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性与三部性的巧妙结合
“q104560522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回旋性与三部性的巧妙结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回旋性与三部性的巧妙结合,方便大家学习。
篇1:回旋性与三部性的巧妙结合
回旋性与三部性的巧妙结合 - 毕业论文
摘 要
本文着重对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罗奈兹舞曲》的曲式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简要的`介绍作者的生平、相关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为切入点,侧重研究这个作品的曲式结构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回旋曲式与复3部曲式在这个作品中结合所体现的边缘性。更重要的是从这个非规范化的结构作品中找到该曲式各部分可能产生的新的关系及形成的新的结构原则。
关键词:维尼亚夫斯基;波罗奈兹舞曲;复3部曲式;回旋曲式
ABSTRACT
The founders went on to the “D-flat Boluonaici Dance”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musical form,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biographical, representative works related to the entry and creative style, focusing on the works of the musical form structural specificity, and Rondo with the trilogy style work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tire periphery. More importantly from the non-standardized structure of the musical form part of the works may have found a new relationship and a new structuAre principles.
Key words: Henryk Wieniawski;Boluonaici Dance; the trilogy style; Rondo Type
篇2:求职信与自我介绍结合性写法
求职信与自我介绍结合性写法
求职信与自我介绍在职场中都是少不了的一个求职环节,但是要怎样将求职信与自我介绍结合一起写才能让自己的求职信跟介绍更简洁了明呢?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
首先,请允许我向您致以良好的祝愿和最诚挚的问候。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空闲来阅读我的求职信。能够与校相识,我感到无比荣幸!怀着对贵校的憧憬与向往,写下了这封求职信,向您自我介绍一番,希望贵公司能够接纳我。
本人,姓名:本网,男,20xx年x月出生,籍贯:xxx。
20xx年7月毕业于南阳师院数学系,同年x月被分配到河南省新野县实验高中任教至今,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具有计算机高级水平以及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参加工作以来,担任毕业班数学教学已1年有余,现已成为本校高三数学教师中的骨干。
本人具有较高的业务钻研能力,有多篇数学教研论文在省、市、县获奖;同时,又具备较强的教法、学法研究意识,教学效果显著,历年高考中,本学科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县高考优胜奖和培优奖。另一方面,本人还具有丰富的`班主任经验。
本人欲加盟一所尊师重教、开拓进取、富有生命力的学校,在那里,我的才能将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随信附上个人求职简历,期待与您的面谈!
祝您工作愉快!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20xx年x月x日
篇3:让历史与现实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性
让历史与现实结合提高历史教学实用性
广西柳州市一中 施铮铮
【摘 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历史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似乎毫无用处。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只是枯燥无味的记忆的代名词。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应付会考,甚至应付高考,学完也就忘了。其实,我们教师可以让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更紧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让历史成为有一定实用性的学科。
篇4:让历史与现实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性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一古一今两位伟人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而毛泽东的回答是:“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概括地说,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经验变为现实财富。而传统历史教学把历史知识交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种教学只会让历史教育走向坟墓,因为它忽视了事实――历史不是过去,而是鲜活的现在;历史也不是分数,而是让学生体味人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历史与现实交汇,创造出富有生气的中学历史新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真正有收获。
一、要让学生学会用历史解读现实
当前,我国周边局势紧张。比如,我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知道黄岩岛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学生会有疑问,黄岩岛离我国较远,而离菲律宾较近,为什么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有证据吗?难道中国倚强凌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授古代史知识时,就应该讲清楚这个内容。首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离本国较远而离其他国家较近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律宾的“地理邻近”论行事,天下岂不大乱。根据国际通行准则,判断和证明一个国家对一片领土是否拥有主权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即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我国拥有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是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的。其中有四大铁证。铁证一:中国最早发现黄岩岛。在中国大量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早在多年前,中国人民就首先发现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及其海域,并首先予以命名,称之为“涨海”、“涨海崎头”。早在1279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诗人阵志岁《黄岩岛》诗曰:“驾我万里舟,渔我黄岩岛。郭公绘海图,千年在版早。”铁证二:中国对黄岩岛进行了长期的开发利用。黄岩岛海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自古以来,我国渔船经常赴黄岩岛海域进行渔业生产活动,渔民还在岛上修建了码头等设施。铁证三:中国最早将黄岩岛列入版图、实施主权管辖。从法律层面上看,中国对黄岩岛拥有主权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对该岛长期行使着有效管辖。作为官方行为,元朝时期的“四海测验”就体现了这一点,而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学论文 )铁证四:因为历史特殊,所以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是由一系列国际条约确定的,包括18美西《巴黎条约》、19美西《华盛顿补充条约》和1930年《英美协定》等。这些条约明确地界定了菲律宾领土的西部界限在东经118°。黄岩岛位于东经117°51′,根本不在上述条约界限范围内。讲清楚这几点,学生才会真正觉得黄岩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不是人云亦云。
中日关系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有些学生对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反对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不是很理解。而中国近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并没有讲到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补充。靖国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包括二战中的14名甲级战犯。因此,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日本领导人参拜供奉有战犯的靖国神社,说明日本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且对战争没有负罪感。在这里,我选取了《东京审判》中的一段视频。在远东军事法庭上,美国律师质问东条英机:“如果让历史重来一次,你以及你的政府是否会再一次发动战争?”东条英机非常冷静并且斩钉截铁地说:“是,我会!”看到这里,学生们倒抽一口冷气。这个民族并不认为侵华战争是个错误,对战争没有负罪感,这意味着战争有可能重来,悲剧有可能重演。而德国对战争的态度大不相同。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同是战争发动国,同是领导人,一个跪拜战犯,一个跪拜死难者,这就是德日对战争认识的差距。因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总之,从历史上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丰富或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将会带给我们更多、更丰富的经验。
二、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小悦悦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小悦悦事件让很多学生感到震惊。甚至有位学生和我谈起这件事,愤慨地说:“老师,现在社会上这么多丑恶的现象,这个国家不值得爱。”我当时愣了一下,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作为历史教师,我想我有责任让学生树立爱国观念。第二天,我要讲授《洋务运动》,并且必须要把爱国教育融入到课堂当中。上课一开始我就讲明,从19世纪的40年代至9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但是,中国人民从爱国的立场出发,为了国家的独立,对外国侵略进行了英勇的前仆后继的反抗。正是由于这种不屈不挠的反抗,才避免了中国完全殖民地化的局面。在这之中,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对近代中国国家出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在这节课的尾声,我讲到,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他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意义非凡。并且,中国人并没有因为失败停下救国救民的尝试。在此之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做出了抗争。最终,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因此,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好好珍惜。最后,我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当今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只是,这是暂时的,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在大的方面,同学们要像先烈一样,当祖国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而在小的方面,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也要伸出援助之手,不要再发生小悦悦的悲剧。这节课后,我感觉到,学生的思想是有变化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中的这些史实,引导学生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食粮。
总之,历史教学中结合现实主题,实现历史与现实交汇,大大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是分不开的,使学生在走进历史的同时能够走出历史,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历史教学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实用性,才能体现其价值。
篇5:陶瓷碎片与景观设计结合性分析论文
陶瓷碎片与景观设计结合性分析论文
一、陶瓷碎片在景观设计中的特点
1.陶瓷碎片的环保性
陶瓷原料来源于天然的泥土,对于生态环境没有污染,也没有辐射,而且陶瓷还能够对各种工业原料进行提炼,比如工业粉煤灰等。同其他类型的塑料、玻璃相比,陶瓷碎片在景观设计中有着更出众的环保功能,这也是陶瓷原料的优势所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到处都能够看到环保型的材料,比如木材和石头,这些天然性的材料能够更好地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不但对于自然有着更好的融入性,而且同社会上所追求的回归自然的人文思想相得益彰。
2.陶瓷碎片的材质装饰性
陶瓷碎片的表层釉色非常丰富的,这也是陶瓷碎片在人们感官视觉上的最直接感受,能够带来多层次的美感。釉色是陶瓷作品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各种色彩的的釉、透明釉、无光釉等材料,都赋予了陶瓷作品强大的艺术色彩表现能力,能够在美学上实现各种开片、裂纹、斑驳等视觉效果,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肌理纹路和色彩特效。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如果对泥土进行压印、手捏或者刻划等方式,能够非常轻松地在陶瓷作品中表现出各种肌理纹路效果以及形状体态。而陶瓷作品肌理纹路中所带有的质感,纹路的连续疏密、重叠交错、粗细浓淡等形式的运用,给人们带来广阔的视觉联想空间。陶瓷碎片还能够根据自身采用原料泥土组成成分的不同,颗粒大小的不同以及其中蕴含的金属氧化物比例的不同,在烧制完成后会产生相异的质感纹理效果,比如龟裂、气泡等变化。由于烧制火候的掌握不同,粘土所体现出来的触感也是不同的,或温暖或粗朴,能够将材料所含有的人文美感展现得非常全面,而且烧制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也能够为陶瓷的釉色肌理带来更多的发展方向。在景观设计中利用陶瓷碎片釉色和纹理的装饰性,能够极大程度地加强景观的表现力和色彩层次。
二、陶瓷碎片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陶瓷碎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以视为一个发展的新型方向,能够丰富景观的艺术表现力。在当前的景观设计中,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种多样的陶瓷碎片来配合设计是现代化景观设计中研究的热点。
1.陶瓷碎片在建筑中的运用
在现代化的景观设计中,主体大多是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建筑物是景观设计中的主角,自然也是陶瓷碎片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之一。对陶瓷碎片如何在建筑中运用这一课题,很多的建筑工程师通过大量的设计实验,已经能够高水平地将陶瓷碎片应用于建筑物的装饰上,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装饰效果。有关陶瓷碎片在建筑中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他喜欢在建筑的外面尝试艺术性的装饰效果和图案设计,他经常在建筑物中混合使用精致的陶瓷碎片以及富有特点的石头原料,来对建筑进行装饰和美化。其中比较突出的作品就是他在19设计的巴特罗公寓。巴特罗公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寓的屋顶上铺满了釉的鱼鳞状瓷片,这个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加泰罗尼亚地区广为流传的“圣娇治屠龙救公主”的故事,以此故事作为背景,在色彩的运用上从粉红色过渡到了浅蓝色,好比恶龙的背部,同时还使得龙脊背上刻画出来的十字架十分鲜艳,在巴特罗公寓临街的墙面上,设计了多种颜色的陶瓷碎片,有紫色、蓝色、黄色等,在陶瓷碎片中夹杂了天然的贝壳,通过这种绚丽多姿的美学设计,拼贴出了海洋的艺术主体。从上面的例子能够看出,陶瓷碎片的使用和建筑之间能够产生紧密的联系,两者通过在形体上的组合,能够给人们构造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有效地美化建筑的景观设计。
2.陶瓷碎片在雕塑作品中的运用
在景观设计中,如果运用陶瓷碎片,能够将传统古典的装饰材料和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雕塑结合在一起,必然能提升景观艺术价值,美化景观的环境。陶瓷作品原料所带有的自然属性能够很轻易地将景观环境融入到自然中去,拉近人们和景观之间的距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将雕塑所带来的距离感柔化。在当前景观设计中的大多数硬性雕塑的背景下,运用陶瓷碎片能够给予人们温暖亲近的感觉,通过陶瓷釉色的多姿多彩,能够将生命的本质感受赋予观赏的人们。陶瓷碎片和雕塑作品的结合,能够具有立体的美感,并且适合人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赏。西班牙著名的艺术大师米罗的巨型抽象雕塑作品《女人与鸟》,是为巴塞罗那的米罗公园特意创作的。在这幅作品的外部,米罗贴满了数以千计、各式各样的陶瓷碎片,通过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来抒发一种简单概括的艺术形象。整体来看雕塑的颜色绚烂多彩中带有一份柔和,其中又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女人和鸟之间的自然舒适。景观雕塑的运用和景观设计的结合,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景观设计中雕塑运用并不仅仅是整体景观设计环境中的一个简单装饰,而是应该和周围的景物环境相配,形成一种协调的状态。高迪的拼贴方法是将陶瓷碎片融入到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景观的外面还是内部,或是在景观之中都起到不可替代作用。比如处于古尔公园入口处的巨型蜥蜴雕塑,整体都是根据蜥蜴的自身形态特点,通过陶瓷碎片的规律拼贴来进行设计的。整体雕塑的色彩饱满有层次,与镶嵌有白色碎瓷片的台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四周的景观设计风格形成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3.陶瓷碎片在道路方面的运用
道路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的构成中具有一定的主导性。道路除了有最初的交通功能之外,同时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环境的展示平台,在道路中,陶瓷碎片主要是作为道路表面的铺装材料,一般都是用于人流量比较少的地段,比如公园的小道、广场中的走道等,陶瓷碎片装饰的道路主要是起美化作用,由于陶瓷碎片拼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轻松地调节周围环境的气氛,而且耐磨持久,受到了景观设计师的偏爱。陶瓷碎片拼贴的道路路面,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如果部分区域碎瓷片排列组合得和人们日常认知不一样的话,则表示这一部分区域是区分于其他部分的,设计师也能够通过陶瓷碎片的图案来对人们进行引导。
三、小结
总之,在景观设计中运用陶瓷碎片,能够采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回收废物,不仅处理了大量的碎瓷片,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还为景观设计拓展了新的表现空间,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装饰风格。陶瓷碎片和景观设计相结合,能够时刻向人们传达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在人们和景观之间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篇6: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探讨论文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结合性 实践群体 理论研究群体
【论文摘要】以往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是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异角度展开的,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克服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矛盾,但难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启示。因此,从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入手,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结合的层次对应性,弄清其结合的内外机制,就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是教育理论被实践群体内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研究者根据实践群体反馈,对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完善的相互作用过程。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层次性,这就决定了其结合也有一定的层次对应性。加上不同种类教育理论品格和目的指向的差异,因此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都能为实践群体所选择和内化。只有那些具备内化条件与结合机制的教育理论,才能成为真正指导教育实践的可行性理论。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
(一)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
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必须保持自身的可实践性。因为具有实践性的理论才能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那些从学科逻辑体系中演绎、从其他学科移植或翻译引进的教育理论,因其缺乏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土壤,缺乏与教育实践历史的、情景性的联系,很难直接用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具有可实践性,就需要经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这样创生的教育理论,才能做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在创生指向上具有针对当下教育实践的目的性,具有走进实践群体内心世界的亲和力,形成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系列实践特性。
纵观历史上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教育理论,可以发现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这是成为指导教育实践理论的前提。二是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实践者行为的改变是教育理论最终得以实践的重要标志,它往往以师生形成新的操作程序加以显现。三是实事求是的推广性。教育理论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表明其对指导特定条件下的某些实践活动是有效的,但能否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推广,才是真正表明其指导实践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四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众性,这正是教育理论走向实践群体的特有品格。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只有面向生活才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做到与时俱进;也只有面向大众,才能获得实践群体的支持,打牢践行教育理论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
首先,要形成在二者结合中起桥梁作用的中层教育理论。中层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思路,他提倡在整体的.社会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实践研究之间建构一类与特定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中观层次的概念体系。中层理论的定义决定了中层教育理论建构者既要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能准确、完整地、富有创造性地解读抽象的理论文本,又要与实践群体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丰富的关于当前教育实践的经验,并能深刻把握和理解当前教育实践的状态。中央和省市教科所研究人员就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可以利用自身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是实践指导者的双重身份,选择其中最为当代教育实践所需要的理论作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教育理论作应用性加工,对外来教育理论作本土化处理,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这样建构的中层教育理论,既坚持了抽象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又把其理论核心变成了易于为实践者理解和操作的方法,从而起着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次,借助对教育政策的影响走向实践。教育理论要实现大面积地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为有效的捷径就是通过影响教育政策的制订,借助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作用。要成为这种影响教育政策研制的教育理论,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具有参与教育政策研制的权力。这类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可直接以建议或提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影响相关研制者的思想,将自己的理论渗透到教育政策之中乃至为教育政策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理论本身恰好是教育政策研制者所需要的。就不同层次教育理论对教育政策研制的影响看,只有那些影响较大且反映了时代教育改革脉搏、代表多数人心声的基础教育理论,才易引起教育政策研制者的关注。因为以此为基础制订的教育政策才能既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就应用教育理论而言,因其能为教育政策研制提供具体建议和技术支持,因此只要研究的问题与政策制订者所要解决的难题相关,就容易引起关注。至于推广性教育理论,因其关注的是教育理论具体化、实效化的推广办法,与特定情境中教育政策的研制和教育行政直接相关,因此这类理论也为教育政策研制者青睐。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次对应性
从教育理论与研究对象的划分上,可区分为“事实——规律”“评价——规范”“规范——行动”和“事实——解释”等层次。就教育实践而言,可分为国家和省区教育行政——市县校行政——师生群体三个层级。尽管个别层次教育实践群体可以同时与多个理论层次结合;同一层次教育理论,也可能为不同实践层次者所用。但不得不承认,由于不同层次实践群体的需要层级和对理论的解读能力不同,制约了其在选择与之结合的教育理论层次上具有较大的偏好和主流特征。这就要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满足“门当户对”的层次对应条件,才能实现“幸福”的联姻,产生“耦合”效应。根据二者的层次特征,笔者拟从三个层面考察其结合方式。首先是宏观层面的结合。即“事实——规律”“评价——规范”教育理论与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实践的结合,其多以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式体现出来。为了有效实现宏观层次的结合,在政策研制过程中需要邀请各类教育专家参与,以便吸纳广大教育研究人员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次是中观层次的结合,即“评价——规范”“规范——行动”层面教育理论与市县校教育行政实践的结合。在当前条件下,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学习相关“评价——规范”理论,结合上级政策和法规精神制订考评方案;根据“规范——行动”理论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实现该层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再者是微观层次的结合。即“规范——行动”和“事实——解释”教育理论与教师层面实践的结合。教师通过学习并运用相关“规范——行动”理论,解读、内化市县校的实施细则,结合长期积累的教育经验,转化为指导自身教育实践的操作程序,实现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2]
上述结合表明,每一教育实践层次都是对应两个层次以上的理论,其中一个理论层次既连接上一层次实践群体,又指导下一层次实践群体,以形成两个实践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的基础。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内在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外在强求,而是内在的统一。这种内在统一性,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个体内化教育理论的心理机制得以深化;另一方面,则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群体结合的心理机制实现面上推广。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个体心理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个体应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教育理论影响教育实践的第一步是实践者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演绎生成过程,其认识是沿着原理论——概念论——感性论的路径进行的。实践者通过这一步形成能切实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内化理论,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问题解决者内在实践经验的结合。第二步,实践个体应用已经内化了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经验,发现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理论。实践者通过这两步,完成从内化他人理论到自我理论的生成过程,在个体认知上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仅此还不足以促成实践者付诸行动,还必须以知的统一为基础,通过情感的动力作用促使其自觉地实践教育理论。这就要求教育理论实践者要注意首战必胜,让自己一开始就尝到甜头,形成积极实践教育理论的心态。践行教育理论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实践者必须经历持之以恒地实践,才有可能取得显著成效。因此,践行教育理论中,实践者必须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为了增强实践者践行教育理论的意志力,除了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实践者的思想境界和目标追求外,要在每一关键环节对实践者的微小成功予以物质和精神激励,促使其形成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内在成就动机,产生坚持下去的决心。[3]同时,实践者之间也需要一个宽松的内部心理环境,要及时给失败者以鼓励和关心,促使其产生感激、报答支持者的情感,把关心转化为再次实践的动力。只有实践者把内化了的教育理论转化成特定环境中的实践情感和意志力,他(她)才能持续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者全程和全面地结合,并最终形成预期的实践效果。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群体结合的心理机制
教育实践群体是以一定社会阶层或集团的方式存在并开展活动的,因此教育理论是否符合实践群体文化心理就非常重要,它直接制约着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的选择,影响着其对教育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为此,我们需要建立起教育理沦与实践群体传统文化融合的心理机制。[4]一是根据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解读的民族性,创造易于为本民族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二是引导实践群体形成自觉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职业道德。在相关政策和舆论宣传影响下,促使实践群体逐步把学习、理解、研究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形成违反教育理论将从内心感到有违教师职业的不安感。三是理论研究群体应从心态和情感方面与实践主体群产生内在融洽。要善于根据教育实践群体需要,自觉地变革教育理论,形成分解与重构抽象教育理论的习惯。通过分解细化,把实践群体难于理解的教育理论体系逐级转化为便于操作的教育理论。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外在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均有很强的价值性,其中必然暗含利益和情意倾向。教育理论在走向实践过程中,实践主体群必将从自身利益立场对其进行选择。只有那些给实践群体带来实际利益的教育理论,他们才积极选择并乐意践行之。
由于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生存环境和利益立场的差异,要让教育理论的建构者更多地理解实践群体的利益,必要时可建立二者密切结合的利益拥绑机制。一是形成教育理论研究者乐于参与实践,教育实践群体积极追求理论学习的制度。就当前我国的情况看,国家已经借助学历教育和课题项目等激励机制,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实践群体学习教育理论的热情;主要问题是如何让理论研究者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扎下根来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制度还没形成。二是形成激励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群体代表共同制订教育政策,共同参与重大教育课题攻关的机制。以此创造更多机会让实践群体发表对教育理论的意见,促进教育理论研究者积极吸收其改进建议,借助二者密切合作的方式创新教育理论。三是在创建与应用教育理论中,要注意利益机制的作用。对理论研究者而言,需要站在实践者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建构出符合实践群体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就实践者而言,首先教师要有为学生发展舍得牺牲的精神。因为教育理论更多是从学生利益的角度设计的,其在走向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比过去付出更多精力,同时还要承担因实践新理论引发的教育改革所带来的风险。[5]其次,在新教育理论的推广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先选点实验,以调整教育理论在实践中造成的利益分配偏差。同时,注意将实践群体的阶段获益与最终获益结合起来,形成逐级获益的机制,以确保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持续发展性。
总之,只有借助外在的利益激励机制,将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的内在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促使理论群体向实践深入,反思抽象理论实践化的思路;引导实践群体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反思自我经验普适化、理论化的加工方法,以此促成二者同绕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协作建构“抽象理论——中层理论——实践机制”纵向贯通的教育理论体系。用这样的教育理论体系来指导教育实践,再配之以践行教育理论的情感和意志,才能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彭泽平.“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的再追问——从命题合理度、作用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9).
[2]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
[3]罗凯梅.教育实践研究的叙事转向[J].基础教育研究,(1).
[4]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5]郭向宁.教育理论与实践分层结合的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篇7:结合环的交换性条件
结合环的交换性条件
证明了满足下列条件的Kothe半单纯环为交换环:如果对R中任意元y,有依于y的非负整数m(y),n(y),s(y),t(y)及fy(y),在y2Z[Y]中使得xmyxn-xsf(y)xt与x的`换位子在Z[R]中对一切的R中元x成立.
作 者:杨新松 白晓棠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4 9(5) 分类号:O153.3 关键词:Jacobson根 Kothe根 交换性篇8:抒情性与想象性
抒情性与想象性
一、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 各种文艺作品都是能够表现和激发情感的,那么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较,在表现情感上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为什么人们都认为音乐更善于抒情并且最能以情动人呢? 1.音乐表现情感所运用的艺术材料及表达方式不同。音乐同其他艺术相比较,表现情感所运用的艺术材料及表达方式是不同的。音乐所用的艺术材料是乐音,它主要是通过乐音的运动形态和情感的运动形态之间的类比关系来表达情感。可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表达了人类社会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而音响组合形式为人的情感提供了种种客观音响基础,人的情感受到各种音响刺激后,情绪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情感。 2.情感表现在艺术整体中所占的地位更重要。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较,情感表现在艺术整体中所占的地位更为重要。音乐既不具有绘画那样的直接描绘对象的能力,也不具有像文学诗歌那样运用概念来描述客观对象的能力,它在不借助其他艺术手段的情况下,很难直接表现客体形象与思想概念。音乐所能够表现的主要是主体(即作曲者)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和心理体验。即使在有歌词的声乐作品中,音乐的作用也主要是对歌词的内容进行情感概括。因此,情感的表现在音乐中就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这是在其他艺术中所没有或者少有的。 3.音乐创作主体直接传达情感。音乐艺术由于不能通过特有概念的形象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在创作中只能将情感本身用声音组成音响来直接表达,实际上创作者的主体情感是一种音响符号情感的显现。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就具有一种较为直接的性质,也就是说,欣赏者从音乐中所直接感知到的既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也不是某种思想概念,而是音乐音响以及与其自然相伴随的某种情感或情绪,这种情感或情绪的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音乐欣赏的想象性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想象和联想是很重要的。不管是浪漫派的情感宣泄,还是印象派的色彩描绘,无论是古典乐派的崇尚理性,还是现代音乐的猎奇求新,都少不了创造性想象与联想,只是程度各不相同。音乐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音乐活动能力,是作曲家心理的特质,是音乐创作求新的标志之一,作曲大师们正是借助于想象力等多种心理的协同活动来完成基本创作的。可见,无想象绝无音乐,一个作曲家想象力平平,很难写出出色的作品。在音乐欣赏中,欣赏者是凭借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展开自己的想象活动的。 三、如何在音乐欣赏中体验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想象性 第一文库网人类的音乐实践活动是由“创作――表演――欣赏”这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既然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那么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要素在音乐欣赏中占有突出地位,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的表现力才会变化无穷,同时,也只有富于想象的听众才是真正的音乐欣赏者。因此,欣赏者在欣赏乐曲时,要特别注意发挥情感体验的心理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形象的联想。 1.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首先就要求能够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而且,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情感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 2.音乐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要求密切结合,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又一重要特点。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在许多情况下还呈现出一种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及感情密切结合甚至融为一体的情况。许多实例表明,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欣赏者对客体(音乐作品)的体验,又是把对客体与欣赏者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活动融为一体,成为欣赏者切身的情感活动。这一点在对无标题音乐的欣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时,欣赏者的情感活动随着音乐的发展自由地起伏跌宕,把音乐表现的情感与自身的情感活动融为一体。 3.对同一首乐曲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也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特点之一。在音乐欣赏中,有时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情体验。由此可见,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辩证关系。这种主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能充分发挥音乐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自己平日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同时又能够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感情在基本性质上取得一致,使得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在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得以充分展开。 总之,音乐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认真体验音乐艺术的抒情性和想象性,从中体验音乐艺术的美。
篇9:浅谈喜剧与喜剧性论文
浅谈喜剧与喜剧性论文
喜剧与喜剧性,是两个密切相关又各自具有不同内涵与外延的美学概念,陈孝英先生将这两个美学概念的内涵范围,通过“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一并作了两种含义的解释。他在该书中把喜剧的内涵界定为:“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喜剧性现象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自然也包括作为艺术形式的喜剧。”对这一理论界定笔者并无异议,但为了下文的叙述方便,这里仍要将“喜剧”与“喜剧性”这两个美学概念,分别作以简要的介绍。
关于喜剧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沿用陈孝英先生的观点,即喜剧包含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美学的一种基本范畴,包括幽默、讽刺、滑稽、机智、怪诞等各种具体样式。二是指艺术的一种形式。而在作为艺术形式的“喜剧”之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喜剧,仅指戏剧艺术中的一种类型――喜剧;广义的喜剧,除戏剧艺术中的“喜剧”外,还包括带有喜剧性的其他艺术样式,诸如喜剧性的小说、喜剧电影、曲艺、音乐等等。我们这里探讨的喜剧含义,主要是指作为戏剧艺术当中的一种类型或样式的喜剧,也即狭义的喜剧。作为戏剧艺术中的喜剧,是戏剧艺术中的主要类型之一,一般以讽刺或嘲笑来否定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主要表现内容。当然,也有反映正面人和事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通过友好和善意的笑声,使人们意识到自己或许也有某种相似的缺点或不足,从而产生对进步、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获得予以否定和改正自己缺点或不足的勇气。
一、喜剧的构成和主要表现方法
戏剧的表现方法是选择、调动和运用有利于情节表现和主题揭示的各类喜剧因素,依靠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和诙谐的台词,以及对人物喜剧性格的刻画等,并以此引起观众发出不同含义的笑声。喜剧的冲突解决一般较为轻快,往往以代表特定时代进步力量的主人公的胜利和如愿以偿为结局。作为戏剧艺术类型的“喜剧”艺术,一般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诙谐喜剧、幽默喜剧、闹剧和滑稽剧等多种样式。笑,是喜剧美感最基本的特征。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喜剧艺术无论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会有所变化、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二、喜剧的基本特征
喜剧性也是属于审美范畴的美学名词,与悲剧性相对,作为美学中一种重要的审美属性,主要是指喜剧艺术所独具的特性。笑是喜剧审美的基本特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引人发笑的现象,但能够引人发笑的事物或现象,并非都具有喜剧性。只有当这种事物或现象包含着先进、美好事物同落后、丑恶事物的冲突中,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时,才会具有喜剧性。笑,是喜剧性在欣赏者生理上的集中反映,是和喜悦的心理相联系的,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喜剧性常常建立在矛盾冲突之上,这些矛盾的实质是正在失去或已经失去存在根据的丑恶事物,或脱离生活常规的不合正常情理的事物,显现出荒唐和谬误的可笑。有表里不符、名实不副、以假乱真、当众出丑、以丑为美等,它们在人们因感到滑稽而发出的笑声中被鞭挞和否定。艺术中的喜剧性是客观现实中喜剧性的反映,是艺术家在对现实丑恶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生活喜剧性的艺术概括和形象反映。艺术家常常采用夸张的手法,把伪装美的外衣剥掉,暴露其可笑的实质,使人们得到具体生动的审美教育。其特殊的.社会作用在于通过笑声,肯定和歌颂先进与美好的人和事,否定和批判落后与丑恶的人和事,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但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对象都具有真正的喜剧性。诸如生活中偶然的、无意义的、低级趣味的笑,就不能与有社会意义的喜剧性相提并论。
在美学和喜剧理论上,理论家们对于喜剧性的表述都各有侧重。如在西方美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民间滑稽表演发展起来的喜剧艺术从美学高度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喜剧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而哲学家、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康德,则把喜剧性归结为一种情感效果,是感性的松弛和愉快。他认为“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感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自身,悟性是不会有何种愉快的”。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则认为喜剧性是感性形式压倒理性内容,表现了理性内容的空虚。
所以,喜剧(滑稽)的“真正领域,是在人、在人类社会、在人类生活”之中。也即喜剧性是丑的自我炫耀,只存在于人和社会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喜剧性在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历史性冲突,是新事物取得胜利后或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愉快的否定,是人类笑着“和自己的过去决别”。尽管上述理论家对喜剧性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喜剧性做出了他们的解释,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喜剧性的产生,是由正与邪、真与假、美与丑、先进与落后等矛盾或反差的不协调而引发出的荒谬的笑、嘲讽的笑、滑稽的笑等。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喜剧性的内涵,无疑是有深刻意义的。
【回旋性与三部性的巧妙结合】相关文章:
2.性教育课体会
3.性实验心得体会
4.想象性议论文
5.激励性标语
6.事项性通知
7.反思性教学
8.外部性名词解释
9.回忆性记叙文
10.英文简历双面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