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文化与中国机构的英文名称
“觉醒东方严浩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官本位文化与中国机构的英文名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官本位文化与中国机构的英文名称,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官本位文化与中国机构的英文名称
官本位文化与中国机构的英文名称
在前面一个帖子中,我提到“北京进出口商品检疫局”这个机构,有位朋友翻译成Beijing Import & Export Commodities Quarantine Bureau,而我翻译成Beijing Quarantine。刚才我收到网友Winnie Han的邮件,她认为我的译文太简单,还是前者比较准确。当然,从译文准确性的角度看,确实前者比较好,对此我没有疑义,但是,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中国的“官本位文化”对中国机构英文名称的影响,许多朋友可能从未想到过,所以我想写一个帖子,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所谓“官本位文化”,简单地讲,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一切以“官”为本,而不是一切以“民”为本。社会上的一些庸俗现象,比如听说张三是科长,我就不爱搭理,听说李四是处长,我就套近乎,听说王五是局长,我就拼命巴结,这些现象本质上都是“官本位文化”的表现。“官本位文化”反映在中国机构的英文名称上,就是所有机构都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级别(局级、处级、科级等),在英文中准确表达出来,以便让外国人知道自己的权力大小。 但是另一方面,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很大。比如department这个单词,可以表示各种机构,但级别却很含糊,可以是“局”,也可以是“处”,甚至还可以是“科”,因此department chief这个称呼就比较麻烦,局长、处长、科长都能用它来表示,外国人看到它,很难区分出谁的官大,谁的官小。为此,中国的英语学者专门为局、处、科等级别,指定了专门的.词汇,比如:局必须用bureau、处必须用division、科必须用section,等等。 但是这些中国学者忘记了最最关键的一点:这些机构的英文名称,并不是给中国人看的,而是给外国人看的,而外国人根本没有“官本位文化”,在外国人的潜意识中,bureau、division、section这些单词,只是用来表示一个机构的,并不是用来表示这个机构的级别的。比如在国外,许多称做某某bureau(局)的机构,实际上只有一、两个人,与我们国家的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bureau(局),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我一向主张,在翻译中国机构的英文名称时,尽可能采用西方模式,而不采用中国模式。西方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看到机构的名称,可以马上了解机构的职能,而忽略机构的级别,因此外国人看到Beijing Quarantine,可以马上了解这个机构是搞检疫的,至于这个机构是局级、是处级、还是科级,外国人根本不关心。目前在中国,有些机构的英文名称已经采用了西方模式,但从总体上,数量还是很少。 作者:张宏(info@italian.org.cn)篇2:中国的文化与饮食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 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中国的文化与饮食]
篇3:《三字经》与中国慈孝文化
《三字经》与中国慈孝文化
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与慈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家庭的和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强盛。
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三字经》经明朝、清朝和民国时人的续文完善,记载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文明史。三字经一句三字,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吟诵。它不但精辟的描述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孝道和伦理道德,还丰富的记载了古代的历史、天文地理和一些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它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从明朝时期(公元1579年)逐渐走向世界。它不仅有汉文、满文、蒙文的版本,而且还有英文、法文的版本。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汇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长河之中。由此可见,《三字经》对中国文化乃至全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第一,《三字经》鲜明地揭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真谛。
《三字经》中的慈孝文化,不同于《二十四孝》和《孝经》、《孝论》里的观点,它告诉人们,作为父母长辈对其子女要把父母的疼爱,转化为教育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的责任,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完善、补充和纠正了先古慈孝文化的缺失、不足和偏差。
从“人之初”到“不知义”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一个人从咿呀学语到童年时代人性的本质都是善良的,随着对家庭和社会的不断认识,人性会不断发生变化,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有百般的疼爱,爷爷奶奶对孙子更是呵护有加,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作为父母要培养好自己的子女,必须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除了父母自己给子女以身作则的'引导外,还要送子女到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要向孟子的母亲那样选择良好的环境,采用监督引导的方法;像窦燕山那样,在家新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为子女作德行的表率。《三字经》明确指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阐明了家长和老师对子女和学生各有不同的教育责任,首先是父母不教和老师教育不严的责任。明确指出家长的溺爱和教师的宽容是培养不出良好的人才的。从“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明确指出孩子在金色童年,不认真学习是不可取的,强调了少不学老无知,少不学老无益的道理。
第二,强调培养子女要以“知礼义,懂感恩,讲孝道,重友爱”为核心的中国慈孝文化的重要性。
俗话说:“娘有慈心,儿有孝心”,这说明“慈”是“孝”的基石,“慈”是“孝”的本源,慈孝关系是前因后果关系。从“为人子”到“次见闻”,主要强调:为人子女从小就要亲近长辈、老师和朋友,要从长辈、老师和朋友那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道理,使孩子们懂得父母养育子女恩重于山,使子女懂得只有知恩才能感恩,才能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走上社会后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这样,对家庭能安居乐业,对社会能服务他人。
第三,打开心灵之窗,使孩子们从小了解到宇宙中天地万物的客观存在。
《三字经》是一把金钥匙,阅读《三字经》就好像打开了知识的宝库。从“知某数”到“人所同”,讲述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揭示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规律,记载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还讲述了浅显易懂的为人处事的规范准则,做人必须懂得长幼有序,时刻牢记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
第四,《三字经》指明了培养孩子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它是培养孩子必读的经典书目。
从“凡训蒙”到“及老庄”着重讲述了培养孩子从启蒙入手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要求师者必须讲解清楚,学生必须学懂并懂得断句。《三字经》指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称为“四书”都是初学者必读的书目;学习了“四书”后,就应该认真研究阅读《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了;如果要更进一步就还要学习诸子百家的书目。要求一个人做学问,就应该饱览群书。这当然是对古人而言,作为新中国的一代新人,我们更应该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打好基础。
第五,《三字经》演绎了中华五千年朝代变革的历史。
从“经子通”到“若亲目”着重讲述了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帝王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唐尧和虞舜号称“二帝”,他们互相谦逊礼让,都把帝位传给了贤人,“三皇五帝”统治的时代被称为太平盛世。还着重演绎了历朝历代的兴亡替代。周武王灭掉了暴君商纣王,平定天下建立周朝,因为勤政爱民,在历史上统治长达八百年之久。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盖世奇功,但由于暴政二世而亡,无独有偶,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后,重蹈秦朝覆辙,只传了一代便失去了江山……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不管哪个朝代,如果天下大乱,就会导致民不聊生,老百姓任何时候都渴望太平盛世,只有懂得百姓疾苦爱民如子的皇帝,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三字经》用简练的语言对历代帝王的功过是非,给予客观公正地评说,使人对历朝历代兴衰变换一目了然,并能让人从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第六,特别强调了要从小“勤奋学习,苦以砺志”的道理。
从“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到最后是《三字经》的精华部分。教导我们要在幼年时期努力学习,长大后学以致用,上为国家效力,下为人类造福,不仅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要给后人树立好的榜样。列举了从孔子到刘宴等十八人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例子,指出了孔子成了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赵晋身为宰相也不忘勤学;西汉的路温舒、公孙弘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便把《春秋》刻在草席、竹简上用于学习;晋朝的孙敬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影响学习;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孙、苏二人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成为“头悬梁,锥刺股”的千古佳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下决心发愤读书,才不至于老来后悔;宋朝的梁灏,坚持苦学不停步,终于在八十二岁考中状元;北齐的祖莹八岁吟诗;唐朝的李泌七岁以下棋为题作赋等等。《三字经》将人与物作了辩证的比较,列举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以犬和鸡对人类的贡献来比较,狗能看家守院,鸡能报晓打鸣,春蚕吐丝、蜜蜂酿蜜都很辛劳,人如果不用心学习,缺少本领,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作人呢?“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告诉我们:有的人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钱财产,有的人留给后代儿孙的却是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本领的方法,后者才能使子孙后代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最后总结出: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浪费大好时光的人,总是一事无成。
《三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它的文化魅力,它已经走向世界,它同《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我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又是传承中国慈孝文化的桥梁,它使中国慈孝文化得以传承而生生不息。《三字经》从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爱护,到子女懂得人间礼仪,从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传承给子女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沿袭前辈的优良传统感恩,报恩。如果把感恩、报恩之心扩展到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那么我们的后代儿孙一定能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从《三字经》的教化效果看,它引领千千万万的人从小立志刻苦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效力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本领。《三字经》中蕴含着深刻的慈孝文化,是它教导远赴海外的学子学有所成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切。客观公正地看《三字经》,其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我们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辩证地对待,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它不仅会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会为世界文明和人类的和平进步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篇4:中国诗文化与文化诗学
中国诗文化与文化诗学
文化诗学,于世界之交崛起于美国,是一种广义的诗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交叉性学科.中国引进“文化诗学”以后,以其文化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之差异,其概念内涵与外延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化诗学之崛起,是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一个重大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着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前沿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学者的文化诗学研究,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不同的学术基点来构建辉煌的文化诗学大厦.其研究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作 者:蔡镇楚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0(6) 分类号:G05 关键词:美国 诗文化 文化诗学 全球化语境篇5:中国传统武术与易经文化
中国传统武术与易经文化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基础,《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易经的理论思想所揭示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等理论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武术各个方面,形成了特有的特色。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是几千年来人民群众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在漫漫的发展长河中,由于地域分布和时代交替,衍生出不同的门派,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技击技巧,格斗攻防策略和实战方法。易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系统的讲述哲学方面问题的著作,易经包罗万象,广大精微,被誉为大道之源。易包含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前者是经后者是经文的注解。经文是由六十四个符号即卦画组成,其思想蕴含了东方辩证的哲学智慧,其内容变幻莫测。易经的理论思想所揭示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以及不同卦象显现的问题等,构成了一个宏观的、整体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武术中包含了太多易经哲学方面的理论思想,易经文化指导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传统武术中的以动治静,以柔化刚,避实击虚等技击风格无不体现易经文化的内涵,两者是一脉相承,互相渗透相互影响。
1、包含易经文化的传统武术项目
1.1太极拳
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辈们综合历代各家拳法,结合易学的 阴阳五行之变化,融合中医经络学,古代导引术和内功练习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舒缓,刚柔相济的拳法体系。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 核心思想,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技击对抗全方位多功能的人体文化。太极拳突出了易经文化的阴阳五行思想。
也成内家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都是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重要的代表,是中国武术名拳之一,形意拳简洁朴实,技法变幻莫测,融合了易经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内涵,形意拳重点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例如:蛇形、虎形等动作,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动作严密紧凑。
1.3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根据太极、阴阳五行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法体系,融合了易经八卦图中的卦象,用易经中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巴掌,然后衍生形成一套完整的运动体系。和太极拳、形意拳一样都属于内家拳体系。八卦掌将步法掌法与古代导引吐纳方法融为一体,注重内外兼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1.4红拳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内容丰富,技法全面,以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拳法体系。红拳融合了易经文化中,阴阳辩证、动静相合、以快制动等理论体系,也融合了古代导引术、中医经络学和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2、传统武术与易经
2.1易经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易经是有阳爻“”和阴爻“”两种符号,这两种符号按一定规律组合,形成不同的卦象。阳爻“”代表阳、刚、男、君、强等阳刚事物,阴爻“”代表阴,女,臣、弱。易经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太极文化的渗透
欲说易理,首当太极。太极是指派生万物的本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太极图说,这样解释: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学说高度概括了宇宙万物的最本源,无处不在的运动变化规律,深深地影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形成。
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阴阳分别代表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它们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促进。武术阴阳范畴衍生了一系列对应的概念,动静、攻防、刚柔、虚实、开合、进退等等,这一系列阴阳矛盾变化的原理,被运用于武术运动之中。动静是武术中最重要的一对阴阳范畴。中国传统武术是刚柔相济,虚实攻守,以快制慢的技击术。传统武术理论不论是对拳理的'阐释,对技法的概括,训练机理的概括,还是技击原则的确立,都深受阴阳学说的影响,阴阳哲理是传统武术理论框架的一部分。
2.2八卦学说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八卦是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再生八卦。八卦是指乾、坤、震、巽、坎、离、辰、兑,象征天地雷风山泽水火八种自然现象。万事万物无不是在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相生相克。传统武术注重内功的练习,在练习中运用先天八卦方位,进行采气,吐纳导引,进而增进内外兼修。八卦掌完全融合八卦,在练习中与八种基本掌法相配,又用一掌变八掌,不断变化,来说明拳法的变化无穷。
2.3天人合一与传统武术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统一。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于武术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规范中。武术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个体的身心和谐是最根本的特征,“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讲的就是个体内外兼修,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传统武术中重要的养炼观,也是武术思想意识和方法论的根本观点之一。
3、结论:
传统武术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凸显了优秀的、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元素。易经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它的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地位,加深对易经哲学文化的研究,对进一步揭示武术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丰富武术理论的内涵,使武术爱好者在练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篇6:中国的文化与思想读后感
中国的文化与思想读后感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读常乃惠《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有感
马冰华
一日去省运车站送人,由于离发车的时间尚早,逛到了万卷书城,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常乃惠(惠,de)先生所著的《中国的文化与思想》。这是一本出版于1928年的书,因作者是山西榆次人,曾在燕京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任教,对此书多了份亲近感,就翻看了起来,以至于差点误了汽车,最后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常先生的这本书,不像一般文化学术著作那样深奥难懂。作者以非常简洁的语言梳理了从上古时期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文化和思想,让我们能够从整体上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读了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魅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早在西周,人本主义思想就在中国兴起。比如《孟子》引自《泰誓》中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国语・楚语》中记载的“民,天之生之,知天必知民矣”.这种重民的思想在西周中叶产生后,到西周末年就已经非常成熟了,比之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人本思想早了近两千年。当然,古时的人本思想跟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还是有差别的。对于古代的人本思想,常乃惠先生认为:“当时的民本主义并不像今日共和政体以人民为主体的一样,不过是一种贤君良相的保育政策而已。”他引用《左传》的话说:“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常先生的认识是很深刻的,古代的民本思想是统治人民的一种策略,今天的以人为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理念,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党和国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读罢本书,我既明白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历史传统性,又了解了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性,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更加充满了自信。
常乃惠先生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尤其是历史大变革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做了深刻的评价,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说:“思想的进退与民族精力的盛衰是成正比例的`”:“魏、晋以后,民族老了,政治、军事方面都退化了,思想也就因之堕落起来,才会产出那样徘徊歧路的怀疑思想和聊以永日的享乐思想。民族思想到了这样地步是非常危险的,照这样下去,是会酿成民族的自杀的。”魏晋以后,中华民族陷入长期的分裂动荡,这和常先生所说的思想的退化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在思想文化上一直存在着西化和分化的危险,一些食洋不化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我对此现象感到深深的忧虑,这也说明了我们加强学习中国思想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常乃惠先生说:“文化还不仅仅是代表物质上的生活,他更代表着人类精神上的努力,一切的道德、理想、组织、制度都是文化的表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标签,是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国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民族焕发出勃勃生机,并没有出现像常乃惠先生所说的那种魏晋时期的“民族老了”的现象,但我们依然要警惕思想文化领域的西化和分化,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名普通建设者,我决意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努力工作中坚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忠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者单位:晋城市城区农委)
【官本位文化与中国机构的英文名称】相关文章:
4.中国现代礼仪文化
5.中国鞠躬文化礼仪
6.中国饮食礼仪文化
7.了解中国的诗文化
9.翻译与文化迁移
10.书与文化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