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
“今天吃什么好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三)
SW64——《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4—C0101→C0106‖→‖SW62—Q3401‖(已迁至《调经论》)
C0107气:
1、姚春鹏译作“人的气血。”
2、《内经校释》译作“人气”。
3、据后文Q0101“人气在脉”可知:此“气”即“人气”。
C0107是故,春气在经脉……冬气在骨髓中:
1、《素问悬解》卷七仍置于《四时刺逆从论》SW64—D0101句前,原序不变,从之。且此前必有脱文;
2、本句与《终始》LS09—C0128“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论述有异,录以奉考。
Q0106入客:据《小针解》LS03-C0601→C0701“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可知:《黄帝内经》全书喻血气为正气,为主人;喻邪气为居留不定之客人。“入客”,为进入身体之客人。此拟人修辞之法也。
Q0201令人上气:
1、《内经校释》译:“使人气上逆。”
2、黄元御注:“令人上气,胃逆而肺阻也。”
3、《类经》二十卷十九注:“喘满上气。”
Q0202【亻亦】:yi4,无力。
Q0202内却:
1、姚春鹏注:“内弱。吴崑:‘令血气却弱,是以善恐。’”
2、据《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说文》:“却,节欲也。”可知:却,即控制、受阻意。内却,即血气进入受阻。据《调经论》SW62-Q1001“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可知:血气进入受阻,则血必虚,故“令人善恐。”
Q0204内气外泄:
1、黄元御注:“内气外泄,留为大痹,火泻而阴凝也。”
2、《全本黄帝内经》译:“使内敛的真气向外散泄。”
Q0204大痹:姚春鹏注:“五脏痹。张志聪:‘大痹者,脏气虚而邪痹于五脏也。’”
Q0204阳气竭绝:
1、黄元御注:“阳气竭绝,令人善忘,脾陷胃逆,戊土不能降蛰,阳气升泄而失藏也。”
2、阳气者,胃脘之阳也,胃气也;现代医学表明:营养不良,导致记忆力下降、健忘。故此阳气,当解为胃之精气。
Q0206正气:正气者,血气也。《小针解》LS03-C0401“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也有余、不足,可补泻也”、《小针解》LS03-C0601“神者,正气也。”即为本解。
Q0206与精相薄:
1、《内经注评》注:“精,即精气,真气也。薄,张景岳云:‘邪正相迫也。’,意思是说邪气与精气相搏争。”
2、黄元御注:“正气内乱,与精气相薄,正气乱常,与未乱之精气彼此薄迫也。”
3、据汉晁错《论贵粟疏》:“薄赋税、广畜积,以实仓廩。”可知:薄,即减少、削弱。与精相薄,即与精气相互削弱。
Q0206精气不转:
1、王冰注:“谓不逆转也。”
2、张志聪注:“精气不逆回矣。”
3、《说文》:“转,运也。”转,转移也,流失也;精气不转,即精气不流失。
D0301噫:ai4,《说文》:“噫,饱食息也。”即喛气。
D0301帝曰……候知其死也:
1、《素问悬解》卷七仍置于《四时刺逆从论》,并注:“刺五脏,中心至其动为吞一段,与《刺禁论》同。动即变也,五脏之变动有远近,依其脏之所变而候其动,则知其死期矣。”
2、《素问.四刺逆从论》SW64—D0301句,与《素问.刺禁论》SW52—Q0102→Q0106句相重。
LS44——《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44—D0501→Q0901‖→‖SW64—C0107‖迁移说明:
1、原篇《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名牵强,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十一输穴《变输》篇首,与《水热穴论》SW61-D0501→Q0801合而成篇,杨上善对两段关系之判断和处置,甚是,从之;
3、《灵枢悬解》卷四将D0501→Q0605置于《四时气》,并云:“此段旧误在《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从其迁出,不从迁入;
4、所论均为四时及反四时、五变、五输之相关刺法,帝问伯答,迁入本位,与《四时刺逆从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0501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内经注评》注:“言针刺有五种变化,分别与五输穴相应。此五种变化即或刺井,或刺荥,或刺俞,或刺经,或刺合。”
Q0601牡:《说文》:“牡,畜父也。”父为阳,牡脏即阳脏。此以五行时而论阴阳。
Q0603牝:pin2,《说文》:“牝,畜母也,”母为阴,牝脏即阴脏。此以五行时而论阴阳。
Q0701荥:荥位穴。
D0801致:《说文》:“致,送诣也。”即达成……之意。
Q0801原:六腑井、荥、输、原、经、合等原穴。
Q0801以经合之:
1、《内经注评》注:“上文只论五输和五时相应关系,而没有论及六腑的原穴,是因为原穴和经穴相合而不单独应时,即长夏应经亦应合,经、合相合的应五行之数。”
2、《灵枢悬解》卷四《四时气》注:“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并主长夏,以应其数,故六腑之六六三十六腧合于五脏之五五二十五腧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2:《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四)
SW16——《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6—Q0102→Q0110‖→‖LS19—Q0101‖→‖SW64‖迁移说明:
1、本段所论实为刺法,并非诊则,且与《诊要经终论》义理不属,显见漏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七《刺法篇》篇末,并云:“旧本《刺法》篇亡,实误载于《诊要经终论》内,未尝亡也,今取彼文,以补此篇。”从其迁出,不从迁入。
3、《类经》置于二十卷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且接于《四时刺逆从论》SW64-C0107→D0301之前。从其对本节“逆则为害”之判断,从其对两段关联之判断;
4、迁入部份,实论四时刺之逆论,迁入本论本位,既回答了帝之所问,又被《四时刺逆从论》SW64-D0201→D0301后文详解,且Q0107句再次被黄帝引用作为归纳。故此迁与《四时刺逆从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0102及与分理:《素问悬解》卷七《刺法论》作“及于分理”,并注:“及于分理,及于经脉之分理,不可过也。”
Q0102间者环已:
1、《内经注评》注:“《太素》‘环也’作‘环已’。环,同旋,即一会儿就好了。这句话意为,病轻的暂留其针,一会儿就好了。”
2、环,同旋,即旋即。间者环已,即病轻的旋即痊愈。
Q0102神:神者,血气也。
Q0102冬刺腧、窍:《素问悬解》卷七《刺法论》注:“冬刺腧窍,骨髓之腧窍也。”
Q0103逆气:《类经》二十卷第十九注:“逆气者,肝气上逆也。”
Q0105惕:据《说文》:“惕,敬也”、《玉篇》:“惕,惧也。”可知:惕,即畏惧。
Q0107中肝者,五日死:
1、《内经校释》“中心者,环死”句后,接有“刺中肝,五日死”句,并校注:“原脱。刺禁论、四时刺逆从论、《甲乙》卷五第一上此后均有‘刺中肝,五日死’一条。《新校正》云:‘此经阙刺中肝死日’,《刺禁论》云:‘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四时刺逆从论》同也’。张介宾云:‘此节止言四脏,独不及肝,必脱简耳。’今据补。”
2、《素问悬解》卷七《刺法论》作“中肝者,五日死。”
3、据《四时刺逆从论》SW64-D0301、《刺禁论》SW52-Q0103两处重简可知:此处显见有脱简,当从诸注诸本,依本节文例补入“中肝者,五日死。”
Q0109憿:
1、《内经校释》注:“檄,jiao3,《集韵》:‘胫布也。’《新校正》云:‘按别本‘憿’一作‘檄’,又作撽’。”
2、《内经注评》注:“通檄,ji2,马元台:‘裹脚布,即包裹之意’。”
Q0109乃从单布上刺:《素问悬解》卷七《刺法论》注:“乃从单布上刺,恐针孔开露而感风邪也。”
LS19——《四时气第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9—D0101→Q0101‖→‖SW64‖迁移说明:
1、原篇《四时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类经》置于二十卷十八《四时之刺》,且与《素问.水热穴论》SW61-D0501→Q0801等合而成篇,并在《四时气》LS19-D0101→Q0101节后曰:“本篇详义见下文。”张景岳所言下文,即《素问.水热穴论》SW61-D0501→Q0801段。从张景岳对“四时之刺”分类之判断,从其两部份为正论与解论关系之判断;
3、本段帝问伯答,所述“四时之气”及“灸刺之道”,即为“四时刺”之论,与篇名《四时刺逆从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0101经、血脉、分肉之间:
1、《内经校释》译:“经络、血脉和分肉的间隙。”
2、黄元御注:“《本输》:‘春取络脉、诸荥、大分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
3、黄氏所引即《本输》LS02—Q0117句,《水热穴论》SW61—D0501→Q0501即为解论。经、血脉、分肉之间,即大经、血脉、肌群周围。
Q0101故春取经、血脉……必深以留之:《本输》LS02—Q0117句,与本句部份重简,大义相同,均为岐伯刺法之论,可参。然欲解帝问,彼文不可或缺。
SW61——《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1—D0501→Q0801‖→‖SW64—Q0106‖迁移说明:
1、所论四时之刺,与《水热穴论》主题不属,义理不通,显见漏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七《刺志论》,并云:“五脏之经五腧穴也,井荥俞经合也,六腑之经六腧,井荥俞原经合也,其穴皆在于手足。此与《刺法论》、《四时刺逆从论》四时刺有所不同,别是一法也(四段旧误在《水热穴论》。)”从其迁出,不从迁入。
3、《内经校释》引《素问识》云:“本输篇、四时气篇、寒热病篇、终始篇、四时刺逆从论、诊要经终篇并论四时刺法,本书最详,而义互异,然与水热穴义不太涉,疑是他篇错简。”丹波氏慧眼,所言极是!
4、《太素》置于卷第十一《变输》,与《顺气一日分为四时》LS44-D0501→Q0901合而成篇,杨上善对两部关系之判断和处置,甚是,从之;
5、《类经》置于二十卷十八《四时之刺》,接于《灵枢.四时气》LS19-D0101→Q0101段后,并云:“本论之义,即所以释前篇也。”张景岳明确分类于“四时之刺”,断定为“四时刺”相关解论,识此玄机,张景岳智也,从之;
6、所论四时之刺,迁入本位,作为前文四时刺详尽解论,又与《四时刺逆从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可谓正当其位。
Q0601流:
1、《素问.水热穴论》作“留”;
2、《新校正》云:“按别本‘留’一作‘流’。”
3、《甲乙》卷五第一(上)、《太素》卷十一《变输》、《类经》二十卷十八《四时之刺》均作“流”,从之。
Q0601阳脉:
1、姚春鹏译:“充盛、充足的阳脉。”
2、《内经校释》注:“阳经的经脉。”
3、《灵枢悬解》卷七《刺志论》注:“所谓盛经者,手足六阳之脉也。”
Q0701金将胜火:
1、夏天已过,秋气始至,即热气已衰,燥气将盛,此“金将胜火”也;
2、《黄帝内经》全书统言“相胜”,而无“相克”之谓。相胜,并非单向独胜,实指双向相胜。其胜或不胜,实赖太过、不及或有余、不足之时,“寡于畏”也。“金将胜火”,并非火必胜金,此再添力证。世云“五行相克”,偏离经旨远矣!
Q0701阳气在合:
1、《类经》二十卷十八《四时之刺》注:“阳气尚在诸经之合。”
2、热气尚在夏秋阴阳相合之位,此火之未退位也。
Q0701湿气及体:《灵枢悬解》卷七《刺志论》注:“湿气犹及在体。”
Q0801巨阳:《类经》二十卷十八注:“巨阳,膀胱也。”
LS21——《寒热病第二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1—C1001‖→‖SW16—Q0102‖→‖SW64‖迁移说明:
1、原篇《寒热病》,非独立论文,头绪繁多,碎片杂合,凑篇之简,须分拆迁出;
2、《灵枢注证发微》马莳云:“篇内所论诸症,不止寒热,然首节所论在寒热,故名篇。”
3、《类经》置于二十卷十八《四时之刺》,且与《水热穴论》SW61-D0501→Q0801、《四时刺逆从论》SW64-C0107→D0301等合而成篇,张景岳对“四时之刺”之分类判断,对三部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4、迁入部份,其一,与《四时刺逆从论》主题相符;其二,与所接部位LS19—D0101“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之帝问相合;其三,与《四时刺逆从论》SW61—D0501、D0601、D0701、D0801之对应解论相符。迁入本论本位,与《四时刺逆从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1001冬取经输:
1、《类经》二十卷十八《四时之刺》注:“冬取经腧者,经穴通脏气,脏主冬也。”
2、姚春鹏注本引丹波元简注:“经输者,总言经穴,非诸经之经穴俞穴。盖《水热穴论》以五输言,故云秋取经俞,冬取井荥。此以内外言,故云:络脉治皮肤,经输治骨髓也。”
3、《内经校释》译:“冬季多取各经脉的穴位。”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3:《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二)
D0801黄帝曰:诸原安合,以【致】六输?
黄帝问:六腑原穴怎么配合,以达成六输之意呢?
Q0801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岐伯说:唯有原穴不应五行时,用长夏之经穴配合它,用于对应六腑输穴之数,所以有六六三十六腧穴。
D0901黄帝曰: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
黄帝说:什么叫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我想听听缘故。
Q0901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岐伯说:病在五脏的,刺在井穴;病变于五色的,刺在荥穴;病时轻时重的,刺在输穴;病变于五音的,刺在经穴;经脉盛满而有血络的、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刺在合穴,所以定义为味主合。这就叫五变。
SW64—C0107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所以说:春天人气在经脉,夏天人气在孙脉、络脉,长夏人气在肌肉,秋天人气在皮肤,冬天人气在骨髓内
D0101帝曰:余愿闻其故。
黄帝说:我想听其缘故。
Q0101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岐伯说:春天,天气开始开启,地气开始发泄,寒冻化解冰雪融化,河水流行水道畅通,所以人气在经脉。
Q0102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夏天,经血盛满、脉气外溢,进入孙脉、络脉,孙络接受血液,皮肤扩充、饱满。
Q0103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
长夏,经脉、络脉都已盛满,入内溢入肌肉内。
Q0104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秋天,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闭塞,皮肤紧崩、干燥。
Q0105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
冬天,天盖地藏,血气在体内,深附于骨髓,连通到五脏。
Q0106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这就是说,邪气,是常随四时之气血,而进入身体的客人。邪气到来之变化,不可揣度,却必跟随经气。要避开、祛除邪气,祛除邪气,就能乱气不生。
‖SW61—D0501→Q0801‖→‖SW64—Q0106‖SW61—D0501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黄帝问:春天刺络脉、分肉,为什么?
Q0501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治时,肝气开始生发;肝气急躁,其风气迅疾,经脉常深潜;风之邪气尚少,不能深入经脉,所以春天刺络脉、肌群周围。
D0601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黄帝问:夏天刺盛经、分腠,为什么?
Q0601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流】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治时,心气开始生长。血管狭窄、心气稍弱,阳气流行外溢,热气弥漫分腠,入内到达经脉。所以夏天刺盛经、分腠。刺透皮肤而病除,是因为热气居于浅表。所谓盛经,是指手足六阳之脉。
D0701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黄帝问:秋天刺经穴、输穴,为什么?
Q0701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写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岐伯说:秋天,金气开始治时,肺将收敛、肃杀。金气将胜火气,热气尚占合位;清气初胜之时,湿气犹及在体;清气未盛之时,未能深入体内。所以刺输穴以泻湿气,刺合穴以退热气。热气开始衰退,所以刺合穴
D0801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黄帝问:冬天刺井穴、荥穴,为什么?
Q0801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岐伯说:冬天,寒气开始治时,肾气开始闭藏,热气衰退、虚少,寒气非常旺。太阳隐伏下沉,阳脉就会消退。所以刺井穴以泻出寒气异常,刺荥穴以充实热气。所以说:冬天刺井穴、荥穴,春天不会鼻塞、流鼻血。就是这意思。
SW64—D0201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黄帝问:违逆四时刺法,就会脉生乱气,情形怎样?
Q0201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
岐伯说:春天误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天误刺肌肉,血气循环异常,喘满上气;春天误刺筋骨,血气入内附着,令人腹胀。
Q0202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夏天误刺经脉,血气就会衰竭,令人松懈无力;夏天误刺肌肉,血气进入受阻,令人血虚易恐;夏天误刺筋骨,血气上冲异常,令人血实易怒。
Q0203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慄。
秋天误刺经脉,血气上行异常,令人健忘;秋天误刺络脉,脉气不得外行,令人嗜睡不想动;秋天误刺筋骨,血气进入零散,令人生寒、战慄。
Q0204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冬天误刺经脉,血气都会虚脱,令人视力模糊;冬天误刺络脉,脉内真气外泄,邪气滞留形成大痹;冬天误刺肌肉,胃之精气衰竭,令人健忘。
Q0205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凡此四时误刺,造成严重异常之病,不可不遵循;违背这些,就会生乱气相互泛滥,发病啊!
Q0206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所以针刺不知四时之经脉,病生之原因,以正常为异常,血气紊乱于内,与精气相互削弱。必须审察九候,令血气不紊乱,精气不流失。
D0301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黄帝说:说得好!刺五脏时,刺中心,一日将死,其病变是喛气;刺中肝,五日将死,其病变是多言;刺中肺,三日将死,其病变是咳嗽;刺中肾,六日将死,其病变是喷嚏、呵欠;刺中脾,十日将死,其病变是吞咽。误刺伤人五脏,必死无疑!其病变则依病脏之具体变化,预测其死期。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4:《黄帝内经素论》第六:缪刺论(三)
Q0306不可得屈:
1、《甲乙》卷五第三《缪刺》作“不得屈”;
2、《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作“不可得屈”;
Q0306以月死生为数:据月亮盈亏而定针刺之数。详见《缪刺论》SW63-Q0310“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Q0308先饮利药:《内经注评》注:“通利二便及逐下瘀血之药。”
Q0308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
1、《类经》二十卷三十注:“凡堕坠者,必病在筋骨,故上伤厥阴之脉,肝主筋也,下伤少阴之络,肾主骨也。”
2、《素问悬解.缪刺论》注:“此上伤厥阴之脉,肝主筋,其志惊也,下伤少阴之络,肾主骨,其志恐也。”
3、堕坠者,必“心中澹澹大动”,此手厥阴心包经之伤也;堕坠者,“恶血在内”,肝藏血,此足厥阴肝经之伤也;堕坠者,“不得前后”,此足少阴“络膀胱”之伤也;“腹中胀满”,此手少阴“下膈、络小肠”、“行太阴、心主之后”之伤也。
Q0308不已,刺三毛上:
1、《内经注评》注:“如不愈,则刺井穴大敦。大敦穴位于大指爪毛际之上,上有少量丛毛,故称三毛上。”
2、黄元御注:“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足厥阴之大敦也。”
3、高士宗注:“刺之而病不已,更刺足大趾三毛上大敦,左右各一痏,以通厥阴之脉,见血则其病立已。”
4、堕坠之伤,伤筋动骨,气血皆乱,故“不已”当解作“不见效”,而非立得病愈。
Q0309手阳明:
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作“手少阳”;
2、《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类经》二十卷三十《缪刺巨刺》、《甲乙》卷五《缪刺》均作“手阳明”;
3、《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作“手阳明”,并注:“《经脉论》云:‘手阳明之别,入耳合于宗脉’,故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从之。
Q0309其不时闻者:
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注:“其不时闻者,经闭窍塞,故不可刺。”
2、《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注:“其不时闻者,正气不充,不可刺也。”
3、《内经校释》注:“即完全失去听力的,不可用针刺治疗。《类经》二十卷三注:‘时或有闻者,尚为可治,其不时闻者,络气已绝,刺亦无益,故不可刺也。’”
Q0311中:
1、《内经校释》注:“原作中,王冰注:‘中当为大,亦传写中大之误也。’据《灵枢经》、《孔穴图经》中指次指爪甲上无穴,当言刺大指次指爪甲上,乃厉兑穴,阳明之井。《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足中指爪甲上,亦谓此穴也。厉兑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韮叶。’据改。”
2、高士宗注:“中趾次趾即大趾次趾也。”
3、据《经脉》LS10-D0205“足阳明之脉……其支者……入中指内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可知:足阳明之脉,既涉中指内外间,亦涉大指间,而经独言“中指”,而不言“大指”,王冰疑而不改,慎也!此当有深意,故从原作“中”。
Q0312足少阳:
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作“手厥阴”,并注:“手厥阴经起于胸中,循胸出胁下腋,出中指,其支者,出小指之次指,邪客其络,令人胁痛不得喘息,咳而汗出,相火之刑肺金也。”
2、《素问直解》注:“《经脉论》云:‘胆足少阳之脉,合缺盆以下胸中,循胁里。’邪客于足少阴之络,循胁里,故令人胁痛;合缺盆以下胸中,故不得息;不得息则咳,故咳则汗出。”
3、《甲乙》卷五《缪刺论》、《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均作“足少阳”,从之。
Q0313足少阴:
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作“手少阴”,并注:“手少阴经,起于心中,上挟咽,系目系,邪客其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心主喜,肺主怒,无故生怒者,心火抑郁而不畅也。”
2、《甲乙》卷五《缪刺论》、《素问直解.缪刺论》、《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均作“足少阴”;
3、《素问直解》注:“《经脉论》云:‘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病则饥不能食,气上,嗌干及痛。’不可纳食,即饥不欲食也。‘无故善怒’,即上贯肝膈也。‘气上走’,即入肺中也。‘贲上’,即气上也。”从之。
Q0313气上走贲上:
1、高士宗注:“气上走,即入肺中也;贲上,即气上也。”
2、《内经校释》注:“《新校正》云:‘按《难经》胃为贲门,杨玄操云:‘贲,鬲也。’是气在鬲上也。’”并译作“气上冲膈上。”
Q0313足下中央之脉:
1、高士宗注:“当刺足下中央之脉,肾足少阴涌泉井穴也。中央,即中央之前,中央之后,左右各一痏,凡六刺,其病立已。”
2、《类经》二十卷三十注:“足下中央,少阴之井,涌泉穴也。左右俱病者,各刺三痏。痛不在一边者,缪刺之。”
Q0314【月少】:眇,miao3,季胁下空软部位。
Q0314腰尻之解:
1、黄元御注:“足太阳之下髎穴也。解,骨解(骨缝)。胂,腰下坚肉。《刺腰痛论》与此段同义,详彼篇。”
2、《内经注评》注:“尻,kao1,指尾骶骨……解,分开两旁的意思。腰尻之解,谓尻骨两旁,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醪,刺此处。”
Q0314两胂之上:
1、黄元御注:“胂,腰下坚肉。”
2、《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注:“此络脉虚实之病,当刺腰尻之解,以及两胂之上。‘解’,骨缝也。‘胂上’,髁胂之上,即髀股也。申明腰尻之解,两胂之上,腰腧是也。盖腰尻之解,属于腰腧,两胂之上,即腰腧两旁之下也。”
3、《内经注评》注:“胂,shen1,挟脊两旁之肉谓胂。挟脊两旁,腰髁之下,各有胂肉陇起斜著于髁骨穴后。左右两胂肉上各有四骨空,曰上醪、次醪、中醪、下醪。”
Q0315内引心而痛:《内经校释》校:“原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引胁而痛。’下,更云‘内引心而痛。’今据《甲乙》卷五第三、《太素》卷二十三缪刺均同《新校正》,据补。’”
Q0316留于枢中痛:
1、《内经注评》注:“枢,谓髀枢,相当于环跳穴周围。”
2、《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注:“足少阳经出于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邪客其络,令人邪气留于髀枢之中,痛不可举。”
3、高士宗注:“少阳经脉不和,枢转不利也,即刺其枢中。‘枢中’,阙枢中也,以毫针刺其络也。”
4、《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足少阳正别,绕髀入毛际,合厥阴,别者入季胁间,故髀枢中久痛及髀不举也。留,停久也。”
5、留,即久留、长期。枢,古门之转轴,此指髀枢。留于枢中痛,即长期髀枢内痛。
Q0317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
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删此十四字;
2、本句乃经刺及缪刺小结,不可或缺,故不从删削。
Q0319缪传引上齿……左取右,右取左:
1、《内经注评》注:“张隐庵认为,‘缪传者,手阳明之邪缪传于足阳明之脉也,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所以要刺泻手足阳明之井穴。”
2、《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将本句置于Q03172“刺其脉入齿中,立已”句后,并云:“旧本在‘五刺已’之下,今改正于此。旧本无‘各’字,今随补。承上文而言,刺其入齿中之脉,其病不已,复缪传引上齿,甚至齿唇寒痛,当刺手背之脉,有血络者,刺去其血,更刺足阳明中趾爪甲上,乃中趾次趾,足阳明之厉兑井穴也,左右各一痏;及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商阳井穴,左右各一痏,齿唇寒痛当立已。‘缪传引上齿’,故当左刺右,右刺左,而为痹刺以治之也。”
Q0320左:五络独络“左角”,而与右角无关?其理费解。若解“左”为后方,义似可通。此字存疑,不译待考。下文Q0321“左角”同理。
Q0320尸厥:
1、马莳注:“身脉虽动而昏厥迷心,其形任人推呼而无有知觉,状类于尸,名曰尸厥。”
2、《素问悬解.缪刺论》注:“邪客于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于左角,五络之气俱竭(邪束而经闭也),令人一身之脉俱动而形体无知觉也,其状如尸,或曰尸厥,《史记.扁鹊传》:“虢太子病尸厥,即此。”
3、《史记.扁鹊列传》载:“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脏蹙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怠’。扁鹊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坐起。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秦越人之言,颇得经旨;司马迁之述,深明医理。
4、《本病论》SW73—Q0913“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即为本解。
Q0321后:然后。
Q0321手少阴:
1、人卫影印、《内经校释》均作“手心主、少阴”;
2、《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作“少阴”;
3、《甲乙》卷五第三作“手少阴。”
4、《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不刺于手心主,详此五络之数,亦不及手心主。”从之。
Q0321鬄:
1、《内经注评》注:“同剃字。”
2、《内经校释》注:“本作鬄,同剔,俗作剃,剃发也。”
Q0321燔治:
1、《内经校释》校:“《金匮》卷下第二十三、《肘后方》卷一第二均作‘烧末’。”,并注:“即烧治的意思。燔,烧也。”并译作:“烧制成末,用好酒一杯冲服。”
2、《素问悬解.缪刺论》注:“治以燔针”;
3、《说文》:“燔,热也。”燔治,即《灵枢.经筋》全篇所言之“燔针劫刺”。
Q0322切而从之:
1、《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作“切而顺之”;
2、人卫影印《缪刺论》、《类经》二十卷三十均作“切而从之”;
3、《甲乙》卷五《缪刺》作“切而循之”,张玉萍注:“切而循之:顺其经脉,切而按之。”
4、《痹论》SW43-Q0702“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即为本解。
Q0322经刺:《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黄元御注:“经刺,刺其经脉,即巨刺也。”
Q03224因:
1、《甲乙》卷五《缪刺》作“目”,即目测,其义昭然;
2、《素问.缪刺论》作“因”,其无不可,且从之。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5:《黄帝内经素论》第六:缪刺论(二)
‖SW63—Q0319‖→‖SW63—Q03172‖SW63-Q0319【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因缪传牵引上齿,齿唇又寒又痛,发现手背血管有血络者,刺足阳明胃经中指爪甲上,刺一次;在食指爪甲上,左右各刺一次,立即痊愈。左病刺右边,右病刺左边。
Q0318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邪气客居五脏左右,其病态是,血管牵引且痛,时痛时止。视其病位所在,在手足爪甲上缪刺;视其血络所在,刺其出血,隔天刺一次,若刺一次不愈,刺五次即可痊愈。
Q0320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邪气客居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之络,此五经之络都交会于耳内,向上连络左额角。五经之络血气都枯竭,会令人全身血管都动,身体却无知觉,状如死尸,有的称为尸厥。
Q0321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立已;不已,【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先刺足大趾内侧爪甲上,离趾尖韭菜叶宽处;然后刺足心;然后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次;然后刺手大指内侧离指尖韭菜叶宽处;然后刺手少阴心经在锐骨之端,各刺一次,立即痊愈;如果不愈,用竹管吹其两耳,立即康复;如果不愈,剃去左额角头发,一寸(2.3×2.3平方厘米)见方,用燔针劫刺法治疗,饮用美酒一杯,不能饮酒者,强行灌入,立即痊愈。
Q0322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
凡是针刺之法,先要观察经脉,切循六经,审察经脉虚实,继而调理,气血不调者,用经刺法;
Q0323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
有痛感而所过之经不病者,用缪刺法;
Q0324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
因发现皮部有血络者,彻底刺出;
Q0325此缪刺之数也。
这就是缪刺之法。
SW63——《缪刺论篇第六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3—Q0319‖→‖SW63—Q03172‖迁移说明:
1、“缪传引上齿……左取右,右取左。”句,原位Q0318“一刺不已,五刺已”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置于Q03172“刺其脉入齿中,立已”句后,黄元御云:“旧本在‘五刺已’之下,今改正于此。”从之。
D0101缪刺:
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注:“若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缪刺即巨刺之浅者。”
2、缪,交错。缪刺,一种左病右刺,右病左刺的络刺法。
Q0107大络:
1、《内经注评》注:“指十五络脉。”
2、人卫影印《缪刺论》注:“病在络脉,是谓奇邪。《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十五络也’。’”
3、大络者,大经之络脉也。详见《经脉》LS10—D0402→D0117之十五络脉相关论述。
Q0107奇病:
1、《内经注评》注:“这里指络脉之病。为了与正经之病区别,故称奇病。”
2、《黄帝四经.经法》道法第一曰:“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之恒位,贤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位,而名形弗去。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形已定,物自为正。”据此可知:奇为失恒,正之反义词。即古之医者,视十四经为正,而视十五络为奇。《韵会》:“奇,异也。”
3、《缪刺论》SW63—Q0107“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即为本解。
D0201巨刺:
1、《内经校释》注:“巨刺与缪刺同样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刺法,其不同处是巨刺刺大经,缪刺刺大络。”
2、本论SW63—Q0201“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句,即为本解。
Q0301支满:支,支撑,与撑同义,非四肢也; 支满,即撑满。
Q0301顷:顷,做某件事情所需时间,如“食顷”、“行十里顷”等。
Q0302手少阳:
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作“手阳明”;
2、《甲乙经》卷五《缪刺》、《素问直解.缪刺论》、《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均作“手少阳”;
3、《素问直解.缪刺论》作“手少阳”,并注:“《经脉论》云:‘三焦手少阳之脉病,则嗌肿喉痹,故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又云:‘手少阳之别,注胸中,合心主,外绕臂,实则肘挛,虚则不收。’故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此据足证:《甲乙》、《太素》、《素问》经文作“手少阳”,为正。从之。
Q0302中:
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作“大”;
2、《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作“小”;
3、《素问.缪刺论》、《素问直解.缪刺论》、《甲乙经》卷五《缪刺》作“中”。《素问直解.缪刺论》注:“此病少阳之络而合于经,故当刺中指之次指。中指次指,即小指次指也。”从之。
Q0302韭:韮菜。
Q0302痏:wei3,针刺次数之计数单位。
Q0304足太阳:
1、《素问悬解.缪刺论》作“手太阳”,黄元御注:“手太阳经起于小指,循臑外,交肩上,循颈上颊,邪客其络,令人头项肩痛。刺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少泽穴也。”
2、《甲乙》卷五《缪刺论》、《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均作“足太阳。”
3、据《经脉》LS10-D0214“是动,则病冲头痛……头囱项痛……项背……皆痛”可知:此络确为足太阳之络,原文正确无误。当从《甲乙》、《太素》、《素问》作“足太阳。”
Q0305手阳明:
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作“手太阴”,黄元御注:“手太阴经起于中焦,上膈属肺,循臂内入寸口,出大指,邪客其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支胠(胠胁偏支壅满),胸中热发。”
2、《甲乙》卷五《缪刺论》、《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均作“手阳明。”
3、《素问直解》作“手阳明”,并注:“《经脉论》云:‘手阳明之别,别入太阴。’太阴者,肺也。故邪客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气满,肺气满也。胸中喘息,喘息肺病也,而支胠胸中热者,肺脉从胸胠而行于手指也。”
Q0305胠:qu1,腋下肋、胁部。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6: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黄帝内经》中所讲的“将从上古合同于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道”,就是一切事物的纲纪,是天地间万物运动变化的总法则、总规律。
四时刺逆从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
【翻译】厥阴之气过盛,就会发生阴痹;不足则发生热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狐疝风;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
【原文】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
【翻译】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隐疹;不足则发生 肺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肺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
【原文】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
【翻译】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 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
【原文】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 。
【翻译】阳明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身体有时发热;不足则发生心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不时惊恐。
【原文】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时善巅疾。
【翻译】太阳之气有 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且不时发生巅顶部疾病。
【原文】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翻译】少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 满闷;不足则发身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原文】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翻译】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原文】帝曰:余愿闻其故。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翻译】岐伯说: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启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并冰冻时逐渐融化解释,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 流行。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变得充实了。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秋 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所以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 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了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么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原文】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翻译】黄帝道:针刺违反了四时而导致气血逆乱是怎样的?
【原文】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慄。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翻译】岐伯说: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发生少气无力;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著在内,使人发生腹胀。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秋天刺络脉,但人体气血正直内敛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阳气不足而嗜卧懒动;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与内,使人发生寒战。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冬天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都将严重地违背四时变化而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扰乱人体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所以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产生的道理,不是顺应四时而是违背四时变化,从而导致正气逆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相结聚了。一定要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这样进行针刺,正气就不会逆乱了,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结聚了。
【原文】帝曰:善。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藏必死,其动则依其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翻译】黄帝说:讲得好!如果针刺误中了五脏,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哈欠;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也随所伤之脏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它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篇7:黄帝内经第四时刺逆从论
黄帝内经第六十四篇四时刺逆从论
【原文】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译文】
厥阴之气过盛,就会发生阴痹;不足则发生热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狐疝风;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隐疹;不足则发生 肺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肺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 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阳明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身体有时发热;不足则发生心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不时惊恐。太阳之气有 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且不时发生巅顶部疾病。少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 满闷;不足则发身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启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并冰冻时逐渐融化解释,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 流行。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变得充实了。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秋 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所以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 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了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么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原文】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怒;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大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译文】
黄帝道:针刺违反了四时而导致气血逆乱是怎样的?
岐伯说: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发生少气无力;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著在内,使人发生腹胀。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秋天刺络脉,但人体气血正直内敛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阳气不足而嗜卧懒动;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与内,使人发生寒战。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冬天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都将严重地违背四时变化而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扰乱人体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所以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产生的道理,不是顺应四时而是违背四时变化,从而导致正气逆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相结聚了。一定要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这样进行针刺,正气就不会逆乱了,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结聚了。
黄帝说:讲得好!如果针刺误中了五脏,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哈欠;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也随所伤之脏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它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篇8:《黄帝内经素论》第:刺要论(三)
‖LS09—C0101→C0131‖→‖LS01—Q0126‖→‖SW50‖LS09—C0101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所有针刺理论,须穷脉气终始。明确脉气终始,五脏作为标志,阴阳关系就确定了:
C0102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
阴经主管五脏,阳经主管六腑。阳经受邪在四肢,阴经受邪在五脏。所以泻法要迎脉气之来,补法要追脉气之去,明知迎气和追气,脉气可得调和。调和血气之方,必须精通阴阳,五脏主内为阴,六腑主外为阳。传给后代之时,要以歃血为盟。崇敬它即大昌,怠慢它便夭亡。不遵天道私传,必得天遣祸殃。
C0103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谨奉自然之道,谨让我谈谈终始:终始,经脉作为标志。切脉气口和人迎,以知阴阳十二经有余和不足、无病与有病,自然之道就完整了。
C0104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所谓平人,是指不病之人。不病之人,脉口和人迎之脉动,顺应四时;手足六经相应,而俱往俱来;阴阳六经血管,不阻结有脉动;春夏秋冬之寒温,脉动相互得印证。形肉血气状态,必是与其相称,这就叫平人。
C0105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少气,是指寸口、人迎脉动同少,而手部尺肤、寸口脉动不相称。如此情形,就是阴阳脉气同时不足,补阳气就会阴气衰竭,泻阴气就会阳气脱失。如此情形,可辅助服用甘味药,不可饮用急效药;如此情形,不可灸。不得治愈者,因为用泻,就有五脏之气败坏了。
C0106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人迎脉动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胆经;大一倍且躁动,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动大二倍于寸口,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大二倍且躁动,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动大三倍于寸口,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且躁动,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动大四倍于寸口,又大又密,名叫溢阳,溢阳为外格阳气。
C0107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厥阴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寸口脉动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且躁动,病在手厥阴心主。寸口脉动大二倍于人迎,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二倍且躁动,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动大三倍于人迎,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且躁动,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动大四倍于人迎,又大又密,名叫溢阴。溢阴为内关阴气,阴气内关不通,不治之死症;人迎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动同在平常四倍以上,名叫关格。关格脉象,发出了将死信号。
C0108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脉动大一倍于寸口,泻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二分泻一分补,每天刺一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即止。
C0109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脉动大二倍于寸口,泻足太阳膀胱经,补足少阴肾经,二分泻一分补,两天刺一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即止。
C1010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脉动大三倍于寸口,泻足阳明胃经,而补足太阴脾经,二分泻一分补,每天刺两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即止。
C0111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而取上,气和乃止。
寸口脉动大一倍于人迎,泻足厥阴肝经,而补足少阳胆经,二分泻一分补,每天刺一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针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才止。
C0112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寸口脉动大二倍于人迎,泻足少阴肾经,而补足太阳经,二分泻一分补,两天刺一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即止。
C0113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寸口脉动大三倍于人迎,泻足太阴脾经,而补足阳明胃经,二分补一分泻,每天刺两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即止。之所以每天二次,是因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主管胃气,谷气太丰富,故可每天刺两次。
C0114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人迎与寸口脉动,同大平常三倍以上,定义为阴阳俱溢。如此情形,若不开泻,就会血管闭塞,血气无处流行,大量流窜于体内,五脏内伤。如此情形,因为使用灸法,就生病变,而成其它病了。
C0115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大凡针刺之理,脉气调和即止。补阴气泻阳气,声清气爽,耳聪目明。违反此理,血气不行。
‖LS09—C0132→C0135‖→‖LS09-C0115‖→‖SW50‖LS09—C0132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大凡针刺之法,必须考察身形、脉气。身形肌肉未脱、少气却脉动狂躁,狂躁异常的,必须使用缪刺法,散布的正气可得收回,聚积的邪气可得散布。
C0133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深居安静之处,观察患者神态;关门闭户,使其魂魄不散;专注意识集中精神,精气邪气得以分清;勿闻嘈杂人声,以收敛精气;必须集中精神,令思维集中在用针上。
C0134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浅刺而留针,微捻而浮针,以转移注意,得气才能终止。
C0135【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男精内入女液外出,坚决克制勿要泻出,固守正气勿要行房,这就叫得气。
‖LS01—Q0109‖→‖LS09—C0115‖→‖SW50‖LS01—Q0109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刺而脉气不来,勿问针刺次数;刺而脉气到来,即可去针,勿要再刺。脉气到来而有效,效果之可信,象风吹云散时,明朗得如见苍天。针刺之理就是这些了。
C0116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所谓气至而有效,是指泻就更虚。虚,是指脉动洪大如故,却不坚实;坚如其故,是指适才虽说舒畅,疾病并未消去。
C0117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
补就更实。实,是指脉动洪大如故,却更坚实。这脉动洪大如故,却不坚实,是指适才虽说舒畅,疾病并未消去。所以补就会正气充实,泻就会邪气虚少,痛虽不因针刺减轻,病情必将衰去。
C0118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必先精通十二经血管所生之病,然后就可传授《终始》了。因此阴阳不失平衡,虚实不相颠倒,针刺本经穴位。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9:《黄帝内经素论》第:刺要论(二)
‖LS01—D0201→Q0201、Q0206→Q0216‖→‖LS05—Q0125‖→‖SW50‖LS01—D0201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黄帝说:我想听听五脏六腑脉气所出之处。
Q0201岐伯曰: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岐伯说:五脏有井、荥、输、经、合五种输穴,共五五二十五穴;六腑有井、荥、输、原、经、合六种输穴,共六六三十六穴;经脉有十二种,络脉有十五种,共二十七种脉气用于上下运行。脉气所发出为井穴,所溜过为荥穴,所注入为输穴,所经过为经穴,所进入为合穴,二十七种脉气所运行,都在五种输穴。
LS01—Q0206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五脏对应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自四个关节(两肘两膝),四个关节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刺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脏供奉三百六十五穴精气、五味之原因。五脏有疾,感应出自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各有所属内脏。明确掌握原穴,观察相关反应,便知五脏所受之伤了。
Q0207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腰上之少阴脏,是肺脏,肺之原穴出于太渊穴,太渊有左右二穴。
Q0208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腰上之太阳脏,是心脏,心之原穴出于大陵穴,大陵有左右二穴。
Q0209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
腰下之少阳脏,是肝脏,肝之原穴出于太冲穴,太冲穴有左右二穴。
Q0210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
腰下之至阴脏,是脾脏,脾之原穴出于太白穴,太白穴有左右二穴。
Q0211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腰下之太阴脏,是肾脏,肾之原穴出于太溪穴,太溪穴有左右二穴。
Q0212【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
膏之原穴,出于鸠尾,鸠尾有一穴。肓之原穴,出于脖胦,脖胦有一穴。
Q0213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以上十二原穴,是主治五脏六腑有疾时。
Q0215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而今这五脏有疾时,就象有刺,就象污秽,就象死结,就象闭塞。有刺虽久,尚可拔出;污秽虽久,尚可清洗;死结虽久,尚可解开;闭塞虽久,尚可疏通。
Q0216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有人说久疾不可刺,并非恰当说法。那善于用针者,治疗久疾,就象拔刺,就象雪污,就象解结,就象疏通。疾患虽久,尚可消除。称久疾不可治疗,是未得取穴之术。
公众号:其人颂经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相关文章:
7.数学论
8.论文学
9.论道德
10.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