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黄帝内经》
“不加西米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一起来读《黄帝内经》,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一起来读《黄帝内经》,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一起来读《黄帝内经》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
马莳:“气府者,各经脉气交会之府也。”气府与气穴的区别在于:气府是各经脉气交会之处,气穴是经气输注出入之处。本篇主要论述各经气府的分布情况。
原文与译文
(原文)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各一,风府两傍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译文)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的有七十八个逾穴;在眉头的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自眉头直上入发际,当发际正中至前顶穴,有神庭、上星、卤会三穴,其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在头皮中的有五行,即中行、次两行和外两行,每行五穴,共行五行,五五二十五穴;下行至项中的大筋两傍左右各有一穴;侠脊自上而下至骶尾骨有二十一节,其中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肺、心、肝、脾、肾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自委中以下至足中中趾傍左右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个俞穴。
(原文)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胁下至月去,八间各一,髀枢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译文)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二穴:头两角上各有二穴;两目瞳孔直上的发际内各有五穴;两耳前角上各有一穴;上关左右各一穴;两而后的陷凹中各有一穴;下关左右各有一穴;两耳下牙车之后各有一穴;缺盆左右各有一穴;腋下三寸,从胁下至胁,八肋之间左右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一穴;膝以下至足第四趾的小趾侧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原文)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齐广三寸各三,下齐二寸侠之各三,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译文)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有三穴;颧骨骨空中间各有一穴;大迎穴在颌角前至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在结喉之旁的.人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外的故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膺中的骨空间陷中左右各有一穴;侠鸠尾之外,乳下三寸,侠胃脘左右各有五穴;侠脐横开三寸左右各有三穴;气冲在动脉跳动处左右各一穴;在伏菟上左右各有一穴;足三里以下到足中趾内间,左右各有八个俞穴。以上每个穴都有它一定的空穴。
(原文)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译文)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六穴:目内眦各有一穴;目外侧各有一穴;颧骨下各有一穴;耳廓上各有一穴;耳中珠子旁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各有一穴;柱骨上陷中各有一穴;两天窗穴之上四寸各有一穴;肩解部各有一穴;肩解部之下三穴处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小指端的爪甲根部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原文)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译文)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鼻孔的外侧各有一穴;项部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间左右各有一穴;主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髃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十指端的爪甲根部左右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原文)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侠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译文)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二穴:颧骨下各有一穴;眉后各有一穴;耳前角上各有一穴;耳后完骨后下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各有一穴;侠扶突之外侧各有一穴;肩贞血左右各一;在肩贞穴之下三寸分肉之间各有三穴;肘部以下至手无名指之端爪甲根部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原文)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译文)督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项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的中央从鼻至唇有三穴;自大椎以下至尻尾傍有十五穴。自大椎至尾骨共二十一节,这是脊椎穴位的计算方法。
(原文)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齽交一。
(译文)任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喉部中行有二穴;胸膺中行之骨陷中有六穴;自蔽骨之上脘是三寸,上脘至脐中是五寸,脐中至横骨是六寸半,计十四寸半,每寸一穴,计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自曲骨向下至前后阴之间有会阴穴;两目之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上齿缝有一穴。
(原文)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译文)冲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侠鸠尾傍开五分向下至脐一寸一穴,左右共十二穴;自脐傍开五分向下至横骨一寸一穴,左右共十穴。这是腹脉取穴的方法。
(原文)足少阴舌下,厥阴手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蹻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译文)足少阴肾经脉气所发的舌下有二穴:肝足厥阴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穴;阴蹻、阳蹻左右有一穴;四肢手足赤白肉分,鱼际之处,是脉气所发的部位。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篇2:读《黄帝内经》
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该书以生命为中心,涵盖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等。
中医养生越来越受现代人重视,大家都知道清火、排毒、艾灸的养生法,以及十全大补汤。但是,在养生道路上很多人本末倒置:遍寻宫廷秘方以求延年益寿,却违背天地的自然法则;为防病求医问药,但忘记修炼内心。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内经》可谓是如雷贯耳,但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这本经典著作给养生提供了三大启示。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该书以生命为中心,涵盖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等。中医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囊括身心养生。可以让人从中体会简单从容的世界观,从而活得平安、快乐、长寿。
防早衰,应上“内心修炼”课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其中。《上古天真论》是第一篇。“所谓天真者,自然赋予的能力,率真、不加雕琢的。”道家认为:今不如昔,社会越进步,离自然也就越来越远,人的本性会越来越压抑、痛苦,不自然。
为什么现代人通常活得不好?看看《黄帝内经》的问答。“乃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动作不衰”是指腿、脚、手都很灵便,其原因在于身躯健康、气血充足,所以才会“动作不衰”。传统文化认为人的寿命应该是“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用这种观点来说,人应该活到的最高寿限,实际上是120岁。而现代科技对人类自然年龄进行推算,也认为人的正常寿限应该是120岁到140岁之间。
那为何很多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这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还是因为人而导致7岐伯明确回答了黄帝的问题:千百年来,天的顺序没有变,永远是东西南北;四季的更替顺序也没有变,永远是春夏秋冬。所以,变的只可能是人的心。
如果不能修炼内心,节制欲望、收敛精气,即使进补求医,功效也不见得多大。只有形神兼具,才能颐养百岁。现代人常常觉得不快乐:外在有社会压力,内在感觉人心浮躁,只能通过获得可权衡比较的物质、地位等,在强刺激下才感受到人生快意。如果寻觅且感受到淡定从容、不以物喜的快乐,本身就已经是智慧,这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缺啥补啥马后炮调养疏通最重要
现代人容易体虚,原因是人们精神压力不断增加,而生活方式也比古人有很大差异,吃得多、动得少,血气尤易留滞。同时化肥、农药、饲料、食品添加剂,尤其是食源性激素的加入,直接损伤人体的元气。人体血气一弱,机体运行出现障碍,代谢废物不断郁积,反过来更加阻滞人体血气运行。五脏六腑不得其养,体内“浊毒”不断沉积增加,表现为“虚”症候群不断增加。
很多人信奉“缺啥补啥”,等到“虚”症再治理其实已是“马后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提倡,应该在体虚出现之前就调理。
不过,平日适当进补也是治未病的一种通俗行为,人体总是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缺乏了闭藏过程。这样对人体的阴精、阴液的损失比较大,需要及时补充。而通过汤水滋补,可以起到很好的滋阴作用。
不少人鼓励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补阳,如果真能完全补得上,那太完美了,人人可以变得青春永驻,身子不衰退。所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黄帝内经》中认为,中医的补并非单纯补其不足,而是促使其自身能力的回复。所以不是血虚就选择补血药,气虚就选择补气药。而是通过补,使人身体生血生气的功能逐步得到恢复。所谓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调养的同时更应注重疏通。
欲望应有节制劳作应有闲时
古代人为何烦恼少?因为他向内追求身心的修养。而现代人往往向外追求一一妻子、孩子、房子、车子、票子。其实人的生存很容易满足,满足不了的是我们的欲望。
《黄帝内经》说: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句话在现在也很实用,都市很多年轻人喜欢追求刺激。蹦极、打cs,看恐怖片、坐过山车等,追求所有能让自己心跳加速的东西,这样的追求其实就是在纵欲。如果放纵欲望且过度透支自己的精力,则可能早衰。
养生确实讲究追求淡定的态度,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有一段阐述得非常妙: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志闲”指人的理想和抱负要有一个界限,不能什么都追求。“少欲”指人不能有过多的欲望,让所有欲望也有一个界限,这样才能“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则是指让身体经常有所劳作,但再怎么劳作也不能让人体超负荷运转。工作一段时间需要休养,日常运动不可大汗淋漓,最好出一层细汗即可。
篇3:一起来聊聊吧
一起来聊聊吧
窗外的雪不停地下着,一片片淘气的雪花像一个个小精灵似的拍打着玻璃,发出沙沙的声响,而室内我的叹息声却不断地响起来。
时间已经很晚了,看来今天爸爸妈妈又不回来了,我伤心地坐在床上自言自语着。打在窗上的小雪花似乎也懂得了我的心事,放慢了飞舞的速度,贴在窗前望着我。我的叹息声又一次响起,可就在这时我听到了门口传来脚步声,满心的'希望让我立刻从床上跳下来,跑到门口打开了门。
两张熟悉的面庞出现在门口,啊,是爸爸妈妈回来了!
爸妈平时工作很忙,起早贪黑地忙碌着。为了工作的方便,平常就住在店里,很少回家,平常都是爷爷奶奶陪我住。我总是孤零零地自己玩,内心觉得很孤独,感觉也很不好,真的很希望爸妈能常陪陪我,可希望总是在我的叹息中破灭。
真好,他们终于回来了。一家人坐在客厅里聊天、看着电视。可时间不长,我就发现自己和爸爸妈妈好像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大概是很久没有和他们说话的缘故吧?这种感觉让我很伤心,父女母女不该是最亲近的人吗,怎么不知说什么好了呀?算了,不想了,他们能陪我就好了,而且他们给我的时间很少,我要格外珍惜呀!
平常放学,看到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往外走,我也该是开心的,可回到家望着空荡荡的屋子,就像一只失群的小鸟真是说不出来的感觉。而现在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起说着,笑着这场景要多温馨就有多温馨,多让人舒服呀。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平淡的幸福吧,多希望时间能在这一刻停下来呀!
清晰地记得那一晚,我睡得格外的香甜!
篇4:读黄帝内经有感
周红昌
今日阅读中医传世名著《黄帝内经》,对人之所以生病和短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尤其对自己的病损和短寿忧心忡忡:
我之所以生病和短寿,原因在于一不法天,二不法地,三不法自然,四不法自体。用法律和社会学术语讲,叫做无规矩不成方圆。
《黄帝内经》上讲,上古时代的人,特别是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大都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尤其注意:一、饮食有所节制;二、作息有规律;三、不妄事操劳,不操闲心;四、调和情志,不发脾气,不生闷气,没有看不惯的,没有挺不顺的;五、避免过度的房事;六、避免来自外界的刀金之伤和虫啃鼠咬。此六条,是其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的主要原因。
可是,现在的人呢?吃饭没有饥饱,早上懒床不吃饭,中午、晚上吃饭不及时,吃得多、吃得饱,吃得难消化;白天烂生活过的像在夜里,迷迷糊糊,昏昏沉沉,晚上夜生活的像在白天,纸醉金迷,声色犬马;把酒当水喝,革命小酒天天醉,滥饮无度;喝水要冰镇的,吃肉要烧烤的,喝汤要酸辣的;一人谈好几个异性朋友,养好几个情人,生好几窝孩子;醉酒行房,恣情纵欲;不但在家琐琐碎碎事儿多,出去照样丝丝嚷嚷都是事儿;生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穿梭在机器、车辆间,动不动就去抽血、输水、做手术,外伤严重……这样,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真气耗散而不及收敛充盈,精气亏伤,神志浮伏,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七十、八十都急急地交户口本儿了。
由此,我很感慨:
一、现代人眼界太宽了,见的太多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一。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但你见识有那么多,因此你的烦心事肯定就多,肯定就会影响你的情志、心态,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你是不是看见啥好吃的就想吃、看见啥好喝的就想喝,看见啥好穿的就想穿,看见啥好玩的就想玩,看见啥挣钱就想挣,看见有啥好事儿就想占一份儿,看见哪美女都想多看一眼,看见谁家孩子考上北大清华都艳羡?自己的信仰自己怀疑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推倒了,自己的德行修养自己丢弃了,自己的守持自己放松了……
二、现代人的腿太长了,社会关系太复杂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二。俗话说,常过河必有一湿脚,但你天天东西南北到处窜,你经受的自然考验和你遭遇伤害的几率会少下来吗?关键是,你的腿有多长,你的社会关系就会多复杂。社会关系复杂了,你的琐琐碎碎、丝丝嚷嚷、恩恩怨怨、爱恨情仇自然就少不了,少不了的结果,就是你纠结难缠、劳心伤神、生气上火,最后急急如律令,仓皇把自己送给马克思。
三、现代人吃的太滥了,五脏六腑负担太重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三。俗话说,病从口入。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但拿一些站的高看的远的人的话来说,现在还有什么是人不敢吃的?各种各样的肉,各种各样的菜,各种各样的奶,各种各样的小吃、零食,还有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添加剂、防腐剂……还有我很无能为力的就是现代人都好吃各种各样的药,谁要是不懂几样药,不知道几个偏方、秘方好像就会被看不起。更吓人的是,现代社会人人都是医生,这是很要命的。你现在敢在朋友圈里说你不舒服?嘿,马上就有好多好多关心你的人给出各种各样的方子。
四、现代人住的太好了,高楼大厦不沾地,这是短寿的原因之四。俗话说,人是土造的。我们经常要求别人接地气,不是叫你买一袋面送给群众,而是叫你到群众生活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和群众聊聊土地的那些事儿。拆迁难,群众刁?不是的,群众是真不想上楼,群众是真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你们真的懂吗?高楼大厦阻断了人与大地母亲的亲密接触,阻断了三里五村那份邻里亲情,阻断了人们与大自然的沟通交流……高楼大厦有什么好?活动少了、见阳光少了、辐射多了、压抑抑郁多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大家守持自己的礼节操守,简单地活着,愉快地生活,随世俗处事,糊涂地处世,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法天、法地、法自然、法自体,简单地活着,愉快地生活,随世俗处事,糊涂地处世,尊重并亲近自然,尊重并适应规律,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睁只眼闭只眼,看见美女就当没看见,你能做到吗?
嘿,说你呢!!往这儿看!!!
(看看38分钟,20个人回复,多人开药,是不是真的?不要骂我哦,我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
篇5:读黄帝内经有感
杏林颉芳
蒋宇龙
再现华章
序:《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著作,与其说是一部医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因为它是在总结我国秦汉以前的一些医疗经验的同时,汲取和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带有明显传统古典文化特点的思维方法,使其成为一部以医学为主体,融入哲学、天文、历法、气象、心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著作。《内经》虽篇目众多,文字古奥,义理隐晦,相信这是许多初尝中医的`杏林学子的共同感受,但若精研细读。也就不难发现,《内经》中的行文论述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古代科学知识,渗透着古代传统的朴素哲学思维。
还原课本寻术业,回归自然得提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道:“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众所周知,中医善于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即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基本观察,抓住客观世界中具体形象的特征性符号加以概括,依靠象征,比喻,类比等方法进行思维,将自然界的一些客观规律引入中医学说的范畴,化生出许多中医特有的概念。
阴阳学说,本就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主要学术思想,其源自于古代人类基本的生产实践中,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在刀耕火种中对自然规律的观察,逐步明确了阴阳的概念。而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阴阳学说逐渐被引入医学领域,它越来越多地开始表达中医学方面的含义。
我们在面对这些晦涩难懂的文字时,由于历史观念的时空差异,难免会对中医的一些譬如“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理论理解不够到位。既然它们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界,如“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全部来源于自然现象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着放下课本,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还原那些概念和学说本来的面目,把书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我们打破书本的限制,全方位地去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构建中医的整体思维,为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勤求古训明医理,博采众方获真知
诚如元代医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序》中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遍数中国古代,大凡在医学上集大成者,无不是在杏林治学的医门中上下求索,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一般,小心谨慎,切不可大意疏忽。诚然,医学是一门高深复杂,非下苦工,潜心研读,用心体悟方可寻获其中一些理法方药。正所谓:“若为医道,非难莫可名其状也。”
反观今天一些医学生,在课堂上背了寥寥数方,便妄图达到一种“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地,张口闭口苍生大医,面对病邪疾患,也不进行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仅仅凭借主观的臆断猜测,便以为抓住了病机的要点,不由分说地拟方开药,还洋洋洒洒,自以为参透了其中的医道。殊不知,这是及其可悲的。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序》中写道:“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也。”表达了对技术不精的庸医的憎恶。《大医精诚》里说道:“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医学圣手的至理名言言犹在耳,发人深省!仅仅依靠对方药的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
遍阅医籍耕读经典夯基础,多临症候揣摩总结训思维
近代以来,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碰撞。特别是自从西方的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来,祖国传统医学便饱受质疑,屡受攻讦,受当时文化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掀起了声讨中医的浪潮,一段时间内中医一度被认为是古代封建迷信之流,其发展和传承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现在有许多中医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对西方的现代诊疗技术产生了过度的依赖,而忽视了中医传统的病因病机的诊察。这与中医历来强调的辨证论治的过程是背道而驰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是中医诊病的出发点,也是诊病的最高目标。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时,中医亦着眼于整体观,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应,因为中医认为人体本来就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观念既体现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气血津液之间,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机能之间,也体现在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之间,人在适应外界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也在维持自身功能的稳定。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古代医学典籍的阅读,《内经》就是其中的代表,因为经典中一方面包含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在通过课本的剖析对中医理论有了一定的概念之后,再重新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它们的含义,来逐步培养中医看待问题,诊察疾病的思维,不至于因为对一些理论理解的不到位,一开始对某些问题的思维方式就存在误区,这一点至关重要。这种在脏腑解剖体系,气血津液相互化生的病理生理都无一例外强调整体观念的思维和现代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那些一味迷信西医诊疗技术,忽视中医诊疗思维,临床技能诊断的人是难以维系的,其诊疗治病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在临床上审证求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经典对病机进行揣摩和思考,这样诊断病候的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有人说学中医,那些晦涩的文言文是一块很大的心病。诚然,学中医不能把它看作是孤立的一部分,中医原本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常识一定量的积累,有些中医相关涉及的文化现象自然是觉得难以理解,医学是个综合性学科,尤其是中医学,它既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也包含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应当在学习中医的同时,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积累,它能够加强我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磨练我们的品行,对我们行医大有裨益,因为合格的中医不仅仅是医术的高超,更是拥有高尚的情操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幸运的,国家的政策对中医是大力支持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把“健康中国”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提到一个更加高的地位,习近平主席“中国梦”伟大构想的提出为中医药指引了发展的方向,中医药这一几千年来为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瑰宝,也必定在新的历史阶段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必定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下,中医药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但是机遇就意味着挑战,我们肩负着传承杏林之道,弘扬和传播大医精神的重任,广大中医学子更应当坚定信心,秉持一往无前的信念,无论杏林道路上有多麽巨大的艰险和磨难,都不应当退缩不前。如果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饱览群书,遍阅经典”是我们的左右利刃,在荆棘丛生的道路独辟蹊径,指引我们到达真知的彼岸,那么,“中国梦和中医梦”则是我们手中的火炬,它必将会在杏林大道上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扬帆起航
既然选择了远方,必当日夜兼程。我们的路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中医经典将会见证我们的足迹,历代名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必将再创中医药之辉煌。让我们携起手来,精诚团结,发奋苦读,为了中医药事业有更光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作者学校:陕西中医药大学)
篇6:读黄帝内经有感
浅谈养生
王健康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每一个中医学子必读的中医典籍,是中华炎黄子孙寻求养生之道的宝藏。《黄帝内经》讲究“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五行对应五脏等中医思维,其 篇章字字珠玑,言言如玉,因而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读经典,诵经典,是每个中医学子的基础功课,我也不例外。现将自己品读《黄帝内经》的经历和养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述了上古之人如何保存真元之气,如何摄生,其文写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短短的几十个字点明了上古之人的生活习惯讲究天人相应,起居有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皆年度百岁,现在的生活习惯恰好与之相反,过度劳累,起居无节,饮酒过度,加之繁忙的工作,导致年过半百就开始出现衰老的迹象。通过强烈的对比,意在提醒现在的我们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注意养生,即在外顺应自然,在内起居有节,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顺应四时,调养身心,锻炼身体,保精全神,五味和调,按时劳作,劳逸结合。所以在我看来,对当今社会忙碌的我们而言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在指引我们应如何养生。
当今社会是处于经济政治快速发展和繁荣的时代,但是忙忙碌碌的人们每天都处在高强度、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熬夜加班和工作,不按时吃饭,休息不规律,违背了自然生活状态,因而会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高发,更有很多人因工作强度过大而猝死的事件屡屡发生。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个体,天人合一,与天相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身体应该保持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而现在的人们过度劳累,缺乏体育锻炼,以及有许多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已经开始破坏人们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因而诸多疾病的发生也不足为奇。一个懂得养生的人应该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遵循自然的生活规律。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生活习惯,春夏秋冬,生长收藏。()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唯有当我们遵循自然的生活规律,才会使我们的体内阴阳处在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
养生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调节机体稳态的过程,不仅仅起居有节,还要注意饮食习惯,平日加强体育锻炼,升发体内的阳气。经济飞速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地位,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现在的饮食习惯大多都是肥甘厚味之品,走在大街上,中年男士大肚子的很多,痰湿体质很多,糖尿病等富贵病的发病率也年年在增加。《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味是化生阴精以养五脏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精气之源,饮食的偏嗜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使五脏发病,五味酸苦甘辛咸,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太过与不足,均会使对应的内脏受损。过食酸则肝气旺盛,肝旺乘脾,脾气虚弱;过咸则肾气受损,不能生骨充髓;过食苦则心气受损,鼓动无力,则心气喘满;过食甘则损伤脾气,致脾气虚弱。因此谨慎和调五味,才能维持人体阴阳平衡。饮食是一个补充人体能量的过程,有规律的三餐是促进人体成长和发育的保证,因而我们一日三餐应规律饮食。饮食偏淡,使得人体的能量不断地补充;过度的肥甘厚味之品,会导致人体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阻中焦。中焦乃人体的枢纽,中焦失司,因此会发生一系列的疾病。
在养生理论中,情志养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经》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种情绪变化是人的基本精神活动状态,但突然、长时间、强烈的刺激,超过人体正常的生理范畴,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写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行。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该篇还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情绪的变化,能够引起气机的紊乱,表现为升降失调。故《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同时,还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此,七情虽为各脏腑所主,总统于心,七情中任何情志的失调都可以伤心,心伤则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失调。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葱槲蓿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良好的心态,没有过多的欲望才能调节安定人的性情,使得人们达到长寿的目的。若不能很好的调养精神,违反自然的生活规律,任意放纵,过分激动,则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引起诸多的疾病。因而《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一个真正养生的人,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节,万事皆有度,保持良好的心情,勤于运动,更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坚持。《黄帝内经》中包含了诸多的养生理念与思维,我只是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浅谈了养生的智慧,它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我学在其中也受益匪浅。
(作者系长春中医药大学学生)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相关文章:
1.一起来游戏作文
8.黄帝内经简介
9.黄帝内经读后感
10.解读黄帝内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