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定公问于颜渊”阅读答案

“定公问于颜渊”阅读答案

2023-04-21 08:10: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输入昵称输入昵称输入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定公问于颜渊”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定公问于颜渊”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定公问于颜渊”阅读答案

篇1:“定公问于颜渊”阅读答案

“定公问于颜渊”阅读答案

定公问于颜渊曰:“东野子之善驭乎?”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谗人乎!”三日而校来谒,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两服入厩。”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吾子曰:‘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节选自《荀子》,有改动)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善则善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 ..

B.入谓左右曰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公输》) ..

C.君子固谗人乎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

D.昔舜巧于使民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

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2.颜渊看似说马,实则论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颜渊想要阐明的为政之道。(2分)

参考答案:

9.(2分)C

10.(2分)今东野毕之驭/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画对两处得1分,画五处以上不得分)

11.(2分)不知道您是凭什么知道这个结果的?(“以”“之”1分,大意1分)

12.(2分)待民以仁爱、宽厚,是为政之道。(意思对即可)

篇2:孔子和颜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孔子和颜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列文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对颜渊的评价,也有颜渊对孔子的评价。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①。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之厄②》

【注释】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中。②陈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之间被人围困于荒野中,情势危险,粮食也断绝了,有弟子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

1.颜渊死时,孔子为什么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你认为孔子如此悲伤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上述语段回答)(3分)

2.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能从孔子称赞颜回的.这句话中读出一条对今天有益的启示吗?请简述。(2分)

参考答案:

1. (3分)颜回安贫乐道(第一则);颜回好学(第五则);颜回最能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第二则与陈蔡之厄)

2. (2分)参考答案:人生有自我的精神追求,清苦的生活也会自有情味;现代的生活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在物欲面前,保持心理的安宁、安详,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真正的快乐不以物质的富足为必要条件,快乐的本源来自精神的追求。

篇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阅读答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阅读答案

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孰与昧行乎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

1、①向②怎么③明亮④同……一样

2、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

3、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

4、达到劝说的目的,“善哉!”

5、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师旷问学》的故事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文章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晋平公所说的“暮”:指现在想要读书已经太迟了

师旷所说的“暮”:指晚上的时间太晚了

篇4:晋平公问于叔向阅读练习及答案

晋平公问于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②,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③;隰朋善削缝④;宾胥无善纯缘⑤;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师旷侍⑥,曰臣请譬之以五味⑦,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⑧之,羹以⑨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疆之⑩,亦君之力也。

注释

①选自《新序·杂事》。②一匡天下:统一、匡救了天下。③制割:裁割,裁衣裳。④削缝:修裁,缝纫。⑤纯(zh n)缘:缉衣边。⑥侍:古代陪从在君长之侧叫侍。⑦五味:辛、酸、咸、苦、甘。这里指烹调。⑧齐(j )和:调味。齐,同剂,动词。⑨以:同已,已经。⑩疆:同强。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晋平公问于叔向曰 B.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操蛇之神)告之于帝

2.判断下列句子有无通假宇,若有请解释。

①而君不食,谁能疆之_____ ②羹以熟矣,奉而进之_____

③扁鹊望桓候而还走____ ④不识其君之力也____

3.与公将鼓之的鼓用法相同的是( )

A.桓公知衣而已 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学而时习之 D.宾胥无善齐和之

4.翻译句子。

①臣请譬之以五味

译文:

②桓公知衣而已

译文:

5.这则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D(AD介词,向;B.和相比;C.介词,在。)

2.①疆同强,强迫; ②以同已,已经; ③还同旋,掉转; ④无

3.A(A.衣,穿衣,与例句同为名词用如动词;B.飞,使飞扬;走,使跑动,使滚动;使动用法;C.时时常,名词作状语;D.为一般句式。)

4.①请让我用烹调来打个比方。 ②桓公只知道穿衣服罢了。

5.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或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

晋平公向叔向问道:以前,齐桓公多次纠合诸侯(盟会),统一匡救了天下,不知道这是君的力量呢?还是他的臣的力量呢?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衣裳,隰朋善于缝纫,宾胥无善于缉衣边,桓公只知道穿衣而已,(他的.国家的统一)是他的臣的力量。师旷陪从在旁边,说:请让我用烹调来打个比方。管仲善于切割,隰朋善于煎熬,宾胥无善于调味,羹汤已经作熟,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君王不吃,谁能强迫他吃呢?也有君王的力量啊!

篇5:《论语.颜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论语.颜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12.11)》)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13.3)》)

1. 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写一个出自《论语·子路(13.3)》语段的成语(1分)。

2. 《论语.颜渊(12.11)》中第一个“君”“臣”“父”“子”的词性都是▲,而第二个“君”“臣”“父”“子”则为▲。(2分)

3:孔子认为做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分)参考答案:名正言顺或名不正,言不顺

2.(2分)参考答案:名词,动词

3.做事成功的关键是名正言顺。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要象个君,臣要象个臣,父要象个父,子要象个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

子路说:“卫国的国君等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吧!”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了如此地步吗!为什么要纠正呢?”孔子说:“真粗野呀,子路!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慨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出话来就不顺;话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兴办不起来;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不知道将手脚放在哪里。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号,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出来,说出来的话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从不马虎的。

篇6:“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解析:D、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将荐之先君 此亡秦之续耳

C.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D.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解析:答案D. 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C、取独;的。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②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③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④省刑罚,薄赋敛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 ②④⑤

解析:D. ①体现了。②不是。③是。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⑤很直接,是。⑥是。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 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C. 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答案B. 以退为进,错误。

篇7: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

有关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解析】B、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答案C.。

【解析】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D、用于主谓间;的。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A. ①、体现了。②、不是。③、是。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⑥、是。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答案C.。

【解析】以退为进,错误。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答:(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答:(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答: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足以治理百姓了。”桓公说:“很好,但事情还没有停止,像这样又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呵!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来谋求天下会盟,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务正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说:“人民富裕而又团结了,该如何使用他们呢?”

管子说:“开发财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们的需用;贡献才力而尊崇贤士,以奖励人们求知;施刑罚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实行这些措施没有私心,就能够团结众人;说话一定算数,法令就不会失灵。这就是役使人民的办法。 ”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要成就霸王之业兴举大事么?这就必须从它的根本事情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备好墨笔。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水泽按时开放,关卡只查问而不征税,市场只书契而不深税,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众,竟好像流水一样。

篇8: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注】

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

1、B 渝,改变,违背。

2、C 表假设,可译为“那么”。

3、A 用排除法,先排除②,再排除④。

4、C “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错,原文是“管仲、隰朋不对”。

5、(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前。(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呵!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

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务正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说:“人民富裕而又团结了,该如何使用他们呢?”

管子说:“开发财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们的需用;贡献才力而尊崇贤士,以奖励人们求知;施刑罚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实行这些措施没有私心,就能够团结众人;说话一定算数,法令就不会失灵。这就是役使人民的办法。”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要成就霸王之业兴举大事么?这就必须从它的根本事情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备好墨笔。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水泽按时开放,关卡只查问而不征税,市场只书契而不深税,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众,竟好象流水一样。

篇9:《论语・颜渊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颜渊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参考答案:

(1)D。颜渊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不聪敏,请让自己按照老师孔子的话去做。(3分)

(2)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3分)

篇10:《陈亢问于伯鱼》阅读答案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②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③。'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选自《论语o季氏》)

[注释]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②诗:指《诗经》。③无以言:没什么用来谈论的。

[文言知识]“他日”及其他。上文的“他日”,是指往后有一天;翌日(也作“翼日”)是指明天;“不日”是指往后没几天;“旦日”是指第二天。又,“质明”指天亮;“夜阑”指深夜;“暝”指天黑;“未几”指没多久;“移时”也指没多久;“已而”指不久;“寻”也指不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______②退______

2.翻译:①无以立____________;②闻斯二者_____________;③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亦有异闻乎?”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①你在老师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传授吗?②作为儿子,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吧?③你也听到奇异的新闻吗?④你近来得到什么新的消息吗?

4.理解:“尝独立”前省略了主语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陈亢问于伯鱼说:“你从老师那里有没有得到特别的教导?”伯鱼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那里,我恭敬地轻步走过。他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你就没有话可说。'我于是退下来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又恭敬地轻步走过。他问我:'你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无法立足于社会。'我于是又退下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我单独听到的就是这两次。”陈亢退下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而得到三个回答,知道了学诗和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又还知道了君子对自己的儿子并不特别亲近。”

【参考答案】

1.①回答②回去后2.①没什么用来立身处事出有的;②听到这两件事;③又听说君子对儿子采取疏远的态度。3.①4.孔子。

篇11:《问说》阅读答案

问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2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篇12:《问说》阅读答案

16.B(忌:妒忌)(3分)

17.A(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分)

18.C(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

19.(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4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

(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定公问于颜渊”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问说》阅读答案

2.《定**》阅读题及答案

3.《定**》阅读练习及答案

4.问说阅读答案及翻译

5.《师旷问学》阅读答案

6.于先生的阅读答案

7.于敏阅读理解答案

8.《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阅读及答案

9.《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

10.《庄子行于山中》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定公问于颜渊”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