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辋川图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辋川图

2022-10-29 08:25: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此号已不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辋川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辋川图,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辋川图

篇1: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辋川图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辋川图

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盖维平生得意画也。癸酉之春,予得观之。唐史暨维集之所谓“竹观”、“柳浪”等皆可考,其一人与之对谈或泛舟者疑裴迪②也。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掩,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呜呼!古人之于艺也,适意玩情而已矣。若画,则非如书计乐舞之可为修己治人之资,则又所不暇而不屑为者。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然使其移绘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致,而思所以丈其身,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其紊乱错逆如是之甚也。岂其自负者固止于此,而不知世有大节,将处己于名臣乎?斯亦不足议者。

予特以当时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如颜太师③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遗烈振万古,则不知其作何状;其时事可知矣。后世论者,喜言文章以气为主,又喜言境因人胜,故朱子谓维诗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程子谓绿野堂宜为后人所存,若王维庄,虽取而有之,可也。呜呼!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凡可以为百世之甘棠者,而人皆得以刍狗之。彼将以文艺高逸自名者,亦当以此自反也。

予以他日之经行,或有可以按之,以考夫俯仰间已有古今之异者,欲如韩文公《画记》,以谱其次第之大概,而未暇,姑书此于后,庶几士大夫不以此自负,而亦不复重此,而向之所谓豪贵王公,或亦有所感而知所趋向焉。三月望日记。

【注释】

①辋川山庄,是唐朝诗人、画家的别墅。《辋川图》,是王维亲自描画这个山庄的名作。唐玄宗时,王维官至尚书右丞。安禄山陷长安后,他被俘降贼。后肃宗收复长安,从宽赦免了他。②裴迪,王维的朋友。③颜太师,指颜真卿,曾任太子太师。玄宗时,颜真卿曾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颜使李平驰奏。玄宗初闻安禄山之变,叹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后见到李平,大喜,顾左右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如何,所为得如此!”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史暨维集之所谓“竹观”、“柳浪”等 暨:和

B.忠诚盖一世,遗烈振万古 烈:壮烈

C.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 涂地:惨败

D.亦当以此自反也 自反:反躬自问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一人与之对谈或泛舟者疑裴迪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C.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 子路率尔而对曰

D.若画,则非如书计乐舞之可为修己治人之资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②古人之于艺也,适意玩情而已矣 ③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 ④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 ⑤而人皆得以刍狗之

A.①②B.③④C.③⑤D.④⑤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打破画记侧重评价绘画本身的惯常格局,而是由画引发,宕开笔锋,纵论画艺与人品的关系,使人在赏画之余,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

B.本文托物寓意,借古论今,曲折吐露深挚而沉痛的民族感情。“不知秦之非吾土”,即暗用桃花源事,叹惋江山易主之意,隐然见于言表。

C.文中举出颜真卿与王维进行对照,目的是赞颂颜真卿的忠诚盖世、大义凛然,鞭笞王维“背主事贼”、损名失节的可耻行经。

D.本文紧扣《辋川图》作者的经历和行事,叙议结合,步步进逼,导出结论。行文转折摇曳,善用助词调节语气,使文章有感喟唱叹之致。

2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使其移绘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致,而思所以文其身,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庶几士大夫不以此自负,而亦不复重此,而向之所谓豪贵王公,或亦有所感而知所趋向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B(功绩)

22.A(A项第一句中“其”意为“其中”,第二句中“其”意为“那些”:B兼词,在那里:C表修饰关系;D至于)

23.A(①②使动用法,③名词用作动词,④名词用作状语,⑤名词的'意动用法)

24.C(举出颜真卿与王维进行对照,最终目的是斥责当权者的重艺轻德和世风的颓靡败坏)

25.(1)然而让他把描画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的细密,用来思考如何修养他自己,那么也不至于落入叛贼之手而不去死,苟且免祸而不知羞耻。 (2)希望士大夫们能不因此而自负,也不再重复(王维的)这种做法,刚才所说的王公贵族们也能有所感悟从而明白(倡导风尚)的方向。

篇2: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王。②傥:假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参考答案:

12、A让:谦让

13、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14、C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篇3: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论语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论语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②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②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注]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 ②赐:子贡名。

⑴下列对选段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能保持骨气,富贵能不骄横的人,持否定态度。

C.子贡的回答说明他悟到人要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想境界像加工象牙和骨等材料要精益求精一样。

D.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举一反三,这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式的教育。

⑵结合①②选段,谈谈孔子对“贫富”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9.(6分)

⑴(3分)B(没有持否定态度)

⑵(3分)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篇4: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李白传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则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7.下列句中的“以”与“以罪徙西域” 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乡人子谒余 B.吾以捕蛇独存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何以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罪徙西域 ②数宴见

③力士素贵 ④益骜放不自修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译:

②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译:

10.读了这则短文,说说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答: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7.(2分) B 8.(4分)①迁移 ②屡次 ③一向 ④更加 9.(4分)①李白仍然和酒友们在闹市中喝得大醉。 ②皇上想让李白做官,贵妃就加以阻止。

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为获罪被迁居西域,神龙初年,才逃回,客居巴西。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知章向玄宗说了这些情况,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世之事。李白当即奉奏一篇。皇帝下令赏赐食物,又下诏让李白在翰林院供职。李白还是与酒友在闹市上酗酒,皇帝坐在沉香亭,情意有所感,想让李白写文章,就召李白进宫,而李白当时已醉。(他)酒稍醒,拿起笔就写成了一篇文章,(文章)词句婉丽真切没有任何宿构。帝很爱李白的才能,屡次宴请会见。李白曾侍奉皇帝,喝醉了,让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一向显贵,就把这当作耻辱,就断章取义摘录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自知自己不被皇帝身边的人所容纳,就更加放荡不羁,恳求回乡,皇帝赏赐金钱放他回去。李白游历四方,曾乘船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穿着官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10.(2分)示例:文才出众,志向高远,天真孤傲,狂骜不驯。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

篇5: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登徒子·好色赋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登徒子·好色赋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①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 、洧之间 。是时向春之末 ,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寐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②

(节选自《汉书》 )

【注】①著(zhuó):搽。②此赋作于战国后期楚襄王时期,当时楚国已处于衰落状态。相传此赋是作者为讽刺楚襄王的淫乐无度生活而作。

4.对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为人体貌闲丽 闲丽:文雅英俊。

B、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 窥:偷看。

C、是时向春之末 向:接近,临近。

D、盖徒以微辞相感动 微辞:不满的话。

(D,前面的微辞指“不满的话”,后面的微辞指“终于没能打动她的诗句”。)

5.给下列句子划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B、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C、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D、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C,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6.有关本文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谓不如彼矣”彼特指宋玉,“南楚穷巷之妾”指楚国偏远之地的女子,也即“东邻之子”。

B、楚王认为口诵《诗经》古语,遵守礼仪,也终于没有什么越轨的举动。

C、赋中写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诋毁宋玉好色,宋玉则以东家邻女至美而其不动心为例说明他并不好色。又以登徒子妻其丑无比,登徒子却和她生了五个孩子,反驳说登徒子才好色。

D、此赋写了三种对待男女关系的态度:登徒子是女人即爱;宋玉本人是矫情自高;秦章华大夫则好色而守德。作者以第二种自居,是为了反击登徒子之流,实则作者赞同的是第三种。

(B,张冠李戴,是大夫的观点,不是楚王的观点)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2)复称诗曰:'寐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

篇6:七年级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汉书

七年级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汉书

【原文】

,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注释】(1)匡:辅助。(2)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3)厉:激励,此有警戒之意

(4)上:指汉成帝。(5)张禹:汉成帝的老师。(6)将:拿。

(7)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8)辑:连缀。(9)旌:表彰

【问题】

11、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1分)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

14、解释文中加点的字。(3分)

廷 已 易

13、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2分)

14、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

15、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2分)

【译文】

曾做过槐里县令的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在公卿面前,朱云说:“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主上,下不能有益于人民,都是些白占着官位领取俸禄而不干事的人。我请求陛下赐给我尚方斩马剑,斩断一个奸臣的头颅,以警告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处以死罪,决不宽恕!”御史将朱云逮下,朱云紧抓住宫殿栏杆,栏杆被他拉断,他大呼说:“我能够追随龙逄、比干,游于地下,心满意足了!却不知圣明的汉王朝将会有什么下场!”御史挟持着朱云押下殿去。当时左将军辛庆忌脱下官帽,解下印信绶带,伏在殿下叩头说:“朱云这个臣子,一向以狂癫耿直闻名于世,假使他的话说的对,不可以杀他;即使他的'话说的不对,也本该宽容他。我敢以死请求陛下!”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怒意稍解,杀朱云之事遂作罢。后来,当要修理宫殿栏杆时,成帝说:“不要变动!就原样补合一下,我要用它来表彰直臣!

【答案】

11、(1分)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

12、(3分)廷:在朝廷 已:停止 易: 换掉

13、(2分)朝廷大臣都尸位素餐;杀佞臣张禹可以警戒他人;

14、(2分)辛庆忌认为朱云一向狂颠耿直,假如他的话说得对,不可以杀他;即使他的话说得不对,也本该 宽容他。

15、(2分)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

篇7: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胡贸棺记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胡贸棺记

书佣胡贸,龙游人,父兄故书贾。贸少乏资,不能贾,而以善锥①书往来诸书肆及士人家。

余不自揆,尝取《左氏》、历代诸史及诸子大家文字,所谓汗牛充栋者,稍删次之,以从简约。既披阅点窜②竟,则以付贸,使裁焉。始或篇而离之,或句而离之,甚者或字而离之。其既也,篇而联之,句而联之,又字而联之。或联而复离,离而复联。错综经纬③,要于各归其类而止。盖其事甚淆且碎,非特他书佣往往束手,虽士人细心读书者,亦不能为此。贸于文义不甚解晓,而独能为此,盖其天窍使然。余之于书,能及古人蚕丝牛毛④之万一,而贸所为,则蚕丝牛毛事也。

贸平生无他嗜好,而独好酒。佣书所得,钱无少多,皆尽于酒。所佣书家,不问佣钱,必问:“酒能厌否?”贸无妻与子,佣书数十年,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其颛⑤若此,宜其天窍⑥之亦有所发也。

予年近五十,兀兀如病僧,益知捐书之乐,视向所谓披阅点窜若雠我者。盖始以为甘而味之者也甚深,则觉其苦而绝之也必过,其势然也。余既不复有所披阅点窜,贸虽尚以佣书糊口诸士人家,而其精技亦虚闲而无所用。然则古所谓不能自为才者,岂独士之遇世然哉!此余与贸之相与,始终可以莞然而一笑者也。予既不复有披阅点窜,世事又已一切无所与,则置二杉棺以待长休。贸无妻与子,无一钱之畜,死而有棺无棺不可知。念其为我从事久也,亦以一棺畀之,而书此以为之券云。呜呼,百余年后,其或行于世,而又或偶有好之者,慨然追论其故所删次之人,则余之勤因以不没,而贸乃无以自见,是余专贸之功也。余之书此,亦以还功于贸也。虽然,余既以披阅点窜为雠,而岂欲后人又以披阅点窜知余也哉。

【注】①锥书:连缀编排。②点窜:修整字句;润饰。③错综经纬:纵横交错,规划结构。④蚕丝牛毛:喻多而细密。⑤颛:同“专”。⑥天窍:天生的悟性。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不自揆 揆:度量、揣度

B.觉其苦而绝之也必过 绝:断绝、摒弃

C.岂独士之遇世然哉 遇:对待、对付

D.亦以还功于贸也 功:功劳、功绩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稍删次之,以从简约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①而独能为此 ②天柱高而北辰远

C.①无一钱之畜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追论其故所删次之人 ②其人居远未来

12.下列句子全都是作者写作此记的缘由的一项是( )

①以善锥书往来诸书肆及士人家

②贸于文义不甚解晓,而独能为此

③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

④古所谓不能自为才者,岂独士之遇世然哉

⑤念其为我从事久也,亦以一棺畀之

⑥贸乃无以自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0.C。“遭受、遇到”。

11.D。指示代词,那。(A项①连词,来、用来;②介词,因为。B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并列。C项①结构助词,的;(或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12.C。(理解此题要从把握文意入手,《胡贸棺记》写作的直接原因是为了交待为什么要为胡贸买棺材,而买棺材的主要原因是两者的`特殊关系,形成特殊关系的原因是胡贸有特殊能力,不能让时光的流逝使胡贸不为人知。此外为胡贸买棺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胡贸嗜酒如命,无一钱之畜。所以②③⑤⑥都是作记的缘由。)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辋川图】相关文章:

1.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

2.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晋书·贺循传

3.高中文文言文期末知识点复习

4.辋川别业翻译及赏析

5.辋川闲居王维阅读答案

6.文言文考试考点

7.《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课件

8.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醉翁亭记

9.唐诗之《积雨辋川庄作》鉴赏

10.辋川集·辛夷坞王维原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辋川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