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性标记语的关联-认知分析
“小飞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对比性标记语的关联-认知分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对比性标记语的关联-认知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对比性标记语的关联-认知分析
对比性标记语的关联-认知分析
因其独特的对比性语义特征及其在话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语用功能,对比性标记语在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中逐渐占有特殊地位.以关联理论为框架,从关联-认知角度分析对比性标记语这一语言机制存在的依据,可知对比性标记语的程序性意义在话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作 者:苗宁 马建华 MIAO Ning MA Jian-hua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7(1) 分类号:H314 关键词:对比性标记语 关联理论 认知篇2:话语标记语的认知关联论阐释
话语标记语的认知关联论阐释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者明示自己意图的一种语言机制.它能制约和引导听话者对认知语境的选择,帮助听话者找到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帮助听话者以较小的心力投入获得较大的'认知效果.关联论为话语标记语的存在提供了认知心理理据.
作 者:黄敏娥 HUANG Min-e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外语部,江苏,南京,210001 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25(3)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 连贯理论 关联论 认知语境 认知效果篇3:基于语料库的对比话语标记语的比较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对比话语标记语的比较研究
借助语料库,本研究对英语对比话语标记语从使用频率和句法异同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使用英语话语标记语频率远低于本族语者,倾向于把英语对比话语标记语放在句首位置,使用省略和倒装结构的频率远低于本族语者,还犯了一些句法错误.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和错误的原因,并就对比话语标记语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作 者:张忠魁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上海,20 刊 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23(3) 分类号:H314 关键词:语料库 对比话语标记语 句法 语言迁移篇4: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隐喻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产物,是认识事物的'需要.英汉语言中包含大量形象而生动的动物隐喻.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英汉民族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基本对应、冲突和空缺三种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增进了解彼此文化异同,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作 者:陈妮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30(2) 分类号:H08 关键词:动物隐喻 对比分析 认知篇5: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导读: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对英汉两种语中典型和特殊的被动句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认为,射体和界标的理论也可用于分析英语被动句式。最后讨论了英语被动句式的认知翻译观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被动句,典型,特殊,认知翻译观
一、引言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教学与研究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故无语态概念的错觉。其实,语态概念表示的是关键词形态仅从属于主谓关系。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在主被动语态上的概念,理论上应该是基本一致的[1]。英汉被动句的表现形式迥异,两者的系统比较难度较大。本文采纳不受具体语言形式束缚的、以人类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语义分析方法对两者进行比较。根据Croft的研究,被动句原型产生于事件的状态观,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即没有外因出现的)理想化状态性事件,否则便属于特殊形式范畴[2]。下面我们先观察英汉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然后用事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of Events,以下简称为ICM)来概括解释。
二、英汉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比较
1.英语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根据“被动句原型表达的应是自足的状态性事件”这一EICM观点特殊,下列句型应是英语被动句的原型(A型):
A. 主语(受事)+ BE + V- EN分词
①The team was defeated.
相比之下,偏离事件状态观的被动句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一是引入施事者,二是把动词所表达的事件重新及物化,三是加入“情态”(如may)、“主动性”(如get)等因素。据此,我们可以把下列英语中的被动句型归入被动句的特殊形式状态性(B型)。
B1. 主语+BE+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②The piano was made by my father.
③I was a bit surprised at her words.
B2. 主语+情态动词+BE+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主语+BE+being+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④He is being scoffed.
B3. 主语(受事)+其他系动词+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⑤The bridge is getting rebuilt.
2.汉语被动句的原型及特殊形式
由于汉语的语态无动词形式变化,因此我们采取与英语表述形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汉语被动句的原型(C型)。
C1. N(无生命)受事+V
(1)你要的那支笔买了。
C2. N受事+V1 V2
(2)我的鞋穿破了。
C3. N(有生命)受事+V
(3)鸡杀了。
C4. N受事+被+V
(4)她被碰伤了。
可不用“被”字而使用“被”字,是汉语被动句的特殊形式(D型)
D1. N受事+被+V
(5)棉袄被脱了。
D2. N受事+ {被}+N施事+V
(6)栗子{被}哥哥吃了论文网站。
D3. N受事2+{被}+N施事+V+N受事1
(7)树{被}我浇了水了。
D4. N受事+{被}+N施事+V1V2;N受事+{被}+V1 V2
(8)菜{被}吃完了。
D5. N受事+{被}+N施事+V1+得+V2
(9)姐姐被他逼得无路可走。
D6. N受事+情态动词+V
(10)那支笔一定要买。
D7. N受事+表进行的时间副词+V
(11)大厦正在建设之中。
3.英汉被动句的比较分析
3.1 英汉被动句原型的异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被动句的认知语义结构是一致的,即英汉被动句的原型都产生于表状态的EICM,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没有外因出现的状态性事件。从句型3来讲,两者都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即受事+状态,其中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例如:
你要的那本书?买了。
The enemy ? was defeated.
这个问题? 讨论过。
The cap ? was blown away.
但两者在表现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a)英语对被动概念采用的语法化手段包括变换语序、动词的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的虚词。汉语对表达被动概念采用的语法化手段主要是变化语序,在有的情况下使用虚词。戴浩一(1984)指出这是因为英语从施事的观点看使成动词的终点,汉语则从受事的角度观察[3]。换句话说,在同样情景下,英语更关心谁做什么,汉语更关心发生了什么。(b)英语有形态的变化(包括格的变化等),所以在表被动的概念时,不需要区分受事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也无需区分受事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是有标关联还是无标关联。由于汉语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特殊,所以必须用其他手段来进行区分,如“被”字的使用。
3.2 英汉被动句特殊形式的异同
英汉被动句特殊形式的认知语义结构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对表状态的事件理想化模式的背离,表达的是过程而非状态。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他们在表达同一语义结构时采取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英语被动句的特殊形式主要通过使用介词by来引入施动者,且放在动词之后。而汉语的施动者往往放在动词之前,受事之后。这是因为汉语是表意型语言,而英语是形态性语言。英语如果把施动者放到动词之前,就会影响被动概念的表达。另外汉语在引入施动者时情况比较复杂。汉语在引入施动者时有时是不能有标记的,有时是必须有标记的,有时则可有可无,具体看受事与动作之间的认知关联情况。
三、英语被动句式的翻译
1.英语被动句式的翻译
熊学亮,王志军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概念时采取的表达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在英汉被动句互译的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到一种简单的、固定的对等模式[4]。陈定安(1988)以英语原句的结构为基础提出了(1)顺序翻译;(2)转换句子成分;(3)改变句子结构等方法[5]。试摘录例句如下:
篇6:英汉颜色词红文化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颜色词红文化认知对比分析
由于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中表示颜色的词语除了具有原来的表示颜色的意义以外,往往又具有一些独特的'、象征性的意义.研究和发掘颜色词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蕴涵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反映了不同文化下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认知模式.把汉语中的“红”和英语中的“red”这两个对应词的国俗语义异同并存现象做一对比分析,必然对跨文化交际有所裨益.
作 者:周红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5 刊 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 JOURNAL OF LIAONING ECONOMIC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颜色词 文化 认知 认知模式 比较篇7: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由于认知的共性,英汉民族在色彩词的认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是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它们对于颜色词的认知又呈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了英汉民族颜色词的隐喻异同,并进一步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作 者:胡平Hu Ping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刊 名:安康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0(3) 分类号:H03 关键词:英汉 颜色词 隐喻 认知篇8:SSR标记与花生抗黄曲霉性状的关联分析
SSR标记与花生抗黄曲霉性状的关联分析
本文选用100对SSR引物对12个抗感黄曲霉花生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共有41对引物在不同品种间检测出2~4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153~0.750.供试品种SSR标记基因型与黄曲霉侵染指数间的关联分析表明有5个标记与抗性相关,其中标记pPGSseq19D9与抗性关联度最高,Pearson相关系数达0.913.进一步观察发现pPGSseq19D9的'扩增带型能直接区分抗感品种,初步推断pPGSseq19D9可能与一个贡献率较大的抗黄曲霉基因连锁.
作 者:洪彦彬 李少雄 刘海燕 周桂元 陈小平温世杰 梁炫强 Hong Yanbin Li Shaoxiong Liu Haiyan Zhou Guiyuan Chen Xiaoping Wen Shijie Liang Xuanqiang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州,510640 刊 名:分子植物育种 英文刊名: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年,卷(期):2009 7(2) 分类号:S5 关键词:花生 SSR 黄曲霉 关联分析【对比性标记语的关联-认知分析】相关文章:
7.图书馆分析提示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