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复习
“梧桐听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考语文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复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考语文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复习,希望您能喜欢!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备考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篇2:语文文言文鱼我所欲也中考训练题
(广西柳州)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史,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11.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9.D(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10.B(于:比,介词)
11.(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
处呢?(5分,”万钟~则~加“各1分,大意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2分,”此之谓“”本心“各1分)
12.鱼与熊掌,万钟(丰厚的俸禄)(2分,每空1分)
(20广安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答案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
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31.舍鱼而 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评分说明:每空1分
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篇3:《鱼我所欲也》文言文复习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复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丧:不丢掉。
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11、蹴():用脚踢。
12、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4、辩:通“辨”,辨别。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奉:侍奉。
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1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
19、已:停止,放弃。
20、本心:本性,天良。
文后练习: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附加练习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答案
1、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补充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4、“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舍生取义)----就是文章的观点
5、失其本心。
6、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篇4:鱼我所欲也 中考复习
鱼我所欲也 中考复习
中考语文的文言文会考《鱼我所欲也》?那么同学们知道相关的复习资料?
中考复习知识清单《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4)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更重要
(5)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死亦我所恶 恶:厌恶,与“欲”相反
(7)一箪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8)一豆羹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9)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10)妻妾之奉 奉:侍奉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2.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意思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意思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意思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意思从前
3.古今异义
(1)一豆羹
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子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器具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一词多义
(1)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②呼尔而与之 给予
(2)而:①蹴尔而与之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3)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4)是: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5)得:①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
(6)尔:①呼尔而与之 助词
②与尔同销万古愁 代词,你
(7)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②宫室之美为之 做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在文中意思为感激
(2)动词作名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生,在文中意思为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二、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
三、名句积累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篇5: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习题
(一)《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吾妻之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4分)9.(4分)(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用脚踢(3)乡通“向”;从前(4)停止、放弃(每小题1分)10.A(3分)
11.(4分)(1)(对于)丰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丰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2分)
(2)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的天良(或人所固有的羞耻之心)。(2分)
5.(3分)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2分)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1.(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2.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四)文言言比较阅读(15分)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31.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评分说明:每空1分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三)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举于士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11.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 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9.D(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10. B(于:比,介词)11.(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5分,“万钟~则~加”各1分,大意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2分,“此之谓”“本心”各1分)12.鱼与熊掌,万钟(丰厚的俸禄)(2分,每空1分)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习题]
篇6: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
一、文章内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被后人称为“亚圣”,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语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四、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的虚词。如本文中就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虚词,它们往往一词多义,一词多用。如
(1)之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2)而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4)为
a.今为(为了)
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八、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篇7: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题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题
1、简要概括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答: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2、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 取熊掌 这个比喻来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
3、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答: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4、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答: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7、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舍生取义
8、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答: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10、“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分析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答: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一、原文、译文和注释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甚,超过,胜过;故,所以;为,做;
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恶,厌恶;患,祸患;辟,同“避”,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如使,如果,假使;莫,没有(什么);者,代指方法;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由是,通过某种办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非独:不单,不仅。丧,丧失。之,代词,指“是心”。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食,食物,指“饭”。
羹(ɡēnɡ),带汤的汁肉。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与,给;行道之人,指过路的饥民。蹴:践踏。不屑:不愿意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钟,古代的量器。则,连词,表假设。
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篇8: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A)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4、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3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中考语文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复习】相关文章:
3.《鱼我所欲也》
6.鱼我所欲也教案
9.鱼我所欲也译文
10.鱼我所欲也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