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孤独情怀
“Hello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李清照词中的孤独情怀,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李清照词中的孤独情怀,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李清照词中的孤独情怀
李清照词中的孤独情怀
李清照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传奇般的女性,她以杰出的文学成就让封建时代的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坛发出璀璨的光彩。她的作品中那孤独、哀怨、凄婉的抒情笔调,那愁肠百结而楚楚动人的女主人公的神韵给后人留下了品味不尽的审美命题。
李清照的词中的孤独情怀到底由哪些构成呢?这些孤独情怀的抒发又用了好几种方法去表现。我仅以“国破、家亡、夫死等种种悲惨遭遇所带来的万念俱灰的孤寂情思,用的是“内(心境)外(物境)结合,层层渲染”的发法来表达“这个方面去分析:
典型的如《声声慢》、《武陵春》、《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等,下面试分析《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开头,创意出奇的运用了七组叠词,传神的描绘了一个若有所失、心神不宁、郁郁寡欢的愁妇的形象。它可谓起势俊耸,层层加浓渲染了愁妇的三个心理发展过程:“寻寻觅觅”是她内心孤寂空虚,试图寻觅精神慰藉的表现;寻觅无所得,便环顾四周,只觉得残秋沉寂,一片冷清,连同他内心的阵阵寒冷,浑身顿增难以排遣的凄凉和痛楚;于是,主人公的心绪顺势推进到第三层:生死相隔,一切都成为泡影了,面对一逝不返的昨天,剩下的只有孤寂哀愁、自悲自恸了,因而她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凄凄惨惨戚戚”的痛苦之中。“乍暖还寒”的残秋季节更增加了主人公苦闷难熬的心绪,“三杯两盏淡酒”怎么能敌得过凛冽的秋风呢?“寄雁传书”,是古人企图寄信给远方亲人的一种幻想,而此刻“旧时相识”的“过雁”无疑只能激起了主人公的散偶离群之感,增添了她的空寂和绝望罢了。
词的上片,重在主观感受的空间描写,而下片,是把内心旋律与外部自然界的客观变化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心境与物镜的交互感应的描绘: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曾经傲对寒霜的“黄花”,如今憔悴凋零,怎能不联想自己身世。词人枉度一生,桑榆晚景,却愈加孤寂凄凉,在万般难熬的愁戚中,度日如年。“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的以下描写,则进一步从“特写镜头”的物境,去烘托女主人公深沉的心境,形成物境、心境交相染色,感情层层加浓的效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风急、来雁、憔悴黄花,已经足够牵动女主人公的无限愁绪了,而那连绵不断的细雨,一天到晚,下个不停,敲打的哪里是惹人愁思的梧桐叶子,是在滴穿孤单无助的词人的心尖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字似乎是全词的总旨,作者在最后画龙点睛的写出了它,实在是起到了牵动全词各个部位的作用。但“愁”字又不是这首词的全部,联系作者一生的种种遭遇和彼时彼刻的情景,我们也无法用一个“愁”字去概括他那种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艺术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握了内在心绪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滚雪球”般的推进描写。“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每一个波澜起伏,都与客观景物的更迭发生密切配合,一句紧扣一句,一事沾连一事,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复杂的孤寂、哀愁、凄凉、遗憾、悲愤、绝望等等感情在对物境的描绘中愈积愈浓,渗出纸面,深深的感染了读者。
移情入景、借景言情,是李清照在作品中表现其凄凉寂寞心理的'重要方法。如《添字丑奴儿》中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淫。”;如《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如《南歌子》中的“凉生枕簟泪痕滋。”、“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是情怀,不是旧家时。”等;特别是是他晚年创作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纵观全词,从写景开始,处处写景,而句句言情。词中的景物,无一不牵动着词人的怅然心绪和孤独情怀,而心绪的波动和情怀的激发,又不断促成景物的变化。“景物推动情感,情感涂然景物,二者交互影响,迭相推移,在不断交错发展中将情感层层推向高潮。”“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语似景也似情,可谓情景结合、水乳交融。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昔日喜爱热闹说笑,而今却孤苦凄凉、抑郁饮悲的孀妇形象活脱脱的站在我们面前;也仿佛使我们听到了她茕茕孑立在窗前倾听别人欢笑而暗自悲痛饮泣的声音。
大多论者都根据李清照的婚前、婚后、以及南渡以后的时间作为分界线,分析其三个阶段所抒写的内容和表现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前期为活泼开朗的少女、青春幸福的少妇,中期为多愁善感的思妇,后期则为凄苦冷清的孀妇。可是纵观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我认为,李清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孤独哀怨的一生。就以其现存的总共不到50首的《漱玉词》来看,抒写开心快乐的作品几乎是寥寥无几,而孤独情怀则成了他中后期作品的主旋律,这又为何呢?在旧时代,女子的命运主要是由三个男人决定的:父亲决定了女儿的贫富贵贱;丈夫决定了妻子一生的苦乐酸甜;儿子决定了母亲老来的贵贱安危。而李清照之父的命运很坎坷,她所得到的庇护是很有限的;而她与丈夫之间,虽然传有不少甜蜜的佳话,实情却是与其同甘者日短、与其共苦者日长。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还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其命运之悲苦就可想而知了。在词作《添字丑奴儿》中可见一斑。
李清照是一位传奇的女子,她诗才词艺并擅、闺房雅戏兼能。而这位立心以诚、立身以正的女子,却大半辈子遭受了人生难以接受的种种痛苦。我们在感叹和愤怒命运不公的同时,也在为宋代词坛庆幸,正是因为这位经历了党争和离乱之痛、失去了爱人、家园、故国等一切美好依凭的女子,这位被敌人的马蹄所追逼、被敌人的焚烧所惊扰、被意外的流言和偶尔的错误所压迫的女子,创造了那个时代的奇迹,为我们留下了光华灿烂的作品。
篇2:李清照在词中怎么表达淑女情怀
李清照在词中怎么表达淑女情怀
李清照在词中怎么表达淑女情怀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
“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
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以下分别论之。
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
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文化淑女情怀。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
二、从李清照的文学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结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艺术风格。她的词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艺的人生意趣。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客观上具有冲破封建牢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透露出词人与丈夫暂时离别淡淡的哀愁。以前的婉约词除常停留在女性闺房陈设、衣饰、容貌描写上,即使是写其心态、动作,也大抵是“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晏殊)“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是春山外”(欧阳修),“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这些虽然也写出女人的情深,但形象一般化,甚至可移到任何一首闺情词中。而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直坦荡,不必像男士们去揣摩女人的心理;少女的时候,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一阵兴奋,不觉汗出,现在静下来,才觉“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于是她“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儿爱娇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怕不是男士们所能想象得出的。燕尔新婚的时候,早晨她买得一枝特别新鲜的春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鬃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晚来一阵风雨过去,酷热消散,她先是理笙簧,后是淡淡妆,接写:“绛鞘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采桑子)。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不矮揉造作,这不正是那个工作之余,“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李清照吗?男土们怎么会揣想出如此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来?
李清照是诗、词、文都擅长的作家,而她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近承二曼之高雅、秦观之抚媚、苏拭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少妇,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过去词人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歌妓舞女,而是有了个性,有了气质,有了人格,有了对生活对理想追求的女子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自然带有她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烙印着李清照本人的痕迹。这在李清照的“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晓梦》、《金石录后序》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
除了创作,她还进行文学理论探讨,《词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和见解,“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对后世词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写诗、写词、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百里挑一。
三、从李清照的社会关怀看她的淑女意识
李清照祟尚自由、鄙夷利禄,她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这首《夜发严滩》的七言绝句,作者告诉人们,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人格低下,渺小,不能与正人君子为伍。李清照认为,社会上的许多纷争,都是起因于名利:“青州从事(美酒)孔方兄(金钱),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追逐名利,打击陷害过苏拭等不少好人,李清照曾忿忿地作诗讽刺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晓梦》一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意妙语甚佳”。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区别于大家闺秀的鲜明表现。
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淑女,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北宋末年,在她还是一个阅世未深的青年女子的时候,就对国家的日趋衰败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警告。在和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的两首诗中,她借古讽今,指责了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抨击了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表现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在她的诗中,她把北宋比作安史之乱前的中唐,这表现出她对北宋王朝日趋覆亡是有预感的。她的这种预感,不久就变成了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南渡之后,在诗歌中,对投降派作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斥责了不能辅佐皇帝立国安邦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那些有名节的人物,宣扬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思想。李清照的这种炽热的爱国之情,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十分旺盛。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被虏二帝。李清照听到消息后,立即写诗给这两位大臣。诗中,她陈述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对异族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她认为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对他们时刻加以提防:“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发布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她时刻关注沦陷区的情况和人民的命运,“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她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李清照这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在她晚期写的《题八永楼》、《春残》和《打马赋》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
团于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她的词篇中较少触及这方面的重大题材,不像她在诗篇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然而国破家亡的惨祸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最有名的是《永遇乐》这首元宵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
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怀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淑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文化淑女的精神世界。这种文化淑女的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
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众不同。
篇3:论李清照婉约词中的豪迈情怀
论李清照婉约词中的豪迈情怀
・・・・・・・・・・ 苏知洋
・・・・・・・・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我国宋代杰出女作家李清照以词著称,她曾被许多文人学者称为“婉约之宗”。细读她的词作会发现,她的词于委婉含蓄中流露出一股豪放之美,她的词中还表现出了一种深挚浓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壮美江山的热爱,对人生理想和事业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李清照;婉约;劲直洒脱;个性特点;豪情壮志;博大胸襟;深挚浓烈;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苏知洋(1978-),男,湖南邵阳人,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在中华民族这个神圣的诗国里,女诗人可以说寥寥无几,而在我国古典文学辉煌灿烂的星河中,垂名史册的女作家更是屈指可数。宋代女作家李清照就是这少数当中最灿烂的一颗明星,她的光辉至今仍然光彩夺目。她的作品,尤其词是中国精神文化宝库中极有价值的一份珍贵遗产。她的词在婉约之中具有豪放之美,于豪放之中自然流露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那个时代压倒须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十年(公元1084年)。她的一生跨越了两个历史时期,即:北宋末和南宋初。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动荡历史年代,时代的纤绊在她的身心烙上了深深的印迹,这些在她的作品中或隐或显地被反映出来。因此,她的词中呈现出一种“大丈夫”的气慨,婉约之中具有豪放之美。
我们知道,词分“婉约”与“豪放”两派。“婉约”指婉转绵丽、浅至缳俏,一语之艳,令人魂破,一词之巧,令人色飞,是一种曲折含蓄细腻的笔法。“豪放”则指慷慨磊落、纵横豪爽、气象恢弘。清人沈曾植在《菌阁琐谭》中曾评论她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他的评价较中肯,李清照的词有一般意义上的偏于“倚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的婉约词所没有的某些特殊艺术特征,呈现出一种“超逸”、“劲直”、“疏朗”、“清新”、“豪迈”之气。因此,李清照婉约词中的豪放情怀表现为:劲直洒脱的个性特点,豪情壮志的博大胸襟,深挚浓烈的爱国情怀三个方面。
一、劲直洒脱的个性特点
李清照词的风格主要是婉约,但又和一般婉约词有所不同。这就是:她的词既具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婉约词所缺乏的劲直洒脱和俊爽开朗。劲直洒脱的个性特点在她的前期词中表现得特别突出。由于这个特点,所以,“堕情者醉其芳馨,飞想者赏其神骏。”(《菌阁琐谈》)。
颈直洒脱的个性特点表现为她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不满情绪,桀骜不驯的性格。让我们看看她早期写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词人少女时代的作品。李清照出生于官宦世家,父母都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导,所以,她少女时便显得才情焕发,连对她颇持微词的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试看这首词,在仅仅四十来字的短小篇幅里,她便能以自己少女生活所特有的感受,抓住富于特征性的细节,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清新明快的笔调,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而又美丽多情的妙龄少女的形象,的确功力不凡。
上片一开头,词人便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少女在花园里刚荡完秋千后的娇慵情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夏日的清晨,一个少女在花园里兴致勃勃地荡完了秋千,下地站起身来,忽然感到浑身酥麻酸懒,连纤纤素手也懒得揩了。“慵整”,表明刚才玩得兴致很浓,忘了疲劳,等下来后才感到劳累。这一个词便十分形象地勾画出了少女剧烈运动后的`娇懒情态。“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织女“纤纤擢素手,”这里指柔美细嫩的手,同时也暗点了打秋千的是个娇美少女。接着写她懒洋洋地扫视了一下花园,看见晨露浓,那绿叶上,花心里、草丛中到处都凝聚着晶莹欲滴的露珠,空气格外清新,只是花儿越来越稀少。忽然她感到有几分寒意,这才发现刚才玩秋千的时候薄薄地出了一身汗,把细软的轻衫都湿透了。看见清凉的晨露,才感觉出夏日清晨的微寒来。“露浓”表明时间是清晨“,花瘦”说明时今已至初夏,繁花已稀。这一句乍看起来似乎接得十分突兀,其实正是在巧妙地交待荡秋千的地点、时间和季节,而且还生动地描绘出了夏日清晨花园里特有的清幽景色。“薄汗轻衣透”,与开头两句相呼应,这是玩得十分尽兴所致,同时“轻衣”又进一步点明了时令,与上一句互为映衬,可见词人文思的严密。
上片写得恬静自然;下片文笔一转,词情顿起波澜:见有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
少女荡罢秋千之后,本来就颇有倦意,头上的装饰都荡松了,也无心重新插戴;被汗湿透的轻衫也任其紧裹着苗条的腰身;甚至连鞋也懒得去穿它。就想在这清静无人的花园里,一边观赏“露浓花瘦”的景色,一边闲散潇洒地稍事休息。可是,事有不巧,这时却突然发现远处有人来了,于是心里着了慌,急忙中手足无措,也来不及穿鞋,只穿着袜子,满含娇羞地赶紧往回跑。这时那头上的金钗也好象故意跟姑娘作对似的,也脱落了下来,可是,也顾不得回头去拾了,只逃也似的带羞而去。这特写境头写得异常真实,生动,又极富于生活情趣。在封建社会,少女自应避人,更何况这样衣饰不整的样子呢,所以,更是逃避不迭。
“和着”二字写少女的羞怯情态十分传神。“袜划金钗溜”与上片“起来慵整纤纤手”前后呼应,不仅进一步写出少女为消除倦意,一任自然,娇倦自适的真实情态,也把她仓促间躲避来人的狼狈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结尾两句,更是妙趣横生: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虽逃得仓皇,但她却没有径直躲入深闺,因为那来人的身影已深深地吸引着她。刚才由于惊慌意乱未曾看清,但却似曾相识。所以,她只跑到门前就站住了,而且一扫刚才的娇懒情态,矫捷地回过身来靠在门边,借着大门遮掩着自己的绰约身影,想偷偷看看来人到底是谁。不看则已,一看便使这妙龄少女心潮起伏:啊!这是个多么俊俏的翩翩少年呀!于是,她一边嗅着青梅散发的清香气息,一边借着梅枝挡着因为惊喜而泛红的面容,只露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脉
中国大学网篇4:李清照词全集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朝诗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篇5:李清照词全集
《夏日绝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如梦令》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武陵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一剪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在这盼望着)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声声慢》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醉花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忆秦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
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鹧鸪天》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译文】
夜幕降临,倏忽间清风吹散了薄烟,在窗棂竹帘之外,渐渐升起了一轮明月。因畏路途杳杳更忧人心未合,即使能结同心,恐不能同处一地。
情义绵绵,思绪翩翩。剪不断,理还乱。云儿啊,再回去只怕了无踪迹(认不得归路)。这样的事、情思应该只有在前世里显现,总是喜欢将两地鸳鸯放一起。
《玉楼春·红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译文】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 ,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赏梅的矛盾心态。
《渔家傲》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译文】
铸有狻猊提钮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清平乐·年年雪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忆秦娥·临高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
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译文】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之前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翻译】
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 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偶成二首其一》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翻译】
十五年前的花前月下,我们相伴游园,并作赏花的诗。如今的花还是与往年的一样,怎么我的心情却与往年不一样了。
《念奴娇·萧条庭院》出自宋词三百首,作者为宋朝诗人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翻译】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永遇乐·落日熔金》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前宵更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翻译】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篇6:李清照词全集
李清照词全集「精选」
1、《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2、《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3、《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4、《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5、《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6、《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8、《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9、《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10、《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1、《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12、《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沈沈。
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13、《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14、《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15、《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17、《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8、《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19、《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着意过今春。
20、《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21、《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22、《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F774。
23、《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24、《行香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25、《满庭霜》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26、《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篇7:李清照词
李清照词
一代词人李清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此首一作无名氏词,见《花草粹编》卷一)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
重帘未卷影沈沈,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
朱樱斗帐掩流苏,
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
斜偎宝鸭亲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
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
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
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
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
月依依,
翠帘垂。
更挪残蕊,
更拈馀香,
更得些时。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
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後,
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
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
更一声啼□(左“决”右半,右“鸟”)。
清平乐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忆秦娥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
栖鸦归後,
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
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
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
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
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
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
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玉楼春
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
红梅些子破,
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
留晓梦,
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
疏帘铺淡月,
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
归来也,
著意过今春。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临江仙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
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
别到杏花肥。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欹,
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
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
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人似春将老。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歹带]人娇
後亭梅开有感
玉瘦香浓,
檀深雪散,
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
云间水远。
清昼永,
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
尊前酒满,
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
更须频剪,
莫待西楼,
数声羌管。
(此首一作无名氏词,见《梅苑》卷九)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
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
浮槎去,
不相逢。
星桥鹊驾,
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
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
霎儿雨,
霎儿风。
行香子
天与秋光,
转转情伤,
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
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
一番雨,
一番凉。
黄昏院落,
凄凄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
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
蛩声细,
漏声长。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满庭芳
小阁藏春,
闲窗销昼,
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
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
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
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
如韵胜,
难堪雨藉,
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
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
须信道、扫迹难留。
难言处,
良窗淡月,
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
芳草池塘,
绿阴庭院,
晚晴寒透窗纱。
□□金锁,
管是客来[口沙]。
寂寞尊前席上,
惟□□、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酉縻]落尽,
犹赖有□□。
当年,
曾胜赏,
生香熏袖,
活火分茶。
□□龙娇马,
流水轻车。
不怕风狂雨骤,
恰才称、煮酒残花,
如今也,
不成怀抱,
得似旧时那。
(□:原缺字)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
雕栏巧护,
就中独占残春。
客华淡伫,
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後,
一番风露晓妆新。
妖娆艳态,
妒风笑月,
长[歹带]东君。
东城边,
南陌上,
正日烘池馆,
竞走香轮。
绮筵散日,
谁人可继芳尘?
更好明光宫殿,
几枝先近日边匀,
金尊倒,
拚了尽烛,
不管黄昏。
念奴娇
春情
萧条庭院,
又斜风细雨,
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
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
扶头酒醒,
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
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
帘垂四面,
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
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
更看今日晴未?
永遇乐
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拈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多丽
咏白菊
小楼寒,
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无情风雨,
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
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
徐娘傅粉,
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
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
清芬酝藉,
不减酴[酉縻]。
渐秋阑,
雪清玉瘦,
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阜解佩,
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
浓烟暗雨,
天教憔悴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
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
何须更忆,
泽畔东篱。
长寿乐
南昌生日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
阶[艹冥]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
漏残银箭,
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
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
归逢佳偶。
到如今,
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
文步紫禁,
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
虎符熊轼,
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
朝暮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
兰羞玉酎。
祝千龄,
借指松椿比寿。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瑞鹧鸪
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
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
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
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
要吟风味两家新。
【李清照词中的孤独情怀】相关文章:
1.李清照词
2.李清照词两首
3.李清照的词
4.李清照词 如梦令
6.李清照的词集
7.李清照的词一剪梅
9.李清照的词作感想
10.李清照的愁词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