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否定词与疑问词的艺术特色
“Bonni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李清照词中否定词与疑问词的艺术特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李清照词中否定词与疑问词的艺术特色,供大家参考。
篇1:李清照词中否定词与疑问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中否定词与疑问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词人,其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却非同一般。简单明了的口语化语言使李清照词作备受历代文人的称赞并传诵至今。
李清照词作不同于宋代其他女性词人,尤其是她独特的语言。宋赵彦卫云其“小词多脍炙人口”{1}。其词中的语言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词中否定词、疑问词的用词习惯更是增添了李清照词语言多样化的色彩,本文将一一分析李清照这些多样化的语言特色。
一、李清照词中否定词的“多面”展现
现存李清照五十余阕词中,有约三十四首词中一处或多处运用到否定词,可见李清照用否定词之频繁。词中运用的否定词包括否定副词(不、莫、未、非等)和否定动词(如:无),这些否定词在词人词中的运用都有不同的展现。
(一)一切“否”语皆“豪”语
一个人若要对某种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通常会用到否定词来判断是非。李清照词中即有用否定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的。如《多丽》(小楼寒)“也不似贵妃醉酒,也不似孙寿愁眉”,词人此词是咏白菊而作,词人认为以此二句来形容白菊的形态、色泽并不合适,且也没有新奇之处,“莫将比拟未新奇”,则认为“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而后又认为白菊“清芬蕴藉,不减荼蘼”。两处“不似”、一处“莫将”、一处“不减”,词人词中否定词的多次出现,正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足见词人是一位很有主见的女性词人。一般而言,古来女子不如男子有主见,而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其实词人词中否定词的运用不单单能见出词人是一位很有主见的人,从深层次的角度看是词人豪爽、直率“倜傥有丈夫气”的性格的体现。如《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多丽》(小楼寒)“莫将比拟未新奇”、《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不怕风狂雨骤”、《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念奴娇》(萧条庭院)“不许愁人不起”、《永遇乐》(落日熔金)“不如向廉儿底下”、《人娇》(玉瘦香浓)“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莫辞醉”、《庆清朝慢》(禁握低张)“拼了尽烛,不管黄昏”、《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未必明朝风不起”。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中写词人忆当年的美好光景,其言道“不怕风狂雨骤”。历来女子给世人的印象皆是柔柔弱弱,不堪风雨的,而词人却“不怕”,并又言“恰才称,煮酒残花”,词人豪气、直爽的情态跃然纸上。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尾两句“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有一种今宵有酒今宵醉的豪迈情怀,之所以能有这种情怀,实则得力于词人两句词中否定词的运用。“不如”是何其的干脆、直接,无任何扭捏之感,“莫负”又是很直接地表明了词人的态度。二词实为“否”语,其实皆为“豪”语。
《庆清朝慢》(禁握低张)与《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虽一为写咏芍药之花,一为写闺中愁绪,但二词却表达了同样的情怀。《庆清朝慢》(禁握低张)词尾句“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亦有一种大丈夫的豪气。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开头直言不能因杯之深、酒之浓而辞饮(许,这里为辞酒意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直接出自一个妇人之口,实属难得。其他词中如“莫直待……”“莫将……”“莫辞醉……”“不许……”“未必……”等否定词皆可看出词人豪爽、直接、不做作、独立的个性。这也难怪前人谓其词“倜傥有大丈夫”{2}。
(二)以此“否”窥彼“真”
否定词中除表现词人豪爽的男子个性以外,也能表现出词人含蓄的一面。否定词在诗词中的运用,往往都会带有一些虚幻神秘的色彩。它有时可能是真正否定掉一些东西,但如果你能细细品味诗词前后的语境,便会发现,有时候否定词在诗词中的运用则是借否定的语言隐约而又含蓄地表达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即以此“否”窥彼“真”。李清照词中共有十四首词是否定词在这一方面的展现。分别是《多丽》(小楼寒)“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征鞍不见邯郸路”、《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不知蕴藉几多看”“闷损阑干愁不倚”、《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此情无计可消除”、《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不似旧家时”、《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行香子》(草际鸣蛩)“不相逢”、《满庭芳》(小阁藏春)“不耐风揉”、《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一春鱼鸟无消息”“无一语对芳尊”、《蝶恋花》(暖雨晴凤初破冻)“独抱浓愁无好梦”、《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如今老去无成”、《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如今也不成怀抱”、《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梦远不成归”。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如今也不成怀抱”,此句前面是词人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当年,曾胜赏,煮酒残花”,一切都是随着自己的个性而来,但如今却“不成怀抱”,最后则发出感慨“得似旧时那”,还能像以前那样吗?不成怀抱是事实,但这并非是词人想要的结果。词人先将当年美好的时光写入词中,而后又谈“如今”,“如今不成怀抱”。前后不同所形成的对比正是为了表达词人内心真正的情感。词人希望能像以前一样潇洒自在地生活着,到如今不是“不成怀抱”,而应是有所“怀抱“。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词写春已至,而词人却整日深居庭院,将自己关在屋中,无心出门欣赏。因为彼时自己因国家的**而客居江南,于是发出“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的感慨。从这一声感慨,再联系上下词境可知,“老去无成”是一种无奈。这一声感叹和这一种无奈恰好暗示出了词人内心真实的情感。词人虽为一女子,志向却不逊于男儿。希望自己老有所成,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从李清照的诗《乌江》就可以看出来,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何等的霸气与胸怀才能说出这般话语。{3}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中词人夜来沉醉而睡。此时词人正居于江南,对家乡甚是思念。伴着酒意而睡的词人,正梦到自己将要归乡,可此时却“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词人久居江南,对家乡甚是思念,如何减轻思念的痛苦?或许现实中不能实现,于梦中总是可以的吧。然“梦远不成归”这一“不成归”与词人思乡念归的急切心情又形成了反差。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写词人买了花精心打扮自己,想要博得丈夫的赏识,但同时又害怕自己的妆扮比不过花的美丽。因而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怕”“不如”二字流露出词人内心的担忧。词人内心真正想要的是能获得丈夫的夸赞,并希望从夫君口中得出“奴面如花面一样美丽”,抑或是“奴面较之花面更胜几分”的赏识。
词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与词人词中所道之言相反,词人借否定词隐藏住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其他如“无好梦”“无消息”“无一语”“不耐”“莫便”“不见”“不倚”“无计”等皆是表达与词本身相反的情怀,这是一种反差,这种反差增强了诗词作品的意味,值得细细体会。
二、李清照词中的疑问句及其表达功能
李清照词中有大量的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如谁,何、几、怎、多少等)、疑问副词(如岂、何必等)。这些疑问词在词中的出现就构成了大量的疑问句。李清照词中的疑问句句式多样,语气亦灵活多变且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
(一)句式结构
李清照词中疑问句中的句式有一问一答式、起问式、触物发问式、倒装式和原由式。
1.一问一答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怨王孙》)
袅袅婷婷何样似?一缕轻云。(《浪淘沙》)
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轻话,最好留连处。(《青玉案》)
2.起问式
(1)单句起问式
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
窗前谁种芭蕉树?(《添字丑奴儿》)
一年春事都来几?(《青玉案》)
(2)连续数句起问式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永遇乐》)
3.触物发问式
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
(《蝶恋花》)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孤雁儿》)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念奴娇》)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怨王孙》)
4.倒装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5.原由式
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怨王孙》)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
(二)语气变化
1.反问语气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
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庆清朝慢》)
2.感叹语气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三)表达功能
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说过:“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他创造的诗句并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种什么事情,而是想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去谈论这种事情。”{4}李清照词中多样的疑问句式就是李清照词的特殊表达方式。
1.先声夺人,引起下文
词和诗一样,开头都非常的重要。一个特别的开头,在全词或全诗中会有着不一样的作用。李清照词中起句式的问句,就是一个特别开头。如《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以问句开头,先声夺人,让人不由得想往下阅读,如此便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而后的内容就以“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渐分明”“春归”“人老”等物象来烘托自己悲凉的处境,以回应开篇所问即庭院究竟有多深沉。结构浑成,颇有意蕴。又如《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亦以问句开头,而后的内容皆是围绕这棵芭蕉树展开。此起句式问句不仅仅是引起下文,可以说是统领全词。因有芭蕉才会有雨打芭蕉之声,又因又雨打芭蕉之声才会使词人产生乡愁。所以说李清照起句式以问句的形式开头,有抓人眼球,继而引起下文的表达效果。
2.留下空白,无限遐想
李清照词中触物发问的疑问句,是词人因眼前景象而发出的`疑问,读者在词人问出以后,也会不由得跟着词人词中提供的那些景象而展开自己的想象。而词人发问以后也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样也就留下了空白,这空白就会留与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如《孤雁儿》“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词人因听笛声,因见梅花绽放而发出“多少春情意”的疑问。读者读至此就会随着词中的景象,一同陷入疑问中去,读者就会因为词人这一问展开想象,自问自答,试着体会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并想着能否为这一问找到答案。如此一来,这样的问句就留有韵味,因为它让读者忍不住想找到答案,存在一个意境和情感的交流的空间,从而产生一种共鸣。
3.加深强调,表情达意
李清照词中反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的疑问句就有强调反问的作用。如反问语气的“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庆清朝慢》)这是一首咏芍药的词,这一反问语气的疑问句便是强调无人可继芍药之芳尘。又如感叹语气中的“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此首是咏桂花的词,此句是对“骚人”当年未有一字咏桂花的不满,这一感叹语气的发问便是强调自己的这种不满,更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桂花是值得一咏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李清照词中的疑问句的句式是多样性的,且都有着不同的表达功能。然无论这些疑问句有何种表达功能,都是词人借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怀。孙绍振先生就曾指出过:“用疑问句能把处于宁静的客观世界中主观心灵的轻微的震颤表现得细致。这样就使本来不是直接抒发的诗句带上更浓郁的抒情的超越性色彩。”
三、结语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的称赞亦不足为奇。否定词和疑问词在其词中的运用恰到好处。词人不同于其他人之处正在于她不刻意求工,只是简单地用否定词和疑问句便使其词辞约而旨丰,赋有深意。无论是其简单明了的语言,还是独创性语言都使后来词人望其项背,难以企及!
篇2: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其特点:
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四、讲求韵律美。
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夏承秦曾举其《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张端义《贵耳集》称赏“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曰:…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人化。以是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
李清照,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但是金兵入侵之后,生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所以前期写的词比较清新悠闲,后期的词就显出个一个女词人的多愁善感。对身世的感叹,对中原的怀念。因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生活经历,所以她的词在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是都饱含了李清照的真情实感。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浅谈一下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一、直率大胆与委婉含蓄的抒情艺术
在抒情方式方面,直接抒情是李清照词抒情方式的最突出的特点,但是也不缺委婉含蓄。有“婉约之词宗”之称的李清照也有自己的婉约的抒情特点。读李的词,我们会明显地感觉到其中的婉约之风,词人善于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在怅然迷茫时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致。而体现其婉约词风的诸多作品中,首推《声声慢》,词中表现出的那种哀婉的凄苦之情,读来更动容。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凄苦之情一波高过一波,到此高潮,戛然而止。这样的词,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原原本本地烙在了纸上,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血泪。它的线索是若隐若现的时间,串接客观事物,作者行动及情感的变化,都通过事物表现得淋漓尽致,委婉而含蓄。
篇3: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其实李词留传下来的并不多,辑存至今珠不过五十余首,从题材和内容看,李清照词作主要描写的,不外乎作家本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季节感受的游兴”,和“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其社会价值和思想意义在封建社会是颇有争议的,但其作为南宋词坛大家和婉约词宗的地位,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文学家杰出代表的地位,却是历代共识,是无庸置疑的。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这无疑主要取决于李词突出的艺术成就。本文试图结合李清照的词论和一定的具体作品,在与一些词家的比较中,对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做一些简要分析。
一、词作刻画了清丽高洁,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
与“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及大多数前人和同时代词作的抒情者在词外(即代闺中女性抒情或借词作的叙写抒词家之情)相比,李清照词的抒情者则既抒词中之情,又抒自家之情;既在词外,又在词内。在李清照为数不多的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独具的女主人公形象。她们不同于其他词作中的女性,只是一种被描摩,被猜拟,被借喻,或者是显示形体的外在美,或者是强似实非的男性想象,或者干脆与女性无关;而是一种女性的自我叙写、叙写自我,展示了独特确定的女性自身的心灵的内在美。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随作家年龄身份、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衍变而显示出鲜明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李清照早年生活比较平静安适,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她的早期词作中的表年女性形象,就带有这一鲜明的品格特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汁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几个细节、数件物事、一串动作,就塑造了一个轻盈活泼,妩媚羞涩,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是一个情感细腻、爱花惜花的清丽优雅的青年女子形象,抒发了作家热爱春天,不忍心春天离去而又无法挽留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诗酒相洽,感情深笃,少了几分少女的欢快和娇羞,而多了几分少妇的率直和大胆。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主形象则更具备了感情真挚浓烈,才华超拔不群,志趣高洁开阔,格调清新明净,境界清丽自然的特征。这些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既深溺于夫妻姊妹的爱情亲情,更追求自我精神的广阔发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是李清照为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强烈地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这首词则以女性所特有的纯真、深沉、委婉和细腻,表达了对姊妹及故乡的依依难舍之情。这是情的一面。“酒意诗情谁与共”(《蝶恋花》),“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临江仙》),则或希翼在诗艺学业上与人切磋共进,或感伤时光流逝、无所作为。“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则突出的表现了“倾诉理想和抱负,期待有所建树”的愿望,“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峥嵘豪迈,眼界的高阔,心胸的开朗”。《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靖康之难被迫难渡,和丈夫病故家破人亡,成为李词前后期的分界。一连串变故和打击,以及生活的困顿,使后期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由前期的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变成了一个饱经忧患、愁寂哀婉的中老年嫠妇。“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泪痕滋枕,忧伤无尽,触物更伤怀:国已破,家已亡,夫已伤,――这该是何等的哀婉伤痛的感情!“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伤的惨烈之痛,变得心有余悸,格外敏感了:即使是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里,也无端的担忧风雨的不期而至,也排遣不了“人在何处”哀痛伤感;宁可谢绝酒朋诗侣的邀请,寂寞自处,去“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来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哀愁。“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则更是明确表达了昼夜、梦醒都无法摆脱的家国沦丧的哀痛之情。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己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大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不难看出,李清照的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具有与作家的自身身份、经历、素养、情感、格调、志趣相互融合的高智商高情商贵族知识女性特征,是无可替代的。李词中的女性形象,与同是擅长描写女性的词家温庭筠、柳永笔下的女性相比,“同是贵族女子,不象温庭筠的那种苍白、空虚:同是追求爱情,没有柳永笔下的那种庸俗、轻浮”。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在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抒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之美,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声声呜咽,字字血泪,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处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半点的雕琢与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真实映现。
李清照正是凭借她独具的才华,真挚的感情,高洁的志趣,清丽的境界,塑造了从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婆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集中展现高智商高情商而又高洁哀婉的知识女性的画廊。这是李词艺术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李词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
二、描写了情景交融,连贯流动的.日常生活化场景
与擅长进行宏大叙事和习惯于在词中运用历史典故的苏轼、辛弃疾等人词家相比,易安词的第二个显著特色,就在于常常选取日常的闺阁物事、庭院景色、生活场景,并以情入景,以情统景,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她善于把感情作为一种发展、流动的过程来表现和抒发”。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在个人际遇发生重大变故之前,作为封建时代的贵族女子,李清照的主要生活自然离不开闺阁和庭院,因此易安词大都选取日常的闺阁物事和庭院景色,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贵之处在于她既能寄情于物、移情于景,真正做到意物相随、情景交融,又能做到以情率物、情胜于景:而远不仅仅是托物表意、借景抒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作家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抑郁的心情、无聊的心绪,自然的融入到阴沉的天气、燃烧的瑞脑;又借佳节夜凉,叙写孤寂思亲之情;最后又写西风卷帘,不解人意,使人目睹黄花,更添思亲之情,倍觉“人比黄花瘦”,已分不出哪是物景,哪是心境,正是独出机杼,妙手天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作家在因为家破夫丧之痛,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想的孤寂哀愁的日子里,目睹南国芭蕉,自然觉得“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难眠,白天的视觉形象顺延转换为夜晚的听觉形象,耳听雨打芭蕉之声,也不免饱含浓愁,以至于“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样,看、听芭蕉的“北人”,也就与芭蕉融为一体了。“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鸣。”(《好事近》)作家选择帘外风动花落多,花瓣堆积厚这一特殊景象,极力渲染一种令人感伤、不堪触目的气氛,却偏偏还要“长忆”自己以往经历过的海棠花败的伤春情形,新旧叠加,更令人倍加伤感;而帘内也是席罢人散,青灯将灭,更是一片萧索,这就强烈的表达出了一种孤寂零落的心情。“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 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景此恨,拟托行云,问东君。”(《怨王孙》)人是“愁浓酒恼”、“宝枕生寒”,景是夜风吹扫凋败的花瓣,这正是人愁怨,景凄凉,而凄清的景色更渲染出愁闷的心情;下片点明丈夫“忍把归期负”,更表达出抒情女主人公孤寂难挨,思绪难谴的寂寞愁苦之情,而这也正是作家本人的心情写照。像这样的例子,在李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有论者甚至把“她把强烈、真实的诗人感情,完全倾注在自己所写的词内”,作为“李清照所以作到‘独辟门径’,‘为词家一大宗’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的词所以达到“冠绝”,“当行本色”是第一个特点。
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而不象别的词家的词作,其中的人事、物景,往往全部或仅仅听凭于外在的抒情者的安排拼接、调动摆布。为了减少对原作的引征,这里就以前面提到的几首词作为例,作一些简要分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完整的记录描述了一群少女尽情饮酒玩乐,天晚归来时手忙脚乱、喧闹争胜的动人情景和过程。《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描述了一位尽兴玩罢秋千之后,薄汗浸衣,感到疲乏劳累,揉搓纤手时,突然见到有客到来,而慌慌张张,鞋落钗脱,赶快溜掉,却又“倚门回首”,借嗅梅香,石客人的少女生活片断,让人如当时站立楼上,历历在目。《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更写出了抒情女主人公从白天在“阴满中庭”,看见南国芭蕉触动思念北国故园的心怀,到夜晚枕上难眠,夜半三更,听到异地他乡单调的雨点,没完没了的滴打在芭蕉叶上,而更增异乡之感的一大的孤寂和苦闷心情。《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不仅写了一天中的时间、地点、天气、景物、气氛,还写了人物、事情及转折、心情,的确形成了一个连贯流动的完整的日常生活片断,抵得上一篇篇幅不短的短篇小说。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儿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易安居士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论晏叔原(几道)的词作时,感叹其“苦无铺叙”,可见她的词中的连贯流动的生活场景,既是信手拈来的日常经历,更是有意为之的匠心独运。这对于现今的诗歌创作,无疑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三、语言清新自然,纯净优美,具有大众化和口语化的特色,广为人们传颂。
熔炼家常语。《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消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己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词不同于诗,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义便于听。易安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易安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易安词浅近自然,明白如话,家常易懂。从现存的词作来看,儿乎找不到多少难僻字和生涩占奥的典故.“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全词用字用语,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粗通文墨的人读起来,也毫无文字之隔。像前面提及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从今天来看,仍然是大众家常口语,甚至比某些让中学生痴迷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还要浅俗易懂,没有一点“掉书袋”的文人的酸气。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易安词还既剔除了下层民众口语中的但语鄙词,又远离了流行当时词坛的咆词丽语,仿佛雨后莲花,纯净清新如洗,真正做到了化俗为雅,扭转了自柳永形成的“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域,而词语尘下”的俗艳词风,――后人称赞李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确实的当。品味易安词的语言特色,总难免让人联想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已化为今天人们日常语言的千古名句,感叹于他们惊人的语言创造力和表现力。
漱玉词还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李清照在肯定柳永“协音律”后,又批评苏轼词作“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并指出“歌词分五音,又分无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可见她自己既有高深的音律造诣,又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讲究语言的“音律”美。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
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她特别擅长运用双声叠韵来创造语言的音韵美。她《临江仙・序》中称道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她自己则更是刻意为之。“争渡,争渡”(《如梦令》),“知否?知否”(《如梦令》),“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淡云来往月疏疏”(《浣溪沙》),“年年雪里”、“萧萧两鬓”(《清平乐》),“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添字采桑子》),“剪成碧玉叶层层”(《摊破浣溪沙》),“永夜恹恹欢意少”、“随意杯盘虽草草”(《蝶恋花》),“黄昏院落,凄凄惶惶”(《行香子》)……真实举不胜举。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渗惨戚戚”(《声声慢》),则更是一口气连用了十四个叠字,成为千古绝唱。她还善于运用排比、反复,来强化词的便于唱听的本色,体现词的音韵美,如“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行香子》),“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七夕》)。
后人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夏承秦曾举其《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张端义《贵耳集》称赏“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曰:‘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之:“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入化,以是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李清照对语言的音韵美虽刻意为之,但又似信手拈来,不露斧凿痕迹,这正显示了她语言锤炼的功力。
总之,李清照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特别优美而又忧伤的一页,不仅其艺术上的许多特点,值得今天的诗歌创作者借鉴。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白己的风格―易安体。为词苑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后代作出了榜样,在词的创作实践上独树一帜。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精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清新、豪放深沉,而又意境高远。单是她所创造的“从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婆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高智商高情商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就应该在文学史上给予更高的评价。此外,她也精通音律,所以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传。易安的词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参考文献
1、《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济南社科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
2、张晶 《心灵的歌吟――宋代词人的感情世界》,河北大学出版社,9月第1版。
3、李汉超主编,《李清照词赏析》,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4月版。
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迹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
5、《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
解洪生(报名号32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定稿) 指导老师:韩小荆教授
篇4: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词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与李后主李煜、李白并称“词家三李”,与辛弃疾合称为“济南二安”,她就是婉约派词风的代表人物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受知于苏轼。其母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能诗能文。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小小年纪就才华显露,能诗词、善书画、通音乐,多才多艺。十八岁时嫁给了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两人感情至笃。明城精通金石考古,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鉴赏书画,夫妻和睦美满。靖康之变,战乱中夫妻携金石古书南下,后丈夫又病死,携带的文物也损失殆尽。李清照孤身一人辗转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生活颠沛流离、凄苦不堪。
一、李清照词的表现内容
李清照的词大多与其生活境遇有直接关联,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写词多描写她在少女、少妇的生活,比如《如梦令》、《点绛唇》等表现了她少女生活的活泼、天真甚至有点淘气的情意。婚后的少妇生活同样洋溢着温馨的气息,虽不免也有夫妻分离之苦,但不过是淡淡的愁思和感伤。如《一剪梅》、《醉花阴》:写丈夫外出,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词中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李清照的词均是本人内心情愫的自然流露,比那些“男人而作闺字”的作品更细腻、真切。从靖康元年起,是李清照的后期,她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此时的作品主要表达的个人的不幸遭遇,词风也从前期的妍丽、清新变为缠绵凄凉沉哀入骨,如《永遇乐》等。李清照曾在《词论》中主张词要协律、要典雅、有风致。而《词论》是宋人最早的一篇论词专文。
二、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她的词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易安体”。有很多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其特点:
1.李清照词多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细腻、自然、真实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首小令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暮春的一个早晨,女主人和侍女关于花事问答的普通生活图景。寥寥数语,女主人公惜花的心情被曲折而传神地表达出来。再如《永遇乐》:“如今憔悴,风寰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此处用洗练简洁的白描,活现出忧患余生的`那种形容憔悴,鬓发散乱,神情慵懒的形象,此形象与昔日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李清照词常用比喻,并且新奇、新颖而贴切
如《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处将人和黄花相比,自然、新颖,从菊花独放、作者独居、菊花瘦和人弱这些相似点,把人和物连续起来,读起来感觉自然形象。菊花以幽雅高洁为品,正好和作者精神上有相同之处:时值重阳,黄昏菊花更显憔悴,借本地风光写“人比黄花瘦”,既新奇又可见其形,亦能传其神。以此句来写相思之情,不露、不俗、含蓄蕴藉,恰到好处。试想:人比黄花还瘦,可见其相思之深,时间之长,茶饭不思、坐卧不宁。再如《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浮起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把“愁”这种内心情绪物质化,用船载不动来比喻其愁绪之沉重。这是词人在诗歌语言上的一大创新,独具特色。
3. 李清照词善于运用叠词来加强语气,渲染气氛
如《声声慢》可堪称其典范之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首句即用了十四个叠词,后又用了“点点滴滴”四个叠词,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这一连串的叠词加强了词的节奏感,起到了急促、铿锵的艺术效果。这前后共用的十四个叠词,从人物动作到周围环境,又从环境深入到人物心境,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词人晚年孤独凄清的处境和凄惨愁苦的心境,营造出浓重的抒情气氛。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大量生动确切的叠词,意图在于加强感情的宣泄而毫无造作之感,可称一绝。
4. 李清照词还惯用对比手法,以表现词人情绪上的巨大反差
如《永遇乐》其原题为《元宵》,写元宵节的今夕盛衰之感。表现节日的氛围和词人情绪之间的巨大反差,深深透出了忧愁余生的惆怅、愁苦之情。这里有个人情绪与节日氛围、昔日元宵与今日元宵的对比,其目的在于更有力地表现了主题。同样是过元宵节,但往昔作者是与丈夫同游、欢喜惬意、氛围和谐;而今日作者是孤身一人、凄凉惨淡,心中非但没有过节的喜悦,有的却只是满腔的惆怅与无奈。回忆当初、今夕相比更觉孤苦无依、百无聊赖、愁肠百转。所以此时的词人完全与节日的气氛脱节,完全是个局外人。这充分显示出对比手法的深刻用意和突出作用。
5. 李清照词常运用侧面、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颇具特色
如《醉花阴》一词,词中虽未着一字作容貌、服饰的自我描绘,但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上篇的“昼永夜长”是虚――写感情是侧写笔法,下篇的“东篱把酒”渐实――情中有态,笔转正,以上可谓“染”。“人比黄花瘦”则是实笔,正写人,仪态形象尽现,这可谓“点”。但是这一正笔、点笔又是实中有虚,不是描形,而是意念暗示,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6. 李清照词另有一特色就是感情的宣泄具有含蓄与直率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首句之“风吹花落”不是从正面描写,只着笔于“风停花尽”的后果。“风住尘香”四字正由于未正面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但以“花已尽”点明,使人从含蓄中体会到丰富的感情内涵。且先说风住,再说尘香,而花已尽,这样一句三折,可见细腻蕴藉。由于花落春去,情景不堪,故“日晚梳头”。三、四句一转而为放笔直书,说明悲苦的情由在于“物是人非”,而且并非是百无聊赖的伤春悲秋,而是国家之变,身世之痛,故而“事事休”,自然就“欲语泪先流”。
7. 李清照词的一大亮点是善于运用浅近、清新语句,创造一些新词且意蕴恰当、创意出奇,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无人可比。如《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绿肥红瘦”前人从未有过,但读起来让人既浅显易懂,又生动形象,十分逼真,耐人寻味。这充分体现出李清照对语言的创造能力和驾驭能力。
8. 李清照的词一向是音律协调、典雅风致
词人曾批评苏轼词“往往不协音律”又“长短不葺”,批评柳永词“词语尘下”,不够典雅。而李清照每词均押韵角,读起来必音律协调,声声和韵,清新雅致。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第一、二、六、七、八句均押韵角“ou”,第三、四句均押韵角“iu”。《武陵春》中第一三、四句均押韵角“ou”。《点绛唇》中第一、二、四句均押韵角“ou”。《一剪梅》中第一、三、四、五句均押韵角“ou”。《醉花阴》中第一、二、三、四句全押韵角“ou”。《永遇乐》中第二、三、四、六、七句均押韵角“ü”,第一、五句均押韵角“u”。《如梦令》中第一、二句押韵角“iu”,第一句上半句和第四句押韵角“ou”。《声声慢》上半部分四句全押韵角“i”。从上述例子能看出李清照词可谓句句有韵,甚至一韵到底,音韵和谐,均具有韵律美,令人回味无穷。
李清照词情真意切,缠绵婉转,令人动容动情。她被后人视为婉约派的正宗。清代王士说:“婉约以易安为崇,豪放惟幼安称首”。沈谦也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以她杰出的创作成就,取得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许多词人所无法比拟的。
篇5:《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在《诗经》中,《邶风・谷风》《卫风・氓》是弃妇诗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且较为知名的作品。这两首诗都通过叙述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勤劳持家,最终却被无情抛弃的悲惨遭遇,刻画了两位性格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深广博大的思想内容和卓越非凡的艺术成就,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里不朽、不息,成为永恒经典,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邶风・谷风》《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且较为知名的作品。笔者主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
《谷风》与《氓》分别写了两位古代劳动妇女的不幸生活遭遇,同时也昭示着周代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虽然两首诗叙述和反映的内容有着共同的主题,但《谷风》《氓》又分别刻画出了两位性格形成鲜明对照的女主人公形象,在《诗经》众多篇目中别具一格,独放异彩。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抛弃的悲凄遭遇,但刻画出的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却是异常鲜明,两相对照。《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泣泣,哀怨凄切;《氓》中的女主人公则控拆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是非鲜明,态度清醒而果断。但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都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所以她们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二、艺术特色
《谷风》与《氓》不仅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艺术风格上也体现着《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艺术风格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谷风》与《氓》都是叙事诗,但结构上却不是简单的叙事,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相适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两篇诗作中,女主人公在凄伤的被弃遭遇中真实感人地抒发着对爱情、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自己的怨愤伤心,坦率而真诚地诉说着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我口唱我心”。如“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既生既育,比予于毒”(《邶风・谷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卫风・氓》)这些句子无丝毫矫情造作,真实地叙述了自己的怨恨和丈夫的无义,叙事明晰,感情真实,体现着《诗经》抒情写实相统一的艺术表现风格。
(二)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诗集传》)赋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直抒胸臆。在《谷风》与《氓》两篇诗作中,“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为作品更好地叙事与抒情起到了很大作用。诗中对女主人公贤惠持家、任劳任怨的形象都是直接刻画,直赋其事,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淡而客观地倾诉,但却在朴素的叙事中熔铸着情感;毫无夸饰,却使女主人公的忠贞勤劳与男子的无情无义形成鲜明对比。在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的同时也使诗作中男子的形象逼真显现,既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怨恨,也烘托出男子的绝情,达到了“叙物以言情”“情尽物者也”的效果。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从《谷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仅比喻贴切,而且富有变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形象。“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女主人公自比其苦,她以荼菜之苦反喻自己的痛苦比荼菜更苦,这里用说反话的形式提出,更深刻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巨大痛苦。“泾以渭浊”比喻自己的容貌与新人相比较也不见得丑,含蓄地劝说丈夫回心转意。这些比喻,既有明喻也有暗喻,因事取比,同中有变,灵活而不呆板,形象生动,感情充沛,不仅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性格,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在诗作《氓》中,作者用桑叶肥厚喻女子的美貌,同时也象征男女之间的浓情蜜意;以桑叶黄落来喻女子容颜衰老,象征此时男子情义已绝。继而又以蚕桑引申到鸠鸟贪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丈夫行为的放荡和自己痛苦的无边无际,比喻多样,有血有肉,切合人物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在《谷风》中,作者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发端,用自然界一派冷雨阴风交加的景象,象征丈夫的狂暴性格,烘托出整个作品的哀怨悲伤的基调,创造出一种悲剧性的艺术氛围,为女主人公的遭遇和劝说制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使全诗定下了一曲哀歌的悲剧性调子,也使读者一开始就沉浸在这种悲剧的艺术境界中。《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起兴,用桑叶未落的肥厚和已落的枯黄,烘托出女主人公青春貌美一去不再,隐喻了丈夫的喜新厌旧。桑蚕之事本是古代妇女的天职,作者信手拈来,顺理成章,富有生活气息。这种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了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也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到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艺术魅力。两篇诗用兴仿佛在有意无意之间,但“触物以起情”,看似平淡,实则所触之物与所起之情往往有某种外在和内在的联系,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见,“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虽然各有特点,但又不可截然分割。三者往往交相为用,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对作品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更好地叙事与抒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谷风》与《氓》在完整明晰的叙事中,以眼前之景起兴,身旁之物作比,顺理成章,脱口而出,体现了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淳朴自然的本色,使读者如同亲闻两位不同性格的弱女子倾诉自己的巨大痛苦和不幸,不仅为之洒下一掬同情的泪水。实乃《诗经》中不可多得的璀璨珠玉,可堪称《诗经》中的“双璧”。
【李清照词中否定词与疑问词的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2.李清照词
5.李清照词两首
6.李清照的词
7.李清照词 如梦令
9.李清照的词集
10.李清照的词一剪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