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保性分析论文
“阿斯顿等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浅谈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保性分析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浅谈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保性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浅谈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保性分析论文
风险是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一种未来情景,人们常采用“风险= 损失× 概率”或类似的数学式子来对风险进行量化描述。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溢油环境风险中的“损失”涵盖生态系统的损失,以及已经和即将实施的修复预防措施所需要的费用,“概率”则是指溢油污染事故发生的几率。随着我国海洋战略和能源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规模和深度不断扩大。在油气资源密集区域,相对高密度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采油平台、海底输油管线、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FSO) 以及其他工作船舶均是海上溢油的重要风险源( 崔源等,) 。一旦发生大规模溢油,必将给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的沿岸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并可能引发高额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渔业资源赔偿。因此,有必要对海上勘探开发溢油风险的可保性进行讨论,探索社会化方式分散风险,保障受损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损失及时得到充分的救济。
篇2:浅谈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保性分析论文
1. 1 人为事故居多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的风险源多种多样,而风险的暴露多由人为操作而引发。比如海上石油平台装置的复杂性导致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加大; 海底管道腐蚀和泄露部分源于工程质量问题,以及海上活动造成的外力碰撞; 注水式开发是我国广泛使用的海上油气开采方式,对地层压力监测、注采比控制、注水工艺有很高的要求,操作的失误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地质性溢油。
1. 2 风险呈现区域集中性
我国海上油气开发活动多集中在渤海海域、南海北部湾海域、海南西南部海域以及广东南部海域,东海远海有个别油气田分布,而黄海则没有分布。因此,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也集中在石油资源密集海区,风险暴露的几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性。其中渤海油气开发活动在近岸海域以及近海相对密集,加之渤海为半封闭海域,这导致渤海溢油风险的总体概率和损失可能均要高于其他海区。
1. 3 风险损失范围难确定
海上作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溢油造成的风险损失范围和规模受到风、浪、流作用的主导,导致应急监测、预警和措施有较大的被动性。同时目前的溢油处理技术能对溢油损害进行一定范围和程度的控制,但当溢油规模较大时,则难以完全抑制大范围损失的发生。尤其是水下部分的泄漏,对漏点搜寻、溢油量测算造成较大的难度,水下封堵作业的复杂性也导致溢油的控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应对过程中溢油损失和影响不可避免地在扩大。
1. 4 风险损失不易量化和货币化
溢油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失实则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失,不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溢油造成的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和累积,生物受损范围无法完全确定,且不易发觉; 另一方面,油污对生物健康的风险可能存在潜伏期,也许经过较长时间,具有特征性的损害才能被监测到。此外,损失量和损失程度需要使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评估,且无法彻底验证,生态损害的模型计算结论往往得不到法律上的承认( 刘家沂,2010) 。另一方面,我国海洋生态损失的货币化标准为推荐使用标准,仍有实践方面的问题阻碍损失的定量及其货币化。
2 环境风险理想可保条件
传统风险可保性理论研究中,可保性条件是众多研究的焦点。风险的可保性主要取决于是否符合风险可保条件。目前,对于一般风险的可保条件,学者们都有相对集中且类似的观点。这些观点多集中于认为可以承保的风险一般必须满足大量性、纯粹性、可评估性、偶然性、经济可行性和分散性的原则。
从可保风险的一般特性出发,韩海容、魏华林和林宝、黄昆、张琳、石兴等( 赵昕等,) 得出的观点较为一致,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 ( 1) 风险是同质的且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 2) 损失必须是意外的; 不可预知,非故意; ( 3) 风险必须是偶然的、随机的,即风险发生的对象、时间、地点和损失程度都是不确定的; ( 4) 可保性风险所造成被保险人的损失必须是是确定的或可以测定的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且有发生较大损失的可能性; ( 5) 保险对象的大多数不能同时遭受损失; ( 6) 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即仅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 7) 风险或责任必须是特殊的,源自于个体或局部因素,必然风险或是基本风险是不可保的。
从商业获利的观点来看,Freeman 和Kuneruther 的研究认为,风险可保的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要求风险是可被评估的,风险具有确定的概率分布和次数分布,能够在一定精度上估算风险的频率和强度是进行保险精算的首要前提; 第二,保险人能够依据具体的风险,厘定科学的保险费率( Freeman,P. K. et al,) 。从防止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角度出发,周志刚( 周志刚,) 的研究深化了保险费率厘定对风险可保性的影响,他认为保费应当控制在被保险人可承受范围之内,以确保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Harrington 和Niehaus 也在其研究中强调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风险可保性的重要成本因素,同时也指出保费附加成本也是影响风险可保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Harrington et al,2005]。
综上所述,结合新的保险需求和现代保险理论发展,可保风险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 1) 风险符合大数法则,风险标的具有同质性( 2) 损失必须具有意外性,非故意。( 3) 对个体而言风险必须是偶然的、随机的( 4) 风险具有纯粹性,没有因此获利的可能性; ( 5) 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评估; ( 6) 具有经济可行性,即可以通过保费的合理厘定,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同时又在投保人承受范围之内。
篇3:浅谈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保性分析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风险应运而生,实际很难完全满足理想可保条件,但新的保险需求却实际存在且越发明显。部分学者认为理想可保条件只是商业保险对风险的衡量标准,不能完全作为保险的实践依据。保险泛化理论的提出( 赵昕等,2012) 一定程度上弱化和模糊了可保条件的门槛。保险泛化理论认为可报风险的界限是相对的,实践操作上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保险实际是一种契约,在一定条件下,只要被保险人和保险人达成契约,风险自然也是可保的。技术上的可保判定不能完全依赖理想化的理论标准。因此,理论上如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引发的大型溢油损失,可能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理想可保条件要求,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保险契约依然有成立的可能。
3. 1 可保条件符合性分析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具有同质性,且大量标的存在风险。本文标的是指面临风险的海洋生态结构和功能。风险性质方面,井涌、地质性溢油、管道破裂及火灾爆炸等事故的结果基本都表现为石油泄漏入海,并对一定区域造成生态系统损害,因此我国大量海上石油平台有着相似的环境风险性质。另一方面,我国海上风险源众多, 年我国在生产的海上油气平台有196 座,产油量约5217 万立方米。有96% 的海上油气平台分布在北海和南海区域( 国家海洋局,) ,与此相关的其他工作船舶作为风险源在数量上覆盖了一个较大的溢油风险标的范围。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具有意外性,非故意。海上石油泄漏事故往往事发突然,一旦溢油事故超过了一定程度,作业者将面临停注、停钻、停产,以及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控制污染局势,并可能负担长期的跟踪监测活动和法律责任,事故处理成本巨大。因此,从经济角度考虑,海上溢油事故的引发通常不是投保人的故意目的和行为。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对于平台个体而言具有偶然性。石油勘探开发所涉及的石油平台、海底管道和工作船舶等设备都十分复杂,具有机械性,而且由人操控,且海洋环境特性不利于溢油污染控制,而这三个要素无法做到100% 安全。这就导致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损害程度往往不可预知,具有偶然性。另一方面,假设溢油是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引发的环境责任事故,风险发生存在必然性,但风险概率存在于与事故责任相关的多个平台。那么特定平台的个体溢油风险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及环境影响都具有偶然性。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具有纯粹性。海上溢油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溢油首先造成水环境容量的损失,接着导致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的经济损失,引发海洋生物、哺乳动物及海鸟的直接或间接死亡,最终传导至生态系统结构层面,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失。且大型溢油污染空间范围广,延续时间长,意味着更大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而这些损失本身并不能给投保人带来任何的经济利益,因此,溢油环境损害无法使投保人获益的特性决定了此类风险是纯粹风险。
3. 2 可保条件矛盾性分析
地质性溢油损害难以评估。地质性溢油可能表现为地层断裂,导致油藏通过通天断层向海泄露。这种泄露不同于井涌,井涌可通过井口的流量监测评估溢油量,但地层破裂的位置、数量、范围具有随机性,漏油断层处不一定布有监测传感器。所以,溢油量计算的多个重要参数可能无法直接获得,影响溢油量的计算,直接导致海洋环境容量损失评估的不确定性。一旦环境容量损失估算不被法律认可或被低估,海洋生态环境损失将不完全具备可保的条件。
海洋生态损害评估范围划定困难。海上溢油污染损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污染的后果会涉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方方面面。在同一污染事件中,除了直接产生的生态损失,如环境容量损失、生物的直接死亡,还会通过食物链把间接生态损失,如生物健康损害、服务功能损失等也包括在损失范围内,赔偿范围也随之扩大。因此,生态损失范围没有明确边界,影响范围广,随着污染损害中因果链的加长,因果关系的认定会趋于弱化。另一方面,溢油的发生与生态损害事实出现之间可能存在较长的潜伏期,潜伏期内发生生态损害的几率非常高,这就产生了长期风险,但依然没有明确边界。然而,近年来司法实践表现出强化受害人利益保护以及加重侵权责任的倾向,司法演进及溯及性的影响也加大了风险空间和时间尺度的不可评估性,高额赔偿金的裁定可能使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遭受较大损失。
3. 3 风险可保性的辩证分析
一方面,海洋石油勘探溢油环境风险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在风险的同质性、意外性、偶然性、纯粹性等方面是符合理想可保条件的。符合性分析的结论说明,从定性的角度来说,不管损害程度和风险发生的概率,该风险从这几个角度看理论上是存在一定可保性的。因此,不考虑风险涉及的具体量化技术问题时,海洋石油勘探溢油环境风险是可保风险。
另一方面,风险可保在操作层面上的实现必须以科学的定量评估为基础。当风险涉及到需要具体定量的技术问题时,海洋石油勘探溢油环境风险的特征与理想可保条件出现了部分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风险的可评估性不强,这包括风险发生概率预测、溢油量估算、生态损害评估范围划定,以及货币化标准。这种技术性矛盾更多地体现在大型溢油事故中,而此类风险却有着很大的风险分散需求。而由此引发的根本性的矛盾是巨大的风险和有限的赔付能力之间的差距。或者说在自愿保险的情况下,难以厘定出合理的保费,以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同时又在投保人承受范围之内。
从保险实践角度出发,理想可保风险条件对于可保风险的界定比较模糊,并且多数属于定性的、原则性的描述,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这些可保性理想条件是适应一定时代条件下的较为经典的基本原则,可以做为初步判断的标尺,但并不能成为当前风险发展形势和需求下,判断某类具体风险是否可保的严格依据,更不是解决不可保的风险变成可保的风险的技术手段。然而,保险的实质是一种合约,只要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能够达成利益上的共识,保险就会成立。而能否达成利益共识的关键就在于风险的可分散性。因此,在定性可保的基本前提下,海洋石油勘探溢油环境风险可以通过解决一些技术性和政策性问题,并设置具体的保险合约条件,运用多样化的保险技术手段,诸如免赔额、再保险和除外责任等工具,在操作层面实现有条件的可保。
4 溢油风险可保化对策的讨论
4. 1 溢油风险的特性曲线
风险损失特性曲线主要是通过风险的损失程度和发生事故的概率来表示的,即用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程度和对应损失程度发生的次数( 即概率) 来建立风险损失特性曲线,即保险精算中所说的损失额分布( 罗云等,) 。非寿险的保险实务中,风险分布主要有以下两类: ( 1) 损失额度越大的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越小,而损失额度越小的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越大。符合此类分布的有指数分布和帕累托分布。( 2) 当损失额度很小时发生的频率也很小,当损失量增加时,其发生的概率也在增大,但当损失额度达到某一个额度时,发生损失的频率随着损失量的再增加反而减少,中间有一个单峰值。符合此类分布的有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等。大部分保险标的都存在大量的小额损失风险。
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风险而言,虽然风险源众多,包括钻井平台、采油平台、海底输油管线、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FPSO) 以及其他工作船舶等。但溢油多为小型事故。近年来发生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十多起,大多数是极少量原油入海。可见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风险特性曲线也基本符合以上两种风险分布类型,存在大量小额损失。总的来说,多数事故溢油量小且可控,同时生态损害程度有限,但发生频率较高,对其承包可能导致众多小额赔付占用大量保险成本,不利于保险运作和大型风险分散。
4. 2 溢油风险可保化的技术手段
通过设置免赔额去除部分小额赔付溢油风险。由保险可保风险的定义可知,理论上损失程度比较小并且发生概率较大的溢油风险属于保险效果不好的风险。这部分小额损失风险可能会占据了保险公司大量的理赔成本,相应的附加费率就会比较高,对于保险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同时也会削弱对大型溢油事故的救济能力。而免赔额的设定正是为了将这些小型可控溢油事故的小额损失风险除去,使剩余的风险属于较大的风险,达到石油勘探开发溢油风险可保化的效果。免赔额包括绝对免赔和相对免赔两种方式。假设A 为某次溢油事故绝对免赔额的数值,如图1 所示,那么表现在风险特性曲线上就是将低于免赔额A 的风险全部截取去,对低于A的损失不予承保,而对A 右侧损失较大的溢油风险予以承保。再者,假设A 为某次溢油事故相对免赔额的数值,对低于A 的损失不予承保。但如果当损失超过相对免赔额A 后,对规定数额A 以下的部分也承担赔偿责任,即相对免赔。免赔额的设置可以将石油勘探过程中容易消减和控制的微小环境损害排除在保险范围之外,而将承保的重点集中在对海洋生态环境威胁较大影响深远的事故损失上,集中保障生态损失救济的`全面性。
通过再保险转移分散大额赔付溢油风险。再保险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 杨燕,2012) 。如规模较大的地质性溢油或平台事故,其环境风险损失程度和出现概率可评估性较弱,不完全具备可保风险条件的风险,保险公司若不愿或难以承担该风险,可以选择超额再保险方式将这些风险可保化。超额再保险是指超出一定限额的赔偿责任由再保险人承担的一种再保险。对于原保险人因同一原因所发生的任何一次损失,或因同一原因所导致的各次赔款的总和,超过约定的自负额时,自负责任限额以内的损失由再保险分出人自行承担,超过自负责任限额以上的损失由再保险接受人负担最高限额内的部分。在风险特性曲线上是起到部分右截断的作用,巨大的损失风险将除去,如下图2 所示。正因为如此,大型溢油影响时空范围广、定损难所导致的不可保问题可以通过超额再保险的手段得到缓解。即使只明确部分海洋环境损害,且损失额度已经超越再保险分出人自负额度的情况下,再保险分出人就可以对溢油损害开展赔偿工作,而无需等到完全确认所有的损失。这样有利于及时赔付部分损失,开展生态赔偿和油污清理工作,而且不妨碍对损害的进一步确认,以及再保险接收人对超出赔付额度的赔偿责任。可见,保险人通过再保方式进行溢油风险转移,一方面可以扩大其承保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这些风险满足可保风险的条件。
通过除外责任避免不可保溢油风险。除外责任又称责任免除,指保险人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不承担保险责任的范围,是对保险责任的限制( 李宁等,) 。对于由战争、地震、海啸所导致的大规模海上溢油而言,这类评估困难的、不具备大量同质保险标的、人为故意的,以及自然不可抗力造成的溢油风险可以认为是不可保风险。可以考虑采用除外责任将此类风险排除,使保险标的面临的风险尽量可保化。保险公司没有义务对所有的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风险都给与承保,对于一些损失极其巨大或者原因比较特殊的风险,保险人可以不予承担此保险责任。
4. 3 政府的政策引导
大型溢油环境风险的保险需求是十分迫切的,政策性的保障必不可少。从生态环境救济角度来说,大型溢油的预防、清理、修复及监测等措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长期依赖国家财政救济的做法只会助长溢油风险的不断发生。从经济健康发展角度来说,溢油风险总会存在,企业的石油勘探开发行为通过政府审批有其正当性,高额赔偿有可能将石油企业或作业者推向逆境,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可保化的实践,需要政府做出方向性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扶持,来转变依赖财政的海洋生态环境救济模式,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保险制度保障,从政策层面保障投保行为的合理性,培养并提升海洋石油企业的主动投保意愿,并落实更加严格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溢油风险论证监督机制。
制度建设方面,起步阶段我国宜选择以强制责任保险为主,以自主保险为辅的保险模式作为过渡,以应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大,企业主动性不强的现实情况; 政策引导方面,允许从时间尺度上分散大型溢油风险,给予高额赔偿分期、分批次的赔偿许可,合理设置环境责任保险追溯年限,并鼓励环境风险的再保险,强化环境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当性; 监督管理方面,严把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的风险论证关,强化风险情景的量化分析,推动溢油损害国家赔偿管理办法和货币化赔偿技术标准规范的出台,并重点引领解决大型溢油的科学评估难题。
5 研究小结
随着我国海洋战略和能源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规模和深度不断扩大。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溢油环境风险中的“ 损失” 涵盖生态系统的损失,以及已经和即将实施的修复预防措施所需要的费用。在油气资源密集区域,相对高密度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采油平台、海底输油管线、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FPSO) 以及其他工作船舶均是海上溢油的重要风险源。一旦发生大规模溢油,必将给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的沿岸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并可能引发高额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渔业资源赔偿。因此,有必要对海上勘探开发溢油风险的可保性进行讨论,探索社会化方式分散风险,保障受损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损失及时得到充分的救济。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特征为: 人为事故居多、风险呈现区域集中性、风险损失范围难确定、风险损失不易量化和货币化。风险的可保性主要取决于是否符合风险可保条件。目前对于一般风险的可保条件,学界认为可以承保的风险一般必须满足大量性、纯粹性、可评估性、偶然性、经济可行性和分散性的原则。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风险应运而生,实际很难完全满足理想可保条件,但新的保险需求却实际存在且越发明显。保险泛化理论认为可报风险的界限是相对的,实践操作上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保险实际是一种契约,在一定条件下,只要被保险人和保险人达成契约,风险自然也是可保的。技术上的可保判定不能完全依赖理想化的理论标准。因此,理论上如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引发的大型溢油损失,可能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理想可保条件要求,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保险契约依然有成立的可能。
海上溢油的海洋生态环境风险已成为海洋工程环境监督管理领域关注的重点,但目前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社会化分散机制缺乏操作层面的探索。本文通过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风险特征的总结,结合保险理想可保条件,对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保性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认为该风险在操作层面可以实现有条件地可保,并依据风险特征曲线提出了风险可保化的技术性手段和政策引导建议。
篇4: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可控性论文
对传统风险可控性进行分析过程中,一般重点研究可控条件,而风险的可控性受到可控条件的影响。当下,针对一般风险可控条件而言,相关学者均存在类似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集中在承保风险需满足纯粹性、可评性等方面。因此,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控性进行分析意义深远。
一、海上石油设施溢油风险
(一)石油钻井平台
海上钻井完井作业属于石油开发中十分重要的阶段之一,同时也是事故的高发期,产生井喷、火灾爆炸和石油泄漏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引发事故发生的因素比较多,如平台自身的因素,工艺设计缺陷、设备故障或者船舶碰撞等。此外,还存在很多外在因素,例如飓风、浮冰挤撞等。这部分的作业和设施均相对复杂,如果发生事故,就有可能引发较大污染。
(二)海堤输油管道
对海底输油管道进行分析,其属于海上石油开发系统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设施促使人们实施海上输油过程中更加快捷、安全、经济、可靠。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外物对管道的碰撞和腐蚀疲劳等。如果海底输油管道发生漏油事件,对其进行处置和封堵时的难度较大,泄露的周期较长,对较大范围的海域带来污染。
(三)近岸设施
近岸设施中包括石油储罐、炼化装置和陆源输油管道等。同时,近岸设施当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油品,大约有几十万方。如果泄漏,很有可能会出现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并且会带来十分严重的海域环境污染事故。如大连“7.16”溢油事件,就是因为近岸设施导致的污染事故。
(四)船舶运输
船舶运输属于海上石油勘探、石油开发和生产的支持性环节,工作的船舶主要有多功能船、物资供应船和邮轮等。近几十年来,海上泄油事件在污染事故中占据第一位。对引发船舶泄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碰撞、搁浅和翻沉等。
二、环境风险理想可控条件
对可控风险的一般特性进行分析,部分学者得出一致观点:①风险属于同质形式的,同时大量标的均可能会遭受损失可能。②损失一定是以外的和不可预知的、故意的。③风险一定具备偶然性和随机性,也就是风险发生对象、时间、地点以及损失程度均存在不确定性。④可控性风险导致的被保险人损失一定时足够明确的,或者具有预知性,并且能够用金钱横梁。⑤保险的对象一般情况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⑥风险属于较为纯粹的风险,仅存在损失机会没有获利可能的风险。站在商业获利的角度进行分析,国外相关学者指出,一方面,可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风险当中必须存在比较明确的概率分布和次数分布,这种情况下,能够结合风险频率实现对保险的精算。此外,结合风险具体情况,对保险费率进行科学计算,并进一步明确。站在防止道德风险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相关学者指出,对保险费率的厘定,对于风险的可控性而言,存在一定影响。其认为,对保险费的制定,需考虑到保险人承受能力,从而将道德风险和逆行选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均包含在风险可控性当中,这一现象体现出,保费当中存在的附加成本对方也会为风险的可控性带来一定影响。从上述观点可以总结出,可控风险需满足以下要求:①确保风险满足大数法则需求,风险一定要具备一定同质性。②所带来的损失一定要具备意外性和随机性。③针对个体风险而言,一定具备偶然性和随机性。④对风险进行分析,相关人员可以对其作出适当评估。⑤要求风险是纯粹性的,不存在获利的可能。⑥要求风险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并且借助保费作出科学合理的厘定,以免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需将保费控制在投保人能够承受的这一范围之内。
三、溢油环境风险可控性
(一)可控条件复合性
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对溢油事件风险进行分析得出,溢油环境风险具备一定的同质性,同时存在大量标风险。海洋环境风险中的标,主要指的是承受风险的海洋生态结构和相应功能。从风险性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井涌、地质性溢油风险或者管道破裂等,这些事故大多体现在石油泄露,进入海洋,这一事故的发生,促使一定区域的海洋生态遭到破坏。对此,在我国,大量海上石油平台均具有相似的环境风险性质。与此同时,我国海上风险过多。例如在2013年,我国共建设了196座海上油气平台,其产油量大约为5217万m3。在海上油气平台当中,大约有96%是在南海和北海,而这一区域是海上石油泄漏的多发区域。进行海上石油勘探过程中,对于海上油气平台而言,溢油事故带来的生态风险具有一定偶然性,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关系到石油平台、海底管道和工作船等设备,这些内容存在较为复杂的机械性,而机械设备是人工操作的,海洋环境比较特殊,这种情况下了,人们对风险进行控制,存在较大难度。这些因素导致对海上石油进行勘探过程中,事故发生时间和地点等对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均是难以预知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偶然性。此外,如果溢油事故是因为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的,风险是必然性的,但风险概率主要存在于事故责任相关平台当中。对此,特定平台当中的个体溢油事故是否会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均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进行海上石油的勘探和进一步开发,溢油事故对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具有纯粹性。对于海上溢油事故而言,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所引起的损失在时间上以及空间上,当溢油事故发生之后,破坏水环境,导致水生物遭受破坏,影响了打捞经济,同时也导致海洋生物和哺乳动物以及部分海鸟死亡,进一步向着生态系统结构层面传导,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系统服务功能遭受损失。与此同时,一些大型溢油事故所污染的空间范围比较广,延续的时间也较长,这种情况下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会更大。这些损失自身并不能为投保人带来一定经济利益,对此,溢油事故对环境带来的损坏决定这一类风险属于纯粹性风险。
(二)可控条件矛盾性
对于地质溢油事故而言,其所带来的损失很难评估。引发地执行溢油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底层出现断裂现象,促使天然底层下部向外渗油,这和井涌之间存在一定差别,对事故作出相应评估,发现地层破裂所在位置、数量等均存在较大的随机性。而在漏油的断层位置并不一定存在检测传感器。与此同时,进行溢油量的估算,其中有一些数据是难以获取的,这对于溢油量的计算带来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海洋环境容量损失进行评估过程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若对环境带来的损失没有收到法律的认可,就认为海洋环境所受损失不具备可控条件。对于海洋生态损害这一内容而言,人们对评估范围进行划定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对于海上溢油事故而言,起属于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污染所带来的后果关系到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功能的各个环节。在同一个污染事件当中,除了对生态带来破坏,例如环境污染、生物死亡等,还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此外,溢油事件的发生,对生态的破坏存在一定潜伏期,在这一潜伏期内带来破坏的可能性较高。这种情况下为对生态产生长期破坏风险,但是依旧没有边界。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进一步强化了受害人对利益的保护,逐渐倾向于对责任的保护,司法的进一步演进,对风险空间和时间尺度存在一定的不可评估性,从而导致保险公司遭受巨大损失。
四、海上溢油环境风险可控化策略
(一)溢油风险的特点曲线分析
对风险损失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将风险损失、发生事故等作为基础进行综合性分析,而风险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次数,可以基于其频率进行风险损失程度的曲线设计。对于非寿险进行分析,以风险分布情况作为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损失额度较大的风险事故而言,这种事故发生率不高,但是损失额度较小的风险,发生率较高。其次,损失额度较小的情况下,其频率也会相对较小,损失量增加的情况下,发生的概率也会明显增加。损失额度达到一定量的同时,损失频率也会随着损失量的增加而增长。溢油风险特点的曲线,多具有正太分布、对数分布的特点。
(二)溢油风险可控化的技术手段
设置免赔额去除部分小额度赔偿溢油风险,基于保险可控风险的内涵可以看出,理论层面上损失程度较小,且发生概率较大的溢油风险,则属于保险效果相对较差的风险。这一类小额度风险可能会影响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相关的附加费用较高,对保险双方均会带来不利影响。免赔偿额度的设置方式,即为基于上述问题所设计的保险方法,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控制溢油事故的发生率。免赔偿额的设计中,可以将石油勘察的范围、工作的内容以及控制的情况等金雄综合分析,明确保险中的重点赔偿项目。
(三)政府政策引导
大型溢油事故环境风险对保险具有较为迫切的需求,因此要求具备相应的政策性保障。对生态环境救济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在进行大型溢油事故的预防和清理过程中,对资金需求量较高,而对于这些资金而言,一般是通过国家财政救济而实现的,同时具备长期性。但是,如果一直依靠财政资金,就会导致溢油事件的发生难以控制,站在经济健康的角度进行分析,溢油风险是长期存在的,企业对石油进行勘探的过程中,需通过政府的批准,而高频赔偿有可能会导致石油企业作业者出现逆向倾向,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控化实践,要求通过政府对其指明方向,从而实现循序渐进引导和扶持,改变原有依赖政府的状态,帮助其建立相对完善的保险制度保障,站在政府层面确保石油企业投保行为具有较高的合理性,进一步提高海洋石油企业的主动投保意愿。
五、结束语
石油勘探溢油事件属于人类对海洋石油进行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发生较为频发的环境事件之一,海上溢油事件的发生,对海洋生物、海洋周围环境均带来极大的破坏,并且为企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伴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需求的日益迫切,人类开发技术也迅速发展,人类并不会停止海上石油开发的脚步。人类主要一直进行海上石油的开发,海上石油溢油风险就会一直存在。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险制度迫在眉急,结合海上石油溢油事件风险的具体情况,分析溢油事件可控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石油企业风险。
参考文献:
[1]杨红,杭君.基于MODIS与HJ-1多源卫星的上海海域溢油事故诊断[J].海洋科学,2014,10:90-97.
[2]栾晓,崔志松,高伟,文小龙,徐广飞,李倩,孙承君,郑立.发光细菌法在黄岛溢油污染海水遗传毒性评价中的应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04:665-671.
[3]曾江宁,徐晓群,寿鹿,廖一波,陈全震,郑平.海底石油管道溢油的生态风险及防范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03:120-123.
[4]廖国祥,代丽利,卢伟志,叶金清,刘长安.基于随机情景模拟统计的海洋溢油污染风险分析――以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海洋通报,2016,04:467-479.
[5]强恩芳.中国与韩国海上溢油应对比较研究――利益相关者框架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2,23:204-209+213.
[6]邹和平,牟林,崔晓健,宋军.论建立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机制的必要性[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09:80-83.
作者:于娜 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
【浅谈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保性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