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孔子犹江海阅读理解和答案

孔子犹江海阅读理解和答案

2022-11-10 10:53: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真的需要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孔子犹江海阅读理解和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孔子犹江海阅读理解和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犹江海阅读理解和答案

篇1:孔子犹江海阅读理解和答案

孔子犹江海阅读理解和答案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说:同悦。④终业:完成学业。

【译文】

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子犹江海2.赐不能识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赐则奚足以识之?

三、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2.疑问代词何作宾语:

四、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参考答案】

一、

1.如,像

2.了解

二、

1.先生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

2.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

三、

1.善哉,子贡之言也!

2.孔子为人何如?

四、C

篇2:孔子犹江海的原文

1 、赵简子:原为晋国大夫,韩、魏、赵三家分晋后,为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2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3 、说:同“悦”,高兴。

4 、终业:完成学业。

5 、去:离开

6 、识:了解。

7 、赐:我,指子贡。

8 、譬:好像,犹如。

9 、犹:好像。

10、奚:怎么。

11、事:侍奉。

12、识:了解。

13、足:满足。

篇3:孔子犹江海的原文

孔子被喻为圣人,无所不知;道德高深. 因此,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就如同江海一样高深、博大。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这说明了孔子:无所不知、道德高深,不是一般人可以看透他的。

篇4:孔子犹江海的原文

“善哉,子贡之言也!” 的意思是“子贡的话好啊!” “言”是主语,“善”是谓语,谓语应放在主语的后面,现在放在句首了,所以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孔子为人何如?”应是“孔子为人如何?”的顺序,“何”是“如”这个介词所带的`宾语,“何”是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要前置,这是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篇5:孔子犹江海文言文翻译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⑨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⑤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⑥’,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⑦江海也,赐则奚⑧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

1 、赵简子:原为晋国大夫,韩、魏、赵三家分晋后,为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2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3 、说:同“悦”,高兴。   4 、终业:完成学业。   5 、去:离开   6 、识:了解。   7 、赐:我,指子贡。   8 、譬:好像,犹如。   9 、犹:好像。   10、奚:怎么。   11、事:跟随。   句型:   “善哉,子贡之言也!” 的意思是“子贡的话好啊!” “言”是主语,“善”是谓语,谓语应放在主语的.后面,现在放在句首了,所以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孔子为人何如?”应是“孔子为人如何?”的顺序,“何”是“如”这个介词所带的宾语,“何”是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要前置,这是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本段道理:

孔子被喻为圣人,无所不知;道德高深. 因此,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就如同江海一样高深、博大。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这说明了孔子:无所不知、道德高深,不是一般人可以看透他的。

译文:

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了,说:“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孔子),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就停下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篇6:孔子游春阅读理解答案

①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②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_a_。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_b_,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_c_,温暖的阳光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_d_

③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道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④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⑤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⑥看水?弟子们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老师。

⑦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

⑧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A]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⑨弟子听了老师的一翻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B]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⑩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11)过了一会儿,弟子们陆续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只有颜回和子路在陪伴着老师。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

(12)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13)[C]的颜回经过[D],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14)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15)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16)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E],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F]起来。

(17)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阅读题:

1.阅读第②段,联系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在下列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_

2.阅读第③○1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选择适当的成语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要填序号)

①手舞足蹈 ②司空见惯 ③深思熟虑

④洗耳恭听 ⑤温文尔雅 ⑥意味深长

[A]___ [B]___ [C]___

[D]___ [E]___ [F]___

3.阅读第⑧自然段,简要概括水有哪些品质?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参考答案:

1.a.伴奏 b.胸怀 c.长发 d.面庞

2.[A]⑥[B]②[C]⑤[D]③[E]④[F]①

3.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4.结合短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不唯一。

篇7:孔子相卫阅读理解答案

孔子相卫,弟子予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日: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日: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③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④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 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④僦(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2分)

(1)及狱决罪定( ) (2)非私臣而然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

译文:

(2)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译文:

3.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法官子皋?(3分)

答:

4.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2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 (1)狱:案件 (2)私:偏袒,偏爱

2、(3分) (1)有一个向卫君讲孔子坏话的`人。(1分,语序不当者不得分)

(2)这就是我欣慰并感激您的原因。(所以:的原因,德:感激。每字1分)

3、(3分) (1)自己确实有罪,应该受到处罚。

(2)子皋在断案时,反复对照法令,想找出轻判的理由。

(3)依法处罚了犯人之后,子皋又显出不安和同情的神色。

4、(2分) (1)不偏袒,不严苛,依法惩处。

(2)对被惩处者予以应有的人文关怀。

篇8:《治国犹栽树》阅读答案

《治国犹栽树》阅读答案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征求不已 ②兼东征西讨

③遂致灭亡 ④惟欲清净

17.翻译句子(注意关键字词)(3分)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译文:

18.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参考答案:

16.①停止;②向东;③于是,就;④仅,只 (共4分,各1分)

17.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3分)

18.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2分,有安居乐业即得分)

篇9:治国犹栽树阅读答案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4分)

(1)炀帝意犹不足( ) (2)遂致灭亡( )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竟然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B.终于使得徭役不兴起,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贫乐道。

C.居然使得徭役不兴起,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贫乐道。

D.于是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小题3】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小题4】从文中看,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个 、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1)满足(2)导致(招引)(引来)

【小题2】 D

【小题3】)百姓不堪

【小题4】 勤恳治国、以民为本(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足”在文言文中是多义字,根据语境,结合上下文,应译为“满足”。“致”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即“导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另外根据上下文语境去推断,也是不错的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遂” “安乐”。“遂”根据语境推断,在句中应译为“于是”,“安乐”是安居乐业的意思。把这几个字词的意思连缀起来,故应选择D。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用原文回答”是审题的要点,在原文中从前向后寻找,关键语句是“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由此可知,“遂致灭亡”之前的语句就是答案,即“百姓不堪”。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

点评: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抓住里面切题的信息,用简洁的语句做答。当然要求用原文中的词语、句子的,一定要用原文语句(词语)回答。

【小题4】试题分析:“哪些优秀品质”是审题的要点,寻找范围是正确答题的保障,答案应在选文后半部分寻找,即“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根据这些语句,我们可知,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君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侧面描写等加以推断。

篇10:治国犹栽树阅读答案

阮郎归 梅词

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1.“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分)

或:“春”运用借代的手法,作者借“春”代指梅花。(2分)既写出梅花热烈绽放的景象,又暗示着春天的来到,为下面写春风入西邻进行铺垫。(2分)

(解答这类题:①解释“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 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2分)

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2分) 她整日闭门不出,也没有心绪打扮自己;看到梅花盛开,想折寄远行之人,却因日暮而不能。(2分)

(解答这类题:先总写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诗词鉴赏】此词上片首句直接典用林和靖诗句来描写梅花的美妙和幽香;次句有“白玉堂前一树梅”的影子,间接点破首句的幽香来自梅花;“东风”即“春风”,此句的“西邻”和下句的“儿家”相对,意指西邻春风得意,而自己却门扉紧掩,暗含春风撩动春愁之意。

下片开头三句既是写梅更是写人,到此人梅一体、物我不分,尤其以“香腮粉未匀”来凸显思妇盼

郎不归而不事梳妆、无心打扮的落寞心情。“折梅寄相思”古已有之,但词中思妇却因“日暮云重”而无从遥寄。

此词的高妙之处不在以梅花喻闺中少妇,而在又以闺中少妇的处境、思绪来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惆怅心情和抱负难施的种种遗恨,同时也寄托了渴望被理解的心愿。

【孔子犹江海阅读理解和答案】相关文章:

1.《醉翁亭记》阅读理解和答案

2.六级阅读理解模拟题和答案

3.快和慢阅读理解答案

4.《马说》阅读理解和答案

5.父亲,树林和鸟阅读理解答案

6.联想与审美阅读理解和答案

7.我们大杂院里阅读理解和答案

8.我的母亲阅读理解和答案

9.扶风人马钧阅读理解和答案

10.太阳和霓虹灯阅读理解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孔子犹江海阅读理解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