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论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论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2022-07-31 08:19: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Eyihgsh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论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论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篇1:论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论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语义超常组合主要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段来实现的.,语义超常组合也可以通过改变词义的感情色彩来实现,某种特定的语义组合环境也可以使原本显得荒谬或不合情理的两个义位的组合显得合情合理.这几种义位超常组合往往会使这些组合的语义具有模糊性.

作 者:张艳玲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435002 刊 名: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TOU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2) 分类号:H14 关键词:义位   超常组合   语义   模糊性  

篇2:论“人家”的模糊语义的论文

论“人家”的模糊语义的论文

摘 要:现代汉语词汇中,“人家”语义丰富,用法灵活,作代词、作名词都存在模糊的语义界限,而这些模糊语义又有着有效的言谈功能。

关键词:“人家” 模糊语义 言谈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词语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事物是丰富多彩的,而语言单位又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人们就必须以最少的语言单位传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用同一个语言单位去表达一个以上的意思,这就必然导致语言模糊性的产生。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人家”是比较活跃的一个,使用频率高,用法也灵活。关于“人家”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名词:①住户;②家庭;③女子未来的丈夫家;二是代词“人家”(“家”念轻声)有三种意思:①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别人;②指某个人或某些人,意思跟“他”相近;③指“我”(有亲热或俏皮的意味)。杜道流根据语料考察,指出了《现代汉语词典》对“人家”作代词时义项解释的不足,认为还有第四种用法,即“人家”可以指说话人的对方,也就是受话人,相当于“你”。其实,仔细考察相关语料,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人家”作名词的义项解释也不完备,至少还有两种意思没有概括到:一是可以表示某一种身份,相当于“人”(含有一种尊重或轻蔑的意味在里面),如“妇道人家”“富贵人家”等;二是表示同位复指,如“人家张三”“人家湖南”等。作名词的“人家”和作代词的“人家”,语义的主流是明确的,但它也有模糊的一面,明确与模糊是“人家”语义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我们先考察作名词的“人家”。

(1)路上看了不少的山、树和人家,它们却是那么平安、温暖和愉快!(肖红《在东京》)

(2)多么奇怪,这哪里像什么监狱、牢房、审讯室?这明明是富人家的书房兼客房。(杨沫《青春之歌》)

(3)热河省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住着一家姓李的人家。这人家只有祖父和孙女两个。(杨沫《青春之歌》)

(4)你不要打她的主意!她已经有人家了。

(5)看人家蓝东阳!没有丝毫的客气!(老舍《四世同堂》)

(6)她一个妇道人家,就只有这般见识。

例(1)句中的“人家”,很显然是指“人的住所”,相当于“住户”。例(2)句中的“人家”相当于“家庭”。例(3)句中的第一个“人家”当“住户”讲,第二个“人家”相当于“家庭”的意思。例(4)句中的“人家”,相当于“女子未来的丈夫家”。例(5)句中的“人家”,指蓝东阳,同位复指,没有实际的含义。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如“人家老头子……”“人家深圳……”等等。例(6)句中的“人家”相当于“人”,表示一种身份,“妇道人家”即“妇人”,含有一种轻蔑的意味在里面。类似的说法有“老人家”(即老人,表尊重)“江湖人家”“穷人家”“富人家”等等,均含有一种或羡慕、或揶揄的情味在里面。

作名词的“人家”,语义比较明确,特别是用于表示“女子未来的丈夫家”“人”及同位复指时,意义很明确,即使脱离具体的语境,一般也不会引起歧义。但表示“住户”“家庭”等意思时,有时语义上是模糊的,可以作几种解释,要明确其语义,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例如:

(7)这是一个大户人家。

这个句子中的“人家”,在语义上就不是太明确,既可以理解为实体的建筑“住所”一类,也可以理解为“家庭”。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我们才能更清楚、明了地理解其正确的`语义。

(8)这是一个大户人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显然,这句话中的“人家”是指“人的住所”。

(9)这是一个大户人家,殷实富有,余粮满仓。

这里的“人家”是指“家庭”。

有时候,“人家”在表“人”和表“家庭”时,语义也是比较模糊的,需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例(2)句中的“富人家”,似乎作“人”的意思解释可以,作“家庭”的意思解释也行,“富人家”即“富有家庭”,结合具体的语境,笔者以为,例(2)句中的“人家”作“家庭”意思解释似乎更贴切一些。

作代词的“人家”,语义比作名词的“人家”要模糊的多,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我们往往很难弄清楚“人家”到底指代的是谁。

(10)燕七道:“人家不愿意做的事,你为什么偏偏要人家做?”郭大路问:“人家是谁?”燕七道:“人家就是我。”郭大路长长叹了口气,用手抱住头道:“明明是他,他却偏偏要说是人家。”(古龙《欢乐英雄》)

在这段对话中,郭大路之所以会问“人家是谁”,是因为他对燕七所说的“人家”不知所指,理解不清,从而产生模糊,当燕七告诉他“人家就是我”时,郭大路显得很不理解,明明是他自己,却偏要说是“人家”。这段有趣的对话很能说明问题,“人家”作代词用时,可以指代的对象很多,但到底指代的是谁,要根据语言环境去理解,否则就会不知所云,模糊不清。

(11)“谁哑巴啦!谁像你们,专看人家脸黑脸白。你们喜欢,你们可跟上人家走啊!” (铁凝《哦,香雪》)

(12)“她那句话一个字儿没有错。人家可怜你,你不要饭碗,饭碗不会发霉。”(钱钟书《围城》)

(13)“你看老头子,人家玩了一辈子,到老了还开上车厂子。”(老舍《骆驼祥子》)

(14)“不,不!人家,心、心里难――难受,……你,你还、还革命――命哩!”皮得瑞生了气,他扭过脸,红着眼要哭了。(杨沫《青春之歌》)

(15)再说人家那么热情……想到这里,她的气渐渐消了。(杨沫《青春之歌》)

(16)他没有名,没有姓,没有父亲母亲。林小二,就是林小二。人家问:“你姓什么?”他摇摇头。人家问:“你就是林小二吗?”他点点头。(肖红《林小二》)

(17)黛玉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发髻,一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作什么?”(曹雪芹《红楼梦》)

(18)“有困难了吧?怎么不来找我?”刘舜尧挡在冯梅的面前,做出十分关切的样子。“人家是大官,咱老百姓高攀不上。”冯梅冷冷地回道。(《有你,没你》)

例(11)句中的“人家”指的是谁,如果没有读过这篇小说,就很难理会,原来指的是被香雪、凤娇她们取名为“北京话”的乘务员,相当于指代第三人称“他”。例(12)句中结合上下文理解,是指的柔嘉的姑母,相当于“她”。例(13)句指的是“老头子”。例(14)句指的是皮得瑞自己,相当于第一人称“我”。例(15)句指的是白莉萍。例(16)是泛指,相当于“别人”。例(17)句显然是指的黛玉自己。例(18)句指的是受话人一方,相当于“你”。再如:

(19)你们干吗不理人家?

孤立地看这句话,“人家”指代很不明确,可以是指“他”“他们”,也可以是指代“我”“我们”“别人”等。

(20)老大不小了,还骗人家?

这句中的“人家”指代更模糊了,几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单数、复数以及泛指“别人”都可以,没有具体语境的支撑,会让人云里雾里。可见,“人家”一词作代词用时,充分体现了“用同一个语言单位去表达一个以上的意义”的模糊语义的特质。不过,上述种种不同的指代对象让人产生模糊,总是当“人家”这个代词处于孤立的状态时才会发生,如果我们将它置于一个具体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这种模糊的语义(甚至是歧义)会明显地消除许多。但问题是,仅仅依靠“语境”也仍然不这足以消除所有的模糊语义,而达到语义明确的效果。如:

(21)噢!你也向着她?你个吃里扒外的小妖精!在这儿有你说话的份儿?你是穿着行头教人家拿进去的,还在这儿充千金小姐呀?(老舍《四世同堂》)

这句话虽然有具体的语境,但句中的“人家”仍有三种解读方式:第一,泛指别人;第二,确指某一个人;第三,确指某些人。想要正确理解“人家”的明确语义,需要更多的线索,受话人还得知道语境,才能在上述的三种解释中确定唯一的一个,以达到消除模糊语义的目的。

一般而言,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总希望能得到明确的信息,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人们的交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用过程,受到不同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的制约,有时候为表达的需要,人们又自觉地去追求模糊的语义,以达到更佳的言谈功效。例如:“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是1972年周总理在欢迎尼克松访华宴会上的祝酒词,总理十分成功地运用了模糊的语言“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有意不点破,既坚持了我国的严正立场,又不失外交的礼仪,有礼有节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若改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整个宴会的气氛就会被破坏。

人们在运用“人家”这个词语的时候也是如此,有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而为之”去追求其模糊的语义,因为“人家”的模糊语义有其特殊的言谈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效。

第一,能给说话人和受话人以缓冲的空间。一般日常交际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言辞“不明确”的现象,但重点在于,这些模糊的信息并不至于造成交际上的困难,反而留给受话人许多善意的弹性,让受话人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而不需要受到过分精密的信息所限制[7]。如:

(22)你要当心,可别上了人家的当!

(23)我想,人家要恨死我了。

上述两句话,说话者所传达的负面信息都是针对“人家”的所指对象,例(22)句中“人家”影射了所指对象有使受话者上当的意图,例(23)句中“人家”所指对象可能会有要恨说话人的行为,两句话所表达的都只是个人臆测,说话者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人家”所指称的对象存在着“欺骗”和“恨”的意图及行为,在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说话者选择“人家”这一模糊的语言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因为用确指的“他”“他们”等可能会引起某人或某些人的强烈不满,而用模糊的“人家”则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第二,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古人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总喜欢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吕叔湘先生提到:“以现代口语而论,‘人家’比‘我’要婉转些,也要俏皮些。”所以,“人家”指称的模糊性,往往被说话者有意加以运用,以达到某些特定的语用效果。如:

(24)哼,你倒好,让人家替你当心,你自己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说话者是一名年轻女性,而受话人是她的心上人,说话内容是表示对心上人的关心,她又不好直接用“我”来指称,因为“我”所指称的对象相当明确,没有任何“推托”的空间,为了避免发生可能的“尴尬”,并且顾及到自己身为女孩子的矜持,她选用了语义模糊的“人家”,语义模糊的“人家”可以降低她涉入言语事件的直接程度,又不妨碍她传递情感、表达关怀的情意,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婉转表达方式。

第三,降低明确度,进退自如。把明确度降到最低限度,可以让发话人进退自如,为事情将来的发展留下回旋的余地,如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语言,“据可靠消息……”“相关人士表示……”“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将不排除……的可能”“我们将密切关注……的动态”,以及商家促销的语言“购物满100元,寄送精美礼品”等模糊语言,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在于,别把话说得太死,让说话人得以保留部分推托的空间。再以“人家”为例:

(25)你是彬彬君子,人家的狼心狗肺,你不可不防!(金庸《笑傲江湖》)

句中“人家”所指称的对象就在场,但由于说话人长幼辈分和社会地位都低于所指对象,当他试图给受话人(他的师父)以善意的提醒时,如果直接指名道姓,很可能会引起所指对象强烈的不满,使自己陷于险境,所以说话人选用了语义模糊的“人家”来影射所指对象,虽然没有明说,但在场的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达到了提醒受话人的目的,也给自己预留了后路。

第四,言辞简约,减少篇幅。如果在言谈中,事事都说明白,所有细节都说清楚,不但会模糊重心,还浪费了受话人或阅读者的时间。“人家”的作用就如同其它的代名词一样,可以替代以前在话语中出现过的对象,当这些以前出现过的对象是很多人或名字很长的时候,用“人家”来指称先前的对象,的确可以做到言辞简约,省时、省力、省篇幅。如:

(26)他们都是有地位的人,人家等着你呢。玩玩去吧,一个人孤孤零零有什么意思? (杨沫《青春之歌》)

句中的“人家”所指代的对象,一位是市政府的秘书长,还有一位是报馆总如果在这里不用“人家”,用“他们”,则与前面重复,把名字一一说出来,则显得冗长累赘。因此,此处用“人家”,既节省了篇幅,又不影响说话人对信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3]杜道流.指代词“人家”的修辞作用[j].修辞学习,,(2).

[4]蒋有经.汉语词汇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5]张 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符大为.模糊语义问题辨析[j].中国语文,1992,(2).

[7]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篇3:毕业论文:“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

毕业论文:“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作 者】邵敬敏/吴立红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邵敬敏,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广州 510632);

吴立红,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广州 510632)、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内容提要】对“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特殊组合,现有的解释最终都归结为名词的语法功能发生了改变,我们试图根据语义的双向选择性原则重新进行解释。第1,提出“语义特征的唤醒机制”以及“因果性”语义特征。第2,根据“形态名词”的特点,提出语义指向新品种“语义特指”,包括:语义斜指法,语义内指法,语义偏指法,语义深指法和语义外指法。第3,讨论了这类组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第4,讨论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所表达语义的模糊性。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形态名词/唤醒机制/语义特指

【正 文】

1 引论

“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用法,早就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注意,通常解释为“词类活用”,即名词在这里临时活用为形容词,所以也可以看作是1种修辞现象,例如“如此青春”、“10分堂吉柯德”等。这1种组合其实并不新鲜,许多所谓的名形兼类词,最早本来就是名词,只是由于跟程度副词结合次数多了,甚至于频率超过了名词的1般用法,这才变成兼类词。例如“铁、油、毒、牛”以及“内行、传统、科学、理想、困难”等。

近年来,这种“副+名”组合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增长,不仅频繁见于文学作品和各种媒体,在口语中也有扩大化的趋势,因而引起不少语法学家的密切关注,并试图从各个角度进行解释。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词性转变论”。从副词的特点出发,认为是副词“很”强制改变了名词的功能和意义,使其临时获得了形容词的功能,比如胡明扬(1992)。

(2)“功能游移论”。从名词特殊的交际功能出发,认为名词活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名词的空间属性,而“副+名”现象正是名词的功能游移所致,比如张伯江(1994)。

(3)“语义量度论”。从名词的语义是否具有词性转变的基础出发,认为正因为这类名词具有或是临时赋有“量度义”,副词才可促使名词的功能发生转化,比如张谊生(1996),谭景春(1998)。

第1种观点是从副词入手,强调的是副词对名词功能改变的外在强制性;第2种观点是从名词出发,强调的是名词自身功能改变的内在因素;只有第3种观点才开始注意到语义特征的量度问题。尽管这3种看法具体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有1点却是1致的,那就是最终都归结为名词的语法功能发生了改变,或者是名词向形容词功能靠拢,或者临时活用为形容词,或者干脆看作名词和形容词的兼类。

进入21世纪以后,这1研究有了可喜的新突破,这主要表现为对这种语言现象从功能解释转向语义解释。1是从语义特征入手,施春宏把名词语义特征分为“关涉性语义特征”和“描述性语义特征”两种,并指出“副词与名词的.组合实际是副词的语义特征与名词的语义特征的组合”。2是从语义指向出发,杨亦鸣()认为副词在语义上可以指向名词,所以“具有1定的语义指向关系是副词修饰名词的基础”。同类研究还有尹琪(2002)、周建云(2003)、宋培杰(2003)等。跟20世纪90年代的3种观点相比,这显然是1个进步。但遗憾的是,这些论文仅仅提出了新的思路,却没能具体解释语义特征以及语义指向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因而说服力不够。本文打算根据语义的双向选择性原则重新解释这1有趣的语言现象。

2 语义特征的唤醒机制

我们认为,两个词语能够组合成1个句法结构,关键是看2者是否具有某方面共同的语义特征。换言之,语义特征决定了句法组合的可能性,某个或某些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彼此间相互选择匹配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结构的组合必须遵循“语义1致性”这1基本原则(邵敬敏2001)。

形容词通常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大类(朱德熙1956),程度副词能够与性质形容词相互选择,归根结底也是语义特征匹配的结果。性质形容词表示某种抽象的属性,程度上必然存在差异,具有可变的量,因为具有【+属性】这1语义特征,所以实际上隐含着【+程度量】这个语义特征,而程度副词虽然没有【+属性】这1语义特征,但是却具有【+程度量】的语义特征,所以能与性质形容词取得语义吻合点,从而得以相互组合。以“红”为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红,例如“最红”、“很红”、“非常红”、“更红”、“比较红”、“有点红”、“略红”等,所以跟程度副词组合应该没有问题。可见,【+属性】和【+程度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前者决定了后者。我们把这种隐含的语义特征关系称之为“因果性”的语义特征。然而状态形容词却不可以这样组合,其原因就是状态形容词已经表示程度很高,因此“程度量”相对不变,例如“雪白、冰冷、火热、滚烫”,“绿油油、红通通、火辣辣、白皑皑”,既然无所谓程度的变化,当然也就失去了跟程度副词组合的语义基础了。①

对于“副+名”组合的解释,我们跟以往分析不同之处在于:这既不能单纯归结于副词,也不只是名词的原因,而是两个相组合词语的语义双向选择的结果。换言之,不仅要考虑两个词语各自的语义特征,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选择关系以及语义指向的途径。

英国的语义学家利奇(1981)把语义分为7种,撇开“主题意义”,剩下的6种语义,可以分为两大类: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联想意义包括除了理性意义之外的另外5种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所谓理性意义是语言交际的核心意义,它是静态的,是其他语义的基础。通过纵向的相同语义场成员的区别性特征对比,我们可以获取某个词语的理性意义,比如“中国”,是在同“日本、美国、英国、俄国、法国、韩国”等其他国家的比较中获得它的理性意义的;而某个词的联想意义则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可变的,是外围的语义,受到时代、社会、文化、交际场合、交际对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不可能在纵向的聚合类的对比中获得,而只能在横向的不同词语匹配构成的句法结构的组合中才能显示。

联想意义中最重要的是内涵意义,利奇早就指出:“内涵意义是指1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1种交际价值。”这说明,关键是该词语“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1种交际价值”,即它可以包括各种特征,躯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等,例如“今年在伦敦过的春节非常中国”,这里的“中国”明显带有“中国色彩”的内涵意义,比如放爆竹、吃饺子、舞狮子、发压岁钱、拜年、贺喜等等。

联想意义越丰富,跟程度副词组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理论上讲,任何名词都有进入“副+名”组合的可能,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就需要做出合理的解释。我们重点考察那些具备名词的全部语法特征,明确属于名词类,然而也能够在某些场合跟程度副词组合的名词。由于这些名词比较特殊,我们仿照“动态名词”的名称,把这类名词命名为“形态名词”。② 在具体掌握上参照了《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只按名词注释的就收,如“火气”(怒气;暴躁的脾气);而按名词和形容词兼类,而且两方面分别注释的就不收,如“运气”(命运;幸运)。

3 语义指向的新品种

副词在唤醒名词的属性特征时,语义指向主要采用以下5种途径。

第1,语义斜指法。

这主要是针对“形语素+名语素”构成的名词。这类偏正结构名词的语义核心,本来应该是中心语素,所以修饰语的语义原则上应该指向这个中心语素,例如“小红花”,“小”的语义应该指向“花”,而不是指向“红”,但是当程度副词跟名词组合时,实际上这个副词的语义特征【+程度量】无法跟名词匹配,或者更加准确地说,副词的语义无法指向名词的中心语素,却可以指向名词的非中心语素(修饰语素)。而事实上,人们在语义理解时也是这样进行的。例如“很柔情”,“很”事实上语义指向的不是“情”,而是“柔”,等于说“感情很温柔”。“很专业”的“很”语义指向“专”,意思是“业务很专门”。这类名词本身带有形容词性构词语素,因而性状特征就比较明显,内涵意义比较丰富,程度的差异表现得更明显,因而最易与程度副词组合。我们可以理解为副词的语义不是指向名词性的中心语素,而是斜指向形容词性的修饰语素。这些名词主要有两类:1是指物的名词,如“温情、激情、雄心、耐性、韧性、兽性、狭义、广义、绝路、悲剧、喜剧”等;2是指人的名词,如“神童、高手、老手、贵族、贫民”等。例如:

(1)安捷伦科技公司最近也宣布降低员工薪金,并削减4000名员工。相比之下,中关村的裁员风潮已是很温情的了。(李杨《中关村被裁人员有感:“我恨在食物链的底层”》,新华网2001. 11. 21)

(2)“我才是最喜剧的人”1直以英雄形象深植影迷心中的梅尔吉布逊,或是影坛大哥劳勃狄尼洛,都不会是喜剧的最佳演员;不过,事实上,这可是乔治是调侃自己太喜剧才会得到这个奖。(《特写:金球奖颁奖朱莉亚・罗伯茨笑容百变》,南方网新浪首页/影音娱乐/电影宝库2001. 01. 28)

(3)事实上,所谓的投资理财顾问的定义是很狭义的,不过就是让客户的钱能够保本,客户实际利润很小,保证这种投资

篇4:模糊与精确-模糊语义不再模糊之成因探析

模糊与精确-模糊语义不再模糊之成因探析

随着模糊语义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我们注意到一些语义孤立地看是模糊的,可是进入组合以后,语义却变得精确了,本文拟从语义场的不同、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物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语境的.作用、人的主观认知的影响、组合前后音节改变的影响这几方面对其成因加以探讨,以期进一步认识模糊语义的本质属性.

作 者:杨晓敏 李泽昊 YANG Xiao-min LI Ze-hao  作者单位:杨晓敏,YANG Xiao-min(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李泽昊,LI Ze-hao(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6(2) 分类号:H139 关键词:模糊性   语义   离散性   成因探析  

篇5: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

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

词汇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演变和发展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词义的演变是语言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掌握词汇语义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外语.

作 者:朴金凤 PIAO Jin-feng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25(3)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词汇   语义   语言外部因素   语言内部因素   语义类型  

篇6:论义素与语义场的关系论文

论义素与语义场的关系论文

摘 要:义素是构成词语的最小意义学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而语义场则是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的聚合体。两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本文旨在阐述两者内涵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四个方面的思考探讨。

关键词:义素;语义场;关系;分析比较

一、义素与语义场内涵阐述

(一)什么是义素?

提到义素的概念,不能不谈到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系研究著称,这一学派认为音位是语音切分的基本单位,即最小的声音意义载体。音位的对立关系是音位学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而且最关键的是音位可以分解为两种声音的区别性特征,同样,受这一启发,语义领域也可分解为区别性特征。一个意义分解成的最小的语义特征就是义素。做为语义的微观层次,义素在语言体系中直接察觉不到,是没有特定声音形式的语义成分。但义素最关键的作用是能从一组相关的词中抽象出来,并发挥区别性语义特征,是构成义位的语义成分。传统的语言学对词义的分析就只到词语的义位为止,而我们经常在汉语辞典里面看到的词的每一项解释就是以义位为单位的,但义素就比义位为小,义位下还可以分为义素。如“男人”这个义位可以分析为:[+男性+成年+人],“男孩”这个义位则可分析为:[+男孩-成年+人],“男性”就是义素标记,同样,“伯父”的意义本来是“父亲的哥哥”,就可以用[父亲][哥哥]的义素结构式来划分。

当然,最早受到音位学理论启发,将这一分类方法运用到词语的意义分析中提出了义素分析法的语言学家是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法国结构语义学创始人之一格雷马斯又将义素分析法运用于话语的语义分析,此后,义素分析开始逐渐被世界各国语言学界普遍接受,并且迅速将其运用到语言及言语的语义研究中。多种义素的组合才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项语义,即词典学中所叫的义项。除此之外,义素的学习有利于我们去真正学懂一种语言,尤其是外语,初学外语的人,往往竭力逐词再现他听到的话,忘记了一个词,便难以表达思想,这说明在学习时我们只是将学习层面深入义项而不是义素,一般只能了解一个词的一个意思,而不能理解不同话语的相同语义,不能做到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思想,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够把语义分解为义素,然后把又把义素组合成语义,这样就能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话复述思想,用不同话语表达同一思想,真正学活一门外语。

(二)什么是语义场?

那么什么是语义场呢?这一概念离不语言学中的义素概念。由于世间许多事物大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这些联系作用而形成一个个“场”的概念,如“磁场、电场”等,语义场的概念一般用于语言学领域,正是借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而来的,主要用于探讨语言学中语义的类聚问题。语义场强调的是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一个词跟全体词在语义上相互密切的联系作用。往往是只有通过比较、分析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才能确定这个词真正的内涵。一般来说,在共时条件下,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简单一点说,就是语言中的许多词汇,根据词义上的共同之处以及某种关联而形成的不同的的聚合。语义场这个概念是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J.Trien)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如同义聚合、反义聚合、类义聚合以及属种聚合就是语义场中的几中比较常用的类型。另外,同一语义场的词语由于经常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词义范围的扩大或缩小都会受到周围词语的影响。

二、义素与语义场关系阐述

根据语义场的内涵了解得知,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义素与语义场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割。由于语义场就是将若干个意义上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词防在一起,分析词义之间的关系。不少词和词之间,在词义上有共同特点和相互关系,可以据此把这些词分成大小不同的类,这就是词义的聚合,分出来的类就是语义场。所以,语义场与义素之间至少拥有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不同词语的共同义素做为同一语义场划分的重要依据

这就是说语义场的划分,一定是以共同义素为依据划分的,虽然每一个词语可能包含不同的义素,但既然划分在同一语义场里,这些语词肯定有一个共同的义素存在。同一语义场的词,词义有共同的义素,说明这些的联系,但这些词语之所以不同,正是他们还有不同的义素说明这些的区别。如“自行车、三轮车、马车、手推车、摩托车、汽车、电车、火车”等词语因为“交通工具”这一共同义素而在同一语义场,“姐姐、哥哥、妹妹、弟弟”等词语之所以可以归于同一语义场,正是由于其所至少具有一个共同义素:“同胞”。

(二)具有多个义素的同一词语,划分义素标准不同,语义场不同

如以“叔叔、伯伯”为例,因这两个词语均有不止一个义素,如根据“上一辈亲属”这一义素为划分依据,就可以与“父亲、舅舅”等词语归于同一语义场,而按照“两层关系的亲属”这一义素,又可以与“姐夫、女婿”等词语归于同一语义场。又如:“男人”根据自己“男性”与“成年人”这两个义素,就可以归入两个不同的.语义场。

(三)义素分析法是一种确定语义场和词语义位关系的比较科学有效的方法

所谓义素分析法就是指把每一个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更好地分清每个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由于义素分析法可以将词语义位分解为最小语义单位,这样就方便正确地将具有共同语义成分的词语置入同一个语义场,并且能够有效地分析词语义位之间的关系,还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词语的意义,最重要地是,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在言语活动中选择恰当的词语,从而完成快速有效地交际活动。

(四)语义场可以作为确定词语义素的重要依据

传统语义学对词义的考察往往是孤立的零碎的,没有引入语义场的概念,就是词语的划分也只是关注到义项这一层次。而语义场概论的出现,则是将词义进行系统性的具体表现与研究。对语义场的研究与认识,既打破了传统语义学对词义孤立、零碎的考察方法,也为我们对词义系统而宏观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语言知识。

具体来说,语义场理论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用作确定词语义素的依据。义素由于不是自然语言的单位,而是我们今天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它既没有外部形式标志,也不能独立与语音结合,有时候单纯划分起来有些难度但是有了语义场,对确定词语义素义相对容易一些,义素分析是语义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处于同一语义场的不同词语肯定至少有一个共同的义素,如果知道这个语义场的共同义素,则里面的词语肯定具有这一义素。处于不同语义场中的同一词语的义素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受同一语义场中其他词制约的结果。如下例子:“教一学”这一语义场,学指学习;“工农商学兵”这一语义场,学指整个从事教学活动基本包括一切文化工作的行业。

总之,义素、语义场的相关理论比较深奥,本文对义素与语义场关系的探索也比较浅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蔡永清.??《汉语语义学》读书笔记[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05)

[2]王德春. 论义素和语义场?[J]. 外语教学.(1983,04)

[3]郭沈青. 语义场和义素的性质及其研究价值??[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6)

【论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相关文章:

1.方位词语义辨析

2.语义模糊产生的现象及其益处探析的论文

3.论英语语音的模糊性

4.网络语言的语义变异

5.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兼论语义功能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

6.古典命题演算的直觉主义语义分析

7.基于语义Web的知识组织方法与应用

8.刍议认知语义理论之间的联系.

9.毕业论文:谓元?语义结构?概念框架

10.考研英语阅读:语义题解答技巧

下载word文档
《论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