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水浒传阅读理解
“hbp13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鲁迅和水浒传阅读理解,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鲁迅和水浒传阅读理解,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鲁迅和水浒传阅读理解
鲁迅不但为研究《水浒传》的各种版本费了一番心力,同时,他为寻找陈老莲的《水浒图》也下了很大功夫。他同《水浒传》研究者郑振铎的通信中,曾多次讲到陈老莲的《水浒图》。他十分希望能寻到这个著名的《水浒图》,他说“至于为青年着想的普及版,而且为了对青年负责,应当按照明人的古衣冠来刻画《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介绍《水浒传》”。
以上说明鲁迅对《水浒传》的介绍是十分认真负责的。鲁迅还充分肯定了《水浒传》一书的思想内容。他在《谈金圣叹》一文中指出:“宋江据有山寨,虽打家劫舍,而劫富济贫。”在给许广平的书信中,他也指出:“梁山泊劫富济贫的事,已成为书本上的故事了。”这说明鲁迅充分肯定了《水浒传》所描写的“劫富济贫”这一正义行为。鲁迅肯定了‘《水浒传》里有革命精神”’,肯定李逵也是农民革命家,他惋惜着人们读《水浒传》,但却很少有人真把这部书好好学习,而在黑暗的旧社会里“因风而起的不免是涂面剪径的假李逵”,或者充其量是打滚斗式的“突变”。
鲁迅在他的名著《中国小说史略》中,明确地区别了一般武侠小说同《水浒传》在思想内容上的原则不同之处。指出:‘《三侠五义》之类的旧小说,看来好像有《水浒传》的`余韵,而实际上‘仅其外貌,而非精神’。”前者所刻画的人物,充其量是“帮助政府”,而后者——《水浒传》中人物是在“反抗政府”的。
鲁迅正确阐明了《水浒传》能够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社会原因。他在为叶紫著的《丰收》一书的序文中写道:“中国确也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所谓中国社会有水浒气,那就是指在旧中国当官的都像强盗一样,为非作歹,借势欺人,对人民巧取豪夺,而且要关便关,要杀便杀,广大人民生活却毫无保障,因此人民对封建反动官府进行不间断地反抗斗争,已蔚为社会的风气。这种风气,就是“水浒气”。这也说明鲁迅十分重视《水浒传》,认为这部著名古典小说不但有历史价值,而且就在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也还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1.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鲁迅介绍《水浒传》是认真负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认为《水浒传》“能够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开宗明义,提出观点:鲁迅对《水浒传》是肯定的。
②接着,举例论证鲁迅对水浒传的介绍是认真负责的。
③然后,论述了鲁迅对水浒传思想内容是肯定的,
④最后,说明了“鲁迅正确阐明水浒传能够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社会原因”。
2.①费心地研究《水浒传》的各种版本;
②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寻找《水浒图》。
3.①水浒传可以体现中国社会有水浒气;
②水浒传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③水浒传在鲁迅生活的时代也还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篇2:《水浒传》节选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水浒传》节选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名著片断:(8分)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往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钹儿、饶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小题1:此段文字出自《水浒传》,请用简洁语言概括这一情节。(2分)
答:
小题2:作者对这一情节的描写,写得极为精彩。写鲁达的三拳在三个落点,而写郑屠的感受又从三个角度设喻,将三落点和设喻的角度分别写出来。(3分)
第一拳落点________,设喻角度________
第二拳落点________,设喻角度________
第三拳落点________,设喻角度________
小题3: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鲁达具有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请你说出两个与鲁达有关的俗语或歇后语。(1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小题1:鼻子上,味觉眼眶际眉梢,视觉太阳穴,听觉
小题1:性格直爽、嫉恶如仇,为伸张正义而敢作敢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小题1: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好大的`力气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够义气 鲁智深出家——无牵挂(无牵无挂)鲁达出家――花和尚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1)这是考查学生对事件叙述与概括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学会用记叙的要素来概括文本内容。(2)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三落点和设喻的角度即可。(3)这是人物分析考点。中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题,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队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4)这是对文学及名著知识点的考查。名著填写和选择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学会积累名著中人物情节。
篇3:鲁迅名著阅读理解
鲁迅名著阅读理解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语段讲述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我”是怎样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一句中,如果删除“果然”是否可以?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有两处写阿长有“伟大的神力”,含义是一样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阿长“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请你从生活中找出一个同样具备“伟大的神力”的人物,说说“伟大的神力”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长妈妈给我买来念念不忘的宝书。
2、你又不识字,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你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你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3、不可以。“果然”一词写出了作者对于这部书内容的想象之迫切,写出了作者拿到书的惊讶和喜悦,写出儿童天真烂漫的心理特征。
4、前处:以为长妈有抵挡大炮的神力,无知,盲目崇拜;后处:长妈真诚关爱、无私帮助,我由衷敬佩、感激。
5、类似人物举例略。“确有伟大的神力”是指别人不在意,却认真去做的热心。
篇4:水浒传精彩片段阅读理解
关于水浒传精彩片段阅读理解
正在松林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提着朴刀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个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汉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要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也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要紧?我们自有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是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望松林里便去,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一瓢,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地,也这般罗唣!”
1、这段文字选自长篇_____________体_____________ 小说《 》。原文回目是:“ _____________,晃盖智取生辰纲”。
2、“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中画线的“也”字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3、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众好汉互相配合,共同行动施计下药的`过程。
劝解 ___________ 喝酒 ___________ 争执 ___________ 夺瓢
4、这段文字是写施计的场面,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5、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名叫___________,其中挑酒的汉子是___________,抢酒的人叫赤发鬼___________(姓名),下药的便是___________ (绰号)吴用。
参考答案:
1、章回体 白话 小说《 水浒传 》“ 杨志押送金银担 ”
2、针对杨志怀疑贩枣人为歹人而言的
3、劝解→买酒喝酒→付钱争执→抢酒夺瓢→下药
4、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5、黄泥冈 白日鼠白胜(或白胜) 刘唐 智多星
篇5:鲁迅的性格阅读理解
关于鲁迅的性格阅读理解精选
①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和记者谈到鲁迅先生的性格,说:“他这肺病,本来在十年前,就已隐伏着了;医生劝他少生气,多静养;可是他的个性偏偏很强,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静养更没有这回事,所以病状就一天一天的加重起来。说到他的思想,起初可以说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很深,就是树立个人主义,希望超人的实现,可是最近又转变到虚无主义上去了。因此,他对一切事,仿佛都很悲观。……他的个性不但很强,而且多疑,旁人说一句话,他总要想一想,这话对于他是不是有不利的地方。他在上海住的地方很秘密,除了舍弟建人和内山书店的人知道以外,其余的人,都很难找到。”记者的笔录,也许有点走样,大致该和周先生所说相符合,以启明先生的博学多识,益以骨肉之亲,这些话该是十分中肯的。
②但由站得比较远一点的我看来,启明先生的话不无可以商量之处。
③ “为了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这样的人,古之人曾有过伯夷,孟子称之为“圣之清者也”。说个性很强只是“圣之清者”的特征,却不十分妥当。因为柳下惠式的“圣之和”,伊尹式的“圣之任”,孔丘式的“圣之时”,都非有很强的个性不可。个性不强,就变成乡愿式的“德之贼”,当然非启明先生所许与的。鲁迅先生生前,曾写信给我,说:
“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成仇的人,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这话 ,正如启明先生所说的相反;换句话说,鲁迅先生并不是伯夷式的人物,他若是伯夷式的人物,他也不会以上海的环境于他很适宜了。
④启明先生有点近于柳下惠式的“圣之和”,鲁迅先生则有点近于伊尹式的“圣之任”。孟子说伊尹将以道觉斯民,自任以天下之重,但一面又说: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鲁迅的性格》阅读答案《鲁迅的性格》阅读答案。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⑤这才是鲁迅先生人格的写照。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的分野正在于此,胡适先生爱以他的学问地位“待价而沽”,鲁迅先生则爱受穷困的磨折,并不曾改变过他的节操,至死还是“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见《遗嘱》)。
⑥说到鲁迅先生的对一切事都很悲观,也只说了一半。他的幼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壮年以后对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幻灭,无疑的'使他变成虚无主义者;这幻灭的影片,如《好的故事》所写的,的确够悲观了。但鲁迅先生在《自选集》的序文,已经提到他自己意识的转变,说:“我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又知道,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极其有限的。”他自悟:“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所以对于热情者们时常有同感,不断为热情者呐喊几声以助威。鲁迅先生在近十年间,努力克制个人主义的成份,要和为社会舍身的战士们的步骤相一致,或者应该这样说罢,他是渐渐远离了虚无主义,投入社会主义中去,对于革命事业的完成,并不和先前那样悲观了。
⑦启明先生也说鲁迅“多疑”,这倒是很有趣的。“多疑”和“非常透彻的观察事物”正是相反,既说他“多疑”,又说他“观察得非常透彻”,这两句话,不知怎样合得逻辑。以医病为例,断症既明,则开方自易,不必犹疑了。鲁迅先生有一回,说:“……有些更重目前之益,为了一点小利,而反噬横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只是现在却因为年纪渐大,精力就衰,世故也愈深,所以渐在回避了。”
⑧照这话看来,住址的秘密,想一想旁人所说的话是什么用意,只能说是“野兽”的生存本能的反应,难道定如羔羊的等着受宰割才算是“镇定不惑”吗?
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对于“多疑”二字的正面驳斥,已经一见不一见,他决不料死后还要蒙“多疑”二字的冤枉的。
⑩我和鲁迅先生间的交谊,自然不及启明先生之“亲”而且“切”。本不必“谬托知己”。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和启明先生所见的会有这么多的差距,倒是值得仔细吟味的。
(选自《鲁迅先生纪念文集(上册)》)
12.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周作人认为,鲁迅个性很强,很容易生气,而且多疑,他的思想起初深受 尼采的
影响,后来又转变到虚无主义上去了。
B. 在作者看来,鲁迅变成悲观的虚无主义者,是源于其幼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壮年
以后对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幻灭。
C. 从第⑦段“但我总如野兽一样……也不过呻吟几声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鲁迅隐
忍苟安、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鲁迅的性格》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D. 作者认为自己与周作人对鲁迅的看法“会有这么多的差距”,是因为他与鲁迅的情
谊,远不及周作人与鲁迅的骨肉之亲。
E. 本文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给作者的书信及其文章中的话,来剖析自己对鲁迅人格、个
性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13. 文章开头引述周作人在北平和记者的谈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
14. 在曹聚仁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本加以探析。(6分)
答:
篇6:鲁迅自传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鲁迅自传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理解。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月辞职”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是什么事件?作者为什么辞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语言文字的表达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第一层:(……被拒绝了。)写;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 层意“略”
2、说明,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意思对即可)
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认清了蒋某人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意思对即可)
4、简洁,感情含蓄深刻 。(意思对即可)
篇7:《鲁迅生活》阅读理解及答案
《鲁迅生活》阅读理解及答案
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回答问题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A、情绪B、感情C、激情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A、教育B、教诲C、拨亮火花D、为大众服务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A、夹铅笔B、免得误学生C、改正D、讲义错字多E、不拘小节的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A、早来晚走B、吃饭C、鲁迅请我吃饭D、津津有味E、小饭摊
4、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参考答案:
1、D
2、第一部分:开头……“抨击时弊”。第二部分:“那时先生上课……免得误了学生。”第三部分:“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点头。”
3、第一部分小标题是:拨亮火花;第二部分小标题是:“不拘小节的先生;第三部分小标题是:早来晚走。
4、本文通过三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5、本文是以事情的性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篇8:寂寞的鲁迅阅读理解答案
①当我们中的不少人在感叹文化沙漠日益蔓延的时候,出版家和赞助商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纠正着这种偏见。名人名著的一版再版,使文化走下神秘的祭坛,还原成地地道道的生活方式。稍微留心都能在市井间找到一本梁实秋、林语堂的小品,徐志摩、戴望舒的诗,郁达夫、王映霞的情书。看到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和名字,不觉油然想起那些勇者隐士才子佳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激动人心的年代。只是未见鲁迅。
②是鲁迅没有知名度吗?非也,且不说连中学生都能熟练背上几句野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单是一个阿Q式的悲剧人物就成就了今日众多的喜剧明星。放眼百年中国文坛,还没有谁敢说超过了鲁迅。是鲁迅著作不够丰富吗? 你只要在图书馆里翻阅一下《鲁迅全集》的书目,便会惊叹一个人怎么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写这样多的文章,从而对比出著作等身的说法又何其渺小。是鲁迅不值得重视吗?也未必,全中国人民似乎都记得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这句被反复强调的语录式的评价。
③能够使自己走向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条件,鲁迅自身都具备了。看来,被冷淡的缘由还得从深层次上去挖掘。思来想去,恍然大悟:的确,硬骨头的鲁迅还缺少点什么悠闲、散淡、随和、感性经验,抑或小家碧玉似的情调。他没有周作人的闲情,徐志摩诗意般的缠绵悱恻,郁达夫的温文尔雅,而这些恰恰以其感性十足的面目被今人心仪、景仰和摩娑。六十多年前鲁迅曾批评小品文雍容、漂亮、缜密,是抚慰麻痹人的`小摆设,如今他批评过的东西正是以附庸风雅的摆设使他濒临危机。是历史嘲弄鲁迅,还是鲁迅调侃历史?
④鲁迅的悲剧意义就在于,他首先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而存在。他摒弃感性,没有风花雪月供人消遣的生花妙笔,有的只有充满痛苦和悲吟的理性认识、灵魂拷问,是长歌当哭、痛定思痛的战斗精神,是能够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匕首投枪,这些都无法给他带来好运。如果说,几十年前鲁迅思想的超前性注定了他一世的孤独寂寞,那么,几十年后的世纪末,鲁迅同样难觅知音。他充满钟爱和期望的后世读者,股掌间玩弄着金钱物欲,追逐着轻松、自在、浪漫和潇洒,把文化作为烫金的标签随处张贴,(甲)已经远远不习惯阿Q孔乙己闰土们呆头呆脑的穷酸相,不习惯那个天寒地冻的大年夜里要了祥林嫂命的祝福声,以及涓生和子君充满伤逝意味的个性自由、婚姻解放,更不习惯他坚韧不拔的反封建呐喊,虽然时至今日封建意识还在以拉帮结派、关系、后门、腐化堕落等改头换面的形态侵蚀着现代肌体。在日益物化的感性社会里,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作为珍奇的装帧,被尘封在故纸堆中;作为实在的财富,却被悄无声息地遗忘了。
⑤有鉴于此,当学生不止一次地问我,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不能成为畅销书、流行色,我认认真真地告诉他们:(乙)鲁迅是伟大的,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不合时宜。
1.第①段中的文化沙漠比喻什么?(3分)
2.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3.划线句子(甲)中包括了鲁迅先生的哪几部作品?(4分)
4.怎样理解划线句子(乙)?(6分)
5.对本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已逐渐被人遗忘。
B.鲁迅充满钟爱和期望的后世读者中,因习惯于轻松、自在、闲适、浪漫的生活,同样难觅知音。
C.鲁迅是寂寞和孤独的。拜伦说过: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因此,孤独和寂寞的鲁迅是伟大的。
D.与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戴望舒、郁达夫的作品相比,鲁迅的文章时代色彩过于浓重,在今天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遗忘了。
E.被鲁迅批批评过的雍容、漂亮、缜密,抚慰麻痹人的小摆设似的小品文,逐渐占有了鲁迅文章在读者心中的位置。
参考答案:
1、答:第①段中的文化沙漠比喻:在日益物化的感性社会里,充斥着大量雍容、漂亮、缜密、无深刻思想、却以附庸风雅而大受欢迎的文章。
2、答: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以多句设问句,深刻提出中国文坛,无人能够超过鲁迅,同时思考鲁迅为何不被世人重视的缘由。
3、答:包含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故乡》、《祝福》、《伤逝》、《呐喊》。
4、答:几十年前鲁迅思想的超前性注定他的孤独寂寞,几十年后,仍难觅知音。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作为实在的财富,被人们悄无声息地遗忘了。但他伟大,作为被时代所遗忘的人物,他的精神却永存。
【鲁迅和水浒传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6.阅读理解试题
7.阅读理解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