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学养生
“mars20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从《黄帝内经》学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从《黄帝内经》学养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从《黄帝内经》学养生
从《黄帝内经》学养生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追求。人要想健康,延年益寿,需要从传统中医中汲取营养。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天时气候、地理环境、水质空气等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房事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正如《内经》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意思是说: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
在生活中,要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要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春天和夏天应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要适应气候变化,如冬天来了,要冷暖适中,过冷则伤形,或易外感风寒,过温则致皮毛开泄,不利于藏精。
要调节好情绪,不过分受喜、怒、悲、忧、恐牵动。要安定居处,调心养性。要节制房事,特别是冬天,作为收藏的季节,保精很重要,精养好了,来年才有精气神。
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也不能暴饮暴食,整天大鱼大肉,吃饭只吃八成饱。
这些都是养生的大法,听起来虽易,做起来却难。但为了健康的身体,只要心中树立这些理念,长期坚持,健康一定会与你常相伴。
篇2:《黄帝内经》养生三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三原则
首先讲“清积”。中医有个概念叫“积聚”。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究其积聚的成因,中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所谓外因,中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我们不妨结合积聚的成因来看一下现代疾病及亚健康症候群中没有一个不与积聚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有十人九积之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积聚不除,人何以堪。《内经·汤液醪醴论》针对上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的普遍现象,响亮地提出了“清积”这个典型的调治原则,用清泻祛积的方法,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其次讲“和中”。和法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内经·五常政大论》指出,无疾者求其藏,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己。大意是:由于积聚糟粕长期盘踞在人体内,不同程度会给各脏腑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同盗贼潜入家中,必先开门驱贼,就是先以药祛积,无积后当求其藏,食以随之,以食疗调其肠胃,和其中外,修复藩墙,方可万事大吉。“中”从广义讲,泛指体内腹腔,有“中府”“中州”之谓;狭义讲,指的是脾胃或消化系统。中医对脾胃及其功能高度重视:“脾胃者后天之本”,认为人的健康长寿与否,根本取决于脾胃的壮旺与否。再者,脾胃为人体营养敷布的总枢机关。《内经·经脉别论篇》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入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脾胃不但吸收水谷精华,分布人体所需营养,而且还有统调脏腑阴阳,经络血脉的关键作用,中医所说的“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上面看,调理脾胃、和其中外的养生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三就是“养元”。元气是人们安身立命,健康长寿的总宰。是人体精、气、神统摄的总汇。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这样描述说:“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并说:“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皆赖此也”。这就是说,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本,生命之源。虽然它是视之不见,求之不得,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对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寿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还把元气对于生命比喻为薪柴与火的关系:“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即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大意是:生命的长短,取决于元气的盛衰,就像火燃的久暂,取决于薪质的坚脆是一个原理。谈到养,很多人就会认为养就是补,这是一个误区。养和补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并不尽然。
《内经·五常政大论》里明确讲道:“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就是说养是有前提的,必须先清除糟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修复脏腑,这是关键。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营养通过脏腑是会相互转化的,也会相互补充的。我们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把那些惰性的功能激活为积极的功能,把那些无用的物质转化为有用的物质,通过调整,使阴阳得以平衡,元气得以濡养,精气得以充盈,这样“调”字当头,养也就在其中了。通过调养,使人体呈现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状态,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完美境界。
篇3: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养生的四个境界
养生有四个境界,分别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
春季的养生之道
春三月(农历正、二、三月),是万物萌发的时节,天地间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人们应晚睡早起,起床后松开头发,到庭院里散步,舒展身体,神志随着春天的生机而勃发。
而对待万事万物,也要符合春天生机蓬勃的特点,让它们生长而不要扼杀,应当给予的就不要剥夺,应当增加的就不要减少。
这才是对春天生长之气的正确呼应,也是身体养生的必经之路。
若违背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肝脏之气,由于春天阳气不生,到了夏天阳气则不长,那么就会出现虚寒之症,适应夏季的生长之气就少了。
夏季的养生之道
夏三月(农历四、五、六月)是草木茂盛万物秀美的季节。这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
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太热,应让心中充满愉悦,心态平和;让万物成长,使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散发。假设能够调理生气,疏通暑气,这就是适应夏天调养“长气”的道理。
如果违背了这个原理,心气就会损伤,到了秋天就会生病,造成“收气”的能力减弱,冬天就会重复发病。
秋季的养生之道
秋三月(农历七、八、九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形态都已处于平定。天气转凉,秋风劲急,暑热尽消,地气肃清。
此时应该早睡早起,与鸡的作息时间保持一致。精神情绪要保持宁静稳定,以舒缓秋天的肃杀之气。同时收敛神气,使秋气得以平息;不要胡思乱想,让肺气畅通。这符合秋天“收气”的道理。
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伤及肺气,冬天时会生消化不良的腹泻病,这样阳气在冬季不能储存,人们适应冬天的能力就会降低。
冬季的养生之道
冬三月(农历十、十一、十二月)是万物闭藏、生机潜伏的季节。河水结冰,大地冻裂。在如此恶劣的外界环境下,人们不要轻易扰动体内的阳气,为避免寒气侵袭,应早睡晚起,等到阳光出现时再起床。要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平静,仿佛埋伏藏起来一样,又像有私心一般,还好像有所收获却又不露声色。同时还必须注意避寒,尽量在温暖的地方生活,不要轻易让皮肤出汗而损耗阳气,这就是冬天藏气的调养方法。
违反了这个道理则会损伤肾气,到了下一年春天,会得痿厥病,这样春季的.阳气生长得就少。
拓展阅读:内经经典句子
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
释文: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气。神气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气流散不止。因悲哀过度而伤及内脏的,就会使人神气衰竭消亡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而不得藏蓄。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气机闭塞而不得畅行;大怒的,就会使神气迷乱惶惑而不能正常运行;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流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释文:人体中的阳气,还可因为大怒而运行紊乱。阳气过分上逆,使形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血液就会随着阳气上逆而郁淤头部,从而使人发生昏厥,成为“薄厥”病。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释文:大怒会使肝气上逆,血液也随气向上逆行,病情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如果肝气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的飧泄病。所以说怒则气上。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
释文:至于五脏的咳嗽,是由于五脏各自在所主管的季节受邪气侵袭,发病而产生咳嗽。因此,如果不是在肺脏所主管的秋季发生咳嗽,则是其他脏腑受邪气侵袭而转移到肺,引起咳嗽。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五脏和季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五脏在各自主管的季节中受寒邪侵袭,就会产生疾病。轻的容易造成咳嗽,重的会造成腹泻和腹痛。一般在秋天肺脏先受邪气侵袭而引起咳嗽;在春天肝脏先受邪气侵袭,然后再影响到肺,产生咳嗽。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释文:人在睡觉的时候,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因而就有部分血液贮藏到肝脏;而当人体从事各种活动时,血液便又及时地运行到所需部位。所以眼睛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看见东西;脚得到血的营养,才能走路;手掌得到血的营养,才能握住东西;手指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灵巧使用。
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释文:发怒会使气上逆而蓄积在胸中,气血运行失常而留滞,使皮肤、肌肉充胀,血脉运行不畅,郁积而生热,热又耗津液而使肌肤消瘦,所以形成消渴病。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释文:喜怒等情绪不加以节制会伤害内脏,五脏属阴,所以内伤五脏而导致的疾病起于阴。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主苦,治之以胆募俞。
释文:人的肝脏好比是将军,主管出谋划策;胆好比是公正的法官,主管判断。肝胆的经脉都经过咽部,所以咽部就像是肝胆的信使。患胆瘅的病人,常常是多虑而少决断,造成胆的功能失常,胆汁上溢而出现口苦。治疗时应针刺胆经的募穴、俞穴。
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释文:从高处坠落跌伤,就会使瘀血留滞于内。若此时又有大怒的情绪刺激,就会导致气上逆而不下,血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释文:胆胀病,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常作深呼吸而叹气。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释文:木气过分抑制土,土气被郁已极而复气发作起来,会导致山石雷变,天昏地暗。这样的气候条件,人就容易患心腹胀满、肠鸣等疾病。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释文: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释文: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它能贮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量,肝血充足,人就不容易疲劳,由于“魂”必须藏在血液中,因此,也可以说肝脏是藏魂的地方。
篇4: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我们国家在古代早早就有了关于中医的一些比较详细的治疗记载,这些中医记载能够很好的帮助医术的传播和养生保健。那么在日常应该怎样做好一年四季的养生保健呢?首先生活作息是非常重要的,五脏的保养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的,需要我们在日常引起重视。
对于我们身体来说,春季养生是非常重要的。春冬两季的交汇很容易引起身体各方面的不适,所以在日常一定要注意养好肾脏,对于男性朋友来说更是需要多加警惕。这时养好身体是非常有必要的。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对于四季养生的一些介绍或多或少都所了解,所以在日常四季看似简单的养生,其实需要我们多加注意身体。如果身体肾脏虚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肾脏,特别在日常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很好的缓解这方面的不足。
篇5: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
《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2 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素问四气调神》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是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法于阴阳”,依照阴阳变化养生这是纲领,只有阴阳平衡,方能“阴平阳密,精神乃治”。但其贵在阳密,阳气卫外,或偏亢或逆乱,或郁积或消烁,均可发病。故“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养生应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神志,起居有常。提出春时之气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肝志内生”;夏时之气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心志平和,气得以疏泄;秋时之气宜“早卧早起,……使秋气平,……使肺气清”;冬时之气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而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的,也要达到协调统一。人体内的阳气运行,随着昼夜阴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养生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还要顺应一日之内体内阳气的运行规律,调节机体活动及作息时间。如《素问生气通天》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者,形乃困薄。”此外,善于养生之人,需外应天地阴阳,内守天元真气,并注意防御外邪。
3 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形神统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密切相关,不可分离。形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形体的统帅,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因此形神必须保持协调统一,这是维持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还详细论述了在四时炼养形体的同时要注意精神的调养,如春季万物生发,要广步于庭以养形,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而养神;夏季蕃秀,夜卧早起养形,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以养神;秋季容平与鸡俱兴养形,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养神;冬季闭藏,早卧晚起养形,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养神。《灵枢本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此《内经》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悦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有重要的意义。健康的含义再不仅仅是身体上无痛苦,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快对于健康尤显重要。
4 内存正气,避邪有时
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养生的前提。疾病的发生主要与人体的正气和外界的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内经》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增强和保养人体正气,增强抵抗邪气的能力。因此增强正气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正气的范围很广,包括了人体脏腑的功能、情志的活动、气血的运行、经络的功能等,因此增强和保养正气的方法从内要调节饮食,锻炼形体,调摄精神,还是从外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而达到“辟邪不至,长生久视”的目的'。
节制房事,保精护肾。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主要取决于肾气的强弱,也就突出了肾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支持满。”指出了节欲保精预防衰老的重要养生方法。所以养生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保精护肾,而保精护肾的关键在于节欲。
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总是以“适度”为原则的。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过度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以酒为乐,以妄为常……,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无味”的法则,在劳逸方面要做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同时避免各种外伤的侵害,以此而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
和于术数,动则不衰。《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即适当运用之意;“术数”即指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方法。通过些方法,可达培补正气之目的。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点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建立了医学养生学体系,主张人要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以全面摄养形与神。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养神则要“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
【从《黄帝内经》学养生】相关文章:
2.黄帝内经简介
3.黄帝内经读后感
4.解读黄帝内经
6.中医养生学的体会
10.一起来读《黄帝内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