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答案

2023-09-16 08:40: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司藤女王看热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答案

篇1:《山中与元九书》《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白居易

原文: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

庐山庵里晚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篇2:《山中与元九书》《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 (或同

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

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二:

(1) 两首诗表达出什么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4分)都表达出对挚友遭遇的关切同情(2分),对自己被贬外调(处境)的感伤与无奈(2分)。

(2)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6分)元诗注重动作和神态描写,通过重病卧床的诗人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陡然一惊的动作神态,表达了对好友的关切;(3分,或:环境描写,融情于景,通过残灯、风雨、寒窗等景物描写营造凄清意境抒发悲凉之情。)

白诗注重对比(虚实结合)手法,通过金銮殿考中进士的情景与庐山草屋拂晓灯前情景对比,表现了现实处境的艰难。(3分,或:比喻,以笼中的鸟、槛里的猿比喻诗人与朋友的现状,表现现实处境的困苦;又或:直抒胸臆,人世间你我再相见会是在哪一年啊!表现对现实的无奈)

篇3:《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阅读题一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阅读题二

(1) 两首诗表达出什么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4分)都表达出对挚友遭遇的关切同情(2分),对自己被贬外调(处境)的感伤与无奈(2分)。

(2)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6分)元诗注重动作和神态描写,通过重病卧床的诗人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陡然一惊的动作神态,表达了对好友的关切;(3分,或:环境描写,融情于景,通过残灯、风雨、寒窗等景物描写营造凄清意境抒发悲凉之情。)

白诗注重对比(虚实结合)手法,通过金銮殿考中进士的情景与庐山草屋拂晓灯前情景对比,表现了现实处境的艰难。(3分,或:比喻,以笼中的鸟、槛里的猿比喻诗人与朋友的现状,表现现实处境的困苦;又或:直抒胸臆,人世间你我再相见会是在哪一年啊!表现对现实的无奈)

篇4:《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比较阅读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比较阅读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篇5:《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篇6:《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阅读题一

1.下面对诗句相关内容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元稹与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在唐代文学史上有“元白”之称。

B.“幢幢”是指昏暗不明的样子,“残灯”是说灯失去了光焰,作者在此暗示了自己的心境。

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是在《琵琶行》之前写的。

D.“暗风”和“寒窗”只是交代了写这首诗时的自然景色的时间特征。

2.下面各项对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残”“暗”“寒”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作者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

B.“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传神,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说明此次白居易是在病重时接到这个消息的,且非常吃惊。

C.“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是作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昕到白居易被贬之事后的复杂情感,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听了琵琶声之后,写出了“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D.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备,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答案

1.D

2.B

阅读题二

①《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惊坐起”三个字看似不奇却意味深长,可谓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①诗人本病情危重,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意“惊”而坐起。作者抓住人物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表现了关切和愤激之情,形神兼具,感情强烈。(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②《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首句“残灯”“影幢幢”等渲染了悲凉气氛,尾句“暗风”“寒窗”等烘托了孤寂悲愤的心情。

《得乐天书》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法,通过记叙妻女看到诗人“远信入门先有泪”后猜得“应是江州司马书”,衬托云稹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

篇7:《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翻译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君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注释:幢幢(chuang chuang):晃动的样子;昏暗不明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首句先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惨悲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文学观点基本一致。政治倾向亦约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际种种亦非常近似,这些,都使他们的交谊非同寻常,一日不见,恍若三秋。身处贬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听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后,竟是那样伤心动情,这不正是二人友谊的历史记录吗?

据载,白居易在江州读到这首诗以后,马上给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此等情辞,在短书中四次出现。对于元稹的诗句,白居易评论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我们无不为二人的深挚交情所打动。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中间两句,叙述听闻,抒发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笔生动形象,尽可能地诉诸画面。

特别是第三句,“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的惊动诗人心魄,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篇8: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及赏析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阅读题一

1.下面对诗句相关内容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元稹与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在唐代文学史上有“元白”之称。

B.“幢幢”是指昏暗不明的样子,“残灯”是说灯失去了光焰,作者在此暗示了自己的心境。

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是在《琵琶行》之前写的。

D.“暗风”和“寒窗”只是交代了写这首诗时的自然景色的时间特征。

2.下面各项对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残”“暗”“寒”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作者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

B.“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传神,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说明此次白居易是在病重时接到这个消息的,且非常吃惊。

C.“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是作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昕到白居易被贬之事后的复杂情感,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听了琵琶声之后,写出了“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D.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备,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答案

1.D

2.B

阅读题二

①《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惊坐起”三个字看似不奇却意味深长,可谓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①诗人本病情危重,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意“惊”而坐起。作者抓住人物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表现了关切和愤激之情,形神兼具,感情强烈。(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②《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首句“残灯”“影幢幢”等渲染了悲凉气氛,尾句“暗风”“寒窗”等烘托了孤寂悲愤的心情。

《得乐天书》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法,通过记叙妻女看到诗人“远信入门先有泪”后猜得“应是江州司马书”,衬托云稹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首句先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惨悲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文学观点基本一致。政治倾向亦约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际种种亦非常近似,这些,都使他们的交谊非同寻常,一日不见,恍若三秋。身处贬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听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后,竟是那样伤心动情,这不正是二人友谊的历史记录吗?

据载,白居易在江州读到这首诗以后,马上给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此等情辞,在短书中四次出现。对于元稹的诗句,白居易评论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我们无不为二人的深挚交情所打动。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中间两句,叙述听闻,抒发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笔生动形象,尽可能地诉诸画面。

特别是第三句,“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的惊动诗人心魄,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篇9: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思想性欣赏:诗懂诗歌的内容,学会感动(教学重点)。

2、艺术性欣赏:品味诗的意境,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掌握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二、评价目标

70%的学生能读懂诗歌的内容,明确文学作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掌握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而唐诗是这个王国里最艳丽的一朵奇葩,是中华

民族文学艺术的瑰宝,虽历尽千余年却依然活力四射,璀璨夺目。可以说,唐诗是伟大的',是至高无上的,取得的成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就让我们走进唐诗,欣赏唐诗吧!

2、图片欣赏

多媒体展示流浪儿捐助汶川的图片,让学生评议让自己感动的原因。

明确:尽管他们历尽人间的苦难,尽管他们饱尝世态的炎凉,但伤残和贫寒却无法泯灭骨髓里的善良和爱心 。在祖国四川汶川最困难的时侯,当我们在捐献出了对我们而言屈指可数的金钱时,他们却捐献了自己活下去的依靠!难道这不足以让我们感动吗 ?不足以让 我们震撼吗?富者捐献爱心是一种责任,贫者捐献爱心是一种伟大,饥者捐献爱心是一种崇高。让我们对他们敬个礼吧,祈祷他们未来的日子一路走好!

3、思想性欣赏:阅读本诗,让学生说说自己被诗中感动的原因。

明确:元稹尽管自身已被贬谪他乡(通州),又身患重病,奄奄一息,但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时,不禁陡然一惊,震惊“坐起”,可见其对友人之忧心,足见元、白二人友谊之深!

拓展: 友情是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牵挂;友情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忧心;友情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安慰;友情是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激励。

4、艺术性欣赏:品味诗的意境,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掌握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明确:诗中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意象构成了一幅阴沉昏暗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悲凉、凄惨、孤独的情怀,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借景抒情

诗中因为有了情的移入,才让这些原本客观的景物都带上感情色彩了,“残灯”、“暗风”、“寒窗”,营造出了昏暗、低沉、凄凉、悲苦的意境。这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

5、课外拓展: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实例。

例一:杨柳岸、晓风残月。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例二:金黄的菜花在一片片绿色中随着轻柔的春风摇曳,送来了缕缕花香。田垄上两三枝粉面桃花,点缀着这孕育丰收的摇篮。围着篱笆的池塘里,浮着一群悠闲的水鸭,有的曲颈梳洗,有的低头觅食。苍翠的竹林里,隐隐露出一两间农家茅屋,缕缕青烟在林中升腾。

例三:妈妈的坟墓在离家不远的山坡上,那里有一棵老刺槐树。秋风中,片片黄叶离开枝头,凄凄地飘飞。树枝上成群的乌鸦望着纸钱似的落叶呱呱地叫着,惊得地上的枯草也瑟瑟发抖。

例四:天亮了,全家人熬了一夜,终于拿定了主意。我高兴地拉着干爹来到公园赏花:红的如火,粉的如霞,白的如雪,一朵朵,一簇簇,擎着露珠,映着朝霞,啊,这儿阳光灿烂!

6、巩固提高:阅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说说诗中让自己最感动是什么?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明确:好友的身影已消失了,但作者还舍不得转身离去。这足见两个友谊之深。

篇10: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说课稿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一、说教材。

这首诗属于高中语文第三册古诗词单元的“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从整体看,在这册课本的前两个单元,学生已经集中学习了一部分古诗词,并且初步体会过了如何解读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加之,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知识,这首诗在字词的难度不大,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地理解出诗歌字面上的含义,从而体会诗人元稹对好友命运的关怀之情。因而我将这堂导读课设计的重点放在了“解读诗歌意象,品味诗境”上面。

这首《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情与景的交融。看似客观的景物描写,却融入了诗人沉重而悲愤的感情,简单几笔,勾勒出的画面却悲凉动人,色调低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学习抒情诗意境解读的一个很好的范本。依据新课标知识、情感、过程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背景,揣摩诗句含义,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开口诵读古诗的习惯,学习到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来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找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读出古诗的味道来,提高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合作讨论来帮助学生寻找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从而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因此我将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的重点在于:解读诗歌意象,品味诗的意境。

教学的难点是:如何掌握“借助意象,体味情感”的古代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都是富有艺术细胞的专门人才,专业人士了,都说艺术是相通的,那咱们用自己对艺术的天分来感受一下下面的几个情境:如果你看到一幅图画,色彩鲜艳而且饱满,画上有青山有绿树有田园野花,还有美丽的虫鱼鸟兽,或是精神抖擞喜笑颜开人的人,你认为这副画要表现的情感是怎样的呢?轻松?欢快?向上?那么如果是另外一幅画面,一间昏暗的房屋里面,只点着一盏暗淡得快要熄灭的油灯,窗户外雨大风急,一个孤单的病卧在床上的老人,看着窗边的风把寒冷的雨吹进了屋子里,这时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感情?孤独?悲凉?灰暗?很好,我们的同学都能够通过画面中的景物、色彩等来体会到画面背后不同的情感色彩。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是相通的,我们就来试着把刚才欣赏画的体会,带进下面这首诗歌的欣赏中吧,看看它运用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什么色调的画面,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1、先由教师范读诗歌,范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会诗句的形式及情感,同时可以借此扫清字词读音和停顿上的疑难点。

在此之后,我设计通过六个环节来完成这首诗的'导读: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品诗句、入诗境、拓诗篇

2、知作者。在学生对诗歌有个初步感知之后,不急于讲解内容。先交待诗人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重点在于介绍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深厚友谊,这首诗写于元稹被贬居通州时期,又重病缠身、病卧在床时,突然听说好友白居易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感到震惊和无比的愤激,而写下这首诗。白居易“江州司马”的身份在前面学习《琵琶行》时已经有过介绍,此处正好作一个连接性的回顾,也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诗中关怀友人命运的真挚感情。

然后对标题做一个简单的题解:明确几个简单的文言文常识:乐天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字,而“左迁”在文言文中是降职调动的意思,因为自汉代起“贵右贱左”的习俗,迁是迁移调动,向卑贱低微的位置调动,就是被贬降职。

3、读古诗。通过背景的介绍,和之前教师的范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一遍这首诗。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在自由朗读之后再请几位同学站起来朗诵,并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过程中可能会有腼腆怯场或哄笑等问题出现,教师要带动学生高声读诗的激情,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尽情表现,反复诵读是体会诗歌情感欣赏诗歌语言美得最佳方法,越是腼腆或哄笑的学生,越要请他一起加入朗读,并给与正面鼓励。

4、解诗意。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这是基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努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合作的机会。在交流之后,教师再作一个整体的梳理归纳:

首句写室内的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和幽寂。这样凄惨悲凉的情景是为什么呢?诗人自己政治上失意,被贬谪到通州,刚到任不久有染上重病卧床不起,自身遭际坎坷本来就够黯然神伤了,这时又听到远方传来挚友白居易被贬谪九江的消息!他感到震惊而心悸,陡然从床上坐了起来,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太深重了,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惨的灯影里,他只觉得夜风吹雨,寒气透过窗户一阵阵地往自己身上袭来。

对诗意有更进一步了解以后,将自己设想为正卧病在床的诗人元稹,带着这种悲凉又震惊的心情,再次齐读诗歌。

5、品诗句。重点在“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是传神之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想象当时的画面。设计问题:假如将“惊坐起”换成“吃一惊”行不行?差别在哪里?明确:“惊”字是写情,“坐起”两个字是写状。情和状的结合,惟妙惟肖地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换用“吃一惊”就神气全无了。诗人在垂死状态了,可见病情危险,却陡然坐起,也表明了这个消息对他来说何等震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之情,也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6、入诗境。这是教学的重点环节,目标是要使学生学会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意境。

基于授课对象是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薄弱的现象,第一步我将先给学生简单复习“意象”和“意境”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在抒情诗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借助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就是寄托有作者寓意的景物形象,这就是意象。而由意象和其他文字所营造出来的,作者的心境和感受就是意境。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意境,就是举例:回顾高一所学过的《再别康桥》。

第二步是教给学生怎样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总结为三个步骤:

1、寻找意象,抓住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4、第三步将这首《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用这三个步骤进行分析:

诗歌中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提问:1、本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2、构成了什么色调的画面?3、这样的画面表现出什么样的心境和感情?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的方式。

明确:意象有失去火焰的“残灯”、“暗风”、“寒窗”。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并总结出画面的色调是:冷色调的,昏暗、阴沉、寒冷、孤寂等。进而分析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

从诗人自身遭遇开始引导学生联想分析: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情本来就不好,忽然又听到好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极度震惊和怨苦,在这种心境之下,眼前的景物也变得昏沉阴暗了,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影子也变成“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却也成了“寒窗”。因为有了情的移入,才让这些原本客观的景物都带上感情色彩了,“残灯”、“暗风”、“寒窗”,营造出了昏暗、低沉、凄凉、悲苦的意境。

7、拓诗篇。

为了巩固运用这种赏析的方法,再拓展出另一篇类型相近的唐诗王维《送远二使安西》,作为延伸。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鉴赏步骤,自己来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并作交流讨论。教授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是为了让学生在离开老师之后,仍有方法可用,能自己解决问题。

8、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做一个简要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这节课所讲过的知识点,以总结的方式来巩固印象,并养成条理清晰的学习习惯,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裨益良多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讲语文,是在讲解析,更是在讲方法。就诗论诗是基础,学会以诗解诗,通过读一首诗来学会欣赏百首诗的方法,才是真正做到“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境界。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2.《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3.《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赏析

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赏析(网友来稿)

5.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6.与朱元思书 阅读及答案

7.《与朱元思书》阅读附答案

8.《禁中夜作书与元九》白居易

9.与朱元思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10.山中访友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