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中考>莆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附答案

莆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附答案

2022-06-02 05:02: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yLok冲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莆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附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莆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附答案,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莆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附答案

篇1:莆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附答案

莆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附答案

(福建莆田市)比较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 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_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_____

(3)无地置土 置:___________

(4)公遂止 遂: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用箕畚(装土石) (2)没有(或:通“无”)(3)安放(或:放置) (4)于是(或:就) (意思对即可。)

【点拨:第(1)句中的`“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用箕畚”;第(2)句中的“亡”是通假字,通“无”。】

2.(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点拨:如下词语要译出:第(1)句中的“易”是“交换”之意;“反”通“返”,“返回”之意;第(2)句中的“以”是“凭”;“毛”指“草”;“其……何”译为“把……怎么样”。】

3.①愚公 ②愚公妻子 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

【点拨:根据题目中横线后陈述的内容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来选填人物名字,如,根据“一个高尚,一个平庸”的陈述以及选文第二段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愚公”。】

4.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点拨:要根据文中对愚公和鲁工的描写来分别概括二者的性格特点。如,根据愚公在困难很大的前提下决定移山,又在智叟讥笑的前提下坚持移山,可概括为“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根据课外选文中鲁公每当听到有人提出异议时就马上放弃了想做的事的情节,可知他“优柔寡断、遇难而退”】

《鲁公治园》译文:

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摔断脚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放下来了。

篇2:中考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试题附答案精选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7~10题。(18分)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何岳得金不昧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②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注】①封识:封存的标记。②俟:等待。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 羊子尝行路 B.还以与妻

何岳尝夜行 因托以寄去

C. 还以与妻 D.羊子感其言

遂以还之 闻其侄以他事南来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6分)

(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答:

(2)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答:

3.请谈谈乐羊子妻是如何巧妙地劝诫丈夫专心完成学业的。(4分)

答:

4.乐羊子与何岳都有拾金不昧的美行,但他们的做法不同。请你对这两个人的行为作简要评价。(5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C

2.(16分)(l)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2)拾到银子却没人知道,那银子就都是我的了,又怎会贪图这几两银子呢?(每句各3分)

3.(4分)乐羊子妻用纺织作比,说明读书应当日积月累,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大意对即可)

4.(5分)乐羊子是因妻子的劝诫才没有占有拾金的。他乐于接受批评、勇于改过的精神是可嘉的,但他以丢弃失物来显示自己的清白的做法不妥。(3分)何岳行为端正,处理方式稳妥,从不贪图他人财物。(2分)(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一 (济宁市)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1.答案:D

评分:共3分。答对得3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 ,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 ▲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分)

3.答案: 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共6分。每问3分。填空1分,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二、愚公移山

(2014达州市)(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二)(15分)

1.(2分)(1)将近(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2.(2分)D

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6.(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篇4: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下文的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选D。D项和题干句都解释为在;A.对;B.比;C.与同。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篇5:爱莲说文言文附答案

推荐爱莲说文言文附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10.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

11.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濯清涟而不妖 水落而石出者

1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

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

10D

11C

12D

篇6: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注:项籍即西楚霸王项羽)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乃:________________

学书不成,去,学剑 去:________________

足以记名姓而已 足: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学 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霸王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固然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本选文可能告诉我们一些他失败的原因,你能对此作些概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乃:于是,就 去:放弃学书 足:够 足:值得

2、项羽稍稍知道了它的大意,又不肯完成学业。

3、项羽他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意对即可)

篇7:文言文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习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革幼而聪敏,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除少府卿,出为镇北豫章王长史,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途经下邳,遂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见革辞色严正,更相敬重。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箠扑。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请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

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乃除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惟乘台所给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日:“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征入为度支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大同元年卒。革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     勖:勉励.

B.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      相:互相

C.上召革面敕曰          面:当面

D.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高:推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江革为人忠直廉洁的一组是(3分)(   )

①齐吏部谢朓雅相钦重  ②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 ③今日得死为训,誓不为人执笔 ④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 ⑤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 ⑥革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傍无姬侍,家徒壁立

A.②③⑤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革敏而好学。他六岁便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与弟弟在贫困中仍能坚持读书,不知疲倦。母丧结束后,又与弟弟一起赴太学学习,成绩很优秀。

B.江革临危不挠。他曾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软硬兼施,江革始终不从。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只好放他还朝。

C.江革为官刚正。武陵王年少骄纵,高祖让江革辅佐他。江革任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畏服,连武陵王也怕他。

D.江革清正廉洁。他将要离开会稽时,百姓赠送的礼物江革概不接收,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返京。由于船不平稳,渡江危险,便在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来压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见革辞色严正,更相敬重(5分)

(2) 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5分)

4.B 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相:代词,指向一方,他

5.B.③⑤⑥

6.B 元延明放他还朝的'原因是正值魏帝请求梁朝让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而非不屈。

7.(1)江革称患有脚病不向他施礼参拜,元延明想要加害他,见江革语言表情严正,就更加敬重他。

???(2)会稽郡殷实富裕,地广人众,诉讼案件每天多达数百起,江革分类判案,从无疑案积压。

文言翻译参考:

江革,字休映,是济阳考城人。江革自幼聪明敏捷,六岁便能写文章。九岁时父亲去世,与弟江观孪生,年少孤苦贫穷,兄弟互相勉励,读书精力充沛毫不疲倦。十六岁时母亲又去世,因服丧有孝行而闻名。服丧期满后,与江观一起前往太学,补为国子生,并在考核中取得优秀的次第成绩。齐朝吏部谢朓十分钦佩器重他。谢朓曾在宫中宿卫,回来时去探望江革,当时下着大雪,看见江革穿着破旧的棉衣,铺着一层坐席,却沉迷于学习不知疲倦,便脱下所穿短袄(给江革披上),并亲手把毡子割下一半给江革充当卧具,然后才离开。

江革被授予少府卿,出任镇北豫章王长史,并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江革因一向不熟习骑马,就乘船而回,途经下邳时,竟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听说过江革的才名,对他厚加接待。江革称患有脚病不向他施礼参拜,元延明想要加害他,见江革辞色严正,就更加敬重他。元延明让江革写祭彭祖的文章,江革以被囚禁的时间太久,没有心思写作为由推辞。于是元延明逼他更加厉害,将要对他施以鞭杖之刑。江革厉色说道:“我今年已经六十,不能杀身报效君主,今日以死为幸事,誓不替人执笔写作。”元延明知道不能使他屈服,就取消了鞭杖。每天只给江革糙米三升,仅能维持性命而已。正值魏帝请求梁朝让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于是就释放江革还朝。

当时武陵王在东州,极为骄傲任性,高祖召见江革当面吩咐他说:“武陵王年少(任性),而臧盾性情软弱,不能尽其辅佐之责,想让你替代臧盾(辅佐武陵王)。”于是授予江革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江革的门生故吏,家大多在东州,听说江革将要到来,都携带礼物沿途迎候。江革说:“我一概不接受馈赠,我不能成为故人的礼品筐。”到任之后,江革只依靠官俸过日子,吃得也很简单。会稽郡殷实富裕,地广人众,诉讼案件每天多达数百起,江革分类判案,从无疑案积压。江革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百姓安居,官吏畏惧,百城都敬畏他。(就连)武陵王也害怕他,极为敬重他。江革将要返回京都时,百姓都恋恋不舍,赠送的礼物江革一概不接收。送行故吏,按旧例要定做新船,江革并不采纳,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船舱已经偏斜,不能安卧。有人对江革说:“船不平稳,渡江极其危险,应当搬重物来压住小船。”江革没有重物,便在西陵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来使船只充实加重。他就是如此清贫。

(江革)入朝任度支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掌管选拔人才,录用的人大多都不合适。江革性格刚强正直,每次到朝宴的时候,总有褒贬之言,因此被有权势的人憎恨,于是江革称病返回家乡。大同元年去世。江革历任八府长史,四王行事,身旁却没有侍妾,家徒四壁,世人因此敬重他。

篇8: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

16.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自比于管仲。 采贤俊于岩穴。

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

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D. 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18.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凡三往,乃见。( ) ⑵先主遂诣亮。( )

⑶欲信大义于天下。( )⑷昔武王伐纣。( )

19.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1.刘备为求贤而 (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

,傅说举于 ,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 。

【参考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17分)

16.(2分)汉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17.(2分)D

18.(4分)(1)总共 (2)拜访 (3)通“伸”,伸张 (4)讨伐,征讨

19.(2分)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20.(2分)B

21.(5分)三顾茅庐 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原文或现代汉语均可) 百里奚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莆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附答案】相关文章:

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2.文言文塞翁失马阅读附答案

3.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赵普附答案

4.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

5.节选柳宗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6.《四知》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7.文言文的阅读题附答案

8.文言文阅读(9分)《高山流水》附答案

9.萧景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10.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莆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