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字康成阅读答案
“罐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郑玄字康成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郑玄字康成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郑玄字康成》阅读答案
《郑玄字康成》阅读答案
郑玄字康成,少为乡啬夫①。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②《左氏膏盲》《毂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③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乡啬夫:乡里掌听讼及赋税的官员。②图纬:汉儒多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③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④回、赐:指孔子学生颜回和子贡。子贡原名端木赐。
①啬夫:官名。②墨守:言《公羊》义理之精深且不可辩驳,如墨翟守城。③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乐为吏乐:喜欢
B.父数怒之怒:发怒
C.事扶风马融事:奉事
D.玄乃发《墨守》发:发掘,引申为探究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西人关,因涿郡卢植
玄因从质诸疑义
B。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C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
D未以通人许之
仲尼之门考以四科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遂造太学受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父数怒之,不能禁
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D、遂造太学受业
径造庐访成
4.下列四组中,都可以说明郑玄深入钻研学问的一组是()
①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②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③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④发《墨守》,针《膏盲》,起《废疾》_
⑤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⑥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⑥
5.下列四项说法中,不完全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升堂进者与第二段中的人吾室者,在本文所指对象没有区别
B.郑玄对于他人的学说,既能虚心求教,又不盲目接受,能指出其得失
C.郑玄有高超的辩才,对于藐视自己的人,常驳得他们面有惭色
D.对于郑玄的学识,当时的一些名人深表叹服,师从他的门人相当多
6.给下面文言句子打上标点符号。
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1)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2)遣使要玄,大会宾客。
(3)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_
【参考答案】
1.B(怒为不及物动词,其后不应带宾语,但该句中却带宾语之,故可推断为
错误项。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2.D(A项上句因是介词由,经由的意思,即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的因,下句有趁势义。B项上句作就解,下句作才解。C项上句表对象,作向讲,下句表处所,作在讲。D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都相当于用。本题考查根据相关语境判断文言虚词的用法的能力)
3.D(都作到往讲。A项上句作恰好正赶上讲,下句有将将会的意思。B项上句作接受讲,引申为学习,下句作传授讲,受通授。C项上句作多次讲,下句作数落讲。本题考查对于课堂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
4.C(①句仅说明郑玄重学轻仕,不能说明其深入钻研学问。②句强调求学面之广,还看不出深入来。⑥句说明其求学时间之长。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请同学们注意,学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学点古汉语术语和知识,也不能满足于能疏通文字上,还应注意材料与文、段、层次的中心关系,即注意作者选用某材料有何用意)
5、A(升堂进者指能面对面直接接受马融指导的人;入吾室者指真正得到何休学说精髓的人。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准确全面的把握能力)
6.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③,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
7、(1)郑康成真正得到了我的学问(的精髓),用我的学问的精髓来找出我的不足了!(2)(袁绍)派遣使者邀郑玄会面,(并趁势)大规模地宴请宾客。(3)原太山的太守应中远,面朝北拜您为师,称是您的弟子,怎么样?(本题侧重考直译能力,但应注意运用古汉语知识和参照上下文内容)
篇2:《郑玄传》阅读答案
《郑玄传》阅读答案
⑴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①,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⑵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⑶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⑷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⑸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③,回、赐④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注]:①乡啬夫:乡里掌听讼及赋税的官员。②图纬:汉儒多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③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④回、赐:指孔子学生颜回和子贡。子贡原名端木赐。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常诣学官()②玄因从质诸疑义()
③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④遣使要玄()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山东无足问者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B.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因从质诸疑义
C.乃入西关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
D.皆得所未闻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①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
②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4.第⑸段中划线句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的言下之意是:
(3分)
5.依据全文,概括郑玄的性格、品质。(每空不超过4字)
①②③。(3分)
【参考答案】
1.⑴诣(到去;往去)⑵质(问、询问)⑶辟(征召)⑷要(邀请)(各1分)
2.C.(2分)
3.⑴(应劭)自我引荐说:我是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
⑵袁绍于是就推举郑玄为茂才,上表奏请皇上拜郑玄为左中郎将,(郑玄)两个官都没有去做。
(共5分。明显的理解错误每处扣1分)
4.要做我的学生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而且不以做官为荣。(共3分,前后各1分。表达1分)
5.好学上进;厌恶做官;为人正直;性格耿直;不畏权贵等。(契合文中内容,且不重复,每点1分)
【译文】
郑玄字康成,年青时曾担任乡间小吏。他不愿担任这种职务,父亲对此多次表示气愤,但不能制止他。于是他就去太学求学,又跟东郡的张恭祖学《周官》《札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后来)认为崤山之东没什么名师可求教了,就西入函谷关经由涿郡的卢植拜扶风马融为师。马融门徒四百余人,能受到他当面教诲的(只有)五十多人。马融平素很自负,郑玄在他门下,三年都未能得到当面讨教的机会,(马融)只是让水平较高一点的弟子向郑玄传授学问。郑玄就找来书日夜钻研诵读,从来没有懈怠、厌倦过。(有次)适逢马融集中诸弟子,考论图纬方面的学问,他听说郑玄长于算术,就召郑玄一起在楼上考论,郑玄乘机跟大家一起向马融请教疑难之处。请教完疑难问题,郑玄就告辞回乡了,马融(知道后)慨叹地对门徒们说:郑玄离去之后,我的学问就会东传了。
郑玄自游学始,十余年后才回故里。(后来)他的门徒已有千人左右。当时任城的何休极为喜好《公羊》之学,后来还著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毂梁废疾》三本书。郑玄则对《公羊墨守》作了更深的探究,针砭《左氏膏肓》的失误,将《毂梁废疾》中未说清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解说。何休见到这些之后赞叹道:郑康成掌握了我的学说的`精髓,用我的学说来指出我的不足了!
当时大将军袁绍总领冀州军队,他派人去请郑玄,并趁势大宴宾客。袁绍的宾客中有不少豪杰俊才,都很有才学善于言辞,他们见郑玄是个读书人,但并不认为他是个博学之人,都争着向他提些怪问题,此起彼伏不断。郑玄一一针对提问进行答辩,宾客中没有人不叹服。那时汝南的应劭也归附于袁绍了,就势也自我介绍道:原太山的太守应中远,面朝北拜您为师,称是您的弟子,怎么样?郑玄笑着回答:孔子的门下以四科相考问,颜回、子贡这类人是从来不称道官阶门第的。应劭脸上随即显出了惭愧的表情。
篇3:智者郑玄阅读答案
⑴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①,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⑵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⑶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⑷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⑸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③,回、赐④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注]:①乡啬夫:乡里掌听讼及赋税的官员。②图纬:汉儒多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③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④回、赐:指孔子学生颜回和子贡。子贡原名端木赐。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常诣学官 ( ) ②玄因从质诸疑义( )
③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 ) ④遣使要玄(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以山东无足问者 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B.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玄因从质诸疑义
C.乃入西关 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
D.皆得所未闻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①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
②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20.第⑸段中划线句“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的言下之意是:
(3分)
21.依据全文,概括郑玄的性格、品质。(每空不超过4字)
① ② ③ 。(3分)
参考答案:
17.⑴诣(到…去;往…去)⑵质(问、询问)⑶辟(征召)⑷要(邀请)(各1分)18.C.(2分)
19.⑴(应劭)自我引荐说:“我是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
⑵袁绍于是就推举郑玄为茂才,上表奏请皇上拜郑玄为左中郎将,(郑玄)两个官都没有去做。
(共5分。明显的理解错误每处扣1分)
20.要做我的学生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而且不以做官为荣。(共3分,前后各1分。表达1分)
21.好学上进;厌恶做官;为人正直;性格耿直;不畏权贵等。(契合文中内容,且不重复,每点1分)
篇4:智者郑玄阅读答案
郑玄在马融门下③,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②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成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③”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④。融果转式⑤逐-,告左右曰: “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本,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竞以得免。(节选自《世说新语·文学》)
【注】①郑玄:东汉未高密人(今山东人),精通历算。马融:东汉大经学家(今陕西人)。②浑天:古代的'一种天体学说,多利用浑天仪这种算具进行演算。③礼乐皆东:这里是说儒家的学问都跟随郑玄传到东面去了。④在水上据屐:在水面之上,脚穿木屐。⑤转式:旋转式盘推演吉凶,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三年不得相见 ( ) (2)及玄业成辞归 ( )
11.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融就叫他来算,郑玄一转动算具立刻就解出了结果,大家都害怕佩服。
B.马融就叫他来算,郑玄一下子就解答出了结果,大家都感到害怕和佩服。
C.马融就叫他来算,郑玄转动算具,一推算就解出了结果,大家都惊讶佩服。
D.马融就叫他来算,郑玄一转身立刻就解答出了结果,大家都惊讶佩服。
12.马融“果转式逐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3.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未得见,可见马融学问大。
B.有人推举郑玄来演算,说明有人知晓他的才能。
C.马融追赶郑玄的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心胸狭窄。
D.郑玄能成功地逃脱追赶,得益于他的聪明才智。
10. (1)看见,看到(2分)(2)等到(2分)
11. C (3 分)
12. 恐玄擅名而心忌焉(2分)
13. A (3 分)
篇5:《后汉书郑玄传》阅读答案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灵帝末,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绖赴会千余人。
篇6:《后汉书郑玄传》阅读答案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B.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C.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D.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征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官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縗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指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玄爱好学习,执着求学。他先后到当地的学校、太学学习,向京兆第五元先、东郡张恭祖学习;后入关,通过涿郡卢植介绍,以扶风郡马融为师。
B.郑玄不喜做官,勤于研究。他年轻时即不愿做官为吏;周围许多人因党锢之祸受拘禁,他暗暗修习儒家经籍,并有所创建,促进了古文经学的兴盛。
C.郑玄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大将军何进征召,他住一晚即逃归;大将军袁绍举荐,他未就任;公车署征召,他推辞有病;去世前,留遗嘱要求薄葬。
D.郑玄桃李天下,受人敬佩。在东莱时,他的学徒已有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七十四岁去世,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参加丧会的`有千余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休见而叹曰:“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2)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参考答案
10.D【解析】(A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中间断;C项,“举玄茂才”和“表为左中郎将”中间断;B项两处皆错。)
11.B【解析】(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12.B【解析】(“周围许多人因党锢之祸受拘禁”错,“禁锢”意为“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且他也受到了禁锢。)
13.
(1)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拿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室”,内室,房屋,家;“操”,持,拿着;“以”,来;“伐”,讨伐。以上各1分,句意1分。)
(2)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多”,有很多;“玄儒者”,判断结构,郑玄是儒者;“通人”,学识渊博通达之人;许:称许、称赞。以上各1分, 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绬,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灵帝末年,限制党籍人士活动的禁令被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说法,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但他都没有接受。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的理由自求回家。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篇7:《郑玄对应劭》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o郑玄传》)
[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②总兵:总领兵马。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⑤斛(hú):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⑧太山:泰山。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
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
②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
【参考译文】
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且很有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
【参考答案】
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篇8:《郑玄对应劭》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②总兵:总领兵马。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⑤斛(hú):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⑧太山:泰山。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
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②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
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
参考答案:
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
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
3.嘲笑应劭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篇9:《父爱陷阱》阅读答案郑成南
《父爱陷阱》阅读答案郑成南
父爱陷阱
郑成南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
21.“他”掉进陷阱后,在什么情况下才采取自救措施?说明“他”在性格上存在什么弱点?(2分)
答:
22.“他”从陷阱中成功自救后,在对待父亲的情感和态度上经历了父亲和父
亲两个阶段。(2分)
23.父亲看到儿子以后,“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为什么?(2分)
答:
24.本文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巧妙设伏和悬念,请从文中找出。(4分)
答:伏笔:
悬念:
25.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试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5分)
答:含义:
形象:
参考答案
21.在盼援无望的情况下才自救(1分);性格上习惯等待别人的救助,存在依赖思想,缺乏自强自立能力(1分,答其中的任何一项即可得分)。
22.愤恨(埋怨、怨恨)(1分)理解(1分)
23.为儿子成功自救而兴奋(1分),为自己的教育方法获得成功而兴奋(1分)。
24.巧设伏笔:父亲说的“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前面有三处伏笔,(1)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
(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
(3)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
(2分,答出其中任何一处即可)
巧设悬念:结局时才点出陷阱是父亲有意所为。(2分)
25.含义:父亲挖陷阱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1分),这是对儿子一种深沉的爱(1分)。
形象:对儿子严格要求(1分),对儿子体贴关怀(1分),教育方法独特,有教育智慧(1分)。
篇10:郑玄对应劭的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郑玄对应劭的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郑玄对应劭
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②总兵:总领兵马。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⑤斛(hú):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⑧太山:泰山。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 ②会 ③竞 ④归
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
②未以通人许之 ③咸出问表 ④莫不嗟服 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
【郑玄字康成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4.成与功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