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文明的辨析
“小熊软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化与文明的辨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文化与文明的辨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文化与文明的辨析
文化与文明的辨析
在当代文化研究视野中,文化与文明长期以来被视作同一概念,但在汉语的使用中却一直保持着审慎的区别.这种矛盾的出现,源自我们对西方“文化”概念的.全盘接受.其间所体现的并不仅是对一个概念的接受与否的问题,事实上它表达的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屈从.在文化研究获得本土的合理性日益迫切的今天,有必要对文化和文明重新进行审视.
作 者:鲁连显 Lu Lianxian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语言文学系,浙江,杭州,310000 刊 名:台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26(4) 分类号:G0 关键词:文化 文明 本土化 辨析篇2:文明与文化
在文明比较研究中,一个无可逃避的难题是处理“文明”与“文化”这一对既相近又有区别的概念。对照文化一词,系统梳理文明一词的含义,并提出一种综合性的文明概念,以期获得有关这两个词尤其是文明的更清晰、更全面的知识。
作 者:阮炜 RUN Wei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学院, 刊 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年,卷(期):20xx 18(2) 分类号:G0 关键词:文明 文化 文明比较 巴格比 布罗代尔篇3:文明与文化
文化馆具有综合性、普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基本性质。它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历史重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主旋律,普及社会审美教育,发挥文化活动优势,广泛占领农村思想阵地,让农民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接受先进思想,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
一、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时代发展的今天,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希望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努力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让群众文化显示出特殊的功能。比如:举办歌咏比赛、舞蹈、戏曲、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秧歌、手工艺品、技能大赛等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通过用文艺活动的方式去表达和塑造自然生活中的美。把人们的思想境界引到更高阶段,使这些有益的精神生活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中起到规范、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群众文化事业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必须把群众文化事业提高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这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群众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努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积极搞好群众文化事业工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国家和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文化馆在小康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思想文化观念也随之多样化,群众文化由过去的“型”转化为“休闲与消遣型”。特别是大众传媒的'高层次,花样翻新的节目迎合着人们的口胃与需求,这就对文化馆的工作提出了高的要求。再者,在市场经济中,免不了社会上不良东西招引群众,污染社会风气,甚至危害社会环境,使部分群众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如黄、赌、毒、偷、抢等,这又是对文化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正确地舆论引导人,以健康的文艺节目教育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人,来抑制不良风气的侵袭,这就是奔向小康社会的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馆作为“国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把握好公益性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和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是文化馆的基本工作,在改革的过程中,在如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如何统筹规划,是摆在文化馆面前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利用文化艺术形式、借助宣传教育、组织辅导、举办活动、文艺创作、理论研究,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已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
三、新时期文化馆艺术的职能作用
文化馆以文艺创作、组织活动、文艺培训、基层辅导、组建业余团队为主要功能。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迫切需要和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所面临的经费短缺的矛盾。文化馆是公益性群众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它主要以社会效益的形式体现而不是以经济指标来衡量。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政府成为其经济来源的主要提供者。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对艺术品味的追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文化馆利用人才优势,及时创办和培训自己的队伍,发掘艺术人才的潜力,其内容涉及书法、美术、舞蹈、乐器、影视表演及创作各种文化剧本等,通过培训,提高队伍的艺术素质,满足社会的需求,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各门类艺术人们以点促面,辐射社会各阶层,促进本地区的群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不同程度弥补群众文化活动中人才的短缺现象。应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拓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从而推动在市场经济下的小康社会的发展。
总之,“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人民群众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文化事业结构,是当地群众艺术活动的“龙头,”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弘扬主旋律,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群众文化娱乐服务为宗旨,准确无误地引导人们进行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积极为改革开放中的市场提供精神食粮,精神动力,确保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同时,满足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既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当地群众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吸收到一定的科技致富知识,体现先进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文化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篇4:文明与文化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建设目标。大学的校园文化也是文化中心和培养人才好坏的衡量标准,校园文化也被视为大学的风骨。它包括园林景观、校园建筑、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学风、校风、心理氛围、集体舆论、传统以及校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人员在共同活动中形成和体现出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丰富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是大学的血脉,也是大学之根。校园文化建设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高校重视的一个关乎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兴建绿色、生态大学,推动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和符合生态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国民摆脱经济贫困状态时日不多并深受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接受和理解的环境保护概念较少,因而公民环境知识与水平、环境保护活动参与程度普遍不高,主要环保形式多表现为在政府倡导和引导下广泛的行政动员模式。且环境意识极度缺乏,国民被动的接受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环境保护活动,除大学或职业学校开设的环境专业外,环境保护行动更多是在中小学校的学生居多,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手段有限,效率较低,远远不能提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念出发,以形成生态系统内部动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高校为目标,以高校为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辐射源,把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视野转向各种形式的实践行为。通过生态文明校园的建立,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所处学校的校园环境要求也随着不断增长,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在高校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生态体现着物种之间物与水、热、光等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学习媒体,能够使学生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一个健全的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为学生在环境教育所提供的实际生动的内容与素材,让学生适应融入群体的感觉使用多种感官去了解环境并思考遇到的问题,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的实际操作中学习与环境有关的知识,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期性生态体验、观察的环境和目标。在校学生身在不同的专业和班级也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拥有独特的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理解和表现的方式,有本校特色的交往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进行编写的校报、定期的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娱乐、文化、体育等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校园的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方案。充分反映出学院的办学、人文、时代等特色,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推进全院师生植绿护绿活动长期进行下去。以生态文明理念开展公共课程;加强生态文明课题研究。校园内添加具有人文内涵的标志。弘扬校园特色文化。并定期举办以“生态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都可以提升广大师生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热情,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高校把创建文明校园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号召全体师生加入到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来,美化校园内部环境状态,树立行业新风。
篇5:文明与文化
摘要:本论文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中心展开研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把握时代内涵,通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空间。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驳杂的新媒介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向,集体认同感削弱,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养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困境。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研究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及育人载体等进行论述,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手段,成为辅助性的教学工具。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性符号在承担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功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养教育新模式,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九零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在建构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伦理体系、提升个体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1文化具有育人功用,而传统文化作为前人积累的道德感召力量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深厚、心灵默认感较强等特征,当前,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及活性载体,为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教育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则是当代肩负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时代的要求为依据,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等融合,实现并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具有时代内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寻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创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文化与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机制具有互通性,“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传统文化中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与大学生文明素养中的国家责任意识相映射;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与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相联结;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与大学生文明的交往观相关照。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素养教育内涵互为映射,也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反思,九零后主体生长于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倾向,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历史虚无主义,使得九零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生态呈现出断裂现象,探讨传统文化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寻求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开拓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关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特质,开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态中,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单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明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发展。1.整合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明素养教育时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新思想的产生带来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负载新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任。而“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3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潜在的美育功用。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以及“恭、宽、信、敏、惠”五德与当代的文明体系构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亟待开辟的新途径。2.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相融合,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新语境。九零后大学生在新媒介传播影响下,对于价值观导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图片化、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解构,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承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用,开辟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多元空间,即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目标模糊、自我管理意识单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成为完善新时期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形势下探讨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的融合与发展,对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新语境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现代性式微、九零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性等现象,明确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影响及作用等,探讨传统文化现代性过程中对青少年道德进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联系,对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3.李大伟.基于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德育天地,20xx,(2).
篇6:文明与文化
“天地生之,圣人成之”――传统文化中和谐共荣的生态实践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而是与人类的世界观、自然观体系的建构及其实践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理论,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对自然有更深层面的理解,将宇宙自然与人类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其自然观是生态和谐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同时又强调人类要以内在的德性自觉来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观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呈现出多层面的递进关系。其第一个层面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与自然对立、对抗。《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与万物要和谐相处。第二个层面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主张“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提出了“仁”这一核心范畴,把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看作人的道德问题,故高度重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主张德性主体的培养。如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即是通过自我的修养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平等。如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主张以“仁”为德性主体的内核之一,来规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觉性。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融为一体,人需要顺应自然、因应自然,以内在的伦理自觉来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为了进一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回归自然、强调德性主体的自觉,甚至依据自然生态本身的属性、功能制定一系列制度、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来培养德性主体的内在生态伦理实践,以确保人与自然相持而长、和谐共存。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主张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荀子强调“天地生之,圣人成之”,《荀子・王制》篇提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主张在德性伦理的实践中,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逐渐建立以道德本性为基础的自然秩序,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天人共生的氛围,养成爱护自然万物的行为习惯。
总之,儒家自然观及其生态实践体系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方面逐渐发展起丰富的理论。一方面,不断明确天人合一、天人共生的有机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万物是一种共生共存关系。另一方面,主张在面对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时,要以德性主体的伦理自觉来切实解决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从而通过自己的德性实践辅佐天地、化育万物,促进万物顺利成长,要求遵从自然规律,适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篇7:文明与文化
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以来,企业已经不再只重视短期利益和生产效益,开始考虑长远目标,因此,在企业建设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在员工之间传播负面消极思想,那么企业稳定就会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发展。因此,就需要做好企业内部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融合企业文化,对员工有效的激励,促使企业获得良好发展。
1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1.1主体重合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体现了文化建设主体;企业文化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实施到企业发展经营当中,在企业治理中,不仅需要对物质治理充分重视,还需要关注人的治理,创建一个完善的企业价值标准,促使所有企业成员都能够遵循,给员工以尊重和关心,将员工力量给凝聚起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全体员工也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因此,就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给贯彻下去。人的因素是两者强调重点。
1.2目标一致
企业文化构建的目的是通过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形象,以便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能够有能动效应产生于企业员工整体思想意识、文化技能等素质中。因此,企业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隐性生产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将相应的途径和载体给利用起来,从思想、精神和智力层面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用先进的思想来感染员工,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给充分激发出来。
1.3内容统一
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其构建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是全体员工都需要遵循的;从思想道德层面上来讲,将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给运用过来,结合党的先进理论,从思想理论、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来教育员工,以便促使有统一的理想和精神目标形成,规范员工的各项行为。从科学文化层面上来讲,则是对各项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将一系列文化活动开展起来,促使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两者有着互相补充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就需要有机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发展。
2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2.1增强工作感染力
众所周知,导向、凝聚和激励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它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原则,除了对人们的行为有效规范之外,还可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以便统一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员工能够明确自身责任和使命,自觉约束和控制自我行为。文化氛围、文化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将其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对人的心灵有效塑造,倡导一种企业员工全都认同的准则目标,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可以促使工作感染力得到有效增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2.2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实效性
企业文化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都涵盖了过来,有机结合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强调在治理中,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联姻企业和文化,可以从企业经营文化和治理文化等角度来对企业经营方针进行探索;融合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氛围,发挥文化力,从精神、智力和思想等角度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在舆论环境的支持下,企业物质文明建设也可以有效推动。同时,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包括思想、道德、意识等,可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机结合了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能够产出,实效性较强。
2.3拓展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覆盖面
人情化是企业文化的一大特点,它将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对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十分重视,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基础是人,着重激发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向。群众性也是企业文化的一大特点,其被广大企业员工所认可和接受,体现了企业群体意识和外在行为。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充分结合职工思想实际情况,将企业发展需求给纳入考虑范围,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以便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只有这样,员工方会更加乐意的参与和接受。将企业文化作为载体,将企业文化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可以促使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得到有效丰富,吸引到更多的职工,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其覆盖面自然可以得到不断地扩大。
3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对策
3.1构建长效学习机制
要响应党的相关精神企业,企业党委将科学发展观运用过来,将学习型党组建设给贯彻落实下去,有机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和党建理论,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给落实下去,与时俱进,努力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将有效学习机制给构建起来,促使党员学习能力、知识素养水平得到提升;并且注意将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增强企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企业学习型活动。
3.2确立共同价值观
企业行为直接决定到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根本指导思想又决定着企业行为的正确性,企业价值观就是指导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依据企业价值观来进行,并且企业价值观也指导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企业物质、政治、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以某企业为例,以培养高素质员工、建设学习型企业为发展目标,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塑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提供机会来促进员工成长,保证每一个员工在工作中都能够获得学习和成长,实现自身价值;在服务企业发展中,能够获得个人成功。为了促使精神目标能够被广大员工所领会和接受,将多样式的宣传途径给运用了过来,包括报纸、电视、黑板报等,并且对企业文化手册科学制定,向每一个员工发放,对企业价值观大力诠释,促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牢记和深刻理解,在行动中有效落实。
3.3完善企业制度
只有构建了完善制度和严明纪律,方可以有效融合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开展成效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只有构建了完善的制度,形成严明的纪律,企业方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某企业为例,就将规范做到和律己做人加入到从业理念中,严格管理队伍建设,开展精细化管理,对纪律和制度管理充分重视,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通过构建良好环境,员工可以从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工作,将自己作为企业的主人,这样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就可以被激发出来;在实践中,将企业文化理念制定成文化手册,营造良好和谐的企业氛围,促使企业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3.4加强和落实思想道德教育
员工道德规范约束和宣传教育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行为规范总和则构成了企业文化,只有找到两者的共同落足点,方可以有效融合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要在企业各种文化活动中有效融合思想道德教育,丰富活动形式,如企业宣传栏、文艺比赛等,员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感染和教育,促使其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要大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等工作素质大力培养,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精细化管理给实施下去,促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有效落实精神文明建设,促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得到增强,推动企业获得稳定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除了物质文明建设之外,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深入开展下去,通过有效融合企业文化,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激发出来,提升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统一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促使员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只有这样,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方可以得到增强和提升,企业方会获得更快的进步。
篇8:文明概念辨析
文明概念辨析
“文明”概念在东(主要指中国)西方何时出现,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国,“文明”一词的出现较西方为早,但对“文明”较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西方人.关于文明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理论,对“文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文明”都具有以下的基本含义: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的一种进化状态;文明和政治同源,文明具有政治的意义,具有价值、制度、组织等多方面的涵义.
作 者:黄旭东 HUANG Xu-dong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刊 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24(4) 分类号:G02 关键词:文明概念 辨析 科学涵义【文化与文明的辨析】相关文章:
1.精神与心理辨析
3.诚信与信用之辨析
6.词语辨析
7.同义词辨析
8.我们与文明
10.翻译与文化迁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