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狼知识点总结
“竹杖芒鞋轻胜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文言文狼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文言文狼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文言文狼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狼知识点
一、读准字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蔽((shànbì)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寐(mèi) 少时(shǎo)积薪(xīn)奔倚(yǐ))
少时(shǎo)顷刻(qǐng)变诈(zhà)
二、文学常识:
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第一则说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以爪伸入,结果为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教材所选的《狼》为第二则故事。《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聊斋:书斋名;志异:记述奇异的故事
三、试读出下列几个句子的停顿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字词分类整理
1、通假字:“止”通“只”,意思是只.(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2、一词多义:
①之:复投之(代词,代骨头)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代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主谓之间,不译)久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②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
③止:止有剩骨(“止”通“只”)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④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
⑤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⑥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打算)
⑦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方,名词)
3、古今异义:
①弛担持刀:弛,放下(古);松弛(今)。
②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古);屁股(今)。
③一狼仍从:从,跟随(古);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今)。
4、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
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
⑤“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
5、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文言文狼读后感
现在再看这篇课文对文中狼狡猾的描写: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我被狼的聪明和团队合作精神深深震撼。
在动物界狼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为了生存他们的大脑被很好的开发,不但非常有创造性而且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存智慧:在河边,一只狼要带好几只小狼过河。以我们粗浅的经验,它一定会一只一只地叼过去。但事实并非如此。老狼因怕子女受伤害,它会咬死一只动物,把动物的胃吹足气,然后再用牙咬住蒂处,做成一只鼓鼓囊囊的皮筏,借着这生命的皮筏,全家渡河。
狼者,群动之族。攻击目标既定,群狼起而攻之。头狼号令之前,群狼各就其位,欲动而先静,欲行而先止,且各司其职,嚎声起伏而互为呼应,默契配合,有序而不乱。头狼昂首一呼,则主攻者奋勇向前,佯攻者避实就虚,助攻者蠢蠢欲动,后备者厉声而嚎以壮其威…… 这讲的是狼的高效的团队协作。这种协作使得他们在捕杀猎物时总能无往不胜。狼群总是协同作战,正是因为如此,虽单打独斗狼不敌虎、狮、豹,但狼群可以杀死它们,在蒙古草原上所有的猛兽都被狼驱逐出草原,任何动物遇到狼群都相当害怕,为什么?因为狼靠的是协同作战,所以其他动物都不敢惹狼。
现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狼的这种“打群架”的现象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以前,外国人对我们的认识是: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将团队的力量发扬光大,内耗比较多。而一群狼团结拼搏,和-谐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这种群体的力量正是我们团体所需要追求的。同样,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每个团体成员就要像狼一样团结协作,具体就是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清楚个人和团队的共同目标,明确自个的角色定位和在组织中的作用。团队的目标就是要创造出比团队成员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总和更多的价值,这也是团队存在的意义。这就需要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具有团队精神。那么,何谓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就是所有团队成员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并甘愿为了团队而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分工合作,相互照应,以快速敏捷的运作有效地发挥角色所赋予的最大潜能是团队精神的具体表现。
我们要学习狼文化!
篇2: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2、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的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3、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篇3: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篇4: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1.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篇5:文言文句式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篇6: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 (玩耍)
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 (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 (按时)
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 (来得及)
31.一狼径去 (径直)
32.屠暴起 (突然)
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3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
36.目似瞑 (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 (猾)
38.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 (跟从)
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 (看,视)
42.积薪其中 (柴草)
43.又数刀毙之 (杀死)
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 (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 (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
53.只使坠 (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 (四方)
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56.国人道之 (讲述)
篇7: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子女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3.去后乃至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7.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用
8.不亦君子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9.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14.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精力集中 今义:安静、不嘈杂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不安全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缓慢
17.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19.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21.身亡所寄
古义:依附,依托 今义:寄托
22.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
篇8: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
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
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
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
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篇9: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篇10: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通假字
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 ,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 人。(: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 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 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絮青缭白(青山, 自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 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 :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 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 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 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 表示 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喝, 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 表转折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3)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4)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5)惑而不从师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7)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8)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穷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3)小学而大遗
2、连词, 表修饰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吾尝跂而望矣
(3) 登高而招
(4) 顺风而呼
(5)则群聚而笑之
(6)倚歌而和之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8)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9)攀援而登, 箕踞而遨
3、连词, 表递进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 表并列
(1)蟹六跪而二螯.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 表承接
(1)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
(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
(7)卧而梦
(8)觉而起, 起而归
(9)自远而至
6、连词, 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7、连词 , 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 “己 ”运用,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 焉
1、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兼词, 于之, 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 于之, 从这里)
3、积善成德, 而神明白得, 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 了)
(三)之
1、代词.
(1)青, 取之于蓝 (代靛青)
(2)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 “冰” )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 这)
(6) 郯子之徒 (代词, 这)
(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 他, 指代李蟠)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 它)
(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 它)
(10)取之无禁, 用之不褐(代词,它们)
(11)始指异之(代词,它, 指西山)
(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 它, 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13)圣人之所以为圣 (指代这件事)
2、助词.
(1)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 无实义)
(2)彼童子之师(的)
(3)非蛇蟠之穴, 无可寄托者(的)
(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7)则凡数州之土壤, 皆在任席之下(的)
(9)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篇11:陈情表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陈情表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听:听臣微志(准许)
(13)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提升)
(14)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2、通假字
(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3、一词多义
(1)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2)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3)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4、词类活用
(1)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2)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3)闻: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4)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5)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词,远离)
5、古今异义的词
(1)六月:生孩六月(①古义:六个月。②今义:第六月)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6、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省略句)
(5)则告诉(陛下)不许(省略句)
(6)少仕(于)伪朝(省略句)
篇12: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事迹()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狼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狼文言文
2.文言文狼
7.高三文言文知识点
10.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提纲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