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专业本科论文题目
“开跑车的乞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语言学专业本科论文题目,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语言学专业本科论文题目,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语言学专业本科论文题目
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3、“微时代”下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
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
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
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
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
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
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句子形态的差异及启示
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
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
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
21、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
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
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
28、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
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方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
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探索与应对
33、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初探
34、西北地区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浅见
35、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36、试析模块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英语词汇增长路线图理论研究
38、语法及语法教学: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变——D.拉森-弗里曼的语法观及语法教学刍议
39、周作人的直译观及其嬗变
40、新教学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分析
41、论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转变
42、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4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警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44、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45、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英文电影片名中译
46、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7、论《论语》英译中的语用充实
48、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49、英美影视作品中“神翻译”的定义及方法探析
50、电影片名翻译的跨文化解读
51、“讨论”与“演讲”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52、单词配对法对双语词汇翻译的影响
53、素质教育视野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开发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54、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元认知策略
55、语境中语块的加工及其影响因素——以中级汉语学习者为例
56、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管见
5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58、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59、平行文本视域下的企业简介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60、文化差异的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英语专业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1、简论Jane Austin 的爱情婚姻观
2、Jane Eyre's Linguistic Features
3、从《简爱》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4、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5、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6、批评方法之我见
7、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8、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9、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10、《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1、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2、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14、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15、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16、伍尔夫女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论夏洛特-勃郎特《简爱》中性别文化政治
18、简-奥斯丁之《傲慢与偏见》一书中达西先生之蜕变
19、论简-奥斯丁在《爱玛》一书中的妥协艺术
20、艾米莉-勃郎特《呼啸山庄》中场景要素之研究
21、The Independent Spirit of Hester Brynne in The Scarlet Letter
22、On the Meanings of Images in Moby Dic
23、Democratic Idea in Leaves of Grass
24、The Analysis on different Concept of Value in Sister Carrie
25、The Influence of Inferiority Complex on the works of Charlotte Bronte
26、On the Realistic Style of Chaucer's Canterbury Tales
27、On the Essence and Specialty of Shakespeare's Tragedy
28、从《呼啸山庄》的心理分析探索艾米莉-勃郎特的内心世界
29、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30、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之对比研究
31、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32、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中情爱的分析
33、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34、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Burns' Poetr
35、On the Fatalistic Ideas in Hardy's Works
36、A Further Study of the “Code Hero” in Ernest Hemingway's Works
37、American Slang in Catcher in the Rye
38、Different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39、A Study of the Themes of the Poems by Emily Dickinson
40、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41、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42、美国现实主义运动的特点
43、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人物盖茨比》
44、当代汉语与外国的联系
45、《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46、《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
47、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48、《红字》里的象征主义
49、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50、A Brief Approach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igion on Literature
语言学论文题目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
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
从英语拟声词出发反思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
索绪尔语言符号观评述
论语言学研究的论域构成与价值流变
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
威廉·冯·洪堡特语言学思想论析
浅谈俄罗斯人对音素的偏好
维吾尔语语素问题新探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及相关启示
简评哥本哈根学派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关联
从转喻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
浅谈结构主义与生成语言学
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评介
汉字速记符号的符号学分析
中国传统语言学国际地位的思考
领属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辩证关系研究
普通语言学视野之下的“的”字
代县方言中的不经济现象
对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认识
赵元任与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对比研究
中国手语的音系学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用藏语格助词的语法信息研究
从加的夫语法看“语法”与“语言学”的关系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对比分析
社会发展是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吗
篇2:外语类专业本科论文题目
1、浅析非日语专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2、日本的语言政策演变路径研究
3、浅谈日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干扰因素
4、浅析日语中外来词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
5、从词汇论的角度看语义对语法的影响
6、日语自动词被动句和汉语领主属宾句对比研究
7、认知过程中提高日语词汇习得效果的方法探究
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途径探析
9、基于CIPP评价模式对商务日语教学的分析
10、“全人教育”理念模式下日语翻译教学方法探讨
11、新闻传媒对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实施的作用
12、日语听力理解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13、如何理解日语的“言语交际能力”
14、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日语言差异产生冲突的问题因素
15、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日本近代时期自称词复数形式研究
16、日语专业教材编写与开发问题探讨
17、从语言接触角度研究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18、网络时代双向文化导入的日语教学
19、从话题出发看汉日语指示词照应功能之对比
20、浅析汉字“前”在汉日语中的空间认知语义差异
21、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
22、日本儿童绘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特点分析
23、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基础阶段语音教学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24、研究生二外日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25、浅谈日语中男女性用语的差异和原因
26、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文化差异处理建议
27、日语的民族表达及文化心理研究
28、浅析日本集团主义文化教学导入
29、日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30、刍议晚清日语译才应势而起之契机
31、日语借词对汉语的渗透和影响
32、中日言语行为与心理交际距离差异研究
33、日语翻译实践中的误用表达分析
34、翻译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规避对策
35、需求分析视域下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36、农业科技日语术语汉译适应化现象分析
37、浅谈日语的暧昧性表达
38、从日语鱼类惯用句探究日本文化
39、欧美外来语与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40、旅游日语翻译和中日文化差异的探讨
41、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张家界新兴景区公示语的日译--以袁家界为例
42、护理日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43、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结构”用法的双重性
44、中日文化差异与日汉翻译等值探析
45、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多元化体系构建
46、涉海高校日语特色化翻译课程改革探讨
47、试论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
48、中日茶贸易中商务日语沟通技巧研究
49、文化介入对日语教学的意义及应用
50、中日商务洽谈中常见语用偏误研究
篇3:外语类专业本科论文题目
1、韩语汉字音和汉语的语音比较
2、韩语派生词汉字词根和现代汉语的对比研究
3、类型学视野下的汉韩语指示词比较研究
4、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比研究
5、韩语副词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
6、现代汉、韩程度副词的比较
7、韩语成语俗语汉译方法研究
8、汉语和韩语中数词的非数量用法比较
9、中韩量词对比研究
10、汉、韩指示代词对比研究
11、韩语成语谚语汉译方法研究
12、汉韩语话题对比研究
13、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
14、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
15、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
16、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17、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
18、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
19、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发展变化研究
20、汉韩主语和话题对比研究
21、基于中韩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动介兼类词研究
22、助动词“会”汉韩语对比以及偏误分析
23、韩语汉语十二生肖词语及其文化比较研究
24、汉语介词“从
25、汉语和韩语否定词对比分析
26、汉韩语人称名词后缀的比较分析
27、中国学生有效学习韩语发音的教学方法研究
28、韩国语的汉字词教育研究
29、现代汉语”打“与相应韩语表达对比分析
30、汉语与韩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词的对比研究
31、现代汉语”就“在韩语的对应表达与教学设计
32、韩语母语者对汉语普通话/r/和/l/的感知和产生
33、汉语韩语否定时态对比研究
34、韩国初高中汉语教材的汉语词汇与韩语汉字词比较分析
35、汉韩语否定词对比研究
36、韩语汉字词与古代汉语词汇比较
37、韩语感谢语分析及对韩汉语教学的启示
38、韩语代名词研究
39、韩语汉字词探究
40、汉韩语表”延续“义时间副词对比
41、运用汉语声调进行韩语松音教学理论的研究
42、中国韩语学习者的格助词偏误研究
43、韩语中异形同义汉字词和对应汉语词的比较研究
44、汉语网络词语与韩语网络词语对比研究
45、中国学习者在韩语学习中常现语法错误研究
46、中韩同形汉字词比较研究
47、高等职业院校旅游韩语课程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48、韩语接续文的时制研究
49、以语篇性为基础对学习计划书写作教学方法的研究
50、中职学校韩语课堂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法语专业论文选题
1、论法语的体系统
2、法语听力理解常见困难分析
3、对法语熟语属性的探讨
4、中国时政词汇汉法对译(74)
5、“双重目光”下的求真译作--评程抱一、程艾兰的法译本《骆驼祥子》
6、莫言在法国:翻译、传播与接受
7、大型汉外词典编纂设计特色研究--以《汉法大词典》为例
8、唐宋散文在法国的翻译与研究
9、译者的视域:莫言《丰乳肥臀》法译本注释的文化解读
10、法汉电子词典现状初探
11、法语修辞手法的分类和分析
12、法语口译译前准备策略研究
13、法语拟声词的认知理据探析
14、莫言作品在法国的译介
15、释意理论参照下政治文本汉法口译中“中国特色”词汇的分析和处理
16、浅析汉法同传策略
17、官方记者招待会汉语特色语的法语口译策略研究
18、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的类型学研究
19、二外法语学习者学习困难分析
20、中法批评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21、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22、法语中的名词化现象
23、法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24、中国学生在法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跨语言影响研究
25、《论语》在法国的译介历程与阐释
26、非洲法语文学在国内的翻译
27、顺应论视角下法语歧视性谚语翻译研究
28、中法餐桌禁忌之较
29、工作记忆广度与法汉口译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30、我校法语专业本科生短文听写错误分析与研究
31、中国的巴尔扎克现象
32、法语中限定词的分析
33、《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和《天一言》中的精神求索
34、法国文学教学情况及其影响研究
35、二外法语学习倦怠关键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36、法语学习中的负面跨语言影响研究
37、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围城》法译本中隐喻翻译之分析
38、从司汤达写作手法分析《红与黑》中的爱情观
39、广外非洲法语国家留学生校园融入情况研究
40、浅析法国食品广告中的语言手段
41、二外法语学习动机研究
42、《论拉维斯的〈法国史〉》翻译实践报告
43、孔子学院在法国报刊中的形象
44、《汉法词典》(1670)考释
45、高校大学生法语学习动机调查及提高策略
46、《真美善》的法国文学译介研究
47、法语版红楼梦方言翻译技巧探析
48、形成性评价在高中法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49、交际教学法在中学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50、中国法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本族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
51、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分析及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52、目的论指导下旅游景点名称汉法翻译
53、学习策略在法语听力中的培养
54、浅谈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法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55、法国汉学家儒莲的早期戏曲翻译
56、清末中日法律用语的交流与借用
57、法语三语中的跨语言影响和语码转换
58、浅析网络资源在法语二外教学中的运用
59、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识解”法语时态的形态理据
60、法汉成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研究
篇4:会计专业本科论文题目
会计专业本科论文题目
1、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财务风险和预防控制策略研究--以XXX公司为例
2、高校财务风险与控制对策研究
3、中西方环境会计问题研究的比较、透视与展望
4、央企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实施
5、企业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比率分析及研究
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7、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完善探讨
8、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研究
9、“零余额”管理模式下供电企业资金监控体系建设
10、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1、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12、加强交通项目会计控制优化基建财务管理模式
1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14、优化军工企业融资思考
15、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16、加速财务管理国际化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17、从“供给端”分析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以XXX为例
18、论技能竞赛对会计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
19、我国能源资源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及评估
20、低碳经济背景下碳会计发展分析
21、中国制造2025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与启示
22、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
23、收入确认之税会差异分析
24、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与发展
25、从财务工作的见微知着做财务管理
26、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电力企业内部控制
27、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探讨
28、论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29、加强公立医院现金收支管理
30、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
31、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研讨
32、外币业务的建造合同会计核算办法研究
33、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及解决措施
34、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问题的探讨
35、结合教学法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36、Z公司内部控制改进研究
37、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研究
38、企业碳排放配额的核算--基于我国碳市场现状的分析
39、CFO绩效评价体系重构:基于战略视角
40、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制度设计与内容
41、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变迁管理
42、基于云会计的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XXX为例
43、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
44、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研究
45、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风险及国际化路径选择
46、浅谈会计职业道德
47、浅谈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议
48、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数据的影响
49、资产减值披露与信息不对称关系的研究
50、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其动因分析--以XXX为例
51、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分析--企业价值创造
52、内部审计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53、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54、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55、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6、某新华书店县公司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基于XXX改革背景
57、安顺煤矿煤炭销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58、论企业破产清算会计
59、采用权益法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探讨
60、上汽集团:新业态需要新型的财务管控体系
61、基于市场经济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分析
6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分析
63、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探究
64、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建议--以Z校为例
65、高校的经营性资产管理研究
66、高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研究
67、论如何加强食堂财务管理及成本核算
68、关于会计专业创建校内财务公司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69、“资金的时间价值”案例教学法研究--谈农村财会人员成人教育培训模式
70、优化整合政府投资审计资源的思考
71、农村财务中会计电算化应用
72、切实做好财务管理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73、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74、黑龙江省望奎县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成因分析
75、销售方式再造的税收筹划--XXX公司的合理避税实践
76、供应链管理情境下跨组织管理会计研究
77、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举措
78、基于国家治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79、我国上市银行收入结构转型问题探索
80、绿大地欺诈上市成功的原因分析
81、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
82、社会融资结构深化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以XXX为例
83、“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84、山西会计师事务所现状分析
85、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86、论如何加强农村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
87、如何完善粮食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
88、IOSCO力挺会计所透明度报告
89、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90、浅析会计要素与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关系
91、探讨铁路财务管理实施难点及应对措施
92、“营改增”政策背景下铁路运输企业的应对研究
93、探讨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与有效措施
94、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内容与方法
95、“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视角
96、基于价值链的石油钻井企业成本控制模式
97、对海外施工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探讨
9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支付的实践探索
99、谈财务管理课程中引入ERP沙盘模拟的教学环节
100、析高校会计文化的内蕴
篇5:各类语言学论文题目有哪些
马克吐温语言学论文题目
1、马克·吐温代表性短篇小说中幽默的修辞分析
2、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研究
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散文风格的翻译
4、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一词多译研究
5、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视角下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中译本口语化风格再现
6、《小镇艳阳录》与《卡拉维拉斯县的跳蛙》中的幽默对比研究
7、论马克·吐温小说中的“美国梦”
8、《傻瓜威尔逊》中言语反讽的关联理论研究
9、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10、论福克纳小说中的成长
11、巴赫金视角下《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叙事策略
12、论马克·吐温的人文主义观
13、确立与守望:哈克与霍尔顿形象比较研究
14、美国梦的螺旋上升结构研究
15、从文学文体学角度比较《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个中译本
16、马克·吐温的幽默叙事研究
17、简论作为教育小说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8、短篇小说翻译“主调”的把握及呈现
19、架空历史小说研究
20、《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翻译报告
21、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田园理想及其矛盾
22、伊甸园神话的编织者-美国文学中的“美国的亚当”
23、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24、马克·吐温笔下的密西西比河
25、黑人英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26、关联理论视角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言语幽默分析
27、马克·吐温游记中的欧洲形象
28、马克·吐温短篇小说中的异化现象研究
29、马克·吐温小说种族叙事伦理
30、《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乡土特色
31、《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中译本语言的描述翻译研究
32、西方文学中“替罪羊”形象的文化原型解读
33、《亚当夏娃日记》对《圣经·创世纪》的戏仿
34、马克·吐温代表性短篇小说中幽默的语用分析
35、《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文本之源
36、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荒野解读
37、幽默理论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应用
38、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
39、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
40、创新·融合·超越: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
41、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
42、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性研究
43、马克吐温《傻子出国记》中的幽默文体特征
44、马克·吐温笔下的中国形象研究
45、联合视角下的马克·吐温言语幽默分析
46、论马克·吐温对美国现实的批判
47、功能翻译策略在马克·吐温幽默翻译中的运用
最新汉语言本科论文题目
1、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自然”书写与局限
2、丁玲小说的女性书写与性别政治
3、论台湾图像诗的艺术特点
4、论金子美铃童诗的抒情性特征
5、论圣野童诗的诗教内涵
6、论童诗的精炼美--以林良童诗为例
7、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试论《小王子》中的“儿童本位观”
8、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删改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9、论林焕彰童诗的情趣美
10、《论童诗的逻辑趣味》
11、学科教学论题目:
12、于漪写作思想初探
13、文本细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
14、中国古代史方向题目:
15、明初少数民族家族汉化探析
16、晚清瑞安孙诒让家族学术变迁
17、赵孟頫人生经历与其艺术成就的关系
18、元代江南地区海运与天妃信仰的传播
19、浙江银元铜元史研究
20、明嘉靖时期倭乱与浙江城防建设
21、元代江南社会研究
22、东佳书院述论
23、南宋绍兴地区茶业探析
24、宋元时期江浙地区的天妃信仰研究
25、明清时期浙江商人在苏州的商业活动述论
26、宋代绍兴官学述论
27、从《夷坚志》看宋代妇女婚姻上的自主性
28、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借鉴
29、从“丧葬祭祀习俗”看客家文化的特质
30、浙江文化世家个案研究
31、明代义乌兵探析
32、环东海疆土开拓和守卫研究
33、《徐霞客游记》衣食住行研究
34、抗战时期金华报刊文化述略
35、大禹文化研究
最新日语博士论文题目
1、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
2、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
3、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
4、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
5、汉日动物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6、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
7、司马辽太郎咱歴史小説研究
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格助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9、韩日语助词共现对比研究
10、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
11、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
12、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
1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
14、韩日禁忌语对比研究
15、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
16、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
17、日语复句句式变化研究
1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
19、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20、日语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研究
21、基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日语指示体系研究
22、中日非语言交际的差异研究
23、日汉否定表达的对比研究
24、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25、日本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报告
26、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7、浅谈日语寒暄语表现
28、翻译补偿视角下的《雪国》汉译研究
29、川端康成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
30、《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
31、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
32、关于日语中“猫”惯用句的研究
33、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
34、从语用学角度对日语会话中省略表达的研究
35、从语境看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匿性表达
36、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教育指导
37、日语外来语的特征及其教育指导
38、关于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导入的考察与教育指导
39、《伊豆的舞女》中文译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
40、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41、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4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广告语言对比研究
4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44、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45、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产品说明书翻译
46、从《探求中国的山水》汉译本看游记类文本的翻译策略
47、中日色彩语「青」侦娭偡傞対照研究
48、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49、关于日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对比研究
50、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
篇6:语言学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
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
从英语拟声词出发反思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
索绪尔语言符号观评述
论语言学研究的论域构成与价值流变
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
威廉·冯·洪堡特语言学思想论析
浅谈俄罗斯人对音素的偏好
维吾尔语语素问题新探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及相关启示
简评哥本哈根学派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关联
从转喻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
浅谈结构主义与生成语言学
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评介
汉字速记符号的符号学分析
中国传统语言学国际地位的思考
领属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辩证关系研究
普通语言学视野之下的“的”字
代县方言中的不经济现象
对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认识
赵元任与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对比研究
中国手语的音系学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用藏语格助词的语法信息研究
从加的夫语法看“语法”与“语言学”的关系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对比分析
社会发展是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吗
篇7:语言学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
1、汉语教学“慕课”视频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2、20x年网络新词“土豪”新探
3、中国语言服务业的机遇和挑战
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
5、基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汉语综合课设计
6、汉语“词库-构式”互动的语法描写体系及其教学应用
7、“被”字句的语义趋向与语义韵
8、汉字文化的真人秀--解读《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9、从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赵本山小品中的言语幽默
10、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理念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11、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
12、论当下缩略形式的网络流行语
13、“小句左缘理论”框架下的英汉截省句对比研究
14、对外汉语课堂操练中教师等待时间研究
1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本多元化
16、汉语不礼貌话语的语用研究
17、动词分类和施格、通格及施语、通语
18、论“NP了”格式:构式的视角
19、国际汉语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
20、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调查报告
21、程度评价构式“X就不用说了”研究
22、汉语普通话语境下学前幼儿语言叙事能力发展研究
23、汉语双及物构式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变异现象研究
24、留学生初级汉语读写课中写作教学设计
25、网络流行词“吐槽”研究
26、也说话语标记“别说”的来源--再谈话语标记来源的研究
27、例示与细化:以“吃食堂”为例
28、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研究
29、对外汉语教材中虚拟人物的刻板印象研究
30、网络流行语现象的语言文化分析
31、“貌似”的语法化及其传信义的演变
32、“V_吃+N”结构的认知语义分析
33、新词语的族聚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心理
34、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
35、上海市餐饮店名的语言学研究
36、对外汉语古琴文化课程教学设计
37、基于图式理论的初级汉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38、基于语料库的“人生”隐喻英汉对比研究
39、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
40、论国际汉语教学隐性资源及其开发
41、当代网络文化中流行的表人新名词及其理据
42、论述“一旦”与“万一”
43、《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的语用分析
44、焦点性话语标记的话语关联及其语义类型
45、口语中“你”的移指用法及其话语功能的浮现
46、日本学生“能”“会”“可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47、现代汉语情态动词早期习得的个案研究
48、年度词语排行榜述评与流行语的概念辨析
49、华裔汉语学习者解读:新加坡视角
50、包含副词“也”的并列复句句式及其他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音研究
2、应用语言学中“语言能力”的多元性探究
3、聚类分析在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4、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5、普通语言学浅析
6、大数据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
7、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析
8、以《长恨歌》为例浅析现代语言学批评的特征
9、基于档案学视角对语档语言学的探讨
10、心理语言学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11、简析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
12、语言学家时枝诚记的语言过程理论研究
13、认知语言学理论中交际话语原则研究
14、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15、刍议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与语言习得
1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多义观
17、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新探:复杂系统的视角
18、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
19、论社会关系与角色关系的跨文化差异--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
20、从理性到沟通: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
21、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效应值报告与解释现状研究
22、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3、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24、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语言理论概说
25、语言学中介词的语用功能作用研究
26、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7、心理语言学视阈下的二语词汇教学
28、认知语言学前沿动态--对话句法学初探
29、国外应用语言学早期发展综观
30、论政治语言学的根基与研究路向
3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32、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
33、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34、西方语言学中的科学范式及其转换
35、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
36、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
37、社会语言学视界中的语言变体
38、翻译主体性的范式转换--从语言学、文化学到生态学
39、卡西尔的符号哲学转向及其语言学意义
40、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41、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火星文
42、索绪尔语言学革命与“文化主义范式”的奠基
43、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44、普遍语言学下的语言模因研究
45、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
46、网络称呼语“女汉子”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47、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
48、法兰西社会心理学派的语言学贡献述要
49、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解析
50、形式与功能:西方语言学转向的二维统一
51、外国汽车商标词汉译新探--以认知语言学为切入点
52、现代语言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
5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
54、语言学模因论指导下的多义词研究
55、论索绪尔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视野
56、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价值阐释
57、认知语言学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
58、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民俗语言研究方法--以陕北说书研究为例
59、生态语言学视阙下的“绿色语法”研究
60、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料库的契合
篇8:语言学相关论文
语言学相关论文
论文1:店铺名称语言文化的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消费时代的冲击下,商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并且涉及到方方面面。
这导致了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突出自己品牌,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店铺名。
重庆地区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餐饮行业的店铺名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语言学特征。
语言学特征不仅仅是简单地语言学符号的体现,而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出特殊的含义。
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修订的11月1日实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餐饮行业的定义和划分标准,通过走访沙坪坝区大学城片区商业街,对110个餐饮行业店铺名加以分析,探讨其语言学特点,从而反映重庆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心理。
一、语音形式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最基本形式。
语音形式指的是某个语言片断的语音,是从说话人口中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店铺名的语音形式通常是组成店铺名文字的字音。
音节是语音中最小的自然单位。
按照汉语音韵学传统的字音分析方法,把一个字音(音节)分成前(声)后(韵)两段,前段为声母,后段为韵母,把贯穿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叫声调。
[1]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
(一)音节特点音节是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自己语言里的最小语音单位。
在汉语中,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比如“老百姓”三个字,读出来就是三个音节。
从音节方面考虑,笔者走访的餐饮行业中,最短的店铺名是由一个双音节构成,最长的店铺名是由12个音节组成,平均为4.69个音节。
48个店铺名为偶数音节,所占比例是43%,62个店铺名是奇数音节,所占比例是57%,奇数店铺名要比偶数店铺名所占的比例高7.7%。
其中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的店铺名最多,一共94个,占统计总数的85.4%,一、二音节的店铺名的音节数很少,导致这些店铺名所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被使用也较少。
而七、八、九、十二音节的店铺名,信息涵盖量相对大,但是太过于冗长,不便于人们的记忆和识别。
因此,店主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一般也不太会选择音节太少或太多的店铺名,其分布特点是以五音节为高峰向大于五音节和小于五音节两个方向逐级减少,呈现出金字塔阶梯形。
(二)声调特点汉语是世界上声调丰富的语言之一。
声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声调的组合形式可以促成汉语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韵律感。
语言的节律就能被这种韵律感组织起来,以便加强语言的协调性。
一般声调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叠音、双声叠韵、平仄组合三种[1]。
叠音是由音节重叠而成。
一部分店铺偏爱使用叠音的方式命名店铺。
例如:果果坊、天天美食、涵涵面庄、坝坝老火锅、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
这种店铺名的好处就是便于顾客记忆与识别,但也加重了重名的可能性。
笔者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两家以“天天”这个叠音方式命名店铺。
双声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叠韵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
双声和叠韵都可以构成同一语音现象的反复,从而产生特殊的韵律,增强店铺名的音乐美。
这种特殊的音乐美也能达到让顾客更易识别记忆的效果。
例如:青柠、奥照面、沁茗轩、菠萝蜜茶饮。
平仄指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根据平上去入的音调划分,阴平和阳平能产生声调上扬,发音相对洪亮的特点。
因此,店主在命名店铺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使用阴平或阳平的音节来结尾。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以阴平或阳平的音节结尾的店铺名更能营造出一种欢快兴奋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增强消费者的食欲。
比如:星月面庄、串串王、毛哥老鸭汤、麦翁大鼓烧、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
二、词汇组合特点
对于一个店铺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其名使用的词汇选取。
来来往往的顾客对店铺最直观的印象来自于店铺名;对店铺名最直观的印象来源于店铺所使用的词。
因此,店铺名的选词十分重要。
(一)词汇来源词汇是语音和意义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单位。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个有意义的词汇,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语音形式来表达的。
语音结构与词的构成和词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1.地名。
川渝两地在全国范围内是着名的美食胜地,两地的很多特产都和美食有关。
因此,川渝两地的地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饮食行业店铺名里浑然天成的金字招牌。
这也是商家集体品牌意识的集中体现,更是彰显川渝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的一种方式。
从命名风格来看,以地名命名虽然十分传统,甚至还有些许老土,但是会给消费者一种贴心安全感,以及一目了然的即视感。
笔者在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不少这样的店铺名。
比如:万州烤鱼、成都冒菜、巴蜀烧鸡公、台湾烤玉米、段记北京烤鸭等等,占统计总数13.6%。
2.外来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一大批跨国餐饮企业也涌入我国市场。
加之某些商家为了给店铺增加一些国际色彩以吸引顾客,因此越来越多的外来词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店铺名里。
一种是运用外来词音译后当店铺名。
比如:麦当劳、德克士等等。
一种是用中文词和外来词组合的新颖方式当店名。
比如:好吃go。
这样新颖的命名在饮食行业并不是很多,仅占统计总数的7.2%,但是这种命名方式有增多的趋势。
3.数字。
运用数字给店铺取名字的优势在于一目了然,令人印象深刻,在视觉上比起其他店铺名略胜一筹;劣势在于,由于人们对某些数字的偏爱程度很集中,因此增加店铺名的重名率。
例如:168灌汤包。
168谐音和汉语“一路发”类似。
这种数字组合就容易重复。
在笔者走访的大学城片区商业街中,这样命名的餐饮店铺并不多,仅占统计总数的2.7%。
4.人名。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人名做店铺名的传统。
从古代“武大郎炊饼”到运动品牌“李宁”,再到现在耳熟能详的“王老吉”。
它最早的命名形式是“某记”。
这个用法也被原原本本保留了下来,比如重庆市着名的餐饮企业“阿兴记”。
除了对这种命名方式的继承,当然也有发展,一种是在“某记”后面加业名,例如:邓记三合鱼。
一种省略了“记”字,后面加业名通名,比如:涵涵面庄,这种命名方式直接把人名和商铺名连接,也是一种品牌意识的体现。
和使用地名命名不同的是,地名命名体现的是集体品牌意识,人名命名体现的是个人品牌意识。
因此,选择这种命名方式的店铺较多,占统计总数的15.4%。
5.古语词。
古语词包括历史词和文言词。
历史词通常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交际当中,文言词在口语中已经不常使用。
店主为了提升整个店的品味,为了吸引顾客,也会启用部分古语词。
这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发扬。
例如:沁茗轩的“轩”字,大帅锅掌上传奇食尚汤锅坊的“坊”,林凯豪益食府的“府”字等等,占统计总数的7.2%。
店主在使用这些古语词的时候,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店铺的文化涵养,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和人文风貌的体现。
(二)词汇组合根据前面的统计结果可以得知,店铺名的长度不宜过长,字数不宜过多,简短有力即为佳。
这就要求在命名选词的时候,尽量在有限的字数里体现出店铺的自身特色和自身优势。
重庆饮食行业的店铺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专名、业名、通名。
篇9:人力资源专业本科论文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1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 1 1.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 1 2.
人力资源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 1 3.
人力资源是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命脉 。。。。。。。。。。。。。。。。。。。。。。。。。。。。。。。。。 1 4.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成功实施的保障 。。。。。。。。。。。。。。。。。。。。。。。。。。。。。。。 2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 2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3 1.
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 。。。。。。。。。。。。。。。。。。。。。。。。。。。。。。。。。。。。。。。 3 2.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 3 3.
人力资源管理投入少 。。。。。。。。。。。。。。。。。。。。。。。。。。。。。。。。。。。。。。。。 3 4.
独特的企业文化没有建立 。。。。。。。。。。。。。。。。。。。。。。。。。。。。。。。。。。。。。。 4
四。完善中小企业管理的对策 。。。。。。。。。。。。。。。。。。。。。。。。。。。。。。。。。。。。 4 1.
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灵活的用工制度 。。。。。。。。。。。。。。。。。。。。。。。。。。。。。。 4 2.
健全科学的考核制度和公平的竞争机制 。。。。。。。。。。。。。。。。。。。。。。。。。。。。。。。。 4 3.
完善以绩效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4 4.
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科学的激励机制 。。。。。。。。。。。。。。。。。。。。。。。。。。。。。。。。 5 5.
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互利互信的劳资关系 。。。。。。。。。。。。。。。。。。。。。。。。。。。。 5
致谢。。。。。。。。。。。。。。。。。。。。。。。。。。。。。。。。。。。。。。。。。。。。。。。。5
参考文献:。。。。。。。。。。。。。。。。。。。。。。。。。。。。。。。。。。。。。。。。。。。。。5
篇10:人力资源专业本科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XXX
指导老师XX
摘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GDP的50%以上,70%以上的岗位都由中小企业提供。但是人力资管管理作为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长久以来在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一个瓶颈。因此,从人力资源的新特点以及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出发,针对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来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研究
Study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SMEs Binzhou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XXX Tutor XX Abstract:SMEs in the economy now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more than 50% of GDP, the community for more than 70% of jobs are from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However,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s a key deciding factor i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has long been in the majority of SMEs do not get enough attention, has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SMEs as a bottleneck。 Therefore, human resources, new feature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ME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its major problems during the countermeasure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the research content。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s study
引言:目前,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因素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新的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得以生存并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才能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2。人力资源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新世纪的竞争环境下,人力资源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实力强弱、兴衰成败已不再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资资本,而首先在于知识的拥有和创新能力,高素质的员工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将是一种战略资源,将是企业争夺的焦点。因此企业的人力资
源管理必须提升到战略地位上来考虑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小业面对的竞争对手将不再仅仅来自国内。而各种新兴商业形态的涌现和企业的重组、电子商务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与机遇。在这新一轮的企业竞赛中不从构筑人力资源竞争力入手,企业将很难取得独创与速度的优势。
3。人力资源是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命脉
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寻找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为企业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企业的远景及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对中小企业相当重要。但由于其资本薄弱,很难具备像大企业所拥有的实验室和研究开发的能力,所以中小企业若想求发展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下工夫,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以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才。对人才的合理开发、管理、利用,用最少的资本来创造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已成为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4。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成功实施的保障
企业战略着眼于未来。人力资源战略与经营战略、成本战略、产品战略、研发战略一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能战略。企业的任何战略目标的完成。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战略的配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质是根据企业经营方针,通过确定企业人力资源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由于中小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和相对落后的管理意识,以及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其难以逾越的屏障。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从而导致由盛到衰。中小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提高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量大、面广、起点不高,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转型的两大挑战,其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普遍提高中小企业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应该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 。XX市是一个山东省新兴的城市,目前经济总量为全省11,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省第一。在走访调查的23家企业中平均问卷回收率为76%,在走访调查的23家企业中,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只有7家。而在这7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中,平均员工数仅为5人,一般为一个经理,其余为员工但分工不同,主要负责招聘,福利,工资发放,还有专门研究激励制度,负责做调研。而其他企业主要由办公室兼任,职能也仅限于工资、奖金的发放,人员的招聘,组织人员培训,并且没有自己专门的培训人员,需要时从其他咨询机构或者直接从大学寻找教师进行培训。另外,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中小企业天然的特点,使其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难以和大型企业竞争。从流向看,当前我国人才一部分流向海外一部分流向国内的外企,外企以其优厚的待遇和科研环境的优势以及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方式。大量吸纳国内人才。一部分流向经营好的大型内企。根据对XX市23家中小企业员工的调查显示,在一个企业中工作两年以下的占员工总数的28。4%,两年到四年57。2%,四年以上的14。4%。说明企业员工流动太过频繁,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导致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在资金,人员等方面投入不够。在做调查的企业中,每年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平均只占费用总支出的3。6%,这就导致了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不足。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
现在的中小企业往往重视的是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而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前三种资源属于传统的竞争资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已逐步取代其他三种资源的主导地位,成为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如果一个企业缺乏人力资源,或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问题,即使有其它三种资源,也会最终失去竞争优势。而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和市场往往显得比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尽管许多企业主也认同在市场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决策和管理中并没有将人才和提高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放在迫切需要解决的议程上。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并没有将人力资源战略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或者没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来配合其他战略的实施。
2。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绩效评估方面,中小企业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的依据多是企业短期既定目标内完成的工作量,缺乏长远的全方位的考虑,难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薪酬分配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有时甚至不跟员工的贡献挂钩。长期执行无法对员工从物质上形成激励效应,从而很难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对核心员工的要求受规模限制和企业形成的历史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过多依赖企业主个人能力、经验和威权,而没有完备和系统的制度体系,或有制度但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很大。以上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其运作方式与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在这样的企业中,其核心层是企业主,中间层是与企业主有亲情关系的管理层,外层则是广大员工,而人力资源部门只能在这众多的层面中间求得生存。它既要协调上层管理者,又要协调同级部门,还要确保管理效果,难度之大可想而之。另外,受中国传统亲情关系的影响,各项管理活动的随意性较大,“人治”代替“规制”、因人设岗等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在企业形成过程中企业的高层管理和核心职位多数并非经由规范而严格的招聘或提拔手续产生,而是随企业成长自然形成或凭借人际关系产生,很难摆脱“家族统治”和“裙带管理’。从而在制度的适用和资源的配置上缺乏规范,导致制度成本过高,人力资源成本过大。
3。人力资源管理投入少
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制约了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固定的、长期的培训预算难以落实,培训时间和计划也难以保证。在培训内容上,常着眼于当前, 多是实际工作锻炼、应急性培训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较高的人力资源投入风险也使得多数中小企业宁可从市场上现招相关专业人才也不愿花钱自行培养,更不用说为员工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了。而目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就是招聘、薪酬、考核等职能的实现。在这种目标的引导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相对较窄,在管理理念和操作方式上层次还比较低。其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创造价值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视野才会更加宽广,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更大。
4。独特的企业文化没有建立
中国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更多谈到的是如何实现科学管理,但对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涉及的较少。很多中小企业主认为,我们是中小型企业,企业关键是生存,谈不上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甚至管理界一些专家也持同样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型企业的文化建设更为滞后,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大型企业那样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和员工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过程,导致员工对企业前途漠不关心。不能以同舟共济的心态对待企业的发展,长远来看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四、完善中小企业管理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灵活的用工制度
中小企业人数少,管理层级少,一人身兼数职难免,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在引进招聘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实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并定期考核,又要考虑到企业本身的特点,灵活进行必需的岗位分析和职务设计。针对不同的岗位和重要性选择不同的用工制度。公开、公平、公正,要杜绝用人和提拔中的任人唯亲,提防按照决策人员个人好恶决定人才的去留,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要有科学的标准和程序,不得随意更改。针对不同的岗位和重要性选择不同的用工制度,比如。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应多从复合型人才的角度进行选拔;对于关键技术的专家可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临时聘用;有些非长期使用的岗位可考虑将该部分工作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熟练技术工人则可以签订长期用合同;一般性生产工人可按照生产需求签订短期用工合同或临时劳务合同。
2。健全科学的考核制度和公平的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公平竞争机制的确立,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机制氛围,激励员工奋发图强,另一方面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不至于流失。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首先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员工竞争上岗制度,以保证竞争的机会是公正的;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以保证竞争的结果是公平的;第三要建立公正的晋升、薪酬奖励制度,以反映公平的竞争结果。发挥竞争机制对员工的引导效用。在引进竞争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竞争必须以组织目标为前提。组织目标是把企业目标分解而来的。所以要通过竞争将个人目标、组织目标和企业总的目标结合起来,形成良性竞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又提高了员工自身的紊质;二是竞争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一视同仁,严格按照制度规则进行奖罚;三是竞争必须是适度的,要防止过度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紧张,组织产生内耗。从而损害团队的团结和降低企业的凝聚力。
3。完善以绩效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切企业管理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绩效。人力资源的管理也不利外。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为了适应中小企业灵活性、创新性和适应性强的特色,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应具有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灵活性。要合理设置管理机构。按照企业运营的需求建立管理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规范管理职能。中小企业的规模决定了其并不需要大而全的管理层次,这时就要设计扁平化的管理层次,在减少人员设置的同时也保证了决策和管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其次,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成本,如建立有效的招聘遴选制度,只要合适的人才,不要最好的人才。选择灵活的培训方式,避免为培训而培训,培训结束后要进行总结,以确定培训效果。设计高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考核要一定要和奖励挂钩。奖励一定要反映绩效等等。
4。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科学的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的薪酬制度遭遇争议和垢病,已是屡见不鲜,可见薪酬制度的合理设计和良好实施是中小企业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既是企业绩效考评实施的结果,同时又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果实行好,可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实行不好,则可能会给企业和员工都带来莫大的伤害。在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的过程中。要以多劳多得为基础,以为企业贡献为标准,以有利于企业发展为目标。以多劳多得为基础,就是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以为企业贡献为标准,就是要充分重视核心员工的知识、技术和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承认资本在企业经营中的巨大力量。以有利于企业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和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采用灵活多变的薪酬制度。要重视精神鼓励和股权激励的重要作用,通过工作丰富化、工作前瞻性设计使员工获得被肯定及对工作成就感的心理满足;通过公平合理的职务于迁使员工获得提升自己和事业发展的机会;提供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员工享受到工作的乐趣;通过让员工参与企业经营,共同分担风险形成经营者、员工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5。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互利互信的劳资关系
中小企业应确立“人是企业的根本和支柱”的基本理念,并逐步形成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和员工的有效沟通,形成互利互信的良性劳资关系,使员工认同企业的战略,并和企业一起成长。在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只有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员工之间、不同岗位之间相互学习,横向发展,以填补纵向升迁情况下员工的失落感。才能使组织减少矛盾,使企业充满活刀。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还要注意为员工提供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给专业人才留出足够的个性空间,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对每一类型的员工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充分的予以信任和理解,肯定每一位员工的个人尊严和价值理念。针对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的培养、提高和晋升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长处,这样才能最有可能吸引、留住优秀的员工。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督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中小企业只有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才有可能让员工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并将自己的理想与公司发展壮大的目标融合在一起,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致谢
感谢大学四年来经济学院老师对作者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蔡院长在作者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辛勤指导。同时也特别感谢调查走访过程给于帮助的各位企业人事负责人。
参考文献:
[1]宋立冲。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及问题[J]。 经济论坛。20XX。2 。11—16
[2]赵夏华。 人力资源管理[M]。 山东人民出版社11
[3]林民书。 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J]。 财经研究。 20XX。4
[4]姚廷赎。知识经济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究[J]。郑州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
[5]甚新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人才20XX。14
[6]伍双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7]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8]陈树发。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经营与管理,20XX,3:29—30。
[9]易纲,海闻主编。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154—156
[10]易纲,海闻主编。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154—156
篇11:护理专业本科论文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护理已经由单纯的生理护理向整体护理拓展、从仅仅疾病观察护理及医院内临床护理向社区护理方向倾斜[1]。社会对医护工作期望值的日益增加、责任范围日趋扩大,使得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日趋复杂,包括护患双方在诊治和护理等活动中的行为关系,尤其包括了道德、利益乃至法律关系等,由于现在医患关系背景日趋严峻,护生有必要更好的具备护理伦理学的知识。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起于1983年,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且国内护理伦理学的教育重点多放在护理道德规范和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上,而对高职院校护理伦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尚少。护理学生是未来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者,对护生、社会的发展来说提高护生的护理伦理认知水平都是极其必要的。本研究以苏州市某高职院校为例,对312名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护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护理伦理认知现状,比较其在实习前后有无区别,最终希望为学校的护理伦理教育提供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于6月-5月从护理专业专科大三实习学生中抽取3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护理专业专科大三实习学生。排除标准:实习时间<3个月以及失访的护生。
(二)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护生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专业态度等内容。2.自制《实习护生护理伦理认知情况调查问卷》,经预调查,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研究者参考MJT道德判断测验、DIT道德推论工具等相关道德测量工具并结合多个版本护理伦理学教材,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也邀请了从事护理学的专家对问卷进行修改。问卷内容包括了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学历等,也包括了临床护理伦理认知问卷:侧重知情同意、医疗保密、生命价值原则、医疗最优化。经过预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克朗巴哈系数达到0.853。
(三)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主要运用问卷现场调查法。于护生去实习前发放实习护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并于护生实习12个月后发放护理伦理决策问卷。所有调查问卷由专人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实习护生一共发放问卷31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1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9%。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或方差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学生的情况与护理伦理知识得分的关系。
二、结果
1.一般资料参与本研究的专科护生共310名,其中男17名,女293名;年龄21~24(22.04±0.23)岁;该批护生均分配在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实习;家庭所在地情况,123名学生来自于城镇,187名学生来自于农村。所有研究护生在调查中表示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243名。在校期间参加伦理学选修的有123名。
2.实习前后专科护生伦理决策能力比较实习前后护生伦理基础知识得分情况见表1。综上可见,实习前护理伦理基础知识的得分低于实习后的得分。但是实习前后护理伦理的基础知识得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可见,各种特征分组下护生实习前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情况比较可见,性别、生源地和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校选修护理伦理学方面,参加选修的同学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较高,高于未选修护理伦理学的同学,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主动学习护理伦理方面知识,主动学习护理伦理的同学分数高于未主动学习的同学,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方面,认为护理伦理重要的同学相对护理伦理的分值也较高,且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由结果可见,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主动学习护理伦理学、在校选修护理伦理学的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综合来看,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的P值为0.000,最为显著。可见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非常重要,其次为在线选修护理伦理学、主动学习护理伦理学。
三、讨论
国外的护理伦理教育开展得较早,美国的护理伦理学始于18世纪早期,美国护理伦理学已成为护理本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美国的人文课程在所有医学院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25%[2],已经自成一套以科学为基础的护理知识体系;且他们认为核心知识的第一项即为护理伦理学。我国护理伦理学的教育起步较晚,国内医学教育普遍对护理伦理学课程重视不够、偏重于伦理理论知识的讲解等,但是对护生护理伦理的培养、与护理行为密切结合的实践训练、在临床实际情况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护理决策等方面均极为缺乏。而且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医疗工作中,医护关系已变为“并列-互补型”医护关系,护患关系也处于更为敏感的时期,对护生护理伦理方面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由结果可见,实习前护理专业学生护理伦理认知水平不高,表明实习前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前护理伦理认知水平较低,护理伦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峻,因此需要引起护理管理者、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并最终制定相应对策并付诸实施。根据本文结果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护生的护理伦理认知状况,建议护理教育部门应该更多的关注护理伦理教学,大力发展该方面的教育投入。学生在护理伦理方面认知水平较低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缺乏相关教育;
2.学生还未接触临床护理工作,对临床中的护理伦理问题没有切身体会,不能对病人感同身受;
3.学生对护理伦理方面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学校开设伦理课程数量本身有限,即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护理伦理学知识,却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对护理伦理问题的有关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此,护理管理者需及时制订相应的对策,引起广大护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等部门应注重将护理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应该根据护生对各方面伦理认知水平掌握的不同程度而有所侧重,加强学生较弱环节的培养,重视护生的`护理伦理认知培养,学校及医院应重视护理伦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转变授课方式,采用PBL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可通过收集临床过程中护士遇到的各种伦理难题,组织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最终促进学生伦理水平的提高[4],并且学校应该加大护理伦理方面的教学。并且可以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增加关于护理伦理方面的活动,可以在校期间加强教育,除了在课堂授课中加强教育外,在其他方面的学生活动中,如日常团日活动中可以加强教育,如“授帽仪式”、“心理剧大赛”等都可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学校针对护生的伦理学教育必须将理论工作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应在整个医学教育阶段贯穿伦理学各个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本次研究表明,护生的护理伦理知识较低,实习前后改善不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其护理伦理认知水平,可以侧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护生进行护理伦理认知教育。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将临床与实践相结合,将护理伦理的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为护理伦理教育改革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伍永慧,施雁.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5(4):447-448.
[2]崔妙玲,韦宇宁,杨连招.352名实习护生伦理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15):9-12.
[3]白阳静,李宁,李晓玲.论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3(7):1698-1699.
[4]李春玉,金锦珍,崔仁善.35所高等护理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6(2):12-13.
[5]费鸿.人文因素与护理专业课程教学[J].高教学刊,(05):32+34.
[6]杜威,彭慧丹,季春元.浅析护理伦理教育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渗透[J].高教学刊,2015(13):110-111.
篇12:英汉语言学论文
一、研究背景
对学术论文这一体裁,过去20多年以来,引言部分首先受到较多的关注。
引言图式结构的语步模型首先是Swales提出的,1990年他修订为CARS模型。
[11]其后不少研究都采用CARS模型来分析论文及其各部分的修辞特点。
Bunton于就学位论文的引言提出了一个修订模型。
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近年才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Kwan收集了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LR章节的语料,将其正文部分与开头和结尾分开来分析学位论文LR的修辞结构,由此提出了一个三语步图式结构来描述LR的正文部分。
他采用了功能—语义法来判别语步,并进一步分析了组成各语步的元素,采用“策略”(strategy)来描述。
其研究显示:LR和引言在结构上并非完全相同[12]。
国内学者陈明芳提出博士学位论文的LR部分存在四个语步,即“参阅已有文献—对选题进行总体评价—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评判—从文献综述提出结论”[2]。
此外,不少研究采用CARS模型分析学术论文中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修辞策略。
Taylor和Chen在比较英语和汉语论文的引言语篇的基础上指出,差异所呈现的学科和文化特征胜于语言特点,不能泛化语篇结构和语言文化系统的关系。
[13]Martin对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摘要的研究则发现,西班牙语所写的摘要大多遵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术社团建立起来的国际惯例。
[14]另一方面,多项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修辞存在显著的跨文化差异,尽管因语类的限制呈现相对的一致性。
修辞风格产生跨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语篇社团(discoursecommunities)的预期和要求不同。
[15]Cmejrkova也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可以制约学术语篇的修辞和写作,并没有通用于不同科研社团的学术语篇模式。
[16]杨玉晨认为,英汉学术论文开头段语篇模式差异的产生主要在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3]鞠玉梅和滕延江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各自的宏观结构得出结论,认为英汉学术语篇具有取向不同的潜在结构,受到交际者所认同的文化影响,反映了中西方学者潜意识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观念。
[4][5]最近还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中英模糊限制语的不对等性导致了中英摘要中模糊限制语数量上的差异。
[6]不过有关文献综述的研究集中在英语论文,缺少与汉语论文LR语篇的对比研究,且仅限于学位论文的研究。
由于文献综述与引言属于同一语类系统,Swales用于论文引言的CARS模型及进化版将被作为本项学术论文LR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1][17]
二、文献综述语类结构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本研究综合了Swales的CARS模型以及Kwan提出的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语步结构,并做了一些修订。
[17]Kwan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Bunton为学位论文引言而修订的CARS模型[18]。
我们认为,不同于引言,文献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所开展的研究与文献中记载的以往的研究相比有何联系和有何独特性,以论证该研究的价值,而引言是整个研究的一个概貌[7],因此其结构模型需要依修辞目的和侧重点做一定的修正。
在Kwan的语步结构中,相关研究综述(Reviewingprevi-ousresearch)只是实现语步1的一个策略;策略不是LR中必需的成分,其使用也没有一定的次序。
本研究认为,鉴于文献综述的交际目的,综述相关研究是必需的,也是“确定研究定位”(Establishinganiche)语步的先决条件,因此应界定为语步而不是策略。
由此笔者修订了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的结构模型。
语步下面,将组成成分以策略(strategies)和步骤(step)两个类别来区分:必需的成分为步骤,非必需的为策略。
在笔者修订的四语步框架中,我们的语料编码系统吸收了CARS模型、Kwan和陈明芳研究得出的模式结构中的部分语步、策略和步骤。
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两个问题:(1)我们所修订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模型能否得到实证的支持?也就是说,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的原型结构究竟是什么?(2)就文献综述的修辞结构而言,在学术论文语类因素和不同文化的修辞传统两者之间,哪个因素的影响较大?
(二)语料收集
本项研究收集的文献综述语料分别来自50篇英语学术论文和50篇汉语学术论文。
为保证对比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它们均为应用语言学学科ILrMRD模式的论文。
英语论文取自-的TheModernLanguageJournal、ELTJournal、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LinguisticsandEducation和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等5种期刊,汉语论文取自2001-20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和《外语界》等5种期刊。
每种期刊10篇论文,样本采取随机抽取的办法,且所选英文论文排除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抽样的英文论文都是被上述英语学术期刊接受并发表,本研究将这些论文视为符合英语论文的规范标准。
(三)分析方法
我们采用Kwan介绍的功能-语义法[12]来判别文献综述语篇的语步。
语篇分析功能法并不依赖语言结构做标准来判别语步界限,而倾向于语篇交际目的的认知判断。
我们对语料的`语步和步骤/策略编码通过辨认语篇片段的主要语义特征来实施。
我们先确立了四语步框架,策略/步骤范畴以相关文献[2][12][17]为参照;然后以此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考察语料中各语篇片段的功能并判断其交际目的。
从这些语篇片段中我们找出惯常出现的“功能—语义”主题(functional-semanticthemes)。
这些主题可以组合起来表示语步的各种策略/步骤。
如果发现有些语篇片断的交际目的与上述研究中的范畴有所不同,则尝试用一个新的策略或步骤来描述。
在此基础上,分别记录各个语步、策略或步骤在英汉语料中的出现频率。
最后,将常有的项目(出现频率过半)和出现的项目(出现频率超过十分之一方统计在内)分列,并进行英汉对比。
三、结果与讨论
对论文的文献综述进行辨认并不是那么直接,文献综述采用的小标题各不相同,有些不止一个章节(section)。
英语论文LR中有一半(15篇)分成2-5个小节,而只有1/6的汉语论文LR分层次,且均为2个小节。
大多数小标题指明了本节的功能,如“文献回顾”、“理论背景”等。
也有采用突出某些主题的标题(topic-spe-cificheading),如“进行体的标记性”等。
从小标题来看,LR部分粗略可以分为两步:考查以往研究和引入当前的课题。
分析语步之前,我们统计了文献综述语篇的字数,发现英语语篇的长度大于汉语语篇:英语论文LR语篇字数的平均值为1421.43,中文则为978.93。
对两组字数变量t检验得出显著水平为0.009(t=2.702,df=58,p=0.009),说明英汉论文LR在字数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在文献综述语篇中,平均每篇参考19.3条文献,最少2条,最多45条;其中英语LR平均30.5条,汉语LR平均8.0条,差距较大。
通过分析文献综述语料的语步、策略或步骤,我们发现大多数LR呈现出我们修订的结构模型中的4个语步,各个语步在英汉论文LR的出现频率见表2。
语步2“评述以往研究”(Sur-veyingthepreviousresearch)在LR中的出现频率为100%,证明它是必需的要素,而不是策略。
由于文献综述旨在揭示所开展的研究与文献中记载的以往研究相比有何联系和有何独特性,以论证该研究的价值,所以对以往研究的述评是不可或缺的。
在统计文献综述语篇语步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LR都符合标准的1-2-3-4语步结构,变异主要包括缺少1到3个语步、改变次序、采用含有并列或从属的循环语步的复杂结构。
与复杂结构相对、没有循环语步的线性结构我们称之为简单模式。
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在英汉LR中的分布情况。
汉语LR中只有7篇(23.33%)使用了循环语步的复杂模式,如1-2-1-2-3。
而56.67%的英语LR含有语步循环,说明英语LR循环模式占上风。
由此看出,汉语LR的语步结构比英语更简明。
Connor认为,修辞风格产生跨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话语社团的预期和要求不同。
从中国学术界的观点来看,论文的写作要有简洁性,其中包括在层次和结构上要简明,语言要简洁,要惜墨如金。
社会科学论文要学会以简驭繁。
[8]戴曼纯基于学术论文写作和编审的经验也给出建议,论文写作要注意简洁,对发展文章主题没有作用的引文坚决不用。
[9]因此,汉语学术话语社团对论文简洁性的要求和预期,在论文LR的修辞模式上表现为简明的直线式。
在LR写作中,中国学者摈弃了那些对发展论文主题没有切实作用的文献,而不像不少英语论文作者那样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以往文献进行评述,所以在汉语LR中线性结构要占上风。
而且,汉语LR引证文献条目较少、篇幅较短,且大多未细分层次,都一致地体现了汉语论文简洁性的修辞风格。
而循环模式在英语LR中占优势也主要是其引证文献条目较多、大多来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以及较长的篇幅决定的。
下面我们将重点描述每一语步及其策略和步骤。
(一)语步一:确定主题范围大多数文献综述的开头旨在确定与研究有关的某一主题。
这可以通过两个步骤实现:概述研究主题(S.1A:makingtopicgeneralizations),声言重要性(S.1B:claimingcentrality)。
步骤1A和1B与Kwan模型中相应的策略一致。
(二)语步二:评述以往研究评述以往研究这一语步在LR中的出现频率为100%,证明它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发现,参考已有文献(S.2A:constructingreferencetothepublishedwork)是其必备的环节(出现频率100%),因此称之为步骤。
在语步二中出现的环节还有给予正面和/或负面的评述(S.2B:mak-ingpositiveand/ornegativeevaluation)和总述文献概要(S.2C:makingsummarystatement)。
这两个环节是论文作者可选的策略。
这三个环节依次示例如下:(1)对语言变体的研究最早的是S.Fisch-er(1958)在新英格兰所进行的一次……(Chin.17)(2)对于笔记在口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及如何记笔记,国内外的相关讨论很多,但是,这类讨论基本上属于经验式或直觉式的泛泛而论。
(Chin.3)(3)在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中,学者们大多承认标记性影响习得的顺序和难度,但对于影响的程度和方向性并未达成共识,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Chin.10)
(三)语步三:确立研究定位语步三在大多数文献综述语篇中呈现,主要通过五种策略来实现。
其中有四种与Kwan的模型[12]一致;它们是“提出相反的主张”(S.3A:counter-claiming)、“指出研究空白”(S.3B:gap-indicating)、“表明关联性”(S.3D:asser-tingrelevancy)及“构建或合成理论框架或观点”(S.3E:establishingorsynthesizingatheoreticalframeworkorposition)。
另外一种策略是“提出问题”(S.3C:raisingaquestion),如下例所示:(4)非亲属语言翻译的实验数据是否支持以上结论?(Chin.4)
(四)语步四:预告本项研究语步四大多为导入当前研究课题的某些方面,所用的策略及实例列举如下:Strategy4A:Announcingtheaimsorresearchquestions宣布研究问题或目的(5)本文的两个基本研究问题是:1)……;2)如何有效运用量规描述学生的研究报告。
(Chin.7)Strategy4B:Announcingtheoreticalframeworkorpositions宣布理论框架或观点(6)总之,非常规的公开演说开场白的偏离模式由以上三个成分构成,下一节的语料分析部分将以这三个成分为分析框架。
(Chin.15)Strategy4C:IndicatingRAstructure预示论文结构(7)Therefore,ItakeasastartingpointthefunctionalcriteriaofThompson's(2001)typologyofcitations.Iexcludetheformallybasedcatego-riesandintroduceotherfunction-basedcategoriesthatemergedfromtheanalysisofthecorpus.Sec-tion3describesthecorpusandthemethod,whileSection4outlinesthetypologyofrhetoricalfunc-tionsofcitationsusedinthisstudy.(Eng.7)Strategy4D:Announcingtheadoptionordefi-nitionsofterminology定义术语(8)多义名词的词义凸显指的是此类名词某一项的语义心理可及性程度,即该一项在语用者头脑中进行语义投射时的解读清晰性。
(Chin.21)Strategy4E:Indicatingpossiblefindings预示可能的结果(9)Applyingafunctionalgrammaranalysisshouldrevealthecolloquialfeaturesofinformalspeechthatmarkstudents'performanceofstance-supportinonlinediscussion,andperhapssuggesttheformalstructurestheyneedtobetaughtforex-positoryessaywriting.(Eng.13)Strategy4F:Announcingresearchdesignorprocess
篇13:英语语言学论文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氛围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一般一种语言文化的形成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语言的传承、语言接受者固有的文化基因和使用语言的周围环境。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系就十分重视英语学科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也设置大量课时来教授英语课程,基本上使得英语成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高职院校形成了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一种语言文化必然影响该语言的学习和教育,在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特点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只有了解当前高职语言文化的特点,才能分析利弊,总结得失,查找原因,提出对策。
一、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现状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日常交际用语、基本语法知识以及词汇量掌握得不是很好,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
根据调查分析,一部分同学根本没有英语学习的明确目的,尤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自身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渐减弱;一部分学生课后学习英语的时间很短并且不能持之以恒。而自主进行听力训练和翻译练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而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经常会出现老师卖力讲课、学生不配合,以致于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互动,经常会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没人回答,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
2.教学模式简单。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英语教学还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重应试教学轻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训练及职业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渐渐觉得基础英语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缺乏学习主动性,对英语学习也渐渐失去兴趣。
上课时,也多半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单纯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麻木地记笔记,甚至有的同学在课桌上睡觉,最终出现教师卖力讲课,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讲的情况。所以课堂氛围也就显得枯燥乏味,教师的讲授并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3.考核形式以应试为主。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英语四、六级考试,在试题上下的功夫比较多,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即使在英语笔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他的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还是很差。根据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高职英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学习英语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那么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目前针对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形式过于单一,期末考试主要以笔试进行,平时考核也仅仅看重学生的出勤状况及作业完成情况,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此势必导致学生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忽略了英语技能的掌握,仅仅为考试而学习,忽视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忽略了英语对其今后职业发展的意义。
(二)高职英语语言的使用的现状
可以说,高职学生运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很差,而在这个基础上就很容易产生很多冷幽默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式英语在校园间的调侃式的兴起,由于我们的文化还是中国文化,所以即使我们学习英语的语法,但是在严重缺少练习环境的情况下,我们说的仍旧是中国式的英语。
目前在高校最典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long time no see”,实际上这是我们打招呼时候说的“好久不见了”,但却被用英语表达出来了,实际上这种语法在英语中是不正确的,但是这种用法却也被承认了下来,中国式的英语也被收录进了英语的语法表达中。
还有一种有点尴尬的情况就是,英语中的极简短的词汇的盛行,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hello、thank you、thanks、goodbye、ye、wc等这些比较简单的词语在校园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广的,而这也许还会让我们看到了英语语言文化在中国的改造过程,中国人更乐于说汉语,
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是其最熟悉的语言,自己说错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如果说英语没有相应的水平支撑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尴尬。在大学生的聊天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化的变式,hello被说成了哈喽、嗨喽,thank you被说成了3Q,bye被说成了88。
二、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
(一)高职英语受应试教育影响巨大,高职英语语言不具备沟通能力
历史原因和选拔人才的机制两方面原因造成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是应试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当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亟需一大批人才,所以这种应试教育便在中国开花结果,影响了中国三十余年,这么多年来,在教育兴国的政策方针下,我国的高校向社会上输送了大批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亟需的人才,但是也正是这种应试教育也对我们的一些学科产生了影响,拿英语学科来说,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不好。应试教育下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英语学习只是一种考试工具下的产物,根本没有考虑语言本身的功效。
(二)教学形式单一,高职英语语言成为哑巴和聋子语言
现在的高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仍是以课本为主,靠着课本,靠着老师的输出来教学生学习,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感到很枯燥,就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并且也会觉得即使学习了也会忘记,这在很大一方面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教授的内容也大都是为考试准备的,为了笔试做准备。
这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氛围中,高职英语语言的沟通功能基本不存在,高职英语语言成为笔杆子下的一种语言,听不懂,说不出。
(三)缺乏使用语言的氛围
高职英语语言的简单化说明学生掌握该语言的能力不够,高职语言语言的中国化却说明我们的文化语境还是相对封闭和固执的。
就对英语被中国化的过程可以看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的作用之大,同时看出高职英语语言学习方面的困境。
传统的中国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方面存在天然困惑。
一些表达方式,表达习惯都和中国传统的汉语表达方式不同,而我们习惯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来完成英语的学习,用自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英语语言。
我们中国文化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内敛的,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接受别人赞美,比如说被人夸奖“你真漂亮”,我们一定会回答“哪里哪里、你才漂亮”。
只有说这类这样的具有谦虚一类的词语才是中国传统表达方式,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而英语语言的文化氛围就开放很多,英国人喜欢直接的表达,不晦涩,实事求是,我们并不习惯那样的表达习惯,也许就看不见英语语言文化的特殊的美。
高职英语语言缺乏使用氛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使用这门语言。
日常的交际过程,甚至课堂的学习过程,我们都较少的使用英语语言。
英语语言还仅仅存在学习过程,没有相对应的使用圈子和场合。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原因、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使得学生将大量时间放到学习专业课程上,学校一般也不组织英语交流的活动或者空间。
学生自身更不太可能主动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四)高职英语语言缺乏国际性
语言只有经过固化、整理才能成为书籍语言,或者说书籍语言正式的语言形式,不客气的说是过时的语言方式。
高职英语语言学习是通过书本学习,这样的英语语言根本不具备国际性。
就拿我们常说的厕所一词来说,我们不会知道西方英语国家一般不使用这个词了,但是我们还在一直用着,在高校的学习中,基本上我们学习英语的方式还是双语学习,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通过边英语边汉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听说能力的不足,大大降低了英语语言信息量的采集以及吸收。
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压力较大,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较短,没有时间去接触当前的英语语言。
这种种原因就导致了我们学习都是中国的英语,没有和国际的新的英语语言文化接轨。
这样,我国的高职英语语言不具备国际化,不能和其母语国家实现接轨。
三、结束语
英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具备固有的特点。只是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不免掺杂了我们高职院校的特征,使得我国高职英语语言文化呈现出自身特有的特点。本文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使用氛围和缺乏国际化几个方面阐述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旨在将现在情况阐释清楚,以便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提高高职英语语言学习的质量。
篇14:英语语言学论文
大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方式一直引起热议。试图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状况的分析,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切实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就目前的情景来说,在目前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来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就大多数表现出来的状况是:我国高等学校的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教学人员的认识上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教与学的过程是发生变化的主要的表现方式。被教育人员如何进行自主的自愿的主动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研究必不可少的领域。学生如何自主的进行研究和学习是教育的重点方面。
1国内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概况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即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对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英语语言学习的研究不仅是可以帮助学习者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在一方面对于个体学习者的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另一方面对于英语教学的宏观方面也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会对语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国内外的研究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他们把英语的学习的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这些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学习的意义。
1.1国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研究语言学习策略的外国研究者有Ruhin,Naiman,WongFilh-nore,Stern,AWenden,JamMalley,Chamol,ROxford以及A.Cohen等。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初期,外国语言的教学法研究,处在一个难以跨越的地位,发展的速度出现了极大地问题,同时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快速的发展使得双方的地位难以均衡,就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转化来说,它的研究的重点是从教育的角度发生了转变,从教育者如何去主动的教,逐步的转化成为了学习者如何的主动的去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突出。
这一研究逐步发展成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在较为早期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的是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的重点总结和梳理,以及对学习策略的分类和比较。在稍后的时间里,研究者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和改进,特别是在研究问题的深度和覆盖的范围上面。在这些问题的改进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调整,使其发展有更好地空间。就早期的研究来说,无论是在哪一个方面都对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的新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到了重大的进步和发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期,A.Wenden,JamMallev,U.Chamo},R.Oxford以及A.Cohen等研究者对语言的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更为深刻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和最具有象征性的是Malley等人的研究,这些人的研究主要是从认知学习的理论来指出的,他们认为在语言的认知过程中必然与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这个联系的过程中可以得出比较完善的一系列的具有理论化的关于语言的学习策略。
伴随着语言学习策略的较为规范化和深度化的发展,对于学习策略的论着也越来越多了,如Wenden和Ruhin于1987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Learner Salegiesin Language Learning,这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较为不错的学习策略。Malle和Chamo于90年代出版的专着Learner Salegies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一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以及Oxford于1990年出版的专着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语言学习策略:教师须知》)等。Oxford还建立了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alegieseInve-WorvforLanguageLearning。
这些著作的发展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习策略的发展的前景和较为光明的未来。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更好地条件。
1.2国内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相对于来说,中国的语言学习的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语言的策略研究才刚刚开始了,主要的研究者有黄小华、桂诗春、刘润清、文秋芳等,他们在各自的论述和文章当中都有对自己所涉及的问题研究和重大的发现。
并且在当中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的方案和主要的研究的策略。
这些研究者的研究为以后的教学的研究做好了铺垫,并且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对于语言的教学工作有着重大的深刻的含义,并且在另一方面来说对于语言的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来说,也有着重大的实践性的杰出意义。
这对这一过程的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特点有:首先,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在各种理论的学习的策略的基础性的研究,它是一种基础性质的研究,具有基础的意义。主要有Krashen的监控理论、Aderson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其他对学习者本体研究的成果,都为学习策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其次,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逐步有了发展,它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是一个从表面到深入内里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和深入发展的过程。
再次,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者对学习策略研究方法和策略有着比较深刻的重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觉得研究方法的研究程度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
最后,语言学习策略的实践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转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策略的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方法的证明的可行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者的接受的程度,接受的程度越高就说明学习策略的成功,在某些层面上也可以验证其成果的可行性,使用策略的成功是取决于学习者的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幅度,是一个极为复杂和艰难的过程。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研究者和教育专家针对我国学生的外语语言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的报告来说明这一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1996年,文秋芳所发表的《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成为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语言学习策略的著作。另一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在2002年,程晓堂和郑敏编写的《英语学习策略》,它的发表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一个新的方向。
2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英语语言策略研究方法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的英语的教学的工作产生了较大的改变,是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教学的成果和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和进步,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各个因素的影响和阻碍,以及传统的学习方法的根深蒂固,大量的大学生在对外语的学习上还有着较大的误区,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在成绩的取得上还是差强人意,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取得结果和成绩并不理想,甚至难以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以教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是最大的误区之一。
2.1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国际社会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机会的逐渐增多,使得人才竞争成为主要的竞争之一。但是,与需求量显着增长的趋势相比,中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较大漏洞,使得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发生了脱节。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较大问题,有着相当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大学的前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英语上,而没有真正的做到持之以恒,逐步发展。这种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学理论环节的研究力不够;学校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外语的教学应试化严重,不注重真正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在外语教学工作上缺少创新能力和思维;学生学习态度的不主动;学习方法的应用出现问题;学习阶段的连接性不够等等。
从另一角度上说,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也有重大的概念性的错误,比如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语言是教会的而不需要联系;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外语学习能力提高的阻碍。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要想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主要方面在于老师怎么教会学生和学生怎么主动的去学。因此,如果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参与到学习策略的学习和研究中去。所以来说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指导水平。
2.2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方法
如果教师要使大学生具有英语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英语教师就必须应该掌握大量研究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和记录数据,并掌握分析方法。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类型有:自然调查(survey),对研究(contrastivestudy),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alstudy),发展研究(developmental/longudinalstudy)和策略训练研究(strategytraining)。学习策略研究数据采集的方法有:观察法(observation),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访谈(interview),日记(diary)和口头报告(verbalreport)。就目前我国国内和国际上的研究趋势表面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并且在研究上发现定性研究有增加的趋势。策略的研究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是采用多种数据收集的方式来进行客观的研究以及调查,以客观并且全面地数据来反映事实、深刻剖析,进而避免所得的结论的片面性。
所以,外语教师在进行策略研究中应该从多角度出发来采集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而发现较为深刻的数据和发现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的效果和自身的科研水平。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作为语言准确性保障的语法教学绝不能再单纯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讲授,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教师可以寻找到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挖掘形式规则背后的潜在意义,传授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学专业本科论文题目】相关文章:
1.语言学论文题目
2.语言学论文
3.英汉语言学论文
4.论文题目
6.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7.法学论文题目
8.刑法论文题目
9.比较文学论文题目
10.工商管理论文题目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