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不观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Y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天子不观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天子不观史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天子不观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褚遂良)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太宗)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刘洎曰:“使遂良不记,天下之人亦记之矣。”帝曰:“朕行有三:一,鉴前代之成败,以为元龟①;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不受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
秉笔直书难
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度,虽子孙班白②,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③,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
①元龟: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 ②班白:头发斑白。 ③稽颡:屈膝下拜。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未闻(听说)天子自观史也。 B.鉴(借鉴)前代之成败
C.盛笃(笃定)学不倦 D.既而(不久以后)桓温见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戒人主不为非法 士卒多为用者
B.朕能守而勿失 国险而民附
C.鉴前代之成败,以为元龟 以伤先帝之明
D.寄于慕容俊 因使唐雎使于秦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②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度,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
4. 结合文意,说说褚遂良和孙盛在性格上有何相似之处?4分
答案
1.( C ) (3分)
2.( B )( D )(4分)
3.①遵从君主的'意志不如守住我做史官的本分,我的职责是记载,您的一举一动一定要记下来。(2分)
②当时孙盛告老还乡,性格方正严明,有法度,虽然子孙们头发斑白,可是训斥他们更加严厉。(2分)
4.褚遂良不让天子观史,把太宗的一举一动都记载下来,孙盛把桓温打仗失利的事情写进史书,不愿违心篡改史实,两个人都是秉笔直书的正直史官。(结合文意各1分,性格分开写或合在一起写都可以,2分)。
篇2:史将军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将军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将军二首(其二)
杜牧
壮气盖燕赵②,耽耽③魁杰人。
弯孤五百步,长戟八十斤。
河湟④非内地,安史有遗尘。
何日武台坐,兵符授虎臣?
【注】①史将军,生平不详。②古称燕赵多慷慨之士。③耽耽:形容神态威武。④河湟:现今的甘肃、青海地区,唐肃宗时,吐蕃乘安史之乱占领其地。
1.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史将军”这个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先用衬托的手法,用慷慨的燕赵之士,衬托史将军的豪迈壮气,威风凛凛。然后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写史将军弯弓射箭可达五百步之远,所用的长戟重达八十斤,突出他武艺的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两联塑造了史将军的.形象。用“盖燕赵”衬托出史将军的豪壮之气;“耽耽魁杰人”直接写出了史将军的威武之气;“弯弧”意思是“拉弓”,拉弓射箭可达五百步之远和使用的“长戟八十斤”都展示了史将军的勇力及武艺高强。
2.表达了诗人对史将军的豪壮气概和高超的武艺的赞扬之情,以及希望朝廷重用像史将军这样的人才,早日收复国土的爱国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前两联着力塑造史将军形象,运用了衬托和正面描写的方式,意在表达对史将军的赞美之情;后两联抒情,谈到“河湟”“安史”暗示此地是军事要地;“兵符授虎臣”希望朝廷能重用史将军,让史将军发挥军事才能,早日收复国土,对史将军给予深切的期望。
篇3:《北史 列传第二十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北史 列传第二十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延明,敦煌人也。年十四,就博士郭瑀。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瑀有女始笄,妙选良偶,有心于延明。遂别设一席,谓弟子曰:“吾有一女,欲觅一快女婿,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延明遂奋衣坐,神志湛然曰:“延明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延明后隐居酒泉,不应州郡命,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
凉武昭王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昭王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葺。延明时侍侧,请代其事。王曰:“躬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吾与卿相遇,何异孔明之会玄德。”迁抚夷护军,虽有政务,手不释卷。昭王曰:“卿注记篇籍,以烛继昼,白日且然,夜可休息。”延明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圣称焉。延明何人斯,敢不如此。”延明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行于世。
蒙逊平酒泉,拜秘书郎,专管注记。筑陆沈观于西苑,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学徒数百,月致羊酒。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时同郡索敞、阴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称,每巾衣而入。
太武平凉州,士庶东迁,夙闻其名,拜乐平王从事中郎。延明时老矣,在姑臧岁余,思乡而返,至凉州西四百里韭谷窟,疾卒。
太和十四年,尚书李冲奏:延明河右硕儒,今子孙沈屈,未有禄润,贤者子孙,宜蒙显异。于是除其一子为郢州云阳令。正光三年,太保崔光奏曰:“故乐平王从事中郎敦煌刘延明,著业凉城,遗文在兹。如或愆衅,当蒙数世之宥,况乃维祖逮孙,相去未远,而令久沦皂隶,不获收异,儒学之士,所为窃叹。乞敕尚书,推检所属,甄免碎役,敦化厉俗,于是乎在。”诏曰:“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河西人以为荣。
(选自《北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瑀有女始笄 笄:成年
B.孔圣称焉 ?称:称赞
C.学徒数百,月致羊酒 致:送
D.如或愆衅,当蒙数世之宥 宥:赦免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博士郭瑀的弟子之一,刘延明得到了郭瑀女儿的芳心暗许,郭瑀也有意成全,专门设席,最终刘延明顺利娶得郭瑀的女儿。
B.刘延明在侍奉凉国武昭王时,发现武昭王喜爱文章书籍,书史中有破损脱落的.,都亲自加以修补,就请求代劳,但未被允许。
C.刘延明被牧犍尊封为国师,还得到他的礼拜,所有官员都北面受教,连同郡以擅长文学而著称的索敞、阴兴都给他当助教。
D.刘延明的孙子等三家都被特许免除杂役,这要归功于太保崔光上奏朝廷,也深合劝人为善之道,从而督促和化解不良的风俗。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躬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吾与卿相遇,何异孔明之会玄德。
(2)延明河右硕儒,今子孙沈屈,未有禄润。
9.“延明河右硕儒”在文中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6.B
7.A
8.(1)(我) 我所以亲自来做,是要人们重视这些典籍。我和您有幸相遇,跟刘玄德遇孔明没有什么差别。
(2) 刘延明原是河西的大儒,可是如今子孙沉沦下层,没有禄位。
9.精通经义;弟子众多,受人敬重;编著多广,流传于世。
篇4:《观月》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观月》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观 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6.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7.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8.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9.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答案:6、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7、宜:适合 是:此 、这 8、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9、八月之望
篇5: 《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题目:
(3分)上面的诗或写__或写__,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__诗。
(2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中的理是由塘而__,见__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阅读更多练习及答案访问阅读答案栏目查阅,只为最纯真的`阅读,一切成功源于积累,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文字是有温度的承诺,愿温暖你疲惫迷茫的时光。
答案:
水,山,哲理(理趣)
水水
篇6:《不说谎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不说谎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8题。不说谎的人
老舍
公事房的大钟走到八点三十二分,他迟到了两分钟。这是一个新的经验,十年,他至迟是八点二十八分到,一向是八点半“这”边的人;生命是习惯的积聚,新床使人睡不着觉;周文祥把自己丢失了,丢失在两分钟的外面,好似忽然走到荒凉的海边上。
他应当自动的先找经理去,别等着传唤。一个忠诚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受申斥或惩罚是应该的。他立起,想去见经理。
又站了一会儿,他得想好几句话。万一经理要问有什么理由呢?迟到的理由不但应当预备好,而且应当由自己先说出,不必等经理问。有了:“小春,我的男小孩——肚子疼,所以……”他并且想到向经理请半天假,因为小春的肚子疼也许需要请个医生诊视一下。
他去见了经理,把预备好的言语都说了。正如他所期望的,经理并没有申斥他,只对他笑了笑。“到底是诚实人!”周文祥心里说。
“那么,经理以为可以的话,我就请半天假,回家看看去!”这又很得体而郑重,虽然不知道儿子究竟是否真害肚疼。
经理答应了。
周文祥走出公司,心中有点茫然。即使是完全出于爱儿子,这个举动究竟似乎差点根据。但是一个诚实人做事是用不着想了再想的,回家看看去好了。
走到门口,小春正在门前的石墩上唱“太阳出上学去”呢,脸色和嗓音都足以证明他在最近不曾犯过腹痛。
“小春,”周文祥叫,“你肚子怎样了?”
“还一阵阵的疼,连唱歌都不敢大声的喊!”小春把手按在肚脐那遛儿。
周文祥哼了一声。
见着了太太,他问:“小春是真肚疼吗?”
周太太一见丈夫回,心中已有些不安,及至听到这个追问,更觉得自己是处于困难的'地位。母亲的爱到底使他还想护着儿子,真的爱是无暇选取手段的,她还得说谎:“你出去的时候,他真是肚子疼,疼得连颜色都转了,现在刚好一点!”
“那么就请个医生看看吧?”周文祥为了证明他们母子都说谎,想起这个方法。虽然他觉得这个方法有点欠诚恳,可是仍然无损于他的真诚,因为他真想请医生去,假如太太也同意的话。
“不必请到家里了吧,”太太想想,“你带他看看去好了。”
他没想到太太会这么赞同给小春看病。他既然这么说了,好吧,医生不会给没病的孩子开方子,白去一趟便足以表示自己的真心爱子,同时暴露了母子们的虚伪,虽然周家的人会这样不诚实是使人痛心的。
他带着小春去找牛伯岩——六十多岁的老儒医,当然是可靠的。牛老医生闭着眼,把带着长指甲的手指放在小春腕上,诊了有十分钟。
“病不轻!”牛伯岩摇着头说,“开个方子试试吧,吃两剂以后再诊一诊吧!”说完他开着脉案,写得很慢,而字很多。
小春无事可做,把垫腕子的小布枕当作沙口袋,双手扔着玩。
给了诊金,周文祥拿起药方,谢了谢先生。带着小春出,他不能决定,是去马上抓药呢,还是干脆置之不理呢?小春据他看,没有什么病。那么给他点药吃,正好是一种惩罚,看他以后还假装肚子疼不!可是,小春既然无病,而医生给开了药方,那么医生一定是在说谎。他要是拿着这个骗人的方子去抓药,就是他自己相信谎言,中了医生的诡计。小春说谎,太太说谎,医生说谎,只有自己诚实。他细想今天早晨所作过的那些事,所说过的那些话,也都无懈可击,因为所作所说的事都是凭着素日诚实的习惯而发的,没有任何不诚实的地方,只有自己能认识自己。
他把药方撕碎,扔在了路上。
(摘自1936年5月3日《盖世报》)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周文祥为视角,从心理、语言、动作、服饰、细节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塑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周文祥把自己丢失了……好似忽然走到荒凉的海边上。”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周文祥对自己迟到的慌张与无措。
C.作者在文中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了对周文祥撒谎的讽刺与批判,同时也体现了对他身处撒谎成风的环境的无奈与同情。
D.作品中除老板外其他人物都撒了谎,尽管出于各种原因:避免老板责罚、逃避上学、对孩子溺爱……但都是不诚实的行为。
E.小说标题揭示文章内容,“不说谎的人”具有讽刺意味。全文紧紧围绕是否撒谎这一线索展开,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6.“只有自己能认识自己。”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6分)
17.文章写老儒医牛伯岩给小春诊病、开药方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这篇小说妙趣横生,请联系全文,从情节设置的角度探析其原由。(6分)
答案:
15.(4分)AC【解析】A.作品中没有服饰描写;C.没有对他身处环境的无奈与同情。评分要求: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共4分。选错一项扣2分,扣完4分为止。
16.(6分)答案要点:①周文祥认为小春、太太、医生都在说谎,只有自己是诚实的。(3分)②周文祥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说谎,文章是对周文祥不自知的讽刺。(3分)
18.(6分)【答案示例一】要点:可从伏笔(铺垫)的角度作答。例如:周文祥在对经理说谎后有微妙的心理挣扎,这与文章倒数第二段周文祥认为自己是诚实的人有巧妙的呼应,这一认识与事实的反差使得小说横生趣味。【答案示例二】要点:可从情节反转(出人意料的角度作答)。例如:周文祥认为医生不会给没有生病的孩子开药方,但是下文可靠的老儒医却认为孩子病得不轻并开出了药方,具有讽刺意味,这一情节的反转使得小说横生趣味。
(也可从情节环环相扣等其他情节设置的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评分标准:手法明确2分,结合文本举出实例2分,简要分析2分。)
篇7:《我不苟同》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不苟同》阅读练习及答案
(1)在对待事物时,人的思维总是有惰性的,总喜欢向别人思考成熟的方向靠拢,这种惰性会使人的思维定势定向,束缚住人们的思想,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苟同他人的观点,应该换一个方向去思考,(A)去探索,就有可能找到新颖的观点或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①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判断。
(2)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李远哲,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他运用了与课本完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一道几何题,老师给了他零分,他找到了老师,老师说:“下节课你到讲台上解题,做对了,我给你改分。”第二天,李远哲走上讲台,边写边讲,说出
了他的全部解法,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给了他满分,由此可见,要想有一番成就
就不能苟同于他人的思想,就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3)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一分为二的,②如果总是苟同他人的观点,那么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就像人们看待马谡,总是说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这是正确的。但难道他自愿守街亭是逞匹夫之勇吗?他对形势高瞻远瞩(B)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足见其才智。在大军压境的紧要关头,他既不装聋作哑,也不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难,并以全家性命作保,这是何等的英勇!战败后他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遁迹深山,却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回蜀营。战败后的马谡,没有扯客观原国为自己辩护,也没有利用与孔明的私交甚厚说情,而是堂堂正正地自缚于孔明帐前受刑赴死,这又是何等壮烈啊!③所以我认为马谡留给后人的不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而是为我们留下了敢作敢当、忠君报国的高尚气节。由此可见,他人的观点不一定全面,我们不应苟同于他人,而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4)是否具有“不苟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达尔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打破了人们迷信了几千年的神创论,提出了科学的进化论;(C)而舍勒,这位伟大的化学家,无法摆脱前人“燃素说”的影响,与氧气的发现失之交臂(D)。
(5)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综上所述,④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更不能迷信前人。我们应在思考问题时迸射出逆向思维的'火花,努力开拓一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新世纪。
9.文中加方框的标点和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句改为: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B.②句改为:如果总是苟同他人的观点,那么我们的思维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
C.③句改为:所以我认为马谡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也给我们留下了敢作敢当、忠君报国的高尚气节。
D.④句改为:我们不应该迷信前人,也不应该苛求前人。
11.下列对文章的评价及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苟同别人,坚持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创新,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B.作者在第(3)段中根据自己的名著阅读积累,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和评价马谡,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独立思考作为文章的论据,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C.文章中“我”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表达不清,标题与下文不相统一,“我不苟同”应改为“我们不应苟同”才符合文意。
D.第(2)和第(3)段的最后一句都应改为独立另成一段,使结论与材料及论证分开,起到更能突出和强调结论的作用。
答案:
三、(9分)
9. A(应用顿号)
10. D(D中的句子不应修改,因为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迷信前人”,应该放在后面。)
11.C (这里的“我”有“我们”的意思。)
篇8:《流水不争先》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志宏
10岁那年,我开始上三年级了。村里流传这么一种说法:读书读到三年级,爹妈管教要加紧。开学之初,村小的老师来到我家,对我的父亲母亲说:“你家的伢子读三年级了,对他的学习要抓紧一点,管严一点,三年级是一个关啊!”
此后,我去上学的时候,母亲总不忘叮嘱一句:“在学校里要好好读书!”在这之前,她总是这么说:“在学校里莫跟别人打架!”
一个星期天,母亲提着桶子到门前小溪里去洗衣服,我夹着语文书也跟了去。我坐在溪边一块岩石上,捧着课本一本正经地朗读。
母亲停下手中的活,对我说:“宏仔还在看书哇?”
我说:“是啊,老师说要抓紧点嘛!”
母亲指着溪水说:“古话说得好:流水不争先。读书不能靠一时性急,想读就猛读一气。你看,这水慢慢地流啊流,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
我问:“妈,你是不是不要看书啊?”
母亲说:“不是不要你看书,而是该看书的时候就好好看,该玩的时候就尽情地玩。你越要争先,越争不到先,做什么事都要慢慢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
母亲的话一说完,我就扔下书本,一头钻到皂角树林里,采摘皂角。在我看来,那是再好玩不过的了。那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在皂角树上尽情地享受着玩耍的快乐,母亲洗好衣服的时候,我的衣服兜里装满了青嫩的皂角。
从此,我的脑袋里装下了这么一句话:流水不争先。
阅读提示: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此话不假,文中的母亲就是借洗衣的'空闲深入浅出地教给“我”“流水不争先”的道理。故事取材于生活之中,道理来自于自然现象,又联系到生活实践,给我们以启迪。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去上学的时候,母亲总不忘叮嘱一句。( )
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 )
2.文章标题是什么意思?文中有一句话对标题作了解释,请你找出来,并划上横线。
3.文章第三段写“母亲提着桶子到门前小溪里去洗衣服,我夹着语文书也跟了去。”你能否描写一下小溪的美丽景色呢?30字即可。
4.“你越要争先,越争不到先,做什么事都要慢慢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文中的母亲对宏仔说出了富有哲理的话:流水不争先。回想一下,你的父母曾经教给你哪些富有哲理的话呢?请写出一句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再三嘱咐;积存。
2.读书不能靠一时性急,想读就猛读一气。你看,这水慢慢地流啊流,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
3.示例:阳光明媚,风清云淡,小鸟在树上鸣叫,树叶在风中跳舞。
4.参考:做事要有耐心。
5.略。
篇9:人不炼,不成器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不炼,不成器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人不炼,不成器(或: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2. 请写出文章第②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案示例:首先,引用孟子的话,分析做大事的人必定吃苦受累,才能养成坚忍性格。
然后,提出观点:“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最后,以研磨香料进行比喻论证,引用四条相关谚语进一步证明观点。
3.下面语段应当放在哪两段之间?理由是什么?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有自知知明,才可修身。
答案:放在④⑤段之间。
(理由)要点:从内容上说,文段开头一句“要求世界和谐”上承第④段的“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接着,文段由世界和谐谈到治国、齐家、个人修身,强调了修身的重要,而修身的重要又是第⑤段论述的重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放在④⑤段之间最合适。
篇10:《火车6年不到站》阅读练习和答案
《火车6年不到站》阅读练习和答案
火车6年不到站(10分)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
“六年。”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话,一晚上至少有五次。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6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的商店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
“我游过去。”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6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作者 魏 岚)
22.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23.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3分)
惊呼—→ —→脱衣服—→ —→向对岸游去—→
24.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答:
25.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答案:
22.示例: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6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答①好,3分;答②好,2分。开放题。共3分)
23.(3分)飞快地往回跑(或“跑”,或“扯开喉咙喊”) 跳进河里(或“跳”) 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或“跑”)
24.内容上表现出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答对两点即给满分;答对其中一点,理由充足,表达流畅也得满分)
25.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天子不观史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