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三峡》文言文复习
“香菜队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考语文《三峡》文言文复习,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考语文《三峡》文言文复习,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中考语文《三峡》文言文复习
中考语文《三峡》文言文复习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3、亭午:正午。
4、夜分:半夜。
5、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襄:上。
7、沿:顺流而下。
8、溯():逆流而上。
9、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0、疾:快。
11、素湍():白色的急流。
12、回清:回旋的清波。
13、绝巘():极高的山峰。
14、飞漱():急流冲荡。
15、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6、晴初:天刚晴。
17、霜旦:下霜的早晨。
18、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绝巘飞漱
清荣峻茂
附加练习
1.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①水势迅急凶猛②景色秀丽奇绝③萧瑟凄凉
2.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
篇2:《三峡》文言文复习
《三峡》文言文复习精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3、亭午:正午。
4、夜分:半夜。
5、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襄:上。
7、沿:顺流而下。
8、溯():逆流而上。
9、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0、疾:快。
11、素湍():白色的急流。
12、回清:回旋的清波。
13、绝巘():极高的山峰。
14、飞漱():急流冲荡。
15、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6、晴初:天刚晴。
17、霜旦:下霜的早晨。
18、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
阅读下面文段《陈胜吴广起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 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夜篝火,狐鸣 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陈胜、吴广借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会天大雨,道不通,非已失期 会宾客大宴,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丹书帛曰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陈胜在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
B 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
C 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他某事的睿智。
D 陈胜起义钱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死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3分)
(2)“自经丧乱少睡眠”变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2分)
1.【参考答案】:B
2.【参考答案】: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参考答案】:C
4.【参考答案】:
(1)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10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孰视之( ) (2)臣之妻私臣( ) (3)时时而间进(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二)(9分)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答:
(一)(10分)
1.(1)孰:仔细(2)私:偏爱(3)间:间或,偶然。(每项1分,意思对即可。)
2.(1)(2分)(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
(2)(2分)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关注点:“初下”(刚发布)、“若市”(如同市场)。
3.D“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
4.B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
5.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6.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1分)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多项选择题)属于“隆”性质的是( )。
A.寒
B.轻
C.细微
D.臭
E.粗糙
【答案】ABCE
【考点】藏医药
【解析】本题考查三因的性质。“隆”,具有粗、轻、寒、细微、硬、动六种性质。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勺之战”。
2、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3、间:参与。
4、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5、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7、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8、对:回答。
9、蹋和ā氨椤保遍及,普遍。
10、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11、加:虚报。
12、信:实情。
13、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4、福:赐福,保佑。
15、狱:案件。
16、虽:即使。
17、察:明察。
18、情:(以)实情判断。
19、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0、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1、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2、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3、鼓:击鼓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4、败绩:大败。
25、驰:驱车(追赶)。
26、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27、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8、逐:追赶、追击。
29、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0、故:原因,缘故。
31、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33、再:第二次。
3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5、测:推测,估计。
36、伏:埋伏。
37、靡():倒下。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岳阳楼记》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岳阳楼记》复习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对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范文正公集》。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具:通“俱”,全,皆。
6、属:通“嘱”。
7、胜状:胜景,好景色。
8、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9、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
10、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
11、大观:雄伟景象。
12、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13、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4、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极,尽。
15、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6、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8、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19、淫()雨:连绵的雨。
20、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21、开:放晴。
22、排空:冲向天空。
23、日星隐耀: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24、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25、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6、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7、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28、景:日光。
29、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0、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
31、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32、锦鳞:美丽的鱼。
33、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
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5、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36、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7、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38、何极:哪有穷尽。
39、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
40、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篇6: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中考语文《三峡》文言文复习】相关文章:
1.三峡文言文
8.三峡文言文教案
10.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