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

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

2022-09-21 08:35: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zon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

篇1: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

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

本文试图对认知语言学作符号学分析.首先分别介绍认知语言学和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要点,然后将两者加以比较,得出以下结论:认知语言学在哲学基础、方法论和应用范围上与皮尔斯符号学基本一致,在理论上属于皮尔斯符号学体系,但更强调认知上依赖身体经验和通过事物间的象似性.最后指出认知语言学的优势和局限性.

作 者:郭鸿 Guo Hong  作者单位: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26(4) 分类号:H030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符号学   比较  

篇2:认知语言学管窥

认知语言学管窥

论文扼要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发端与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认知语言学在西方、俄罗斯的研究状况及主要代表人物.

作 者:李华 LI Hua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0(1) 分类号:H0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理论基础   俄罗斯  

篇3:认知语言学文化差异推理分析论文

认知语言学文化差异推理分析论文

一、语义联想的文化差异如:hebecameengagedtoIsabel。ThiswasnosurprisetoMrs。Bradeley,sincetheyhadbeeninseparableforyearsandoneknewthatIs—abelwasinlovewithhim。译成:他和伊沙贝尔订了婚,这件事布莱德蕾太太倒不诧异,因为两人耳鬓厮磨已有许多年,而且人们都知道伊沙贝尔爱他。(原文、译文引自张今的《文学翻译原理》P161)。文中inseparable译成“耳鬓厮磨”,首先是由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inseparable的语义内涵:不可分离的。然后再由主体认知的结构逻辑部分按照原文

(1)他已同伊沙贝尔订婚,

(2)他们俩在一起已多年,

(3)人们知道伊沙贝尔爱他,这些前提来确定inseparable的语义引申和外延所指,从而达到对inseparable的正确的、透彻的理解:两人关系已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并将之作为推论汉译表达的前提,再由主体认知结构的百科知识:汉文化所描绘的“两人之耳与鬓互相接触比喻相爱之久”,如《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咱们从小儿耳鬓厮磨……”推论出inseparable的汉译表达为“耳鬓厮磨”比较传神。对于同一词汇的理解,不同民族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语义联想与推理,这种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中的障碍可以借助认知理论得以解决。

二、词汇空缺的英汉差异

这里谈的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hip—pie一词的翻译吧,因文化差异,汉语中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后定译为“嬉皮士”,其实是因为hippie是60年代美国独特产物,是指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头蓄披肩长发,身着奇装异服,沉湎于酗酒吸毒,根据这一文化语境,汉译时联系到汉语中的“嬉皮笑脸”,推论到“嬉皮”,然后产生“嬉皮士”。

三、词义冲突的文化差异

这里的冲突是指原语词语所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或相反。如“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一短语的英译,就不能简单地译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这样一个对等语,而应先由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语义内涵:“bourgeoisliberalization”,然后由主体认知的结构逻辑部分来确定它的语义引申和外延,再由主体认知结构的百科知识部分,即: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是指一种背离正确思想的行为,有贬义;而西方文化中,“bourgeoisliberalization”是在反封建斗争起过积极作用的一种政治主张,是褒义的,由此推论出这一短语的英译表达应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aimingatcapitalistrestoration”,这也是一个认知主体推理的过程。

四、语用涵义的文化差异

词汇的涵义是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里不一”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如在译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时,有人将之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形式对应,词义贴切,似乎无可挑剔,但由于译者没有从认知角度来进行思考推理,这种译法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语义。其实根据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和逻辑部分应推理出eatnofish和playsthegame应有更丰富的语义引申和外延所指,这是进一步推论汉译表达的前提,而后由主体结构的百科知识部分:“英国历史上新就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与新政。”可推理出eatnofish表示“忠诚”之意,而playsthegame汉译应为“为人正直”,所以此句的汉译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五、民族心理差异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衍变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性格、情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心理模式和心理特征。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不同的民族心理,这种差异会产生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的障碍。认知理论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有一例句: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如何翻译该句中的“胖了”是关键,依据认知理论和方法,当然可以如下推论得出最佳译文。首先由主题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胖了”的英文语义内涵“fatter”然后再由主体认知结构逻辑部分和百科知识部分的结合来确定:如果将此直译“fatter”,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会和不解。中国人对于“说我胖了”容易理解因为这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胖了”意思是“发福了”。而美国人不仅无此礼仪习惯,更担心害怕或是非常忌讳肥胖,很自然会把“说我胖了”误解为一方对另一方的一种提醒或告诫,由此推论出在英译时应增加一些释语,以求准确向西方人传达原句语义:Afterexchangingafewpoliteremarkswhenwemet,heobservedthatIlooked“fat”,andhavingmadethatcom—plimentaryremark,hestartedaviolentattackontherevolutionaries。由此可见,针对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的空白、冲突、寓意和联想的不一致以及民族心理差异给语言翻译带来的种种困难和障碍,正确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推理理论和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从而帮助实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准确正常的交流沟通和语言移植活动。

篇4:谐音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谐音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摘 要:歇后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本文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跨域映射理论,分析下谐音歇后语这种语言现象存在的认知语言学基础,并深入探讨谐音歇后语背后的认知以及其存在和使用对日常会话的影响。

关键词:歇后语;谐音;认知语言学;跨域映射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32--02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进步,歇后语这种语言现象早已为人所知,已经成为了一种智慧的象征。不仅有着深邃的文化底蕴,也隐含着幽默风趣的情调。在众多歇后语中,谐音歇后语所占的比例很大,本文旨在以谐音歇后语为分析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利用跨域映射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探讨,分析谐音歇后语存在的认知语言学基础。谐音歇后语能为枯燥的生活以及日常会话带来轻松和趣味。本文从众多的歇后语中,归类和整理了一些为大家熟知和使用的谐音歇后语,将其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这些歇后语极具诙谐、幽默、风趣,除受社会文化背景等原因影响之外,谐音歇后语之所以在众多歇后语中脱颖而出,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是因为其内在隐含了深厚的认知语言学基础。

二、理论背景

1.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部分,“歇”去后半部分,就可以领会和猜出来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有谚语的作用。

常见的歇后语一般分为四类:第一类,谐音歇后语,如,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第二类,喻事歇后语,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恒心。第三类,喻物歇后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第四类,故事歇后语(典故,成语等),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突如其来。

2.谐音

谐音,是以语言的语音为联想的基础,通过读音联想到读音相近的词语是汉语联想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汉语的拼音由声母和韵母组成,一般情况下,判断词语和词语之间是否是谐音,就看它们的读音是否相同或相近,声调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如:明――鸣(语音语调完全相同);明――命(语音相同语调不相同)。

3.跨域映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通过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观察世界并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学科。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大体上分为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学和认知语用学。而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这是因为人类思维源于人的生物本质,躯体经验和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基本的意象图式,再经过隐喻和转喻模式,物理空间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一个词的意义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赵艳芳:77)

映射,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指两个矩阵中子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认知语言学借此概念喻指人类独有的,对不同认知域之间意义的产生、转移和处理的认知能力。以投射映射来讲,它是指将一个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域上。比如,人们要理解一个目标域,可以通过某些始源域的结构或相应的词汇来认知。这个映射的过程是在构建我们的知识基础,以具体的概念为桥梁帮助我们理解和认知抽象的概念。

三 、跨域映射在谐音歇后语中的反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早已证实了此现象,人们在日常会话交流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隐喻,甚至有些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本文所述的歇后语就是特例。那么人们在日常沟通中是怎么在自我意识里理解对方隐喻的真意呢?在人们的认知之中有一个始源域与目标域的转化,就是通过交流经验的积累,使得人对跨域映射有深入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人们之间自然而然就能通畅交流。

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组成,始源域的结构和概念较清晰明了,相对而言,目标域的结构和概念较模糊钱不清。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意象图式映射到目标域上,让人们通过始源域这个概念结构来构建和认知理解目标域,跨域映射就是隐喻的内在结构。

关于跨域映射,美国认知学家Gills Fauconnier 认为,“跨域映射是人类生成、传递、和意义等认知活动的中心”。由此我们可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跨域通过隐喻这种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这样的话,如果两个域之中存在同音、同形或者文化含义上某种相同或相似之处,他们之间就可以发生跨域映射。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也是跨域映射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跨域映射也能通过其他不同的方式发生。以歇后语为研究对象,我们很容易找到很多经典的歇后语都能呈现这种跨域映射。在谐音歇后语中,后半部分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述属于始源域,而谐音过的语言表述属于目标域。原汁原味的语言所蕴含的意义也通过隐喻的方式,同时以发音相同或相似这一特点为媒介,映射到谐音过的歇后语中,这样就使得原先的含义和谐音过后的`含义都呈现出来了,简单明晰,生动有趣。

例如:

1).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始源域:一青二白 目标域:一清二白

小葱拌豆腐,这个歇后语已经传为经典。从色彩上看,小葱的青和豆腐的白很鲜明。始源域“一青二白”的基本意思是通过谐音映射到目标域“一清二白”,很显然,“青”与“清”语音相同,为谐音,因此,“一清二白”既保留了小葱颜色的“青”这一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做人要“清清白白”这一要传达的真实内涵。

2). 踩着石头过河 ―― 脚踏实(石)地 始源域:脚踏石地 目标域:脚踏实地

踩着石头过河,很显然,始源域“脚踏石地”的意义就很明析了,过河,踩着石头,才不容易陷入淤泥,实为“实地”,河才能过的踏实。“石”与“实”为谐音关联,“脚踏实地”不仅仅隐含了“脚踏石地”的原意,还告诉了我们做事情要踏踏实实这个道理。

3). 公共厕所扔石头 ―― 引起公愤(粪)

始源域: 引起公粪 目标域: 引起公愤

这条谚语雅俗共赏,不失为一个很通俗化很生活化的经典。往公共厕所里扔石头,很容易就公粪四溅,在厕所方便的人情何以堪?谁人不愤怒!群起而攻之亦不为过。“粪”与“愤”为谐音,“引起公愤”内含了“引起公粪”的原意,使得我们认识到公愤背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这一不文明行为的后果。

4). 打破沙锅 ―― 问(纹)到底

始源域:纹到底 目标域:问到底

打破沙锅问到底出自典故,已经被广为使用,不仅仅是一个俗语,也是一个歇后语,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纹”与“问”为谐音,以谐音为媒介,“问到底”反射给了我们“纹到底”的原意,即因为打破沙锅才导致的裂纹,也蕴含了打破砂锅问到底传达给我们的真意,它常常用来描述做事情不追根问底不甘心的行为。

5). 三更半夜出世 ―― 害死(亥时)人

始源域:害死人 目标域:亥时人

三更半夜,即为亥时;三更半夜的出生的人,即为亥时人。三更半夜出生,一般来说,各种折腾人,孕妇和家人各种不方便,医生也不是正常上班,等等。当然这里用“害死人”有点夸张,这种修辞法为了得到强调的效果。“亥时”与“害死”为谐音,根据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和谐音映射,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亥时”,此歇后语的意义就浅显易懂了。

6). 孕妇走独木桥 ―― 铤(挺)而走险

始源域:挺而走险 目标域:铤而走险

顾名思义,孕妇是挺着大肚子的,即为“挺”。孕妇走独木桥,是挺着大肚子走着危险的路。“铤”与“挺”谐音,铤而走险是一个成语,结合歇后语前半部分“孕妇走独木桥”,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个歇后语的意义。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可知,这类歇后语经过跨域映射,以发音相同或相似为媒介,使目标域不仅仅保留了本身的意义,还内含了始源域的原始意义,这样谐音后的歇后语就同时具有了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双重内涵。这种谐音映射法,一方面借用了原来未被谐音的词的意义,另一方面拥有了谐音后词的意义,即,真正让人认知的内涵意义。这就使得歇后语更加有趣味性,更能引人注意,以上几个例子都是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四、总结

谐音歇后语的存在确实很有价值和意义。虽然,有些不为人熟知,但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和使用之,谐音歇后语不仅仅能为会话者的话语增加幽默智慧感,更能委婉地传达会话人的真实意图,以避免尴尬。任何事物都有其利与弊,一方面,有些谐音歇后语,充分利用了跨域映射,这使得语言更具美感,趣味和幽默,是对自然界语言系统本身的创新性、挑战性的应用,这种使用扩大了汉语中某些词的使用范围。另一方面,有些恶意的谐音使用现象也不是不存在的,甚至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要谨慎对待,关于语言使用的多样性与规范性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也是今后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因此,如果把谐音用于更多的歇后语,应该以正确客观地审视之。要对谐音歇后语进行规范,看清利弊,积极发现不足,合理使用并改正,才能促进整个语言系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李弘. 语音隐喻初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3]蒋磊. 歇后语的分类与英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4]王斌. 映射及其认知运作. 外语研究, 2001.

[5]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宗武. 歇后语的特点、分类及发展.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1990.

篇5:浅谈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 认知语言学 语言认知能力 学业弱势群体 大学英语教学

论文摘 要:我国高校里外语学习方面“学业弱势群体”(ADG: academically disadvantaged group)的存在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现实,这引发了语言专家对外语学习中个体差异的关注。造成个体差异的因素一般被分为两类: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外语学习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在认同个体语言认知能力差异存在的同时,指出应该在实际外语教学中体现对该差异的尊重,并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改善现有的外语教学。

1. 引言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学历类军事工程院校,属高考提前批次一本。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虽然近年来学员英语入学分数日益高涨,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员严重偏科,对英语学习充满畏惧情绪和痛苦回忆。这种个体差异给英语教学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的同时,也给善于思考的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和思考:造成个体差异的根源在哪?英语是刻苦努力就能习得的吗?教师应该怎样帮助不擅长英语学习的学生征服英语?

其实,几乎在中国的每一所高校里(尤以理工科类院校为典型),都有这样一批外语学习方面的“学业弱势群体”。因缺乏外语学习能力而焦虑不安、失望沮丧,他们的外语成绩要大大低于其他课程的平均成绩。甚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是因为英语方面的弱势影响到毕业后的深造和就业。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引起了很多外语和教育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关注(顾伟勤,:62)。

2. 个体语言认知能力:造成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现实中经常会发现,很多人轻松就能把英语学得很好,而另外一些人则是费时低效。这两类极端的例子带给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很多启发和动力,于是他们纷纷开始了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因素研究。在过去的十多年,我国外语界在该领域的研究蔚然成风并且成效显著(文秋芳,1995;马广惠,;单士坤、谷旭,2008)。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形成个体差异的原因:学习方法、动机、策略及性格。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研究即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希望给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点借鉴。

2.1 语言学能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能力观

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也称语言潜能或语言能力倾向。综合许多语言学家的解释,预言学能就是学习外语所需要的认知素质或者学习外语的能力倾向,即一种固定的天资(杨连瑞、李绍鹏,:148)。它取决于学习者的某些相对稳定持久的特性的总和,是一种类似于音乐或绘画天赋的特殊才能。语言学能由以下四种认知能力构成:(1)因素代码能力;(2)语法感知能力;(3)语言归纳能力;(4)机械记忆能力。因此,语言学能是一整套由不同的能力所构成的组合,它能使某些学习者比其他人更快地学会一门语言(转引自顾伟勤,2008:63)。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语言构式组成的清单库,是总体认知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是逐个习得的(刘正光,2009:29)。

2.2 认知语言学对个体语言认知能力的解释

不难看出,尽管表述不同,以上两个概念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事物:个体的语言认知能力。Chomsky的《句法结构》发表后,“语言能力论”理论风靡一时(1980)。根据以上定义,语言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能力。正是这只“无形之手”,操控着外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的学者认为语言是一种能力,外语能力的形成和获得应该是一个学习者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宁春岩、宁天舒,2007:39)。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语言学家在承认个体间的确有语言学习能力差别的同时,也反对“语言习得天才说”。因为天赋只是认知的生理基础,没有通用认知处理机制,尤其是记忆功能的启动和不间断运行,再好的语言学能也是资源浪费。顾伟勤(2008:62)就认为,在各项技能学习中,学能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比对任何其他技能学习的影响似乎都要显著。不过学能低并非意味着学不好英语,只是意味着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让课堂教学和教师大有作为。

3. 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紧紧抓住人类是怎样认识头脑所处的世界的,认为语言研究应该融于对人类的经验的研究,而不是将语言视为纯粹的、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形式(蓝纯,:109)。基于这种认识,认知语言学诞生的30年间,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目光从对语言和认知的研究上逐渐转向对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的影响上(刘正光,2009:29)。

3.1 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分级教学很必要

既然承认存在着个体语言认知能力的差异,在教学上就应该充分体现出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但现实是,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停留在大班教学及总结性评估阶段,忽视个体差异,缺少个性化学习环境,对过程评估关注不够。对于技能性极强的外语教学来说,“千人一律”的非学分体制,“千篇 一律”的教材和教学进度,显然是不可取的(宁春岩、宁天舒,2007:40-41)。

承认个体差异,缩小差异,就必须使学习对于学生富有实际意义。当学习符合学习者的目的时才会有意义;当学习者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发学习才会最持久、最深刻。鉴于目前英语大班教学现状和学习者语言水平参差不齐,对他们进行分级教学是比较现实的做法。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选择难度不同的英语课程进行分层学习。教、学双方在这种情形下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分级教学尤其可以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完成学业上的自主建构。

3.2 语用教学应被给予足够重视

语言是以交际为终极目标的。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特征(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义具有中心地位;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里面,“语言以使用为基础(usage-based)”列于首位(赵艳芳,2009),这就决定了语用教学的必要性。但在传统英语教学中,语用知识一直被认为是与语法不相干的附属品,又因其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地位一直很尴尬。长期以来,关于“语用可教性”的论证也曾经是语言学界争议的焦点(段伶俐,2007:140-144)。但有足够的实验证明,语用不仅是可“教”,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课堂教学。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同等重要,到高级阶段也许比语言能力更重要(刘润清、刘思,2005:218-225)。何自然也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学英语只求增加词汇量,只求造出合乎语法的语句,还是远远不够的(2008:199)。

在具体的语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多采取交际法教学,尽量输入能创造真实语言环境的、自然的语料信息;(2)适当增加语用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为语用能力很大程度上涉及“跨文化能力”;(3)同时兼顾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在输入中凸显语用特征。

3.3 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教师大有可为

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但“学习不是对学生发生的事(happen to students),而是由学生发生的事(happen by students)”(刘新荣,:35-38)。这时的教师不应该霸占课堂话语权,而应该作为中介者在需要时介入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而有效的“干预”。William和Burden()这样概括教师的中介作用:“赋予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协助学生获取并有效处理语言材料;师生互动;促成学生对教师中介意图的理解与反馈。”

教师的中介者角色是一个集建议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合伙人于一身的角色。可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需求给予及时的指导,以帮助他们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变“无意识”为“有意识”。

此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情境,因为真正的、完整的语言知识只有在真实语言学习情境中获得,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而积极的思维。

3.4 增强显性知识和显性教学意识

从年龄上来说,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学得,而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的学习则在儿童期效果较好(转引自陈斌蓉,彭金定,2008:89)。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学习显然已不是“习得”隐性知识的最佳年龄。显性知识让学习者直接准确地掌握抽象规则,还可以作为输入不充分的补充。

对于显性教学,Ellis提出了10条原则:(1)确保学习者掌握丰富的城市化表达式并获得以规则为基础的能力;(2)确保学习者主要关注意义;(3)确保学习者同时关注形式;(4)不忽略显性知识的同时关注学习者隐性真实的发展;(5)考虑学习者的“内嵌大纲”;(6)大量的语言输入;(7)大量的输出机会;(8)尽可能地用目的语进行互动;(9)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10)评估时,同时考察学习者的自由输入和控制输出。

3.5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Holec(1981)将自主学习定义为一种学习者自我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Zimmerman和Bandura则把自主学习理解为:学习者能够激发内在的动机,能够应用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的学习方法,能够定时而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1994)。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简言之,自主学习理论有三个维度:自主规划;自我监控;自己评估。

然而,心理学家Vygotsky在承认学习过程中有自我差别的同时却认为,与他者的互动是知识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转引自谭芳、刘永兵,2010:44)。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它们以对话的范式、对话教学、对话课堂及课堂互动等形式将学习的发展过程纳入社会因素与认知因素相融合的更加整体与宏观的理论视阈之内(ibid.)。

为了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能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必须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这有利于学习者的怀疑性、独立性、主动性、挑战性和创造性得以尊重、构建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自主学习理论最具挑战性的观点之一就是自主意味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转引自徐锦芬等,2010:61);21世纪时被Benson概括为“more interdependent than dependent”(转引自乔梦铎等,2010:13)。

4. 结语

造成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因素有情感方面的,还有认知方面的,而后者极有可能权重更大。个体的语言认知能力是一种内在机制,外在表现依赖于各种语言形式和技能。但它就像一块“认知海绵”(顾伟勤,2008:63),能将新的知识或技能自然而然地吸附到现有的知识或技能上,使两者迅速地融合一起。

个体语言学能的差异带给英语教学的启示是:要在教学上体现和尊重这种差异;结合学习者年龄因素多开展显性教学;重视语用教学,以输出带动输入;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促进学习过程中社会因素与认知因素的融合。

参考文献

Chomsky, N.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William, M. & R.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Zimmerman, B. J. & A. Bandura. Impact of self-regulatory influences on writing course attainment[J].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994(31).

陈斌蓉、彭金定. 论弱接口说与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J]. 中国外语,2008(4):87-90.

段玲琍. 语用能力的可教性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140-144.

顾伟勤. 重谈语言学能——外语学习中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构成[J]. 中国外语,2008(6):62-67.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99.

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09.

刘润清、刘思. 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J]. 2005(3):218-225.

刘新荣. 对研究生教育后现代主义角度的审视[J].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4(5):35-38.

刘正光. 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中国外语,2009(5):29-35.

马广惠. 高分组学生与低分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报告[J]. 外语界,1997(2).

宁春岩、宁天舒. 试论外语教学的自然法则[J]. 中国外语,2007(2):38-41.

乔梦铎等.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解决思路[J]. 中国外语,2010(5):8-14.

单士坤、谷旭. 大学英语学习不成功者的元认知策略培训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08(3).

谭芳、刘永兵. 语言、文化、自我——论巴赫金与维果斯基理论核心思想之“殊途同归”[J]. 外语研究,2010(3):40-45.

文秋芳. 英语学习成功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徐锦芬等. 培养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60-64.

杨连瑞、李绍鹏. 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J]. 外语学刊,2009(5):148.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篇6:浅析认知语言学的述评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代表一种语言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语义;语法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

“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2]

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3]的概念。维氏认为, 无法用一种共同的属性来描述一个范畴中的全体成员,只是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的交织联结成范畴的整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维氏的“家族相似说”否认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任何共同的本质, 向经典范畴观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触发了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审核。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先后发表了他们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把具有“家族相似”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4-6]。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 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 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化研究的巨大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按照哲学的承诺和信念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 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客观主义的认知观代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所有的理性思维牵涉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的规约才能获得意义”[7]。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不受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制约。人类的心智就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 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典型理论形态。

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信奉的是所谓非客观主义的哲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第二代认知科学坚决反对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客观主义认知观忽视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人的生理基础在形成概念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9]: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范畴、心智来自身体经验,那些不是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一致。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语法、句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语义不只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是通过身体和想象力获得的,而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这与客观主义语义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 两者的划分具有深远意义, 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认知科学理论, 不至于将其间的不同流派混为一谈。”[10]

篇7:浅析认知语言学的述评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 (Frame Semantics),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

(一)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Fillmore指出:“框架语义学提供观察词语的一种特别方式,同时也努力描写一种语言新词的产生和已有词语里新意义的增加,或将一段文章中各部分的意义组合到一起,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意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11]。在框架语义学中,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或认知结构,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一个“框架”作为在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 是跟一些激活性语境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11]。以Fillmore着名的“商业交易”框架为例。这一框架涉及的概念包括: 拥有、给予、交易、钱。这样一个场景图式中的元素包括:钱、商品、买方、卖方。其他元素还包括:价格、时间、找钱等。根据这些概念, 我们就可以对一系列词语的意义、用法及语法结构进行对比描写。例如,英语中的buy, sell, spend, cost, charge, price等等。如果我们把商业交易框架与其他框架进一步结合起来, 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描述和解释像tip, bribe, fee, honorarium, taxes, tuition这样的词语。由此可见, 框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结构。语言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和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要理解词义必须将其放置于人们的经验与社会文化的习俗框架中,理解人们的经验与社会习俗。

(二)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Langacker的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该理论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详尽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描述框架。认知语法对语法和语言意义的本质提出了新的理论[12]: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2.语法结构(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它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语义结构的规约象征化(conventional symbolization);

3.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 句法(和词法)在本质上和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

4.基本真值的形式逻辑用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显然,这些基本假设跟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基本假设是针锋相对的。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只有三类单位:语音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语音单位和语义单位是构成象征单位的两极,两极之间的联系是象征联系。例如,英语单词cat 作为一个象征单位就是[[CAT]/[cat]],其中大写字母代表语义极,小写字母代表语音极。象征单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一定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代表是约定俗成的。各种语法范畴和语法结构式都是象征单位,只有具体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别。语法研究不可能脱离语义。因此认知语法打破了词汇和词法、句法的界线,认为词汇、词法和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可借用象征关系对这一连续体作穷尽性描述。也就是说象征关系高度概括性使得认知语法能对语言不同层次作出统一性解释。    (三)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akoff & Johnson,Langacker及Talmy等。Lakoff & Johnson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Talmy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与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Lakoff 在1987年出版的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学科基础。Wikipedia百科全书对认知语义学的定义为: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它否定传统形式语言学的语音、句法及语用模式,将语义学视为有意义结构的认知表示法。

根据Talmy的论述[13],认知语义学研究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概念内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内容, 还包括情感、感知等体验内容。意义结构是概念化的,也就是说,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而概念与感知经验和世界经验相关,不同的说话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相同的经验进行概念化。意义既不是完全客观的, 也不是完全主观的。意义被认为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例如,根据传统语义学词典“单身汉”指“未婚成年男子”,但在特定的文化下,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语义概念与此定义并不完全吻合,因为像“和尚”、“道士”等根据教义规定是不能结婚的。尽管和尚、道士完全符合单身汉的定义,我们几乎不把他们称为“单身汉”。

三、对认知语言学不足之处的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也有它的局限性,像所有语言理论一样,认知语言学也是如此。认知语言学是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动,它弥补了这些学派的一些缺点,提出了许多解释语言的新思路, 对语言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同时它也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弃了其他学派的合理的地方,而且我们不能期望它解决语言学中的一切问题。认知语言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语言世界及其规律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认知对语言的影响。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语言认知是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但语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影响到人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例如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不同,会导致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范畴也不一样,那么就会影响语言使用者观察、认知世界的方式。英语的语法中有单复数标记,复数在名词后加-s,单数为零标记不加-s。以英语为母语者,他们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必须符合语法的要求。久而久之,在认知世界时候就会关注事物的数量特征,因此他们在单复数的使用上可以完全不犯错误,而我们中国学生却经常在这上面犯错误,原因是我们的语法中没有这个数量范畴,所以在认知世界时,就不会去关注数量的多少。

在家族相似性上建立起来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 范畴中有一个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14],其他非中心义项则是依据这一中心义项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在一个范畴中,特别是在有多个义项的范畴中,如何确定一个中心义项?应该是概念形成时的最初义项,还是后来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心义项?我们不能确定一个中心义项是中心意义、基本意义、或者原始意义,也就说不上其它成员都是以一个原型义项为中心向外延伸而成的。各语言中都有很多同义词,它们是属于同一范畴,还是属于有相同原型义项的不同范畴?另外,在语言中有反义同词现象例如twilight (曙光;也可意为:暮色),overhear(无意听到;也可意为:有意偷听),sanction(批准,授权,支持;也可意为:制裁,禁止船出入港口)。相反的义项一般说来不可能置于同一范畴中,那么在反义同词语言现象中,相反的义项是属于同一范畴,还是不同范畴?原型范畴理论似乎对此尚未作出合理的解释。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新兴学派,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它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极具挑战性,并逐渐被世界大多数语言学者所认同。随着研究的深人,理论体系的完善,认知语言学对语言规律的揭示会更加全面,人类语言的奥秘会一点一点地被揭示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6).

[2]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6.

[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7-38.

[4]Labov. W. The Boundaries of Word and Their Meanings[A].Bailey & Shuy. New Ways of Analyzing Variation in English [C].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73.

[5]Rosch, 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Semantic Categorie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5: 4.

[6]Rosch, Eleanor & Barabara B. Lloyd.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C].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78.

[7]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preface.

[8]Casad, E.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the Redwoods [C]. Berlin: Mouton de Gruyer, .

[9]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10]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

[11]Fillmore Charles J. Frame Semantics [A].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C], 1982:111-137.

[12]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3.

[13]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 5.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4)

篇8:浅议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浅议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是上个世纪末,自欧美新兴起的语言科学,是语言科学的前沿性研究科目.认知语言学主张正视语言研究中一些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发掘语言中的认知机制,从各个层面深入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因为认知语言学的实践性、研究性较强的缘故,其在语言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我国自引进认知语言学的概念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就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发表了作者本人的看法.

作 者:姜丹丹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633.4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外语教学   指导作用  

篇9:符号学和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合流

符号学和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合流 --《语言符号学》述评

1.引言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王铭玉的新著<语言符号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符号学界第一部专论语言符号学问题的著作.集在符号学领域1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之功,作者1998年完成了该书的初稿,在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向全国公开征选“研究生教学用书”的活动中,被确定为教育部1999-2000年度“研究生教学用书”遴选推荐的重点书目之一,收入中国外语知名学者文库.作为王铭玉教授的学生,笔者有幸聆听了王铭玉讲授的符号学课程,并有幸首先得到教授的专著,阅罢全书,更为他广博的.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所折服,更加体会到“十年磨一剑”这句古训的意义之所在.

作 者:陈勇 Chen Yong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2005 “”(3) 分类号:H0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相关文章:

1.网络语言的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论文

2.幼儿语言学情分析范文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论文

4.语言学论文

5.法语时间观的文化语言学分析论文

6.苏轼《蝶恋花·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7.英汉语言学论文

8.语言学论文题目

9.对比性标记语的关联-认知分析

10.认知心得体会

下载word文档
《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