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张惠言《书左仲甫事》的阅读答案与原文译文

张惠言《书左仲甫事》的阅读答案与原文译文

2023-06-16 08:45: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泥塑就会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张惠言《书左仲甫事》的阅读答案与原文译文,下面给大家分享张惠言《书左仲甫事》的阅读答案与原文译文,欢迎阅读!

张惠言《书左仲甫事》的阅读答案与原文译文

篇1:张惠言《书山东河工事》原文及译文赏析

关于张惠言《书山东河工事》原文及译文赏析

嘉庆二年,河决曹州,山东巡抚伊江阿临塞之。伊江阿好佛,其客王先生者,故僧也,曰明心,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有司杖而逐之,蓄发养妻子。伊江阿师事之谨。王先生入则以佛家言耸惑巡抚,出则招纳权贿,倾动州县,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河工调拨薪刍夫役之官,非王先生言不用也。不称意,张目曰:“奴敢尔,吾撤汝也!”其横如此。内阁侍读学士蒋予浦,王先生广慧寺之徒也,以母忧去官,游于山东。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巡抚择良日,筑坛于公馆之左,僧、道士绕坛诵经者数十人。巡抚日再至,蒋学士、王先生从。及坛,蒋学士北面拜,巡抚亦北面拜;王先生冠毗卢冠,袈裟偏袒,升坛坐,学士、巡抚立坛下,诵经毕,乃去。如是者数月,河屡塞,辄复决。

其明年正月,王先生曰:“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吾以法镇之,某日当合龙,速具扫①!”巡抚曰:“诺!”先期一日,扫具,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巡抚至,王先生佛衣冠,手铁长数寸,临决处,呗音诵经咒②。良久,投铁于河,又诵又投,三投,举手贺曰:“龙镇矣!”巡抚合掌曰:“如先生言。”明日,水大甚,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扫下,数百人皆死。居数日,王先生又至,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张惠言曰:余居江南,辄闻山东河工事,未审;及来京师,杂询之,多目击者。呜呼!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书其事,使来者有所儆焉!

王先生既蓄发,名树勋,以赀入,待选通判。本扬州人,或曰常州之宜兴人。当其为僧时,故有妻子也,僧号嘿然。嘿然者,亦其未为僧时号。伊江阿谪戍伊犁,王先生送之戍所。闻其将归谒选③云。

注释:①扫:同“埽”,指用石块、树枝等捆扎而成的堵决口用的填塞物。②呗音诵经咒:用和尚念佛经的声调念经文咒语。呗,指梵音赞歌。③谒选:等候吏部选派。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母忧去官 忧:父母的丧事

B.袈裟偏袒,升坛坐 升:登、登上

C.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 须:同“需”,需用的东西

D.使来者有所儆焉 儆:警戒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与作者“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的感叹直接相关的一组是(3分)

①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 ②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

③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 ④举手贺曰:“龙镇矣!”

⑤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⑥当其为僧时,故有妻子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伊江阿作为堂堂巡抚,竟然被佛言耸惑。在治理黄河决堤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其昏聩无能而又凶残专横的特点。

B.巡抚好佛,曾经做过僧人的王树勋受到巡抚的特别礼遇。治理黄河失败后,巡抚被贬谪戍伊犁,而王树勋却交纳银钱取得做官资格,等候吏部选派。

C.蒋予浦是次要人物,曾是王树勋的徒弟,与巡抚伊江阿性情相投,治理黄河时到祭坛面朝北跪拜。作者寥寥几笔,便把蒋予浦这一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D.文章最后作者写伊江阿和王树勋的结局,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流露出对清朝官场腐败的强烈讽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3分)

⑵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4分)

⑶王先生佛衣冠,手铁长数寸,临决处。(3分)

参考答案

5.C(须:等待。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6.D(作者的感叹是针对佛门中人王先生,且是针对山东河工事。①⑥与河工事无关;②巡抚非佛门中人)

7.B(王树勋交纳银钱取得做官资格是在蓄发以后,治理黄河失败之前。)

8.⑴想要巴结(趋奉)巡抚的官员,都争着侍奉王先生。

(奔走:趋奉、巴结;事:侍奉;定语后置。)

⑵伊江阿邀请他到幕府中,双方相处得非常融洽,伊江阿奏请朝廷让蒋予蒲留下监管河工,皇上下旨同意了这件事。

(延:延请、邀请;得:融洽、投合、契合;留视:留下监管;省略句,补充主语。)

⑶王先生穿着佛衣戴着佛帽,拿着几寸长的铁片,走到决口的地方。

(佛衣冠:穿着佛衣戴着佛帽;手:执、持、拿;临:到。)

参考译文:

嘉庆二年,黄河在曹州一带决堤,山东巡抚伊江阿前往堵塞决口。

伊江阿笃信佛教,他的幕宾有个王先生,原本是僧人,叫做明心,在京城的.广慧寺聚集僧众,贻误连累了一些士大夫,官府杖责驱逐他,他便蓄发娶妻生子。伊江阿像对待师傅一样恭谨地侍奉他。王先生经常用佛家的言语怂恿蛊惑伊江阿,并且招聚小人,贿赂权贵,他的权势影响着州县官员,要巴结巡抚的官员,都争着侍奉王先生;负责河工调拨柴草运输的官员,没有王先生的话就不能任用。有不称他的意的,就瞪着眼睛说:“你小子敢这样,我撤你的官!”他就是如此蛮横。内阁侍读学士蒋予蒲,是王先生在广慧寺的徒弟,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在山东游学。伊江阿邀请他到幕府中,双方相处得非常融洽,伊江阿奏请朝廷让蒋予蒲留下监管河工,皇上下旨同意了这件事。巡抚选了个好日子,在公馆的左边筑祭坛,和尚道士围绕着祭坛诵经的有几十人。巡抚每天来两次,蒋学士和王先生跟从。到了祭坛,蒋学士面朝北跪拜,伊巡抚也面朝北跪拜;王先生戴着毗卢帽,穿着袈裟,露出一边臂膀,登上祭坛坐着,学士和巡抚站在坛下,诵经完毕,才离开。像这样好几个月,黄河堤岸堵塞多次,总是又决堤。

第二年正月,王先生说:“河堤不牢固的原因,是它的下面有条孽龙,我设法镇住它,某日河堤一定能合龙,赶快准备赶快准备合龙用物。”巡抚说:“好。”在到期限的前一天,合龙用物准备好了,几百名河工用绳索拴系着合龙用物等待下投。巡抚来了,王先生穿着佛衣戴着佛帽,拿着几寸长的铁片,走到决口的地方,口中念诵经咒。过了好久,将铁片丢到河中,接着又念诵经咒,又丢铁片。丢了三次后,举起手庆贺说:“龙我镇住了!”巡抚合起手掌说:“正像先生所说的。”第二天,河水大涨,巡抚命令投下合龙用物,众人都劝谏,巡抚不同意,合龙用物投下去,几百人都死了。过了几天,王先生又来,又丢了三次铁片,合龙用物又投下去,又死了几百人,河堤最终没有合龙。

张惠言说:我居住江南,总是听说山东河工的事,但不知道是否确实。等来到京城,多方面询问这件事,有很多目击者。唉,佛门中人,竟然做出如此过分的事!我记下这件事,让以后的人有所警戒。

王先生蓄发以后,名叫树勋,交纳银钱取得做官资格,等候吏部选授通判的官职。他本来是扬州人,有人说他是常州宜兴人。在他做僧人时,原本已经有妻儿子女了,他的僧号是嘿然。嘿然也是他未做和尚时的号。伊江阿被贬谪到伊犁戍边,王先生送他到戍边之所。听说王先生将回去等候吏部选派。

篇2:张惠言《周维城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张惠言《周维城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及属稿属: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3分)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2分)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4分)

参考答案

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误区警示: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②③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③⑥的选项可以排除。

误区警示:本题的误区在于一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二是对选择标准不明确,没有扣住“美好德行”来选,或是张冠李戴把⑥当成周维城的事迹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时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对原文理解不透彻,并且不能找出解题的敏感信息点。

答案;A

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

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误区警示:本题的答题误区在于对重点字词错译、漏译;再就是翻译的辞不达意做不到文从句顺。

参考答案:

(1)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参考译文】

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几代都是商人,有钱财。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在幼年,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他就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离开一会儿,就又会到母亲身边察视。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围着母亲的身旁徘徊不已,不停地呼喊“阿母”,声音悲切依恋。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周丰做生意致富,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八十四岁死。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那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来告诉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

高傅占告诉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渔的人,说谁救起一个人,就给他一两银子。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三百两银子全部用完了。这两位老翁,如今向富阳人打听,谁也不知道他们。周丰又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

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士君子啊!

篇3:承拙斋家传张惠言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承拙斋家传张惠言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一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日:“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趵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从娱目。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囿。保吾墨,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日:“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i志试礼叠濒行命之日行己在耻立复之端也摄失之际慎之志兄夔堂恂谨力学父之教垫。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拙斋年十三而丧母,即知守礼。父卒,教育异母少弟,有恩礼。居乡,长者行甚众。要其大者论之,故不著。杭生者,名乐,笃行君子也,从学者称“留闲先生”,目盲废矣:拙斋事之八年,及卒,邀其同门,具其行呈于学官,旌其门。拙斋所授徒阳湖张淳、宜兴陆典畴,皆以力行称于乡里。

论日:自时文电之学兴,而六经四子之书,为科举羔雁④而已,父以是教其子,师以是传其徒。周公孔子之说,日举于口,而笔于书,而终身不知其为何物者,众也。拙斋教人,求之于心,而勖其子以有耻,古之学者,仃以异是?志为余言,君终身服一言,日“恕”。然晚年乃日:“吾尝谓‘恕’以接物,善矣;今而知未也,当思孟子三自反。”鉴盟垫盎堡力之浅深,与其勤于学,至老而不倦,皆可以知之矣。

(选自《茗柯文四编》,有删改)

【注】①斌:空间逼仄、狭小。②点笔:以笔蘸墨,指圈画改订诗文。③时文:当时书坊为应对科举而刻制的经义,称为“时文”。④羔雁:羊羔、大雁,比喻追求仕途的手段。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晤之几席也 晤:见面

B.具其行呈于学官行:行为

C.自时文之学兴 兴:兴起

D.而勖其子以有耻勖:勉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日/行己有耻/立身之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

B.子志腻礼部/濒行偷之日,行已有耻/立身之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

C.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日,行己有耻/立身之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

D.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日,行己有耻/立身之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拙斋家贫仅有“破屋数椽”,九次乡试都不中,但他仍然达观奋进,不仅教授学徒和子孙,自得其乐,而且著书立说,颇有成就。

B.承拙斋认为读圣贤书目的在于懂得如何立身行事,而不只是学习“文词小伎”。儿子进京会试,临行前,他还告诫儿子要有羞耻心,慎重对待得失。

C.承拙斋忠厚仁义名扬乡里,十三岁为母守孝,父亲死后,教育抚养异母小弟,还把失明的老师侍奉了八年,先生死后还禀告掌官褒扬师风。

D.承拙斋在待人接物上主张“宽恕”,到了晚年终于意识到这样做不对,应如孟子所说,对自己经常反思,这得益于他在学问上的“求之于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2)然则拙斋得力之浅深,与其勤于学,至老而不倦,皆可以知之矣。

参考答案

4.(3分)B(行:品行)

5.(3分)B(原文标点: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日:“行己有耻,立身之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A项“子”“志”之间不能断;C项“礼部”和“濒行”之间,“濒行”和“命之”之间应断;D项“礼部”与“濒行”之间要断,“力学”与“父之教也”之间 应断)

6.(3分)D(“在待人接物上主张‘宽恕’,到了晚年终于意识到这样做不对”一句错,原文是“吾尝谓‘恕’以接物,善矣;今而知未也,当思孟子三自反。”句中。知未”的意思是“意识到还不够”,而不是“意识到不对”)

7.(10分)

(1)保全我没有受到尘俗玷污的本性,处于这个地位就心情安定,进入这个地方就自得

其乐,这些是没有必要向其他人说的。(句意2分,“安…自得…”各1分)

(2)由此,承拙斋学问达到的深浅程度,和在学问上的勤勉以及到老还乐此不疲的精神,都可以知道了。(句意2分,“得力”“勤”“皆”各1分)

参考译文: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他的父亲叫承兑,因为孝顺闻名乡里,从事编写地方志的工作。承拙斋在宜兴向杭生老师学习,精通五经四书,广泛地涉猎诸子百家,写诗歌、八股文等,并且把亲自做事当作自己的追求。补学生员,参加了九次乡试,都没有考中。 借所学的知识教授学生,终老一生。作《爱吾庐记》来自我表述,文章的内容是:“爱吾庐是承斋先生读书的地方。有几间破旧的房屋,不能遮蔽风雨、太阳;庭院狭小,没有奇葩异卉可以娱乐眼睛。

有书几千卷,先生在房屋中昼夜讲习。有四个儿子一个孙子,分别授予一部经书,每天和他们辨析所学文章中的问题。让他们写诗歌文辞,以圈点他们的文章为乐趣。没有童仆使唤,有到爱吾庐的人,就请进来,用粗陋的饭食招待,相对而坐,与他们谈论古今圣贤之人,就像在几案边会晤一样。先生用穷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作为地基,用身体力行来登堂入室,用惩戒怨恨、遏制欲望为院墙,用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为门户,用读写书策、吟咏诗歌为花园。保全我没有受到尘俗玷污的本性,处于这个地方就心情安定,进入这个地方就自得其乐,这些是没有必要向其他人说的。”他的乐趣就是这样。他常常对学生说:“文章、诗歌的词句文法都是小技艺,对身心有何好处?读圣贤书,难道就像这样吗?”他的儿子承志,进京参加会试。临行前,承拙斋告诉他:“立身行事要有羞耻之心,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得失之间,要慎重对待!”承志的兄弟都恭顺谨慎、努力学习,这都是他们的父亲教的。承拙斋写有《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八股文若干篇。享年六十六岁,在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去世。

承拙斋十三岁时母亲就去世,那时,他已经知道守孝。父亲死后,他教育抚养异母小弟,对小弟恩礼有加。居住在乡里,忠厚的行为特别多。因为要把他重要的大的方面写下来,所以不写这些。杭生,名乐,是品行醇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都称他为“留闲先生”,眼睛失明了。承拙斋侍奉了八年,等到先生死后,邀请同门师兄弟,详细写出杭生的品行禀告给学官,褒扬他的门风。承拙斋教育的学生中阳湖的张淳、宜兴的.陆典畴,都因为尽力做事闻名乡里。

评论:自从应对科举考试的时文兴起,六经四书就成为科举制度中进入仕途的手段。父亲用这些教他的儿子,老师用这些教授他的学生。周公、孔子的学说,每天都挂在嘴边,用笔写在纸上,但一辈子不知道所学为何物的人很多。而承拙斋教育人,让他们用心去体验领悟,并勉励他的儿子要知羞耻,古代的君子,和这些有何区别呢?承志给我说,他父亲一生信奉的一个字就是“恕”。但到了晚年承拙斋却说:“我曾经用‘恕’来待人接物,很好;如今才知道这还不够啊,还应该思考孟子‘要多 反思自己’的话。”由此,承拙斋学问达到的深浅程度,和在学问上的勤勉以及到老还乐此不疲的精神,都可以知道了。

篇4:与宋公子牧仲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

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

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

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才,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

[注] ①宋牧仲,即宋荦〈1634―1713〕 ,清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诗与王士祯齐名,有《西陂类稿》三十九卷。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不任衣 任:经受

B.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 谅:相信

C.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 益:更加

D.闭户力学而笃行之 笃:忠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 B.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去今之墓而葬焉

C.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 D.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

臣之辛苦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荦似其先人,守道读书。作者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象宋荦这样有才气的人了。作者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

B、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象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象太保的人,作者对此也表示首肯。

C、别人认为宋荦应该象先辈一样,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才算有出息,作者认为这样做只不过是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

D、本文“悉亊入情,文笔之妙不必言。 ”在叙述中,作者以情驭文,叙眷念之情,情笃意深。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2)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

参考答案

16.【参考答案】D.笃,坚定

17.【参考答案】C

【解析】不相同的一组是C项,前一个是助词,理解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个是助词,译为“的”;A项介词,都译为“因为”;B项连词,表承接;D表介词,译为“在”。

18.【参考答案】:B

【解析】A项结合人物形象进行赏析。B项紧扣文章内容,对文章的观点设置了“陷阱”。本文是顺治九年侯方域写给宋荦的一封信,劝告宋荦守道,读书,不要结交天下杈贵。C项紧扣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结合内容进行赏析。 D项则从候方域文章的写作风格入手,结合本文进行鉴赏。

19.【参考答案】

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

【评分标准】:漏断、错断扣1分,扣完为止。

20.【参考答案】

(1)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2)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

【评分标准】第一句翻译要点是“徒”、“仆”,词语各1分,句意通顺为1分。第二句翻译要点是“克”、“轶”,词语各1分“何施不可”句式,1分,句意通顺为1分。

译文:

我蒙受令尊太保公的深知,在危难中曾受到他的救援,您也不因为我学识浅薄,几次将作品拿来和我商榷。我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象公子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了,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现在我有些话要谈谈,恳切希望公子能听进去。

我听贾开宗说,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象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象太保的人。我认为太保公在世时是天下的贵人,大家都愿意主动地去接近他,并不是太保公自己去结交他们的。现在提建议的人,却是想要公子主动去寻求和结交他们,认为这样就能象太保了。其实这样不只是不象,而实在是距离更远了。以前郡中的贵达子弟当然是有这样做的,但他们都有着雄厚的财力, (这样的)周旋交往也是煞费苦心的。现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体不胜衣的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会有多少资财留给公子。所说的财与力这两方面,公子自己估量一下能有吗? 破了家业遭致贫困,劳累身体招来病痛,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至于别人所讲的能象先辈一样才算有出息,不应该不加以分析。有的人是卿相的`后代,也接续做卿相,但也不一定不辱没他的先人;有的人同样是卿相的后代,却甘心情愿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一样可以为祖辈父辈增光。如果公子不深入考虑这方面的道理,就象众人所说的那样去做,也不过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不能说是公子巳经真象太保一样是宰相了。公子家过去是宰相,现在是秀才,怎么能强求相同呢?你想不顾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结果是一定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罢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希望你暂且早晚爱惜调养身体,病好之后,用众人所说的交结的才能,多收集古今书籍;用交结的力量,关起门来努力治学,专 心修养德行。这样一二十年以后,也不一定去作太保。就是不去作太保,太保也一定含笑九泉。决不因为公子甘心当一个普通读书人,就会认为不能够象他一样。 我恭敬地再次向你致意。

篇5:《张行简,字敬甫》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张行简,字敬甫》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张行简,字敬甫,莒州日照人。颖悟力学,淹贯经史。大定①十九年中词赋科第一,除应奉翰林文字。丁母忧,杜门读书。服除复任。章宗②即位,摄太常博士,累迁礼部郎中。司天台刘道用改进新历,行简奏乞复校测验,俟将来月食无差,然后赐名。诏翰林侍讲学士党怀英等复校,道用新历不可用,道用当徒一年收赎。

章宗将下诏以示四方,行简奏曰:“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认,官亦断与之。自此以后,饥岁流离道路,人不肯收养,肆为捐瘠,饿死沟中。伏见近代御灾诏书,皆曰‘以后不得复取’今乞依此施行。”上韪其言,诏书中行之。行简乞于太常博士之下置检阅官二员,通礼学资浅者使为之,积资乃迁博士。

泰和③二年,为宋主生日副使。上召生日使完颜瑭戒之曰:“卿过界勿饮酒,每事听于行简。”谓行简曰:“宋人行礼,好事末节,苟有非是,皆须正之。”上复曰:“颇闻前奉使者过淮,每至中流,即以分界争渡船,此殊非礼。卿自戒,且语宋使曰‘两国和好久矣,不宜争细故伤大体。’丁宁谕之,使悉此意也。”四年,诏曰:“每奏事之际,须令张行简常在左右。”

五年,群臣复请上尊号,上不许,诏行简作批答,因问行简宋范祖禹作《唐鉴》论尊号事。行简对曰:“司马光亦尝谏尊号事,不若祖禹之词深至,以谓臣子生谥君父,颇似惨切。”上曰:“卿用祖禹意答之。”其文深雅,甚得代言之体。改顺天军节度使。上谓行简曰:“卿未更治民,今至保州,民之情伪。卒难臆度,如之何?”对曰:“臣奉行法令,不敢违失,狱讼之事,以情察之,钤制公吏,禁抑豪猾,以镇静为务。”上曰:“在任一年,所得利害上之。”

贞祐④初,上书论议和事,其略曰:“东海郡候尝遣约和,较计细故,迁延不决。今选忠实辨捷之人,往与议之,庶几有成,可以纾患。”三年七月,朝廷备防秋兵械,令内外职官不以丁忧、致仕,皆纳弓箭。行简上书曰:“弓箭非通有之物,其清贫之家、丁忧、致仕,安有所谓如法军器。今绳以军期,补弊修坏以求应命而已,与仓猝制造何以异哉?”是议也,丁忧、致仕竟得免。是岁,卒,赠金紫荣禄大夫,谥文正。行简端悫慎密,为人所知。自初入翰林,至太常、礼部,典贡举终身,缙绅以为荣。

《金吏卷l06·列传第四十四·张行简》

【注】①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年号。②章宗,金主完颜璟。③泰和,是金章宗完颜璟的年号。④贞祐,是金宣宗完颜珣年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颖悟力学,淹贯经史 淹:沉浸,停留

B.上韪其言,诏书中行之 韪:认为……对

C.丁宁谕之,使悉此意也 悉:详悉,熟知

D.庶几有成,可以纾患 纾:解除,排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将下诏以示四方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卿过界勿饮酒,每事听于行简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①卿自戒,且语宋使曰 ②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D. ①行简端悫慎密,为人所知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行简“慎密”的一组是

①俟将来月食无差,然后赐名 ②通礼学资浅者使为之,积资乃迁博士

③不宜争细故伤大体 ④臣奉行法令,不敢违失

⑤其文深雅,甚得代言之体 ⑥朝廷备防秋兵械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行简聪颖好学,在为母亲守丧期间闭门读书。他为章宗推辞劝进尊号代写的批答受到认可。

B. 张行简虑事很谨慎。司天台刘道用修改进献新历法,张行简奏请等校验没差错后再赐名施用。

C.张行简治民有方。章宗问如何治理保州,他汇报了任职一年中调查实情、安民为要的成功做法。

D.张行简敢于建言。贞祐三年朝廷征缴弓箭时,他的'建议使部分难以完成的人员免除了缴纳弓箭。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饥岁流离道路,人不肯收养,肆为捐瘠,饿死沟中。(4分)

(2)宋人行礼,好事末节,苟有非是,皆须正之。(3分)

(3)东海郡侯尝遣约和,较计细故,迁延不决。(3分)

参考答案

9.A( A项,淹:渊博、广博。)10.D( A项,①连词,来;②介词,因为。B项,①介词,向,或不译,引出宾语;②介词,被,表被动。C项,①连词,并且;②副词,将要。D项,都是介词,被,表示被动。)

11.A(本题考察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③是皇上的话语,是要转告宋使要他们不要计较琐事,要顾大体的话语。⑥是说朝廷准备秋兵的器械。其余都能说明张行简的慎密。)

12.C(C项,“汇报了任职一年中调查实情、安民为要的成功做法”理解有误。原文是说“章宗询问他该如何治理保州,他申明了自己坚持实情调查,把安定当作要务”,“章宗让他把在任一年所知道的情况都上报给他”。)

13.(1)饥荒年灾民流转离散,人家都不肯收留,(小孩)任意被抛弃,瘦弱损伤而饿死(在)沟中。(4分,“流离”、“收养”、“肆”、“捐瘠”各1分)

(2)宋人在实行礼节方面,喜好注重细枝末节,(你们)如果有不适合他们礼节的地方,都要更正。(3分,“是”“事”“正”各1分)

(3)东海郡侯曾经派遣使者约好议和,(因为)计较细枝末节,拖延很久没有完成。(3分,“较计”“ 细故”“ 迁延”各1分)

【参考译文】

张行简,字敬甫,是莒州日照县人。聪颖体悟好学,知识渊博且在经史上能融会贯通。大定(金世宗完颜雍年号)十九年(1 1 7 9年)考取进士第一名,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一职)。遭遇母亲去世守丧,谢绝交往闭门读书。服丧期满,恢复任职。章泵(金主完颜绿)即位,张行简代理太常博士,多次升迁为礼部郎中。司天台刘道用修改进献新历法,张行简上奏说请求复校测验,等将来月食没有差错后再赐名。诏令翰林侍讲学士党怀英等复校历法,认为刘道用的新历不可用。刘道用被处以罚服劳役服刑一年赎罪。

章宗将要下发诏令来昭示天下,张行简上书奏道:“往年饥民抛弃孩子,有的乞求送人,这之后有诏令说官府出钱为他们收回、赎回孩子;有的孩子父母衣食稍微充裕点,就要把孩子认回来,官府也会断给他们。从那以后,饥荒年灾民流转离散,人家都不肯收留,(小孩)任意被抛弃,瘦弱损伤而饿死(在)沟中。我看到近代的抗灾诏书,都说‘(孩子送出)以后不得再要回来’,现在乞求按照这个规定施行。”章宗认为他说的对,下诏中书省按此施行。张行简请求在太常博士以下设置检阅官二名,由通礼学但资历浅的担任.使他们积累资历然后再升迁为博士。

泰和二年,张行简担任宋主生日祝贺副使。章宗召见正使完颜瑭告诫他说:“你过界后不要饮酒,凡事要听张行简的。”对张行简说:“宋人在施行礼节方面,喜好注重细枝末节,(你们)如果有不适合他们礼节的地方,都要更正。”章宗又说:“听说先前的奉使者过淮海,到了中流时,就因分界的事与人发生争执,这样做非常无礼,你要自己避免(与他们起冲突)并对宋使说‘两国和好很久了,不应该争小事而伤了大体。’叮咛告诫他们,是使他们详悉这个意思。”泰和四年(公元12),章宗下诏说:“在奏事的时候,必须让张行简常在左右。”

秦和五年,群臣又请为章宗上尊号,章宗没答应。诏命张行简批答,(章宗)于是问到大宋的范祖禹作《唐鉴》论尊号的事。行简回答说:“司马光也曾经进

谏过尊号的事,不如范祖禹的言辞深透,认为臣子活着就给君父定谥号,好像很惨切。”章宗说:“你用范祖禹的意思回答他们。”张行简的批复文字深刻典雅,非常符合代言的语体。(张行简)改做顺天军节度使。章宗对张行简说:“卿未经历治民,现在到保州,民情的真伪短时间难以猜测,该怎么治理?”行简回答说:“臣奉命行使法令,不敢违反和失误,案件诉讼的事,就按实情调查。约束公吏,管制豪强、奸徒,把安定当作要务。”章宗说:“你在任一年,把所知道的好坏情况都报上来。”

贞祐(金宣宗完颜珣年号)初年(1 2 1 3年),(张行简)上书论述议和的事,大致内容是:“东海郡侯曾经遣使约好议和,(因为)计较细枝末节,拖延很久没有完成。现在挑选忠实善辩思维敏捷的人前往同他们商议此事。希望能成功,可以避免祸患。”贞祐三年七月,朝廷预防准备秋兵军器械,命含当时朝内朝外官员,不论是守丧的还是退休的,都要缴纳弓箭。张行简上书说:“弓箭并非通有之物,那些清贫之家、丁忧的和退休的,哪有所说的规定的军用器械。现在规定了期限,(只能)修补了破的坏的,以应对上级的命令,这与仓促制造有什么不同呢?”这个提议,使得那些丁忧的和退休的最终得以免除(缴纳弓箭)。这一年,(张行简)去世,被追赠为金紫荣禄大夫。谥号文正。张行简,一向端正诚实谨慎周密,为人所了解。从一开始做翰林到太常、礼部,终身掌管贡举,缙绅们引以为荣。

篇6:张仲素《秋闺思》阅读答案与译文及赏析

张仲素《秋闺思两首》阅读答案与译文及赏析

秋闺思二首

张仲素

碧窗斜月蔼深晖, 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 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军。

注释

(1)蔼:古同“霭”,云气。

(2)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汉·王充《论衡·变动》:“是故夏末蜻蛚鸣,寒螿啼,感阴气也。”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

(3)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4)征衣:出征将士之衣。

(5)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古有鸿雁传书一说。

1.这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两首诗都表达了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思念、牵挂之情。(2分)第一首诗写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做梦来到关塞,却又找不到丈夫所在的地方;第二首诗写女主人公因牵挂丈夫,要给远在边疆的丈夫寄御寒的衣服,但丈夫却换防他处,因此没有办法把衣服寄出。【秋闺思二首|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秋闺思二首|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诗人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表达了闺思之情。(3分)

2.(6分)⑴前二句都重点写景,有声有色,营造氛围,烘托主人公情感,借景抒情;后二句都叙事,叙中含情。⑵叙事抒情都用笔曲折跌宕,富有变化,耐人寻味。⑶都借助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感表达真挚细腻,具体实在。(每点2分,意合即可)

译文:

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

在梦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这衣物该寄到何处)。

赏析: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立刻想到:快,去找金微山。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一急,就此醒来。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思念之情。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不知寄到哪儿去。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初、盛唐时,国力强盛。诗歌里洋溢着高昂、乐观情调。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就这两首诗而论,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边关**不宁的影子。

从风格方面来看,盛唐气象,往往贵在雄浑,一气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则讲究用意用笔的曲折,以耐人寻味见长。像这二首中,“梦里”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环曲折,方将思妇的心情极细致地表达出来。“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写法,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如此一转,便加深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篇7:《陈书·任忠传》原文阅读答案与译文

《陈书·任忠传》原文阅读答案与译文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汝阴人也。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州里少年皆附之。侯景之乱,忠率乡党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讨景将王贵显于寿春,每战却敌。土人胡通聚众寇抄,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会京城陷,忠坚戍晋熙,旋复京。侯景平,授荡寇将军。

王琳立萧庄,署忠为巴陵太守。华皎之举兵也,忠预其谋。及皎平,高宗以忠先有密启于朝廷,释而不问。五年,陈军北伐,忠将兵出西道,击走齐历阳王高景安于大岘,逐北至东关,克其东西二城。进军蕲、谯,并拔之。径袭合肥,入其郛。进克霍州。以功授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复县侯,邑五百户。十一年,加北讨前军事,进号平北将军,率众步骑趣淮南路。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入为领军将军,加侍中,改封梁信郡公,邑三千户。出为吴兴内史,加秩中二千石。

及隋兵济江,忠自吴兴入赴,屯军朱雀门。后主召萧摩诃以下于内殿定议,忠执议日:“兵家称客主异势,客贵速战,主贵持重。宜且益兵坚守宫城,遣水军分向南豫州及京口道,断寇粮运。待春水长,上江周罗殉等众军,必沿流赴援,此良计矣。”众议不同,因遂出战。及败,忠云:“陛下唯当具舟楫,就上流众军,臣以死奉卫。”后主信之,敕忠出部分。忠辞云:“臣处分讫,即当奉迎。”后主令宫人装束以待忠,久望不至。隋将韩擒虎自新林进军,忠乃率数骑往石子岗降之,仍引擒虎军共入南掖门。台城陷,其年入长安,隋授开府仪同三司。卒,时年七十七。

(选自《陈书·任忠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B.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C.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D.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B.路,中国古代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或地区;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的“路”就是这个意思。

C.“邑”和“秩”都是古代帝王对有功的臣子的赏赐,其中“邑”属于赏赐给臣子的禄米粮食,“秩”是分封给臣子的封地。

D.太守,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隋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宋只用作知府、知州的'别称,明清时专指知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景作乱,任忠随主帅击败叛军和土匪的攻击,为坚守国土、收复京城立下汗马功劳,被皇帝授予荡寇将军的头衔。

B.陈朝军队北伐,任忠从西路出击,击败历阳王高景安,将其追赶到东关,因为有功被授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复县侯,邑五百户。

C.隋军渡江南侵,任忠主张坚守,不宜出击,等待敌人粮断援尽,我军后援到达,一定会打破敌军。但众人没有采纳任忠的建议,仓促出战,导致失败。

D.任忠向后主表示出城部署好军队后就立即迎接后主,结果任忠向隋将韩擒虎投降,并带领韩擒虎的军队一起进入南掖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5分)

(2)忠云:“陛下唯当具舟楫,就上流众军,臣以死奉卫。”后主信之,敕忠出部分。(5分)

参考答案

10.D(本题考查断句,答题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根据名词、动词或句中表停顿的词来判断即可。原文是“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11. C(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邑”是赏赐给臣子的封地,“秩”是禄米。)

12. C(C项的错误在于“等待敌人粮断援尽”,原文是“断寇粮运”,不是等待敌人粮食断绝,是我军主动截断敌军粮道。)

13.(1)任忠小时候失去父亲,低微贫贱,不被乡里人所看重,长大,他狡诈多变,有许多计划谋略,体力过人。(得分点:孤微:失去父亲,低微贫贱。为……所……:被动句。谲诡:狡诈。膂力:体力。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

(2)任忠说:“陛下只有准备船只,向上游靠拢,我誓死侍奉保卫陛下。”后主相信了任忠,命令他出宫部署安排。(关键点:就:向……靠拢。奉卫:侍奉保卫。敕:命令。部分:部署安排。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是汝阴人。任忠小时候失去父亲,低微贫贱,不被乡里人所看重,长大后,他狡诈多变,有许多计划谋略,体力过人,尤其擅长骑射,州中少年都归附他。侯景作乱,任忠率领同乡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在寿春讨伐侯景大将王贵显,每次战役都击败敌人。当地人胡通聚众入侵抢劫,任忠与主帅梅思立合力讨伐平定胡通。恰逢京师陷落,任忠坚守晋熙,不久光复京师。侯景之乱平定后,(任忠)被皇帝授予汤寇将军。

王琳立萧庄,命任忠为巴陵太守。华皎起兵,任忠参与策谋。华皎之乱平后,高宗因为任忠在华皎起兵之前密告朝廷,便放而不治罪。五年,陈朝军队北伐,任忠率领兵马从西道出发,在大岘击退齐历阳王高景安,追击败军直到东关,攻克他东西两座城,进军蕲谯,将它们都攻下了。径直偷袭合肥并攻进外城。又进军攻占了霍州。凭借功劳被授予员外散骑常侍(并)被封为安复县侯,赏邑五百户。十一年,任忠被加封为北讨前军事,并封号为平北将军,率领各路步兵和骑兵前往淮南路。周朝派遣王延贵率领军队为援军,任忠大破敌军,生擒延贵。后主即位,加封任忠为镇南将军,供给一部鼓吹乐队。后入朝担任领军将军,加封为侍中,又改封为梁信郡公,赏赐采邑三千户。后来出京做吴兴内史,加封为秩中俸禄二千石。

等到隋兵渡过长江,任忠从吴兴入朝,屯军在朱雀门。后主召见萧摩诃以下大臣在内殿议事。任忠坚持说:“兵家认为客方与主方形势是不同的,客方看重速战,主方更着力稳重。我方应该暂且增加兵力坚守宫城,派遣水军分别向南豫州和京口道,断绝敌人运输粮食的通道。等到春天江水涨起来,敌人的后援一定丧失,上游周罗殉等各路人马沿江来援助,那时出击一定获胜。”大家商议不赞同他的意见,于是出战。等到失败,任忠说:“陛下只有准备船只,向上游靠拢,我誓死侍奉保卫陛下。”

后主相信了任忠,命令他出宫部署安排,任忠推辞说:“等我把事情处理完毕,立即迎接陛下。”后主命令宫人准备好行装等待任忠,等了很长时间没到。此时,隋将韩擒虎从新林进军,任忠就率领几个骑兵去石子岗投降他,并带领韩擒虎的军队一起进入南掖门。皇城被攻陷,这一年任忠又攻入长安,隋朝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不久病逝,享年七十七岁。

篇8:《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阅读练习附答案与译文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彼好奖人善以为不屈己善不可奖故云尔也

21.文中的“子长”是(人名)的字,文中的“子云”是(人名)的字。(2分)

22.古人取字主要有下列四种方式,韩愈的字“退之”,属于取字方式的哪一种(3分)

A.字与名意义相同B.字与名意义相近

C.字与名意义相反D.字是名意义的延伸

23.柳宗元将退之与子长、子云作比较,其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2分)

答案:

20.彼好奖人善/以为不屈己/善不可奖/故云尔也

21.司马迁,扬雄。(2分。每空格1分)

22.C。【解说】“退”和“愈”意义相反。(3分)

23.韩愈的写作才能与司马迁不相上下(1分),远胜于扬雄(1分)。

参考译文:

您把韩愈的信寄给我看,说他要自己退让,推重我写文章的.本事。像韩愈的才能,超过我许多,还是不应该推重我而自己退让,可知这并不是实际情况。韩愈敬重的人,是司马迁、扬雄。司马迁对于韩愈,本来彼此不分上下。至于扬雄,如《太玄》、《法言》及《四愁赋》,韩愈只不过没有作而已,如果一定要让韩愈作,会更加宏伟出奇,至于其他文章则远远超过扬雄。扬雄文章驾驭语言和发题命意,相当短促不流畅,比不上韩愈放纵无拘束,随意撰写。如此说来,即使杨雄在世,韩愈也不应该推重他而自己退让,何况我呢?他喜好奖誉别人的好处,认为不委屈自己,别人的好处就得不到赞扬,所以这么说罢了。

【张惠言《书左仲甫事》的阅读答案与原文译文】相关文章:

1.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

2.《吴中书事》阅读答案

3.《言默戒》阅读答案及译文

4.赵葵,字南仲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5.《旧唐书》阅读答案与译文

6.《惠王吞蛭》阅读答案及译文

7.《与朱元思书》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8.韩愈《与崔群书》原文及译文

9.伤仲永阅读答案

10.《匿名谤书》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张惠言《书左仲甫事》的阅读答案与原文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