!Lookyou!Youaresobeautiful!”面对他人的赞美,西方人一般会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you”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中庸思想,视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回答“没有,没有”“还行”“一般”等谦逊之词。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这种中国式的谦逊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和困惑,给双方的交流造成阻碍。

(2)宗教信仰差异。西方国家大多是宗教之国,人们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深远,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与俗语。比如,在英语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西方人用“Oh,myGod!”“ThankGod!”等词语来表达惊讶、惊喜、焦急、伤心或者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Day(圣诞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就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大家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维护自己信仰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与外国友人一起用餐时,看到他正在虔诚地祷告,这时候你不妨与他一起祷告,只是简单的一句“Amen”就可以无形中拉近你们的距离。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识,最好不要轻易谈论。

(3)传统风俗习惯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独特的文化促使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俗习惯。中国有句俗语叫“入乡随俗”,实际上就是对他人文化习俗的认同,这种认同利于打破彼此之间的文化隔阂,达到愉快且有效交流的目的。所以,要学好英语,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是十分必要的。中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的差异赋予了语言迥然不同的内涵。首先,对相同语意的表达,中西方的说法各不相同。比如,汉语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英语中的表达是“Romewasnotbuiltinaday”。但如果你对外国人说“Three-feeticeisnotformedinaday”,他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再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英文表述是“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还有大家所熟知的“raincatsanddogs”,是英语中用来形容大雨尤其是风雨交加的天气。因为在北欧神话中很多动物都是有寓意的,狗代表大风,猫代表雨,所以才会有此一说。如果不了解这句俗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想象为什么风雨在英文中却成了猫和狗。其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引发了不同的联想,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典型的`比如“望子成龙”,可以说成“longtoseeone’ssonsucceedinlife”,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龙”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是有完全不同的寓意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幸运、威严,是一种神兽,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却会使人联想到邪恶和凶残。所以,在用英语表达语意时,要避免将“dragon”这个词用作褒义。还有人们常用的数字,因为读音的关系,中国人讨厌数字“4”,喜欢“6”和“8”。但在中国具有幸运含义的“666”,到了西方恰恰成了恶魔的代名词。

(4)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中国式礼仪并不一定适用于西方国家的社交场合。比如,中国人日常交际中会时常问及对方的年龄、职业、配偶和收入等问题,以表达对对方的亲近和关心,但是西方国家却对此类问题非常反感,认为这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Howoldareyou?”“Whereareyougoing?”“Whatisyourmonthlysalary?”这些在中国常见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反而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自己正在被人盘问生活方面的隐私。这时,他们大概会毫不客气地回你一句:“It’snoneofyourbusiness!”所以,礼仪理解的偏差也会影响正常的交流。西方人总是觉得中国人“好为人师”,就是由于双方礼仪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误解。西方人崇尚独立思维,除非他向你寻求帮助,否则不要对他们“嘘寒问暖”。比如“It’sraining,don’tforgettotakeanumbrella.”“Youshouldseeadoctor.”“Becareful!Theroadisslippery”,这些以中国人角度来看是好心的叮嘱,却会让西方人觉得你在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横加干涉。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唤醒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意识。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过于专注语言本身而忽略了语言自带的文化内涵。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巧妙结合,英语教师就必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然后通过不断学习来汲取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

(2)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让大学生直观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氛围,各种多媒体素材都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经典英文原声电影、英文歌曲、英文小视频或是图像素材等,这些多媒体素材的应用会让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相对于传统的文字素材,多媒体素材会给大学生营造一种更直观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更能融入到语言情境当中,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热情和兴趣。

(3)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知识体系,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比如,大学生可经常阅读一些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借助英语角或是网络聊天等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如果时间和金钱还算充裕的话,到西方国家游历一番也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当大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并从教师引导学习发展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时,文化背景知识也就在这样的习惯中一点点累积起来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国家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并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传承下去。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过去的教学方法针对的是应试教育,但长此以往,忽略了语言产生的背景文化和环境而去孤立地看待一门语言,只能让大学生的英语变成哑巴英语。教师只有将文化教育结合到英语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语言了解文化,以文化丰富语言,才能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如今,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消除文化隔阂、增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巫正洪.英语教学要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06).

[2]孟蕊芳,马鹏飞.大学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0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08).

[4]张利萍.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跨文化英语教学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03).

篇7:掌握阅读策略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掌握阅读策略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摘 要: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2Ithinkthatmoon-cakesaredelicious!SectionB2a-2d是一节典型的阅读课,文章的标题是ThespiritofChristmas。该文章适合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训练和培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并掌握本节课重点词汇,熟练运用宾语从句

关键词:西方文化论文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2Ithinkthatmoon-cakesaredelicious!SectionB2a-2d是一节典型的阅读课,文章的标题是ThespiritofChristmas。该文章适合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训练和培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并掌握本节课重点词汇,熟练运用宾语从句表达个人看法。教学难点是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细节,推断文章没有明确表达的信息的能力。这篇文章很有哲理,文化教育意义强,下面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做如下处理:

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词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针对本节阅读课的生词,教师采用词汇教学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教学环节从导入、头脑风暴、速读、细读和知识运用都在进行着生词的学习和理解。在听歌导入新课中,学习了生词圣诞节Christmas;在圣诞节的思维导图的讨论中,循序渐进地学习了生词eve,carol,novel,SantaClaus;设置了速读文章,找出专有名词的任务,及时学习了生词,降低了文章的难度,如找到专有名词Scrooge,通过讲解Scroogeismeanandonlythinksabouthimself.让学生根据句子含义,猜测出mean在此处的意思是“吝啬的”;由专有名词JacobMarley,给出原句Ja-cobMarleyisScrooge’sdeadbusinesspartner.进而学习生词dead,businesspartner。在语境中学习生词,易于掌握和理解,让学生有成就感。2.理解文章,巩固宾语从句对个人看法的表达。在阅读环节里,最后有一个升华的任务设置,那就是再读文章,然后用本节课重点的阅读学习策略inferring,完成书上6道开放性推断问题。学生结合所学策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内容来进行推断回答。使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节,推断文章没有明确表达的信息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用Ibelieve/Ithink/Iguess...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该项任务的设置和与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还突破了难点,而且学生积极讨论参与,乐在其中。

二、分段研读、整体阅读,理解文章表层和深层含义

因为此文章篇幅长,如果全篇一起学的话,会有难度,而且不易于整篇理解。此短文每段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针对此文章的学习,可以进行分段阅读教学。针对四个段落,布置不同的任务,使得每段内容的理解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阅读技巧的指导和培养始终贯穿阅读课的教学中,有整体性。带着相应的任务进行相应的阅读技巧教学,使得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确切。1.整体阅读,感知文章表层含义。因为本篇文章专有名词多,设置了快速寻读,找到专有名词的任务,通过对专有名词的`核对,适当讲解,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降低文章学习的难度,学生也进一步感知西方国家圣诞节的表层含义。2.分段细读,设置任务,体会文章承载的深层内涵。针对每段都有相应要表达的内容,教师重组教材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任务设置,让学生不枯燥,乐于参与活动。如文章第一段的任务是速读并回答问题,完成活动2b的问题一和问题三;文章第二段的任务是速读文章,填写有关《圣诞颂歌》这本小说的信息表格;文章第三段是细读的阅读技巧,认真阅读并完成活动2c的图表;文章第四段是速读,寻读白板给出去的两个问题,当然在任务的展开、布置和完成中,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三、体味圣诞文化内涵、传播圣诞节的意义带来的正能量

此篇文章是一篇关于圣诞节意义的文章,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通过新的阅读策略inferring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圣诞节所要传达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西方的文化内涵。通过细读课文,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根据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句子,体会圣诞节和圣诞节精神的深层含义。通过探讨圣诞节的含义,讲述Scrooge的转变,向学生传达关爱、同情和怜悯之心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人人应当将之继承并弘扬,以爱心回报社会。总之,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要以教授和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相应的学习策略为基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一篇阅读文章的教学任务很重大,既要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和技巧,还要透过阅读语篇,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要尊重语篇所具备的正能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

篇8: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衣食住行探析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衣食住行探析论文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冲突。而作为高三学生,在跨文化知识学习时,为了避免一些误会的产生,必须深入探讨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才能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学会英语等语言知识,增进对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等不同价值观的了解,为日后出国留学做准备,且由此学会包容全球的生活方式,不存在歧视其他民族文化的行为。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衣食住行

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是影响其英语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应引导高三学生更多的关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不再禁锢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际行为,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可让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时,不再出现中式英语问题,并可轻松的记忆英语课文,翻译英语。

一、衣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角度来看,两者差异较大。即中国服饰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饰发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的功能开始由最初的御寒、蔽体转换为民族文化标志的彰显。包括政治文化、习俗文化、经济文化等等。同时,中国服饰更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饰文化来体现人的“气质”、“神韵”等等。此外,在中国服饰设计过程中,注重遵从色彩和谐,款式呼应的原则,增强服装的社会功能。同时,中国服饰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讲究的,其中,青蓝、赤红、黄、白、黑主要是用来彰显人的尊贵气质[1]。西方服饰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讲求的是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想。即西方服饰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它写实性较强,主要为了彰显人的个性,并注重通过服饰色彩、造型等的设计,突出人体胸、腰、臀等形体。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差异性较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国际交往中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

二、食

饮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其中,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是“全”。同时,从请客吃饭方式角度来看,中国注重的是饮食共享,并把聚餐作为了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利用聚餐寻找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而西方则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数是长方形形状的,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寻找归属感和集体温暖。同时,西方的聚餐不会按照长幼顺序对座位进行安排,更强调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围。此外,从菜名角度来看,中国饮食的菜名也讲究集体主义。例如,“烧全鱼”、“四喜丸子”、“桃园三结义”等等,均是饮食中“全”的一种彰显。而在座位安排时,注重选择一个圆形桌子,并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座位。这样一来,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显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盘“自扫门前雪”一样。除此之外,从付账习惯来看,中国习惯于争前恐后的付账,而西方则是倡导AA制消费,各付其账,体现个体独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了集体理念,并注重把“儒、释、道”渗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园式、庭院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这种建筑设计方式,会让人们产生集体意识,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同时,在中国建筑设计时,倾向于采取全封闭的设计形式。而西方,与中国不同,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显,倾向于把建筑设计成严密的几何形态,呈现“院包房”建筑设计形式[2];第二,中国建筑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个建筑较为沉稳、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设计,均采取了较为含蓄的设计方法。西方则不同,它的建筑会给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感觉,个性过于明显。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人们外出旅行时通常会考虑“家庭”、“集体”对这一种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适。同时,中国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时,人们更在意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想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完成出行计划。即对于中国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团体构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体会到旅行的乐趣。而西方则与中国完全不同,它倡导追求个体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经历为主,不太在意身边是什么人。认为,只有个体生活品质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对满意的出行经历,个体主义较为明显。

五、结论

综上可知,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让学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产生文化冲突等交际问题,学会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为此,应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差异之处,而后,运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善于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孙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2(02):85-86.

[2]李智.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J].名作欣赏,,13(08):111-112+125.

[3]陈鲁宁.中西方商务交际礼俗文化差异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0):108-110.

篇9:中西方文化在初中英语的应用论文

中西方文化在初中英语的应用论文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障碍,严重影响学习成绩,所以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做好中西方文化在初中英语中的对比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初中英语;对比教学

随着中国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英语已经成为中国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而我们学习英语的方法一般都是背单词、背课文、记语法,所以说大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比较强。但在日常的口语交流方面,特别是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有了很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因为中西方语言之间的这些差异,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就出现了所谓的Chinglish。那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了解日常话题,消除沟通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我们必须要用到各种语言。但国人与西方人在日常交流时,就会出现许多障碍。比如,寒暄方式和打招呼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见面一般会问:你吃了没有?你要去哪儿?等等。这些问题只是打招呼用语而已,并不是谈实质性的问题。但英语国家的人一般认为问吃饭了没,就意味着要请客吃饭。还有,中国人一般聊天时因为出于关心,要谈论彼此的年龄、婚姻、收入还有家庭情况等。可是美国人和英国人认为这样的问题涉及他们的隐私,所以很忌讳探讨这类问题。他们通常聊一些与个人生活无关的话题,如天气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讲解语言背后的习俗和社会现实。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英语知识、掌握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与我国也有极大的差别。在中国,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以及长辈与长辈之间的称呼,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乱套,否则就显得没教养。而在西方国家,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之间,人们一般都是直呼其名的,所以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这种称呼很麻烦。

二、学习社会文化习俗,避免尴尬局面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但许多被我们认为是礼貌的`东西,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闹出很多笑话。就拿我们的谦虚来说,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但如果将这种美德带到跨文化交流中,会闹出一些笑话,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当你得到他人的赞美时,为了表现出谦虚,就会用谦虚的语言。如果别人说:Youareverybeautifulinthisredskirt.中国人虽然心里很美但还是会承让、谦虚。所以中国人都会说“No”;甚至有些人还会说“Where,where”。而对外国人来说,“No”是一个不自信或对别人的鉴赏能力存在怀疑的词。你这样说会让他们很困惑、很不安。以西方人的习俗,他们会很高兴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并道谢说“Thankyou”。

三、区别习语、谚语,做到原汁原味

我们想要学好英语,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需要注意区别中文和英文中一些习语、谚语的不同,体会美国英语中流行的习语、谚语及名言的妙处,这对英语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apieceofcake,它的字面意思是“一块蛋糕”,但真实的意思是“小菜一碟”;再如,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而不是爱我,爱我的狗;如果知道了spendmoneylikewater是汉语“挥金如土”的意思时,学习起来不仅简单而且有趣。这样学生觉得,原来用英语表达汉语句子有时候也很简单,如此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感。

四、了解中西方节日,开阔学生视野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的差异也是必不可缺的。通过了解西方国家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而了解中西方文化、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差异,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一天,在我去上课时,远远就听到学生的嬉笑声,这在以往是没有的。我很纳闷地进了教室,他们居然肆无忌惮地开起了我的玩笑。有学生说“老师,AprilFools”。我才知道那天是愚人节。我看他们兴致很高,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愚人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吗”看着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很快搜出关于愚人节的知识并做了详细讲解。之后很多学生说:原来愚人节的起源是法国,我们还以为是英国呢!如果教师不做详细的讲解,学生恐怕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是一知半解,不了解本质的东西。学好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就要详细具体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这些因素和中国的区别。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了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才能更加准确、灵活,才能做到换位思考,才能减少学习英语的阻力,我们的英语水平才能得到最快、最好地提高。

篇10: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为习惯。旅游英语是一种应用性语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旅游翻译主要是通过翻译让翻译后的旅游资料符合各种游客的审美情趣,起到传递信息、诱导游客、宣传当地文化等功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如“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为“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被传递过去。例如,“作为炎黄子孙,还可以去拜谒离西安不远的黄帝陵”。译文:“Ifyou are of Chinese descent, you may pay tribute to the tomb of Huang di (Yellow Emperor), first Chinese emperor”。这则译文看似比较通顺,但稍留意便发现其美中不足之处。因为中国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都是上古时期部落的首领(chief),而并非皇帝(emperor)。皇帝指的是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名称之一。自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皇帝。此后我国历代封建君主才称皇帝。译文中将“黄帝”译为“Yellow(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31页) Emperor”或“First Chinese Emperor”并不十分合适。再如三月三节,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阶梯,极具民族色彩。在阴历三月初三的日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民歌大赛,并借此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则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旅游资料的时候,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对比,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并迅速发展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名胜的文明古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旅游英语资料承载着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使命。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更应该从中西方文化和修辞差异着手,注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合适的策略进行处理,采用各种翻译技巧,尽量使译文能够唤起游客的共鸣,更好地传播文化。

参考文献

[1]袁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旅游英语翻译.科技信息,(7).

[2]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中国翻译,(5).

[3]姚宝荣,韩琪 .旅游资料英译浅谈.中国翻译,(5):27-30.

[4]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篇11: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 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发展势头较强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也日趋重要,本文从分析旅游英语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着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的准确性,从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关键词 旅游英语 修辞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旅游业已成为一项飞速发展的重要产业,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涌入中国,来了解,感受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外国游客一般是通过阅读旅游资料、观看图片简介及聆听导游对景点讲解来了解我国的奇观异景,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外国游客在陶醉于美景时,不仅使感官上得到满足和享受,更重要的是感受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成为旅游的障碍,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由此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差异和文化差异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差异

汉民族具有综合型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和谐,修辞手法喜用横向铺叙、层层推进的句式结构。而西方民族审美情趣看重简洁,所谓“Brevity is the soul of the wit.”(言贵简洁),句子结构倾向于主次分明、层次分明,这与他们注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由此可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审美情趣的不同,必然形成汉、英两种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

(一)重复结构

重复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排比句现象,汉语、英语里都有。排比句通常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语义相联、语气连贯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达到“壮势”、“达意”的目的。但汉语和英语的排比结构有很大区别,汉语的排比结构不仅强调齐整美,而且强调反复关,共同词语反复出现,这种排比辞式齐整是汉语重复结构的重要标志。反观英语的排比辞式,“英语的排比一般只强调结构上的整齐匀称”而不刻意于共同词语的反复出现。两种语言不同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比如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其译文为:“ We answer that the Long Mar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that it is a manifesto, a propaganda force, a seeding-machine.”试比较中文与英文,在原文中“长征”一词反复出现了三次,而在译文中这一词仅出现了一词,其余用代词it 来指代,这是因为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对于汉语中反复出现的名词用代词取代可以使译文更简洁。

(二)四字结构

“四字成语”和“四字格”是四字结构在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比如成语“星移斗转”、“南辕北辙”等。“四字格”是一种音调铿锵、排比连用、势如行云流水的修辞方式,如“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烟火怒放,火树银花,灯舞回旋”等等。汉语的“四字格”行文的风格为形式整齐悦目,音调抑扬顿挫,语气连贯自然,这与汉语言行文讲究酣畅淋漓的审美情趣有关。但这样的修辞方式却有可能被西方读者误认为堆砌辞藻,华而不实,故弄玄虚,因为他们审美的情趣在于简洁、严谨。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旅游解说内容时,必须让学生对语义进行提炼概括、删减调整,以使译文语义简洁明了,比如峨眉山导游词中的一段:峨眉山月清凉皎洁,光华如洗,熠熠生辉,丝丝扣人。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大多数采用副词或形容词来解释这些四字结构,这样比较符合西方的修辞审美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游客对眼前的美景产生共鸣。

篇12: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探讨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探讨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中西方的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在中西方的交际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具有差异性,加之文化具有历史性,是人类长期发展所积累下的物质,不同民族与区域都有着各自特色化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社会礼仪与习俗方面。关注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影响,通过有效认知文化促进交际活动有效性的提高,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活动;影响

前言 之所以文化对交际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因为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交际而创造的一种文化,其形态与表达的方式都受到一个民族社会意识与风土人情的影响。关注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关注文化差异,促进中西方的有效交际,能够促进语言文化内涵的突出,更能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进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日常交际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上的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在语言中,中西文化的不同,会让中西方的语言交际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对于交际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影响如下:

(一)称呼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在称呼上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英美国家,小朋友可以直呼爷爷与奶奶的名字,而不是中国的爷爷奶奶。同时,长辈对晚辈称呼时在其姓名前加个“小”字,表达对晚辈的疼爱,这在英美国家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同样,“老”字在中国的称呼中也是经常使用,一些关系亲密的朋友不分年龄会称对方为“老张”、“老王”等,年龄较大的人也会这样称呼,在中国,这样的称呼会让人觉得十分亲切,但在英美国家却不是这样的。在中国,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邻居,都可以用哥哥,姐姐进行称呼,但是英美国家,无论性别、年龄,都可以直呼其名。

(二)寒暄上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传统寒暄的交际中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打招呼方面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中国人见了面,会有意无意地寻问对方“你吃过了吗?”或者“你这是去哪儿啊?”,以此作为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心里并没有真正期待对方给自己一个高质量的答复。在寒暄中,也经常会问到对方的年龄、婚姻以及个人薪酬问题。但是,这在英美国家都是被人极其反感的聊天内容,如果和他们谈及这些,他们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不太相关的事物打招呼。他们见了面,都会聊一聊天气或者政治问题,总之与个人问题无关的事情都可以拿来寒暄。这就使得中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误解。

(三)赞扬上的差异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大多比较委婉,经常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直接说出来。在得到他人的赞美时,中国人比较谦虚,虽然内心接受了这份赞扬,却不会当面大方地承认。在接受赞美时,中西方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且在用词方面存在差异。当中国人受到他们赞美时,会在第一时间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而西方人听到他人的表扬,都会大方地说“谢谢”。在中国人眼中,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人眼中,被人赞美是一种乐事。

(四)道别上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尽相同的方式。受到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与他人道别时,都会送一段距离,将客人送到自己爱门口,甚至送到更远的地方。被送人的会说“请留步”,主人会说“慢走或者经常来”。在西方人眼里,这些礼貌用语都会被理解为邀请,如果对西方人说“再来”,他们会认为自己得到了邀请。英美国家的人在道别时,一般都是用微笑或者手势说再见,没有太多的礼节与语言。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作用于交际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交际的影响原因是多样化的,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体系。每一种文化都对应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对应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首先,价值观上的差异。在中国,群体性的价值观特征较为明显,中国人一直强调集体的为先,个人的愿望与情绪应当服从于集体利益。要实现个人利益,需要先考虑他人与集体的利益。在西方国家,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个人利益,关注个人的行为自由以及能动性。 其次,语言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以及词汇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会导致中西方人产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同样的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会有不同的指向。龙与英语当中的“dragon”是完全对应的词汇,在中国人眼中,“龙”是吉祥与权威的象征,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dragon”一词具有贬义,它是一种体形很大的怪物,象征着恶魔。 最后,世界观上的差异。世界观是人们形成个人思维以及人生观的重要基本,世界观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方的世界观具有多个方面的不同,像在对待自然问题的观念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认为顺从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好的选择。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汉语中有诸多像“天意”与“天赋”这样的词汇。而在西方文化中,

篇13: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分析的论文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分析的论文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在与中西方实际交往的过程中,文化差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障碍,急需予以治理和应对。因此,必须要基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站在科学合理的角度和立场,汲取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优势之处,改正不足之處;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从而更好地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1]。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

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

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2]。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

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对比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381-384.

[2]史前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54+56.

篇14:中英文化差异在语言应用中的体现

中英文化差异在语言应用中的体现

东西方历史文化导致了东西方人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处事哲学,只有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差异,才能更好的与国际友人和平共处.

作 者:富苏苏 李荣美 张易娟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2) 分类号:H13 关键词: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  

篇15:比较中西方身势语在沟通中的应用

比较中西方身势语在沟通中的应用

Ⅰ. Introduction

When people speak of the communicarion, first they will think of the language, which is the verbal behavior. The verbal behavior is a process relying on the language instrument, including text (written languages) and verbal (oral language ) to carry through communion delivering idea and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tool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ut it is not the only tool of communication. In fact, in addition to language, there is a more abundant content of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hat is non-verbal.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the language of all the acts of communication, it is very frequent in the frequency of daily life. A smile, a look, and a gesture belong to be non-verbal bahavior (huang, :16). It is difficult to fancy and cannot be processed tha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eople just depend on words without any accompanying gestures or postures. That, at least, is not a sufficient communication. It is impossibility not to have the verbal behavior in human’s communication, but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goes with the verbal communication. Both of them formed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also have their own features and function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an represent people’s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richly and accurately.

As the main componen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odt language has its own trait, effect, and function. It must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just as verbal communication (Yang, 1994: 16).

Ⅱ.The Definition and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

2.1Definition of Body Language

Body language is not a language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word “language”. “Body language” is expressing how one feels by one’s sitting, standing, moving, etc, rather by word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

2.2The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unctions of the factors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s shows: 35% information is transferred by language; the other 65% are by nonverbal patterns (Samovaretal, 1981). Other study indicates: only 7% emotions in people’s communication are passed by language. The other 93% are by nonverbal patterns. American scholars Deleig • Bronan (1991) pointed out that “Human’s communication consists of writing, oral and body three parts. Because of culture prejudices, a great majority of educated people often think that written language is most important; the oral language is the second. The body language is ranked last. However, whether from the continuously evolution of whole humanity or from a personal point of view,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e important position among the three are part opposition. This show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

Human society’s long historical evolution confirmed that labor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course of human’s evolution. At beginning, human ancestors rely on all sorts of gestures and postures for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e. So body language is actually the most primitive instrument of communication. The phonic language is gradually developed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ommunication. Human gradually learned verbal communication after a far-flung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is shows that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ame into being earlier than verbal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origin and base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body language is the earliest communication tool of human.

篇16: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探究教育论文

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探究教育论文

【摘要】语言、文化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着重从习语、日常生活用语、颜色及宗教几个方面探讨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关键词】语言;文化;

差异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因此中外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就使得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

1了解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语言和文化二者密不可分。文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称,是在一个社会漫长的形成演变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此语言的精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有帮助的。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受中国文化教育成长的学生来说,了解西方国家风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起到预测作用和提高对全文的理解。

2文化差异的表现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只有在充分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交流,不至于引起歧义和造成尴尬。同时也有助于更好的把我们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反向输入西方国家,让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在世界绽放。

2.1习语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物,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一个民族的语言魅力。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些习语和字面意思是不能一一对应的。想要恰当地运用这些习语,先要很好地理解它们的文化意义。如:awillinghorse老黄牛;talkhorse吹牛;eatlikeahorse食量大如牛等,为什么英文用“horse”表示,而中文却翻译成“牛”呢?这是因为由于英国早年用马来耕地,而中国属内陆地区用牛耕地较为普遍。但这两种动物都是“勤恳”、“任劳任怨”、“有力”的代名词。如果不了解文化差异很容易翻译错误。又如:在中国人眼中,可以用狗来形容的人一般都是贬义的,“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而西方人认为“狗”象征着忠诚、可靠,代表友谊和伙伴。如:aluckdog指的是一个幸运的人;说某人水性好为awetdog;;topdog指要人或大亨;形容某人非常高兴可以说adogwithtwofails;人言可畏称之为givedognameandhanghim;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helpalamedogoverastile与中文中的痛打落水狗意境截然相反,说的是帮助出在困难中的人。因此正确理解不同国家对“狗”的'认识就十分重要,不然会造成误会。

2.2日常生活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1)打招呼:中国人见到朋友时,总是很亲切的说“您吃了吗?”,但是要是同样的话要是对一位外国朋友说,他会以为你要邀请他去吃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保险的搭话方式,如:——Lovelyweather,isn’tit?又如:中国人也喜欢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国朋友说“Whereareyougoing?”大部分人会不太高兴,有甚者会说“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

(2)称谓:在中国一般见到长辈、领导时都要用尊称。如:“爷爷”、“三大爷”、“王局长”等。而在说英语的国家里,一般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有时第一次见面的人也是这样做,这种称呼无关辈分只是一种称呼习惯。我们在介绍时经常会听到“Iamverygladtointroducetoyou,ProfessorWang,presidentofNankaiUniversity.”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DirectorWhite”(怀特局长)。至于中国人说的“姑姑”、“婶婶”、“舅妈”等,在英语中一个“aunt”就都包括了。

(3)禁忌话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显的禁忌话题要数“Howoldareyou?”。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觉得很正常,可是对于说英语的国家人来讲他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多半情况下,他们会告诉你“It’sasecret.”

2.3颜色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对待颜色的不同观点也是凸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如:“红”被中国人富于了吉祥如意、喜庆、欢乐、自豪之意。successineveryfield满堂红;getofftoagoodstart开门红;weddingsandfunerals红白喜事等。而在英语中的“red”则多与灾难、狂热、愤怒等意义有关。像:redruin火灾;redlight危险信号;redhanded双手占满鲜血的;seered暴怒等,都无法与中文的褒义词相联系。又如:“黄”在中国历史上是至高无上的颜色,代表皇权是权力的象征,曾一度是皇家专用颜色。beacclaimedemperor黄袍加身;aluckday黄道吉日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黄”又带有下流、淫秽、色情等贬义色彩。相对应的英文却和“yellow”没有任何关系。中文常带有庸俗色情内容的“黄书”、“黄电影”不能直译成“yellowbook”、“yellowmovies”而应译成“filthybook”、“pornographicmovies”。

2.4宗教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多方面但是宗教信仰的差异是最为突出的,也是最鲜明的。英文有关宗教的习语更多来自于《圣经》。如:犹大是耶稣的门徒,但是却出卖了耶稣,以致耶稣受难,因此则由相关习语Judas’kiss犹大之吻(比喻出卖朋友);doubtingThomas(不轻信他人的人)。又如:亚当和夏娃是上帝最先造出的两个人,他们生活在伊甸园里,后来因为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根据这个故事产生了大量的习语。如:oldAdam(人类的始祖,也指人类最初的罪恶本性);theappleofone’seye(掌上明珠);man’sapple(男人的喉结)等。

语言和文化要统一起来看,不能割裂的对待。而目前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这种割裂现象比较明显。在教学过程中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转变观念,在重视听、说、读、写、译的同时加强文化渗透,从而使我国的英语教学更符合社会的需求,世界的需要,能够培养出一批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戌林海.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教学与研究.

[2]张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渗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罗明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1.中西方文化差异

2.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3.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的论文

4.膜分离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5.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论文

6.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应用论文

7.钢结构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论文

8.品牌策略在现代传媒中的应用论文

9.超前支护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10.2SPSS在“再测信度”计算中的应用的论文

下载word文档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