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阅读答案
“Paswee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阅读答案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2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2分)
①公被狐白之裘 被: ②饱而知人之饥 饱: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学而时习之 B.坐于堂侧陛 莫不有求于王
C.以其境过清 以中有足乐者 D.贤能为之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
22.用现代汉语翻译加横线的句子。(2分)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23.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来揭示故事蕴含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
20.①通“披”,穿着(1分) ②吃饱(1分)
21.C (2分)
22.(2分)(景公)于是就命令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饥饿受寒的老百姓。
2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分)
篇2:《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阅读答案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②陛:宫殿的台阶。③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3、对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雨雪三日而不霁(雨雪停止) 奋袖出臂(举起)
B.公被狐白之裘(同“披”,穿) 则又请焉(请求)
C.婴闻古之贤君(听说) 宴酣之乐(畅饮)
D.逸而知人之劳(安逸,轻松) 水尤清冽(寒冷)
14、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同类的一项是:(2分)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窥镜而自视
B.乃令出裘发粟 乃重修岳阳楼
C.饱而知人之饥 何陋之有
D.晏子能明其所欲 其真不知马也
15、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⑵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16、文意理解。(4分)
(1)景公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奇怪感觉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读了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分)
13、B 14、B
15、(1)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6、(1)公被狐白之裘
(2)晏子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能换位思考,知道民间疾苦,劝说君王行善。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说的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篇3: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文言文阅读答案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文言文阅读答案
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②陛:宫殿的台阶。③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对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雨雪三日而不霁(雨雪停止) 奋袖出臂(举起)
B.公被狐白之裘(同“披”,穿) 则又请焉(请求)
C.婴闻古之贤君(听说) 宴酣之乐(畅饮)
D.逸而知人之劳(安逸,轻松) 水尤清冽(寒冷)
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同类的一项是:(2分)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窥镜而自视
B.乃令出裘发粟 乃重修岳阳楼
C.饱而知人之饥 何陋之有
D.晏子能明其所欲 其真不知马也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⑵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4、文意理解。(4分)
(1)景公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奇怪感觉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读了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分)
答案
1、B
2、B
3、(1)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1)公被狐白之裘
(2)晏子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能换位思考,知道民间疾苦,劝说君王行善。
文言文阅读方法
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方法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方法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
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方法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做阅读题技巧顺口溜
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篇4: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2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2分)
①公被狐白之裘 被: ②饱而知人之饥 饱: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学而时习之 B.坐于堂侧陛 莫不有求于王
C.以其境过清 以中有足乐者 D.贤能为之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
22.用现代汉语翻译加横线的句子。(2分)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23.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来揭示故事蕴含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
20.①通披,穿着(1分) ②吃饱(1分)
21.C (2分)
22.(2分)(景公)于是就命令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饥饿受寒的老百姓。
2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分)
篇5:景公之时的阅读及答案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②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怪哉!寡人闻命④矣。”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今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⑤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狐白之裘,集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皮衣)。③陛:宫殿的台阶。④闻命,闻教,受教。这是尊敬对方,得其教诲。表示接受对方意见的敬辞。⑤循,巡,巡查。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雨雪三日而不霁( )
⑵公被狐白之裘( )
⑶立有间( )
⑷今所睹于途者(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后,“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晏子的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下雨雪;⑵同“披”,穿;⑶一会;⑷所看到的。
2、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3、⑴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⑵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4、⑴晏子以古代贤君为例,讽刺了景公养尊处优,不知百姓之饥寒,令景公感到惭愧。
⑵启示:在安逸的生活方式下要学会换位思考,知道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不能一己私利,只追求自身的满足。
篇6: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垄:田垄
B.据以其所有共我
共:同“供”
C.暮夜求,必存吾
存:问候
D.今四封之民
封:疆界
10.下列句子停顿不明,请为其断句()(2分)
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言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12.文本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7分)
(1)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3分)
(2) 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4分)
13.课内翻译:(6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分)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4分)
参考答案
9.A
10.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11.C
12.见参考译文:
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梁丘据对我既忠诚又热爱,我打算让他的丧事办的丰裕些,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晏子说:“请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齐景公说:“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诚。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问侯我,因此知道他热爱我。”晏子说:“我应对(您的话),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臣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儿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父亲身上,叫做不孝。事奉君王的原则是,如同对待父亲兄长一样,对君臣以礼相待,对百姓施加恩惠,对诸侯讲信用,这叫做忠。做儿子的原则是,要钟爱他的兄弟,(把这种爱心)施加到他的父辈身上,对子侄们慈爱仁惠,对朋友诚实守信,这叫做孝。如今四境以内的人民,都是君王你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四境以内的财富,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吗?”齐景公说:“好啊!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于是停止了修造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让主管的官员依据法制各负其责,让群臣指出君王的过失进行谏诤。因此官员没有无法运用的法律条文,臣子没有难以表达的忠诚,而百姓非常高兴。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3.《不染》阅读答案
5.隔与不隔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