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文学翻译模糊性纵观

文学翻译模糊性纵观

2025-01-17 08:43: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文学翻译模糊性纵观,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文学翻译模糊性纵观,供大家阅读参考。

文学翻译模糊性纵观

篇1:文学翻译模糊性纵观

文学翻译模糊性纵观

本文主要分析和说明了文学翻译在语言、作品、翻译过程、风格、标准以及文化层面的模糊性体现.进一步佐证了文学翻译中模糊性质的无所不在和其诱人的`无穷魅力.没有模糊性的翻译必定是拙劣之作,而有模糊的译作必然是既忠实又通顺的上乘佳作.

作 者:韩征顺 HAN Zheng-shun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3 刊 名: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 20(1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模糊   文学翻译   翻译标准  

篇2: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模糊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每一种文学语言中都有重要体现;另外,相对于其他语种,英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外明显,这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美文学独特的模糊性韵味。

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让译文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美感,就决不能只是将英语和中文或者其他语种之间进行简单的意思转化,更多的应该是在深刻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美学方面的特性,对原文中的模糊性进行适当的文学翻译上的艺术创作。

一、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分析的基础

要想彻底搞定一个事物,首先要做的就必需是彻底搞清楚事物本身的特征;所以,要想真正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我们就必需先彻彻底底地了解好英美文学翻译。另一方面,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化,在更大意义上,翻译应该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上,因此,除了了解英美文学翻译本身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美学方面有着深刻的把握。

一个提出了意义空白及意义未定性的理论,一个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论,同为美学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伊塞尔和姚斯二人虽然在对于美学的内在理解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细微区别,但是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总是为读者创作的这一问题上,两人却奇迹般的达成了共识;从这个角度进行剖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源于文本本身,更多的是来自读者的赋予。然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不可缺失的桥梁,通过它,双方在意识上才能够引起共鸣,所以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在生活、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分析。

翻译是文学中重要的角色,英美文学翻译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其中包含着对原文作者的特殊情感。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绝对不能只是对词、对句形式上的完美对应,更多的是对原文中语意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引和再度创造。可见,要想把英美文学从本质上转变为我国的翻译文学,首要的,我们必需高度重视译作的文学性性和美学价值的.有机结合。因为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在作品中注重模糊性特征的表现,以达到读者解读、想象与反思的目的。为了引领读者真正进入英美文学作品的广茂天地,激发他们内在的审美体验,获得一种空前的审美享受,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对模糊性翻译技巧的重视度就必需提高。

总之,只有从了解了翻译这门艺术的本质性特征、基本把握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入手,加上自己思维上与作者的共鸣,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好翻译这门艺术,让它耀耀生辉。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还没有体会到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的重要性,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体会到翻译这门艺术的艺术性与深度性;一旦对这门艺术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我们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xing技巧运用的重要性了。到了真正理解了翻译艺术的时候,我们也就会感叹这门艺术的难度了,也就不会轻视对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的研究了。

二、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的特征

美学中所含有的含蓄性、朦胧性特征往往都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并且,这些美学特征无疑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美学表象要素表现出来的;当然,这也不会是单方面的,因为它既包括类似于英语的语言文本,又包括了代表原作品气质的非表象要素。也许大家不怎么理解什么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其实说白了,这都是文学作品中诸如意象、意境、神韵等模糊性特征。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英美文学作品模糊性特征主要是语言、意象和意境的模糊。要想真正做好英美文学翻译这么学问,我们首要的就是要对语言模糊性、意象模糊性和意境模糊性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做好了这个基础性的铺垫,我们才可能进一步发挥,将英美文学翻译做到极致。有人会质疑这一说法,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你连要做的是啥、有啥特征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去做一件事,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首先,我们有必要来看一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模糊。对于不是很熟悉这方面的人都会认为语言的模糊是件高深的艺术,其实,只要对此稍加了解我们就会发现语言的模糊性其实也是那么的平凡;特别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其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语意模糊和语用模糊两个方面,并没有什么复杂的理论或者是规则。其中,语意的模糊性就是指某处的某个词语可以有多个意思,并且每个意思在语法或常识上都是说得通的,这就要求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联合上下文去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了;这也正是语意模糊性的高妙之处,因为你只有用心与作者进行交流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另外,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某个事件的真相、让读者恍然大悟便是英美文学作品语用模糊性的典型用法了。用这种方法可以时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把思维都用在了猜测文中故事的发展过程上,这样一来,读者自然就能够对文章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了;比如在美国作家丹.布朗在小说 《达.芬奇密码》 中,关于兰登与发生在梵蒂冈的那个事直到最后才透露给读者正是运用了语用的模糊性,其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接下来,我们可以来讨论讨论英美文学作品中意象模糊性的问题。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通常是作者通过其自身审美体验的筛选,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表现出来,并注入作者思想情感的人或者物的形象。就意象本身来言,英美文学中的意象与中国文学中的意象都是差不多的,都是通过人或物来倾注作者自身的情感,引入意象这一文学中的重要角色,能够相对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却不会有矫揉造作之嫌,无疑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成功;当然,由于中外生活习性的不同,他们在选择意象时则是会有很大区别的。

而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模糊性,则是通过作者通过其抽象的语言对文学意象进行描述,并且在这过程中引导读者在借助其期待视野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描述,从而使得读者产生良好的审美享受。这样的描述未免有些生疏,令人难懂,其实也不必有太多的担忧,因为这就像中国文化中的写意,只要能够真正用心去体会文字的韵味便能够对意象模糊性有所了解了。

最后,我们要看的就是英美文学作品的意境模糊了。作者运用其形象思维进行艺术构思,使得作品能够反映生活画面、艺术情调和艺术境界,这也就是英美文学的意境了;而英美文学中的模糊性就是指可以为广大读者创造各种含蓄美、朦胧美的手法运用。能够真正做到意境的模糊是极需能力的,因为这可以说是艺术中的艺术,它的高度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的;不过,一旦达到了这一高度,它所创造的艺术效力则是无限的。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已经清晰地了解了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的特征,那么,下一步我们就可以考虑如何去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了,也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学以及更进一步融入世界这个“大村落”了。

三、如何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上面做了这么多的论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对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这一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接着,努力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这一艺术,并将其提高到另一高峰。“提到一个高峰”无疑是一个漂亮而有希望的词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是难上加难的,并不是凭借着一腔热血或者是无尽的想象就能够做到的,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及一颗持之以恒的求知心,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心目中的高峰。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呢?

第一,我们必须广泛地阅读大师的译作,静心体会大师们的心境、艺术修为,扩宽自己在这门艺术上的视野。有的人可能不这么想,认为什么都学别人的终不会有什么成就,便埋头干自己的,对别人的东西置若罔闻。若真是如此,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别人的东西总是对我们有好处的:别人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尽力避免,别人的长处我们可以吸收、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逐渐提升自己的艺术修为,然后在这一艺术高峰上确立自己的一片天地。

当然,一味去阅读、模仿也是不可行的,如果一味这样去做,我们将会得不偿失。学习、借鉴只是我们的基础,当拥有了足够的基础,我们还必须构造属于自己的框架。如何构建?当然是在大师们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把别人的东西提升、幻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具体说来,我们必须要有创新、质问的勇气,敢于挑战所谓的“权威”“大师”,长期如此,我们才可能在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中取得应有的成就。

总结:之所以进行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的分析,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大家对这一艺术有更深的理解,能够在数不胜数的译作中体会作者的初心,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地球村”这个大环境中。

有了上文的深度分析,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还是有点收获的。或许段时间内我们不会有太大的收获,但是,如果按照上文的科学方法,持之以恒,日后的成就是可想而知的。

参考文献

[1] 《文化与翻译》,郭建中编着。

[2] 《美国文化背景》, (美) 戴特斯曼着,陈国华译,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

[3] 《牛津英国史》,钟美荪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篇3:英美文学当中模糊语言翻译

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名利场》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欢迎各位英美文学专业的同学借鉴哦!

摘要: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概括性,在英语、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并在人们的交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对模糊语言进行恰当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效果。杨必先生曾在翻译萨克雷的著作《名利场》中,对原文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了大胆灵活的处理,体现出了丰富的语言魅力。

篇4:英美文学当中模糊语言翻译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而文学翻译则是对语言艺术的二次创造。在自然语言中存在一种模糊性的特征,这种模糊性可以分为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如颜色词的模糊性可以体现客观世界中颜色是一个连续体),以及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模糊性(如称谓中的模糊词“叔叔”可以是父亲的弟弟也可以是父亲的哥哥)。模糊语言在文学以及人类的交际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但是,如何将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恰到好处地翻译到目的语中,是影响译文最终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我国著名翻译学家杨必先生翻译的《名利场》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灵活地处理模糊语言,其中具体包括对模糊修辞、模糊蕴含以及模糊词语的处理,使语言幽默风趣,行文自然流畅。

一 模糊语言辨析

要想研究模糊语言的翻译,必须先深入了解模糊语言的范围,不是一切不精准的词句都可以纳入模糊语言中的,比如一些关于研究模糊语言的作品中,竟然将一些未说完的话以及双关语等纳入模糊语言的范围中。另外,需注意的是,语言的模糊性和概括性、歧义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三者之间不能相提并论,将语言的概括性和歧义性理解为语言模糊性的表现是不正确的。我们通常将范围界限不明确的词语称为模糊词语,以“mountain”和“hill”为例,由于不清楚“hill”大到什么程度才能用“mountain”表示,因此,两个词之间的界限很难明确。语言的歧义性具体是指一个语句中含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可以做出两种解释。以“John drove to the bank”为例,这句话中的“bank”可以解释成河岸,同样可以理解成银行。我们通常将上义词和下义词之间的关系看作是语言的概括性,以上义词“bird”为例,我们可以将卵生的、且全身长毛还会飞的动物称之为“bird”,这其中也包括下义词“eagle”“owl”等。由此可见,“mountain”和“hill”属于模糊词,但是“bank”和“bird”却不属于模糊词。在著名作品《模糊语言》中,J・查奈尔将模糊语言分为三大类:模糊蕴含、模糊词语以及模糊附加词。所谓的模糊蕴含是指一个看上去很清楚的句子却蕴含着模糊的意思,例如:“Sam is six feet tall”,如果这里的“sam”是准确的六英尺高,那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就很明显,但如果这里的“sam”指的是六英尺一寸,那这个句子就是用清楚表达一种模糊的概念。模糊词语具体是指一些总是模糊的词语,如“a plenty of”、“heaps of”。所谓的模糊附加词具体是指在意义本来清楚的词语上,通过附加一些词或短语,使原本清楚的.表达变得模糊,如“about”、“around”。

二 模糊语言翻译辨析

不同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何将文学作品恰到好处地翻译到目的语中一直是翻译学家们的共同目标。《名利场》作为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处于19世纪的英国,整个社会都被金钱、物质和欲望所充斥着,作者的笔锋胜过哈代的锋利,却一点看不出类似于马克・吐温的尖刻,作者用一种风趣幽默的语言体现出了讽刺的意味。《名利场》的翻译版本有很多,但杨必先生的翻译版本一直是公认的最优秀的译作。译文自然流畅,生动传神,将原文作者强弱适宜的笔调在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性,因此,《名利场》中大量运用了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使用让这个作品更具语言魅力和感染力,而杨必先生将这些模糊语言处理得非常合适。下面,笔者将深入研究模糊蕴含、模糊修辞以及模糊词语的翻译。

1 模糊蕴含的翻译

一个看起来再清楚不过的语句却蕴含模糊的语义,我们将这一情况称为语义模糊,也就是语句的含义由清楚转变为模糊。在这种情况下,数词的模糊用法最为常见,例如“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千”和“三”都属于数词的模糊用法,也就是用清楚来表示模糊的概念。模糊蕴含的具体体现为没有明确的含义,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感染力,但对模糊蕴含的翻译具有很大的难度,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翻译水平。

例1:Lady Dobbin was at Highbury last night with three of them。Such figures!my dears。

译文:都宾爵士夫人昨晚带她的三个女儿来海贝莱,哎,她们的腰身简直太难看了!

原文中的“Such figures”如果按表面意思可以翻译为“这样的身材”,而仅凭“这样的身材”几个字很难让人理解到底是纤瘦还是臃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感叹句,先不论是哪种身材,这句话都体现出了说话人强烈的喜爱或厌恶。如果按照表面意思翻译,就会使译文变得难以理解。但译者通过正确了解原文后将“Such figures”翻译为“腰身太难看了”,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的内涵,使译文变得清楚易懂。

通过举例可以告诉人们,在进行模糊蕴含的翻译时,译者必须先深入了解原文中模糊词语所蕴含的不同的语义,然后在译文中找到同样蕴含丰富的模糊语言,如果不能找到相近的模糊语言,就必须结合上下文,清楚正确地表达出原文中的语义。

2 模糊修辞的翻译

修辞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而在修辞中模糊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辞格较多,例如我们常见的委婉、比喻、夸张以及借代等,这些都是以事物界限被模糊为基础而建立的。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将这些辞格恰当地翻译到目的语中显得极其重要。 例2:…that the Servants’HaⅡwas almost as charmed with her as the Drawing Room。

译文:因此,不仅上房的主人喜欢她,就连下房的佣人也喜欢她。

在原句中的“the Drawing Room”和“the Servants’HaⅡ”都属于借代辞格,代指了“masters”和“servants”,这是模糊了人和活动场所的界限。而在中文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用法,例如用“长房”和“二房”来代指封建家族中长子一房和二子一房。在此例句中,如果按照表面意思翻译为“起居室”和“佣人的房间”,会使读者无法理解真正含义,但是译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汉语中“上房”(主人的房间)和“下房”(佣人的房间),在体现本体(主人和佣人)的同时,保存了原有借代辞格,让译文的语义变得清晰易懂。

再看下例:

例3:That evening,when Amelia came tripping in to the drawing―room in a white muslin frock,prepared for conquest at Vauxhall,singing like a lark,and as fresh as a rose…

译文:那天傍晚,爱米丽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要去游乐场颠倒众生。她穿着白色长裙,好比娇艳动人的玫瑰花,歌声像百灵鸟一样,蹦蹦跳跳地走进客厅……

原文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明喻,一是将爱米丽亚比作玫瑰花,娇艳动人;二是将歌声比作百灵鸟的叫声,委婉动听。这种翻译手法通过模糊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界限,让作品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而中文中这样的表现手法也比较常见,因此,译者将其巧妙的翻译为:好比一朵娇艳的玫瑰花,百灵鸟叫似的歌声……,完整地保留了两个比喻。

通过举例充分说明了,在翻译模糊修辞的过程中,应该对原文和译文中同一修辞手法进行仔细比较,如果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同样的用法,就可以直接按照原文进行翻译。如果在两种语言中同样的修辞手法存在不同的用法,译文就必须进行灵活的改变,从而使译文变得流畅、易懂。

3 模糊词语的翻译

一些词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比如时间词中的“早上”和“晚上”,“早上”应该是几点到几点,而“晚上”又应该是几点到几点,还有“温水”和“热水”,到底多少度到多少度之间才能算“温水”,而多少度又能算得上是“热水”呢,这些词都存在模糊的概念。对模糊词语的处理很关键。如:

例4:“0 Joseph,we know that story,”said Amelia,laughing:“Never mind about telling that;but persuade Mamma to write to Sir Something Crawley for leave of absence for poor dear Rebecca:here she comes,her eyes red with weeping.”

译文:爱米丽亚笑着说:“乔瑟夫,不要再讲这个我们早就听过很多遍的故事了,还是求妈妈给克劳莱爵士说说情,让他多宽容利蓓几天时间吧。她来了,看她的眼睛都哭红了。”

原文中的“something”是模糊词语,代指一切不明确的事物,而在这里代指克莱劳爵士的名字。由于利蓓是暂住在赛特笠的家中,她最后会去克劳莱爵士家当家教,因此,在赛特笠看来,利蓓去哪里当家教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自己没有办法记住全名,也没有必要记住全名。如果赛特笠说出了全名,就违背格莱斯会话原则中的数量原则,从而造成原文的信息量太多,因此,原文中用“something”来代替克莱劳爵士的全名。试看下例:

例5:At six weeks old,he had received from John Sedley a present of a silver cup;at six months old,a coral with gold whistle and bells;from his youth up―wards he was“tipped”regularly by the old gentleman at Christmas:and on going back to school…

译文:当他长到一个半月的时候,约翰・赛特笠送了他一只银杯子,他长到六个月的时候,约翰・赛特笠又送给他一件用珊瑚做的装饰品,上面还挂有金铃铛和金哨子。在这之后每到圣诞节或是回学校的时候,约翰・赛特笠都会给他零花钱。

这段话中的“youth”属于模糊词语,一般是指“the period be―tween being a child and being fully grown”,可以理解为“青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但是少年和青年之间存在模糊的界限,也就是客观上的模糊性在语言中的反映。此处的“youth”有着很大的跨度,由于原文中先只是提到“six months old”和“six weeks old”,然后突然变成“youth”,因此,此处的“youth”应该包括童年和少年时期。针对这么大的跨度,无法在中文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词,而译者通过将这个模糊语言省略掉,并结合上下文,翻译成“回学校的时候”,让读者能清楚地读懂具体是哪个时期,从而避免了误解的产生。

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恰当地处理模糊词语。一些看似简单的词语要想准确地翻译出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译者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原文中模糊词语和译文中对应的模糊词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才能使译文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模糊词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有将模糊明朗化、以模糊译模糊以及省略模糊词语。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语言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虽然模糊语言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译者只要结合上下文,深入地了解模糊语言真正蕴含的意义,就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版。

[2] 伍谦光:《语义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版。

[3]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萨克雷,杨必译:《名利场》,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5] 羽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版。

篇5:试论诗歌翻译的模糊性

试论诗歌翻译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本文主要探究了在诗歌原文和译文的翻译过程中模糊性方法的使用:(1)原文模糊、译文明确;(2)原文模糊、译文相应模糊;(3)原文明确、译文模糊.

作 者:张钟月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刊 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1(5)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模糊   诗歌翻译   明确  

篇6:英美文学的模糊语言翻译分析论文

摘要:大多数语言都具有内在的本质属性,其中之一就是语言的模糊性。

但就模糊语言翻译的研究来看,涉及面较窄,主要集中在翻译方式和技巧层面上,还有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上。

笔者在这里主要从单词和短语的翻译方式来分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方式;

1、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性。

基本上大多数读者都是通过在脑海里的再造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这种再造想象的特征之一就是模糊语言。

也正是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字的魅力。

典型的一段如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一句“to be,or not to be”短短几个词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解读,同时也让这句话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2、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

翻译就好像婚姻一样,它是一种互相妥协的文字艺术。

同样的语言翻译也是拥有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优秀的语言翻译带来的是成功的交流,而劣质的翻译也会导致误解。

在这样重要的情况下,翻译就会显得异常重要,面对不同的语言,翻译者就需要采取恰如其分的翻译方式,以实现不同语言的信息成功传递。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文学翻译也是对原著作者精神的模糊转达。

2.1、符合原文精神

文章翻译的首要方法就是以对应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模糊语言美感。

比如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卷首引诗:Let me live out my years in heat of blood/ Let me lie drunken with the dreamer’s wine/ Let me not see this soul-house built of mud/ Go toppling to the dust a vacant shrine!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译文里面的语言就是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模糊思维互相交感的出品,翻译可谓是恰如其分,不但精确化,还模糊化,文章美感仍在。

如此译文更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语言具有活力。

2.2、模糊描述,再现意象美

翻译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运用模糊描述,再现原作中人物意象模糊所创造的美感。

比如在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运用了一连串的意象语言,目的就是为了形容兰登的模样。

对原文作者来说,这些人物的外形描述的内涵隽永而且意味深长,也是作者布朗对小说主角兰登形象刻画的一种表达,所以这些模糊语言描述也具有了象征意味,相对读者来说,这些形象描述之外的意义能否转化为读者的意向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在中文译本中,翻译者就对此进行了有利的铺垫,比如“锐利的眼睛”、“一片暗色的胡碴”等等,就无形中为下文的“书卷气吸引力 ”进行了较为有利的铺垫也是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美感。

2.3、模糊单词的翻译

各种语言都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模糊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单词在一种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那么在另一种语言中也会同样存在模糊的概念。

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采用模糊对模糊的翻译原则翻译。

比如在王佐良所译Thoughts on Various Subjects 中的有一句,如下:“Complaint is the largest Tribute Heaven recEives, and the sincerest Part of our Devotion.”翻译为“怨言是上天得自我们的最大贡物,也是我们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在这里翻译者将文中的模糊单词“largest”和“sincerest” 翻译成 “最大”和“最真诚”大概是最合时宜的翻译了。

一般来说,在模糊语言的翻译中,运用“模糊对模糊”的原则是最常见得,也是最省力的。

但是也有些特殊的情况,由于模糊词与其邻词之间的清晰度不明显,导致在翻译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偏差,所以就要运用某些目标语中的表达来翻译原来语言中的模糊词。

比如:Stood up and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on the calm summer night through which I was journeying, noting the pale reminiscence of day that still lingered in the northern sky. (A. G. Gardiner: A Fellow-Traveler) 站起来眺望旅途窗外那沉寂的夏季的傍晚,注视着那白日的暗淡余晖仍逗留在北方的天空。

从客观上来说,“night”可以翻译成“傍晚”和“晚上”,这是两个边界不很清晰的模糊词汇。

之所以把“night”翻译成“傍晚”一来这样翻译忠于原文、也通顺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来使读者容易理解,也便于接受。

由于模糊词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有些时候翻译者也会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时采用更为精确的语言,使的翻译文章更加出彩。

由此也可以看到翻译者的巧妙地翻译方式。

3、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语言的艺术是一种模糊语言的艺术。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仅拓展了读者的视野,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还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所以,文学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学翻译成功的关键就是掌握好翻译策略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好。

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翻译意识,要尽可能把握原作的精华。

同时,翻译者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现原作的模糊意蕴。

参考文献:

[1]、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1 .

篇7:英美文学的模糊语言翻译分析论文

摘要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概括性,在英语、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并在人们的交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对模糊语言进行恰当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效果。

杨必先生曾在翻译萨克雷的著作《名利场》中,对原文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了大胆灵活的处理,体现出了丰富的语言魅力。

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名利场》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关键词: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 《名利场》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而文学翻译则是对语言艺术的二次创造。

在自然语言中存在一种模糊性的特征,这种模糊性可以分为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如颜色词的模糊性可以体现客观世界中颜色是一个连续体),以及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模糊性(如称谓中的模糊词“叔叔”可以是父亲的弟弟也可以是父亲的哥哥)。

模糊语言在文学以及人类的交际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但是,如何将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恰到好处地翻译到目的语中,是影响译文最终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

我国著名翻译学家杨必先生翻译的《名利场》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灵活地处理模糊语言,其中具体包括对模糊修辞、模糊蕴含以及模糊词语的处理,使语言幽默风趣,行文自然流畅。

一 模糊语言辨析

篇8:经济学术语模糊性下的翻译对策

经济学术语模糊性下的翻译对策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大本质特性,即使是需要精确意义的.经济学术语,模糊表达依然存在.虽然人类的思维共性可以使操不同语言的人们理解诸多具有模糊性的概念,但由于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在英汉转换中术语的模糊性可能会影响正确的理解.本文认为无论是以模糊译模糊,或变模糊为清晰,只要能使译文更符合汉语术语的规范,为目的语读者可接受,便是可行的翻译策略.

作 者:熊力游 XIONG Liyou  作者单位:长沙大学外语系,410003 刊 名:中国科技术语 英文刊名:CHINA TERMINOLOGY 年,卷(期): 10(3) 分类号:H1 关键词:经济学术语   模糊性   翻译对策  

篇9:再创造: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译性

再创造: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译性

翻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再创造.这点在文学翻译上表现尤为突出.由于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再创造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再创造翻译不但可以以恰当的形式将原作的风格、内涵、思想感情、艺术形象传递给译文读者,同时再创造翻译还可以解决一些文学作品不可译的问题,尽量提高文学作品的可译度,保证文本中的信息得到尽可能完整的`传递.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译文对再创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 者:覃军 向云 Qin Jun Xiang Yun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 刊 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 “”(12) 分类号:H315 关键词:文学翻译   再创造   可译度  

篇10:文学翻译中的风格可译性浅谈

文学翻译中的风格可译性浅谈

文学作品翻译中,译作是否确切地再现了原作风格是译者最重要的.目标,也是译作对译语读者的效果能否等同于原作对原语读者的效果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作 者:李玉梅 王蕾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刊 名:商情 英文刊名:SHANGQING 年,卷(期): “”(17) 分类号: 关键词:文学翻译   可译性   风格  

篇11:谈文学翻译中文化的可译性论文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语言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中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凝聚了该语言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智慧和经验,是本民族文化的宝库。

因此,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的翻译便是文化的翻译,自然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文学作品通常都会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是我们人类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学作品多具有典故、双关、谚语、成语等表达方式,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文化差异的问题。

文学翻译就是将某一特定文化中所展现的内容、风格、含义再现于另一文化语境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处理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简单的转换。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而文学翻译的难点就在于对其文化的翻译。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绝对不可忽视,需要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二、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地域环境差异

地域环境差异是指由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地理生存环境,会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应该要正确认识这种地域环境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对同一事和物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理解。在翻译实践中, 需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以免造成译文读者的费解,从而造成原文信息的缺失,要尽量把原文中的含义用译文文化的可理解方式充分地表达出来。比如在中国,由于受大陆性气候影响,“东风”常常和“春天”有关。而在英国,“东风”却意味着“寒冷和干燥”。

风俗习惯差异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风俗文化。因此不同民族的社会风俗的差异有时会使原文难以忠实地表达出来。比如问候语的是使用,中国人见面通常会问对方“吃了吗”或“干嘛去”,而英语本族语者一般用“Hello”或“H i”,可以想象如果将其直接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What will you do?”,一定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宗教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包括了其宗教信仰、宗教著作、宗教意识、宗教制度等等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会遇到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民众中已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力。而在欧洲和美洲,人们信仰的是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依照上帝的指示行事。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有些词语的含义已远远地超越了原有的含义,并且随着语境的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比如“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简单地直译已经不能够传递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文化的可译性

可译性就是指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通过语言转换,将源语文本(source text)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以此实现两种完全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即可译性就是指双语转换中源语(source language)的可译程度。

首先,我们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本质认识具有一致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不同民族的语言虽然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存在并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等值特征,因此是可以互译的。

其次,我们人类文化具有广泛的共性及交融性,大部分文化符号是可译的,在两种语言之间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对应。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在语言文化意义和内涵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冲突。语言文化符号信息量越大,文化差异就越大,可译性难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去避免文化色彩淡化,最终实现最大可译性程度。

再次,我们谈到了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异,但也相对地存在着文化超地域性的特征,文化的超地域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些文化信息首先在某一特定地域产生并发展,然后再通过信息传递或转换被其它地域所接受、吸收和消化。

文化的可译性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阐释:第一,译者能理解原作者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第二,译者可以用译人语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原作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第三,译人语读者能理解并接受译者所表达的文化信息。“理解”、“表达”和“接受”这三方面既相互联系,也互相影响,它们的共同作用构筑了译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衡。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多种方式来缩小这种差异,以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在本族语言中不同于本国的异语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译和句译,而是综合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等的翻译,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差异,才会造成翻译作品的信息损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的语言有其相应的特征,只有掌握两种不同语言的特征且能驾驭它们, 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译者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创造出生动展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孟兆芬.谈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J].语文学刊,2008(3):167-168.

[2]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24-27.

[3]杨小红.论文化因素与习语的可译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12):81-84.

【文学翻译模糊性纵观】相关文章:

1.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2.论英语语音的模糊性

3.纵观近义词

4.纵观的近义词

5.论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6.探析汉字字体设计模糊性设计语言论文

7.认知研究视阈下的英语颜色词模糊性研究

8.现代文阅读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习题及答案

9.《古文观止》节选翻译之唐代文学

10.模糊的反义词

下载word文档
《文学翻译模糊性纵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