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中考>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

2022-08-20 08:27: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沈娇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

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

中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 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 天雨墙坏(雨,下雨)

4、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 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 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 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 愿为市鞍马(市,买)

9、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二)名词作状语

1、 窗扉洞开(像洞一样,27)

2、 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46)

3、 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 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 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

6、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7、 面刺寡人者(面,当面)

8、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9、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用网捕)

10、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

11、箪食壶浆(用箪,用壶)

12、乃丹书帛(用朱砂)

篇3: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篇4: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篇5: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2、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4、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5、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3、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 生:使复生

4、惊天动地 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 走:使逃走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儿惧,啼告母 啼:哭着

九、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 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十、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十一、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2、富国强兵 富、强:使┉┉富、强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苦、劳、饿:使┉┉苦、劳、饿

十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2、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3、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1、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动词)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动词)

十四、数词用作形容词

1、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形容词)

2、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十五、数词用作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 一,一只狼(名词)

篇6:高考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高考文言文必备知识点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烛之武退秦师》)

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烛之武退秦师》)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荆轲刺秦王》)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朝服:穿上朝服(《荆轲刺秦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左右既前,斩荆轲。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 言:告诉(《鸿门宴》)

沛公欲王关中。 王:为王、称王(《鸿门宴》)

不可不语 语:告诉(《鸿门宴》)

吾得兄事之。 事:侍奉(《鸿门宴》)

籍吏民。 籍:登记(《鸿门宴》)

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

刑人如恐不胜。 刑:施加肉刑(《鸿门宴》)

道芷阳。 道:取道(《鸿门宴》)

仕宦于台阁 仕:任官(《孔雀东南飞》)

头上玳瑁光 光:发光(《孔雀东南飞》)

映带左右 带:环绕(《兰亭集序》)

一觞一咏 觞:喝酒(《兰亭集序》)

歌窈窕之章 歌:歌唱。(《赤壁赋》)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东:向东进军(《赤壁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渔砍柴(《赤壁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 名:取名(《游褒禅山记》)

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向上走。(《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识其本名(《游褒禅山记》)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向东(《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北:向北(《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向上(《荆轲刺秦王》)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箕:像簸箕一样(《荆轲刺秦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鸿门宴》)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的翅膀一样(《鸿门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鸿门宴》)

头发上指。 上:向上(《鸿门宴》)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间:抄小路 (《鸿门宴》)

孔雀东南飞 东南:朝东南(《孔雀东南飞》)

手巾掩口啼 手巾:用手巾(《孔雀东南飞》)

卿当日胜贵 日:一天天(《孔雀东南飞》)

晚成单罗衫 晚:在晚上(《孔雀东南飞》)

西望夏口 西:向西(《赤壁赋》)

东望武昌 东:向东(《赤壁赋》)

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损害(《烛之武退秦师》)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鸿门宴》)

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加高(《离骚》)

长余佩之陆离 长:加长(《离骚》)

固前世之所厚 厚:推重(《离骚》)

千万不复全 全:保全(《孔雀东南飞》)

正襟危坐 正:调整(《赤壁赋》)

渺沧海之一粟 渺:渺小得像(《赤壁赋》)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露出白色 (《赤壁赋》)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

火尚足以明 明:照明。(《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远方(《荆轲刺秦王》)

群贤毕至 贤:贤士(《兰亭集序》)

少长咸集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兰亭集序》)

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兰亭集序》)

不知老之将至 老:年龄老的时候(《兰亭集序》)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深度。(《游褒禅山记》)

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留待作遗施 遗施:遗施之物,纪念品(《孔雀东南飞》)

往往有得 得:心得。(《游褒禅山记》)

而其见愈奇 见:见到的景象。(《游褒禅山记》)

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游褒禅山记》)

副词活用作动词

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尽情享受(《兰亭集序》)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1、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亡: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听到(《荆轲刺秦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鸿门宴》)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鸿门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止,制止(《鸿门宴》)

樊哙侧其盾以撞 侧:使……斜侧着(《鸿门宴》)

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使……流(《兰亭集序》)

所以游目骋怀 游:使……纵展;骋:使……开畅(《兰亭集序》)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赤壁赋》)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赤壁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孔雀东南飞》)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错误,弄错。(《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以此下心意 下:使……委屈(《孔雀东南飞》)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于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于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用于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数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于意动。用于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荆轲刺秦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认为……奇怪(《荆轲刺秦王》)

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以……为王,称王(《鸿门宴》)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赤壁赋》)

3、数词的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篇7:高三语文复习技巧: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

三是“以今律古”.比如”雨”字

最好的方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词类的活用

汉语的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名词、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动词经常用作谓语,

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的类型有:

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

数词的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用作形容词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③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

③驴不胜怒,蹄之。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②晋师军庐柳。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①狼不敢前。

②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三、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检验。

例如: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③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一种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这是名词活用作意动。

第二种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美;这一类主要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④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晋侯饮赵盾酒。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三、动词为动用法

1、文赢请三帅。

2、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四、动词作状语,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①各国争赂秦者何也?

②执刃而立

③弃甲曳兵而走

④儿惧,啼告母

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二、形容词作一般动词。按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动词。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③稍出近之。

三、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四、形容词的意动。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数词的活用

1、庭中通南北为一。(《项脊轩志》)

2、六王毕,四海一。

3.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4、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 1.指出词类活用

A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褒禅山》)

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D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捕蛇》)

• 2.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信陵君》)

B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赤壁》)

C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

D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

• 3.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

B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C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

D 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崤之战》)

• 4.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B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

C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

D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5.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

B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

C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

D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

• 6.指出具体的词类活用现象

A 有大石侧立千尺。

B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

D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 7.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

B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之者

C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采草药》)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相关文章:

1.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70个词类活用

2.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考点

3.高三语文复习词类活用 教案教学设计

4.初中1-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5.兰亭集序词类活用解析

6.词类活用的类型

7.专家解析中考语文励志文言文词类

8.中考语文《三峡》文言文复习

9.中考赵普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0.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