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王忠肃公翱①事》阅读题及答案
“jij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记王忠肃公翱①事》阅读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记王忠肃公翱①事》阅读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记王忠肃公翱①事》阅读题及答案
崔铣
公一女,嫁为畿辅②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③,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注】①王翱(1384—1467),字九皋,盐山(现在河北省盐山县)人,永乐十三年中进士,曾任御史、都御史、提督辽东军务、两广总督、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一生历仕明代成祖到宪宗六代皇帝。
②畿(jī)辅:京城周围附近的地区。
③长铨:即担任吏部的长官。
【问题】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恚而【语】女曰
②旬乃还【第】
③公固【辞】
④予佐尔【贾】
2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句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公【固】知某不贪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
B.封识宛【然】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C.必【如】约
匠师【如】其言(《梵天寺木塔》)
D.特示【故】人意耳
温【故】而知新(《论语》)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②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23.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叫做“谥号”。文中王翱的'谥号是“忠肃”,你能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赐予他这一谥号的理由吗?(4分)
答:
【参考答案】
20.
①对……说(告诉)
②住宅(官邸)
③推辞
④同“价”,钱
21.C
22.
①况且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坚决这么吝啬呢?
②你们的老人(父亲)廉洁,你们恐怕苦于穷困吧(或你们怎能不苦于贫穷呢)?
23.此题回答要结合文章中心事件:拒调女婿和不贪珠宝来答,更要准确的把握王翱刚正、廉洁的品质,意思对即可。(事件、品质各2分)
篇2:《记王忠肃公翱事》阅读答案及译文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阅读练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颁发
B、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别赠
C、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通“纳” ,放入
D、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通“帜 ”,标志,记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B、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以勇气闻于诸侯
C、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特示故人意耳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不是“正史”,而是一篇笔记文学一类的短文,记述了王忠肃公翱三件事,“忠肃”为谥号。
B、第一、二段表现王翱严格刚正、不徇私情,奉公守法的美德。不让第二个孙子参加科考,给寒士们提供进仕机会;不给女婿迁职调动。
C、第三段写王翱代友藏珠,最后将珠还给朋友的后人,表现了王翱廉洁自守,对朋友忠实的美德。
D、本文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小事,运用了语言、行为描写和细节刻画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3分)
(2)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4分)
(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3分)
参考答案
4、A.赏赐
5、D.副词只 不过(A.副词坚决,副词 本来 B.连词用来,介词 凭 C.连词 那么,连词,可是 )
6、B.“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果仲孙有才,王翱不会阻挡他科考。
7、翻译:(1)你的才华如果可以考中,我怎么忍心阻拦你。
(2)况且你的父亲把我调动到京城任职,如同摇下一片落叶那样简单,却坚决不肯,这是为什么呢?
(3)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
译文
王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做什么官的某人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走,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像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你父亲硬要这样吝惜力气,是何道理?”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一天晚上摆上酒,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外,坐车到朝房里住宿去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终于没有调进京城。
王公做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辞谢不受。太监哭着说:“这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简析
本篇所节选的“拒婿调迁”和“珠还原主”两则故事,表现了王翱公正无私、廉洁自持的性格品德。这在弊端如山,贪污吏横行,贿赂成风的腐朽的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是在今天,对那些以权谋私,受贿,贪污腐化,搞不正之风的人来说,也还有一定的现实的教育意义。
本文不是“正史”,而是一篇笔记文学一类的短文,它的特点,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引自《笔记文选读·序》)因此它不象“正史”那样,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而只是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拒婿调迁”、“珠还原主”两个典型事例,从人际关系上不徇私,生活上不贪财两个不同的侧面集中地表现了王翱奉公守法、清白廉洁的思想品格。同时文笔质朴无华,清顺流畅,毫无雕饰之感。它以平实简洁的语言记事言情,随笔所之,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随手拈成而情节说得宛转,意思说得真切,作者的褒扬和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描写人物,亦不事渲染,只疏疏几笔,轻轻濡墨,略加勾勒,即形象突兀,性格鲜明。如“拒婿调迁”一节,写王翱对夫人求情的反映,文章连用了“怒”、“取”“击”、“驾”、“宿”等动词,将王翱对女婿和夫人徇情营私的极大义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不愧为一篇“质胜”之文。
篇3: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阅读及翻译
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阅读: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 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 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 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翻译译文或注释: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一带某个官员做妻子。王翱的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固执 地不让走,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 这么吝啬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乘车到朝房住 宿,十多天以后才回府第。毕竟没有给女胥调职。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太监某人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 这个太监洒泪送别,赠送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抽泣着说:“这珠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 拿出一半为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寻找太监的继承人,找到他的'两个侄子。王翱 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心里盘算,王翱无法 办到,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心意罢了。便都表面上答应说:“行。”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买房契约,开出价钱是五百两银子, 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篇4:记王忠肃公翱事文言文教案
记王忠肃公翱事文言文教案
一.教学要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内/而/贾/孰/识"等通假字;掌握"别/固/白"等多义词,以及虚词"某"的作用.
2.掌握本文的常识.
3.了解本文选取小事和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1.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根据本班基础差的特点,改作课内自读课.
2.拟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过程
1.请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主人的有关情况.
2.请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正音请一生读课文后纠正指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大意.
4.请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明确各段主要内容,并复述课文内容.
5.请生学习并掌握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⑴通假字
①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内,纳
②而翁长铨--而,尔③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贾,价
③封识宛然--识,志
⑵一词多义
固:
①公固知某不贪也--本来.
②婿固不遣--坚决.
③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巩固
别:
①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告别
②某得八焉,以半别公--赠别
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另外
④内外有别--区别
白:
①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告诉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白色
③真相大白于天下--清楚明白
⑶固定结构:
"得无......乎"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的固定结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
⑷"某"的用法,一般是虚指代词,可代人/时间/事物/处所等,也可以作称代词,代替称名.例如:公一女,嫁为JI辅某官某妻--第一个"某"指代王翱女婿的官名,第二个"某"指代其女婿的名.公为都督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代太监姓名.某得八焉--代我,太监自称.某启,昨日蒙教--代王安石的名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前指写作日期,后指王安石的名字.
7.了解本文两件事表现了王翱什么品质.本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王翱断然拒绝夫人请求,不调女婿任京职轶事,表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的'美德.第二件事写王翱代友藏珠,最后还珠于朋友的轶事,表现了他不贪非分之财,廉洁和忠实于朋友的美德.
8.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选取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采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9.请生完成课后练习.
篇5: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原文及相关练习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原文及相关练习
[明]崔铣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②,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固吝者乎?”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注】
①选自《洹词》卷五。主要收集了作者所写的序、记、杂感等。王忠肃公翱,永乐进士。颇有政绩,故死后谥号“忠肃”。
②以荫入监:荫,上代的余荫;监,监生资格。
练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列卷火之 列:排列B.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迁:调动官职
C.旬乃还第。婿竟不调竟:竟然 D.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固:本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英皇所信任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以幸冀非分邪 谨拜表以闻
C.公屡促之 之二虫又何知
D.乃伪为屋券 而后乃今培风
11.下列各选项对原文所做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段一共不到100个字,但人物语言朴素诚挚,人物动作简炼而富于个性,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B.本文第二段写忠肃公憎其婿徇私枉法的要挟,不肯调婿京职的故事。表现他在人际关系上不徇私。
C.本文第三段写忠肃公虽然接受了朋友的珠宝,但是最终设法归还给其后人的故事。表现他在生活上不贪财。
D.本文系正史,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来刻画人物。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
B.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C.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D.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3分)
(2)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3分)
(3)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4分)
参考答案
9B(A列:通“裂”,“撕裂”之意;C竟:终、最终;D固:坚决。)
10B(A项第一个“为—所”结构,“为”表被动,第二个“为”作“是”;B项两个“以”均作目的连词;C项第一句的“之”作代词,代“太监从子” ,第二个“之”作指示代词“这”; D项第一个“乃”作“于是,就”,第二个“乃”作“才”。)
11D本文不是“正史”,而是一篇笔记文学,它不像“正史”那样,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而只是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三个典型事例,从人际关系上不徇私,生活上不贪财两个不同的侧面集中地表现了王翱奉公守法、清白廉洁的`思想品格。
12A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13(1)如果你因事前拿到考题而错误地考中,那么(就)妨碍了一位苦读学子(贫苦读书人)的前程。误中选、则妨、寒士
(2)乘(坐)车到朝房去住了,十天后才回自己的府第。宿于朝房、乃、还第
(3)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恐怕)不免苦于贫困(被贫苦所困)吧?”劳、若翁廉、得无……乎、苦贫
【参考译文】
王翱是吏部尚书,忠诚清廉,被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深信。第二个孙子凭着上代的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即将参加秋试,仲孙靠王翱的关系向秋试主管官要答卷,命题人告诉了王翱。王翱说:“你凭才学可以考上,我怎么能忍心埋没你?如果你因事前拿到考题而错误地考中,那么(就)妨碍了一位苦读学子(贫苦读书人)的前程。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做不能做好的事情,妄求达到你所不能的目的呢?”便撕毁他的答卷烧了。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地区某个官员做妻子。王翱的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坚决不让她走,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像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硬要这么吝惜力气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乘(坐)车到朝房去住宿了,十多天以后才回自己的府第。女婿最终没有调进京城。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太监某人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洒泪送别,赠送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抽泣着说:“这些珠宝不是纳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一半为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寻找太监的继承人,找到他的两个侄子。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心里盘算,王翱无法办到,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心意罢了。便都表面上答应说:“行。”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买房契约,开出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篇6:左忠毅公逸事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左忠毅公逸事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阎典史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四世祖某为锦衣校尉,始家北直录①之通州,为通州人。应元起掾史,官京仓大使,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②内地,将薄城。而会县令摄篆旁邑③,丞,簿选懦怖急④,男女奔窜。应元带刀鞑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⑤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直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注释:①北直隶:今河北省地区。②阑人:擅自闯入。③摄篆旁邑:代管邻县政务。④选 (xǔn)懦怖急:怯懦恐惧。⑤行:商店。
1.与“始家北直隶之通州”中“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手长铲
B.吾上恐负朝廷
C.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D.未尝稍降辞色
2.对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薄(单薄)城
B.官(作官)京仓大使
C.然苦无械(机械)
D.直(仅仅)取诸我
3.下列句中“从”的意义、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 从我杀贼护家室
B.臣尝从 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子路从而后
D.公子从车骑
4.下列各句中“诸”与“直取诸我”中“诸”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诸生学于太学
B.假诸人而后见 也
C.予观雁荡诸峰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5.有关阎典史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阎典史的祖籍本不是通州,他四世 祖因为为官,才将家搬到通州。
B.由他出面组织抗贼,是因为县令不在当地,且丞、簿又怯懦恐俱。
C.当江盗逼近县城的时候,阎典史挺身而出,使用巧计,将敌击退。
D.大敌当前,阎典史不仅拿出自己的钱为大家购买军械,而且亲临前线,亲手杀敌。
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C
【《记王忠肃公翱①事》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酒事阅读题及答案
3.阅读题及答案
10.掌声阅读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