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再别康桥》
“Ador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语篇分析《再别康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语篇分析《再别康桥》,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语篇分析《再别康桥》
语篇分析《再别康桥》
分析徐志摩的经典诗《再别康桥》,如何来分析呢?
一、前言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本文试图以语篇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语篇功能的角度分析其代表作《再别康桥》。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by XuZhimo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Even summer insects keep silence for me,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二、语篇分析《再别康桥》
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制约着对意义系统的选择。语篇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通过对意义的选择生成的,这些意义的选择在词汇结构中得到体现。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意义的基本单位是小句(clause)。它是一个多变功能的结构,同时体现多种语义结构。与情景语境3维度相对应,语义层也有3个基本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谋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是讲话者作为观察者的功能,表达人们的社会经历和内心的心理经验,同时也表达事物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如并列、从属等。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闯入者(intruder)的功能,表达他的意见、态度、评价和他与听话者的相对角色,包括社会角色和交流角色关系。[1](P144―146)谋篇功能是讲话者作为组织者的功能,它把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根据情景语境在语篇中组织成一个整体,共同在语境中起作用。概念功能在小句中由及物性(transitivity)等形式得以体现,人际功能以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得以体现,语篇功能以主位―述位(theme-rheme)的形式得以体现。下面从及物性等三方面对《再别康桥》进行分析。
(一)及物性分析
语篇的及物性结构是将人们的行为、见闻及感想通过不同的过程类型表现出来。及物系统包括6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2](P180―183)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事的(doing)的过程。本诗的这一过程主要由叙述者的行为体现,第一节写了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万千的离愁,连用了三个“quietly”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全诗以“quietly”“take my leave”“came”“weave Good-bye to the clouds”起笔,作者运用物质过程,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第五、六节,诗人虚幻的物质过程出了一层新意,借用“seek a dream”“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 of starlight.”“But I cannot sing aloud”“Even summer insects keep silence for me”四个句子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quietly”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营造出一种节奏上的特殊感觉,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虚实相间的物质过程使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常用的动词是“be”,也有其他动词,诗歌中有大量关于存在过程的表达,这主要体现在作者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中。“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floating heart”“water plant”“pool”“elm trees”“rainbow”等意向都是诗人珍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份情感,这些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因而全诗更显得飘逸而具有灵气。
心理过程表示的是内心世界的活动。作者在将清澈的潭水疑作“the rainbow from the sky(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a rainbow-like dream(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行为过程表示的是一些行为活动。有些行为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有些反映心理状态。[2](P183)第五节寻梦是作者虚幻的一个行为活动,通过对康桥那些虚实意象的描写,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和它们糅合在一起,要撑一支长篙去寻梦,这样清新秀丽的画面,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关系过程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河畔的金柳)”“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夕阳中的新娘)”“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波光里的艳影)”“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r(软泥上的青荇)”“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在康河的柔波里)”“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那榆荫下的一潭)”都表示一个方位关系。
(二)语气和情态分析
这首诗主要使用陈述句来陈述事实,用感叹句来表达感慨,用疑问句来故意设疑。陈述语气陈述了作者的物质过程、所有意象的方位、样态,以及作者对意象的苦心经营有些刻意性质的追求,他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通过感叹句“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情,将自己的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seek a dream?”这个形式上的疑问并为真正表达疑问之意,此节作者运用虚幻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构成了一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自己对康桥的爱意,对往昔生活的憧憬,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情态主要由小句中的情态动词和其他情态成分来实现,用以表示说话人对事物的判断和态度。在本诗歌中,情态动词有“would be”“can not”。“would be”表示意愿,作者对康河无比爱恋因此愿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和康河融为一体。作者旧地重游无比高兴,再加上着眼前的美景,他真想高歌,但是他却“不能”,因为还有那无可奈何的离愁。
(三)主位―述位分析
Halliday认为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是对主位的叙述、描写和说明,是叙述的核心内容。[2](P200)在语篇生成的过程中,分析小句的主位―述位结构有助于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语篇的文体特色。
本诗中主要采用简单的主位―述位结构。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是已知的信息。述位是话语的终点,是新的信息。诗歌分别围绕“I”“golden willows”“floating heart”“pool”“summer insect”展开话题。“我”是一个对康桥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而发愁的人。再次回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时,康桥的具体的美景、氛围给了“我”心灵的慰藉与启发,因此“我”勃发了诗兴,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会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golden willows(金柳)”“floating heart(青荇)”“pool(潭)”这些康桥中具体实在的景物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由“金柳”向“新娘”的转换是由诗人感觉的移位使然;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这令人神往之中作者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在这令人沉醉的情境之中,似乎夏虫也有了灵性“Even summer insects keep silence for me”它也为作者沉默,这将读者带到了理想并带有虚幻色彩的世界中,不知不觉和作者产生共鸣:康桥曾见证过往昔的美好时光,可如今物似人非、人去楼空,这里藏着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人生遗憾。这里每一片风景都浸染着情感,情与景融合无间,才可能表现出那一份“志摩式”的洒脱和无奈。
三、结语
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既可以了解诗的整个宏观框架,又可以从微观上把握它的叙述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挖掘诗歌的内涵。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语篇分析的框架中徐诗的特点更加展现得淋漓尽致。
篇2:语篇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语篇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一诗不仅仅是抒发了再别康桥的依恋之情,而且还是诗人当年此地彩虹般初恋的咏叹调,更应该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语篇语言学理论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本文从语篇的三个基本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谋篇功能)出发,分析徐志摩的经典诗《再别康桥》,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诗歌的叙述方式、表达特点和语言风格,另一方面还可以从语用学中语篇的角度探索诗歌分析的新途径。
一、前言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本文试图以语篇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语篇功能的角度分析其代表作《再别康桥》。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by XuZhimo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Even summer insects keep silence for me,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二、语篇分析《再别康桥》
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制约着对意义系统的选择。语篇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通过对意义的选择生成的,这些意义的选择在词汇结构中得到体现。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意义的基本单位是小句(clause)。它是一个多变功能的结构,同时体现多种语义结构。与情景语境3维度相对应,语义层也有3个基本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谋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是讲话者作为观察者的功能,表达人们的社会经历和内心的心理经验,同时也表达事物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如并列、从属等。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闯入者(intruder)的功能,表达他的意见、态度、评价和他与听话者的相对角色,包括社会角色和交流角色关系。[1](P144―146)谋篇功能是讲话者作为组织者的功能,它把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根据情景语境在语篇中组织成一个整体,共同在语境中起作用。概念功能在小句中由及物性(transitivity)等形式得以体现,人际功能以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得以体现,语篇功能以主位―述位(theme-rheme)的形式得以体现。下面从及物性等三方面对《再别康桥》进行分析。
(一)及物性分析
语篇的及物性结构是将人们的行为、见闻及感想通过不同的过程类型表现出来。及物系统包括6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2](P180―183)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事的(doing)的过程。本诗的`这一过程主要由叙述者的行为体现,第一节写了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万千的离愁,连用了三个“quietly”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全诗以“quietly”“take my leave”“came”“weave Good-bye to the clouds”起笔,作者运用物质过程,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第五、六节,诗人虚幻的物质过程出了一层新意,借用“seek a dream”“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 of starlight.”“But I cannot sing aloud”“Even summer insects keep silence for me”四个句子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quietly”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营造出一种节奏上的特殊感觉,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虚实相间的物质过程使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常用的动词是“be”,也有其他动词,诗歌中有大量关于存在过程的表达,这主要体现在作者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中。“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floating heart”“water plant”“pool”“elm trees”“rainbow”等意向都是诗人珍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份情感,这些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因而全诗更显得飘逸而具有灵气。
心理过程表示的是内心世界的活动。作者在将清澈的潭水疑作“the rainbow from the sky(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a rainbow-like dream(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行为过程表示的是一些行为活动。有些行为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有些反映心理状态。[2](P183)第五节寻梦是作者虚幻的一个行为活动,通过对康桥那些虚实意象的描写,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和它们糅合在一起,要撑一支长篙去寻梦,这样清新秀丽的画面,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关系过程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河畔的金柳)”“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夕阳中的新娘)”“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波光里的艳影)”“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r(软泥上的青荇)”“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在康河的柔波里)”“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那榆荫下的一潭)”都表示一个方位关系。
(二)语气和情态分析
这首诗主要使用陈述句来陈述事实,用感叹句来表达感慨,用疑问句来故意设疑。陈述语气陈述了作者的物质过程、所有意象的方位、样态,以及作者对意象的苦心经营有些刻意性质的追求,他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通过感叹句“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情,将自己的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seek a dream?”这个形式上的疑问并为真正表达疑问之意,此节作者运用虚幻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构成了一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自己对康桥的爱意,对往昔生活的憧憬,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情态主要由小句中的情态动词和其他情态成分来实现,用以表示说话人对事物的判断和态度。在本诗歌中,情态动词有“would be”“can not”。“would be”表示意愿,作者对康河无比爱恋因此愿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和康河融为一体。作者旧地重游无比高兴,再加上着眼前的美景,他真想高歌,但是他却“不能”,因为还有那无可奈何的离愁。
(三)主位―述位分析
Halliday认为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是对主位的叙述、描写和说明,是叙述的核心内容。[2](P200)在语篇生成的过程中,分析小句的主位―述位结构有助于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语篇的文体特色。
本诗中主要采用简单的主位―述位结构。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是已知的信息。述位是话语的终点,是新的信息。诗歌分别围绕“I”“golden willows”“floating heart”“pool”“summer insect”展开话题。“我”是一个对康桥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而发愁的人。再次回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时,康桥的具体的美景、氛围给了“我”心灵的慰藉与启发,因此“我”勃发了诗兴,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会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golden willows(金柳)”“floating heart(青荇)”“pool(潭)”这些康桥中具体实在的景物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由“金柳”向“新娘”的转换是由诗人感觉的移位使然;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这令人神往之中作者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在这令人沉醉的情境之中,似乎夏虫也有了灵性“Even summer insects keep silence for me”它也为作者沉默,这将读者带到了理想并带有虚幻色彩的世界中,不知不觉和作者产生共鸣:康桥曾见证过往昔的美好时光,可如今物似人非、人去楼空,这里藏着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人生遗憾。这里每一片风景都浸染着情感,情与景融合无间,才可能表现出那一份“志摩式”的洒脱和无奈。
三、结语
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既可以了解诗的整个宏观框架,又可以从微观上把握它的叙述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挖掘诗歌的内涵。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语篇分析的框架中徐诗的特点更加展现得淋漓尽致。
篇3:再别康桥股民篇
再别康桥股民篇
题记:我有很多股民朋友在的股灾中伤痕累累,有人以庄家的口吻调谐股民,我心里很是不平,我也是一个股民,知道股民们的辛酸。作此诗,是想为中国的股民呼喊更多的公平,也想让股友炒股时理性些,明白股市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坚难!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进
我轻轻的点击
割掉手中的股票
那绿屏下的煎熬
如那待宰的羔羊
绿波中的艳影
在我心中荡漾
跌停上的封单
沉沉在盘面压着
在上下的柔波里
我梦想钞票飞扬
那分时量的成交
不是对倒
就是换庄
柔碎在放量间
沉淀在那幻想中
寻梦?撑一支长阳
梦想向高点飞翔
载着发财的梦想
买着庄家派发筹码
站在红绿高处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股民们都在沉默
沉默象跌停的直线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进
我挥一挥衣袖
带不走几分钱财
篇4:《再别康桥》艺术分析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习惯上较多的采用融情于景、营造优美的意境的方法,较含蓄的表情达意;而外国诗歌则较多的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热情奔放的来表达感情。
徐志摩学贯中西,他的《再别康桥》兼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抒情方法,并将他们完美的统一于自己的作品中,铸就了《再别康桥》的高度的艺术性。
一、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精髓——融情于景营造完美的意境。
㈠精心选择意象,营造完美的意境
1、选择纯自然化的意象。
在康桥,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钢筋水泥的丛林、车水马龙,也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诗人对这些避而不写,却选择了纯自然化的诸如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意象给人一种走进大自然的感觉。全诗就是一幅缓缓流动的图画,一幅涂抹上浓浓离情的画卷。夕阳西下,作者缓步在即将与之惜别的康河的岸边,仿佛与一位恬静的、身着素色衣裙的少女默默相依,一起回忆着往昔美好时光……河边参差披拂的杨柳轻轻的抚摸着清澈的流水,用轻柔的抚摸安慰那因作者的离去而幽怨的流水,仿佛是在替作者向这脉脉的流水告别。河底的泥土,也因诗人的柔情变得含情脉脉而格外松软。透过清澈的流水,清晰的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溯流而上,那榆荫下的拜伦潭因承载着诗人往昔梦幻般的生活而变得美如天上的彩虹。那掠过草地、花园的清风拂过潭面,潭面荡起阵阵涟漪,潭中的每一丝波纹都能演绎一段优美的故事。在星光灿烂的夜晚撑一支长篙在康河上漫溯……通过这这一片流淌的悠悠的离愁清新优美的景物,作者的眷恋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2、作者着意选择一些中国传统诗歌的典型意象。
《再别康桥》中那些优美的意象,又有意无意的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柳树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送别诗中的典型意象,因为“柳”与“留”谐音,人们常常用他们来寄托依依惜别的深情,著名诗句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客舍青青柳色新”、“晚风拂柳笛声残”等。将柳树比成新娘古诗中也早已有之,如“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侯司空宅咏妓》)。“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很显然是受宋朝张孝祥的诗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的影响。这些意象透露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走进《再别康桥》,宛如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
在精心选择中国古典化意象的同时,诗人还有意识的避免西方化的意象。全诗中,只有“康桥”一词是个西方化的物象。倘若你不知道“康桥”就是 “剑桥”,是在异国,你会完全以为是在中国的一个地点进行告别;“那榆荫下的一潭”,明明是拜伦潭,诗人偏偏不说“那榆荫下的拜伦潭”,以避免引起西方化的联想;诗中未出现像“无花果”,“橄榄枝”等明显西方化的意象;诗中也未出现一个英文单词,而当时英文入诗则是很常见的。
㈡为了营造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炼字、形式的整齐及凸现抒情主体等传统。
⒈讲究炼字及形式的整齐
为了营造优美的意境,作者在诗歌的语言方面(也就是所谓的炼字)、结构形式方面也作了认真的推敲,力求与全诗的格调相一致。“轻轻”“悄悄” 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加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拜伦潭的水面被浮藻隔成许多的小块,诗中用了“揉碎”这个充满柔情蜜意的与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词。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玉树临风的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首节与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受。
⒉凸显抒情主体
凸显抒情主体是中国古典诗歌经常使用的增加作品意境美的一种方法,本诗也恰到好处运用了这一方法。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不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如岳飞的《小重山》的上阕“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及《满江红》中的“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些作品都直接描写了抒情主体的行动“无言独上西楼”“起来独自绕阶行”“抬望眼,仰天长啸”,这些行动进显了抒情主体的情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作者缓步在即将与之惜别的康河的岸边的镜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是全文优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与周围的景物和谐一致,这里的抒情主体也完全是当时中国人的装束。“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试想一下,西装革履的绅士谁带东西不是用口袋却是用袖子呢?谁告别不是挥手而是挥衣袖呢?很显然,作者身上穿的不是西装革履而是长袍大袖的马褂。
二、在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精髓的同时,诗人还借鉴了外国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诗句将感情直接倾诉出来。
当然他倾诉的方式又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即巧妙的借助周围景物的帮助将感情倾诉出来。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是一句直接抒发作者心中情感的诗句。我们读到这一句既能强烈的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又能在眼前浮现出上文描绘的画面:“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夕阳的余辉将河边的杨柳涂抹上一层金黄色,微风过处,杨柳在风中摆动着他那婀娜的身姿,在清澈的河水中留下美丽的倒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让我们由杨柳美丽的倒影在柔波里荡漾的画面,联想到这美丽的一切已经吹皱作者心中的一池春水。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也是一句直接倾诉心声的句子。由于上文已对水底的“青荇”进行了描写——“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读者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在康河的清澈的流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展示自己柔美的身姿。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一句就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丰富的意境美。
总之,这些诗句既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热情奔放的来表达感情,有外国诗歌强烈的抒情意味,又有中国古典诗歌丰富的意境美,让读者强烈而又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无限喜爱之情、对康桥的深深的眷恋。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的形式和意味
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殷国明在《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一文中说到“艺术作为一种普遍的心里媒介,使艺术家通过它把一般生活经验转换成某种艺术存在,因此,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有形式的意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形式便是“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它也是“有形式的意味”之艺术。本文主要探讨《再别康桥》的“三明治”结构层次以及在这一形式之外和之内诗人所表达的不同 “意味”。
一、“三明治”的结构
《再别康桥》共有7小节,纵观全诗,我们可以把这7小节分作三个层次。从中不难发现,第1小节和第7小节结构大体相同且前后呼应。第1小节诗人用了“轻轻的”,第7小节便有“悄悄的”与之对应;开头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后边便有“不带走一片云彩”。且不说这用词里面诗人的感情有何不同,单这形式便决定了这两小节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层次,即作为诗的第一层和第三层。中间的部分(第2小节至第6小节)与这两个层次不同,没有直接说“走了”,而是处于一种回忆状态之中,描写的大都是回忆中的景和情,所以它们可以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层次,即作为诗的第二层。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诗应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的诗论,同样是新月派诗人的徐志摩对闻一多先生的这“三美”主张付诸了创作实践中,而《再别康桥》的三个层次的结构形式便是一种典型的“建筑的美”,就犹如一块色、香、味俱佳的分作上、中、下三层的“三明治”一样——上、下层的原料大致是相同的,中间层是有别于上、下层的,也是最味美、最珍贵的一层,就如同徐志摩对康桥的那珍贵的回忆一样。据此,便得出了《再别康桥》的结构层次类似“三明治”结构层次的说法。那么,在这“三明治”结构形式之外和之内的“意味”又是什么呢?
二、“三明治”结构形式之外的意味——依依惜别之情
“三明治”结构形式之外,也就是从整体上来说,诗人表达的主要是依依惜别之情。这一点,我们从诗的题目上便不难看出。首先,我们来看“再别” 二字。在《再别康桥》之前,徐志摩写过另一首与康桥相离别的诗是《康桥再会吧》,这是他在1922年8月在英国留学结束即将返国前夕所作。同样是离别,一个是“再会”,一个是“再别”,这里面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再会”是期待“再次会面”之意,虽是分别但含有希望,在诗的结尾,诗人也与康桥相约明年再相会——“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望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从这些字眼里我们没看到忧伤。而“再别”是“再次分别”的意思,是 “再会”之后的“再别”,而不是“再会”之后的“长相厮守”,曾经的希望实现之后再次陷入分别的无奈,这里面涌动着诗人的情感波澜,与第一次分别相比更有一种难舍难分,不忍离去。
其次,我们再来看“康桥”。余光中曾说:“和《偶然》一样,这首《再别康桥》也是貌若洒脱而心实惆怅,只是《偶然》之惆怅乃因人而起,而《再别康桥》之惆怅乃因地而起。”此话中的“因地而起”便是指因为“康桥”的缘故。诗人与康桥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 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康桥被诗人认为是他的 “生命的泉源”,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他曾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诗人把康桥看作是“生命的源泉”,看作他的第二故乡——“精神依恋之乡”,在心理距离上他和康桥很亲很近,但现实的距离——康桥毕竟是英国伦敦的康桥——使他不能置身其中。直至 1928年再次来到康桥前,诗人与康桥的关系是心很近身很远,这次故地重游,他才与康桥再次身心相会,但这只是短暂的“相会”,“再会”之后“再别”,所以是更加的依依不舍。
三、“三明治”结构形式之内的意味——诗人内心情感在诗的三个层次中的发展变化
诗的第一层,诗人以“轻轻的”开头,把“走”的情态先写出来,接着又写到“轻轻的来”,“轻轻的招手”,“轻轻的”足见诗人内心之平静平和,六年的世事沧桑使诗人变得成熟、稳重。“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云彩”给人以轻灵飘逸的感觉,也给人以纯洁美丽的印象,所以“云彩”更加印证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平静,同时也为诗的第二层的情感表达做了铺垫,因为在诗的第二层次,诗人紧接着主要描写了他在康桥时的美好回忆——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理想。
第二层从全诗的第2小节开始至第6小节结束。诗的第2、3小节写了康河“河畔的金柳”和“软泥上的青荇”,前者像“夕阳中的新娘”,她的“艳影”在诗人的“心头荡漾”,后者“在水底招摇”,以致于诗人也想做康河水波里的一条水草。这些都是康桥美好的自然景象。“诗人与大自然,永远是一对最要好的朋友。”在康桥,“自然”成了徐志摩这个浪漫主义者膜拜的对象与自我的归宿,正如他在《康桥再会吧》所写的:“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强半汝亲栽育——的文艺精英”。在这美好景色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曾经美好的感情。“徐志摩在心灵受到创伤,感到寂寞与苦闷的时候,想到的朋友,首称是他的康桥。”1910月,林徽因随父从剑桥回国,这时候的徐志摩对林徽因已产生深厚的感情,此后的一年中,徐志摩在孤独中品味着康桥的精灵。“康桥,对徐志摩来说,正是他的爱的圣地。他对林徽因的爱,与康桥是密切相关的。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说,徐志摩对康桥的赞美,包含着他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是对他的爱情的歌颂。也就是说,康桥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爱的一个象征,一个载体。”诗中的“新娘”、“艳影”、“柔波”等字眼不能不让读者想到女性的美和温柔,而诗人在康桥读书期间,与其关系最亲密的女性当然是林徽因,所以我们说这两小节对康桥美好自然景物的回忆,其实也是诗人对他与林徽因那段纯洁美好爱情的回忆
诗的第4、5小节写的是诗人在剑桥大学时的理想。19诗人胸怀抱负为寻求真理赴美留学。19,他改弦易辙,离开美国,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头衔,来到英国,想认真地念点书。他在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也说到:“我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引诱,买船漂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从诗的4、5小节中“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等都可看出诗人当时心中的美好理想和抱负。
诗的第6小节用一个“但”字使诗的意境出现转折,由回忆转到了现实,“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曾经在康桥里“放歌”,但今晚不能,因为“别离”,一切都变得沉默起来,这时候诗人的心情由回忆时的欢愉逐渐转变成现实离别的伤感。
第三层的诗句结构与第一层的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第一层用了“轻轻”,第三层用了“悄悄”。“轻轻”说明来、去的状态和心态,给人以平静之感,而“悄悄”则给人一种诗人有意为之的感觉,他一个人悄悄的走了,不愿打扰他那“精神依恋之乡”——康桥,让他那往昔美好的情感和理想都留在他那“生命的源泉”,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要回到现实中来,去面临他和陆小曼那来之不易却又让他心碎的婚姻。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恋爱是成功的,但他们的婚姻却是失败的。徐志摩为了满足陆小曼的生活挥霍,他不得不为生计整日辛苦奔波,他自己也说:“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穷的深处。”“你们不能过多地责备。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诗人1928年的这次游历欧洲,是他短暂一生中的第三次出国,也是最后一次,这一次是为了“摆脱婚姻的阴影和爱情幻灭这一致命一击带来的伤痛,用考验爱情的方式来挽救婚姻”。诗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看似潇洒之举动中隐含着他的现实生活的沉重,他要给自己输入一份勇气,以一种新的姿态来挑起这生活和情感的沉重,所以说这种潇洒里面包含着一种说不出滋味的沉重,是沉重的潇洒。
综上所述,诗人内心情感经历了平静——欢愉——伤感——沉重的潇洒曲线运动,这一曲线运动和诗的“三明治”结构层次共同构建了《再别康桥》隐形的和显形的“建筑美”。徐志摩自己在《一个诗译问题》一文中也说到:“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式,也不单是他的神韵,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中去,像颜色化入水,又得把形式表现神韵,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徐志摩所说的“神韵”和贝尔所说的“意味”实质上是一样的。《再别康桥》的形式、意味可以说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它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它那形式中的“意味”是诗人心灵的语言,值得大家去品味。
篇5:《再别康桥》感悟分析
《再别康桥》感悟分析
“阿姨说:”着急呀,这么多麦子,如果熟透了的今天没有收完的话,落在地里就要报废?他到了海边,只见一只露脊鲸在呼救,淳于尊连忙跑过去一看,原来一只露脊鲸被鱼网给网住了。《再别康桥》的感悟作文柑桔是呈圆形的,而且两端扁扁的,只是遍身长着“皱纹”。500字作文恶人先告状;今天,爸爸用汽车送我和妈妈去桃花岛玩,到了桃花岛,我们去了海边,大海真大呀。
1928年,作者故地重游。在回国的途中,他创作了这首诗。可以说,“康桥”两字一直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徐志摩在第一节写他离开母校的心情十分悲痛。连用三个“轻轻的”,让我们大家都感觉到诗人轻轻的来了,又轻轻的走了!
第二节至第四节,描写了康河的泛舟寻梦。夕阳中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这些景物都出现在眼中。这段又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将“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又将清澈的潭水比喻成“天上虹”。这种手法使这几段变得十分诱人美丽人。
第五、六节,作者借用“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是这首诗诗推向高潮。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第一段三个“轻轻的”形成首尾。
胡适曾经说过:“他的人生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主张。这首诗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篇6:《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再别康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语篇分析《再别康桥》】相关文章:
8.图书馆分析提示语
10.再别康桥说课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