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桌礼仪差异论文
“mjnbhb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中西餐桌礼仪差异论文,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西餐桌礼仪差异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中西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探究论文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探究论文
摘 要:文章介绍的是中西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比如饮食观念、饮食习惯及餐桌气氛和就餐话语等方面,以及产生的原因和障碍消除的方式,并以此为框架对宴客吃饭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介绍,分析差异性存在的原因以及对对策的了解,有助于提高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的成功率,促进双方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餐桌礼仪; 文化差异;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1]。在交流中,人们常常喜欢以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以自己固有的文化习俗来与他人交际,因此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常常感到困惑、不自在,甚至产生不少误解、冲突和障碍,从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俗话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2]礼仪,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3]。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所以交际礼仪作为联系沟通交往桥梁和纽带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以宴请的方式来交际成为国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由于跨文化的存在,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服务工作顺利开展,避免唐突和失礼,就必须了解和熟悉各国餐桌礼仪习惯和特点。因此,知晓中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表现
中西方餐桌礼仪在饮食观念、饮食习惯方式及餐桌气氛和就餐话语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差异。以下对几点加以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第一,饮食观念的不同。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中国人请客吃饭,注重饭菜本身,追求“美味”——色、香、味、形。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条件差一点的话,也有鸡鸭鱼肉,否则很难称得上请客[4]。同时,表达出对对方的尊敬。
然而,西方的饮食观念却完全不同。他们重视“营养”,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 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因此,西方的饭菜会显得比较单调些。因而,中国人在英语国家做客或是进行商务宴请时,常常会产生误解, 觉得对方饭菜过于简单,缺少诚意。甚至出现个别人吃不饱的经历。
第二,餐桌上交谈话语的不同。说话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一个人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说话能够得体、恰到好处,不仅能够增进双方感情、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而且还体现一个人的涵养。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得掌握中西方交谈的习俗。
中国人在宴请时崇尚“劝”礼,主人总是频频地向客人劝酒劝菜,口中不停地劝他们 “多吃多喝”,而且还不断地给客人夹菜。同时,主人常常说“粗茶淡饭,你们就将就着吃吧”,或者“菜做得不好,请多多包涵”之类的话。然而,外国人通常感到费解,明明满桌的美味佳肴,怎么会说没菜呢?因此,中国人的“谦虚”,可能被外国人视为“虚伪”;中国人的“热情”可能被外国人视为“繁琐”。 当然,西方人宴客也很热情,也劝酒劝菜,但只劝一两次就打住了。他们更多是使用 “问”礼。例如,主人常说:“Make yourself at home.”“Help yourself please.” “Do you want something?”等等。因此中国人对此会很不习惯,常常觉得主人不够热情、诚恳。
三、影响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因素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存在着如此多的差异,必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而文化是一个民族通过若干代的努力而获得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语言模式和一定的行为方式,以及这个民族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所以跨文化交流差异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那么是什么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呢?
第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很多人都倾向认为对方也与自己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事实上中西方在思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 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维。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holistic)优先;而西方人偏好分析,导致了思维上部分(par- tial)优先的思维习惯特点[5]。而且,中国人重视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因此,在交际中常常以自己的经验感觉去“以己度人”。
第二,缺乏文化差异意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胡文仲认为,认识上的误区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障碍。由于缺乏文化差异意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常常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它文化背景的人。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感到困惑、失望,甚至恐惧、愤怒,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四、如何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文化交流之频繁更是过去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外交、外贸、旅游等涉外工作部门,更是频繁地与各国各民族以及各阶层的人们打交道。如果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 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也就是说中西文化礼仪上的差异将会严重影响跨文化交际,所以尽量消除、避免文化差异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一,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和认同感。文化是多元化的,它包括了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惯、人们的思维方式等。通过对不同国家、民族、种族、地区的文化习俗的深入了解、学习,甚至研究,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和认同感,在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文化移情,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文化约束,从另一个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接受、吸收其他国度的文化。以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文化差异,深信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有他的价值, 不能狭义的认为当前自己的文化都是对的、比别人的优越,而进行文化歧视。要去粗取精、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达到交际的目的。若是交际双方对彼此的文化一无所知或是知之甚少,往往导致交际的失败。
第二,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不仅是听说活动,人的整个身心都要投入其中。信息不仅靠词语传递,也靠非语言交际系统,包括手势、体态、目视行为、体距、服饰、触摸等都参与传递信息,在语言交际中,一般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这种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交流的共识。在生活和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常常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例如,要是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却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常常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睛,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可是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极为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这样觉得不自在,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五、结束语
每一种传统礼仪都反应了他所代表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代表了一个国家、民族、区域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对礼仪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礼仪又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要求,这必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中西方交流日趋密切,当前要正视中西方文化礼仪存在的差异性,以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端正沟通交流的心态,求同存异。同时,不断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完善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样有助于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完善自己;有助于提高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提高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李晓军.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高校论坛,(3):11-16.
[3]伊雯.《礼仪文化概说》[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篇2:中西餐桌礼仪差异
座位安排的餐桌礼仪
一、席位安排
1、中餐宴会席位安排
首先确定主人位。主人位置一般面朝宴会厅的出入口,可纵观全局,也可安排在宴会厅的重点装饰的前面,让客人一进宴会厅就可看见主人。
副主人安排在正主人的对面,一般背向出入口面朝主人,方便主人安排副主人具体事宜。
主宾安排在主人的右侧,方便主人照顾主宾。如果主宾偕夫人出席,可把主宾夫人安排在主宾的边上,也可把主宾夫人安排在主人夫人右侧的位置,除此之外也需要把身份地位相近的客人安排在一起,方便交流。
副主宾安排在副主人的右侧,方便副主人照顾副主宾。主宾和副主宾右侧可安排翻译入席,方便翻译向主宾和副主宾翻译,其他位置可安排陪同。
2、西餐宴会席位安排
女士优先(女主人:主位/男主人:第二主位)
恭敬主宾(男女主宾分别紧靠女主人和男主人)
以右为尊(男主宾坐于女主人右侧,女主宾坐于男主人右侧)
距离定位(距主位近的位子高于距主位远的位子)
面门为上(面对餐厅门的位子高于背对餐厅门的位子)
交叉排列(男VS女,生人VS熟人)
家庭聚会席位安排
家庭聚会酒桌上的座次,一般是要按照辈份高低、年龄大小来排序的。也就是就,不论谁请客,辈份最高或年龄最长者要坐在最里面面向门口的显要位置;接下来可按辈份或年龄依次一左一右地排列。有时还要在长辈旁边安排一位老人喜欢的小孩,一般都是隔代人。如果是长辈请客,可能要指派一人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负责做好各项招待工作;如果是晚辈请客,请客者会自然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
餐桌礼仪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篇3:浅析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
一、中国的餐桌礼仪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次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届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餐桌礼仪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特殊的意义,在中国,餐桌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地,还是重要的社会交往乃至提示处事经验的场所,餐桌上的礼仪体现了一个人教养和素质。因此遵守好餐桌礼仪在中国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
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岁时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的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非常注重环保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环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教育孩子们尽量少用易拉罐等现成的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于饮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因此中国人对饮食十分重视。在宴请宾客时,中国主人通常予以非常高的重视,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是非常精致珍贵的,而且讲究荤素搭配,色彩搭配,在身份地位或者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庭,甚至连菜的取名也有特殊的含义。而西方国家则更珍惜时间,做事以效率为原则,所以快餐店大行其道。就算是宴请宾客,主人的准备野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菜很可能就是几道数量不多但是比较珍贵的蔬菜。
(二)餐桌用语差异
在请客人用餐时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显得很自然随意。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餐桌上的气氛中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讲究热闹,所以经常在餐桌上高声谈话,其气氛虽说是其乐融融十分和谐,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十分没有教养的`表现。西方的餐桌礼仪讲究礼仪和素养,整个就餐过程应该是十分安静的,举止也十分优雅。
(三)座位排序不同
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对八仙桌极为喜爱。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在桌子形状的采用中,可以看出西方人主张的是自我,个性张扬,符合西方的特质。
(四)餐具陈设和使用的不同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
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里,如果
取用的食物太烫,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千万不要用嘴去吹,也不要把勺子塞进嘴里,或反复吮吸。
西方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物品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汤匙和杯子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而不要把盘碗端起来。使用刀叉进餐时,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来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息放置于餐盘上,表示用餐结束。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应将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蕴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又进一
步影响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是综合性的,在思考的过程中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在思考过程中以个人为中心,思维上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注重个性的张扬。例如在中国课堂对课文的解读就规范为段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等,对同一篇文章得出的结论都大同小异,而西方人则会在课文中寻找做人的哲理,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见解。如:中国学生在解读《灰姑娘》时总是会一致认为后母和姐姐们是坏人,罪不可赦,灰姑娘是个善良的女孩,而西方学生会得出各种结论:后母对自己的孩子是很好的,是一个好母亲,灰姑娘在家人不在的时候偷偷去参加舞会是不诚实的。
(二)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价值观是交际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或者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他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所以价值观反映出我们举止的不同,思维的不同。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相对的西方人的思想中个人主义占主要地位。中国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张通过努力来调和各种矛盾以达到共赢的结果。而西方则以个人利益为重,注重自我和个性的张扬。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的意义深远,不仅在心灵思想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体系。
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对对方的餐桌礼仪了解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① 王静“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 考试周刊,(17).
② 彭健” 浅议中西餐桌礼仪差异[J]. 新西部:理论版,2009(6).
③ 罗露莎“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5).
④ 李海芳.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 跨世纪:学术版,2009,17(4).
⑤ 余富林"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⑥ 高永晨西方饮食文化概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⑦ 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⑧ 张亚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
⑨ 庞瑛.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篇4: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和习惯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讲究细嚼慢咽,其饮食特点是重食,重味,重养和重理。
除此之外,中国饮食还讲究色香味俱全,餐桌上的菜肴一般都精致美观,荤素搭配得当,甚至每道菜都拥有独特的菜名,使人听之欲尝。
而西方人讲究效率,珍惜时间,所以快餐店在城市中大行其道。
其饮食以生、冷、甜为主,注重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工艺严谨,注重色泽。
二、中西方座位安排次序的差异
中国人安排座位以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为标准。
受人尊敬、德高望重或年长者坐主位,而主位即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其他人的座位按照“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依此递推”的原则安排。
在中国有许多地区甚至存在着妇女不上席的习俗,甚至是许多关于家居风水学上的研究。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在排座位时以女士优先,“男女主人坐于席之两端,客坐两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同样以男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是西方人安排座位的标准。
三、中西方餐具使用的差异
中国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碗,碟子和餐盘等,中国人一般用右手拿筷子,用筷子夹菜,偶尔使用勺子来喝汤。
而西方人则善用刀叉,喜欢使用餐巾,也用盘子和碟子等,但不使用碗。
四、中西方餐桌用语的差异
中国人素来有谦虚的精神,这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上也表露无疑。
在中国宴请宾客时,即使餐桌上的菜肴种类繁多,主人也会谦虚地说,“菜不多,招待不周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担待”而当被大家称赞饭菜可口好吃时,主人则会说“哪里哪里,一些家常便菜,能入大家之口,这是某某的荣幸啊!”
而西方人在餐桌上则表现的十分随意,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他们会很自豪地说:“Help yourselves!”,而当他们得到称赞是,他们也会说:“Thank you!”这正是他们自信的表现。
五、中西方餐桌行为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热闹,在就餐时喜欢聊聊家常,或者用餐桌中或者用餐后在中式餐桌上高谈阔论或玩一些游戏,如行酒令等。
在宴请宾客时,主人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他们的热情。
而西方则不然,他们好静,用餐时喜欢安静的氛围,举止更是优雅,更不喜欢主人为其布菜,那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
篇5: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
衣着
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
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
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
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即使再昂贵的也不能)入座的方法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
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
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餐巾
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
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了。
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
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
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喝酒的方法
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尝一下。
可以欣赏酒的色彩,闻一下酒香慢慢品味。
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
也不必矫揉造作地在举杯时翘起小手指,以显示自己的优雅举止。
不宜一边饮酒,一边吸烟。
鉴于酒后容易失言和失礼,故在涉外活动中饮酒的酒量要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
不要一看对方的盛情或美酒佳肴,便忘乎所以了。
有教养的饮酒者饮酒时是不会让他人听到吞咽之声的,倒酒时只宜八成满。
首先是握酒杯:正确的握杯姿势是用手指轻握杯脚,为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温增高,应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脚,小指放在杯子的底台固定。
接着是饮酒: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
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摇晃杯子。
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
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
喝汤的方法
中国人饮汤时是用匙羹从碗里勺起来喝或直接用碗饮,而喝的时候发出声音,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喝汤也不能吸着喝。
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
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
身体上半部略微前倾。
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
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餐具的使用方法
如何用筷子。
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
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
如何使用刀叉。
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
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
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
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
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
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
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篇6:中西餐桌礼仪差异创意
中西餐桌礼仪差异创意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以“礼”闻名于全世界。早在周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餐桌礼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满足人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家庭教养。而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启发,帝制时代餐桌礼仪复杂繁琐,时至今日西方的餐桌礼仪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西方人的心里。西方家庭中的孩子从四岁起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吧!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和习惯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讲究细嚼慢咽,其饮食特点是重食,重味,重养和重理。除此之外,中国饮食还讲究色香味俱全,餐桌上的菜肴一般都精致美观,荤素搭配得当,甚至每道菜都拥有独特的菜名,使人听之欲尝。
而西方人讲究效率,珍惜时间,所以快餐店在城市中大行其道。其饮食以生、冷、甜为主,注重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工艺严谨,注重色泽。
二、中西方座位安排次序的差异
中国人安排座位以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为标准。受人尊敬、德高望重或年长者坐主位,而主位即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其他人的座位按照“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依此递推”的原则安排。在中国有许多地区甚至存在着妇女不上席的习俗,甚至是许多关于家居风水学上的研究。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在排座位时以女士优先,“男女主人坐于席之两端,客坐两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同样以男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是西方人安排座位的标准。
三、中西方餐具使用的差异
中国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碗,碟子和餐盘等,中国人一般用右手拿筷子,用筷子夹菜,偶尔使用勺子来喝汤。而西方人则善用刀叉,喜欢使用餐巾,也用盘子和碟子等,但不使用碗。
四、中西方餐桌用语的差异
中国人素来有谦虚的精神,这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上也表露无疑。在中国宴请宾客时,即使餐桌上的菜肴种类繁多,主人也会谦虚地说,“菜不多,招待不周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担待。”而当被大家称赞饭菜可口好吃时,主人则会说“哪里哪里,一些家常便菜,能入大家之口,这是某某的'荣幸啊!”
而西方人在餐桌上则表现的十分随意,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他们会很自豪地说:“Help yourselves!”,而当他们得到称赞是,他们也会说:“Thank you!”这正是他们自信的表现。
五、中西方餐桌行为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热闹,在就餐时喜欢聊聊家常,或者用餐桌中或者用餐后在中式餐桌上高谈阔论或玩一些游戏,如行酒令等。在宴请宾客时,主人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他们的热情。而西方则不然,他们好静,用餐时喜欢安静的氛围,举止更是优雅,更不喜欢主人为其布菜,那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历史不同以及思维方式不同等等造就了今天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这些差异更有利于我们入乡随俗。
篇7:中西餐桌礼仪差异须知
中西餐桌礼仪差异须知
一、出席时间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入座的位置
中国一般是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有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三、上菜顺序
在中国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在西方国家里上菜顺序一般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四、餐具
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盘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有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五、进餐礼仪
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追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首先,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正,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在西方的餐桌上,还有那么一些细节是中餐桌上无法得到体会的。如: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所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未来的世界里,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
六、餐桌气氛上
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的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操作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七、表示停餐方法
中方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不同意思不同,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意味着要略作休息;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八、用餐的细节
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方穿得隆重一些。但在西方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所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未来的世界里,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
篇8:中西餐桌礼仪比较论文
中西餐桌礼仪比较论文
摘要:餐桌礼仪体现一个国家风俗文化内涵。通过比较我国和其他东西方国家餐桌礼仪,能够更好的了解东西方各国的风俗习惯,增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关键词:东西方 餐桌礼仪 跨文化交际
一、前言
进入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国与东西方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并且由于地区差异, 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餐桌礼仪也就成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餐桌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在现代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餐桌礼仪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日本、韩国是我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同中国一样,是有着悠久历史礼仪之邦。日本人和韩国人对于礼节的重视程度比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文将从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等方面对东西方各国餐桌礼仪进行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从而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二、东西方各国餐桌礼仪差异
1.席位安排礼仪
(1)中餐餐桌礼仪。
中国餐桌座位的设置十分讲究。《礼记》 中讲“天地位焉”,意为天地万物各有其位, 不容紊乱。在我国, 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传统做法除以南北为尊卑外,在民间吃饭,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 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等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重要客人的时候,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 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以次类推,逐个排列下去,最后一个是背对门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或者买单的人坐,这样买单时进出就不会影响其他的客人。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男性往往与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请客,女主人往往在厨房和餐厅之间穿梭忙碌待所有的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2)西餐餐桌礼仪。
西餐宴会中,一般使用马蹄形或长形餐桌,其中女性一直占据了重要位置。晚宴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之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入座方式为从左侧入座,男士应拖拉餐椅,协助女士入座,以显示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若家庭宴请,男女主人都应始终陪同。就餐者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边沿。在正式宴会中,英美和法国排位法不同。英美排位法为:左右两端为男女主人,男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边,女主宾坐在男主人的右边。男女主人的左边是次宾,陪客一般坐在中间位置。而法式长桌的排坐法正好相反,男女主人坐在中间,对坐。女主人右边为男主宾,男主人右边为女主宾,男女主人的左边为男女次宾,陪客尽量坐旁边。正式宴会中,坐席座次的高低依距离主桌位置的远近,左高右低。男女交叉安排,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
(3)日韩餐桌礼仪。
日本人在用餐时,通常要摆上一张矮桌,然后男子盘腿而坐,女子则跪坐。韩国人非常重视餐桌礼仪。而韩国的一般家庭使用的为矮脚的小桌,用餐时,宾主席地盘腿而坐。若与年长者同坐,坐姿要端正。而且在长辈面前应跪坐在自己的脚底板上,绝对不能把双腿伸直或叉开,否则被认为是不懂礼貌或侮辱人。在韩国较传统用餐习惯中有“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说法,即男子和女子如果超过七岁就不能坐在一起。中国和韩国作为崇尚儒教的国家对这个都很重视,这也是男女有别观念的体现。
2.餐具的使用礼仪
(1)中餐餐具的使用和摆放。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筷子是吃中餐最常用的餐具。使用筷子也是有讲究的,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也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筷子使用过程中,运用的是以中指的关节作为支点的杠杆原理,通过食指控制筷子的运行,在协同中完成整个的吃饭过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筷子作为一种文化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
(2)西餐餐具的使用和摆放。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 、盘子、碟子等。都有各自的用途。用餐前先把餐巾打开平放在大腿上,用餐结束后把餐巾大略折好放在桌子上即可。在西餐桌上通常摆放不只一副刀叉,原则上是从外向内取用,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刀用来切割食物,叉同于送食物入口。据游修龄教授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的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人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仍然用刀切割肉食。而且西方人用刀叉也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不能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等等。
(3)日本餐具的使用和摆放。
日本人对餐具很讲究,除使用陶瓷、金银、木制器外,大量使用漆器。日本人注重美感、餐具形状也是多姿多彩,有高有低、百八角形、有叶状等。日本人吃日餐、中餐时使用尖头筷子,吃西餐时使用刀子和叉子。筷子是日本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日本筷子的起源还不太清楚.据说是弥生末期.筷子已进入日本。在用餐中,日本人对筷子的用法很讲究,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或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横向码放在饭碗的前方。同时,在日本筷子的使用也有很多的禁忌:有“忌八筷”之说,忌舔筷,忌移筷,忌插筷,忌掏筷,忌跨筷,忌别筷等。在与日本人用餐时给憋人夹菜要用公筷子。用完餐后,要将用过的筷子放回纸套中,并放在架子上
(4)韩国的餐具使用和摆放。
韩国传统食具包括筷子和匙。筷子以金属制成,多呈扁平而长;匙亦多为金属制。特别的是,韩国人一般吃饭、喝汤都用匙来进行,筷子多用以夹菜作为辅助工具。
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碗吃放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吃饭的时候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左手就必须放在桌子下面。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的吃任何东西了。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等,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他食器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3.就餐氛围和餐桌话语的差异
(1)中餐的用餐氛围
中国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这种就餐方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古往今来,中国人也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孟子曾经说过,“食色,性也。”可见中国人常以食为人生之乐, 讲究排场,并追求热烈的气氛。当然这种大声喧哗的就餐方式已经日益为现代就餐礼仪所摒弃。在用餐过程中中国人喜欢在酒席上劝客人进食,生怕客人吃不饱、吃不好,不断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盘子里夹菜,还不停地说:“多吃点, 多吃点”, 这样才能表明主人的热情和诚意。在宴请结束时,主人往往会说:“今天没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请多包涵,等等。”不难得出,中国人遵循 “贬己尊人” 的原则。可见,从餐桌礼仪可以看出中国延承至今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2)西餐的用餐氛围
西方人用餐习惯是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每人各自点菜,各持一份。餐食在厨房被分装到每一只餐盘中,由服务员从厨房端出,再快速礼貌地送给每位客人。用餐时他们一般是轻声细语,低声交谈。他们举杯喝酒时,也要说祝酒词,但一般是利用上菜间隙致祝酒辞,祝酒时力求做到话语简短、幽默诙谐。所以在西餐厅, 很难看到大声喧闹。用餐时,不替他人取菜, 不吸烟, 不劝酒。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个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这样是大家喜欢她做的菜,对她烹饪手艺的一种认可。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3)吃日本料理的用餐氛围
在日本,人们大都是份儿饭。而且,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及之后都要高声表达两种感受,用餐前要说“いただきます”“Itadkimasu!, 意思是欣赏这顿饭食;用餐后要说“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 “Go - chis o - samadeshita!” 意思是感谢款客者预备这顿极美味的饭食。用餐时,日本人一般不给人夹菜,不管是客人还是家里人,自己吃自己的。日本人的用餐礼仪看起来很严厉,但日本人容许狼吞虎咽式吃法。例如, 吃寿司,日本人习惯赤手拿着寿司浸一浸豉油, 然后直接放入口中他们不会用筷子吃寿司;又如,吃面,日本人直接从汤碗把面吸啜入口,且必会发出声音,应为这表示面食味道很美,也是对厨师表示赞赏。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一般来说,日本人认为将上桌的饭菜全部吃净是想对方表示礼貌。
(4)吃韩国料理的用餐氛围
韩国人在吃饭时长辈先拿勺筷,晚辈再拿勺筷,和中国人遵守严格的座次一样,都是等级观念的反映。喝泡菜汤时不要端起碗,用勺子舀汤时不发出声音并且要慢慢喝。喝水和茶等饮品时也尽量不发出声音。打喷嚏和咳嗽时要避开,用手或毛巾掩着。长辈还在用餐时不能离开座位,筷子不要放在饭碗上或桌上,要等长辈吃完之后才能放下,一块吃完后要说“我吃好了”。而且,用餐时还要注意在和别人一起吃饭时,不能吃的太快或太慢,要和别人保持同步,并且在吃饭时不能随意中途离席。这种礼节给人展示出韩国对别人的关心和照顾。
三、结语
东西方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文化习俗。而他们不同的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东西方各国餐桌礼仪差异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东西方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加深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还可以使得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 能够做的得心应手,待人接物恰到好处。从而尽可能的避免文化习俗的不同带来的不便,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 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M].北京:新星出版社, .
[2]欧玲,主编.西方礼仪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3]游修龄.筷子与刀叉[M].Agri-history.net/scholars/yxl/yxl75.html. 33-35.
[4]吴康.日本人与筷子.日语知识, , (9) .
篇9:中西餐桌礼仪上的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上的差异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外国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外国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外国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令外国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
4、崇尚自由的外国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这体现了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例:
当今许多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0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0,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5、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外国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对于餐桌的规矩,外国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外国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篇10: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详解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详解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跟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跟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跟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 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 陋习0,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跟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跟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5、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跟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 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跟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跟社会风俗等方面,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跟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跟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 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 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 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 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以/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篇11:中西商务会议礼仪差异论文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导致我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伴随着的商务会议也就多了起来。国际性的商务会议需要各国将良好的商务会议礼仪呈现出来,而且良好的商务礼仪是从业人员有高业务本领和高综合素质的完美体现,它也决定着此次会议的成功与否。然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他们的商务会议礼仪也有诸多差异。因此,本文着重阐述中西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商务会议;礼仪;中西方差异
商务会议是指带有商业性质的会议形式。一般包括:新产品推广会、上市公司年会、项目竞标会、行业峰会、答谢宴等等。会议是做生意的重要一部分,无论是召开还是出席会议的人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商务礼仪。在现如今各国之间的商务会议盛行的今天,中西方在商务会议礼仪方面却仍需要磨合。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他们的不同源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东方以儒家思想为文化核心,而西方以基督教为文化核心,精神上追求的是英雄主义。由于中西两个文化思想体系的不同,便产生了中西方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的差异,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下,中西方也呈现出各有特色的商务会议礼仪特点。
篇12:中西商务会议礼仪差异论文
1.1 称谓的差异
中国人对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年轻人通常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他们对平辈称“大哥”、“大姐”。而西方对于亲属称谓相对模糊,而且指称宽泛,对于他们除了区分辈分之外,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例如,一个单词“aunt”,就相当于中国的“阿姨”、“姑姑”、“婶婶”、“舅妈”这4个词。因为西方人倡导的是人格平等,不必太在意年龄,可以直呼其名,对话时无论辈位多高直接称呼为you。因此,在英语中亲属称谓根本没有汉语那样多与复杂,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在会议人员初次见面时的称谓尤为商务礼仪的展现,作为中方的代表要称外方的代表中的女士为Miss or Mrs.而男士为Mr.其实中国人不必拘泥于西方人的职位,而特别在称呼时一定要叫什么经理什么部长;相反地,中国人则很在乎职位,外方要常将其职位挂在对中方的称谓后面。只有这样的称谓才会让双方都舒服且合理的接受。
1.2 问候的差异
在召开商务会议前的打招呼,主要用以向对方询问安好、表示关切,或者致以敬意。常用中国人最常用的汉语是说一声: “您好!”。但是西方人更愿意说“Nice to meet you”。除此之外,中国人问候的同时习惯于与对方握手,而西方人甚至有时候会热情的拥抱,中方一定要接受这种友好的方式并同样热情的拥抱对方。有时见面简单的问候之后,人与人之间会有简单的寒暄,即人们在平日问候他人时所讲的一些应酬话。外国人见面的寒暄主要是从天气开始,如果用中国人的习惯去问候就会被认为你是在关注对方的隐私,打听他们的私事,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所以,在会议前的寒暄时双方一定要多注意对方的禁忌,说话讲求适度合理。
1.3 交际语言的差异
在商务会议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语言习惯的不同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这次会议的成功与否。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中,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当面对别人的夸奖的时候,中国人通常都喜欢说“不行,不行,还不好”、“哪里,哪里”、“还不够”等,而这种回答方式却与西方人的传统截然不同。在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里,夸别人的人总是希望被夸奖者对他的赞扬做出认可。例如,在商务会议中,中方人称赞外国人时,他们而则会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这样的举动在中国人看来是不谦虚的,而中国人的做法在外国人看来也比较虚伪。
因此,双方都需要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更多的去考虑对方,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的话语交谈。
篇13:中西商务会议礼仪差异论文
商业会议结束后的宴请,已经成为中西方非常有潜力的商业工具,商务人士都认为餐桌是绝佳的会谈地点,轻松愉快的用餐更有利于促进合作关系。中餐注重的是热情,而西餐讲究的是优雅和浪漫,这就使得中西宴请礼仪存在很大差异。
3.1 座次安排的差异
在正式的商务宴请中,位次的排列往往比菜肴的选择更引人注目。中餐一般以圆桌为主,面门居中即房间正门中央的位置为主位,因为中国自古有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所以一般是男主人就坐,主人右侧的位置是男主宾,宾主双方其他人员不必交叉,主方人员可以坐在主位的左侧,客方人员可以坐在主人的右侧,也就是主左宾右。不同的是,在西方的宴请中长方形桌子居多,而且在西餐礼仪里,女士处处备受尊重,女宾的座要比男宾的座位稍高,在排列位次时,女主人坐主位,男主人坐第二主位,男主宾坐女主人右侧,女主宾坐男主人右侧,其他男女应遵循交叉排列的原则就坐,即使夫妇也应交叉而坐,这样可以广交朋友,男性也方便对身边的女性进行照顾。
这样不同的座位习惯就需要双方的助理及时搞清领导们的位次安排,然后进行协调,避免当场不必要的尴尬发生。
3.2 赴宴举止的差异
中国人有时参加宴会穿着很随便,而西方人士参加宴会时服装考究,男士最好是西装革履,女士要穿套装或晚礼服,并配上高跟鞋。在用餐中,中国人举止可以很随意,拉扯入座、激情劝酒、频频夹菜,只要能表达热烈的感情都可以; 而西方人用餐时一定要从椅子的左侧入座,并会正确使用餐巾以表示优雅,多饮用红酒,举止优雅端庄,整体环境和气氛安静浪漫。尤其在宴会中喝酒要适度,中国人经常用朋友情谊的口号把对方灌醉,这是非常不当的商务礼仪。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入乡随俗,哪方为主要宴请者另一方就要遵从宴请方的风俗礼仪习惯来就餐。
3.3 餐后交谈礼仪的差异
用餐结束后会议双方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意地进行交谈,而这时的言谈举止才是最容易触碰到对方禁忌的时候。中国人总是特别爱聊天,本质是好的却常常让外国人不自在。因为中国人常常唠唠就涉及人家的隐私领域,什么婚姻、工资、生活等等,这些都是外国人不愿多说的。而且很多中国女工作人员还愿意给单身的外国伙伴介绍异性朋友,常常闹的尴尬。这时就需要双方在交谈时都掌握尺度,中方不要多过问私事,西方也不要太在意中国人的幽默风趣之处。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会议礼仪。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同各国的经济碰撞、摩擦日益增多,要想成功地进行商务会议,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从文化层面上更好的理解各国的商务会议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以有利于与贸易伙伴培养感情,促进商务会议的成功举办最后签订贸易协议。
篇14:中西商务会议礼仪差异论文
2.1 时间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的时间观念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对时间是一种环形认识。孔子曰: “温故而知新。”只有反思过去,才能知道现在的缺点,才能知道下一步去做什么。而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出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灵活性较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对时间的随意性较强。这也就是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公司的领导人更改时间表。但是,在外国人的思想中,他们要把时间算得十分精确,所以,他们会有严格的时间安排,如在美国、西欧的商务会议活动应提前两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来安排好约会。由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在商务活动中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例如,西方人认为时间是金钱,会谈开始就直入主题,在会谈的过程中,他们多是速战速决。而中国人在贸易往来中比较注重细水长流,通过宴请或非正式会晤等商业活动,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2 商务交涉礼仪的差异
在商务会议中对方发言时,中国人总是习惯于默默地听着,并且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时非常不礼貌的,是不谦逊和爱挑剔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认为你这样做表示你没有好好听,要么就是厌倦和生气了,这时他们会不高兴的一再重复。因为在西方国家如英国或者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不断做出各种反应,提出各种问题。因为他们的员工和领导都是平等的地位,有什么想法与意见可以随时提出。
2.3 馈赠礼品的差异
会议双方互赠礼品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确认伙伴关系的形式,不仅中国人有送礼的习惯,外国人同样讲究送礼之道。但是,中外对送礼的认识上却是截然不同,外国人不会送非常贵重的.礼物,他们讲求的是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以及浪漫的情调,比如本国有纪念意义的工艺品,而且他们非常在意礼物的外在包装,体现感情的深厚。正所谓“礼轻情意重”。然而。现在的中国人都喜欢送和接收贵的礼物,这样反而让西方人不知如何是好。 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西方人的观念,金钱是无法衡量感情的深厚的,礼物送的有意义远比用钱来砸人好得多。
篇15: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方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及其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而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综上,中西礼仪千万种,以下是我对餐桌礼仪的一些浅析方法。
一、出席时间的差异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异
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尚德象征,代表了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见到一些食客在宴会上推推让让,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谦让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儒家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则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安排座位时,先把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详细座位,如果是有男女共同参加宴会,则由男主人共同主持须将男女宾客分两个名单,通常的座次安排形式: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顺时针方向朝外排列一位。
三、餐具的差异
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在餐具上的选择也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国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由于团结与和气;而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受用刀叉,则给人一种杀气冲冲的野蛮之感。
不过,随着中西经济交往的发展,餐具的使用已没有明显的分别,很多西方人学着使用筷子喜欢吃中餐,而中国人也常入西餐厅和使用刀叉了。
四、进餐礼仪的差异
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传统美。而在西方的餐桌上,还有那么一些细节是中餐桌上无法得到体会的。
1、使用刀叉进餐时,应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握住食物,右手用刀将食物切成小片,再用叉送入口中。用刀时,刀叉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形,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叉朝向自身,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拿在手里而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手势时应该把刀叉都放下,千万不可手持刀叉在空中挥舞。也不可一手拿刀叉一手拿餐巾纸,也不可一手拿纸巾一手取菜,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内而另一端放在桌上。
2、西餐桌上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若汤过热,可先等稍凉再喝,千万别吹汤。喝汤时,用汤勺将汤从外向内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中,匙把指向自己。
3、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食物时,不要用叉子插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再放入口中。
4、面包一般需用手分成小块再放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或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分成小块再抹。
5、欧美人多以鸡胸脯为贵。吃鸡腿时应先将骨头用力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要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再吃下层鱼肉。要切一块吃一块,切不能切得过大或将肉都切成片。
6、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势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中西方的餐桌饮食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分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未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宴席,主人会已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代替代。
循序渐进,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了。它其实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所以,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也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的一个部分。
【中西餐桌礼仪差异论文】相关文章:
2.中西餐桌礼仪
8.餐饮礼仪差异
9.餐桌礼仪知识
10.餐桌礼仪演讲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