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从颜色比较谈起
“夏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再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从颜色比较谈起,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再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从颜色比较谈起,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再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从颜色比较谈起
再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从颜色比较谈起
颜色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然而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颜色的`理解和运用虽间或存有相似之处,但差别与不同却迥然有之.通过对几种常见颜色的象征性和联想意义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某些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相同颜色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从而反映了中外两种文化背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作 者:李景艳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黑龙江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G04 关键词:颜色 象征性 联想意义 理解 跨文化交际篇2:从源头析中西文化差异
从源头析中西文化差异
本文从中西文化的源头华夏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具体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选择等方面来说,并由此申发正确对待各种文化以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文化的观点.
作 者:尹来也 方之美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G11 关键词:华夏文明 古希腊文明 环境篇3:从黄与蓝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从黄与蓝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黄色乃至高无上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被奉为高贵之色的却是蓝色(紫色).这种文化现象并非偶然存在的'.从地理学意义上说,色彩的不同文化内涵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黄色与蓝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感觉模式;色彩还具有行为学意义上的文化意蕴.
作 者:陈丽芳 CHEN Li-fang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4) 分类号:G04 关键词:黄色 蓝色 文化差异 原因 走向篇4:从颜色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从颜色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也大相径庭.本文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生活环境和感情色彩等方面简述了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并对其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予以归纳总结.
作 者:高桂莲 李岩青 GAO Gui-lian LI Yan-qing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英语 汉语 颜色词 文化差异篇5: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 者:葛艳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德语系助教 刊 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 年,卷(期): 12(4) 分类号:G04 关键词:称呼语 文化差异 教育传统篇6: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
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
摘 要: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总是伴随着各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两者相互结合,综合运用,以取得交际的最佳效果。而建筑作为非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不同的信仰。本文主要对中西方的建筑特点做了比较,进而对造成这些建筑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建筑;比较;文化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方式和交际工具多种多样,大概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简单的来说语言交际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这种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受关注的,曾经被看作是交际最重要的方式。而非语言交际,也就是作为不用语言的交际方式则往往被大家忽视,但研究表明,在实际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的运用高达65%以上,这充分说明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目前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由其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会和冲突也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开始慢慢的关注这些差异,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冲突。而建筑作为非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他们不同的信念。
1. 建筑材料的不同。
中西方在选择建筑材料上表现出了他们在物质文化以及在哲学信仰上的差异。西方人选择石头作为他们传统建筑的主要的材料,而中国人却选择木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除了中西方不同的自然因素之外,大概还是由于彼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所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们不同的心理在建筑上的体现。以狩猎为原始经济中心的西方人非常看重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石头不仅坚硬,而且简单有力。从他们选择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这点上,可以看出西方人追求真理的理性的精神。而中国的原始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且中国人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的这些思想,他们相信人和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人选择有生命的木头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表明了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他们是如何看待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2. 建筑空间布局的不同
西方建筑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和轩敞性。他们很少有类似中国的围墙,即使有,围墙也是在若隐若现之中,并不给人一种压抑、封闭的感觉。这一点跟中国的传统建筑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无论是古代的宫殿、花园还是一般的住宅都是用高高墙围起来的,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四合院,院外的人根本无法看到院内发生的事情。在旧中国,一些有钱人还喜欢在后院修个花园,里面有花、假山、小溪、小桥,亭子、所以即使足不出门,也能感觉到一年四季的变化。而西方人则非常重视建筑的外部空间,他们有时把城市中心广场叫做这座城市的起居室,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他们性格的开放性和外向性。
3. 建筑风格的不同
西方建筑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实用、坚固、美观”。同实用相比,他们把坚固与否作为检测该建筑好坏的第一标准。所以到目前为止仍然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埃及留下的建筑。另外西方人在建筑中喜欢运用直线、轴线以及几何图形来表达建筑的宏伟及气势磅礴,平直、外露和开阔是其蕴含的主要特征,而中国人则喜欢在建筑中运用曲线和含蓄美,所以中国建筑有含蓄型、象征性以及暗示性等这样的美学理念。同时中国的建筑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称性。中国的宫殿、寺庙及住宅都强调对称,对称不仅是权威的象征,同时也是大统一的象征。
从以上中西建筑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流露出不同的情感,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体现着不同的信念,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例如,西方的建筑就充满着神秘的宗教主义色彩,而中国的建筑则反映的是儒家文化思想。所以说,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归根结底是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理念造成的。
1. 中西方的信仰差异
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及生活方式,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家庭和文学艺术等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则对西方人的生活、思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它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它看来人只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同大自然之间应该是统一和谐的关系。但是西方的基督教徒认为人是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所以人优于其他所有的动物。基督教徒强调的人对大自然的征服。在他们看来,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征服一切。因此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而非统一和谐的。这样不同的信仰导致了中西方在选择建筑材料上的不同。中国人选择了具有生命力的木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体现了人同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西方则选择了石头,因为石头简单、有力,可以用来改变大自然,同时也表明了西方人的那种理性以及勇于探索真理的欲望。
2. 中西方的观念差异
以个人主义为主的西方人所强调的是个人的创造力和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而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中国人则更注重和谐与合作;以个人主义为主的西方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个人的自由,而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中国人强调的则是大统与保守。
在以集体主义观念为主的中国,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个人的隐私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这也就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墙文化”。在中国的建筑尤其是院落建筑中,高高的围墙或许是令人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而西方建筑的围墙即使有,也是在若隐若现之间,并且不给人以压抑、封闭的感觉。
西方个人主义所宣扬的个性的独立造就了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从古希腊的古典柱到古罗马的穹窿顶,从哥特建筑的十字拱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外形还是在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集体主义对个性的遏制使其建筑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都长时间的保持不变,成为阻碍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是文化差别在建筑上的表现,它反映了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自然环境和物质的差别,人们思维方法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Hall, E.T. The Silent Language,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7:从颜色和动物词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颜色和动物词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的应用上有很大差异.本文从颜色词和动物词语着手,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作 者:倪丹萍 朱凡 刘芳 作者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语系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12) 分类号:G122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词汇 颜色词 动物词语篇8: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谈起——东西方文化差异一瞥
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谈起——东西方文化差异一瞥
曹炯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本文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一方面简单阐述了东西方文化反映在语言上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也从语言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因素,阐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tes the consistence in language between west culture and east culture by means of enumerating several typical examples; meanwhile, it also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 culture and east culture through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language.
【关键词】文化因素 语言 文化差异
【Key words】cultural element;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在《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课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 (《潦而不倒的女士们》)一文中,讲述了一群生活再 纽约的孤独而奇特的女人们,她们或无家可归,或离家出走,她们既不公开乞讨,也不骚扰别人,这些人追求自由,自得其乐。文章在谈到街坊邻居对她们所持的态度时,写到: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 在此,作者用“丧家之犬”的 比喻来 说明对她们报以同情的态度,并给予她们接济。对作者的这一比喻,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丧家之犬” 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用来描述那些做了坏事,走投无路且令人厌恶的人。然而,在英美文化中,人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西方善待动物的大气候下,把一只无家可归的狗从家门口赶走就是一件极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只有了解了英美国家这一文化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文化?国内外学术界对它的定义不下两百个,有的侧重于文化的物质性,有的侧重于文化的精神属性。一般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风格与传统。实际上,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可以说,文化几乎无处不在,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一方面,语言是形成整体文化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要通过语言来表现。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除狭义地指社会意识形态外,还泛指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离开了文化因素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要全面地掌握或正确地理解某一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J.C.Catford指出:“Meaning is a property of language.”(意义是一种语言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意义(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论文范文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他认为:“无论在笔译还是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事实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正如前苏联符号学家Juri Lotman所说:“No language can exist unless it is steeped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no culture can exist which does not have at its corner,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anguage.”即一定的语言以一定的文化万恶灵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语言结构为依托。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不可分性在语言中表现出的文化是相通的,它反映到实际中,就成了交流顺利进行的基础。例如:两个人初次见面,英语中说:“I’m glad to meet you ” 或“I’m pleased to meet you.”汉语中也有“幸会、幸会。”或是“见到你很荣幸。”的说法;再如,英语中分手时说“See you later.”或“See you tomorrow.”,汉语则说“再见。”或“明天见。”还有,由于气候原因或人们缺乏安全感,美国人分手时说“Take care.” 或“Take care of yourself.”而汉语中也有“珍重”或“多保重”之类的说法。再看下面的例子: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Barking dogs don’t bite.
会叫的狗不咬人。
A penny’s worth of quality, a penny’s worth of price.
一分钱一分货。
Bring up your beloved child with a stick.
棍棒之下出孝子。
A fall in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何其相似的两种文化氛围! 同样地,我们可以毫无疑义地把to shed crocodile tears说成是猫哭老鼠假慈悲。因为“流鳄鱼眼泪”与它的文化内涵相同,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我们谈到了中西文化反映在语言上的共通性,下面让我们再从语言这一角度来看一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例如,看到“to pull one’s legs”这一习语,我们很自然地会在头脑中形成“拖后腿”这一概念,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开玩笑、捉弄、哄骗、打趣某人。”(to make fun of sb.、for a joke),而汉语中的“拖后腿”用英语表示应该是“to hold sb. back”或“to form an obstacle to”。因此,把“to pull one’s legs”理解成“拖后腿”是犯了见树不见林的错误。再如,同样是说东风、西风,在中国提起东风总是给人以暖洋洋、陶然欲醉的感觉,而提起西风则会让人产生寒冷刺骨的感受。英国地处西半球,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反映在气候上就是东风冷,西风暖。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怎么能对《西风颂》中使万物复苏的西风产生共鸣,对摧残万物的东风产生厌恶呢?同样地,正如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梅、竹能使中国人心驰;大海、城堡、夜莺也常令英国人神往,这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如不能深谙英美文化,又怎能心领神会?又如当中国人看到someone is a wolf时,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凶残”、“狼心狗肺”、“如狼似虎”等词;而英语中,当a wolf指人时,意为 a man who is always ready to make sexual advances to a woman.即汉语中的“色狼”。当然,由于wolf有狡诈的一面,所以也有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伪装友善的敌人),汉语“批着羊皮的狼”即源于此。让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一个句子:It was raining cats and dogs.联想到汉语中有关动物的谚语,学生很可能就会理解成“下雪下雨,猫狗高兴”,而实际上这句话在英文中只是表达了“倾盆大雨”的意思罢了。类似的还有:His father and mother live a cat and dog life.这一句子中所谓“猫和狗的生活”并不是“他的.父母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而是“他的父母经常吵嘴而已。”可以看出,对以上例子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属于特定的文化现象。
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许多孤立的词都隐含着文化的成分,如前文中提及的“dog”。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如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在一生之中都有得意之日),又如:a gay dog(快活之人,好玩之人),a top dog(身具高位之人),a handsome dog(美男子);而在汉语中,尽管狗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在用来指人时多含贬义,如“狗头军师”、“狗腿子”、“狗咬狗”、“狗咬吕洞宾”、“鸡鸣狗盗之辈”、“哈巴狗”、“癞皮狗”、“走狗”等等。又如,说到fat meat(肥肉),在英语中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该扔掉的 东西;而中国人在说某样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言下之意却是不可多得或求之不得的事物。
与单一的词汇相比,英语中大量的习语、成语和典故更是体现了文化的氛围,特别是《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更是对英语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Why I Teach 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如果不了解《圣经》故事,又如何能理解作者是借上帝赋予人类生命之气的故事,高度赞扬教师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如,《大学英语》精读地一册,P11有这样一个句子:To Vingo, Florida was in fact the land of Promise. 学生们如果不了解《旧约》(The Old Testament)第二篇《出埃及记》Exodus中讲述的犹太民族英雄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向神许给的福地迦南(Ganan)艰苦跋涉的故事的话,是很难理解这个句子隐含的意思的。在这个故事里,摩西成为大英雄的化身而福地旧被喻为美好的归宿,这样一来,把这个句子理解为“佛罗里达州的家对文戈来说是一个美好的归宿”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有人说,学英语的人不了解《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就无法认识英美文学,这话虽然略嫌偏激,但事实上的确是,离开了它们,许多英语典故都很难理解。大家都知道,克服词汇困难可以凭借查词典,而要逾越文化障碍则只能依赖对文化环境的了解。当文章中的字字词词都认识,却无法领会文中之意的时候,文化背景就显得越发重要了。
从这一点看,我们不应该只学习研究语法规则,还应该认真研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把握语言现象的方法,无疑有利于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而这正是语言学习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岱年 方克立
[2]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二期
[3]《英语成语典故》 福建人民出版社 彭在义 彭兆荣
[4]Communications Between Cultures [M] US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amovar
[5]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 武汉大学出版社,
篇9:论经济法的本质――从“法律部门划分”谈起
论经济法的本质――从“法律部门划分”谈起
【内容提要】法律部门是具有相同或相近性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集合体。一法律如未有区别其他法律的本质特性就不能自成一体,势必归属或依附于其他的法律部门。经济法也不例外。本文赋予法律部门划分标准以客观性和主观意志性相统一的内涵,并从这一标准出发揭示经济法的本质,认为经济法是基于“社会利益本位”的立场,运用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社会经济团体的自律功能及区域性国际性组织的协调功能作用于“失灵”的市场,以达到社会协调性的目的的法律,从而确认它可独……尽管近几年关于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学派林立,成果迭出,但“与其他法律部门的研究尤其是与民法学等的研究繁荣程度相比尚稍逊色(注:兰桂杰、张涵:《经济法学述评》,《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面对来自行政法学的诘难和学者们对经济法独立地位的质疑,经济法学者往往力不从心,不能结个“清楚的说法”。有关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仍在艰难地跋涉,困难重重,难怪有学者发出“针对民法学的‘旧房装修’,劳动法学的‘旧房改造’,经济法学研究基本上是‘建造新房’”的感慨(注:王全兴:《立足本土资源建造中国经济法大厦》,《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而对上述问题要透彻的阐述,都必须从揭示经济法的本质入手。因为只有揭示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明其具有独立的地位不依附于其他的部门法而自成一体。基于法律部门理论与部门法本质之间内在的联系,因而对经济法本质的研究不能不涉及到法律部门划分的问题。以往我们的研究思路都是采掘现有成果,让经济法研究对号入座,但往往陷入研究的僵局。要摆脱经济法研究的困境,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本文试从法律部门划分入手来讨论经济法的本质。
一、对传统划分法律部门标准的质疑
“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注: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这是对法律部门的传统定义,并从中引申出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其基础理论源自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说,即一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的划分归根到底是由该国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这种观点强调了法律部门划分的客观性,有其合理性。但笔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中同样也渗透着主观性,传统的法律部门划分忽视的也正是这一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加以检讨。
首先,法律部门划分的逻辑起点应是价值目标而不是调整对象,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符合法律产生的逻辑规律。
从法律产生的过程看。“如果一种生产方式持续一段时期,那么它就作为习惯和传统固定下来,最后被作为明文的法律加以神圣化”(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4页。),从有共识习惯和传统到有拘束力的法律形式,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源是什么?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逻辑:社会需要产生了法律规范,通过法律规范调整某类社会关系,实现了社会需要。针对某一部门法如民法而言,由于个体自由和主体利益等私法理念的需要,体现在法律上便是国家权力不能随意进入市民社会的空间。可见价值目标(社会需要的转化形式)是部门法的逻辑起点。
从对法律的制定看。“法律一面是经济的产物,同时又须通过人类头脑而为人类的产物”(注:张知本:《社会法律学》,上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版,第43页。),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追求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法律并不是被动地、毫厘不差地反映着决定它的基础,而是在社会的发展变动中能动地体现和追求着价值目标。对价值目标的追求贯穿于一部法律的始终,并一般在总则部分予以明文规定,同时,不应否认的是在体现价值目标创制法律的过程中也融入了立法者的主观意志。在考虑法律部门划分时这些因素都不应忽视。
其次,法律部门概念是法律文化的产物,对各异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分门别类仅是学理上的思考结果,理论需要完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也不例外。
从规范性法律文件与法律部门产生的先后次序看。先有各规范性法律文件,后才提出了法律部门的划分理论,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法律的创制并不是在法律部门划分学说下进行的。当“网络化”的社会关系需多种法律综合运用而产生新法律时,对传统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进行完善也是合情合理的。固守于原有理论也就束缚法学思维。
从法律部门划分的目的和意义看,任何法,包括法典化国家的法,若未经研究者按一定的理论、逻辑和方法分门别类,都是杂乱无章的(注:史际春:《经济法若干理论问题探讨》,《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对时代、阶段等的划分,而法律史上的任何时代区分都是任意和主观的东西(注:Hattenhauer,Die geschic-htlichen Grundlagen des deutschen Rechts,1983 s1)。法学家之所以要对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分门别类,不仅是因为出于法学研究的便利,而且是因为它对于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制实践都非常重要的,并直接影响着立法、执法、司法的实践进程。但现在经济法的出现打破了原有法律部门的格局时,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在原有的格局下为经济法寻找归宿,而应乘机完善法律部门划分标准,使法学研究、立法、执法、司法呈现合理有序的状态,以形成严密的体系。
二、对传统法律部门划分标准的完善
从以上的讨论中,笔者认为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法律部门的划分都体现了法学家或法律制定者的主观意志性,因而在法律部门的划分中引入主观意志性是必要的,从而让法律部门划分标准实现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注:许多奇在《经济法与行政法区分之我见》一文中认为法律部门划分标准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其标准是利益本位和价值取向,《河北法学》1999年第5期。史际春也提出过法律部门划分坚持主客观统一的标准。其所谓的客观方面,是指社会环境业已造就出某种特殊的客观社会关系和相应的法律关系领域;所谓的主观方面是指学家对某类法律规范及其与客观基础间的关系进行解释,以及法学界和社会对某种解释的普遍认同。其中主观方面是主导性的。见前引②,史际春文。当然也有学者提出其他的标准,如漆多俊认为衡量经济法是否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标志主要为:一是该国调节社会经济的法律数量较多,门类齐全;二是该国制定的各种调节社会经济的法律之间互相联系、协调,并形成了共通的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参见《经济法基础理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
影响主观意志性的因素很多,有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思维方式、法律文化的背景和传统、社会关系的变迁和发展等。在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应是每一法律中所包含的目的和追求,即价值目标。法律的产生是因为现实社会的需要,而这需要与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寓于法律之中的法律价
值目标是法的精髓所在,它揭示了法的存在意义和存在目的,相对于调整对象而言无疑是更本质更深层的东西。金泽良雄说“经济法按照它的性质来说,是为了从经济政策上来满足经济社会协调性的要求,由国家进行干预之法,无论它怎样与行政法交叉重叠,也必须从这一立场出发(即经济社会协调性――引者注),适应经济实际情况予以研究(注:[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所以法的内在精神理应体现在部门法学的划分中。将经济法追求的经济社会协调性的目的,民法追求以个体权利为本位、实现个人自由和利益的目的,行政法追求的关注公共利益、倾心于行政程序正义的目的引入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中(注:当然这三个部门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是笔者的一孔之见。),纠正以往过于注重的客观性,能使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更加丰满。
三、从客观性和主观意志性相结合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看经济法的本质
法律在社会的变迁中演进。当社会的发展步入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时,面对着层出不穷的市场失灵现象;面对着以个人权利为本位,追求并保证个体自由和利益的传统民商法对市场失灵束手无策的窘迫状及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经营论为中心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让位于凯恩斯的经济干预主义的现象;面对法学领域的自由法学派的衰微和社会法学派的勃然兴起的现象;无不昭示着法律的变革,孕育着新部门法的诞生。
1.经济法的客观性
美国社会学法学家庞德指出,19世纪的法律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有关日趋承认个人权利――这些权利常常被视为“自然”的(或天赋的)和绝对的权利――的记录(注: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外界力量不得随意进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信息不完善和市场不完全性的市场“常态”导致了大量的市场失灵现象出现,斯蒂格利茨将市场失灵的具体例证概括为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尤其是自然垄断等(注:[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我国学者对市场失灵或缺陷虽有不同表述,但大都异曲同工)。市场失灵是市场本身所无法克服和不能解决,这就需要外界力量的介入加以规制。这外界的规制力量来自于政府,社会经济团体及区域性、国际性组织的协调作用。
(1)政府的职能干预。游离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府凭其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介入了“市民社会”的“私生活”(注: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但考虑到政府的信息不充分和公务人员的“经济人”角色可能导致政府决策失误、偏离既定目标等现象的出现,政府应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基础地位前提下“医治”市场失灵。政府的这种“医治”不代替企业的经营决策,只纠正其违法行为;不代替市场机制,只为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条件,使市场失灵的地方灵起来,以实现竞争的公平性(注:王峻岩、王保树:《市场经济法律导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因为“最了解自己的工作的政治家最不愿意干涉企业与资本的自然趋向(注:[英]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0页。)”。所以在这里“明确各级政府机构的权力范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法律改革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注:参见经济学消息报社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9页。)”。
(2)社会经济团体的自律功能。竞争无序等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既不符合社会利益,也影响着企业等经营主体的自身利益,但“企业等经营主体对竞争秩序的单独追求只能约束自己行为,除了示范效应外,并不能约束交易对方或竞争同行的行为(注: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34页。)”;国家的职能干预则更多的体现了一般性和重大性,不能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将实现政府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电子管理模式转型,这就要求政府由死板地下规定责任变为公共服务机构,分散权力和责任,把责任双向地分配到其他公共机构,使其担负起责任(注:这是世界银行企业首席执行官纳吉汉纳的观点,参见甑茜、连清川、柳剑能:《世界大都市年会传达了什么》,《南方周末》2000年10月5日第二版。)。于是产生了超个体的进行利益合作、行为整合的必要。这种整合的组织形式便是社会经济团体,如行业协会、商会、中小企业联盟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团体不同于“为了防止竞争,排除异己,保护同业的既得垄断利益而建立的(注: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传统行业协会。它作为民间的自治组织,独立于政府部门,以遵循国家的干预为前提,运用自律性规则在政府干预未及的经济领域实施自觉整合。社会经济团体的自律干预作为国家干预的补充,通过克服“市场失灵”来实现经济法的目的,所以也应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3)区域性、国际性组织的协调作用。在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突破疆域,市场已无国界,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于是实现资源在更大空间配置以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经济法所面对的“市场失灵”问题成为现实。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各国相互妥协而形成的区域性、国际性组织及其制定的规则、条约等起了协调性的作用,它虽不具有以强制力为后盾的约束作用,但往往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得到贯彻,显示出其在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独特作用。以中国为例,我国虽地大物博,但因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于是利用资源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冲突,同时还交织着环境等外部性问题。但是加入到国际化的经济生产中使我们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国资源的不足不代表全球资源的不足。我们可以通过进口国外的资源来改善国内的资源配置,在这意义上,进口粮食、石油、木材如同进口土地、矿产、森林一样(但我们反对以转嫁的方式将一国的环境污染等经济问题转移到另一国)。随着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区域性、国际性组织及规则、条约等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势必引起人们的关注。
外界力量的规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不仅为外界力量的介入提供了空间,而且也界定了其活动的范围。将这种行为和规则用明文的法律固定下来形成的现代经济法,它涵括了许多传统民商法理念和行政法理念难以纳入的社会性诉求。市场失灵现象及为解决这一情况而运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社会经济团体的自律职能及区域性国际性组织的协调功能于市场,纠正其失灵现象便是经济法的客观方面,也是经济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本质之一。至于作用的方式、手段等则涉及具体问题的研究。
2.经济法的主观性
目的法学派的创始人耶林认为,法律的目的就是利益,社会利益是法律的创造者,是法律的唯一根源,所有的法律都是为了社会利益的目的而产生(注:转引自张宏生、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9页。)。这用在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的上最恰当不过了
。庞德的将法律秩序所保护的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及建议在20世纪应该用更加广泛的承认人的需要、需求和利益这方面的发展来重写法律历史(注:参见[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等都构建了经济法产生的法哲学基础(注:参李国海:《论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哲学基础》,《法商研究》1997年第6期。),并对经济法追求的价值目标提供了学理支持。
在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背景下,每个经济主体在“丛林法则”中盘算的只是他个人的利益,甚至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社会利益,于是竞争导致的垄断、外部经济性和公共产品问题不仅使市场陷入恶性的环境下,而且也威胁着社会的整体利益。所以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就把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评价视角从自身延伸到整个社会”(注:莫俊:《论现代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山东法学》198年第4期。)。
“社会利益”本位的立场使经济法对公平观的追求是独特的,其表现在:(1)“尽管市场在配置资源以适应消费者需求方面是有效率的,或者确实是不可少的,但现有的需求方式却是不符合社会公平的(注:阿列克・凯恩克劳斯:《经济学与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5页。)”,市场本身又是无心无脑的,“因而不能指望市场自身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它所带来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更不能指望市场自身来纠正这种不平等(注:参见经济学消息报社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学与(23)经济学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针对这种状况,保障结果公平,实现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的良性互动便成为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之一。(2)共同发展、繁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只顾眼前和短期利益的经济发展观往往使人类的良好愿望受挫。于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毫无疑义的担负起“发展公平”的重托,协调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注重代际公平等均赋予了“公平观”以新的内涵,也理应成为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市场各经济主体追求利益的天性无法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潜伏着市场疲软动荡、通货膨胀、经济风险等危机,这将导致整体效益的滑坡,使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安全受到冲击。于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将经济主体追求的微观安全延伸至国民经济的宏观安全中评价认识,实现企业等经济主体的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保障社会经济安全发展,也应是经济法所追求价值目标的应有之义。在规范性文件和制度中具体可表现为对“市场自由的限制,或对讨价还价的限制,或是确立监视市场合法性,特别是支付方式和手段的保障或是在地方之间安全感不够时保障市场和平”(注:[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
经济法自诞生之日起就基于“整体性”的立场,以达到经济社会协调性实现社会利益为己任。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决定着法学者的主观意志,也是区别于其他部门法本质的又一体现。
从以上的分析得知经济法在客观性和主观性方面都有自身的本质特征,因而它能够自成一体成为经济法法律部门。
【再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从颜色比较谈起】相关文章:
2.从纯净水谈起作文
5.从静坐谈起的美文
10.从文化差异看翻译中的误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