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艺术造型随笔
“升溪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小说与艺术造型随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小说与艺术造型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说与艺术造型随笔
小说与艺术造型随笔
本文试着从小说的主题与绘画和雕塑的主题比较入手找出小说与绘画和雕塑的相同之处。我相信这将对我们怎样评判小说的得失和成功与否大有裨益。
猛一看,小说的主题没有绘画和雕塑的主题那么感性和直观。其实不然,小说与绘画和雕塑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相似于或者干脆说就是雕塑和绘画中的艺术造型。人物形象塑造的的成功与否是绘画与雕塑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同样是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全世界有70亿人,虽然都是人,虽然都有相似之处,虽然都叫着人的名字,但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但面貌不会绝对相同,而且性格也不会绝对相同。但是,文艺创作中的人物形象愈是叫读者觉得个别独异就愈是具有普遍性,就愈是具有一般性,就愈是等于所有的人,就愈是能够代表所有的人,就愈是反映了所有的人的心态和神貌。没有一个个的个人就没有全人类,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共性只能通过个性才能显现出来。普遍性只有通过特殊性才能表现出来,越是矛盾的双方就越是相互依存,难舍难分,统一不二,同生共死,同存同亡。所以,小说描写的人物形象越是显得独一无二的就越是成功,就越是具有可读性和永恒性。有句话叫做:小说的人物塑造就是找到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说白了就是找到无与伦比的“这一个”!唯一的他!超群绝伦的他,独一无二的他!我们也可以叫他是独异世界的唯一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说:每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的守护神,我看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与否,形象突出与否,艺术性格真实与否就是小说成功与否的守护神!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和中心,每一部小说都有一个主题和中心。小说和所有文章不同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小说把它归纳集中起来看只有一个主题和中心,而其他题材的文章,如散文,诗歌等就不能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中心。那么所有的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是什么呢?就是人物和故事。举例说吧:《西游记》的主题和中心就是唐僧师徒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的主题和中心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三国演义》的主题和中心就是三国人物的故事;等等等等。所有小说的主题和中心都是一样的,都是写的人物和故事。写小说就是写人物和故事,读小说就是读人物和故事,研究小说就是研究人物和故事;写小说不是练习语言艺术,读小说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艺术,研究小说更不是研究语言学。在小说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和故事情节巧妙安排都是为写活人物服务的,都是为成功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都是副产品,都是附属品,都不能成为主题和中心,也不能成为小说的支点。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小说概莫能外,比如西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唐吉可德、约翰克里斯多夫、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等待;比如中国小说中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诸葛亮,刘关张,等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尤三姐、秦可卿等等,《水浒传》的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林冲等等,鲁迅笔下的阿Q,还有金庸笔下的郭靖,杨过,小龙女,萧峰,段誉,虚竹,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老顽童等等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已经成为活着的不朽的有点永恒性的艺术形象了。读完小说了,我们可以忘记小说的语言特色,可以忘记故事中的自然环境甚至可以忘记故事中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不可忘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甚至可以忘掉故事情节,但那个人物形象我们忘记不了,如果那个人物形象我们也忘记了,那就是这部小说的生命力死亡了,真的不存在了,失败了。所以,人物塑造成功了,一切都成功;人物形象塑造失败,一切都失败,一俊遮挡百丑,一丑也能埋没百俊。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了,语言艺术差点也无关紧要,人物形象塑造失败了,语言艺术高超也是明珠投暗,也是鲜花插在牛粪上!这也许是每个艺术家都懂得的最普通的道理,就像每个军事理论家都能够讲古今中外的军事历史也能写出长篇的军事论著一样,可是真正打起仗来就有胜有败,小说作家的写作也是如此,本不足怪。
如果一部长篇小说让人读后,对主人公没有产生强烈的震撼的持久的印象,那么这篇小说就算失败了。无论它流传的多么广泛,也无论它有多么多的读者和多么高的点击率,这都是暂时的假象欺骗,都会向一片云一阵风,最多算吃了一顿丰盛的快餐,过后什么都没有!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定要想绘画和雕塑那样有着强烈是立体感和活感,让人一目了然,让人一见钟情,让人一见之下大吃一惊,要让读者发出这样的赞叹:这个人我已经找了多少年了,今天终于有缘相见,真是了却心中一件憾事!或者说,世界上怎么还有这样的人,真是异类,幸亏我不是这样的人!异类也好,同类也好,你喜欢这样的.人也好,你讨厌憎恨这样的人也好,只要是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你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形成挥之不去的影子,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小说的写作就是成功了。一切最成功的小说人物形象,他们都是永远在现实生活中活着的,深入人们的日常话语中。还不只是当下的现实生活,这些不朽的人物形象还会返照历史,通达未来。因为成功的小说人物形象,成功的艺术造型,是时间严格筛选的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甚至也不以小说创作者,不以艺术形象创作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虽然创造了它,塑造了它,但它已经是完全独立的生命体,它一旦生成,作者就再也无法控制它,左右它了,作者和艺术形象已经一刀两断,彻底决裂了!
小说描写的是人,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个体生命的人,是有人性的人,而且还是人性俱全的人,那么小说也就成了人学!我不想推翻文学是不是有阶级性的定论,也不想重新讨论什么,我就是要说出我如下的意思,随人们去理解和品评了。我不管这个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环境,在什么社会阶层,属于什么阶级,我首先看他是不是一个人。他首先必须具备人性,他必须得有人性。只要他是一个人,这个人就具备了一切人的特点,他就是一切人,他就是所有的人,他就是平均的人,他就能够代表一切人!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一旦在艺术中被刻画出来,被再现出来,被塑造出来,他就有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标签和身份,他就复杂了。他就不是每一种公式就能囊括得了的,他就变得让我们觉得陌生甚至奇怪了。而同时,他已经在既定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了,他就成了固定的不可随意变形和改变的人了。因为他已经具有姓名了,有了扮演的角色了,他必须尽到的他的义务和职责,他也就不自由了。他就不能乱说乱动了,他的一切要符合他的身份和角色,要符合他的地位。他在演好角色的同时就已经失去了自我,他就是带着紧箍咒的人了。人一旦成为人,就开始变异,他就不断的在否定自己先天的东西,只是他自己不知道,他已经失去了先天的最纯真的知觉,而他后天的知觉却逐渐发达起来。他一降生出来就开始学习分别,分别你我,分别亲疏,分别近远,分别事物,分别好坏,等等。在这分别的过程中,成长的是他的分别心,形成的是他的做人的各种观念和各种习惯,他也七情六欲俱全了。他慢慢地长大,他慢慢地成熟,他就深入社会了,他就成了社会的一员。他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他就有了固定的社会活动范围。他有了他的阶层和地位身份,他就有了他的世界,他就成了他,他就是小说家要寻求的超世独异的“这一个”了!至于说他有没有阶级性,我看不出来,因为他不会自动的形成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其实是政治性的灌输,是从外面灌输进去的,是纯粹政治斗争的产物。我们看看古今中外那些不朽的完美的艺术形象,没有人会想到这些形象属于什么阶级,是哪个阶级的代表,而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人,有人性,有情感,可爱或可憎。对一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最后的沉淀就是这个人物好不好,自己喜欢不喜欢,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写到这里,读者朋友一定会认为我是故意兜圈子,循环论证,不知所云。其实不是,就算是循环,那是为了强调,甚至是更高级的上升中的循环。
篇2:小说写作的艺术与技巧
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
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 为“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是什么?理论上的定义是: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而作家们对小说有着自己的认识,如贾平凹说:“小说是什么?小说是一种说话,说一段故事,我们做过许许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经有那么多的作家和作品,怎样从他们身边走过,依然在走。
其实都是在企图着新的说法。
”(《白夜·后记》)这种“小说是一种说话”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初学小说者认真思索。
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在写作上,这四类小说各有不同的要求。
如短篇小说,它的篇幅和容量比较短小,一般两万字以下,两千字以上。
人物集中,故事单纯,结构紧凑。
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侧面或片断加以集中描绘,以提示社会生活的意义,“它往往只有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往往只写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内集中发生的事,但却使读者读了以后可以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
”(茅盾)由于它借一斑而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鲁迅把它譬之为“大伽蓝”中的“一雕栏一画础”。
如他的《狂人日记》、《**》、《祝福》等。
再如微型小说,它的篇幅更短,几十个字、几百个字至 一千多字。
情节单一,人物很少。
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贬或哲理。
如日本现代作家星新一的《宝子姑娘》和我国当代一些作家的微型小说作品。
小说家沙汀说:“我以为小说只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异并不在于字数,而在于表现方法。
”这个说法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很有指导意义;要从事不同类别的小说写作,不能不仔细研究并熟练地掌握它们不同的表现方法。
短篇小说怎样写
一、充分准备,打好基础 写作短篇小说与写作中、长篇小说一样,在写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首先,在执笔 写小说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
其次,读过较多的文艺作品,喜爱文学创作,有一定的文艺修养和文艺理论的基础常识。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开头就指出:“世 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们遗留给我们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们毕生的文学事业的经历,就是这题 目--'创作的准备'的最完美的解答。
理论家们从这些文学巨人们的业迹研究分析解释, 写了很多论文,数十万言一厚册,也就是给这题目作注脚。
”再次,在写作小说之前,从事 过表达方法的基本练习,并从事过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写的写作练习。
“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好 多做些基本练习,不要急于写通常所谓小说,不要急于成篇。
所谓基本练习,现在通行的'速写'这一体,是可以用的。
不过我觉得现今通行的'速写'还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俨然已是成篇的东西,而不是练习的草样了。
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基本练习的速写,不妨只有半个面孔,或者一双手,一对眼。
这应当是学习者观察中恍有所得时勾下来的草样,是将来的精制品所必需的原料。
许多草样结合起来,融和起来,提炼起来,然后是成篇的小说。
”(《茅 盾论创作》第358页)所以,我们要学习写作小说,必须从思想、生活、技巧各个方面下苦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绝对化。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等思想、生活、技巧三关都完全过好之后再进行创作。
不少青年作者的经验说明,初学写作者就是要勇于创作实践,写是最好的基本训练。
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小说创作和其它文体 的写作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小说的技巧只有自己从多次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
别人的技巧,只能作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二、认识生活,熟悉人物 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
不 熟悉、不理解各类人物,就无法进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写作。
茅盾在谈他怎样开始小说创作时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
我不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
”他还说;“好管闲事是我们做小说的人最要紧的事,你要去听,要去问。
”(《创作的准备》)因此,一个小说作者应像阿·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体之中;他是一个参加者。”
小说写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3.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因此,当作者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无论对人物、对故事、对环境,都应从上述三点出发,勇敢地扬弃那些琐屑的、纷纷扰扰的“流水帐”,抓住真正有用的写作素材,渗透作者 的思想、感情,使生活素材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严格选材,深入开掘 1931年,沙汀和艾芜写信给鲁迅,请教短篇小说的题材问题。
鲁迅回信说:“只要所写的.是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那就无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 对于现代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的。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本身便是一个战斗者。
两位是可以各就自己现在能写的题材,动手来写的。
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 高尔基也说过:“在短篇小说中,正如在机器上一样,不应该有一个多余的螺丝钉,尤其是不应该有多余的零件。
” 这就告诉我们,写作短篇小说必须严格选择题材,深入开掘。
那么,短篇小说怎样进行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呢?
选材
(一)撷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
短篇小说的题材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凡是人类涉足的领域、产生的事件,都可以经过选择作为作品的题材。
但是,从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考虑,我们就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题材来写。
(二)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
短篇小说这种体裁的形式特点,要求作者不能象写长篇小说那样写人生的纵剖面,而必须写人生的横断面,就象是横着锯断一棵树,察看年轮可以知道树龄一样,短篇小说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也就可以窥见整个人生。
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为了在短篇小说中反映他们所处的时代,在写作短篇小说时,都是选取主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某一段作为题材的。
因此,有经验的小说家在谈创作经验时就指出,创作短篇小说必须善于“截取”、“选择”。
如王蒙在《谈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中就说过,短篇小说构思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广阔的、浩如烟海的生活事件里,选定你要下手的部位。
它可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可能是一个美好的画面,它也可能是深深埋在你的心底的一点回忆,一点情绪,一点印象,而且你自己还一时说不清楚。
这个过程叫作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你必须选择这样一个'小',否则,你就无从构思无从下笔,就会不知道自己写什么。
”
(三)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
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得生动、深刻。
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大多是从写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和事开始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
选材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
选材的目的在于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可以写入小说中的题材--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具有从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的能力。
这种“捕捉”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能力,对于小说创作极为重要。
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选集后记》中指出:“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各样环节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很少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短篇小说的题材。
”所以,短篇小说在选材时,不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的和“横” 的两个方面,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一角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湃的大海。
对于短篇小说题材的“开掘”--主题的提炼同样要十分重视。
“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作家心中首先想到的总是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思想内容。
他构思小说的情节是为了表达这一主题,创造人物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
好的小说总是有一个好的主题的。
”([英]《小说家的技巧》) 衡量一篇小说的美学价值,重要的并不是看题材本身,而是看作者对于题材所开掘的思想的深度--主题提炼的程度。
所谓开掘,就是要深入发掘生活素材所内涵的本质意义的东西; 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本质意义开掘得越深入,主题思想就越深刻,作品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 美学价值也就更高。
所以说,一篇没有好的主题的小说,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
李师东在《一个新的文学层面的诞生》中评论九十年代的新生代作家时指出:“八十年代的文学,是以对表现疆域的拓展的掘进、对表现手段的探索和实验为其显著特征的。
与前几茬作家相伴随的是冲突和对抗、张扬和摒弃、试验和沿袭、超前和滞后、创新和守成、反拨和 建立等源远流长的话题。
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感受到来自不同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的冲撞和对举。
”"在九十年代新的时空下,这一茬更为年轻的青年作家得以走上文坛,正在于他们明显疏离了前几茬作家习惯关心的话题,而与社会的新的变化和进展保持了同步相向的趋势……把个人的情绪与时代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处境勾连在一起,谋求与九十年代社会的契合,体现中国社会新的进展,这正是他们的努力。
以一种消解的姿态, 达到对文学的整合,以反先锋的方式,回归到朴素的情感姿态,以个人化的方式,进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这正是这个新生代作家群的文学用心。
篇3:浅谈医生与作家、艺术与健康的随笔
浅谈医生与作家、艺术与健康的随笔
整个宇宙其实只是银河系、只有银河系而已,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就只有银河系这么一点能量和物质、其余的大部分则是宇宙黑暗能量物质及其形态与状态,并且现在的银河系还在加速的膨胀,让能量与物质也在不断地得到增加,让银河系变得越来越大了,让银河系变得越来越成熟的同时,也让地球和我们人类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与安全了。尽管现在的银河系、太阳系和我们的地球正在加速的膨胀,使得整个银河系的能量、物质、生命和我们人类等等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坚信这种膨胀的趋势还是会继续的膨胀与加速的膨胀下去的,因为这本身就自然、宇宙、生命和我们人类的本质与客观规律。那么,银河系的这种膨胀的原理和结果将会是一个怎样子的呢?我认为,银河系其实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宇宙的普通物质(明物质),可是目前还只是占宇宙的百分之五的份额,而我们的敌人、也就是那些现在占宇宙百分之九十五的黑暗能量却还占绝大多数,敌我双方的力量悬殊仍然太大,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现在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及说明了我们还要继续的加倍努力才行。那么,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就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争取早一天打败(黑暗能量)它们、直到取得有一天我们占宇宙百分之六七十左右、而它们只占宇宙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完全胜利的那一天为止。故此,银河系还会继续的膨胀与加速的膨胀下去、至少要膨胀到有一天我们占宇宙百分之六七十左右为止,这是因为到了那时候,整个宇宙就是我们的天下了、整个宇宙也就完全的走向成熟了,而我们的地球、生命、人类、太阳系和银河系则是更加的变得成熟和走向完美了。故此,这就是未来全人类要为之而共同努力奋斗的方向、目标、任务和神圣的使命,为此,我们的高科技技术必须要突飞猛进,我们只有尽快的实现人与机器人的完美结合、及尽快的把自己变成外星人、之后才有可能胜利的完成这个艰巨而又崇高的奋斗目标、任务和神圣的使命。那么,人类第一步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利用高科技技术来把自己从物质上的人、逐渐的变成纯粹精神上的人,以彻底的摆脱物质上的束缚和人性上局限性,从而取得比较彻底的(摆脱物质上的束缚和人性上局限性的)阶段性胜利,首先较彻底的消灭环境污染,让地球环境尽快的返璞归真和返老还童、继而最终为我们完成这些任务赢取时间。
正是由于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现在都已经变得很成熟了,故此,正是因为如此银河系才最终有条件诞生出一个最重要的`核心点来——地球来的,而地球也正是因为自己和其它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都成熟了之后才最终诞生出高级的生命——动植物、与更高级的智能生命——我们人类来的,假如这之前的条件都还不够成熟的话、地球是不可能诞生我们人类的、即便是诞生了也不可能让我们能够顺利的进化成、与最终形成现在这样子的、只属于我们人类最高级、最高贵、最科学和最智能的人类、人类社会及人类文明来的。故此、银河系是整个宇宙的核心、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核心、地球是太阳系的核心、而我们人类则是地球、太阳系与整个银河系、也就是整个宇宙的核心的核心。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无论宇宙有多大、是多么的浩瀚无垠;无论宇宙有多少亿个星系、星球与恒星,哪怕宇宙是无穷无尽的、且有无数个星系、星球与恒星等等,宇宙也不能同生命和我们人类相媲美,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如果宇宙没有、或者是一旦没有了生命和我们人类,宇宙就将变得毫无意义、也就毫无价值可言,请问一个无限大的宇宙却只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无比寂静的世界又有何意义可言呢?那么这样的宇宙最大又有什么用、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呢?故此,我想说宇宙有多伟大、生命和我们人类就有多伟大,以至于我们的伟大还会远远地超过宇宙的伟大,因为我们还肩负着保护自然、大自然、维护自然界、让生命和我们人类自己、以及还要让整个宇宙也跟着我们一起永远存在与和谐发展下去的神圣责任和义务,故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和我们人类是大千世界最神圣的生灵和万物之主。为此,我认为宇宙最伟大的生命还是人类这种高级的智能生命,而非之前的恐龙与其它的低级生命,尽管恐龙一个个块头大、数量多、存在的时间长,但它们却不能保护好自己、更不能保护好地球、故此即便是它们再活一亿、五亿年又怎样呢?同样要走向灭亡。而人类就大不同了,人类是高贵的高级生命、有智慧、有智能、有科学技术、有高科技手段、有科学发展观,故此,人类有能力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地球、保护好自然、大自然、自然界和整个宇宙、及有能力让自己变成长生不老、不死不灭、永远存在的外星人、与日月同辉、宇宙同在。
宇宙的适当地膨胀是件好事情,因为宇宙会通过这种不断的膨胀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从而为地球的宇宙环境提供了更多安全范围,这是因为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发展和壮大,就会让那些威胁到地球安全的一些危险因素离地球越来越远,比如会让太阳系迅速地拉开与其他星系、星球和小行星的距离,让太阳系和地球变得越来越安全;比如会让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几率大大缩小、变得不可能。于是乎我们要坚信一点,宇宙是不会无限地膨胀下去的,因为这种膨胀只是宇宙向前发展的一个过程;因为宇宙的无限膨胀最终对宇宙自身的存在不利。故此,宇宙最旺盛的膨胀时期正在成为过去,现在的宇宙已经趋向成熟,以后的膨胀就会慢慢地减速下来,并最终稳固、稳定和固定不变下来,回归到正常的永远存在下去的固定状态上来,而我们的地球也是一样,也正处于中年时期,也已经变得十分的成熟了,正是由于宇宙和地球现在都已经变得十分的成熟了,才使得地球最终诞生了高级与更高级的生命,比如猫狗牛羊马与大象老虎狮子等等就是高级生命、而人则是更高级的生命。为此在未来,随着宇宙适当地良性膨胀,宇宙的范围将变得越来越大、宇宙的形态与状态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成熟、稳固和固定下来,让太阳系也随之越来越成熟、稳固和固定下来,从而这就使得更多的小行星越来越远离地球的周围环境、一些其他的星系与星球也会离太阳系越来越远。为什么我们现在仰望星空时所看到的星星越来越少了呢?就是这个缘故、就是宇宙迅速膨胀后变得越来越大、那些星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的缘故,那么,这样一来,地球再也不可能遭到什么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了,完全排除了未来还有这种撞击事件的可能性,地球永远变得安全了,那么,地球未来毁灭性威胁的唯一来源就是人类自己了,只要人类不发生大规模的毁灭性的核战争,地球就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另一方面,未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高科技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也会采取一切的安全措施来尽可能的保护地球、生命和人类自己的,人类是决不会让地球遭到毁灭、生命遭到灭绝、和人类自己走向倒退的,人类是一定会让地球和生命永远存在下去的,同时也会让自己最终变成外星人的,因为人类只有让自己最终变成了外星人,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与生命,才能让地球和生命同人类一样返老还童、一起长生不老、不死不灭和永远的存在下去。故此,地球未来的宇宙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安全;为此,人类在将来一定要把自己变成长生不老、不死不灭和永远的存在下去外星人。宇宙现在是越来越成熟了,因为宇宙已经诞生了一百三十多亿年;地球也同样是变得越来越成熟了,因为地球已经存在了四十五亿年,已经进入了中年时期,地球的地貌、风貌与形态状态等等都已经走向了最成熟的阶段,为此,地球才有条件诞生出最高级的智能生命人类和人类文明来。可是人类的高智能发展道路还只是刚刚开始、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还远远地不够先进,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粗放型与不可持续的缘故;这是因为人类历史还只有五千年、还不够长久的缘故;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才只是刚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现在离共产主义还十分遥远的缘故。故此,人类与人类文明现在还十分的不够发达与成熟,也就是说才刚刚开始而已、甚至连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丑陋人性还都没有克服过来。故此,人类现在面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首先是环境污染与保护问题,其次是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问题,而目前这两个问题的矛盾仍然还是十分的突出、可以说是矛盾重重、危机重重、因为弄不好人类社会还有可能发出中等规模的战争、甚至是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及核战争。为此我要说,虽然现在的宇宙和地球都已经走向了成熟,可是人类社却还远远地没有走向成熟,未来消灭地球和人类的不是小星撞击地球、更不是外星人、而可能就是人类自己——假如人类社一直不能更加科学地走向成熟的话,就很可能有这种可能。为此,全人类的和平和谐与共同走向长久稳定繁荣的道路仍然还是任重而道远。
我感兴趣与喜欢研究的是自然、宇宙、生命、艺术与人类科学的一切形态和状态、就是想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秘密,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有些理论、观念和理念也不一定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并且,我的这些艺术的方法,是给那些总体条件不是很好的艺术爱好者看的,越是条件不佳的人就可以看看我的这些艺术的方法,至少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通过学习我的这些艺术方法与理论、还可以增强一点艺术修养和艺术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良好效果。
结束语:医生、医学家与文学艺术家及科学家的使命是无比崇高的、不容置疑、更不能迟缓,而是要拿出生命来赋予、直到完成我们神圣的使命为止。
篇4:电影中艺术意象修饰与美术意象造型深度融合研究论文
电影中艺术意象修饰与美术意象造型深度融合研究论文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表现形式不仅需要美术意象针对物象为其进行赋形、立象、显意,而其更需要艺术意象在美术意象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会意、生象、动心等进阶修饰。同时,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之间亦存在着“形与象”“象与意”“意与心”的三位一体式的显隐双重性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为电影艺术带来传统艺术手段与传统视觉语言所无法表现的形而上的艺术升华。
一、美术意象造型
(一)美术意象的物象赋形
深究字源,“象”与“形”具有同源性,先有“形”后有“象”。“形”相对不变,而“象”则是一系列动态变化着的相形、相生、相通之万物万有的“形”的抽象集合。由此可见,意象即一系列“意”的极富创造力、想象力、生命力的由“形”而“象”、由“象”而“意”的形而上的集合。“意”作为一种意识存在,其必须依托于“象”而存在,因此,“象”是“意”的必要的物质依托,而“形”则是“象”的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研究美术意象,必须首先由“象”入手、由“形”切入。由此可见,电影制作中美术意象的首要工作就是为物象(包括人物、场景、背景、氛围、渲染等)赋形的过程,物象的色彩、形状、形制等均是赋形的一体化的关键环节,这些关键环节等均会对“赋形”后期的“立象”“显意”等带来决定性的基础影响。[1]
(二)美术意象的造型立象
美术意象的物象赋形是美术意象造型的基础,在此之上就涉及到更加微妙、更加复杂、更加形而上的立象过程。在电影艺术作品由形而象的美术意象立象过程之中,事实上还隐含着一个由立象更进一步抽象为图符的由象而符的过程。这种抽象图符化的为电影艺术创造象征性的过程,对于更加深刻地塑造电影中美术意象中的赋形过程,以及对于后期立象与显意过程等均有着重要的抽象化指导意义。美术意象的立象过程,涵盖了综合色彩、整体人物、环境氛围等的造型意象化的全过程,尤其是针对物象的形态、风格、意态、动态、周遭等的立象,更是美术意象造型成败的关键。实际上,介于美术意象立象与显意之间的抽象图符象征,是一种最直接、最直观、最直觉的视觉语言传达,这种视觉语言传达更易使得观众能够观形即见象,并可由美术意象中形的塑造中,获得除形的物理观感而外的更加进阶的影视艺术初印象。例如《大闹天宫》一片的造型立象,就是中国影史足以传之永恒的典范之作。
(三)美术意象显意表_
美术意象绝非透过简单的或者是基于个体单纯体验的赋形,来表达创作者最基本的情感与感受,而是美术意象必须置诸整个电影系统化工程体系的整体统筹之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针对创作诉求为物象赋形。为达成这一复杂过程,就必须采取自顶向下的逆向技法,即先立意,再具象,后赋形。显然,这种创作流程与研究流程中的先赋形,再立象,后显意的方向是相逆的。美术意象的由形而象,透过塑形与立象,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视觉传达表现过程,但在电影艺术需要表现宏大场面、华丽场景等史诗级视觉过程的时候,赋形立象显然已经无法圆满完成,此时就需要借助于美术意象的显意这一终极过程。其实,究其本质,显意式塑造的根本技法就是一种艺术灵性的物象化表达完形,美术意象的显意表达反过来会规训造型立象与物象赋形过程,使之达到显意表达的艺术化要求。
二、艺术意象修饰
(一)艺术意象的会意表现
美术意象造型是艺术意象修饰的物质基础与建构依托,否则,失去美术意象造型支撑的艺术意象修饰即终将成为一种空中楼阁。艺术意象以其意识形态化而形而上于美术意象之上,作为源于美术意象造型的艺术意象而言,其对于电影的艺术性而言可谓是不可或缺。换言之,艺术意象实际上就是赋形、立象、显意的一种高级阶段,由于电影艺术属于一种对于现实真实的艺术虚拟,因此,不可避免地更加追求一种对于艺术真实的现实移情感性表露,以及对于现实真实的艺术性想象及其情感表达,同时,亦着力于表现由情感的牵系而起心动念的会意。然而,现实与虚拟却是二元对立着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艺术意象的关键难点就在于必须以艺术意象实现拟真会意的艺术虚拟真实表现的解决,而具体的解决技法则包括会意式沉浸、会意式渗透、会意式移情等不断进阶的艺术意象视觉表达。
(二)艺术意象的生象映现
如果以一句话概括艺术意象修饰的本质,那么,这句话可能就是――基于艺术效果最大化的一种促进艺术手段达成的超视阈融合。这种超视阈融合建构在他者会意表现的.基础之上,由他者会意表现为他者立象呈现,提供观众他者视角下脑海中形成由印象而会意、由会意而映象的复杂意识转换过程。这里的象早已不是赋形立象阶段的象,而是由意所生之象,亦即这里的象是观众他者在会意影片中的视觉语言之后,在其头脑之中所产生的一种由最为直接因应视觉语言的潜意识所不由自主地出现在脑海之中的视觉映像的再映像,或者是视觉映像的衍生映像,这种再映像或衍生映像,对于观众以他者身份识解电影艺术所欲表达的视觉语言而言非常重要。这种映像或衍生映像通俗而言,即俗谓脑补的由意生象的影视艺术作品对观众所产生的脑海中的关联式、联想式、引申式、衍生式等的意源式图景反映。[2]这种艺术意象的生象映现可以从爱森斯坦的诸多作品中窥见一些端倪,比如,爱森斯坦的《十月》一片中,即阿芙乐尔号的炮为冬宫的结局进行了典范式的生象映现式的立象修饰。
(三)艺术意象的动心呈现
艺术意象修饰遵循着一种由会意而生象、由生象而动心的不断晋级的意象化修饰逻辑,艺术意象修饰的动心呈现的根本恰在于艺术造诣上的用心钤印。艺术表演以走心为上,而艺术意象则以动心为上,包括影视艺术范畴之内的所有艺术作品,其存在的最为终极的目的就是为了直指人心、打动人心、感化人心,感化人心显然是影视艺术作品的最为终极的价值,以及最为终极的意义。艺术意象修饰贵在能够则由意生象、由象生心,并贵在将美术意象的视觉传达性表现,更进一步地由触手可及化而为直指人心,以实现电影艺术最为终极的见性观心、见性传心、见性明心。从而使得艺术意象修饰由生象映现的不由自主转而为动心呈现的主动自觉。艺术意象动心呈现为观众创造出会意生象之后所必然出现的更加形而上层面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旨在影响观众整个心理活动,进而令影视艺术作品以其艺术魅力撼动心灵,从而产生一种心源式的图景反映。
三、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的深度融合
(一)美术与艺术共同意象下表象化塑造
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均是针对影视艺术创作的一种主观表达,虽然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而同时,从影视艺术视角深入加以体察。我们看到,二者更多的存在着一种深度融合意义下的共同基于表象化塑造的相似性。具体表现在美术意象旨在立形显象,艺术意象旨在由形喻象。显然,从抽象化的表象而言,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更能够起到由美术意象造型显象,由艺术意象因形喻象的双重视觉效果,进而获得一种二者相得益彰的更加高级的复合化的艺术效果提升。从更深刻的内涵引申,由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这两种意象出发,经过造型与修饰所衍生的拟真表现,为影视艺术得以以其抽象的物态表象化超越时空,提供了意识表达的“形与象合”的表达基础。由此可见,这种表象化表达实质上其实就是一种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规则下的美的旋律的表象化塑造。比如,《魔戒》系列影片,即以美术与艺术共同意象,透过“指环”“巫师”“剑”,以魔法、神、武器三者进行了共同意象化的进阶塑造。
(二)美术与艺术共同意象下意象化升华
在影视艺术的超时空范畴之内,创作过程中的美术意象以形立象,而艺术意象则以象生意;美术意象形诸于外,而艺术意象则蕴诸于内。二者对于影视艺术所起到的是一内一外、一隐一显、相辅相成的视觉语言表述作用。而在这种视觉语言的表述过程之中,“象”为“意”的表述主体,观众则以他者身份而成为影视艺术作品的客体,而“意”则成为“象”的客体基于主观意识的一种自发自觉式的升华。正如西方艺术界所言,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作为他者,其意象化升华亦会有一千种结果,这一千种结果恰恰就是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融汇贯通于共同意象下的形而上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为影视艺术焕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起到了“立象尽意”“得意忘象”的巨大作用,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亦由此而成融合为一种共同意象规约下的美的旋律的意象化升华。[3]在《贝奥武夫》一片中,火与梦与大海的交融式营造即表达了这种美术与艺术共同意象下的灵性升华。
(三)美术与艺术共同意象下心象化再造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美术意象还是艺术意象,均有可见之象与可忘之象,可见之象令影视艺术的观众产生即视、通感、联想,可忘之象则令影视艺术的观众产生更进一步的移情、沉浸、心象。如果针对这种即视、通感、联想与移情、沉浸、心象进行追本溯源,那么,我们看到,美术意象实质上就是一种心源化象,而艺术意象实质上就是一种心象化意。美术意象修饰之后的电影艺术作品,更易以其直指人心而打动人心,进而形成一种由美术意象而艺术意象的感化人心,而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亦由这种由意而心的深度融合而合而为一。正如表演艺术的所谓“走心”一样,影视术的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的心象化,以心传心、以心传象、借心立象,并由此恢弘出一种电影艺术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同时,更在意象的深度融合之一体共同塑造出了意象规训下的美的旋律的心象化再造。[4]例如《心灵捕手》一片中即以这种借心立象,在美术与艺术共同意象下为戏中主角的心灵注入了心源灵光。
结语
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在电影艺术之中,有着“形与象”“象与意”“意与心”的三位一体的隐显交互的深度融合。美术意象与艺术意象,均为电影艺术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美术意象,还是艺术意象,均为电影视觉语言表达的充分必要途径。美术意象由形而象、由象而意,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视觉传达性表现;而艺术意象则由意生象、由象生心,将美术意象的视觉传达性表现,更进一步地由触手可及而直指人心,实现了电影艺术最为终极的见性观心、见性传心、见性明心,并最终完成了影视艺术由表象化、意象化而心象化的视觉意象传递过程。
【小说与艺术造型随笔】相关文章:
2.浅谈老舍小说艺术
3.黄永玉艺术随笔
4.中国传统艺术随笔
6.艺术生教育随笔
9.《水果造型》教案
10.自卑与超越小说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