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2023-07-05 07:48: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xbhapp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篇1: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晚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篇2: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同年,元稹也被贬为通州司马。这封信写于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47岁。是年,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已度过了三个年头,也是他进士及第后从政的第十八年。经历了十八年的.宦海**,贬官南下,担任有职无权的司马,对于才华横溢的白居易是一次最沉重的打击。在经历了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内心蓄积着的愤慨和忧伤、思想上的矛盾和牢骚,除了付之庐山山水,只能诉之笔墨,因而满怀真情,写出了这封深挚动人的书信。这首诗就出自这封信中。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篇3: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白居易,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的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白居易,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的意思,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赏析 -白居易的诗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七古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篇4:《山中与元九书原文》阅读及答案

《山中与元九书(原文)》阅读及答案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

庐山庵里晚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 (或同

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

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篇5:与元九书文言文练习题

与元九书文言文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①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试。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舍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白居易(与元九书)》,有删改)

[注]①覙:同“诊”,察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 过:超过

B.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识:记住

C.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病:患病

D.仆当此日,擢在翰林 擢:提拔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况不逮杜者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则知仆宿习之缘 悲夫古书之不存

D.上以广宸聪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作者看来,唐朝兴盛二百年来,诗人多得不可胜数,世人都称颂李白、杜甫;但其实最值得推崇的.人是杜甫,而非李白。

B.作为诗人,作者之所以“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作者在文段中追述了自己从出生六七个月到现在的刻苦学习的历程,因为家贫多故,致使未老而齿发早衰白,伤心不已。

D.作者担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职务时,会将可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写成诗歌,慢慢让皇上知道。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5分)

译文:

(2)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5分)

篇6:与元九书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与元九书的阅读及答案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又请为左右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而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选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有删节)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昼课赋,夜课书 课:学习

B. 见皆谓之工 工:工巧

C. 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目:眼睛

D. 达官无半面之旧 旧:旧交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歌诗合为事而作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B. 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夫子何哂由也

D. 终得罪于文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B.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C.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D.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自幼聪慧,十五六岁就立志苦学,后因勤学苦读而未老先衰。

B.白居易既专注于科举考试,也酷爱写诗,他写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常常受到朋友称赞。

C.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

D.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得罪了权贵豪强,但是妻子儿女依然理解、支持他。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3分)

(2)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3分)

(3)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4分)

6、C 目,动词,视

7、C 何,疑问副词,为什么。(A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B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兼词,于之;D 介词,由于/介词,从)

8、D

9、D(原文说“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即妻子儿女兄弟也认为“我”不对。)

10、(1)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

(2)那认为我没错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

(3)还是我不知道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让人民疾苦传达到皇上那里呢?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连睡眠和休息都顾不上了。甚至于嘴和舌头都,手和肘都磨成茧。眸子里面总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飞着挂着珠,动不动就以万计。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做诗造成的,自己感到很悲哀。

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二十七岁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又做左拾遗的官,亲手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对他考虑和处理国家大事有所帮助。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奖励,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我还要请您允许我把这件事彻底地说说。凡是听到我的《贺雨诗》,众人就一起喧嚷起来,已经认为不合适了。听到我的《哭孔戡诗》,众人就面呈怒色,都不高兴了。听到《秦中吟》,有权势的显贵和近臣都相视变色。听到我的乐游园寄足下诗,执政者就扼腕痛恨。听到我的《宿紫阁村诗》,掌握军权的人就切齿痛恨。大都这样,不能全都举出了。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恶意攻击,嘲笑诽谤。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以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警戒我,甚而我的兄弟妻子都认为我是错的。那认为我没错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有一个邓鲂,看见我的.诗就高兴,不久他就死了。还有一个唐衢,读了我的诗就哭泣,不久唐衢也死去了。另外就是足下了,而足下十年来又困顿到这步田地。唉!难道六义四始的传统,上天就要破坏它而不能支持了吗?还是我不知道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让人民疾苦闻于皇帝呢?要不然的话,为什么有志于做诗的人不顺利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

但是,我自己也思量过,我只不过是关东一个普通人罢了。除去读书作文之外,其它事是胡胡涂涂一无所知,甚至连书法、绘画、弈棋、博戏那样可以与众人交换联欢的事,我都一无通晓。就是说,我的愚笨是可想而知了。当初应进士试的时候,朝廷里面连一个疏远的亲戚也没有,达官之中连一个曾有过一面之识的朋友也没有。争取功名我不善于奔走趋附。科举考试我也没有可靠的凭借。但是,十年之间我却三次中第,名声为众人所知,足迹达到侍从之官。在朝廷之外与贤俊之士相交结,在朝廷之中就服侍皇帝。开始我是由于文章知名的,最后又由于文章获罪,那也是应该的。

篇7:《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原文阅读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又请为左右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而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选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有删节)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岁谙声识韵   谙:熟悉,熟记      B.见皆谓之工     工:巧妙,精巧

C.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复:实现       D.达官无半面之旧    旧:过去的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及其所之既倦

B.不相与者,号为沽名         求人可使报秦者

C.上以广宸聪                 挟飞仙以遨游

D.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自幼聪慧,十五六岁就立志苦学,后因勤学苦读而未老先衰。

B.白居易既专注于科举考试,也酷爱写诗,他写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常常受到朋友的称赞。

C.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得罪了权贵豪强,但是妻子儿女依然理解、支持他。

D.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了诗歌的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20.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4分)

(2)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3分)

篇8:白居易《禁中夜作书与元九》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鸣后,一点寒灯欲灭时。

①禁中:宫中。

②五声宫漏:表示天快亮了。

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春,当时白居易三十九岁,在朝中任左拾遗,兼翰林学士。他的好友元稹因为弹劾贪官触怒宦官,于这年二月被贬为江陵士曹。元稹在后期依附宦官,但前期在政治上思想和白居易大致相同,他们都以不媚权贵,直言敢谏著称。弹劾贪官本来是为国除弊,见义勇为;而且元稹当时任监察御史,弹劾原是他分内职责,但由于这件事触怒了宦官,触怒了当时的一股腐朽势力,结果不仅贪官未受惩处,相反元稹却被贬官逐出了京城。而且此时元稹的个人生活也很不幸,他的妻子韦丛于前一年去世了,从元稹后来所写的《三遣悲怀》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与妻子的感情很好,韦丛的去世给元稹的生活、思想也蒙上了一层悽苦的阴影。元稹就是这样带着沉重的政治上和生活上的双重打击到江陵去任士曹参军的。

作为元稹好友的白居易,此时也正是他一生中嫉恶如仇、斗争性最强的时期,著名的《秦中吟》、《新乐府》就作于这个时期。面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接连三次上疏论救,但除了引起统治者对白居易的不悦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禁中夜作书与元九》大约就写于元稹被贬往江陵之后不久,白居易在翰林院值夜班的某个黎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好友的无限思念、无限关心之情。但这一切并没有明确说出,他只是写自己写完书信后,将信纸装入信封;又觉得似乎还有许多话尚未说完,似乎还应当补充或修改些什么,于是又把信取出来重读了一遍;但却又不知道该补充什么。因此心潮不定,思绪万千,茫然不知所从。诗人这时具体都想了些什么,我们大体上可以从其他诗中推断出来。例如,这里有他对元稹生活起居的关心,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更有他对元稹不幸遭遇的同情和他对朝廷里那股恶势力的无限愤慨,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况在名利途,平生有**。深心藏陷井,巧言织网罗”。此外或许也有他对自己从前思想行为的总结回顾,和自己日后究竟当怎样生活、怎样处世的展望。因为他写了《秦中吟》,已经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由于他写了《登乐游苑望》又使“执政柄者扼腕矣”;而《宿紫阁山北村》更使“握军要者切齿矣”。今后自己的路子该怎么走,这些也是该和老朋友一起商量的;当然眼前最重要、最迫切地还是为元稹申冤,自己定当竭尽所能为之申说,但是朝廷里恶势力很大,寡不敌众,正不压邪,元稹的事情恐怕也难以很快解决,这是愧对老朋友的,如此等。这些话,有的也许已经在那“书两纸”上写了,也许有的没有写,因为引起了很多联想和回忆,这封信看来是写了好长时间,也可能是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以致直到五更天气,已经快到上早朝的时候了,他还没有装上封好。“五声宫漏初鸣后,一点寒灯欲灭时”,诗人迟疑茫然的神情与一盏光焰摇曳,奄奄欲灭的寒灯相映衬,显得多么空旷、多么沉寂、多么悽清啊!然而更鼓也提醒他,他的思绪必须从几千里外的江陵收回来了;这封信也必须立即收束封缄了;眼前这种尽管寂寞但却可以自由地驰骋自己对朋友思念之情的'环境气氛,也马上就要消失了;那个被权势、被名利扭曲了的社会马上就要复苏起来、活跃起来了。这些不由地又使诗人的心头涌上一层漠漠的焦躁与哀愁。

这些都是我们的分析与推测,诗中并没有明说,实际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还要远比我们所说的这些更深沉、更微妙。白居易的诗有许多因为直白而被人批评指责,而这首《禁中夜作书与元九》却是异常含蓄的。他只给我们描绘了一种环境气氛,一种饱含感情的生动形象。至于这个形象在想什么,诗人根本没有说,一切都在不言中。而这种“不言”,却恰恰是他在《琵琶行》中所说的“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相关文章:

1.《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答案

2.《禁中夜作书与元九》白居易

3.与朱元思书

4.与朱元思书翻译

5.与朱元思书练习题

6.与朱元思书教案

7.《与朱元思书》 5

8.《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设计

9.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10.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