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
“咬咬一飞冲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
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
摘 要: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总是伴随着各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两者相互结合,综合运用,以取得交际的最佳效果。而建筑作为非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不同的信仰。本文主要对中西方的建筑特点做了比较,进而对造成这些建筑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建筑;比较;文化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方式和交际工具多种多样,大概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简单的来说语言交际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这种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受关注的,曾经被看作是交际最重要的方式。而非语言交际,也就是作为不用语言的交际方式则往往被大家忽视,但研究表明,在实际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的运用高达65%以上,这充分说明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目前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由其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会和冲突也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开始慢慢的关注这些差异,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冲突。而建筑作为非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他们不同的信念。
1. 建筑材料的不同。
中西方在选择建筑材料上表现出了他们在物质文化以及在哲学信仰上的差异。西方人选择石头作为他们传统建筑的主要的材料,而中国人却选择木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除了中西方不同的自然因素之外,大概还是由于彼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所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们不同的心理在建筑上的体现。以狩猎为原始经济中心的西方人非常看重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石头不仅坚硬,而且简单有力。从他们选择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这点上,可以看出西方人追求真理的理性的精神。而中国的原始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且中国人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的这些思想,他们相信人和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人选择有生命的木头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表明了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他们是如何看待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2. 建筑空间布局的不同
西方建筑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和轩敞性。他们很少有类似中国的围墙,即使有,围墙也是在若隐若现之中,并不给人一种压抑、封闭的感觉。这一点跟中国的传统建筑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无论是古代的宫殿、花园还是一般的住宅都是用高高墙围起来的,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四合院,院外的人根本无法看到院内发生的事情。在旧中国,一些有钱人还喜欢在后院修个花园,里面有花、假山、小溪、小桥,亭子、所以即使足不出门,也能感觉到一年四季的变化。而西方人则非常重视建筑的外部空间,他们有时把城市中心广场叫做这座城市的起居室,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他们性格的开放性和外向性。
3. 建筑风格的不同
西方建筑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实用、坚固、美观”。同实用相比,他们把坚固与否作为检测该建筑好坏的第一标准。所以到目前为止仍然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埃及留下的建筑。另外西方人在建筑中喜欢运用直线、轴线以及几何图形来表达建筑的宏伟及气势磅礴,平直、外露和开阔是其蕴含的主要特征,而中国人则喜欢在建筑中运用曲线和含蓄美,所以中国建筑有含蓄型、象征性以及暗示性等这样的美学理念。同时中国的建筑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称性。中国的宫殿、寺庙及住宅都强调对称,对称不仅是权威的象征,同时也是大统一的象征。
从以上中西建筑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流露出不同的情感,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体现着不同的信念,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例如,西方的建筑就充满着神秘的宗教主义色彩,而中国的建筑则反映的是儒家文化思想。所以说,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归根结底是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理念造成的。
1. 中西方的信仰差异
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及生活方式,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家庭和文学艺术等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则对西方人的生活、思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它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它看来人只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同大自然之间应该是统一和谐的关系。但是西方的基督教徒认为人是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所以人优于其他所有的动物。基督教徒强调的人对大自然的征服。在他们看来,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征服一切。因此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而非统一和谐的。这样不同的信仰导致了中西方在选择建筑材料上的不同。中国人选择了具有生命力的木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体现了人同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西方则选择了石头,因为石头简单、有力,可以用来改变大自然,同时也表明了西方人的那种理性以及勇于探索真理的欲望。
2. 中西方的观念差异
以个人主义为主的西方人所强调的是个人的创造力和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而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中国人则更注重和谐与合作;以个人主义为主的西方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个人的自由,而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中国人强调的则是大统与保守。
在以集体主义观念为主的中国,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个人的隐私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这也就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墙文化”。在中国的建筑尤其是院落建筑中,高高的围墙或许是令人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而西方建筑的围墙即使有,也是在若隐若现之间,并且不给人以压抑、封闭的感觉。
西方个人主义所宣扬的个性的独立造就了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从古希腊的古典柱到古罗马的穹窿顶,从哥特建筑的十字拱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外形还是在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集体主义对个性的遏制使其建筑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都长时间的保持不变,成为阻碍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是文化差别在建筑上的表现,它反映了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自然环境和物质的差别,人们思维方法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Hall, E.T. The Silent Language,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2:从黄与蓝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从黄与蓝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黄色乃至高无上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被奉为高贵之色的却是蓝色(紫色).这种文化现象并非偶然存在的'.从地理学意义上说,色彩的不同文化内涵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黄色与蓝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感觉模式;色彩还具有行为学意义上的文化意蕴.
作 者:陈丽芳 CHEN Li-fang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4) 分类号:G04 关键词:黄色 蓝色 文化差异 原因 走向篇3:中西建筑特点差异的论文
中西建筑特点差异的论文
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一、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照妖镜”等专门的避邪物。
古埃及在尼罗河两岸的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阻断了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获得了天然的屏障和丰富的资源,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古埃及的文字、创世说、历法和占星术等。相比较古埃及的神话和宗教,其民居文化更反映出对自身安全保卫和私密性功能的考虑。
古希腊爱琴海孕育了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们将全部的建筑热情倾注在神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公共活动的需要是公共建筑大量兴建的重要原因。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虽然对一般的居民住宅没有加以重视,但追求实用功能的努力是一贯的.,表现出了古希腊人的天性。
古罗马古罗马人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西方的居住建筑在古罗马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飞跃。对家神的崇拜和对家族先祖的崇拜常常在民居中表现出来。
相比较古希腊时期,古罗马人在自己的住宅中除了更注重私密性的保护外,人们还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经济状况,对住宅内部不同作用的房间进行个性化的装饰。
二、等级思想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中华民族号称礼乐之邦,是与礼乐秩序的长期教化分不开的。“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而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种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人治,不是神治,因此强调规范人的观念行为,包括与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民宅环境格局。礼乐文化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政治的儒家理论的精华所在。北京的四合院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
古埃及古埃及同样也较为注重主次、长幼和轴线的等级思想。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基本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通用形式。
古希腊古希腊的民居中对等级制度的体现相对较少(奴隶和奴隶主的住宅除外)。如在五世纪中叶,希波丹姆的米列都城规划,目的是为给每个公民以平行的居住条件。在以后扩建的其他街坊中,每个住宅都有相同的基地面积和房屋。
古罗马古罗马的富人常居住在城郊,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拥挤。多数拥有别墅和府第,并且在平面设计中设有中轴线和庭院,结构紧凑。多层式的公寓是为解决人口剧增,住房紧缺而创造的,为大多数的一般公民所居住。受古希腊的影响,民居中的等级制度体现也很微弱,而更直接的是和居民的财富挂钩。
三、地域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常以最廉价的一次性投入、最直观的思维方法和最简单的施工过程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室高足以壁湿润,边足以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墨子》)是当时人们对所居的理解。民居内的空间、结构、部件,大多源于实用。
古埃及在古埃及,由于尼罗河三角洲较为干旱炎热,人们在屋顶上设立纳凉露台,利用屋顶高差开窗通风,这些手法都是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优秀创造,并对西方炎热干旱地区的住宅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希腊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民居普遍采用柱廊,院内常设有喷泉、水池、雕像,载有花木等。房间内常有壁画和彩色镶嵌,环境舒适宜人。
古罗马同属地中海气候的罗马,四季鲜明,天气温暖。当地建筑材料多为砖和混凝土。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及原材料的等诸多方面的地域因素,古罗马拱结构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民居类型较多,如别墅、府第、多层公寓等。
四、中西方传统建筑民居文化的表现——以庭院为例
中国的庭院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在主轴线旁再分处次轴线,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
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它由四周房屋围成的院子为基本单位,数个大小形状不同的院子组合起来,成为一座住宅。一般为三进院,进门为一小天井,正对门楼设一影壁,上书吉祥文字,穿过隔墙上的门洞,才到轴线上的第一院落。四合院住宅对外不开窗,较为封闭。因此满足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治要求,也给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西方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常常围绕庭院增建层楼,以增加使用面积。在古埃及,入门穿过过道便是一个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实际上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古希腊的庭院多被营造成“园”的形态,多采用内向式院落布置,中央常设置水池。开敞明亮以及更多的“园”的特征使得古希腊庭院更具有农业文明的特色。古罗马将中庭式和庭院式住宅逐渐融合,形成了类似两进四合院的形式。前面是比较封闭的中庭,后面是古希腊的庭院。
我国天井多源于庭院的缩小,是群体建筑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受城市布局的影响。这点和希腊的庭院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希腊的庭院更强调“园”的特征,以及“与自然频繁接触”的哲学观念。古希腊的民居中更体现了理智、规整、。而古罗马的中庭则是单体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古罗马的民居自由,因地制宜,更能让人感到一种年轻的活力。古埃及的庭院住宅较少,而更多的是则更体现出一种宁静和质朴。:
五、小结
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中国和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尤以北方民居为典型。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天寒、多风沙,如北京四合院那样四周院墙不设一窗,仅东南隅辟一门以供出入,是出于抵抗自然力侵害之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由其根深蒂固。西方人的血缘家庭观念一般比中国人淡薄的多,家庭中的父亲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子辈也不是父辈的附庸,家庭成员之间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与个性的自由。所以,这表现在建筑门类文化上,住宅的文化自然就不偏于内敛、封闭而强调外向开放。所以,西方的居民往往不设围墙,要求明亮,通敞。当然,中国民居的庭院主要是一个家庭活动的场所,并非那种密不透气的封闭。中国民居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庭不成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2]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3]张彤.整体地区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4]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5]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2月.
[7]刘红星.先秦和古希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8]钱承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9]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
[10]潘显一,冉昌光.宗教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11]李先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五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