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答案
“原声大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篇1: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答案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篇2: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答案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 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⑵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尧曰》)
答案
8.D(3分)
9.C(3分)
10.(8分)
⑴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
⑵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
11.(5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2.(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篇3: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 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⑵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尧曰》)
参考答案:
8.D(3分) 9.C(3分)
10.(8分)
⑴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
⑵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
11.(5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2.(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篇4:《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
《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这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遂 遂: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文言实词最好根据上下文,代入原文解读。D.应为“编撰”。此句写金履祥编撰《通鉴前编》的情况,因此“镌刻”的解释不当。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四个对照句分别出自高中教材《师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用代入法判定每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C且:连词,并且。A.其:代词,这些/代词,他。B.以:介词,凭借/介词,用,拿。D.之:代词,这些,指何基、王柏的品性/助词,的。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10.(8分)(1)(他)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定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翻译一定要直译为主,要有得分点意识,即抓住句子中的通假字、活用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点。得分点:(1)俨然:严肃庄重的样子;物接: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和怿:和乐喜悦。(2)训释:注释,解释;裁正:裁定、订正;发:阐发。
11.(5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题目要求从“为学”与“为人”两个层面回答。第①④段集中写金履祥“为学”,关键字词有“敏睿”“益自策励”“讲贯益密,造诣益邃”“谆切无倦”“不足以传信”“多儒先所未发”等。他的“为人”集中在第③⑤段,关键字词有“尤笃于分义”“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等。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源兰溪人。幼年时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给他讲了书文,就能够背诵下来。长大以后,自己更加勤勉励志。到了壮年,倾慕周敦颐、二程的的学问,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而黄榦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这以后(履祥)对学问的研习更加精深,造诣也更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履祥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意愿。但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也不忍心很快忘掉这个救世之心。时逢襄樊的军队日益告急,宋朝官兵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履祥因此进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蓟,那麽圈困襄樊的(敌人的)部队,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围。而且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据实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由的海道,对照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几乎没有丝毫差异,于是后人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起用(履祥),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江山易主,各地盗贼兴起,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平时独自居住,整天端庄肃穆;若是待人接物,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训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负责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义气。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事,母子二人分别惩罚给他人作奴隶,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履祥不惜竭尽家产设法解救,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母子团聚;后来那位儿子成为显贵,履祥始终不自己说出此事,相间(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文正公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不同,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以《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辑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用来订正它的含义,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没有阐发的。
当初,履祥见到了王柏,首先询问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前辈儒家的话:局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确立自己的本性,志是立于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践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内在,这是治学的基本方法。等到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分清了天理和人欲,应当从今天开始(实行)。”会之,就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议的人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纯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得到二人(的传授),而且兼收并蓄充实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他)大德年中去世。元统初年,同乡吴师道当上了国子博士,传书给(家乡的)学官,在乡学中祭祀祠履。到了至正年间,赐(履祥)谥号为文安。
篇5:《元史·王约传》阅读答案
《元史·王约传》阅读答案
王约字彦博。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王磐荐为从事,既而辟掾中书,除礼部主事。二十四年,拜监察御史。时丞相桑哥衔参政郭佑为中丞时奏诛右丞卢世荣等,故诬以他罪,约上章直佑冤。按治成都盐运使王鼎不法,罢官除名。出赈河间饥民,均覈有方,全活甚众。奉诏赈京畿东道饥民,条疏京东利病十事,请发米续赈之,中书①用其言,民获以苏。寻以浙民于行省、南台互讼不决,命约讯之。约至杭,二十日而理。
大德十一年,仁宗至自怀州,以安西王与左丞相潜谋为变,命刑曹按责其状。约曰:“在法,谋逆不必搒掠,竟当伏诛。”监察御史言通州仓米三万石,因雨而湿。约谓必积气所蒸,验且堪用,释守者罪。京民王氏,仕江南而殁,有遗腹子,其女育之,年十六,乃诉其姊匿赀若干,有司责之急。约视其牍曰:“无父之子,育之成人,且不绝王氏祀,姊之恩居多。诚利其赀,宁育之至今日耶!”改前议而斥之。柴氏初无子,命张氏子后,既得己子,张出为僧,柴之子又殁.僧乃讼家产,诏约诘之。约问曰:“汝出家,既分承汝师衣钵,又何为得柴氏业乎?”僧不能答,遂归柴氏应后者。至大二年正月,上武宗尊号,及册皇后,凡典礼仪注,约悉总之如制。仁宗以诸事循轨,大喜,面赐犀带,力辞;又赐江南所取书籍,亦辞。一日,仁宗西园观角抵戏,有旨取缯帛赐之。约入,遥见问曰:“汝何为来?”仁宗遽止之。又欲观徘戏②,事已集而约至,即命罢去,其见敬礼如此。延祐二年,命约巡行燕南山东道。约至卫辉,有殴母置狱者,其母泣诉,言老妾惟此一息,死则一门绝矣。约原其情,杖一百而遣之。天历元年,文宗践祚,约入贺,赐宴大明殿,帝劳问甚欢。至顺四年二月己酉卒,年八十二。
(节选自《元史·王约传》,有删改)
【注】①中书:中书省,元代的最高行政机构。②俳戏:古代的乐舞谐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丞相桑哥衔参政郭佑 衔:怀恨
B.命约讯之 讯:审理
C.释守者罪 释:宽免
D.约原其情 原:原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约判案公道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约上章直佑冤
②约至杭,二十日而理
③约谓必积气所蒸
④改前议而斥之
⑤遂归柴氏应后者
⑥杖一百而遣之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约恪尽职守,措施方法得当。他在外救济河间饥民时,分发救济物品公平合理,调查灾情得法,使很多人得以保全了性命。
B.王约敢于直言,主张依法惩恶。成都盐运使王鼎违法,王约建议革职除名;安西王企图叛乱,王约认为不必审问,按律当斩。
C.王约遵章守制,做事绝不逾轨。无论是上武宗皇帝的尊号,还是册封皇后,凡是有关典礼的仪式,王约都按照典制负责总定。
D.王约谦抑自持,多次拒受赐赠。仁宗因为王约所办的各种事务都遵循法规制度,很高兴,曾面赐犀带和图书,都被他辞谢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条疏京东利病十事,请发米续赈之,中书用其言,民获以苏。(5分)
(2)又欲观俳戏,事已集而约至,即命罢去,其见敬礼如此。(5分)
参考答案
4:D 原:推究、根据。
5:D ①是向皇帝上奏章替人申冤;②只表明王约办事果断,效率高;③是对原因的推断。
6:B “按治成都盐运使王鼎不法,罢官除名”意思是王约查办了王鼎的不法之事将其罢官除名,而不是建议查处。
7:(1)(他)分条上奏章论述了京东地区的十件利弊之事,请求调运粮米继续救济他们,中书省采纳了他的建议,百姓们获得了再生。(关键词:“疏”、“用”、“苏”各1分,大意2分)
(2)又有一次仁宗想看俳戏,诸事都已准备就绪而王约来到,立即命令取消娱乐,他被仁宗尊敬和礼遇就到这种程度。(关键词:“集”、“罢去”、“见”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王约,字彦博。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王磐荐举他任从事,不久又被征用为中书省掾,授任礼部主事。二十四年,拜监察御史。当时任丞相的桑哥对参政郭佑在任中丞时(曾经)奏请诛杀右丞卢世荣等人之事怀恨在心,所以诬陷他犯有其他的罪过,王约上奏章为郭佑申明冤屈。他查办了成都盐运使王鼎的不法之事,将其罢官除名。在外救济河间饥民,分发救济物品均匀公平合理,调查灾情得法,使很多人保全了性命。奉诏到京畿东道救济饥民,(他)分条上奏章论述了京东地区的十件利弊之事,请求调运粮米继续救济他们,中书省采纳了他的建议,百姓们获得了再生。不久因浙民告状,行省、南台(意见不同,)相互诉讼,难以定案,命王约负责审理。王约到杭州,只用了二十天就理清了此案。
大德十一年,仁宗自怀州(到京师),因安西王与左丞相阴谋叛乱,命令刑部审查惩治他们的罪行。王约说:“按照法令的规定,犯有谋逆之罪的人不必施刑追问口供,可以直接处死。”监察御史上奏说通州仓库中的三万石大米,因漏雨而受潮。王约认为这一定是仓米在长期积存中被湿气蒸潮的结果,经过检验,这些受潮的仓米还能够食用,于是就免除了管库官吏的罪。有一位姓王的京城人。在江南任职时去世,留下一个遗腹子,由他的女儿抚养。这个遗腹子十六岁时,就上告他姐姐隐匿了若干家产,有关部门限令其姐在短期内交出这笔财产。王约看了案牍之后说:“把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养育成人,并且使王氏没有断绝子嗣,他姐姐对他有很多的恩泽。假使其姐果然要吞占家产,难道还会把他抚养到现在吗!”改变了以前的判决而申斥了这个诬告其姐的人。有一位姓柴的人起初因没有子嗣,过继张姓的孩子为自己的子嗣,后来姓柴的人生了儿子,姓张的'养子就出家为僧了,但柴氏的亲子又夭折了,那个出家为僧的养子就上诉要求继承柴氏的家产,皇帝下诏令王约审理此案。王约责问说:“你已出家为僧人.就应该继承你师父的衣钵,又为何来要求继承柴氏的产业呢?”那个僧人无话可答,于是将柴氏家产判归柴氏族中应该继承的人。至大二年正月,上武宗皇帝的尊号,以及册封皇后,凡是有关典礼的仪式,都是由王约按照典制负责总定。仁宗因为他所办的各种事务都能遵循法规,非常高兴,曾当面赐给王约犀带,他坚决辞谢;又赐给他从江南所搜集来的图书,他也拒绝。一天,仁宗在西园观看角抵戏,有旨取缯帛等物赏赐给演戏的人。王约入园,远远看见去取赏赐的人,便问道:“你来做什么?”于是仁宗立刻取消了赏赐。又有一次仁宗想看俳戏,诸事都已准备就绪而王约来到,立即命令取消娱乐,他被仁宗尊敬和礼遇就到这种程度。延祐二年,命令王约巡行燕南山东道。王约到达卫辉,有一个人因殴打自己的母亲而被逮捕拘押,他的母亲流着眼泪来为他讲情,诉说老妾只有这一个儿子,若被处死则一门绝嗣。王约根据她的爱子之情,打了他一百杖就释放了他。天历元年,文宗登帝位,王约入宫朝贺,皇帝在大明殿赐宴,非常高兴地慰劳问候他。至顺四年二月己酉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篇6:《元史崔斌传》阅读答案
崔斌,字仲文,马邑人。性警敏,多智虑,魁岸雄伟,善骑射,尤攻文学,而达政术。世祖在潜邸召见,应对称旨,命佐卜怜吉带,将游骑戍淮南。斌负才略,卜怜吉带甚敬礼之。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入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除斌左右司郎中。每论事帝前,群言终日不决者,斌以数言决之。进见,必与近臣偕,其所献替,虽密近之臣,有不得与闻者,以此人多忌之。会阿合马立制国用使司,专总财赋,一以掊克为事,斌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于帝前屡斥其奸恶。至元四年,出守东平。五年,大兵南征,道寿张。卒有撤民席者,投其赤子于地以死,诉于斌。斌驰谓主将曰:“未至敌境,而先杀吾民,国有常刑,汝亦当坐。”于是下其卒于狱,自是莫敢犯。十年,诏丞相伯颜总兵南征,改行省为河南宣慰司,加中奉大夫,赐金虎符。十月,围潭州,斌攻西北铁坝。挟盾先登。诸将怒其抗敌持久,咸欲屠之。斌喻以兴师本意,诸将曰:“编民当如公说,敌兵必诛之。”斌曰:“彼各为其主耳,宜旌之,以劝未附者,且杀降不祥。”诸将乃止。捷闻,帝嘉之,进资善大夫、行中书省左丞,潭人德之,为立生祠。十五年秋,被召入觐。时阿合马擅权日甚,廷臣莫敢谁何。斌从帝至察罕脑儿。帝问江南各省抚治如何。斌对以治安之道在得人,今所用多非其人,因极言阿合马奸蠹。帝乃令御史大夫相威、枢密副使孛罗按问之,汰其冗员,黜其亲党,检核其不法,罢天下转运司,海内无不称快。阿合马虑其害已,捃摭其细事,因诬构以罪,竞为所害。年五十六。至大初,追封郑国公,谥忠毅。
篇7:《元史崔斌传》阅读答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入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B.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人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C.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入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D.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人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国用使,宋时官名,以宰相兼充,总管财政。元朝至元三年正月,设立制国用使司,阿合马以平章政事的身份兼任制国用使司的事务。
B.至元,是中国元朝第一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取《易经》“至哉坤元”之意。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
C.“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一般是官员。西汉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为其立社,号栾公社,此为立生祠之始。
D.入觐,指诸侯于春季入朝进见天子。如《诗·大雅》:“韩侯入觐。”后亦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斌为人机敏多智,文武双全。元世祖还没有登基时,崔斌就被召见过,应答称意。受到卜怜吉带的敬重和安童的举荐。
B.崔斌果敢决断,口风甚严。常决断群臣为难之事;每次进见皇帝,虽然与近臣一道,但他对皇帝劝善改过的意见,即使最亲近的侍臣也不得而知,因此常遭忌恨。
C.崔斌正直敢言,不畏权势。他多次在元世祖面前痛斥阿合马借设立制国用使的职位搜刮民财,盗窃国库的罪行,揭发阿合马的奸诈,最终为阿合马所害。
D.崔斌严明军纪,爱护百姓。其任东平府太守时,接到百姓投诉,驱马飞奔找到主将为百姓申冤并机智成功地劝阻了元军诸将对当地军民的大屠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五年,大兵南征,道寿张。卒有撤民席者,投其赤子于地以死,诉于斌。
(2)彼各为其主耳,宜旌之,以劝未附者,且杀降不祥。
参考答案
10.C(“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中“安童”是“命”的宾语、“举”的主语,亦即兼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D两项。“入见”意是“崔斌进入朝廷拜见世祖”、“敷陈时政得失”意是“陈述他对当时政治得失的意见”,前后两句为“承接关系”,须断开,排除B项。)
11.D(应为秋季入朝见天子,根据原文“十五年秋”可推知。)
12.D(D项“机智成功地劝阻了元军诸将对当地军民的大屠杀”不是崔斌“任东平府太守”期间,应是“崔斌任中奉大夫”时。)
13.(1)至元五年,大军南征,路过寿张。有一个撤毁百姓卧席的士兵,将初生婴儿丢在地上致死,百姓向崔斌投诉。(5分,得分点:道、“卒有撤民席者”定语后置的句式、“诉于斌”状语后置倒装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他们也是为自己的主人罢了,(现在投降了),应表彰他们,以便劝降那些尚未归附的人,况且杀死投降的.人也是不吉利的事。(5分,得分点:旌、以、降,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崔斌字仲文,马邑人。机敏多智,体格高大强壮有力,善于骑射,对于文学深有造诣,能晓政治。世祖还没有登基皇位时,崔斌就被召见过,应答称意。世祖命他辅助卜怜吉带率领游骑戍守淮南。斌颇有才略,卜怜吉带甚是敬重他。
世祖曾命安童举荐一个懂政治的汉人,安童推举了崔斌。崔斌入见世祖,陈述他对当时政治得失的意见,绝大部分符合世祖的心意。当时,世祖锐意图治,斌敢于直言,是非分明,也没有什么避讳的。崔斌被任命为左右司郎中。朝臣们每次在帝面前论事,议论终日,最后没有决断的,崔斌用几句话就决断了。每次进见皇帝,必与近臣一道,其对皇帝劝善改过的意见,即使最亲近的侍臣也不得而知,因此人们多忌恨他。正值阿合马设立制国用使,专管财政,全以搜刮民财为目的。斌说:“与其有搜括百姓之臣,不如有盗窃国库之臣。”多次在世祖面前斥责阿合马的奸恶。
至元四年,出京去任东平府太守。五年,大军南征,路过寿张。有一个撤毁百姓卧席的兵卒,将初生婴儿丢在地上致死,百姓投诉给崔斌。崔斌驱马飞奔去对主将说:“还未到敌境便杀自己的百姓,国有刑法在,你也要问罪。”于是将该卒下狱,从此以后再无人敢侵犯百姓。
至元十年,诏令丞相伯颜统领大军南征宋朝,改行省为河南宣慰司,任崔斌为宣慰使,加中奉大夫,赐金虎符。十年十月,元军围攻潭州,崔斌带兵进攻西北铁坝,持盾率先登上城楼,攻占铁坝。诸将忿恨潭州军民持久抵抗,要把他们都杀掉。崔斌耐心向他们讲明兴师南伐的本意,不是杀人,而是取得土地和民众。诸将还要求:“百姓按照您所说不杀,敌兵则必全诛。”崔斌又劝道:“他们也是为自己的朝廷罢了,现在投降了,应表彰他们,以便劝降那些尚未归附的人,况且杀死投降的人也是不吉利的事。”诸将又听了他的劝告。报捷传到朝廷,世祖嘉奖他,进升崔斌为资善大夫、代理中书省左丞。潭州人感激他,为他立生祠祝福。
至元十五年秋天,崔斌被召入朝。当时阿合马执政,专横跋扈,朝廷大臣没有谁敢于违抗。崔斌随世祖至察罕脑儿,世祖问他江南各省抚治情形,崔斌拿“社会安定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而今所用之人多不称职”来回答,接着便揭发阿合马的奸诈作为。帝于是下令御史大夫相威、枢密副使孛罗去调查处理,裁撤多余又不称职的官员,清除阿合马的亲信党羽,核查其不法行为,撤销天下转运司。这些都得到人民的普遍称赞。阿合马怕崔斌再有对自己不利的言行,搜集了崔斌的一些小事,趁机按犯罪诬陷他,最终崔斌被害死。年仅五十六岁。至大初年被追封为郑国公,谥号忠毅。
篇8:元史·许衡传阅读答案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为主题写一句公益广告宣传语。(不超过20字) (3分)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和评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为人之道。不超过100字。(5分)
参考答案:
20.(1)答:示例1:拿的是东西,失的是人格。
示例2: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示例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答:“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就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篇9:元史·许衡传阅读答案
元史许衡传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危:高处B.家贫躬耕躬:亲自
C.人有所遗遗:馈赠D.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除:授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3分)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B.②③⑥C.②③⑤D.③⑤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
(2)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5分)
参考答案
1.A(应释为端正)
2.B(①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④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⑤句是说皇帝答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3.D(根据文意,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
4.(1)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
(2)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睁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
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为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祭痛哭祭拜。
篇10:元史·许衡传阅读答案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为主题写一句公益广告宣传语。(不超过20字)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评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为人之道。(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例一)拿的是东西,失的是人格。
(示例二)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示例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就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0.颜真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