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研性论文
“Eugeni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建筑机械研性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建筑机械研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建筑机械研性论文
建筑机械研性论文
摘要: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而建筑行业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在建设技术上得到提升。另外,建筑行业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施工上面有所作为,在施工现场的所有建筑机械材料能够得到有效管理,机械设备能够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发展建筑行业。而机械设备是主要进行施工的工具,在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是主要体现建筑能力的设备,如果企业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应用到机械设备或是没有重视机械设备的价值,或多或少影响着施工效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了解设备的最大功效,并且合理搭配进行施工,这样才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本文就施工现场的建筑机械管理进行研究,旨在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机械管理;施工现场;现场管理
1当前施工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当前我国施工企业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机械管理是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工作部分,但是机械管理存在几个比较大的问题,其中一个,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得不到位。我国有些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虽然有用到机械设备,但是却没有为机械设备的使用制定管理制度。也就是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机械设备进行很好的管理,因此这些设备很多自身可以适应的工作,没有得到最好的施工效果,这都是因为施工单位忽略了机械设备的最大工作效果,忽略了对机械设备的合理利用。而且在整个机械施工过程中,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因为很多企业在进行施工安排的时候,并没有让施工单位注重机械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施工单位才没有更多地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而机械设备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当中充当着比较重要的角色,施工单位应该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投入更大的心血,这样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才能获得更好的施工效益。
1.2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建筑行业中,机械设备用到的范围特别广。建筑行业工程众多,施工机械设备的合理投入,加快了工程建设的进度。机械设备为这些建筑工程提供了便利。但是同时也遇到了极大的问题,因为建筑工程中有许多分部分项工程,每个工程的要求也不相同,机械设备为这些工程提供了便利,但是也不能为每一个不同工程都提供便利。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机械设备也容易产生问题。机械设备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在施工进行过程中,如果机械设备经常出现安全隐患,操作人员不能放心操作,而且机械设备也不能提供其本身能提供的能力,这也是当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在进行机械设备管理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引进新的机器或者是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他们认为机械设备都能进行使用,但是有些时候工程的繁琐让机械设备的负荷倍增,机械设备就很容易发生故障,这也是很多企业都不能控制的。
1.3建筑工人控制不了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是工程在进行建造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施工工具,但是在实际进行使用的情况中,很多工人并不能够控制住这些机械设备,他们也还不能够对机械设备进行直接的管理,这也是当前遇到的问题。建筑工人控制不了机械设备,无论遇到怎么样的工程他们都不会使用机械设备,这一方面原因是因为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不够,让很多企业的员工不知道建筑环节中机械设备的重要性,因此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方式也没有很在意,所以它们很多人都不会使用这些机械设备。没有机械设备的辅助是完全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因此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也是相当重要的。
2加强建筑施工机械的管理工作
2.1健全设备管理机构
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注重管理制度的制定。企业制定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之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而企业的机械管理制度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制定,管理机构需要企业专门进行设立,设立出来的机械管理机构,能够为整个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提出管理策略,并且监督进行执行。在整个机械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机械管理政策,没有很好的管理政策,企业员工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机械管理,也要注重对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的同时,对机械维修这一块儿也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随时对这些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管理能够增加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同时,对整个企业的设备施工问题也要同时进行管理。企业的员工在进行设备的使用的同时一定要遵守相关安全法规、制度、要求。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也可以检查操作人员的证件,这些证件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合法化管理,提高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系数。
2.2及时维修机械设备
建筑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起着重要作用,机械设备能够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也能确保施工进程,并为其提供有力保障。在施工现场机械使用过程中,维修维护是整个机械设备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工序,如果能够及时的维修机械设备,那么机械设备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就不容易出现问题,而且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所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企业人员一定要实时关注机械设备的情况,然后随时进行维修,这样才能够让设备随时都能进行工作,从而发挥更大效率。
3结语
施工机械设备可以为建筑施工提供更大的便利,而先进的机械设备也是施工单位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标志,这一个标志是主要支持施工的。机械设备同时也是新技术的代表,新技术促进机械设备的发展。同时也为机械施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施工单位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该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应该重视并进行机械设备的使用。同时针对机械设备管理提出一些管理措施。对管理工作的进行更有帮助,不过很明显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并且合适地运用这些设备能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魏继强.浅谈建筑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14):79.
[2]王哲,马咸生.浅析施工现场建筑机械设备管理[J].陕西建筑,(4):51-53.
[3]周俐芳,许丽华,杨革新.建筑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管理[J].科技展望,(9):92.
篇2:建筑机械设备管理论文
建筑机械设备管理论文
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企业至关重要的施工工具,也是企业的外部形象之一。确保机械设备资源的过程使用能力,以良好的设备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题和中心任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机械设备效能,挖掘机械设备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施工现场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目前建筑市场还不甚规范,管理制度还未完全到位,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为了追求利润和政绩,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必须的设备更新改造资金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异常陈旧、老化现象较普遍的存在,设备中存在着隐患,埋藏着诱发事故的祸根。
2.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
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尤其在非公有制的中、小型企业中更为普遍地存在。首先在企业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其次,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第三,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3.建筑工人队伍发生了变化,给做好设备管理增加了难度
我国的建筑工人由原来企业自有的1―8级技术工人,变成了绝大部分是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游兵散将似的临时工、农民工。这部分人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机械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基本常识知之甚少。再加上他们的工作内容大部分属承包性质等客观条件,决定了本该由这部分人来完成的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会被完整地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4.租赁的设备使用期间,租赁双方在设备管理上还有脱节的地方
据调查,目前建筑企业的施工设备主要来自三个渠道:1)施工企业自有设备,2)施工人员自带设备,3)从租赁公司租赁来的设备。租赁物体的管理,我国的《合同法》和《安全生产法》清楚地界定了租赁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像电梯、起重机械、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5条规定: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目前租赁市场中,各承租企业比较注意对大型设备的管理,租赁合同也将双方的责任义务划分得比较清楚,但对一些小型设备、专用设备,就不那么重视了,由于这些设备小,使用频率高、周期又短,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分属不同的企业,所以施工单位的有关人员在设备使用中主动维护保养设备的动力明显不足,设备只要能将就着用就可以了。而租赁公司则认为:设备是你施工企业用,日常的维护当然该你负责。设备的管理在此出现了无人管的真空地带。
二、加强设备管理工作的建议
机械安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使用机械的全过程(使用、维修、保养)的各种状态下,达到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针对以上几个难点问题,结合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1.正确选型,合理调配
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对于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各个施工项目的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
2.正确使用,及时保养,“用养修”相结合
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与指挥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该设备。
同时,应在保证机械操作人员与施工现场指挥人员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的预防机械事故的发生,管理部门在“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的同时,推行机械设备的风险评价工作。
3.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
特种设备就是与人身、财产安全,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压和载人设备的.总成,在生产过程中,比一般性生产设备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由于特种设备是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4.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无论什么人,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械设备相关生产活动,就必须受到安全教育培训,上至领导,下到一般工作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要让他们知道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结束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配合人员之间责任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记录清晰、有人操作、有人监督、奖惩分明,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并注重强化机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使用、维护、保养严格按规程办事;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的施工生产服务。
篇3:浅谈建筑机械施工与管理论文
浅谈建筑机械施工与管理论文
摘要:在建筑机械施工过程中,确实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建筑机械施工的安全性考虑,我们应该做好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这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机械施工管理
1建筑机械施工常见安全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机械施工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下面几项。
1.1电气安装上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
1.1.1施工现场配电箱、设备电控箱上不装漏电保护器或漏电保护器不灵。目前,建筑施工现场都要求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采用三级配电保护。正因为如此,目前在施工现场很少发生触电事故。但现场检查中发现,有的施工现场已出现安全隐患,一级配电箱上确实安装漏电保护器,而且工作可靠,然而,有的在二级或三级配电箱上不装漏电保护器,有的漏电保护器失灵,一旦一级配电箱上漏保出现问题,安全事故很难避免。
1.1.2设备电控箱外壳不接地或接地不可靠。建筑施工现场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接地线均要与施工机械的电控箱外壳连接,而且要求连接可靠。这是因为当电控系统某一相的绝缘损坏而与外壳相碰时,带电的外壳由于接地,就会形成单相短路,使该相电气保护装置动作,因而使带电外壳不再带电,达到安全的目的。其次,在漏电保护装置失灵的情况下,有了这外壳接地装置,当外壳带电时仍可使空气开关动作,切断电源,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现场检查检测发现,不少施工现场仍采用四芯电缆或五芯电缆的接地线不接地工作,留下安全隐患。
1.1.3电控箱当配电箱使用,箱内乱接线这种情况在打桩机的安全性能检查检测中,发现较多。尤其是在一些自制的打桩机上,这类打桩机的电控箱不仅要完成打桩机本身的各项操作任务,而且还要承担打桩机以外的电气设备配电箱功能,例如电焊机、水泵、工地附近的照明,均从电控箱接出,使得电控箱内,接线混乱无序,电控箱内的漏电保护器无法起到保护作用,极易造成触电事故。
1.2机械安装上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在现场施工机械安全性能检查中,这方面的问题相对来说较少,主要发生在打桩机械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些桩机的立柱、斜撑或滑轮与底座连接用的连接销没有加以锁定;有些桩机的立柱底座与桩机底架的连接螺栓常年缺乏保养,已经锈蚀不堪(有的螺栓用榔头轻轻敲击,螺栓即变得粉碎;立柱法兰的连接螺栓缺乏保养,生锈严重。或法兰连接时该用的螺栓数量没有全部用上,造成连接强度下降;一些关键的焊接(例如立柱底座与桩机底架的焊接),由于长期频繁的使用,造成脱焊和开裂,而又没有及时发现并修复加固;用于吊重物的钢丝绳,断丝相当严重,仍在继续使用。
1.3安装调试上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安装调试上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一些用机电转换器件作为安全装置的施工机械上。常遇到下列问题:塔机力矩限位器没有调整或调得过大;塔机最大力矩80%时变幅速度的控制开关没有调整或调得过大;塔机小车向内行驶时的极限位置没有调整;物料提升机门锁联动开关没有安装;物料提升机防坠器失灵。
2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在建筑机械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对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因为其直接影响到建筑机械施工。针对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归纳出了下面几点建议:
2.1从源头抓落实,严把采购关建筑机械设备本身质量是影响设备安全使用的一个关键,许多建筑设备事故就是由施工单位使用性能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而引发的。该类事故主要由于生产厂家的制造能力或制造工艺不过关造成的',事故隐患隐蔽性强,日常检修保养不易发觉,故危害性较大。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机械设备及配件采购工作。
2.2建立落实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备管理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加强设备统一管理,落实设备基础管理工作;②健全设备管理机构,提高设备管理能力;③严格管理,落实设备维修、保养等各项制度;④企业要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使用、监督的检查制度;⑤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确保施工机械设备装、拆和使用安全;⑥落实机械设备更新换代工作,严格设备报废制度。
2.3要实现租赁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认真考虑:①重视企业协调运作如今,企业发展多有两种倾向选择:要么做强作大,要么做精做专,对建筑机械租赁业也不例外。建筑机械租赁业要尽快形成一个稳定的经营格局,既要有一批有规模、有实力、规范运作的大型公司担当市场的中流砥柱,起到稳定和推动作用;同时也要孕育出一批规范、运作灵活的中小型租赁公司,对市场起平衡和补充的作用。建筑机械租赁企业应善于运用现代租赁的基本方式(融资与经营租赁),将建筑机械的专业技术、融资技术、营销技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现代租赁企业的核心经营能力;做到即服务优质化、业务专业化、经营连锁化。②积极控制租赁风险。拖欠租赁费,是目前我市建筑机械租赁业存在的一大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种现状除了需有法律加以强制约束外,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改变,最终形成全民重信用的良好氛围。作为租赁公司首先要建立用户诚信考核制度,完善租赁业务程序,通过各种方法考察用户的诚信度和工程款到位情况,进行充分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对于资金不落实或可能不落实的项目不要盲目承租。其次,要增强合同意识和合同管理能力,对所有的租赁业务都要签订规范的合同,在合同中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较为详细的约定,一旦发生纠纷有据可依。
总之,我们应当做好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可以减少建筑机械在施工中的问题,也便能更好的完成建筑工地的施工。
3结语
在建筑机械施工过程中,确实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建筑机械施工的安全性考虑,我们应该做好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这具有现实意义。
篇4: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建议论文
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建议论文
一、机械控制系统建立的诸问题
(1)建立专机使用和维修档案。设备因型号不同而各有差别,不仅在部件构造和使用上有特别要求,维修和养护也需要单独处理,不能靠经验而一概而论,考虑到施工单位设备的复杂存在状况,建立专机的使用登记、维修养护专门档案是非常必要的。服役期间的机械登记并完成电子化有助于调度系统的合理安排,提高施工现场的运作效率,避免机械的重复使用对寿命的损耗,将机械使用实现最大的合理化。
(2)定期巡查和养护。设备使用过程中是问题发现的集中时段,技术操作员按照基础操作规程、借助设备生产说明和专业问题监测设备即能实现施工现场的设备维修工作。而设备存放的后期需要进一步检修维护,在相对静止的待工情况下设备的维修和
养护是管理的关键。一方面是出于安全使用考虑,为下一次使用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出于成本、寿命的控制。(3)专业设备的特殊管理。建筑施工作业中需要重型机械支持,其中还有特殊性质的工作环节,有些机械需要使用危险系数较高的作业方式,在运转过程中需要提高安全防护级别,对于特殊设备要建立安全使用预案,使用过程中派巡查员检查设备实际情况,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同时不能忽视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特殊的设备存放和管理更要由于基本设备,建立更为严格的检查养护巡视机制。(4)技术培训与考核。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机械的基本构造、使用流程、维修和养护技术、保障工作、安全工作注意事项以及国家机械使用规程和设备管理使用考核标准等。技术人员培训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技术顾问和管理部门建立科学的培训课程,与现代化的电子教学技术相配合,以生动的实例演示和危险教育视频等多媒体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定制与本单位机械实际相关联的设备使用和管理教程,建议与设备生产部门联合,定制专属本单位的设备的技术培训内容以作为培训和考核的重要参考。经过系统的技术和安全培训后要形成考核机制,判定参加培训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合格后发放上岗证,并严格岗位审查制度,严惩无证上岗作业的情况。机械设备操作过程中人员安全是首要问题,培训时要增设安全预案设计和实况分析考察。
二、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改革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将大中型设备集中管理,建立设备租赁公司是深化建筑企业改革、实施项目体成本考核的重要条件。形成设备租赁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和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建筑施工具有流动陛、生产条件多变等特点,只有实行机械设备租赁才能够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才能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①设备实行集中租赁管理后,可进一步加强对设备的专业管理,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
②可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可对设备实行合理的调配与调度,加强宏观控制能力,实现设备资源共享,可减少重复配置和设备闲置,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能;
③可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配件消耗。减少修理费的支出,降低生产成本;
④可进一步统一各分公司管理队伍,压缩管理层次,减少修理车间和仓库的数量,合理配置资源。
鉴于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具有严格、规范、标准等特点,加上较强的技术支持,如果能加强服务意识,将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在国外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中国也有的发展时期了。但是,在国外租赁使用建筑机械占总的机械数量80%以上,而中国目前仅占30%,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熟和成本核算的精细,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必将在中国蓬勃发展,因为它符合“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国家产业导向。事实上,企业内外的租赁市场如不能进一步发展,就很难深化建筑企业的改革和真正推行项目成本管理,因此组建真正意义上的设备租赁公司是建筑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如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组建自己的设备租赁分公司的同时,以资产为纽带,采取多种经济形式,通过产权划转、托管、租赁、单机承包、融资和人股、职工持股等形式搞活经营管理机制,就能进一步激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推动设备管理的发展,为深化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体制改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机械设备施工来实现的,因此,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将在分析施工现场建筑机械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解决对策。
篇5:建筑机械环保节能方法简述论文
【摘要】今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第三产业也在不断的增加自身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国家的先进程度和科技实力不再是像过去一样注重煤炭,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的制造生产的能力。反而是更加注重第三产业也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换言之就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占到的比重。为什么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此受重视,究其原因,最简单的回答是科技和环保。科技,不再是简单的依靠大规模的能源和人口密集型的产业,人工智能化。环保,不再是高耗能,高污染。能耗大大降低,污染基本没有。第二产业的发展似乎已经到了瓶颈,本文将主要阐述建筑机械环保与节能方法分析,以点带面,通过机械的环保为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机械论文
1前言
在十九世纪末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电力,内燃机,电讯和化工四大成就的产生,它们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实际的技术支撑。建筑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自身也不断的进步和演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原料由原来的蒸汽机变成了电动机,虽然电动机同样可以传输动能。但是现代的大型建筑机械还是在采用过去的内燃机,主要的原因就是动力较大。因此现在的大型建筑机械使用的燃料还是石油为原料的柴油和汽油,其中柴油居多。但是随着人们的日常环保理念的不断提高,对于建筑机械的环保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
2建筑机械的含义和类别
2.1建筑机械的含义
过去很多时候将建筑机械的定义扩大或者缩小了,建筑机械不是简单的几台挖掘机或者装载机就结束了,或者不是说所有参与工程施工的机械都是建筑机械了。建筑机械就是所有的工程建设中使用的和城市以及乡村建设中使用的机械设备的总称。既然是建设中使用的机械设备,那么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肯定是其中,因为这些设备参与建设施工。建筑施工设备中很多施工人都是持证上岗,但是对于机械使用正确的操作人员却又是非常的稀少。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但是理论知识水平又不是特别的高。最终导致的结构就是只能保证建筑工程机械使用正确,工程质量达标。对于其他的环保等基本上就是为零。因此对于这部分实际操作型的技术人员的环保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必须让他们明白建筑机械的主要类别情况。
2.2建筑机械的类别
根据各种建筑机械原理类别的差异以及用途的差异,可以将建筑机械分为以下的类别。根据机械用途的差异可以分为挖掘机,装载机,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高空作业的.机械,钢筋和预应力机械,路面平整处理的机械,工程起重机械,混凝土搅拌和运输的机械等大型的机械设备。(1)大型的混凝土机械设备主要有,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搅拌运输机,混凝土泵等(2)大型路面平整处理的机械主要有翻斗机和压路机等(3)大型的路面处理的机械,主要是路面原料的投放类机械,主要的机械类型有沥青或者混凝土的推铺机,以及沥青的喷洒机。(4)打桩的机械主要有打桩机械,液压机械以及振动机械等等。(5)挖掘的主要机械有单斗或者是多斗的挖掘机。同时也包括挖掘的装载机。(6)装修的机械主要有地面平整的各项机械,涂料或者其他原料的喷洒机械,装修所用的各种吊篮,手持的各种机械工具(主要是各种较小的工具),各种灰浆的制作工程器械。(7)高空的作业的机械等,主要包括的工程器械有高空的作业平台以及高空作业的车辆等等。(8)路面进行压实的机械主要是压路机和路面夯实的机械。(9)钢筋混凝土制作的机械,主要包括混凝土砖石的切成的机械,空心板砖的切成器械等。(10)钢筋混凝土及应力机械,主要包括钢筋的强化机械类,钢筋的成型机械,以及各式的钢筋的链接的器械,最后就是钢筋应力机械的测试等。
3建筑机械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
前文中已经对建筑机械进行了分类,断定主要的机械的门类。简单的说就是找到各种建筑机械之间的同与异,既然找到原因,就应该根据这些具体的差异找到产生污染的原因。
3.1建筑机械加工原料的原因
建筑机械在前文的分类中主要涉及到的建筑材料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水泥,另外一类就是钢材。既然使用的原材料中包括有水泥,那么首先可以断定的一点就是粉尘的污染。水泥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粉尘颗粒,主要是运用在建筑的粘连方面。干的水泥基本上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水泥进行搅拌的时候,大量的粉尘会立马扬起,这就是典型的空气污染。另外在水泥搬运的过程中,同样会一定的粉尘溢出,这样也就会形成一定的污染。其次就是钢材的加工,对钢材进行加工势必会进行切割,切割的过程中就一定会有“火星”冒出,还伴随着部分的刺激性的气体,这些“火星”在冷却之后形成固体,但是却是无任何的用处,形成固体污染。另外就是刺激性的气体污染到了空气的质量,同样也是污染的来源。
3.2建筑机械自身运作的原因
建筑机械在运用的过程中部分使用的动力是电力动力,但是大部分的机械使用的动力依然是柴油等油料为动力的内燃机。既然使用的油料为燃料,那么势必造成一种问题就是空气的污染。假如在空旷的地方,当然空气污染不会是特别的严重。但是建筑机械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使用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
3.3建筑机械附带引起的原因
在建筑机械运输的过程中,建筑机械确实需要进行保护运输。因此在运输的过程中势必要有一些损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水泥泵车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不停的对水泥进行搅拌和滚动,为了防止水泥凝固。在搅拌的过程中,势必造成部分的水泥外泄,破坏环境美化,破坏卫生等。
篇6:建筑机械环保节能方法简述论文
(1)对原料的处理要在可控的范围内。举个简单的例子,对水泥进行加工的时候需要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防止水泥灰的溢出。钢材加工后的残留物也要集中进行处理。(2)建筑机械自身运行用的油料应该选用无铅原料,或者选用其他污染较小的原料。在建筑机械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仅使用油料作为燃料,同时还包括其他的一些,比如说水,在经过建筑机械使用之后的水基本上是不能够再投入到日常的使用中的,因此这些也是建筑机械自身运行之后引起的污染问题。使用无铅的油料,目的就是为了让其自身尽量不要排放污染空气和水的废气和废水。(3)对在运输过程中注意控制不要使工程需要的物料在运输的过程中溢出,同时还要设计可以对溢出部分进行回收的装置。综上所述,建筑机械环保与节能方法分析就是找准原因,才能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
篇7:对建筑机械节能技术论述论文
对建筑机械节能技术论述论文
1建筑机械节能概况
1.1节能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业迅速的发展。据统计到我国的建筑总面积将达到大约700亿平方米。这一庞大的数据显示了建筑行业的巨大潜力,然而建筑行业也是一个高能量消耗领域,随着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加能耗也在不断地增加。据统计在全社会能耗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建筑业。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即便是能源大国,节能减排也是当下的主要关注点,已经迫在眉睫。而这么大的能耗与建筑工程中的建筑机械是密切相关的。建筑机械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主要机械设备,它的节能对于整个建筑业的节能效果来说很重要。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发展较早,建筑业发展得也比较的先进,建筑机械发展水平更是高出我国一个档次,这就使得其建筑机械的节能工作开展的较早,水平较高,制度以及标准体系都比较的完善。而我国建筑机械的节能工作开展晚,水平低,又由于法律制度以及标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各方面的指标都比较的偏低,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建筑机械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对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对建筑机械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仍然水平较低,这也就使得建筑机械的'节能成为了今后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1.2建筑机械节能存在问题的原因
1.2.1建筑机械节能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
我国的建筑机械节能工作开始较之发达国家比较晚,这使得从国家宏观角度来说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标准要求,使得建筑机械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了限制。此外,国内的建筑企业单位对于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利用的建筑机械往往只是考虑成本而放弃更为长远的环境成本。在监管制度上对于建筑机械制造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保障,监管部门无法可依,使得管理缺失,进而造成设备落后、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得到长足的应用和发展。而企业又没有相关的机械节能条例,没有一系列的节能标准规定,浪费严重,设备损耗大。另外企业对于在使用中机械的维修不及时,超负荷运转,使得机械处于危险状况下。
1.2.2建筑机械设备的落后
研究表明,建筑机械的动力系统与作业系统的连接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节能的效率以及工作效率[3]。而我国的建筑机械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动力系统常常是消耗大而效率低,磨损也比较严重,整体的性能较差。这样一来就使的整个建筑机械的效率大打折扣,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消耗的能源大,产生的污染也就更为严重甚至在工作过程中噪音特别大还夹杂着粉尘,这些都给施工周边的环境带来了影响,更与整个社会提倡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理念相违背,更阻碍了整个机械行业的发展。
2改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建筑机械节能存在问题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2.1建立完善的建筑机械管理制度
当下全国正在进行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节能环保行动。各级管理部门要抓住这个契机,建立完善的监管部门,并且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落到实处。对于那些能耗大而效率又低的机械设备责令强制报废,从而达到全面的治理。另外还要加强宣传的力度,做好与企业的沟通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节能氛围。同时,建筑机械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与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标准/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体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自身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和维修使机械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为社会的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2.2加强建筑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一些企业由于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短期利益,忽略了长期的利益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不是特别的重视[4]。经常利用一部分专业人员来管理设备,由于现在设备的种类繁多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匮乏,使得机械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不当造成损坏,利用率受到影响。因此,企事业单位要慎重考虑各种利益,聘用专业的人员管理与操作设备,定期检修,确保机械设备能够高效率的运转,节约能源。
2.3合理的选用设备
不同的设备由于不同的结构与性能其工作效率是不同的,能源的消耗是不同的以及使用的要求也不同。可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大多数的施工单位在选用机械设备时忽略了这些不同一味强调完成任务,这大大降低了机械设备的效率,增加了机械设备的能耗。因此今后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时要科学合理的选用建筑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其能源的消耗。
3结论
建筑机械的节能过程是以漫长的过程,这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各个单位应该重视起对于建筑机械的节能。从自身做起,强调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操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修检从而提高设备的效率,降低能耗。政府部门要制定好法律法规,并且落实好监管职能真正做到为节能创造良好的氛围。
篇8:建筑机械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和排除论文
建筑机械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和排除论文
建筑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液压系统故障时有发生,导致液压系统或其回路中的元件损坏,伴随着发生漏油、发热、振动、噪声等现象,造成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失效,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任务的完成。液压系统大部分故障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一般总有征兆,如噪声、振动、冲击、爬行、污染、气穴和泄漏等。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现象,并加以控制和排除,系统故障就可以消除或相对减少。
1. 液压系统的振动和噪声
液压系统的振动和噪声往往同时出现,它将会影响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降低元件使用寿命,引起操作人员疲劳,致使系统不能工作。其产生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是:
1.1 液压泵和吸油管路的气穴现象。吸油管路中有气体存在或者吸油管的阻力太大,油液黏度太大、滤网堵塞以及油面太低等原因,使得在吸油的同时吸进了大量的空气,引起气穴现象产生了振动和噪声。发生气穴现象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增大吸油管的直径,选用合适的液压油,清洗或更换滤油器等。
1.2 液压元件选用不当。如维修、换件后的液压泵、控制阀等元件不合格。
1.3 控制阀元件技术状况不良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如阀座密封不良,阀芯和阀体的配合有偏差,高压弹簧疲劳和损坏,阀芯的阻尼孔堵塞、动作不灵等。排除时,可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消除。
1.4 液压泵在运转产生的哭声。齿轮泵在工作时的困油现象会产生强烈的的噪声,此外叶片泵的叶片被卡在槽中等因素也会引起噪声。排除时,可根据设备选用的液压泵的类型查找出具体的原因予以消除。
1.5 电动机与联轴器的同轴度有误差或联轴器松动,管接头未紧固,轴承损害等因素引起的机械噪声。
2. 液压冲击
液压冲击不仅会产生振动和噪声,还会影响系统正常的工作,降低工作效率,甚至造成管路、密封装置、液压元件的损坏,产生液压冲击的主要原因是:
2.1 液流换向时产生冲击。换向时没有缓冲作用,换向前后液流变化过于突然,电磁换向阀换向动作快,阀芯与阀体孔配合间隙太大等因素都会引起液压冲击。排除时,可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用带阻尼装置的换向阀,保证阀芯和阀体的配合间隙等。
2.2 节油缓冲装置失灵引起冲击。液压缸两端没有缓冲装置,或者行程调节不当,活塞与缸盖发生碰撞等原因。可以通过配备缓冲装置,减缓换向时的速度突变,重新调整行程等方法来消除冲击。
2.3 液压缸缓冲装置地单向阀封油不良,端盖处纸垫损坏,活塞与缸体孔配合间隙过大。节流螺母母或调整不当,活塞两端的外缘与端盖内孔的配合间隙过大使得渴槽不起缓冲作用等原因也会引起液压冲击。可采用修复单向阀,保证其油封作用良好,更换新纸垫,拧紧节流螺母,重做活塞等方法,排除上除故障。
2.4 系统的压力调整过高以及系统内存在大量的空气也会产生液压冲击。可适当降低系统的工作压力,防止空气进入,排除系统中的空气。
3. 液压系统泄漏
液压系统的泄漏分为内泄漏和外泄漏。泄漏会影响液压元件的工作性能,增加消耗,污染环境等。泄漏的原因及排除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系统压力调整过高。在相同条件下,系统的.压力越高,发生泄漏的可能性能大,因此应根据要求将系统的压力调到最佳值。
3.2 油管接头太多,管接头的螺钉松动,接合面或各密封面的螺钉松动减至油管接头和弯管,拧紧松动的螺钉。
3.3 密封件选择不当,损坏、老化以及装配不当都会引起泄漏。合理的选择各密封装置,对于老化、损坏的密封件应及时的更换新件,有装配偏差的应重新调整、装配。
3.4 油温过高。不仅使油液的黏度降低、泄漏增加,还使密封件加快老化,造成系统严重泄漏。严格控制液压系统的温度,为了提高系统的散热性,可以增设冷却器或者提高油箱的散热性能。
4. 爬行现象
液压系统中的爬行是液压传动系统经常出现的不正常运动状态。轻微的爬行使运动件产生不易察觉的振动,显着的爬行使运动件产生大距离的跳动。爬行故障可能是由驱动构件刚性差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机械装置与液压系统本身引起的。
4.1 驱动刚性差引起的爬行。通常开发部下,空气进入油液中后,大部分溶于压力油液中,其余小部分形成气泡浮游在压力油中。在低压状态下,溶解在油液中的空气逸出,产生气泡,形成气穴现象。此外空气的可压缩性,使液压油产生明显的弹性,造成驱动刚性差而引起爬行。
4.2 液压元件间隙大而引起爬行。液压泵间隙大而严重漏油,不能适应执行无件因阻力的变化而形成的压力变化而产生爬行。此时应修复或更换液压泵内零件,保证装配要求的间隙,以减少液压泵的泄漏;各种控制阀的阻尼孔及节流口被污物堵塞,阀芯移动不灵活,使压力波动大,将造成推力或流量时大时小而产生爬行。因此要经济保持油液清洁,定期清洗并更换,加强元件的维护,以防液压油污染;由于阀芯零件磨损,使配合间隙过大,引起压力不足,发生泄漏后,以致推动减小而产生爬行。具体措施是认真检验配合间隙,研配或重做元件,保证配合间隙,并更换已损坏的密封件。
4.3 摩擦阻力变化引起的爬行。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液压缸上,主要原因是液压缸中心线与活塞杆不平行,活塞杆局部或全长弯曲,缸简内圆被拉长、刮伤,活塞杆两端油封调整过紧等。采取的排除措施是逐项检验液压缸的精度及损伤情况,并进行修复或更换。
5. 液压卡紧
液压卡紧是指液压系统中的压力油液,流经普通液压阀圆柱形滑阀结构时,作用于阀芯上的径向不平衡力使阀芯卡住。液压卡紧容易加速滑阀的磨损,降低元件的使用寿命,影响控制元件的动作,使系统产生不良的后果。
滑阀运动副几何形状误差和同轴度变化引起的径向不平衡力,是产生液压卡紧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阀芯的表面开设均匀槽,提高阀芯与阀孔的制造精度,保证其配合间隙。同时提高液压油的清洁度,避免颗粒侵入滑阀。
6. 液压系统温度过高
6.1 系统泄漏严重。如密封件老化、损坏,油液黏度低等,造成压力损失大,致使液压油的温度过高。
6.2 液压系统设计不合理产生的温升。液压系统在工作过程中有大量的压力损失而使油温过高,如液压元件规格选用不当,系统在非工作过程中,不能有效卸荷。可根据要求,改进完善系统设计。
6.3 压力损耗大。管路设计、安装不合理,未能及时的清洗导致压力损伤加大,这些能量的损失转换成熟热能。应在调试、维护时予以改善。
6.4 机械损耗而引起的液压油发热。机械损耗通常是由于液压元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不良,安装精度差,密封件安装不当造成的。因此密封件松紧调整要合理,使密封性能良好,按规定的压缩量调整,以减少摩擦阻力。
6.5 压力调整过高。系统的压力调整过高,会增加能量的损耗,引起液压油发热。因此,应合理调整系统的压力,即使在不良的情况下,也不能通过提高系统压力来保证其工作。
6.6 系统散热条件差。油箱的体积小、散热面积不足、冷却能力不多等都会引起散热不良。可以通过适当增大油箱的体积,为配冷却装置等改善系统的散热条件。
篇9:可研性报告委托书
项目名称:
委托方(甲方):(公章)
受托方(乙方):XXXXXXXXXX有限公司(公章)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就甲方委托乙方撰写可行性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事宜,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服务内容与要求
1.1.基本原则:
乙方根据项目与行业性质,从企业内部的人员、制度、技术、生产、管理、财务,以及产品或/和服务的营销、市场等各个方面对即将展开的商业项目进行数据详实与分析合理的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合作商/银行/政府部门提供考察依据,又为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操作准则。
1.2.主要服务内容:乙方策划编写后形成以下规范的资料文件:
a.《项目执行总结》:精述项目重要内容;含有甲(项目)方希望合作模式,融资方法,投资进入/退出机制等;
b.《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与格式:其格式内容按照以下二种情况之一
乙方提供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格式根据甲方及其投资合作方、融资贷款方或政府资助方要求的专用格式与内容撰写;在甲方未确定具体的投资合作方、融资贷款方或政府资助方时,可由乙方根据项目特性、行业性质及潜在投资合作或融资贷款方的要求拟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一般遵循国际惯例包含十个基本部分。
1.3.乙方提供项目财务规划的国际行业参比标准:
乙方提供项目财务规划的国际标准产业代码与参比系数,供投资合作商及银行考评项目赢利能力与财务健康状况。
二、工作条件和协作事项
甲方应按要求向乙方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需的基本数据资料(项目单位/实施场地/项目进展等)与各种资质证明复印件;余下行业市场分析/营销策略/管理方案等由乙方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整合-撰写;甲方须指定专人配合乙方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双方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进行资料传送与沟通。
三、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在乙方接到甲方提供的全部基础资料及首付款后,乙方需在40个工作日内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若因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出现需双方协商的问题,经双方协商后,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进行适当调整,交付时间也向后顺延。
四、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甲方同意向乙方支付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费:壹万零千零佰零拾零元整(RMB 10000元),甲方须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制开始前支付100%的撰制服务费;合同签订后三个工作日通过银行或现金汇款到公司帐户。汇入其它帐号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银行汇款:开户名:
开户行:
帐号:
现金汇款:开户名::建设银行账号:
五、保密事项
乙方承诺: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甲方商业秘密的内容,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能泄露给无任何投资合作意向的第三方;未经甲方同意,乙方在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后不留存甲方属于商业秘密的技术文件与资料。
六、其它协议事项:
七、其他委托事项
为了充实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甲方除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数据与资料外,可委托乙方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如:典型竞争对手的产品、市场策略与营销等),该费用不在上述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服务范围内,应由甲方另行承担,具体费用视甲方要求的调查内容与性质商定。
八、争议的解决
在执行本协议中所发生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执,首先应由甲方和乙方友好协商解决。若协商不能解决,由北京市仲裁委员会根据该委仲裁程序仲裁。
九、本合同生效日期以收到甲方提供的全部基础资料及收到汇款日为准。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章)乙方:__________________(公章)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
篇10:回顾性论文
摘要:本研究通过回顾相关创业机会理论,包括Schumpeter的观点、Kirzner的观点、Sarasvathy机会识别观点、Shane等人提出的机会发现观点、Venkatraman提出机会创造的观点;对创业机会理论进行评述,得出了相关结论:创业机会研究观点都认同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要素,创业研究应该以“机会”为线索展开;创业机会是潜在的;都认同机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对创业机会现有理论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创业机会的若干客观性假定,包括:创业机会是认识的主体关于创业行为和过程的认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创业机会与其他创业要素存在关联性,并有其内在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创业者个体之间存在认识上(也有人说是经验上)而非完全意义上的内在性差异,不存在一般的企业家个性特征;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业者的技能。创业机会认识(或认知)的信息并不完备,而且是非随机分布的等。
关键词:创业机会;机会创造;创业研究;创业教育
创业是一个识别、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的过程。创业机会是创业的核心要素,也是创业研究的主线,创业者通过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将潜在的机会转变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本研究通过梳理创业机会相关理论,研究了创业机会理论的差异性和共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创业机会的若干客观性假定。
一、创业机会相关理论回顾
1.Schumpeter的观点根据
Schumpeter的观点,企业家是经济平衡和扰乱经济平衡的创新者。机会作为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而出现。企业家不能发现机会,相反,他们能够利用技术变化,经济中出现的创新来创造机会。一方面,Schumpeter强调创业机会源于经济,是一个自我变革过程的结果,驱动要素是一个创新型的“企业家英雄”。换句话讲,通过把企业家归因于英雄主义角色,发动者才会在经济中产生变化。另一方面,Schumpeter强调企业家个人特质和动机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家在直觉,创造性以及克服怀疑和反对方面是高的———内在的个人特质是很难模仿的。总体而言,Schumpeter关于机会识别的观点认为机会是创造出来的而非发现的。在所有创业机会出现的过程中,企业家的个体特质,而非个体知识,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创业机会同企业家的内在个人特质有强相关,同异质的知识库没有强相关。
2.Kirzner的观点
同Schumpeter的观点相反,Kirzner强调创业敏感性和机会发现的理论,关注于了解某些个体如何基于人们在市场中的知识和信息缺陷而获得利润。Kirzner认为企业家通过在市场中扮演获利之人或价格调整者发现机会,在知识或信息不对称基础上获得资本。首先,根据Kirzener的观点,对信息不一致的价格调节过程或对市场的忽视是由企业家来完成的,这个过程可以提高企业家的创业敏感性。其次,Kirzner认为机会是从企业家对存在于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的敏感性中产生出来的,因此,机会识别不能在企业家缺少日常知识的情况下产生出来。事实上,敏感性和日常知识都是并进的,其目的是由企业家发现机会。最后,异质知识库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当某些个体把日常知识变成资本并识别出市场中的独特机会时,之前并不令人满意的消费者的愿望以及需求就被发现了,因此,创业机会更多的同企业家的异质知识库相关,而非同内在特质相关。
3.Sarasvathy提出了机会识别观点
Sarasvathy认为机会就是利用现有资源去更好地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可能性。这种观点假定: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的;识别机会的信息是完备的,并在个体间随机分布;在系统化获取信息的能力上创业者不存在多样性,并非只有特定的创业者才能识别机会;开发机会的资源已经存在,机会的利用和开发只是通过稀缺资源的合理分配。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AdamSmith的自由经济市场基本原理,ArrowDebru的一般均衡理论。
在完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分配并会最终达到一般均衡。但是,一般情况下市场并非总是处于均衡状态,会有短期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因为信息随机分布,获取信息是一个成本很高的过程,因此商业利润就隐藏在信息带来的收益和获取信息所需的成本这二者之间的差价中。创业者通过系统化的决策过程,关注整个市场的均衡性状况,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显性知识和信息,经过周密的逻辑计算和演绎推理,来获知由于稀缺资源没有被最优利用而造成的短期市场不均衡,从而识别出商业机会。创业者通过创建新企业或进行公司创业把资源组合起来,并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模仿或渐进性创新,把资源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开发已经存在的市场以达到资源的帕累托次优,获得商业利润。其核心就是在保证消费者可获取价值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边际成本来获得利润,从而使创业者捕捉到创业机会。
4.Shane等人提出了机会发现观点
Shane认为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是完备的,但并非随机分布,信息不对称是发现机会的关键;创业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Hayek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创业者能否把握创业机会取决于创业者相关的四种个人特性,包括:警觉性(Alertnes)s、风险感知(Riskperception)、已有的知识(Priorknowledge)和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即: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现机会,然而由于个体之间对机会的警觉意识和能力、关注点不同造成了对信息的选择性过滤及个体间获取信息的难易度差异,导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捕捉到创业“机会之窗”。在具体的机会开发决策中通常采用因果分析法(Causation),即:基于现实给定的一个目标,创业者专注于机会实现的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判断,运用自己的经验或惯例去寻找及整合信息和资源,采用多种途径最终实现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这种观点特别强调创业者须关注前人的“错误”,吸取经验,并用更新更好的办法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5.Venkatraman提出了机会创造的观点
Venkatraman认为机会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主动型创业者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创造内生于想象和创造一个更美好未来的交互活动中,其结果就是创业者创造出一个新市场;同时机会认知的信息并不完备,仅存在非随机分布的有限信息,并且只有某些个体拥有这些信息;个体之间存在经验上而非完全意义上的内在性差异,创业企业家是在创业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创业者关注的是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创业者决策的出发点是:依据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做出相应的假设,在实际运作中对自己的假设判断进行验证,然后面对变化后的新环境和自己更新后的资源条件进行新的假设和检
验,不断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取相应的回报,这就是螺旋上升的实践式决策(Effectuation)。这种决策的标准是:关注可以承受的损失而不是预期的回报,将创业生存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创业者致力于构建战略联盟而不是仅仅关注竞争对手分析;开发由偶然而不是从现有知识中得到的机会;控制不可预期的未来而不是去预测不确定。从中可以看出,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机会的创造过程存在着路径依赖。
6.Gartne(r20xx)等研究认为创业现象的已有研究处于两种相互对立的位置
一种主流观点认为观察者存在于客观现实之外,机会等待被发现———发现的方法,认为机会的存在独立于企业家的发现。传统研究主要关注识别出允许企业家发现机会和对机会采取行动的因素。发现方法的目的在于告知研究者,实践者以及教育者如何为企业家配置允许其抓住和充分利用机会的过程。
相反,研究领域也发展了创业机会的另一个主流研究流派,采用同现实的交互作用或社会建构主义观点———制定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个体作为活动者,对周围的环境建构,重新安排,挑选和破坏———形成组织模型,基于认知背景而非认知行动。因此,这种可选择的观点认为机会是由企业家创造的,而不仅仅是发现。事实上,这种方法认为机会是社会性建构的,随着企业家而变化的。
二、对现有创业机会理论的评述
1.共识的问题
(1)创业机会研究的主线。创业机会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构造的;信息无论是完备的,还是不对称的;创业者的'个体无论是否存在差异。创业机会研究观点都认同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要素,创业研究应该以“机会”为线索展开。例如:Shane和Venkataraman(20xx)指出:创业机会是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创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应包括:①创造商品与服务的机会,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存在?②某些人(而非其他人),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现并开发这些机会?③创业者在开发创业机会的时候,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会有不同方式的行为?创业研究应当围绕创业机会的识别、发掘、利用以及开发等活动来展开。
(2)创业机会的潜在性。Kirzne(r1979)认为创业机会是一系列的市场不完全(Marketimperfections);Schumpeter(1943)指出,创业机会是通过把资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创造价值的一种可能性;Ardichvil(i20xx)等认为,从获取预期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机会事实上意味着创业者探寻到的潜在价值(Valuesought)等。创业机会并不是一种现实的、明确的、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创业机会的潜在性决定了创业机会的风险性。创业机会从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也是创业主体不断规避风险,创造价值的过程。因此,创业机会需要结合创业者和创业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减少创业风险。
(3)创业机会的过程观。不同的创业机会观点基本上都认为创业是一个过程。Schumpeter认为创业机会作为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而出现。企业家能够利用技术变化,经济中出现的创新来创造机会,其中企业家的个体特质,在机会创造过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Venkatraman也认为机会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主动型创业者创造出来的,创业机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业个体的经验在机会创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Shane等人认为机会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其中个体的差异性在机会发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同的研究者在创业机会的存在性、信息的随机性和个体差异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都认同机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概念,创业机会的发掘和利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4)创业机会与其他创业要素的关联性。尽管研究思路存在差别,但都普遍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的一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其他要素相联系而存在的,创业是影响创业的各种要素动态交互的作用过程。正如前文所述,存在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主体及市场环境相匹配;结构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主体、社会网络相匹配;构造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者、创业环境相匹配。例如,Busenitz(20xx)指出,将创业者的差异、机会或组织模式孤立起来单独研究是不可能在创业研究上造就重要发现的。创业是多方面的现象,关注单一构面等于盲人摸象,并不能完全理解创业现象。Sarasvathy认为创业机会与创业者、创业的资源密切相关,机会就是利用现有资源去更好地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可能性。开发机会的资源已经存在,机会的利用和开发只是通过创业者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等。
2.创业机会理论存在的争议
(1)什么是创业机会。关于什么是创业机会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本质上是一种需求还是满足需求的方式。创业机会本质上是一种需求的创业机会观点,认为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而这种潜在的需求是一种客观存在。
(2)创业机会来源。对创业机会来源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是否客观存在,即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还是存在于创业主体的构念中。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机会是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客观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另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机会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主动型创业者创造出来的。
(3)为什么存在创业机会。为什么存在创业机会的观点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存在的原因是市场的均衡还是非均衡状态。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之所以会存在创业机会,是因为现实市场经常处在非均衡状态,这为创业机会的存在提供了客观基础。第二种观点强调创业机会是被创造或者建构的。因为市场较难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所以存在许多创业机会。
(4)如何发掘创业机会。关于创业机会是如何发掘的争议,首先,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是一个识别过程还是一个构造过程。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机会的发掘过程就是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机会的发掘过程就是创业机会的创造过程。
(5)创业个体是否存在差异性,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及如何分布。关于创业个体存在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体是否存在差异性;第二,如果存在差异性,是个体特质的差异还是个体认识的差异。关于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及如何分布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第二,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如何分布的,即信息是随机分布的还是非随机分布的。
三、创业机会研究的若干客观性假定
1.创业机会是认识的主体
在对创业的认识活动中,概括、抽象出来的从某一构面(层面)反映和解释(揭示)创业现象和规律的一个创业要素概念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凡是通过能动的活动,把创业(或创业机会)这种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到认识活动中,使其成为认识的客体并结成认识关系的人,都可以视为认识的主体。主要包括创业者(包括创业团队)、创业(或创业机会)领域的研究者、创业投资者以及其他相关的人员或机构等。关于认识客体界定的问题。概而言之,创业就是认识的客体。但是创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或过程,包含了太多的要素、过程、内容和层面。就其要素而言,就可以划分为创业者、创业环境、创业网络、创业资源、创业组织、创业机会、创业过程等纬度。而且不同的学者又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分类;就其对象和内容而言,可以是创业者及其行为,也可以是创业的过程,还可以是行为、过程所反映的现象和规律。
认识主体正是在创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整理和重构,并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从而完成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其结果之一就是
概括、抽象出来许多的概念。而创业机会只是其中之一。尽管创业机会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或过程,但是,创业机会只是创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或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和其他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其内在的交互作用与过程。同时,创业机会有其自身的本质和属性,和其它创业要素相区别。因而,创业机会只能从某一构面反映和解释创业现象和规律。
2.创业机会是认识的主体关于创业行为和过程的认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认识主体对创业活动的认识也是如此。在研究内容方面,早期的创业研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创业者,特别是创业者的特质、背景和早期经验等方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研究逐渐受到质疑和批评,研究结果也令人失望。之后学者们将创业者与创业行为结合起来研究,主要以创业行为和过程为研究对象。尽管如此,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假设和方法,对创业行为和过程的研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在对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寻属于创业理论自身的研究范畴,许多学者开始从创业行为发生的更前端去考虑一些本质的东西,于是创业机会开始成为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创业机会也形成许多创业理论模型中的重要要素。所以说,创业机会是认识的主体关于创业过程和行为的认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创业机会与其他创业要素存在关联性,并有其内在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创业机会与其他创业要素存在关联性,创业机会要成为现实的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必须和其他创业要素发生交互作用。但是,由于认识的差异,对于其关联性和交互作用的内在过程和规律存在不同的见解。Gartne(r1985)提出的概念框架将之前的研究分解为创业者、组织、环境和过程四个方面,并强调了将四个维度中的变量与变量交互起来进行研究的重要性。Busenitz等(20xx)提出了一个创业研究的分析框架,认为未来的创业研究需要在机会以及相关领域开拓,进一步建议研究者在动态的环境中,深入分析机会与创业活动中的其他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此深入揭示创业这种新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内在机理。Bhave(1994)认为创业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非线性的、反复修正的实际过程,包括了最初的机会识别、产品生产线的建设、组织的创建、市场上的交易以及顾客的反馈等等。
4.创业者(认识的主体)个体之间存在认识上(也有人说是经验上)而非完全意义上的内在性差异,不存在一般的企业家个性特征
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业者的技能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人的认识是有差别的,对创业机会的认识也是如此。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造成人的认识差别,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客观原因最根本是指受社会历史条件(环境)的制约,特别是受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其主观原因主要有:第一,立场不同。立场不同带来的认识差异有两种情况,一是是否承认客观事实,二是对客观事实的评价。第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同样,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是否正确,也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第三,知识构成不同。奥地利经济学理论认为不同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创业活动的前提。
5.创业机会认识(或认知)的信息并不完备,而且是非随机分布的信息作为认识客体的一种间接性存在,是用来减少和消除人们对于客体认识的不确定性。
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的基础。信息不完备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备,而且还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备,反映创业机会的相关信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或制约,通常是不完备(或不完全)的。主观因素如创业者的认识能力等,客观因素如环境因素、创业机会自身的特征等。同样,对于创业机会的认识主体(主要是创业者)而言,反映创业机会的相关信息,往往是非随机分布的,不同的主体,其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
6.创业机会客观存在而非创造
如前文所述,关于什么是创业机会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本质上是一种需求还是满足需求的方式。诚然,从辩证唯物的思维来看,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方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需求决定了满足需求的方式,满足需求的方式又制约了需求的实现。没有需求,满足需求的方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之,有需求,没有满足需求的方式,需求也就没有可能实现。所以,我们认为,创业机会究其本质(或根源)是一种未满足的需要。
尽管有人说创业机会往往起源于不明确的市场需求、未使用的资源与能力(Kirzner,),或创新性产品与服务(Schum-peter,1934)。但是,未使用的资源与能力、创新性产品与服务本质上是一种满足需求的方式。而且,未使用的资源与能力、创新性产品与服务经过开发没有对应的需求相匹配,不能创造价值或者说通过科层机制后不能实现交换甚至消费,也就不能称之为创业机会。
这种未满足的潜在需要客观存在于消费者的意识里,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我们不能创造某种需求,但可以能动地加工、选择、重构这些反映需求的信息,然后匹配相应的资源与能力,或者说选择、整合、创造满足需求的方式,从而使需求实现成为可能;或者说满足需求的方式已经存在,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某种需求进行刺激和引导,从而使需求实现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xx(2):16-224.
[2]张玉利.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3]姜雪,严中华.社会创业组织价值创造模式研究的意义与思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6).
[4]林嵩,张帏,邱琼.创业过程的研究评述及发展动向[J].南开管理评论,20xx(3):47-50.
[5]林嵩,姜彦福,张帏.创业机会识别: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文章编号:1002-0241(20xx).
篇11:互文性论文
互文性论文
大背景解说
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互文性与前者一样,也是一种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与20世纪欧洲好几场重要的知识运动相关,例如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围绕它的阐释与讨论意见,大多出自法国思想家,主要有罗兰・巴特、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雅各・德里达、杰拉尔德・热奈特、迈克尔・瑞法特尔。
先驱者:渊源与影响
说到互文性,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首先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文学批评。她说,当时法国文学批评深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尤其是巴赫金的对话概念与狂欢理论。令她最感兴趣的,则是巴赫金针对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我们知道,巴赫金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他把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都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透与对话的结果。所以克里斯蒂娃说:互文性概念虽不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可在他的著作中推导出来。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指出,独白式历史主义批评和文体学研究,仅仅把小说看成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或小说对于现实的同质性再现。这种独白批评因而无法解释人物语言的异质性与多样性。它不能说明小说中各种外文学文本(extra-literary texts)的存在,也不能充分展现小说语言的审美功能,即同一部小说中不同语言方式的共存交互作用,以及使用这种多元语言评价现实的不同方法的共存互动。巴赫金把这两种共存互动称之为小说的“多声部”或“复调”现实,并用“文学狂欢化”来支持他的对话理论。
狂欢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形式。它原指那种包括了庆典、仪式和游艺的民间狂欢节。欧洲中世纪的狂欢节,既是民众对人生的诙谐体验,对世界的嘻笑理解,也生动表现出百姓对于宗教黑暗统治的嘲讽态度。在此背景下,文学狂欢化专指那种产生于文化危机时期的复调作品或多声部小说,巴赫金认定其主要手法是戏仿(parody)。
这类小说实乃一种互文体。它倾向于把世界和人生看作一种共时结构,偏爱把文学置于文学之外的象征性语境中。此外,它还习惯用喧闹的方言俗语,进行各种形式的插科打诨,以便表现不同人群的意识形态差异,由此造就一个拥挤杂乱的互话语(interdiscursivity)空间,创造一个众声喧哗、却又内在和谐的弹性环境,从而赋予语言或意义一种不确定性。巴赫金提出上述理论时,并未预见到文学符号学的发展趋势。可他的狂欢化概念至少暗示了在文学批评、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间建立一种互文性理论的可能性。
从批评理论的角度看,对于文学文本的互动理解,其实在英美传统中久已有之。18世纪初,亚历山大・蒲伯曾在维吉尔作品中发现了荷马。蒲伯确信,诗人如能善于模仿古典作品,他便能更好地模仿自然。用今天的话说,一首诗在模仿自然方面的优劣,取决于它的互文性,或者说取决于它对前文本(pre-text)的模仿。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倡一种著名的“催化”作用。他认为,诗人精神是一种催化剂,它能改造经验与文学,使之变成一种新化合物。他又说,这种催化剂能消解作者和作品,促成互文性的多元化合反应,最终导致文学创作的非个性化。因此,就个人与传统关系而言,传统是一个同时共存的秩序。在这秩序中,先前的经典文本一律为今人共享。每一件新作品的诞生,无疑都受到以前全部经典的影响。也就是说,任何艺术作品都会融入过去与现在的系统,必然对过去和现在的互文本发生作用。在此前提下,它的意义也须依据它与整个现存秩序的关系加以评价。
创作实践方面,我们也可举出不少例证。譬如菲尔丁的《约瑟夫・安德鲁》中,人们一眼就能看出理查逊的《帕美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乃至《圣经》等前文本的痕迹。现代主义小说中,这种例子最明显莫过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后现代派作品里,首先让人联想到的当然是约翰・巴思。由此推开去,我们还能举出阿多尼斯神话之于弥尔顿《利西达斯》,荷马《奥德赛》之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南方分离运动之于惠特曼1855年版的《自我之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之于华兹华斯的《序曲》,相对论之于托马斯・品钦的小说,热动力学之于左拉小说的影响,等等。如此奢谈互文性,是否有宣扬传统影响论之嫌?我们是否会在无意中抬高前文本价值,抹煞前后文本的多声部渗透呢?
《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利用荷马史诗的情节敷设他的 篇章,并在两个文本间确立一种肯定的(positive)互文关系。但这部小说不乏作者的自我指涉(autoreferentiality),例如《青年艺术家肖像》和《英雄史蒂芬》的影响,它因此形成了一种内文本关系(intratexuality)。在尤利西斯的塑造上,人们也不能看到乔伊斯对荷马人物的改造,以及他在改造这个人物时显露出来的天才灵感,于是又出现一种否定的(negative)互文关系。同样,巴思的作品不仅充斥着别人的前文本,如《堂吉诃德》,而且弥漫着自我引用和自我指涉,即大量引用自己以前的作品,从而把小说当作再现自身的世界,由此构成一种深藏的互文性,或称作“内文本性”,而这正是他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meta-fiction)的主要特征。
以上分析不像传统影响论那样,仅仅把文本甲与文本乙简单联系起来。与之相反,它把多种文本当作一个互联网。它们也不像传统渊源研究那样,只把文本乙看作是文本甲直接影响的结果,而是把互文性当作文本得以产生的话语空间。但是我们看到,在这个空间里,无论是吸收还是破坏,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自我引用还是自我指涉,文本总是与某个或某些前文本纠缠在一起。同时,读者或批评家总能在作品中识别出文本与其特定先驱文本的交织关系。而诗人与特定先驱诗人的关系,同样也脱离不了所谓的渊源或影响的干系。按照哈罗德・布鲁姆的说法,先驱的影响,无疑造就了后来者几乎无法克服的焦虑。
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布鲁姆在20世纪70年代集中研究“影响的焦虑”。在他看来,诗人有“强与弱”、“重要和不重要”之分。他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强力诗人或重要诗人。他认为,所谓强力诗人在开始创作时,必然和俄狄浦斯一样,身处先弑父后娶母的境遇。就是说,诗人之于前辈的关系,或诗歌文本之于前文本的关系,也是一种爱恨交织的俄狄浦斯情结。诗人总有一种迟到感觉:重要事物已经被人命名,重要话语早已有了表达。因此,当强力诗人面对前辈伟大传统时,他必须通过进入这个传统来解除它的武装,通过对前文本进行修正、位移和重构,来为自己的创造想象力开辟空间。布鲁姆把这些修正功夫称作“关系性事件”,它们可以用来衡量“两个或更多文本间关系的修正比”。总之,这些事件构成强力诗人创作时必然经历的6个心理阶段。布鲁姆从卢克莱修哲学中借用术语,分别指称这6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Clinamen(曲解或误读),诗人通过反讽,对前文本进行“反动-构成”和“故意误读”,即揭露其相对幼稚的幻想局限性,来逃避前文本“令人难以忍受的出现”。
第二阶段是Tessera(完成和对立),诗人通过提喻和“对抗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超越由于过分理想化而“被截短了的”幻想,就是说,诗人通过第一阶段的“曲解或误读”,揭示前文本的不足,并通过“恢复运动”复活前文本的超验含义,从而使前文本的幻想成为自己作品的“一部分”。反之,他的作品也成了前文本的整体表达或“迟到的完成”。
第三阶段是Kenosis(突破和断裂),诗人通过换喻使用“破坏或倒退”的心理防御机制,把前文本的幻想消解到非幻想程度,造成前文本根本不存在的假象,从而产生一种创作幻觉,仿佛处于前俄狄浦斯或无竞争阶段,从而使诗歌体验成为一种纯粹快感。
第四阶段是Daemonization(魔鬼附身),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压抑前文本的崇高幻想,将前文本高级超验内涵变成“低级”的人类欲望,这样就能创造自己的“反崇高”幻想,并把想象力表现为独立、唯我、非人或恶魔的力量。实际操作中,诗人把自己的诗歌文本与某一先驱文本关联起来,但这个文本却不属于这个先驱,而属于超越这个先驱的另一个存在范畴,从而抹杀这个先驱文本的独特性。
第五阶段是Askesis(自我净化),诗人(及其所利用的前文本)此时发现:通过幻想无法改造我们生存的世界,因此要运用隐喻“从内部攻克外部”。就是说,诗人献身于诗歌创作的快乐原则,以对抗现实世界的现实原则。他通过转换、替代、位移前文本的影响,从而与前文本彻底脱离,最终达到自身的净化。
第六阶段是Apophrades(死者回归)。在这个极端完美阶段,诗人通过僭越(metalepsis)或超前提(transumption)容纳或吸收前文本,造成“哺育前辈”的幻觉,以此表达前文本渴望表达、却未能表达的幻想,使人感到前文本出自后来者之手,进而完成与前辈诗歌的认同。
布鲁姆的影响研究,实为弗洛伊德心理学、转义修辞理论、犹太教神秘哲学的混合产物。其中还渗透着尼采的权力意志、德曼的误读理论。不妨说,这本书就是影响焦虑的典型体现,它也是互文性理论的见证。在布鲁姆看来,诗歌文本不是众多符号在纸上的集合,而是诗人与其先辈进行心理战的场所。所有崇高诗人,都在这里与同样崇高的诗人反复进行殊死较量。布鲁姆的理论蕴涵了一种与罗兰・巴特文本理论截然相反的思想倾向:它从巴特那个由无数匿名引文组成的文本空间,转向由弗洛伊德家族档案组成的诗歌传统。可以说,互文性正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档案。诗歌文本原本是一种互文建构。在探讨特定文本时,你必须置身经典诗人的传统,必须了解该文本延伸、改造和升华了的其他文本。当你追问其他文本的来源时,你会发现它们大多来自同一个伟大先驱。
在布鲁姆这里,互文性不过是两个个体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其中一个是先驱、是渊源、是权威。可他同时也是后来诗人奋力抗争的先驱,是后者努力摆脱的渊源,是他要修正、位移和重构的权威。从狭义上说,这种互文性就是一首特定的诗与诗人努力要征服的一首先驱诗之间的关系。说到底,诗歌不过是一些指向其他词语的词语,而那些词语又指向另外一些词语。所有这些词语,共同构成一个稠密的文学语言世界。一首诗只能是互文诗(inter-poem),而对一首诗的阅读,也只能是一种“互读”(inter-reading)。因此布鲁姆认为,不存在独立的文本,而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只有互文本。
互文性革命
所谓的“互文性革命”,指的是结构主义批评家在放弃历史主义和进化论模式之后,主动应用互文性理论,来看待和定位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关系的批评实践。这种批评的惊人之处在于它的双向作用:一方面,结构主义者可以用互文性概念支持符号科学,用它说明各种文本的结构功能,说明整体内的互文关系,进而揭示其中的交互性文化内涵,并在方法上替代线性影响和渊源研究;另一方面,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者利用互文性概念攻击符号科学,颠覆结构主义的中心关系网络,破解其二元对立系统,揭示众多文本中能指的自由嬉戏现象,进而突出意义的不确定性。
结构与解构:互文性的双向作用
结构主义阵营中,列维-斯特劳斯和罗兰・巴特在其人类学和神话研究中,都采用了互文性建构方法。他们依据符号学的任意性理论,从神话、艺术和社会发展中,看到了原始思维的异质性、多元性、封闭系统性。
在《野性的思维》(1962)中,列氏提出一个“修补术”概念,用它来区别现代人和原始人的不同思维。在列氏看来,现代人是工程师,他有设计好的方案,会使用专门的工具材料。原始人则是修补匠,他一无设计,只会使用手边参差不齐的家什。这些家什是“零件”,它们没有专门性能,却总归会有用处。这就是说,神话思想是由零件配置而成的。它们不是一个个完整事件,而是事件的残余碎片。神话思想就是由这些残余碎片拼凑起来的结构。修补匠的诗意创造,并不在于他完成了某项事业,而在于他永远完不成设计,在于他总把自身和与自身有关的东西置于设计之中,就是说,置于互文过程之中。
如果说列氏“修补术”为互文性理论谱写了前奏,那么他的《神话学》就是这部前奏的演奏。该书以跨学科方式研究北美和南美印第安人的神话系统,进而利用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性等文化范畴,建构起一个多元的互文本、互文化空间,其中囊括了视觉、语言、运动、听觉等异质符号材料,并使它们在几个不同层面上相互关联,决定相互的意义。在此含义上,列氏本人就是一个卓越的修补匠。
然而,列维-斯特劳斯的互文本建构还是有懈可击的。德里达以其敏锐的解构眼光看出:列氏的互文化建构暗藏了一个矛盾。在《生食与熟食》中,列氏认为土著神话是在一系列变化组合的压力下,像“星云”一样从中央扩散开来,构成一个多维集体。另一方面,神话系统又仿佛一个晶化过程,它构成一个稳定严密的结构。前者是开放多元的符号系统,后者则是一个复杂的静止系统。二者间的矛盾必然破解互文系统中心,从而使土著神话和《神话学》的意义变得不确定。德里达还看到:在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悖论中,关于再现、语言和现实的理论,总是通过提出矛盾前提来解构自身。列氏在对神话进行跨文化的共时比较时,曾断言神话是一个结构,一个互文空间,其中没有个体创造者,没有开头和结尾,只有无限分化的主题。这显然是一种互文的自由嬉戏。但列氏偏偏设置了一个封闭价值系统,设置了自然与文化、生食与熟食之间的对抗,进而在能指与所指、语言与真理之间,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最终消解了那种互文的自由嬉戏。
德里达对于互文性理论的贡献,并不在于他对列氏的批判,而在于他提出的“延异”说。延异乃是差异和延宕的综合,是一种针对逻各斯中心的取代。按照这一说法,意义永远屈从于差异,永远被符号本身的差异所推延。所以,能指和所指决不可能同时发生。意义永远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它也不是一种自我构成。它永远处于纷纭关系中。每一个文本,每一个句子或段落,都是众多能指的交织,并且由许许多多其它的话语所决定。因此,一切话语必然都具有互文性。此外,人们对于文本的所有批评、欣赏与阐释,都不过是对于前文本的尝试性增补。每一次增补,又必然受到前文本和其他相关文本的污染,必然携带前文本和其他文本的踪迹。因此,对于单个文本的形式分析,永远不足以描写文本的实际意指过程。用德里达的话说,每一特定语境的突破,都以绝对不可限制的方式,繁衍出无数新的语境。
结构与解构主义所展示的互文性双向作用,生动表明互文性对
于一切话语与思维的重要性。它的'广泛文化含义也引起不同学科学者的关注,只不过围绕意指性质、文本地位、文本间符号关系、以及互文性利用等问题上,他们仍有分歧。真正推动互文性革命、并从理论上系统建构起文本与互文性观念的,当推巴黎的两位著名批评家,巴特和克里斯蒂娃。
巴特与克里斯蒂娃:文本生产与语言革命
1973年,巴特在发表《文本的快感》的同时,发表著名论文《文本的理论》。文中他试图回答“文本是什么?”在他看来,文本不是作品,也不是客体,甚至不是一个概念。文本产生于读者与文字间的关系空间,它是一个生产场所。文本又是一种意指实践,其核心是以矛盾形式出现的多元性。文本作为生产活动,它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而是作者与读者相遇、上演戏剧、进行语言游戏的场所。因此这不是生产的结束,而是生产的过程。它的生产资料是语言,一种人们赖以交流、再现、表达的语言。文本解构这些语言,重新构成另一种语言,如此循环往复。
巴特又说,文本是意指,而意指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文本的主体摆脱“我思故我在”的逻辑,转而服从能指的逻辑、矛盾的逻辑、解构的逻辑。意指不是意义,不是交流,不是再现,也不是表达。能指是在特定语言场所展开的无休止运作。它把写作和阅读的主体置于文本中,使之与享乐相认同,从而产生写作快感、阅读快感、文本快感。最后,文本也是互文本。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前文本,文化文本,可见与不可见的文本,无意识或自动的引文,都在互文本中出现,在互文本中再分配。因此,互文性在这里并不是有源可溯的影响或渊源。互文本具有社会性、整体性与生产性。它是一种播撒。
巴特的《S/Z》(1970)是他对于互文性理论的一次精彩展示。巴特在书中注重的不是文本,而是读者。不是文本结构,而是读者参与的意指实践。不是读者被动消费的“可读”经典文本,而是读者主动参与的“可写”文本生产。与列氏和德里达不同,巴特在这种重写中发现了制造文本“互联”的主体,即作者、读者和批评家。他们的写作、阅读、理解、分析和阐释的能力,取决于他们对于不同互文本的累积、将其置于特定文本中加以重组的能力。这种累积与重组的结果,必然是作者、读者、批评家本人的文本性,也是他们对于互文性的一种自恋式满足。最终,作者成为他自己累积与重组的另一组文本。
克里斯蒂娃也注意到进入互文空间的主体。她认为,一个文本断片、句子或段落,不单是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这些交叉介入不仅发生在语义层面上,而且发生在句法与语音层面上。所以文本的多元性质,涉及到语音、语义和句法的同时参与。而不同文本在不同层面的参与,则揭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为此,分析的任务不是简单识别出参与最后文本的其他特定文本。分析者应该明白,他所分析的是一个特定话语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恰恰由于互文性而超越了他自己的身份,超越了词源学意义上的个人。克里斯蒂娃在形式层面上发现互文性,这是一个心理或精神分析学发现,它关系到“创造者”的地位问题。这个创造者通过不同层面上多元文本的交叉,才生产出新的文本。这一创造性主体,就是巴赫金所说的“多声部”。克里斯蒂娃称之为“过程中的主体”:即在意指过程中,一个作者要接受对峙、分层、被简化为零的挑战,然后他被重新赋予一个新的多元身份(注意:他在后现代文本中往往是人物的碎片)。
一个创造性主体的分解,一个新的多元主体的产生。这便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动力学。它不仅适于互文性作者,也适于互文性读者。依据这一理论,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身份置于意指过程之中。他不仅与特定文本中的不同互文本相认同,而且还必须被化简为零,被置于一种哑然失语的危机时刻。这是审美快感到来之前的准备阶段。然后,读者便可进入自由联想的过程,重构多元意义的过程,定义几乎无法定义的内涵的过程。总之,这也是诗歌文本的再创造过程。
对克里斯蒂娃来说,文本是一种行为,是批评和元语言行为。在这过程中,主体审查前文本和现在的文本,肯定一些文本并否定另一些文本。这就是主体所具有的解构所有话语的互文性功能。如此看来,互文性本是一个复杂的否定过程:它繁殖语言和主体位置,为创造新文本而破坏旧文本,并使意义在文本与文本无休止的交流中变得不确定。这个过程无疑是在酝酿一场互文性革命。在《诗歌语言的革命》中,克里斯蒂娃强调:这场互文性革命发生于génotexte与phénotexte之间的“零时刻”。此时,主体的无意识冲动爆发成语言,企图打破他人、尤其是父亲的互文本话语,从而把言语从这种压抑性话语中解放出来。
所谓phénotexte是在具体陈述的结构中自行呈现的言语现象。按照巴特的解释,无限的意义都是通过一种偶然性发生的,phénotexte就是与这种偶然性相对应的一个层面。它是陈述(statement)而非表述(enunciation)的层面,是适于语音、语义、句法等结构分析的层面,因此属于符号和交流理论的范畴。而génotexte则是构成表述主体的逻辑运作的基础,是构成phénotexte的场所,是意义发生的场所,因此是一个异质性领域。总而言之,phénotexte是语法和语义的表层结构,而génotexte是能指和言说主体的深层范式。意指过程包含着这两种文本,二者缺一不可,但每一种意指实践又不可能包含这个过程的全部,因为每一种意指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的制约,遭到这些制约的踪迹的涂抹,phénotexte就是这些涂抹的载体。克里斯蒂娃旨在说明,互文引语从来不是纯洁的、清白的、直接的,它总是被改变的、被曲解的、被位移的、被凝缩的,总是为了适应言说主体的价值体系而经过编辑的。也可以说,互文引语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
作为后现代文本策略的互文性
从上述例证与理论阐述看,无论互文性给语言学和文学批评带来了多么深刻的革命,它不过是古今文学的一种正常运作模式。它要么作为一种本能的文化实践,把读者无意识地引向自身的互文本(迈克尔・瑞法特尔),要么作为一个形式分类系统,让人们依据其阅读类型,对文学进行高度复杂的分类(杰拉尔德・热奈特)。就互文性自身的强烈反悖与戏仿特性看,它无疑能与后现代文本策略划等号。正因如此,人们往往会把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混为一谈。由此可见互文性对于理解后现代文学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本能的文化实践,互文性大致在两个层面上运作:一是语言内层面,二是文本生产层面。第一层面要求“语言能力”。就是说,读者必须熟悉文本的语言指涉“意义”。问题是,诗歌的意义并不存在于句法和词汇之中,而在于互文本的重新组合。因此在第二层面,即文本生产层面,要求读者具有“文学能力”。就是读者对于特定文化及其文本描写系统的相应了解,譬如引语和典故。作为转译文本、解释文本“意义”的符号,它们要求读者在破译文学文本意义时,至少熟悉一个以上的互文本。基于这种文化实践,热奈特把互文性分为3个亚范畴:第一是引语(citation),即明显或有清楚标记的互文性;第二是典故(allusion),即隐蔽或无清楚标记的互文性;第三是剽窃(plagiat),就是无标记、却完整照搬的部分。这种分类显然过于形式化,其中第三种或许不成立。
说到互
文性与后现代文学的关系,不妨说,它主要是作为一种文本策略,而与后现代文学的其他特征密切关联的。乌里奇・布洛赫把这些特征总结为如下几项:
作者之死:一部文学作品不再是原创,而是许多其他文本的混合,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作者不复存在了。作家不再进行原创造,他只是重组和回收前文本的材料。
读者的解放:既然一部作品是互文的混合,那么读者就要在文本中读入或读出自己的意义,即从众声喧哗中选择一些声音而抛弃另一些声音,同时加入自己的声音。
模仿的终结和自我指涉的开始:文学不再是给自然提供的镜子,而是给其他文本和自己的文本提供的镜子。
剽窃的文学:文学不过是对其他文本的重写或回收,它是寄生的。这一发现致使传统的原创与剽窃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碎片与混合:文本不再是封闭、同质、统一的;它是开放、异质、破碎、多声部的、犹如马赛克一样的拼贴。这种混合建构的效果不在于和谐,而在于冲突。
无限的回归:使用暗示制造无限回归的悖论,取得了“套盒”(Chinese boxes)效应:它能在一部虚构作品中无限制地嵌入现实的不同层面。
顺便提及,互文性作为后现代文学的一个文本策略,渗透于多种后现代文学。它包括元小说、元诗歌、反叙事、纯小说、戏仿、拼贴等等。这些应该另当别论。
结束语:作为文学解读策略的互文性
综上所述,互文性就是写作与阅读共享的一个领域。按照乔纳森・卡勒的说法,互文性实指一个话语空间,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互文性关系到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对话,同时它也是一种吸收、戏仿和批评活动。其次,互文性表明文学所依赖的特殊手法与阐释运作,都具有一定的人为性或欺骗性。它揭示出文学作品的特殊指涉性:当一部作品表面上指涉一个世界时,它实际上是在评论其他文本,并把实际指涉推延到另一时刻或另一层面,因而造成了一个无休止的意指过程。如此看来,它要比布鲁姆在分析“强力”诗人时所揭示的影响模式复杂得多。譬如它会涉及特定文类的专用手法,涉及有关已知与未知事物的特殊假设,涉及比较普遍的期待与阐释运作,乃至有关特定话语的先入之见、及其目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一个难以定义、描述和使用的概念呢?卡勒提议使用语言学研究中的预设方法,这包括逻辑预设、修辞预设、语用预设。
逻辑预设(logical presupposition)是对一个句子的预设。比如:约翰娶了保罗的妹妹。这个陈述句预设保罗有个妹妹。预设能把一个句子与另一组句子关联起来。其重要性在于:一个句子的全部预设,就是能从句子中推导出来的全部命题,它也是这个句子所暗示的全部意识形态主张。在文学中,一个句子有无逻辑预设,对于读者和分析者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作品在表层结构上直接提出的命题,迥然有别于通过预设而在互文空间中提出的命题。前一种是直截陈述,是无需逻辑推断的直接交流。后一种则是含蓄的,它暗示互文本的存在,暗示某一诗歌传统的存在,因而也暗示某一话语环境的存在。这样,语言学上的逻辑预设就成了文学中的互文运作。
修辞或文学性预设(rhetorical or literary presupposition)是文学阅读的关键。卡勒举出两个例句,以示逻辑预设和文学性预设之间的鲜明对比。(1)那孩子站在怪东西跟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2)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生了个女儿。第一句暗示许多先在的句子,即前文本的存在。譬如那男孩是谁?那个怪东西是什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句几乎没有逻辑预设,但却有丰富的文学预设。它从语用角度把将要讲的故事与一系列其它故事联系起来,与一种文类的写作手法联系起来,因此也要求读者对它采取某种态度(期待或理解)。这样,无逻辑预设的句子便成为一个有力的互文运作,而它打开的互文空间,也不同于逻辑预设打开的互文空间。
与修辞预设相关的是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后者分析的不是句子间的关系,而是言谈与语境的关系。即是说,一个句子的说出,假定它必须适于特殊的语境。从语用学角度说,“打开门”这句话必须假定说话场合有一扇关闭的门,有一个能听懂这句话的人,而他和说话者正处于某种关系中,依据这种关系,他才可能把这句话理解为请求或命令。在类比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一种文学表达,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并使它脱离特定语境,进入一个特定文类的话语环境。譬如悲剧中的句子只适用于悲剧表达方式,而有别于喜剧表达方式。这样,读者便可以根据表达手法,把一部作品与运用相同手法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不是将它作为影响渊源,而是作为一个文类的组成部分。同样的分析也可用于人物、情节结构、主题综合、以及象征性凝缩与位移的生产和阐释。
如卡勒所说,不管从哪种预设入手,对文学的解读终将是一种互文性解读,而对互文性的阐释,终将有利于一种阅读诗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Louis A.Renza,“Influence,”in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Frank Lentricchia,&
Thomas McLaughlim,eds.(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2.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London:Holt,Rinehart & Winston,1988).
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
4.R.Barthes,“Theory of the Text,”in Image Music Text,trans.Stephen Heath(London:Fontana,1977).――S/Z,trans,Richard Miller(New York:Hill & Wang,1974).
5.Harold Bloom,The Anxiety of Influence:A &n
bsp;Theory of Poet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6.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trans.Alan Bass(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8).
7.Julia Kristeva,“The 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in The Kristeva Reader(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86).
篇12:浅谈喜剧与喜剧性论文
浅谈喜剧与喜剧性论文
喜剧与喜剧性,是两个密切相关又各自具有不同内涵与外延的美学概念,陈孝英先生将这两个美学概念的内涵范围,通过“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一并作了两种含义的解释。他在该书中把喜剧的内涵界定为:“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喜剧性现象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自然也包括作为艺术形式的喜剧。”对这一理论界定笔者并无异议,但为了下文的叙述方便,这里仍要将“喜剧”与“喜剧性”这两个美学概念,分别作以简要的介绍。
关于喜剧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沿用陈孝英先生的观点,即喜剧包含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美学的一种基本范畴,包括幽默、讽刺、滑稽、机智、怪诞等各种具体样式。二是指艺术的一种形式。而在作为艺术形式的“喜剧”之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喜剧,仅指戏剧艺术中的一种类型――喜剧;广义的喜剧,除戏剧艺术中的“喜剧”外,还包括带有喜剧性的其他艺术样式,诸如喜剧性的小说、喜剧电影、曲艺、音乐等等。我们这里探讨的喜剧含义,主要是指作为戏剧艺术当中的一种类型或样式的喜剧,也即狭义的喜剧。作为戏剧艺术中的喜剧,是戏剧艺术中的主要类型之一,一般以讽刺或嘲笑来否定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主要表现内容。当然,也有反映正面人和事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通过友好和善意的笑声,使人们意识到自己或许也有某种相似的缺点或不足,从而产生对进步、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获得予以否定和改正自己缺点或不足的勇气。
一、喜剧的构成和主要表现方法
戏剧的表现方法是选择、调动和运用有利于情节表现和主题揭示的各类喜剧因素,依靠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和诙谐的台词,以及对人物喜剧性格的刻画等,并以此引起观众发出不同含义的笑声。喜剧的冲突解决一般较为轻快,往往以代表特定时代进步力量的主人公的胜利和如愿以偿为结局。作为戏剧艺术类型的“喜剧”艺术,一般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诙谐喜剧、幽默喜剧、闹剧和滑稽剧等多种样式。笑,是喜剧美感最基本的特征。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喜剧艺术无论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会有所变化、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二、喜剧的基本特征
喜剧性也是属于审美范畴的美学名词,与悲剧性相对,作为美学中一种重要的审美属性,主要是指喜剧艺术所独具的特性。笑是喜剧审美的基本特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引人发笑的现象,但能够引人发笑的事物或现象,并非都具有喜剧性。只有当这种事物或现象包含着先进、美好事物同落后、丑恶事物的冲突中,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时,才会具有喜剧性。笑,是喜剧性在欣赏者生理上的集中反映,是和喜悦的心理相联系的,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喜剧性常常建立在矛盾冲突之上,这些矛盾的实质是正在失去或已经失去存在根据的丑恶事物,或脱离生活常规的不合正常情理的事物,显现出荒唐和谬误的可笑。有表里不符、名实不副、以假乱真、当众出丑、以丑为美等,它们在人们因感到滑稽而发出的笑声中被鞭挞和否定。艺术中的喜剧性是客观现实中喜剧性的反映,是艺术家在对现实丑恶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生活喜剧性的艺术概括和形象反映。艺术家常常采用夸张的手法,把伪装美的外衣剥掉,暴露其可笑的实质,使人们得到具体生动的审美教育。其特殊的.社会作用在于通过笑声,肯定和歌颂先进与美好的人和事,否定和批判落后与丑恶的人和事,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但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对象都具有真正的喜剧性。诸如生活中偶然的、无意义的、低级趣味的笑,就不能与有社会意义的喜剧性相提并论。
在美学和喜剧理论上,理论家们对于喜剧性的表述都各有侧重。如在西方美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民间滑稽表演发展起来的喜剧艺术从美学高度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喜剧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而哲学家、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康德,则把喜剧性归结为一种情感效果,是感性的松弛和愉快。他认为“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感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自身,悟性是不会有何种愉快的”。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则认为喜剧性是感性形式压倒理性内容,表现了理性内容的空虚。
所以,喜剧(滑稽)的“真正领域,是在人、在人类社会、在人类生活”之中。也即喜剧性是丑的自我炫耀,只存在于人和社会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喜剧性在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历史性冲突,是新事物取得胜利后或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愉快的否定,是人类笑着“和自己的过去决别”。尽管上述理论家对喜剧性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喜剧性做出了他们的解释,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喜剧性的产生,是由正与邪、真与假、美与丑、先进与落后等矛盾或反差的不协调而引发出的荒谬的笑、嘲讽的笑、滑稽的笑等。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喜剧性的内涵,无疑是有深刻意义的。
篇13:高职商务英语探讨性论文
高职商务英语探讨性论文
1现状与差距
(1)教师发展目标不明确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是高职商务英语师资培养的关键和核心,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管理者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开放的眼光来扶植和管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向跨学科、复合型方向发展。
(2)教师的商务行业知识不强江春、丁崇文认为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他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师应有的师德师风、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等,作为一名外语语言教师,他必须要掌握听、说、读、写和译五项基本能力,丰富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掌握多元化的商务英语教学法。而作为商务英语教师,他还应该具备区别于其他英语教师的特色,主要指商务方面的专长和商务实践能力(江春、丁崇文,)。王关富、张海森认为商务英语教师的能力要素构成与传统意义上外语专业教师的能力要素构成不尽相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师不仅具备较高英语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商科类专业收稿日期:—5—13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王关富、张海森,)
(3)教师的商务实践能力缺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而目前受到高职商务英语学科发展和制度的制约,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低下。多数商务英语教师缺乏话语权,习惯按照学校制定的专业课堂理论教学,学校也缺乏有效的激励考评机制和体系来激励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实践。另外,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规章制定来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达到的技能标准和在一定时期内培训提高的要求。因此增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内驱力停留在学校层面上,由于学校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有限,加之高职院校对商务英语专业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下企业难的现状。
(4)教师的培养保障机制有待完善高职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化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规模化扩张与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其次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学历水平偏低,不能满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也难以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再次是高职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难以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最后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进修形式紧迫,专业教师素质亟待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任重道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专业化需要连续性的改革与建设,因此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政策,高职院校制定措施来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
2专业化建设策略
(1)明确目标首先要明确商务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专业素质和商务专业素质;其次,商务英语教师还应该掌握相关的商务实践技能,并能够运用自身的商务实践能力和商务实践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商务实践。另外,教师还需具备对学生的行为、学习、交往和情感的指导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组织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最后,商务英语教师还需具有专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为学生营造商务英语专业学习的氛围。
(2)商务行业知识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师应掌握系统的商务基础知识,即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合作、中国对外贸易等学科知识。宏观层面上,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本科院校(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进行系统的商务学科知识和商务英语教学法的培训,也可制定计划安排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在国内外商务培训机构进修。中观层面上,高职院校要积极展开校企和校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校要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定期来校讲学,积极争取他们对专业教师的支持与指导;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兄弟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联系,采取定期参观和开展座谈的形式进行校际互动与交流。微观上来说,商务英语教师要具有专业教师发展意识,即多维度的立体化吸收商务英语专业学科知识。教师首先要服从学校的安排,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参观座谈、下企业锻炼等;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阅读商务理论书籍,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相关导师的理论指导,努力提高专业教学理论素养;最后,商务英语专业理论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承担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是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必须具有拓宽精神,统筹规划,争取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捐赠与支持来不断建设和完善商务英语校内实训基地。其次商务英语系要以开放的心态办学,积极和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最后还要不断完善商务英语教师实训基地建设,疏通专业实训教师的来源和培训渠道,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步伐。
二是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愿意接纳商务英语教师下企事业单位锻炼,并积极配合高职院校搞好对商务英语教师的评估工作;高职院校需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制定出商务英语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政策和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专业教师下企事业单位锻炼;专业教师则根据学校的要求在规定年限内获得“双师”资格后申请并通过企事业单位和高职院校的联合考核后方能重新走上讲台,否则不能在高职院校担任商务英语教师岗位工作。
三是学校应从制度上制约和管理商务英语教师的实践锻炼。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实效与教师的经济待遇挂钩的政策和制度,即经过企事业单位和高职院校联合考核之后,证明下企事业单位锻炼效果好的教师应该待遇从优,否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学院可成立专门的实训处,安排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的到企业走访,听取企业领导和职工对下企业锻炼教师的评价与意见,以形成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过程性评价。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之前,需要自身拟出锻炼计划书,并报学院实训处审批,以提高锻炼实效。要效仿国外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一样,做到学院和教师都要有计划,学校和企业都要严格考核其锻炼实效,并根据实效给予一定的待遇和奖励,或给予教师晋升的机会。四是企业(外经贸单位或涉外企业)要建立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管理制度。要像对自己公司的员工一样管理,诸如实行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奖罚制度等等,决不能搞特殊化。企业对锻炼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要指派专人指导,采取一帮一的指导,以确保锻炼实效。
3校企合作平台
一是政府应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扶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培养。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建立校企合作的法律和制度来有效地指导政府、行业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培训基地,联合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职业课程开发、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训实习等方面进行培训。二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互派师资,夯实师资队伍素质。一方面,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涉外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统筹安排,送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实践,接受社会和企业教育,增长见识,提高技能。三是高职院校和商务英语行业强化专业教师实践训练。通过与企业合作,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涉外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定期参与涉外企业的运作,或进行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向,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商务英语专业最新知识和发展方向,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此外,政府应建立加大对商务英语教师国培计划和商务英语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培养一大批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教学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商务英语专业教师。
4国内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平台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已在天津、上海、深圳、宁波等建立了50多个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基地培训旨在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专业基础理论、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但目前,在我国所有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培训基地或项目很少,根本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的需求。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出关于商务英语教师的师资培训项目,高职院校制定相关培训政策并提供必要的培训经费,分批派遣专业教师参加培训,不断丰富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加强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是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具有商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英语语言教学、商务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才能实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有着自身发展模式和规律的系统工程,应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有分类、有计划地进行。
篇14:创新性学习方法论文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那么,在农村,如何创新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方式呢?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让学生自主学习。
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质疑意识。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也有的学者说“:最宽松的时候是创造性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微笑常带入课堂,富有情感地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地启发、感染,积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堂重鼓励多表扬,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时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合作讨论,集思广益。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淘气、顽皮
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不符合常规,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教师就要善于正确引导,不要动辄指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尊重学生的独特的学习感受,使学生不会因错误而尴尬,语文课堂真真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树立质疑意识。因此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对老师、课本质疑,也允许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完全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样,学生才敢于质疑,思维的火花才会溅起,才会自主学习。
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
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二、变单向互动为多向互动,激活课堂探究氛围。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一下子活起来了。
2、化静为动,以动促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凡是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师尽量不要用
讲解和演示来代替,而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叫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拼、展、合、剪、折”等演练,让学生亲身感知,再通过思维的整合、归纳,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来。力求做到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
3、注重学习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体验探究。
教师应当破除以自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理解在探究中创新。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时要从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渐发现和不断完善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要探究如何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给予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的目的是使学生会学、乐学。只有学生会学了,才能使学生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视小组间的合作。
(1)转变观念,迎接“合作”: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能,对学生们参与未来社会竞争能力培养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做法。对学生而言需要其认识到交往合作的必要性及感知模式转变带来的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最大程度的投入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2)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四—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3)不断丰富,激发“合作”:不但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而且经常利用一些活动,如指导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学习内容、互查当天作业;同做一件好事,每周搞一次小组娱乐活动,实施组际对抗赛等等,通过这样相互之间的协作活动,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也对小组合作的认识趋于一致,兴趣激增,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 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个体差异,学生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有的甚至出现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给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在学习互动中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知识新的更深层次的不同的理解,学生在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产生创造的火花。
【建筑机械研性论文】相关文章:
2.可研性报告
10.无形性特征的影响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