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文言文期末知识点复习
“芝麻橡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高中文文言文期末知识点复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中文文言文期末知识点复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高中文文言文期末知识点复习
高中文文言文期末知识点复习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文段(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文段(乙)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一百许里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或置酒而招之 或遇其叱咄
C.益慕圣贤之道 策之不以其道
D.家贫不能常得 余因得遍观群书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甲)和文段(乙)都写到了家境贫穷,分别有何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甲)中作者通过五柳先生的好读书、性嗜酒和常著文章自娱等塑造了一位怀才不遇、心怀怨恨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敢于反抗现实的精神。
B.文段(乙)中作者学有所获,主要是靠自己。因为“先达”的态度十分坏,常常呵斥他,却没有教他什么。
C.两篇文章都写到主人公爱读书。但两者的读书方法是截然相反的,前者“不求甚解”,只求意会;而后者却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手自笔录”。
D.(乙)文中,宋濂从难于得书、从师艰难、奔波辛劳等几个方面,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像自己一样努力学习,学有所成。
参考答案:
1.陶渊明;(赠)序
2.B
3.(1)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2)(我)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
4.(甲)文写家贫是为了体现五柳先生喝酒“造饮辄尽”的率真、“晏如也”的安贫乐道的品质;(乙)文写家贫主要是体现作者早年无书可读的困难,因此突出作者“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勤奋刻苦。
5.D
篇2: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王。②傥:假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参考答案:
12、A让:谦让
13、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14、C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篇3: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论语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论语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②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②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注]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 ②赐:子贡名。
⑴下列对选段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能保持骨气,富贵能不骄横的人,持否定态度。
C.子贡的回答说明他悟到人要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想境界像加工象牙和骨等材料要精益求精一样。
D.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举一反三,这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式的教育。
⑵结合①②选段,谈谈孔子对“贫富”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9.(6分)
⑴(3分)B(没有持否定态度)
⑵(3分)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篇4: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5)“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 ,“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6)“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7)“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8)“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9)“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10)“胜”: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4)“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5)“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一、古文化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关于赤壁的诗文。
2、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二、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 缪通缭,萦绕
三、古今异义:
1、望:古——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今——希望、渴望
2、如:古——往,去 今——如同、像
3、是:古——代词,这 今——判断词
4、美人: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容貌漂亮的女子
5、斗牛:古——星宿名 今——一种体育活动或游戏
四、一词多义:
1、而:①表转折 例:虽一毫而莫取
②表承接 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③表修饰 例:客喜而笑
2、下:①名词,下面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动词,攻占 例:下江陵
3、方:①名词,地方 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副词,正当 例:方其破荆州
4、然:①仿声词词尾,……的样子 例:其声呜呜然
②代词,这样 例:何为其然也
5、乎:①介词,相当“于” 例:郁乎苍苍
②语气助词 例:困于周郎者乎
6、之:①助词“的” 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②代词,大自然 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③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不知东方之既白
7、如:①介词,像 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②动词,往 例:纵一苇之所如
8、望:①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例:七月既望
②动词,眺望,远望 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五、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一样
2、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歌
3、桂棹兮兰桨:桂、兰——名作状,用桂树,用木兰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7、下江陵:下——名作动,占领、攻下
8、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向东进发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篇5: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1.文言实词
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篇6: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A
按察、巡按、巡抚、行部:巡察;考查。
哀毁: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常作居丧尽礼之辞。“丁内忧,哀毁逾礼,士大夫莫不感伤。”
B
1、不第:未中。
2、不期:未约定
3、簿书:档案文书。
4、部内:管辖地区以内。
5、不肖:不成器;坏人。
6、频年、比年:连年 (迩年:近年)
7、便宜:方便适宜(如,便宜从事);便利(如,便宜施行)
8、卑鄙:出身卑微
9、鄙陋:见识浅薄
10、不过:不超过
11、不必:不一定
12、北面:面朝北,臣服
13、不虞:不测,预料不到
14、比舍、比邻:相邻
15、不就、不拜:不就任 (就拜:就任,就职)
15、不亦……乎:不是很……吧
16、秉国、当国、柄政、用事:掌权,执政
17、卜bǔ居:定居
18、褊隘:心胸狭窄
19、不豫:不高兴;天子有病的讳称。
20、病革:读音bìng jí,指病势危急,病危。革:通“亟” jí
21、榜笞:鞭笞拷打
22、不豫:不悦,不高兴;天子有病。
23、班列:位次(朝班的行列)
24、班师:还师,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
25、便殿:别殿。古时皇帝休息宴饮的宫殿。
26、不善:不友好
27、逋赋:拖欠赋税
篇7: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
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
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二)定语后置句
1.“……者……”为标志。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三)状语后置句
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四)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
1.省主语。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
2.省谓语动词。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宾语。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高中文文言文期末知识点复习】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