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试题>文言文试卷分析及知识点学习

文言文试卷分析及知识点学习

2025-01-07 09:07: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n395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文言文试卷分析及知识点学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试卷分析及知识点学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试卷分析及知识点学习

篇1:文言文试卷分析及知识点学习

七年级第六单元文言文试卷分析

初一年 林贵珍

一、文言文试题整体情况

第六单元的文言文试卷,既考查学生古文知识积累和内容的理解,又检验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运用。积累与运用6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音,字义的掌握,还检测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和填空默写。阅读理解40分,共两道题:一道题是课内《期行》,考察的知识点包括:课文内容的理解、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另一道题是课外文言文与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考察的知识点包括:解释词义(17题)、一词多义(18题)、翻译句子(19题)、简答题(20题)。课内通过率为67%;课外为38.9%。本试卷有两道附加题,其一是紧扣本单元内容,让学生以诚信为话题,仿写一句话,其二是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一句话为根据,进行人物刻画,要求用上两种以上的人物描写方法。

本次文言文试题反映了语文改革的方向。继续采用阅读积累卡片的答题形式。注重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综合能力的考察。重视把学生学到的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

二、取得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积累与运用中的给加点字注音和填空默写的得分率比较高,而给加点字注释的失分率很大。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还很茫然,不懂得课文下面注释的重要性,教师一再提示,学生也不是很放在心上,通过这次的考试,让学生明白文中注释的重要性,这也是本单元试卷考察的主要目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失分率很高,学生的积累还比较少,还没有办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于课外的文言文,学生还没有办法自行解决问题。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一)积累(1)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个多义词,不论它有多少个义项,但在一个语境中它只有一个义项。要准确解释这个词,就要将这个词放入语言环境中去理解。(2).对于古今异义现象,要避免以今义去解释古义,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二) 翻译 翻译文中的句子,一 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还需注意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三) 理解注意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明确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等。把握了整体内容,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其他问题大都是围绕整体内容来设置的。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 迁移 课外文言文语段,目前的训练依然是要解决让学生读懂的问题,重点语段,要有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尤其是文言文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讲解课外文言文要讲究方法,用课内所学到知识向课外迁移。

(五)“读”字当先,激发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篇2:文言文试卷分析及知识点学习

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

从高考开始,文言文翻译考查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分值为5分。文言文言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5分又提高到8分,这些变化,凸显了文言翻译的重要性,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种文言文翻译主观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意义更大一些,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然而,这道题的得分率却很低。根据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报告得知:20文言翻译题的得分率是0.416,得分率是0.511。20加大了分值,大家在复习时都加大了力度,可是成绩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山东省抽样统计的得分率与去年的同类题相同;其它地区的得分率也不高。(有关数据大家可以参照各省市区的年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造成文言文翻译题失分较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先看有关的分析评价报告或评分标准:

年全国《高考试题分析》报告: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例如(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全国卷山东省的试卷分析报告:第15题8分,要求将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评分标准分别从“译出大意”和“译对”重点词语赋分,各占2分。这与以前“译出大意”只占1分或未被赋分相比更符合“翻译”的要求。被赋分的重点词语主要是实词性的,它们有的在字义上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比”“就”),有的则是两个动词性词语连用(如“贸籴”“耕佣”)。从试卷来看,前种情况的失分主要因为考生不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而未能译对,而后种情况的失分则主要是考生顾此失彼,不能兼顾并列两字的意思(特别是“籴”和“佣”)。在“译出大意”方面,也是主要由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有误而失分(如“穷泽”)。这说明考生对古汉语词汇的掌握还有较大欠缺。(山东省高考语文科评卷领导小组《山东省2004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析》)

2004年全国卷安徽省的试卷分析报告:第15题要求考生翻译两个文言句子,第一句是“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贸籴粮食”,第二句是“隐处穷泽,身自佣耕。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前者要求考生译出大意的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译出“比境”“贸籴”的意思;后者要求考生译出大意的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译出“佣耕”“就居”的意思。????典型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大意理解错误。有的考生把第一句的意思理解为“郡县不能够生产充实的稻谷,只好出海去寻找珠宝。与边境的商贩沟通交涉,进行粮食买卖。”或者理解为“郡不出产粮食,但是海里生长珠宝,就经常私通商贩在比境这个地方进行粮食和珠宝的交换买卖。”;有的考生把第二个句子的意思理解为:

“躲避在穷困的山村,给别人当佣人。邻县的士兵和农民仰慕他的品德,于是就有一百多户人家搬到他的居所边”。二是关键词或词组译错。有的考生把第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关键词“比境”和“贸籴”分别翻译成“与境外人比较”、“比境这个地方”、“处境”和“贸易”、“出售”、“兑换”、“贩卖”等;有的考生把第二个句子中的两个关键词“耕佣”和“就居”分别翻译成“耕地伺候人”、“当耕地的佣人”和“就停止”、“于是就屈居(在别人手下”、“随即有了居所”等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何更生《安徽省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评价》)

2004年江苏卷评分细则。15.(1)本小题3分:大意1分,“曲意”、“降节”各1分。“降节”可译为“降低品格”“降低操守”“降低节操”“降低气节”;“降”译为“改变了”也对。(2)本小题2分:“易之”1分,语气1分。“以”一定要译为“因为”,“之”可以为“它”,也可不译出。“易”译为改变、改换、更改;译为“交换、换取、容易、轻视、代替”,不得分。(3)本小题3分:大意1分,“为??所”1分,“惜之”1分。

从上面的答卷分析报告和试卷的评卷标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言文翻译题失分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1.句意把握不清。

2. 关键词语把握不准。

对症下药,我们建议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和考试答卷时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强化两种意识”。现分述如下:

一、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可能做到“信、达、雅”三个字。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意,不能凭主观意识,妄加推测,随意改原文的意图及用词等特点,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所谓“达”,即译文要文从字顺,意脉通畅,合乎语法规范和语法习惯,字通句顺,无语言障碍、思路堵塞等情况,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说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要注意强化“语境意识、分点意识”两种意识

1. 语境意识

“语境意识”即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把握句意,准确翻译的意识。

语言的应用和句意的理解离不开语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把握以及关键语句语意的理解更是如此。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不定,光凭机械识记的意义和用法很难准确翻译,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1: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全国高考题]

“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说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用的是它的另一义项“招引”、“招惹”。

例2: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19全国高考题]

这句话中的关键实词有两个:“给”和“亟”。“给”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项有“供给”、“丰足”等。在这个句子中该怎样解释呢?这就要结合语境来思考,发现与之相关的另一句话“每宴飨费千金”,同时参照“给”字所在句“取诸县以给”,就可以断定这里的.“给”由“供给”引申为“满足”的意思。“亟”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项有“紧迫、急迫”、“屡次”等。结合具体语境,注意这里与“府不敢迫”句的关系,参照“知大谷??永以书抵幕府”的事实,就可以断定“亟”作“紧迫”讲了。译为: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例3: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2004年高考全国卷,甘肃、宁夏等地用]

本句的重要词语是“逮、孝悌、替”。“逮”在文言中有“赶上,达到”之意,考生如果平时课外阅读面广的话,应该可以掌握;即使未能掌握,这里根据语境“虽??而??”(虽然??但是??),也可以推测出应是“够不上,赶不上”的意思。“孝悌”是文言中常用语,考生应该知道。“不替”是说不减少、不废弃,《左传·秦晋殽之战》有“不替孟明”句。本句的翻译为: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的各种用法,也着眼于考查“在文中的用法”,也就是说要有意培养自己根据语境来确定虚词用法的能力。在阅读和考试的具体实践中,也有可能遇到一些考查范围以外的虚词,这就更要求能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结合自己掌握的一些相关的例句,联系上下文体味语感,揣摩语义和语气,从而推断和辨明虚词在文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离开了语境,解答好特别是准确翻译好这些虚词,是寸步难行的。如:

例4: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年高考全国卷,云南、贵州等地用]

本题第一句中的重点文言虚词是“特”和“然”。文言的“特”有多种解释,如《诗经·伐檀》“胡瞻尔庭有悬特兮”中是三岁之兽、《诗经·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中是配偶、《诗经·黄鸟》“百夫之特”中杰出的,但是这些解释都无法用在这里;文言的“特”另有只是、仅仅之意,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孟尝”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依据上下文,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正恰当。“然”解释为“这样”是文言的常见用法,这里重要的是依据语境必须把“未必”和“然”拆开,这也是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功。第二句的重点文言虚词是“然”、“固”和“但”。“然”解释为“这样”上面已经说过。“固”解释为“本来”,“但”解释为“只是、仅仅”。本题的翻译为: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至于文言句式的准确翻译特别是补足省略句式中的省略成分,判断其省略了什么,只有根据语境准确把握前后句的关系,才能确认。文言句意的准确把握当然更离不开全文的语境。这里不再举例。

2. 分点意识

每一个关键词或词组、句式或修辞表达点都要赋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也就是说,在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准确翻译的第一步是要一一对应。“一一对应”是直译的要求,也是使译文达到“信”的要求的首要手段。它要求原文中的所有内容在译文中要有较完整的体现,原文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标点符号乃至表达方式、语气和思想感情都要在译文中得到落实,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为此,在翻译之前,可以将原文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逐一加以解释,不忽视一个字,不漏掉一个词。

能不能对原文中的字词作出准确合理的解释,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首先必须借助语境和语法分析对原文进行审视,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专有名词、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重要的实词虚词要认真辨析,妥善处理。其次要借助适当的方法对原文中的字词、句式等区别对待,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 原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名、官职名、地名、度量衡等)、某些时代色彩较浓厚的词以及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词要“留”而不译。

(2) 原文中的尊称、谦称、对话中称呼自己和旁人名号的词,以及那些已经改变了名称和习惯的古代说法等,可按现代汉语词语的说法译出。

(3) 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义翻译成“辅佐”就很正确。很多词是依照常规直接单音变成双音节词即可。

(4) 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是比喻的,要翻译成“像??什么”,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是委婉说法的,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如将国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等。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这就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

(5) 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译出。

(6) 一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浓缩。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至?”就应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这类句子言简意深,如翻译时不扩充,就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有的句子为了某种需要,故意用繁笔,遇到这种情况,只译出意思即可。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上面六点,大家都曾经熟知,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只想强调的是在翻译时不能 忽视评卷时的分点得分。处理好了以上所谈到的几个方面,文言文翻译题失分较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篇3:文言文试卷分析及知识点学习

初三月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试题试卷分析

陵县一中附中 刘立福

一、试题:

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

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寻登进士第

②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译文:

12.通读全文,你认为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答:

二、试题整体情况 :课外文言文节选自《韩愈传》。考察的知识点包括:解释词义(10题)、翻译句子(11题)、简答题(12题)。

三、取得成绩及原因

1. 课外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文章节选自《韩愈传》。学生回答第10题①②小题中“寻”和“素”的解释时,80%的学生都能答出“随即,不久”和“ 向来,一向,从来,一直,一贯,平时,平素,平日,素来”。因为这两个词在课内文言文学习时出现过(寻病终——《桃花源记》, 吴广素爱人——《陈涉家》),说明学生能从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做到学以致用。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 : 课外文言文阅读与探究中11题翻译下列句子: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学生译句存在问题较多,我们阅卷中对译句抓以下几个词:以(认为、以为、因为);儒(儒学、儒家经典、儒术、儒家经学);俟(等待、期待、期望);奖励(表扬、鼓励)。译句整体要求:信和达。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存在漏译和错译现象,尤其是句中重点词译错或漏译。如:韩愈小时候是孤儿,幼时刻苦学习,不曾得到表扬(重点词语以、儒、俟全都漏译了)。

五、学生答题案例分析 : 10题解词“寻”“素”,其中“寻”解释错误的较多(寻找、终于、等到、最终、后来、当??时候)。“素”相对错的少些(白色的、平常、本来)。

11题翻译句子

满分答案: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幼而无父的人),小时候刻苦学习儒家学说,不期望别人鼓励。

1.5分答案: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幼而无父的人),小时候刻苦学习儒家学说,不曾受到鼓励( “ 俟 ” 没有译出来)

1分答案:韩愈从小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学说,没有鼓励( “ 以、俟 ” 没译出来)

0.5分答案:韩愈小时候是孤儿,幼时刻苦学习,不曾得到鼓励( “ 以、儒、俟 ” 都没译出来)。

12题简答题:通读全文,你认为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有五句话 “ 刻苦学习,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 答出其中的三点就得3分。用自己的话答的意思对了即可得相应的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要点不全,三个要点缺少其中的一个到两个,答题时语言不连贯。

满分答案: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敢于直谏,无畏无惧),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坚守正义,不趋炎附势,不向恶势力低头)。

六、今后教学的建议

明确复习范围。着重考查加点字的解释、词义的辨析、句子的翻译、问题的简答等。

句子的翻译注意难易结合。既有一般的陈述句的翻译,又要注意相关句式,诸如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的翻译。

词义的辨析选择精当。教学中应既有通假字的辨析,又有一词多义现象的运用;既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又有古今词义的区别。

简答题注重整体的把握。明确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等。

总之,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结合课内知识,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与复习过程中总结规律性知识。

篇4: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分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分析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误区提醒

例 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翼然临于泉上者()

(2)佳木秀而繁阴()

(3)山肴野蔌()

(4)觥筹交错()

3.文章第②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③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分析·助读:

所选的两篇都是欧阳修的作品,前篇是千古传诵的游记,后篇是往事回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欧阳修的思想情怀。

第1题考查文化常识。易错之处是误填他人的字号,误填朝代。如果了解欧阳修字号的来历就不会记错。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见他怡情书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

第2题、6题考实词解释。最易错的.是“翼然”“蔌”“觥”三处,这些字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多见,答题时可能误将它们解释为“飞起来”“野草”“牛角”。此外,将“秀”解释为“出头”,也不正确。“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然”,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现代汉语中还有这种用法。“蔌”,蔬菜的总称,这里指野菜,不是野草,今天也还用“山肴野蔬”一词,但“蔌”字不常用。“觥”是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泛指酒杯。“秀”,原指谷物吐穗开花,这里指繁茂、茂盛。考生往往能大致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却不懂每个字的字义,所以容易出错。

第3题考提取信息,也考了语句翻译。“山间之四时也”是总收的一句,从这里向前找,找到表现山水之美的四时景物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译出。错误之处在于不能准确说出原文意思。能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也对,但缺乏美感,不是最佳答案。

第4题考写法分析。容易误答成作者先看到游人,再写太守野宴,由远及近的写法。这样作答只从取景的立足点看,没有从深层的因果关系去考虑。滁人安乐,源于太守德政,政治而民欢,写“滁人乐”是为了引出“太守醉”,为下文作铺垫。从全文看,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此处也是一种烘托。

第5题考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文意概括。最易造成失误之处是对“醉”的理解及由此引发的感情体验,误认为作者是一种“醉醺醺”的借酒排遣抑郁,看不到作者与民同乐,陶醉于山水秀色的积极生活态度。与一般的迁客不同,欧阳修在谪居时期,其人生态度也是积极的。

第7题考文意概括。抓住“到李家玩”“发现文集”“借书回家”三个要点概括叙述就符合要求。容易漏掉的是前面两点中的某一点,得到书的经过便说得不完整。如“从李家讨得韩愈的文集”或“发现几本破书就借回家读”。

第8题考查阅读感受。开放性题目,可从“好学”的角度谈感受。如果感受认识比较肤浅,或者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流畅,就有可能失分。能结合自身谈感受,或能对借书、好学作出合理的评价,认识到少时好学与后来大有作为的关系,作答就更深入一层了。

【文言文试卷分析及知识点学习】相关文章:

1.试卷分析

2.财务会计试卷及答案分析

3.古诗文及文言文题型分析

4.试卷分析模板

5.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6.试卷质量分析

7.试卷情况分析

8.语文试卷分析

9.试卷分析报告

10.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下载word文档
《文言文试卷分析及知识点学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