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中考>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玄对应劭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玄对应劭

2024-01-04 08:53: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惠翊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玄对应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玄对应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玄对应劭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板桥知潍县》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选自《板桥全集》)

[注释]①知:掌管。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④监生:此指儒生。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⑦摔(zu6):揪住。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⑨无算:无数。

[文化常识]城与池。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明朝起,外墙砌砖。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池上有浮桥。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瞋目

⑦陈⑧乞

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①值岁连歉;②一时豪富咸惮之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

【参考译文】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参考答案】

郑板桥知潍县

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

2.(A)

3.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篇2:《郑玄对应劭》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o郑玄传》)

[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②总兵:总领兵马。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⑤斛(hú):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⑧太山:泰山。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

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

②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

【参考译文】

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且很有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

【参考答案】

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介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介绍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原文呈现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特殊

用法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古今

异义

无从致书以观

古义:得到;今义:达到,实现

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尝趋百里外

古义:奔赴;今义:趋势

左右

余立侍左右

古义:身边;今义:大约

穷冬烈风

古义:深;今义:贫穷,穷尽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指食物的汁水

日再食

古义:两次;今义:又

一词

多义

色愈恭,礼愈至

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动词,到

未尝稍降辞色

脸色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表情

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略无慕艳意

羡慕

益慕圣贤之道

更加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

词类

活用

腰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手、笔

手自笔录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笔,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日、食

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鲜肥

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虚词

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相当于“而”,译为“来”

无从致书以观

介词,用

以衾拥覆

用,拿

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

计日以还

相当于“而”,表顺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结构助词,的

走送之

代词,指书

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鲜肥滋味之享

无实义

弗之怠

代词,抄书,宾语前置的标志

足肤皲裂而不知

连词,表转折,但,却

久而乃和

连词,表承接,不译

则又请焉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连词,表转折,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特别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__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敢稍逾约 逾约:__超过约定的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__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请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__言语和脸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援疑质理 援:__引,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__询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或遇其叱咄 叱咄:__训斥,呵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俟其欣悦 俟:__等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穷冬烈风 穷冬:__隆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足肤皲裂而不知皲裂:__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3)至舍 舍:__这里指学舍,书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媵人持汤沃灌 沃灌:__浇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以衾拥覆 衾:__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右备容臭 臭:__气味,这里指香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烨然若神人 烨然:__光彩照人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__旧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敝:__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定17中期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C )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日星隐曜

B.色愈恭,礼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同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奉命于危难之间

3.(2016保定17中期末)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录毕,走送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6柳州中考)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抄录完毕,就跑着把书送还人家,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雅安中考)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__我站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保定17中期末)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保定17中期末)诵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课后习题)

__①读书困难:无书(家庭贫困,无法得到书)。克服的办法是: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下来,即使是寒冬天气,手指不能伸屈,也不敢懈怠。抄写完毕,赶快跑去送还书。因此能够遍观全书。②求师困难: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克服的办法是: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的前辈请教。③求学困难:生活极端艰苦。克服的办法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6岳阳中考)学完本文,在学习上你有哪些启示?(写两点)

__示例:①学习要努力刻苦,克服恶劣的环境,想方设法地汲取知识。②要向学识渊博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注释】①义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cuàn):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7.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2分)

至舍 , 四支僵劲不能动 , 媵人持汤沃灌 , 以衾拥覆 , 久而乃和。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负箧曳屣曳:__拖(拖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 以: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时吞纸以实腹 时:__时常(经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卒成学士 卒: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体)就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嗜学,家贫无资。

__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原文回答)(2分)

__“乃时吞纸以实腹”“抱犬而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__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贫寒和求学的艰辛。(意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九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九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呈现

段层精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2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同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全文中心】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5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诗风雄浑自如,成就杰出;词的境界阔大豪迈,为豪放派开创者;又工书法,善绘画。著有《东坡全集》。

【现实意义】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绊,感悟自然,淡然处世。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月色入户

古义:门户;今义:住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一词

多义

遂至承天寺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遂至承天寺

寡助之至

极点

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词类

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

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虚词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跟

念无与为乐者

连词,和,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__想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欣然起行 欣然:__高兴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 念:__考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__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形容水的澄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交织纵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盖竹柏影也 盖:__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__清闲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想到没有人与我一起欣赏,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益阳中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益阳中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写法,将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写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情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舟山中考)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的`语句中。

(2016唐山路北区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②也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④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②居:生活。③涉:趟水过河。④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这里指随便、轻易就能掌握。

5.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2分)

南方多没人 , 日与水居也 , 七岁而能涉 , 十岁而能浮 , 十五而能没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则虽壮 虽人有百手(《口技》)

B.以其言试之间 不以疾也(《三峡》)

C.问于没人 相与步于中庭

D.未有不溺者也 念无与为乐者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水中藻、荇交横交横:__交错纵横__

(2)见舟而畏之 畏:__害怕__

(3)未有不溺者也 未:__没有__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__向会潜水的人请教,探求他们潜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乙】文使用的写法是__借事说理(设喻说理)__,从中你悟出的道理是:__功到自然成,学问道义,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__。(3分)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专项练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专项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按下边提示,用'‖'线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⑴桓公不听扁鹊忠告

⑵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⑶桓公病死

2、选出对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

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医生的爱好,是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的爱好,是为无病呻吟的人治病,不用看自己就好了,也就有了功劳了。

D.医生喜欢给无病呻吟的人治病,反正不用看自己也会好的,功劳就大了。

⑵桓侯故使人问之答()

A.桓侯特意派人去问扁鹊。

B.桓侯故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C.桓侯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桓侯特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⑶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答()

A.(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B.(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C.(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那该怎么办呢?

D.(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那该怎么办呢?

⑷臣是以无请也答()

A.我因此也就不请求了。

B.我是再也不说话了。

C.我是不必再请求了。

D.我因此也就不再说话了。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鹊看到桓侯的病已无法治愈,所以回转身就走。

B.扁鹊观察到桓侯得的是不治之症,没有治疗的意义,所以就回去了。

C.因为当初桓侯没听扁鹊的劝告,扁鹊生气了,所以走开了。

D.扁鹊认为桓侯的本质不好。

4、简答桓侯的病为什么会到'不治'的地步?

5、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参考答案

1、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

2、⑴B⑵A⑶A⑷D

3、A

4、桓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以致疾病发展到不可医治的地步,终于死去。

5、用这个故事,劝告人们不可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接受忠告去改正,否则就会小错成大错,以致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篇6:中考语文文言文《与四弟书》专项练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与四弟书》专项练习

与四弟书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导读: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总恐老辈失之奢()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3.余微俭而不甚俭()4.后来恐难挽()

二、翻译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与四弟书

澄弟左右:

我不想多往家里寄银钱物资了,总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银钱富余而子孙之辈不骄纵的'。我等兄弟想为祖先保留些恩泽,为后人珍惜一些福分,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别的做法。弟与澄弟都能勤勉却不能节俭;我稍微有点节俭而又不是很节俭;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挽回,弟应该对此要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一、1.总是2.除去,除了3.稍微4.挽回,扭转

二、l.总是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钱多而子孙不骄纵的。2.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扭转,弟应对此时常留心。

三、要想福泽绵延(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四、自身勤俭,对弟弟和子女们要求很严。

篇7: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邹与鲁哄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邹与鲁哄

邹与鲁哄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反之,推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其统治地位一定不会牢固。这就是选文中的百姓“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的原因。

邹与鲁哄1,穆公2问曰:“吾有司3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4也。诛之,则不可用诛;不诛,则疾视5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6则可也?”孟子对7曰:“凶8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9乎沟壑,壮者散而之10四方者,几11千人矣;而君之仓廪12实13,府库充,有司莫以告14,是上慢15而残下16也。曾子1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18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19也。君无万焉20.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21矣。“

注释:1哄:斗,交战。2穆公:邹国国君。3有司:官吏。4莫之死:即莫死之。5疾视:恶狠狠地看着。6如之何;怎么办。7对:回答。8凶:荒。9转:抛弃。10之:往。11几:几乎。12仓廪lìǖ:粮仓。13实:充实。14莫以告: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15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16下:下面的百姓。17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18尔:你。19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20不尤焉:不要怪罪百姓。21死其长: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一、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孟子是怎样解答的?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

二、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

三、解释下列词组。

1.莫之死()

2.如之何()

3.凶年饥岁()

4.莫以告()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参考答案

一、穆公提的问题是: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的解答:“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施行仁政的主张

二、翻译“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作用:强调,增强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三: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

3.艰难困苦的岁月……

4.没有(把这件事)如实向上禀告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玄对应劭】相关文章:

1.郑玄对应劭的阅读答案

2.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

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4.中考语文文言文提速练习

5.《治国安民》文言文专项练习

6.张良奇遇文言文专项练习

7.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项资料

8.《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专项练习

9.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

10.文言文专项练习《与长子受之》

下载word文档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玄对应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