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22-10-21 08:56: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駒里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1:《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 不忍也!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予责。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①,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节选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注】 ①藩镇:指总领一方的军府。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以此非诮高祖 非:非常

B.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 厌:满足

C.契丹数遣使责高祖 数:多次

D.高祖患之,为之幸邺 幸:皇帝到地方

2.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B.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C.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D.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追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辱骂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的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举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2)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

参考答案

1.A

2.C

3.B

4.(1)天子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兵强马壮的.人(都)可做天子!(2)军队(士兵)战斗开始后,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安重荣有嫌怨,临阵倒戈投奔晋军。

参考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重荣有力气,擅长骑马射箭,任振武巡边指挥使一职。他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他的下属不能欺骗他。有一对夫妇(到安重荣这里)控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重荣拔出剑给父亲,让他自己杀死儿子,父亲流泪说:(我)不忍心啊!母亲在旁边诟骂,夺过父亲手里的剑追赶着儿子(要杀掉他)。重荣一问,原是(孩子的)继母,重荣厉声呵责母亲,将她斥退。重荣出身军中士兵,突然财多位尊。重荣见晋高祖从藩侯得到天下,曾经对人说:天子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兵强马壮的人(都)可做天子!重荣虽然怀有二心,但没有时机起事。这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十分骄横,高祖侍奉他更加恭敬。重荣对此十分气愤,认为高祖 的做法是降低中原大国的身份而尊崇夷狄,使已经困顿的百姓更加困顿,填充契丹永不满足的欲望,这是晋万代的耻辱。屡次以此非议讥讽高祖。契丹使者往经过镇州,重荣坐姿傲慢,极力轻慢侮辱对方,不以礼对待他们,有时甚至抓捕杀死他们。当时吐浑白氏隶属契丹,苦于契丹残暴统治,安重荣诱使他们进入塞内。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责问高祖,并要求放还被(安重荣)抓捕的契丹使者。高祖对契丹使者十分恭谨,愈受责备态度愈加恭敬,多说好话以求解脱,却纵容重荣,对他对待契丹使者的行为不加追问。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路过镇州,安重荣冒犯侮辱他,拽剌出言不逊,重荣大怒,抓捕了他;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高祖担心这件事,为此驾临邺地,告知重荣说:前代与契丹和亲,都是为 天下考虑,现在我凭这么大的天下对契丹称臣,你凭一个小小的镇州与其对抗,大小不一样,不要自取其辱!重荣认为晋不会拿他怎么样,于是决定反叛。重荣虽然(先)与契丹有约,暗中却派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结盟。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想趁机窥视中原,因此不加怒于重荣。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起兵反叛,重荣听说就跟着反叛。这年,镇州遭遇旱灾、蝗灾,重荣聚集几万饥民,驱赶他们向邺地进发,声称要入朝见皇 帝。晋高祖派杜重威阻击他,军队(士兵)战斗开始后,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安重荣有嫌怨,临阵倒戈投奔晋军。重荣听说赵彦之投降晋军,非常惊惧,率领几百名吐浑骑兵驻守牙城,重威派人抓住了重荣,杀死重荣把首级献给高祖,高祖登楼接交首级,并漆其首级后送给契丹。

篇2:《新五代史隐逸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五代史隐逸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9.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书法

B.遨与李振故善善:善良

C.与乎石门之徒异矣徒:门徒

D.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及其所之既倦

C.因徙居华阴,欲求之因击沛公于坐

D.鼓无一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1.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3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2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参考答案

9.D(A字:人的表字;B;善:友善,交好C徒:同一类的人)

10.D.都是语气词A.于是,就;竟,却B.代词,他;动词,到,往C.于是;趁机

11.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12.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13.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

⑵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

⑶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篇3:文言文《新五代史杂传·和凝》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32分)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瑰归,戒其诸子曰: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因妻之以女。

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知贡举。是时,进士浮薄,喜为喧哗以动主司。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闭省门,绝人出入以为常。凝彻棘开门,而士皆肃然无哗,所取皆一时之秀,称为得人。晋初,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为翰林学士承旨。高祖数召之,问以时事,凝所对皆称旨。高祖将幸邺,而襄州安从进反迹已见。凝曰:陛下幸邺,从进必因此时反,则将奈何?高祖曰:卿将何以待之?凝曰: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①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高祖以为然。是时,郑王为开封尹,留不从幸,乃授以宣敕。高祖至邺,从进果反,郑王即以宣敕命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讨之。从进谓高祖方幸邺,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遂败走。出帝即位,加右仆射,岁余,罢平章事,迁左仆射。

凝好饰车服,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尝自镂板以行于世,识者多非之。然性乐善,好称道后进之士。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凝举进士及第时第五,后知举,选范质为第五。后质位至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皆与凝同,当时以为荣焉。

篇4:文言文《新五代史杂传·和凝》阅读答案

【注】①宣敕:诏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独好礼文士 礼:以礼对待

B.每倾赀以交之 赀:财物

C.因妻之以女 妻:嫁给

D.吾恨未得死所尔 恨:怨恨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高祖数召之,问以时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C.不意晋兵之速也 审容膝之易安

D.尔其谨事之 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和凝自幼聪明,考取进士后,被贺瑰召为从事。当瑰战败逃走时,他不离不弃,独自跟随,并临危不惧,射杀追兵,救了瑰的'性命,忠勇可敬。

B.和凝知人识人,为国选拔人才,自信又有胆识,在担任贡举之职时,他敢于破旧规,拆掉荆门,打开省门,所录取的进士均为当时才名杰出之士。

C.和凝深得晋高祖的喜爱,多次被召见询问时事,他有远见卓识,料定已有反心的安从进必将趁高祖幸邺时谋反,于是帮助高祖预先谋划,平定叛乱。

D.和凝作为主考官,乐于行善,喜欢提携在科举考试中排名靠后的进士,如所选进士及第第五名的范质,后来当了宰相,时人都为和凝此举感到荣耀。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3分)

译文:

(2)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4分)

译文:

(3)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3分)D 恨:遗憾 (恨在古代语义轻)。

5.(3分)C 之: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以:介词,用/介词,由于;B于:介词,在/介词,给;D其: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要一定应当/副词,表示婉商语气,还是。)

6.(3分)D 好称道后进之士并不是喜欢提携在科举考试中排名靠后的进士,后进是后辈的意思。

7.(1)(3分)不久,有一名骑兵追赶过来,快赶上贺瑰了,和凝大声呵斥,那骑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已而1分,几及1分,全句通畅1分。)

(2)(4分)先于别人采取行动的人,就能制服别人。请您写十几封诏书,先授给郑王,有急事就命令将领进攻安从进。(先人1分,所以1分,将1分,全句通畅1分。)

(3)(3分)唐代旧例,主管贡举的官吏在录取进士时,以自己当年及第的名次为最尊。(故事1分,重1分,全句通畅1分。)

篇5:《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简入文渊阁,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江西盗起,遣使抚谕,而令都督韩观将兵继其后。贼就抚奏至,帝欲赐敕劳观。荣曰:“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帝益重之。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帝尝晚坐行幄,召荣计兵食。荣对曰:“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二十年,复下诏征阿鲁台。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帝问荣。荣曰:“陛下许民复业且二十年,一旦复征之,非示天下信。”从之。明年从出塞,军务悉委荣,昼夜见无时。当是时,帝凡五出塞,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等入御幄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荣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

仁宗即位,赐敕褒劳,赉予甚厚。进工部尚书,食三禄。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统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节选自《明史?杨荣传》)

【注】①椑,bì,最里面的一层棺。②宾天,与下文的“大行”均指皇帝死。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祖遽趣驾谒陵 趣:奔赴 B. 既即位,简入文渊阁 简:选拔

C. 贼就抚奏至 就:接受 D.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 画:筹划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荣心思缜密的一组是

①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

③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

④秘不发丧,以礼敛

⑤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

⑥正统五年乞归展墓

A. ②③⑥ B.①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居高位的杨荣虽然年轻但他表现不俗。在文渊阁一起值班的七个人里,只有杨荣最年轻,但他却是其中最机警聪敏的一个。

B.杨荣凭借着军事才能深受皇帝信任。皇帝出赛用兵时,把军务全都交给随从出征的杨荣, 白天和晚上召见他也没有固定的时间。

C.杨荣往甘肃经画军务,不辞劳苦,在武英殿奏报。皇帝非常高兴。当时正是盛夏,天气炎热,皇帝亲自切瓜给他吃。

D.杨荣的忠心受到了前后几位皇帝的 认可。成祖信任器重他,仁宗褒扬慰劳并丰厚赏赐他,英宗像以前的皇帝一样信任和倚靠他。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当是时,帝凡五出塞,还次榆木川,帝崩。

(2)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答案:

4. A(3分) 趣:催促。

5. D(3分) ③是“或”(有的人)的行为;④是中官马云和杨荣等人一起商议后的安排,不属于杨荣个人“心思缜密”的表现;⑥是杨荣对家事的处理。

6. A(3分)“是其中最机警聪敏的一个”无中生有。

7. (10分)(1)当这个时候,皇帝一共五次出塞,回师途中驻扎在榆木川,皇帝驾崩。(“是”、“凡”、“次”和“崩”各1分,句意1分)

(2)他们认为陛下新近登基,一定不会亲自出征,现在出其不意,以天子的威严前往,事情没有不成功的。(“行”、“天威”、“临”和“济”各1分,句意1分)

篇6:《新五代史·杜重威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新五代史·杜重威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杜重威,朔州人也。安重荣反,重威逆战于宗城,重荣为偃月阵,重威击之不动。重威欲少却以伺之,偏将王重胤曰:“两兵方交,退者先败。”乃分兵为三,重威先以左右队击其两翼,战酣,重胤以精兵击其中军,重荣将赵彦之奔,重荣遂大败,走还镇州,闭壁不敢出。重威攻破之,以功拜重威成德军节度使。

重威出于武卒,无行而不知将略。破镇州,悉取府库之积及重荣之赀,皆没之家,高祖知而不问。及出帝与契丹绝好,契丹连岁入寇,重威闭城自守,属州城邑多所屠戮。胡骑驱其人民千万过其城下,重威登城望之,未尝出救。

重威居镇州,重敛其民,户口凋敝,又惧契丹之至,乃连表乞还京师。未报,亟上道,朝廷莫能止,即拜重威为邺都留守。而镇州所留私粟十余万斛,殿中监王钦祚和市军储,乃录以闻,给绢数万匹以偿之,重威大怒日:“吾非反者,安得籍没邪!”

三年秋,契丹高牟翰诈以瀛州降,复以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契丹寇镇、定,重威西趋中渡桥,与虏夹滹沱河而军。偏将宋彦筠、王清渡水力战,而重威按军不动,彦筠遂败,清战死。转运使李谷教重威以三脚木为桥,募敢死士过河击贼,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

契丹遣骑兵夜并西山击栾城,断重威军后。是时,重威已有异志,而粮道隔绝,乃阴遣人诣契丹请降。契丹大悦,许以中国与重威为帝,重威信以为然,乃伏甲士,召诸将告以降虏。诸将愕然,以上将先降,乃皆听命。重威出降表使诸将书名,乃令军士阵于栅外,军士犹喜跃以为决战,重威告以粮尽出降,军士解甲大哭,声震原野。契丹赐重威赭袍,使衣以示诸军,拜重威太傅。

契丹犯京师,重威以晋兵屯陈桥,士卒冻饿,不胜其苦。重威出入道中,市人随而诟之,重威俯首不敢仰顾。高祖定京师,拜重威太尉、归德军节度使,重威惧,不受命。遣高行周攻之,不克,高祖乃自将攻之。遣给事中陈同以诏书召之,重威不听命,而汉兵数败,围之百余日。重威食尽,民多逾城出降,皆无人色。重威乃遣判官及其妻相次请降,高祖许之。重威素服出见高祖,高祖赦重威,拜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

高祖病甚,顾大臣曰:“善防重威!”高祖崩,秘不发丧,大臣乃共诛之,及其子弘璋、弘璨、弘燧尸于市,市人蹴而诟之,吏不能禁,支裂蹈践,斯须而尽。

(节选自《新五代史·杜重威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威逆战于宗城 逆:迎战

B.未报,亟上道 报:报告

C.重威出降表使诸将书名 书:书写

D.高祖病甚,顾大臣日 顾:环顾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杜重威“无行”和“心怀异志”的一组是(3分)

A.悉取府库之积及重荣之赀 重威惧,不受命

B.重威登城望之,未尝出救 阴遣人诣契丹请将

C.重敛其民,户口凋敝 重威俯首不敢仰顾

D.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 顾大臣日:“善防重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重荣反叛,起初杜重威率兵攻打不动。后兵分三路攻打时安重荣部将赵彦之投降,这才打败了安重荣。

B.杜重威军人出身,没有德行。大肆搜刮百姓,对百姓不加以体恤,在百姓受到契丹的欺凌时也没有发兵营救。

C.杜重威不懂为将的谋略,对于别人的建议也不采纳。当北面行营招讨使与契丹战斗时,在部下苦战时因自己兵力受到契丹牵制而按兵不动。

D.杜重威心怀异志,投降契丹,受到百姓的唾骂。后归降高祖,在高祖死后大臣们共同杀掉了杜重威和他的儿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重威欲少却以伺之,偏将王重胤曰:“两兵方交,退者先败。”(5分)

(2)是时,重威已有异志,而粮道隔绝,乃阴遣人诣契丹请降。(5分)

参考答案

4.B(报:答复,回复。)

5.B(A:“重威惧,不受命”不能反映出“心怀异志”:C:重威俯首不敢仰顾不能反映出“心怀异志”;D:“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不能反映出“无行”。)

6.C(“因自己兵力受到契丹牵制”原文中并没有体现。)

7.(1)杜重威打算稍稍后撤等待时机,偏将王重胤说:“两军剐交战,后退的先败。”(少:稍微;却:后退,退却;伺:等待:方:刚。每点1分,句意明确1分。)

(2)这时,杜重威已有二心,而运粮通道被隔绝。于是暗中派人去向契丹请求投降。﹙异志:二心、叛变、篡逆皆可;乃:于是;阴:暗中,秘密地;诣:往,到。每点1分,句意明确1分。)

【参考译文】

杜重威,朔州人。安重荣反叛,杜重威在宗城迎战,安重荣摆偃月阵,杜重威攻打不动。杜重威打算稍稍后撤等待时机,偏将王重胤说:“两军刚交战,后退的先败。”于是分兵三路,杜重威先命左右队攻打队方的'雨翼,战斗激烈时,王重胤又率精兵攻打封方的中军,安重荣部将赵彦之前来投奔,安重荣于是大败,逃回镇州,关闭营垒不敢出战。杜重威攻破镇州,因功授杜重威成德军节度使。

杜重威是军人出身,没有德行而又不懂为将的谋略。攻破镇州后,将府库的积蓄和安重荣的资产全部夺取,自家吞没,晋高祖虽然知情却没有追问。到晋出帝和契丹绝交后,契丹连年进犯,杜重威闭城自守,所属州县城邑大多受到屠杀。胡骑驱赶他成千上万的百姓经过城下,杜重威登城嘹望,却没有出城营救。

杜重威在镇州,大肆搜刮百姓,使镇州人凋敝,又怕契丹前来进犯,于是接连上表请求回到京师,还没有等到答复,就急忙上路,朝廷不能制止,就授任杜重威为邺都留守。而在镇州留下私人的粮十多万斛,殿中监王钦祚向百姓议价购买粮食作为军粮,于是登记上报,给他几万匹丝绸作抵偿,杜重威大怒说:“我不是反叛的人,怎能登记没收财产!”

三年秋,契丹高牟翰诈称以瀛州投降,又任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契丹侵犯镇、定二州,杜重威向西急行军至中渡桥,和契丹隔着滹沱河布阵。偏将宋彦筠、王清渡河奋力作战,而杜重威按军不动,宋彦筠因此被打敢,王清阵亡。转运使李谷教杜重威用三脚木建桥,招募不怕死的士兵过河攻打贼军,将领们都认为对,唯独杜重威不同意。

契丹派骑兵速夜沿着西山攻打栾城,截断杜重威的后路。这时,杜重威已有二心,而运粮通道被隔绝,于是暗中派人去向契丹请求投降。契丹人十分高兴,许诺拿中原让杜重威称帝,杜重威信以为真,于是埋伏甲兵,召集将领们宣布向虏军投降。将领们惊愕不已,因上将先投降,于是都从命了。杜重威拿出降表让将领们签名,于是命令士兵在栅寨外摆开阵势,士兵们还欢喜跳跃以为是要与敌决战,杜重威告诉他们粮食吃完出去投降,士兵俩都脱下铠甲大哭起来,声震原野。契丹赐给杜重威红袍,让他穿上巡视军队,授任杜重成为太傅。

契丹侵犯京师,杜重威率晋兵屯驻陈桥,士兵饥寒交迫,不能忍受痛苦。杜重威在路上出入,街上的人跟着骂他,杜重威低头不敢仰视。高祖平定了京师,授任杜重威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害怕,不接受任命。高祖派高行周进攻他,没能攻克,高祖于是亲自率兵攻打他。又派给事中陈同以诏书召见他,杜重威不从命,而汉兵多次战败,包围他一百多天。杜重威粮食吃尽,不少老百姓越过城墙出来投降,都面无人色。杜重威于是派判官和他的妻子相继请求投降,高祖准许。杜重威穿着白衣服出来见高祖,高祖赦免杜重威,授任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

高祖病重,环视大臣说:“好好提防杜重威!”高祖去世,封锁了消息没有发丧,大臣们共同杀掉杜重威和他的儿子杜弘璋、杜弘璨、杜弘琏,将尸体抛到街市,街上的人踢尸大骂,官吏不能禁止,肢裂尸体,任意践踏,一会就不见尸体了。

篇7:《新五代史·隐逸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五代史·隐逸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

12.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13.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 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 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 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1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参考答案

12 C (A 字,人的表字 B 因,于是 D 徒,同一类的人)

13 C (1 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 2 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 6 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14 B (三人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 ,于原文无据)

15 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篇8:《新五代史杂传·和凝》阅读答案

【注】①宣敕:诏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独好礼文士 礼:以礼对待

B.吾恨未得死所尔 恨:怨恨

C.每倾赀以交之 赀:财物

D.因妻之以女 妻:嫁给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意晋兵之速也 审容膝之易安

B.高祖数召之,问以时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尔其谨事之 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和凝自幼聪明,考取进士后,被贺瑰召为从事。当瑰战败逃走时,他不离不弃,独自跟随,并临危不惧,射杀追兵,救了瑰的性命,忠勇可敬。

B.和凝知人识人,为国选拔人才,自信又有胆识,在担任贡举之职时,他敢于破旧规,拆掉荆门,打开省门,所录取的进士均为当时才名杰出之士。

C.和凝深得晋高祖的喜爱,多次被召见询问时事,他有远见卓识,料定已有反心的安从进必将趁高祖幸邺时谋反,于是帮助高祖预先谋划,平定叛乱。

D.和凝作为主考官,乐于行善,喜欢提携在科举考试中排名靠后的进士,如所选进士及第第五名的范质,后来当了宰相,时人都为和凝此举感到荣耀。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3分)

译文:

(2)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4分)

译文:

(3)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3分)B 恨:遗憾 (“恨”在古代语义轻)。

5.(3分)A 之: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以:介词,用/介词,由于;C于:介词,在/介词,给;D其: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要“一定“应当”/副词,表示婉商语气,“还是”。)

6.(3分)D “好称道后进之士”并不是“喜欢提携在科举考试中排名靠后的进士”,“后进”是“后辈”的意思。

7.(1)(3分)不久,有一名骑兵追赶过来,快赶上贺瑰了,和凝大声呵斥,那骑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已而”1分,“几及”1分,全句通畅1分。)

(2)(4分)先于别人采取行动的人,就能制服别人。请您写十几封诏书,先授给郑王,有急事就命令将领进攻安从进。(“先人”1分,“所以”1分,“将”1分,全句通畅1分。)

(3)(3分)唐代旧例,主管贡举的官吏在录取进士时,以自己当年及第的名次为最尊。(“故事”1分,“重”1分,全句通畅1分。)

附:参考译文

和凝字成绩,郓洲须昌人。他的九世祖和逢尧曾任唐朝检察御史,从逢尧以下,后世都没有做官读书的。和凝的父亲和矩,喜欢喝酒,不拘小节,然而特别喜欢接纳文人,常常倾尽家财来交结文人。因此和凝跟着结识了一些文人。和凝从小就聪明伶俐,姿态俊秀,神采奕奕。考取进士后,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聘他担任从事。贺瑰与后唐庄宗在胡柳交战,贺瑰被打败了,逃跑时只有和凝跟随着他。贺瑰回过头来看见和凝,挥手让他走开。和凝说:“大丈夫应当为知己的人死,我为自己没有死的好处所而感到遗憾,怎么能走开呢!”不久,有一名骑兵追赶过来,快赶上贺瑰了,和凝大声呵斥,那骑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贺瑰因此幸免于难。贺瑰回来,告诫他的'孩子们说:“和凝这年轻人,有志气,讲义气,以后必然会富贵,你们要好好侍奉他!”于是将女儿嫁给了和凝。

天成年间,朝廷授和凝殿中侍御史一职,后多次升官至主客员外郎,主管皇帝的诏书;又担任翰林学士,主管贡举等。当时,进士中有很多轻浮的人,喜欢吵吵闹闹对待主考部门。主考部门每次公布考榜,就事先围上荆棘,关上省门,不让人出入,成了常规。和凝拆掉荆棘,打开省门,考生见了考榜都恭肃不再喧哗,所录取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称得上是得了人才。

后晋初,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学士,兼管度支,同时任翰林院学士承旨。高祖多次召见他,以时事询问他,他的回答都能让高祖满意。

高祖将要去邺都,当时在襄州的安从进已表现出要谋反的迹象。和凝说:“高祖您要到邺都去,安从进必然乘机反叛,您将怎么办?”高祖说:“你将怎么处置这件事?”和凝回答:“先于别人采取行动的人,就能制服别人。请您写十几封诏书,先授给郑王,有急享就命令将领进攻安从进。”高祖认为这样非常好。这时,郑王担任开封尹,留下来不跟随高祖去邺,高祖就授给他诏书。高祖到了邺,安从进果然谋反,郑王就以诏书命令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人征讨安从进。安从进认为高祖刚去邺,没料到晋兵会迅速出动,行军到花山,遇见李建崇等人的军队,以为有神灵相助,于是败逃。出帝即位,加授和凝右仆射。一年后,免掉他的平章事,升为左仆射。

和凝喜欢装饰车子和章服,写文章以多为富有,有一百多卷的集子,曾经自己刻板印行于世,有识之士多非议此事。但他天性乐于做善事,喜好表扬后起的文士。唐代旧例,主管贡举的官吏在录取进士时,以自己当年及第的名次为最尊。和凝考中进士时的名次是第五,后来他主持贡举,就选中范质为第五名。后来范质做到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都与和凝相同,当时人以此为荣耀。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新五代史·唐臣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2.《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阅读答案

3.《新五代史·李崧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4.《旧五代史李琪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5.张之洞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6.颜真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7.文言文阅读及阅读答案

8.吴德基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9.《杨万里传》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0.文言文阅读《桑怿传》题目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