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没有感情的杀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摘要] 指示词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指示词进行了研究。一般来说指示词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这篇论文主要是从人称指示的语用角度分析为什么说话者在选择使用人称指示时选择这种而不是其他,文中用了大量的实例说明如何使用人称指示词来增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情感。
[关健词]人称指示 说话者 听话者 亲密度
一、人称指示和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是指通过篇章中词汇和语法特点来解码篇章信息。斐尔莫(Fillmore)和列文森(Levinson)将人称指示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此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来分析人称指示。人称指示“无法避免的把主观性引入到自然语言的词汇结构”(Lynons 1977, 646).在说话人使用语言的时候对人称指示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语言基本上存在三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是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是指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选择会表现出说话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听话人的感情、态度和与听话人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会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与汉语中说话人如何选择人称指示来增进感情。
列文森(Levinson 1983)提出了“指示中心”的观点,指示中心是指把说话者作为中心点来解释人称指示词。根据指示词与指示中心的距离,指示词可以分为近指指示词(proximal deixis)和远指指示词 (distal deixis)(Levinson 1983,81)。Lyons也提出了“情感指示”(empathetic deixis)的说法,也就是说说话人选择近指指示词还是远指指示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里经验,说话人选择人称指示词来缩短他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亲密关系或者是疏远、冷淡。
耿德本提出了情感等级(empathy hierarchy),说话人与参与者X之间通过语言传达的关系被称作情感价值,情感价值用E(x)来表示,说话人面对不同的对象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价值,耿德本的人称情感等级可以如此表示:E(1st)>E(2nd)>E(3rd),也就是说,情感价值最高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然后是第二、第三人称代词。と顺浦甘敬实挠镉梅治
1.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
1)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结合了结构法和交际法两者之长处的教学法是我们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The speaker is the only on author of this paper.)(何自然1988)
2)We have been observing the phenomenon for years, but at this stage we are still unable to be very specific about its nature or its cause (何自然1988).
当说话人在谈论自己的所获得的成绩时通常用复数形式来表示谦逊,在这种用法上英语与汉语有相似之处,英语和汉语中的第一人称复数形式都有包括式(we-inclusive-of-addressee)和排除式(we-exclusive-of-addressee)之分。包括式和排除式在英语中主要表现为“let us”和它的缩写 “let’s”上,“Let us”有时包括听话人有时排除听话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到底是包括还是排除,而“Let’s”通常只是包括听话人。在汉语中,“咱们”是包括式而“我们“是排除式,但有时也是包括式。当说话人主动地向别人提供帮助时,说话人通常用“let’s”来代替“let me”来表示听话人也是这个动作的参与者从而减少给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矛盾保全了听话人的面子。在汉语中说话人用“咱们”、“我们”从而使自己进入到了听话人的情形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这样就实现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为了寻找共同点,说话人也通过用人称代词“we”、“咱们”、“我们”把听话人引到自己的情况下。
莱考夫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指示词的包括式和排除式来达到交际的目的,以下是美国总统里根的一段演说:
“by beginning to rebuild our defenses, we have restored credible deterrence and can confidently seek a secure and lasting peace, as well as a reduction of arms. As I said Wednesday night, American is back and standing tall. We’ve begun to restore great American values: the dignity of work, the warmth of family, the strength of neighborhood and the nourishment of human freedom. But our work is not finished.”
在里根总统的这段演说中如果我们不考虑篇章,我们就不知道这里“we”和“our”指的是谁,实际上“we”和“our”都是指美国政府、美国人民或者是两者,里根总统这样用的目的是要让美国人民认同他们的目标与美国政府达成一致。
2.第一人称代替第二人称
根据不同的场景说话人会表达不同的情感,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说话人会选择用第一人称来代替第二人称,这样说话人就把自己引到听话人的情况下从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例如,一个领导来到一户人家说“咱们家(你们家)今年过得怎么样?”汉语中还有以下例子:
3)你要记住, 我们(你)是学生, 我们(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4)同志,咱们/我们这儿有万宝牌电冰箱卖吗?
这种用法在英语中也很常见,例如一个妻子对饭前不洗手的丈夫和孩子说“We wash our hands before and after dinner to keep fit.”,一个父亲提醒他的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到了,他可能这么说“Tom, what are we supposed to do?”,这样就比较具有说服力,听话人就很容易接受。
这种指代信息使得听话人听起来比较亲切,所以这种用法在正式场合主要是长者或者是领导会这么说,在非正式场合消费者或者家长这么说。
3.第一人称代替第三人称 在汉语中,第一人称经常用来指代第三人称,例如:
5)第一年分水的时候确实影响了我们农民的收入,……
这个句子里第一人称“我们”实际上是指“他们―农民”,用“我们”代替“他们”这样就有效地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表示出亲切的关系。4.第三人称代替第一、二人称
因为第三者不是会话的直接参与者,所以第三人称代词是远指指称。所以说话人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会让人感到有距离感。在某些会话场景中,说话人不用“你”或者“you”来指代听话者而是表示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例如,在厨房的一位妻子对她懒惰的丈夫说:“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这位妻子用“his highness”来代替“you”显示出她与懒惰的丈夫的距离和不亲密感,幽默嘲讽的口气也暴露无遗。第三人称代词也常常用来表示责备,例如,Somebody didn’t clean up after himself.
但是,如果第三人称代词或者短语用在长者与小孩之间的对话中,情形就完全变了,它不再是表达不满和责备而是表达亲密,增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感情,这在英语汉语中都很常见。例如,
6)宝宝乖,宝宝快别哭,妈妈带你上街去买糖糖。
7)这回你就听老师一句话吧!
8)Baby: Mum, tell us a story.
Mother: Ok, but if I tell you a story, will you go to sleep for Mama?
这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有时可以缩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从而让人感到亲密感。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与汉语中人称指示词的使用在缓和人际关系,增进感情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这些人称指示词能帮助说话人很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在日常交流中要学会使用这些人称代词,巧妙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Jaszczolt, K.M. 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Levinson, Stephen C.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Lyons, John. Semantics, 2 vols. London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4]关德英. “人称指示在汉语、英语中的语用对比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周雷,牛忠光. “人称指示语话语选择及其语用动机”[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篇2:英汉人称回指的语用对比分析
英汉人称回指的语用对比分析
英语和汉语无标记性的.人称回指手段分别是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标记性人称回指通常表达特殊的语用含义,从语用的角度对英汉人称回指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理解英汉语篇构建规律,揭示标记性人称回指的语用含义,并对英汉互译中人称回指手段的处理具有积极意义.
作 者:何清顺 HE Qing-shun 作者单位:广东新安学院,外语系,广东,深圳,518052 刊 名: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8(2) 分类号:H314 关键词:人称回指 语用意义 对比分析篇3: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
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
韦氏词典对移情(empathy)的定义是“分享他人思想或情感的能力”,与同情、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通过对情感的感知而产生接近他人情感的情感体验,即情感的共鸣。从语用学进行研究的移情(pragmatic empathy)指言语交流双方达到情感相通,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本文从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角度分析汉语言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词的顺应性,并从语境关系的顺应方面归纳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对汉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一、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一)顺应理论
Verschueren 在其著作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以语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语用问题,这种综观是顺应理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linguistic choices)的过程,这种选择涉及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并依赖于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简单地说,语言的顺应性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言语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和改变语境,使语境朝着有利于双方交际的方向展开。其中心理因素是较重要的语境变量,这预示着交际中必然出现体现交际主体情感、心理等的话语,以实现情感趋同(convergence)或趋异(divergence)。这也为诠释汉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提供了重要理据。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指示语(deixis)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涉及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直接的语言反映。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涉及交际双方的人称与社会因素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主要由人称代词来表示,有时也用呼语(vocatives)表示。Verschueren 的语用综合观和顺应论为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
语用学研究的`话语意义是特定语境中特定话语的意义。语境不是静态的,在交际双方说话过程中,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本文主要侧重于阐明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如何顺应交际语境。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mental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替别人着想,满足对方需求来缩短言语双方的距离感,使人际关系和谐,情感趋同。
(一)语言使用者
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中心地位。语用移情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多体现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按照语义规则,如果说话人单指自己,应该用“我”;如果单指听话人,应该用“你”或“你们”。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却还需要变通。说话人在说话时要尽可能注意听话人的心理感受,使听话人自然地融入交际情境。
(二)顺应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者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
(三)顺应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尤其是文化传统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
(四)顺应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但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是人称指示语移情过程中要顺应的语境因素之一。
三、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用功能
由于移情本身是说话人出于对听话人的考虑,所以语用移情可以增强话语的亲切感,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如本文中的例子所展现的,在不同的语境下,语用移情还可以起到特殊的功能,如:赞扬、暗示、迎合、否定、掩盖、解决矛盾、缓解紧张关系、维护面子等作用。语用移情在日常会话和书面材料中的频繁使用多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移情话语若能被合理准确的用于言语交际的过程,对于成功完成言语交际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结语
本研究基于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其核心即汉语人称指示语移情策略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于语境关系的顺应过程。成功的交际依赖于交际主体根据交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这是语境制约下的适应和顺应。移情策略对交际行为人实现交际意图起着重要作用。
Verschueren 将语境分成三种模式: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从人际交往的语境构建角度来说,语用移情主要是实现言语双方的相互认同,提高所说话语的可接受性。总之,移情是交际过程中的手段,为了调节人际关系,体现人际意义。
篇4:英汉委婉语对比
英汉委婉语对比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具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折射出东西方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本文从委婉语的应用范畴、表达方式对英汉语言中委婉语作了对比分析.
作 者:鄂丽燕 E Liyan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外语系,内蒙古,海拉尔区,021008 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年,卷(期): 16(2) 分类号:H315 关键词:委婉语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篇5:英汉恭维语对比的语用研究
英汉恭维语对比的语用研究
恭维语是人们社交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积极表达礼貌的言语行为,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作为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对比英汉两种形式的恭维语,中西方不论男性或女性,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也存在着话题和句式上的不同.二者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差异,而且也存在着性别差异.从语用角度和一些相关原则,探索和把握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对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 者:吕敏 LV Min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运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CHE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6(3) 分类号:H08 关键词:恭维语 英汉对比 语用差异 文化变异论篇6: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英汉语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语,而且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等因素,它们之间在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中西委婉语的认识,加深对中西文化掌握.
作 者:汤中生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刊 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 7(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英语 汉语 委婉语 对比篇7:英汉广告语篇中人称指代的语用功能
英汉广告语篇中人称指代的语用功能
基于语料库调查,本文考察英汉广告语篇中的人称指代,以探求微观语篇要素与礼貌策略的关联.经过对比发现,英语广告倾向于使用积极礼貌策略,而汉语广告倾向于运用消极礼貌策略.
作 者:柏桦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92 刊 名:修辞学习 PKU英文刊名:RHETORIC LEARNING 年,卷(期): “”(1) 分类号:H1 关键词:英汉广告 微观语篇要素 人称指代 语用功能篇8:英汉语言学术语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学术语对比论文
一、七种资料的总貌和简介
本词汇主要收录宏观与微观语言学及其各分科的专门术语,兼收常见于语言学文献中的相关学科如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的术语。书中提到的这样一段话,可以看出术语翻译问题的重要性———“为了使某项成就得以为全人类所理解、所接受从而真正体现为全人类共有财富的一部分,语际之间的术语转译与传播不言而喻是件何等重要的大事。语言学是门科学,当然不能例外。”全书均按英语字母顺序排列,这些英语词目的中文译文,已有通用译名者,一般遵从惯例;同名多译并存者,择要列之;尚未见译名者,编者自译。《语言与语言学词典》R。R。K。哈特曼F。C。斯托克著,黄长著、林书武、卫志强、周绍珩译,李振麒、俞琼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本词典所收的词目是编著者从众多纷繁的语言学术语中挑选出来的、使用比较广泛的、经常在语言学各个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中出现的词目,书中逐一对它们作了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解释,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语言学各领域的基本知识,是一本有参考价值的语言学工具书和入门书,可供广大中外文教学和科研人员以及语言学爱好者参考。这本词典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其词条包括了那个时代传统术语和反映语言学最新发展的术语,前者如“名词”等,后者如“信息内容”等。
但是由于语言学是在不断发展的,该词典与90年代以来的这方面词典相比,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收词条数目也会相对少一些。《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英英英汉双解)》JackC。Richards,JohnPlattandHeidiPlat著,管燕红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8月第1版。本辞典所收的词条,其内容不但包括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心理学、语言习得、话语分析,也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法、课程发展、成绩测试、能力评估、电脑辅助教学等。这是一本唯一全面收录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汇的英汉双解工具书,其释义清晰准确,中、港、台译词同时收录并列,还附有大量的例句、图表、参见指示和参考书目等,在当时是最能够反映出应用语言学用于语言教学上的最新发展的一部书,它能为有志于语言教学的人士提供切合需要的帮助。《现代语言学词典》[英]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Crystal编,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月第1版。本词典的第一版(国内有译本《语言学和语音学基础词典》,方立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是1978年出的,经三次修订和增补,现在这个版本共收1400个主词条(中英文对应),释义中又含1400个黑体术语,1200个加引号的特殊名称,因此共对当今语言学文献中常出现的4000个术语做出了说明,数量比第一版增加一倍,是迄今为止(截止到2000年12月)最全面详尽、最新的一部语言学词典。
该词典还具有“术语之间互参”的特点。《语言文字学常用辞典》蔡富有、郭龙生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10月第1版。这是一本语言文字学专科性常用辞典,其内容包括语言学,文字学,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方言学,训诂学,著作与期刊,人物等共16项。它们分别是对该学科的各个分支学科与领域内的核心知识点、关键问题、最新研究成果、主要人物、著作、事件等的带研究性的解释。该辞典是小型常用的,它具有五方面的基本特色:少而精;精而新;小篇幅,大容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着重学术性,兼顾普及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辞典条目一般附有英文对应术语。属于我国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的条目多未附英文术语。《英汉语言学术语对照》(《英汉语言学术语对照———大桥横渡》)伯江,1988年12月13日。这个术语表的基础是笔者几年前为《廖秋忠文集》作的一个术语索引,后来又补充了另外两本书的术语。由于作者只局限于这三种书,所收词条当然是不能涵盖现代语言学所有常用术语。但作者当时选择这三种书,主要是从这几种著作的著/译者对词语的译法较有权威性考虑的,是有其合理性的。本术语表刊出后,作者很快地到陶红印先生惠赐所编制的《当代社会语言学》一书的词语,并已悉数补入。《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语言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2月第1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的其中一部分———语言文字卷。该书条目按条目标题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并辅以汉字笔画、起笔笔形顺序排列,且在条目分类目录前有一篇介绍语言文字这门学科的概观性文章———语言和语言研究(吕叔湘)。书前还列有本学科全部条目的分类目录,以便读者了解本学科的全貌,分类目录还反映出条目的层次关系。
二、关于以上各种资料中术语的分类解析与举例说明
英汉对照语言学术语翻译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可能将其研究得比较深入透彻。现将这些术语分为以下几类来进行探讨:1、在这七种资料中不全被收录的术语(有的资料中有,有的资料中没有)这种情况说明属于该种类别的术语在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相对统一意见,缺少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它们正是语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即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在材料丰富、论证严谨等条件下给出一定的准则,使其较为统一。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有两条标准可以作为参考:第一条是新词规范化的原则(语言词汇规范化原则),即⑴为一般人所普遍使用的,新词不断产生,一定要通行开来,才能算成立(普遍性的原则);⑵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反映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原则);⑶能明确地表达意义,为一般人所懂得的(意义明确的原则)。第二条是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术语的四个基本特征,即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两条标准来开展术语规范工作。但这项工作在目前看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语言学界正面临着“无穷尽的术语泛滥”、术语译名较混乱等问题,且属于这种情况的术语还比较多,例如:词典1中该术语的中文表达方式为:“独立格”。词典4中与“通格”对应的英文表达方式是:“absolutive通格”,具体的解释是:“用于某些语言的语法描写,这些语言,如爱斯基摩语和格鲁吉亚语,有作格系统。这种格系统中,及物动词的宾语和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在形式上一致(即由同一格表示),这个形式称为‘通格’:及物动词的主语则称为‘作格’”。但是这与词典1中对“abso—lutive”的翻译有所不同,其翻译是“自足的;游离的;游离格的||游离格”。
结合上述图表与文字的分析,“absolutecase通格”这个术语的中英文表达方式还存在相当的差异,表示“通格”这个意思的英文表达方式至少有2种,即“abso—lutecase”、“absolutive”;而与“absolutecase”相对应的中文表达方式也不是唯一的,有“通格”和“独立格”等翻译;还有3本资料完全没有涉及到这个术语的相关概念。可见,在目前学界,由于条件不充足等原因,对该术语暂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⑵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词典2中的表述具体为:“ARTIFICIALLANGUAGE人造语,人工语言。ARTIFICIALSCRIPT人造文字。ARTIFICIALSPEECH人工言语。”词典4中与术语artifi—ciallanguage对应的中文翻译为:“人工语言,人造语。”从以上的图表和文字中,我们可以得知“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这个术语的中英文表达方法是正确的,且符合两个基本标准,词典2、4可以按需增补该术语。辞典5中可增加该术语的简称AI,资料7应加上该术语英文表达方式。⑶babytalk娃娃腔词典1中术语“baby(—)talk”的中文表达方式为:“幼儿话语;(成人)儿语话言语”。词典2与该术语对应的中文表达方式是:“幼儿话语;孩子气的言语”。
辞典3里的中文翻译为:“幼儿语,[幼儿式语言]”,它的另一种英文叫法为“CARETAKERSPEECH”。词典4的解释是:“宝贝儿语”。综合以上的图表和文字,“babytalk”这个术语译为“娃娃腔”是不太准确的,使用更为广泛的翻译是:“幼儿(话)语;(成人)儿语话言语/孩子气的言语/幼儿式语言”,且该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是可以在中间加连字符—的,即baby(—)talk。资料5、7中没有收录该术语,但是该术语符合前述中有关术语统一与规范化的两个基本标准,可根据具体需要在改版时增补。2、在七种资料里中英文表达方式都有或大部分有的术语1)七种资料中翻译全部一致或比较一致的术语。这种情况说明属于该种类别的术语在国内学术界已存在相对统一的看法,已存在一定的规范与标准。这种情况正是我们语言工作者努力的目标。但属于这种情况的术语并不多,例如,bilingualism双语:词典1中对该术语的中文翻译为:“双语制,双语现象”;词典2中与该术语相对应的中文表达方式为:“双语现象,双重语言制”;辞典3中的翻译是:“双语制”;词典4的表达为:“bilingual(ism)双语的,操双语者(双语现象,双语制)”;辞典5将该术语的翻译为:“双语现象”。综合以上的文字与图表,“bilingualism双语”这个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是准确的,但其中文表达方式还不是很完善,表达为“双语(制)、双语现象”更合适。该术语符合文中曾提到的关于术语规范的两条基本标准,只有资料7未收录它,可根据需要在改版时增加该词目。2)七种资料中翻译不全一致的术语。
这种情况说明属于该种类别的术语在国内学术界还没有较为统一的'看法,或者说还缺少统一的规范与标准。这种情况也是我们语言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也可根据第一种情况(2。1)中提到的有关术语规范的两个基本参考值来进行有关的规范工作。属于这种情况的术语并不少,例如:⑴accessibilityhierarchy辨认度[廖27] 词典1中对该术语的中文翻译为:“可及性层级”。词典4的该术语出现在词条“accessibility可及性”的第二条解释中,即“关系语法中用在短语可及性等级(ac—cessibilityhierarchy)中,指一个假设的线性序列,它表示名词性成分间的依存关系并控制句法规则的适用性”。资料6中的类似表述为“accessibilityhierachy”,属拼写有误,第二个单词字母a后漏掉了r。对于这个术语,其英文表达方式应该为“accessibilityhierarchy”;其中文表达方式在以上七种资料中存在着两种意见,即“辨认度”和“可及性层级、可及性等级”,仅对比这些资料来看,第二种意见更为合理,但我们应该收集更广泛的材料,进行更多的比较来证实和补充这个结论,由于文章篇幅及主题所限,在此不便深入探究。⑵BazaarMalay集市马来话海峡地区的马来语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从上面的比较分析来看,目前学界对术语“BazaarMalay集市马来话”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和看法,但对“马来语”的英文表达方式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大多译为“Malaylanguage”,也有译为“Malay”;对“马来语”的解释也较为统一,即“马来西亚联邦、文莱(苏丹国)和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当然,有关该术语的规范工作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它还需要我们语言工作者收集更多的资料等来进行比较研究。3)在这七种资料里中英文表达方式都没有或大部分没有的术语。具体而言,可分为三种情况来分析:
①七种资料应该收录的术语。这种情况说明属于该种类别的术语在国内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或者说还缺少完全统一看法与标准。
这种情况同样是我们语言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任务之一,也可根据第一种情况(2。1)中提到的有关术语规范的两个基本参考值来进行统一的研究,如果符合这些参考值,就应考虑是否需补录相关的术语。属于这种情况的术语还是较多的。例如,back—channel衬托型反馈形式:词典1中术语“backchannelcue”的中文表达方式为:“言语反馈示意,逆渠道提示”。辞典3对这个词组的中文翻译与词典1略微不同,其解释是:“暗示,见FEEDBACK(p172回馈,[反馈])
①对行为后果做出报告的任何信息。例如,听者给说话者的语言或面部信号表明他们理解说话者的话。话语分析中,人说话的同时所得到的反馈有时称暗示(backchannelcue),例如uh、yeah、really、微笑、摇头和咕哝声这些评述,表明交际的成功或失败。
②(教学中)学习者得到的来自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的关于某一学习任务是否成功的评论或信息”。词典4中与术语backchannelling相对应的中文翻译是:“反输,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互动过程中听话人的行为时使用的术语,指听话人以反馈方式对说话人的反应。”比较分析上述图表和文字,术语“back—channel衬托型反馈形式”在七种资料中基本上没被收录,只有资料6中有。
但是有3种资料中都提到“反馈”这个字眼,且辞典3与词典4的解释有相近之处,这显然不是一种巧合,说明学界在对这个术语和与之有关的术语的意见上是有相同之处的,只是还需要更为深入地研究与探讨来统一各方的意见,进行相关的增补工作。
②七种资料是否应该收录仍需要探讨的术语。这种情况说明属于该种类别的术语在国内学术界基本上存在较为统一的看法,即大多学者与专家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都没有涉及该类术语。这种情况也是我们语言工作者研究的任务之一,我们需要搜集更多的中英文资料,从更多实例中进行可行性的比较研究。属于这种情况的术语也不少,例如:⑴accomplishment结束 以上2个术语只有资料6有收录它们,其他资料均没有收录,但是否应该增加这个词条,由于条件尚不充足,资料尚不丰富等原因,我们暂时还不能下定论,它是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③七种资料中没有对应的英文翻译的术语。这种情况同样说明属于该种类别的术语在国内学术界已有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大多学者 与专家认为涉及到这方面的术语,在目前看来,并没有具备翻译成英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条件。
一般而言,属于我国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的条目,大部分未附英文术语。例如:六书、假借字;反切、对转;训诂、直训等等。综上所述,目前语言学界还面临着专业术语相对过剩、术语译名比较混乱等问题,许多术语还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需要更多的语言、哲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人士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本着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严肃朴实的治学作风,更广泛的收集相关的材料,共同努力完成这项有意义的工程,为中外语言文化等方面更便利、更有效的交流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希望本文对今后术语的规范统一问题能提供一定帮助。
篇9:英汉拒绝策略对比分析及其语用迁移研究
英汉拒绝策略对比分析及其语用迁移研究
拒绝是日常交际中有损对方面子的一种言语行为.调查证明母语为英语的.英美人士的策略模式为“积极性观点(I'd like to…)+原因+道教”,而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则是“道教+积极性观点+原因”.不同的拒绝模式反映了不同社会的文化心理.研究发现二语为英语的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进行拒绝时存在明显的语用迁移现象,即他们在用英语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受到了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且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随之减小.
作 者:张晓莉 ZHANG Xiao-li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刊 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6(10) 分类号:H314 关键词:拒绝策略 语用迁移 二语水平篇10:英汉习语的语用对比与语用等效翻译
英汉习语的语用对比与语用等效翻译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通过一系列英汉习语之间的语用对比,本文探讨了英汉习语的具体语言表现形式的'异同和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基于此,笔者以语用等效翻译理论为依据,通过若干例证的剖析,提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语用策略.以期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语习语的语用语效.
作 者:陈圣白 CHEN Sheng-bai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4(2) 分类号:H03 关键词:英汉习语 语用时比 语用等效翻译篇11:英汉语词汇对比与差异
英汉语词汇对比与差异
一、词文化差异的对比和分析 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以下从这几方面来探讨文化的差异和内涵.
作 者:刘玲 作者单位:江西赣南师范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篇12: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人称指示语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语篇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尝试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讨论这一研究对象。其中,语言学领域对学术语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期刊论文和学术专著的研究上,对学位论文这一特殊的学术语篇进行研究的文章还不是很多。对学位论文的研究大多关注论文构成部分,如引言、研究方法、文献回顾、研究结果、研究结论、摘要和致谢等次语类的研究,很少有学者关注学位论文中的人称指示语。
学术写作的过程是作者表达自己学术观点的过程,也是作者运用一系列话语策略向读者渗透主体意识,从而构建作者身份的过程。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作为作者身份构建的主要方式,对此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鉴于此,本文将人称指示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体现作者身份的人称指示语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硕士学位论文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特点。
(二)语料来源
根据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人称指示语这一研究对象,本文自建了一个小型硕士学位论文语料库,随机选取了~语言学专业的十篇硕士学位论文作为语料,对论文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三人称指示语分别进行了考察。
二、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
(一)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
1.第一人称单数
通过统计分析语料库中的硕士学位论文发现,在这些论文中很少出现第一人称单数“我”作为作者的自我指称语。此种情况也侧面印证了学术语篇的确有别于其他语篇的观点,学术语篇中的人称指示语具有特别的使用方式。
学位论文中第一人称单数“我”使用频率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首先,这与研究生受教育的环境有关。国内多数有关论文写作的书籍都认为,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文章中尽量不要出现第一人称单数作为作者自我指称语,可以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来代替。不仅如此,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也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标准指出:“论文摘要的写作应以第三人称方式对论文的中心内容进行客观的叙述。”
其次,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文化强调集体的力量,而不是单独突显某一个体所发挥的作用,所以,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会不自觉地少用第一人称单数,避免给读者留下过于强调论文完成者的印象;与之相反,外国学者经常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
最后,与学位论文自身的性质特点有关。硕士学位论文是完成硕士学位必须撰写的,是要经过专家学者的审阅的。研究生可能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在论文中明显地强调自己的作者身份。
2.第一人称复数
通过在语料库中检索“我们”这一人称代词,笔者发现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在论文中使用频率极高。这些论文中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论文中的“我们”是用来指称作者的。这里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当论文是由多位作者合作完成或一位作者在其他人帮助下完成论文时,“我们”可能是指多位作者共同表达的观点,强调的是整个作者团体共同努力的成果。另一种情况为,论文是由一位作者独立完成的,“我们”仅用来指称作者自己。这种指称在学术语篇中十分普遍。从本次研究统计结果来看,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也同样如此。出现用“我们”来指称作者自己的情况与中国人自谦的习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谦逊,表现在论文写作中即为避免过于强调个人贡献值的大小,习惯性地在文中隐藏自己,不愿意突出作者身份。
第二,人称代词“我们”用来指称作者和读者双方。这里的`“我们”不仅指称作者,还将读者也包含在内,加强了双方的互动,使读者参与了论文的写作,摆脱了论文旁观者的身份,成为了“自己人”。
(二)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
鉴于第一人称单数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表达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过程中。
1.增强作者观点的权威性
使用“我们”而不是“我”来指代作者自身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读者的注意力,降低被读者直接否定的风险,同时也减弱了作者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结论可能造成的主观影响,使整个论文的陈述以及所持学术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表明了作者对所得出的结论的承诺。
2.引发读者的共鸣
当第一人称复数指代作者与读者双方时,此种情况大大提高了读者对论文的参与度,增强了读者与论文之间的联系,同时将读者和作者放入同一个情景中,使读者能更好地接受并理解自己的观点,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第三人称指示语
(一)第三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
通常来说,第三人称不是一个单纯的封闭的代词系统,还涵盖一些其他的第三人称短语,数量极为可观。而硕士学位论文中最为常见的第三人称指示语主要为“本文”“本研究”“笔者”“作者”“下文”“上文”等。本文著重统计分析了这些指示语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硕士学位论文经常使用第三人称来指代作者自身,它的使用频率仅次于第一人称复数。
(二)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
一般来说,硕士学位论文中所有的陈述或者观点几乎都是作者提出的,主观色彩较为浓厚。但当作者使用第三人称短语来指称自己时,论文的主观色彩会明显减少,客观性与权威性大大增强。同时,“本文”“本研究”“笔者”等这类第三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也会使论文表达更加简洁,观点更加清晰明了。
四、结语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生很少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我”,而是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来指称作者自身,从而引发读者对观点的共鸣。除此之外,研究生还经常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来增强学位论文的客观性与权威性。总体来看,硕士学位论文呈现出隐藏自己身份、不愿意突出作者身份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3).
[2]杜小红.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选择及其语用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2).
[3]黄国文.言语交际中的指示人称代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
[4]李萍.人称代词“we”在科技论文中的语用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7).
[5]鲁运辉.英汉硕士论文中作者自我称呼标记语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6]田海龙.英汉语“WE/我们”的人际功能与文化差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3).
[7]王天华.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分析[J].学术交流,2006,(5).
[8]魏本力.汉英第一人称指示语的文化隐喻[J].山东外语教学,2002,(6).
[9]吴忠华,庞继贤.英语研究论文中作者自我身份建构分析——以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为例[J].外语教育,(2).
[10]张玫.科学杂志摘要语态及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09,(3).
篇13: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探析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探析
委婉语是人的生活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不仅是调节、建构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人际关系的存在方式.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即避讳功能、避俗功能和礼貌功能,探讨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揭示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作 者:莫运国 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3) 分类号:H3 关键词:委婉语 语用功能 文化内涵篇14: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论文
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从语言与文化语境的关系出发,阐明英汉语中的习语表达具有“显性”与“隐性”的特点。译者如果掌握英汉语中习语的关联因素及其语用意义,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就能准确传达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所包含的语用用意,实现翻译的通达和文化的对接。
关键词:习语;表达;语用
一、习语、文化与交际
英语和汉语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了大量的习语。习语是指“作为一个单位使用的,意义不能从其独立的组成部分得出的一种表达法。”[1]215可见,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提炼而形成的短语或句子,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含蓄典雅,意在言外,凝聚了人民智慧、民族语言的精华,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使语言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习语作为一种承载文化的语言载体具有鲜明的种族特征。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性,所以,使用英语与汉语的人在思维习惯与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具有规律性,人的思维具有共同性。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所形成和表达的思想,另一个民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形成和表达。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可以用不同的习语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情感。这使得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成为可能,也使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二、习语的表达及翻译
习语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才逐渐固定成形,传播使用。
就汉语广义的习语而言,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习语是人们在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中提炼出来,而不同的民族的生活经验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相应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就可以分为相通的和不相通的。
对于怎样用一种习语很好地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常用“直译”与“意译”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但是,在什么时候用“直译”,什么时候用“意译”以及相应的“度”的把握是译者面临的难题。因此,译者不妨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来把握其度,从语用学角度,把该语言习语的“语用用意”(pragmatic force)作为参照,再采取相应的翻译表达方法。
“语用用意有两类:暗含的(i m p l i c i t)和明说的(explicit)。前者指言下之意,后者指字面的用意。”[2]186英汉语习语形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每一条习语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各自的语言特点。译者在将英语习语转换成汉语习语表达时,力求英汉语习语的语用用意等效,对于相通的和不相通的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汉语的“雨后春笋”,可以借用英语“like mushrooms”来表达。然而,译成“likebamboo shoots after spring shower”也未尝不可。前者更利于英美文化背景的读者接受,因为英语中的“mushroom”(蘑菇)能形象表达迅速生长之势;后者,准确地译出字面意思,但对于对中国竹文化了解甚少的英美人很难从“bamboo shoots”中理解生命生长的盎然与速猛。选择哪一种表达就要根据语境来确定,考虑到习语的语用价值。
(一)“显性”习语的翻译表达
“显性”习语是指通过字面能够被直接理解的习语。这类习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能表现出相似的思维方式,并且通过事物的推理、认知过程,在英汉语中有相近的语言表达。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直接套用另一种语言就可以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用意。对于思维相通的习语,用另一种语言传递比较容易,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习语不但有相同的意义而且有相似的形象或比喻。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使用另一语言就能很好地表达原意。例如汉语译成英语:易如反掌as easy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如雷贯耳like the sound ofthunder in one’s ear;隔岸观火watching a fire acrossthe river;浑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to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
或者英语译成汉语: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处境相同;
throw cold water on泼冷水;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in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near and dear亲亲密密;Heroes would admire each other.英雄重英雄。对于不借用形象或比喻的.、不带有民族特性的习语,可以直接套用,例如汉语译成英语:迂回曲折twists and turns;风卷残云like a whirlwind scattering wisps of clouds;突飞猛进byleaps and bounds.英语译成汉语:turn a deaf ear充耳不闻;
a thorn in one’s flesh肉中刺;at a second thought三思而行等。有些习语出自一些已经没有生命力的典故或历史故事,这种民族性可以淡化,仍然直接用另一种语言显性表达出来。
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可以译成“Misfortune might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而不去考虑“塞翁”的故事。
上述译文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风格,简洁明了。但英汉两种语言毕竟是有差异的,有些差异使得英汉词语表达不可能在结构上,甚至意义上绝对的一一对应。这就需要调动“隐性”的翻译手段。但只要能反映出英汉浯习语之间共同的语用用意,达到交际的目的,就是圆满的翻译。
(二)“隐性”习语的翻译表达
第二类习语是在英语与汉语中思维方式、形象表达上都存在一定差异。这类习语不能从其字面直接了解含义,如:“对kickthe bucket只存在一种理解和一种可能的反应,不会有对它字面上的理解”[3]126因此,这类习语只能用译文传达其语用用意,言外之意。这就需要译者首先要仔细体会原文的语用价值,然后再把其语用价值内化为目标语。例如汉语译成英语:一毛不拔Not a cent would be parted with;釜底抽薪go to the rootof the matter;十年树木,百年树人It takes ten years tocultivate trees,but a hundred to train people;真金不怕火炼Genuine gold fears not the blazing fire.英语译成汉语:You cannot judge a tree by its bark.看树不能只看皮,看人不能光看衣;a leap in the dark冒险行动,盲目行为;
rooted to the spot呆若木鸡;Smooth water runs deep.水静流深,人静心深;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shakethe dust off one’s feet拂袖而去。不难看出,如果能用相近的汉语直接表达英语习语的字面用意,就可以直接表达。如果英语习语的言外之意并未出现在原文中,那么译文中就要加一些语言来明确表述,使字面用意和言外之意互为观照,使交流顺畅达意。
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推理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这种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意义上具有民族性和典故性,翻译时只有找出英汉习语表现出来的语用用意的共同点,就能准确传达原意。例如,the sword of Damocles译成“达摩克里斯之剑”或者“象达摩克里斯之剑那样的临头的危险”,对于不知典故的读者仍然莫名其妙,而译成“临头的危险”,既表达了其语用用意也使语言简洁明了。因此,译者不妨根据习语语用用意进行等值翻译。
例如汉语译成英语:江河日下go from bad to worse;旦夕祸福Fortune is fickle;开天窗说亮话To put all cards onthe table;挂羊头卖狗肉Cry wine and sell vinegar.英语译成汉语: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as clear as crystal清如水晶;Everyday is not Sunday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Judas’kiss口蜜腹剑;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上述各例,都是参照语用用意进行的翻译。英语习语只出现字面用意,汉语译文中没有英语原文中的字面用意,而是直接反映了原文间接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虽然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差异很大,但是翻译时根据其语用参照,处理好相通的所指意义,就能较好地表达原意。
三、结语
话语的表达总是不完备的,有多重意义蕴含其中。浓缩民族文化精随的习语,虽然由于各自的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语言形式、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译者通过对原文语用用意的“显性”与“隐性”的把握,通过认知弄清英汉语中的关联因素及其语用用意,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就能准确再现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所表达出的语用用意,促进英汉民族的文化交流。
篇15:礼仪致辞在英汉语言中的对比论文
摘要礼仪致辞是社会生活和外事交往中的重要交际活动之一,本文通过对礼仪致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两者在交际功能上的相同之处,指出它们在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表现,并给出解决跨文化交际矛盾的具体方法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礼仪致辞英汉比较
礼仪致辞(Ceremonial Speeches)是各种会议、商业、外事等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礼仪致辞的写作也已成为各类公众人物及文职人员的必修课程之一。
礼仪致辞涵盖的内容甚广,包括欢迎辞、欢送辞、开闭幕辞、致谢辞、祝酒辞、贺辞、悼辞等等。
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致辞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中有着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礼仪致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同和差异所在,进而达到增进沟通、加深了解的目的。
一、交际功能上的相同之处
从交际学角度来看,礼仪致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在语篇结构上,礼仪致辞通常由称呼、开场白、主体正文、结束语等部分组成;在语体风格上,两种语言都会注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修辞手法上,中西方演说者经常会采取引用、排比、幽默等烘托手段。
以欢迎辞为例,这种致辞一般是客人光临时主人为表示热烈的欢迎,在座谈会、宴会、酒会等场合发表的`热情友好的讲话。
从行文结构上看,英汉两种语言中往往都会包含开场对来宾的称呼,在正文开头说明欢迎缘由、代表何人向来宾表示热烈欢迎、诚挚的问候和致意,在正文主体阐述双方关系和来访的意义,而在结尾表达美好的祝愿,提出倡议和希望等内容。
从语篇风格上看,中英两种语言的欢迎词都会表现出讲话人的真诚态度和愉悦心情,措辞讲究礼仪,语言得体,由于又是在特定场合面向来宾口头表达,往往使用简洁精练的语言,郑重而又风趣地抒发欢迎之意。
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体现在行文结构和语篇风格上的相同之处是由于相同的交际目的和活动背景所决定的,因此在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的今天,对礼仪致辞的一般性规律进行总结,掌握这两种语言的交际特点,是我们写好致辞,做好发言的第一步。
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相同的交际功能要求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都需要遵循相近的语篇结构和风格,然而在具体的语言表达和遣词造句上两者却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汉语强调抽象思维,用词概况性强,而英语强调具象思维,用词具体明确。
以开篇的称呼为例,中国人情感含蓄,通常直接使用称谓作为称呼语,如“朋友们”、“各位同事”,而西方人往往情感丰富外露,因此经常加上“dear”一词放在称谓前,如“Dear friends”、“Dear colleagues”来表示亲近关系;汉语也会在称呼前加上“尊敬的”一词体现礼貌,而英语却必须在称呼中使用“Distinguished”,“Respected”,“Your Excellency”等不同搭配体现对方的身份。
除了用词上的差异,两种语言的句式表达更是有很大的差别。
美国的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A·奈达指出,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这一特点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上也尤为明显。
汉语注重意合,语言组织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义手段,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英语强调形合,英语的语言组织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
以表达喜悦心情为例,汉语往往使用比较简单的词汇和句式就可以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常常以“很高兴”、“很荣幸”作为句子开头,往往省略主语,而英语则必须加上主语,或者使用人称代词如“I’m pleased / delighted / honored to …”,或者使用形式主语如“It’s a great pleasure / privilege ...”,只有使用比较复杂的用词和句式变化才能体现出同样的情感。
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处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历史传统、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诸多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仪致辞还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差异。
以致辞中常见的慰问语为例,汉语中讲话人可以说“大家一路上辛苦了”,然而在英文中确不能直接译为“You must be very tired”,这样会让客人误以为是否自己面容憔悴而让主人语出此言,解决这类问题的应对策略是避开汉语文化背景,在英语中只要体现相同交际功能即可,因此最好译为“How was your journey?”或“Thank you for coming all the way”等更为符合英语习惯的慰问语。
同理,中国人在致辞时愿意说“招待不周”这样的客气话,如果直译为英语“We haven''t served/entertained well”则不免让外国听众信以为真,产生误解,因此在英文的表达上同样宜采取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I wish you enjoy the trip / dinner”等。
除此之外,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仪致辞还经常会出现引用、双关、幽默等富含文化内涵的的情况,在进行双语转换时,我们必须注意将缺失的文化背景补充进来。
掌握了这些原则,我们在进行双语转换或交流沟通过程中,便可以时刻注意到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避免“中式英文”或“英式中文”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白延庆.公文写作[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2]卢信朝.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口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3]王丽萍.意合与形合在翻译中的应用[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
篇16:谈英语指示语的语用能力培养
谈英语指示语的语用能力培养
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学生使用英语指示语常出现较多的语用失误,而语境能力的识别、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指示语语用原则的传授、语言知识的.传授与语用能力的培养并重,以及利用第二课堂培养语用能力等都是培养指示语语用能力的最佳途径.
作 者:古伟霞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初等教育系 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2006 “”(21) 分类号:H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指示语 语用能力【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相关文章:
5.英汉语言学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