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关于随笔散文:我们为什么读小说故事

关于随笔散文:我们为什么读小说故事

2023-10-15 08:28: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看得见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关于随笔散文:我们为什么读小说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随笔散文:我们为什么读小说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随笔散文:我们为什么读小说故事

篇1:关于随笔散文:我们为什么读小说故事

最近越来越发现读的小说越多,越觉得好像是在探险,我们跟着主人公的故事而东奔西跑的游荡,似乎不知道未来在哪儿,就像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迷茫,可是随着小说人物剧情的发展,总是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于是我们也跟着惊喜,激动,低落,悲痛,甚至也哭过很多次。

有时候,我会突然觉得自己就像是小说里的人一样,早已经不存在在现实中了,经历着种种的磨难、痛苦,快乐和幸福,也因此在这些经历中磨练着自己,逐渐长大,慢慢的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事物,此时就算是突然从小说中惊醒也依然会觉得自己思考顿悟了很多,无论是关于人生的还是现实生活的,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长大了,懂得以更高一层次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所遇到的人和事了,这时候我们便会觉得很兴奋,我想,也许正因为我们每个人无法在一生中同时经历那么多事情,所以我们才会在一个个故事里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吧,即使那不是自己所真实经历的,但也总觉得似曾相识,如果现实中也真的遇到了这些事情我们会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去面对吗,其实也不一定,可能我们会有了更多的想法,甚至更好的,这样我们站的会更高,这样的人生才会觉得更生活的有意义;

我突然很感激每一个写故事的人,即使大多都是虚构的,但却依然叫人那样的感同身受,突然想问,现实中的那个作者又是有着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哪,是不是会更让人觉得钦佩,真想和那些能写出如此精美震撼的故事的人每天都好好的聊一聊,关于人生、生活,关于梦想,现实...我想我一定能受益多多。我觉得他们也是在为人类做着积极的贡献,精神的食粮永远要比物质的充足来的更加的让人感觉实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夫子也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都能有如此高超的觉悟,更何况在这个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又怎么能因为物质的充足或匮乏而短缺我们的精神食粮哪,我想那应该是让人惭愧的!

感谢这个世界总是美好多于丑恶,如果世人都能用书籍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我想这个世界永远都将充满最美最清新的空气 ,那种美妙永远都是无法言喻的,阅读,改变着我们生命的质量!

篇2:为什么我们不想长大随笔散文

为什么我们不想长大随笔散文

我认识明月之前,从不相信世上真有如吸尘器般卷吸知识的人。我是在巴黎见到明月的,后来去欧洲其他城市时,也见过她——我是去异地旅游,她是在异地上课。明月是我见过的最勤谨的学生,她在世界各地上课,暑期学生们出游时,她报短期班,抱着笔记本,端一副眼镜,不停地上课。

明月有男朋友,男朋友人很好,明月也不太缺钱,我在巴黎,见惯了拿着父母钱出来混文凭的浮浪子弟,深知有动力头悬梁锥刺股预备改变命运的,多是中等人家,因此尤其佩服明月。待发现明月读的科目很散——艺术 、人类学、商务管理、收藏、市场、文献学、畜牧学——我更佩服她了:真是对知识有兴趣,才能这等开阔啊!

我夸明月的好学和精力,明月说,你好歹想学啥学啥;我说你难道不是?明月停了会儿,说,我不一样啊。

明月说,她当然不讨厌学东西,然而,也并不真那么热爱学习。她也不讨厌工作,她读书期间,也经常给老师们打打工帮帮忙。她只是不喜欢……生活,过日子。“你懂的吧?”我点了头。

明月说她到处读书,如此才好名正言顺地不“过日子”。她的父母是尊重知识的,也尊重她;而她呢,只要还在读书学习,就仿佛有点正经事在做着,自己也心安理得,不用回去“过日子”。她不是不爱她男朋友,她也不是不爱父母;但是,仿佛只要还读着书,人就还可以躲在“过日子”之外。

我问她,怕的是哪种过日子呢?婚姻?她男朋友看着不错啊。工作?她父母的存在可以大大减轻她事业的压力。所以,为什么呢?

明月说,她讨厌的`是可以被量化的过日子。只要回去了,过上日子了,就难免要被纳入一个量化赛道之 上。日常的一切,都可以拿来比较。到时候,即便她不愿意,也会身不由己地默默比较起来。大家都像进了赛道似的,在各种社交关 系里比较着。

“只要还在读书,就好像不用去比较。”她说。

“跟爸妈说清楚,不就好了?”我说。

“但这样也不好,总觉得这样对不起他们,给他们丢脸。”明月说。

从此之后,每当看到明月抱着笔记本时,我总能想到某个场景——一匹不乐意上赛道的马驹在勤勉地吃草,而马主满意地看着,一边翻着日历。草料是好的,但我知道,马主们的日历总有翻完的一天。唯一的解决方案,大概就是把赛道给拆了,让马驹自由奔跑……但是谁能拆掉这条赛道呢?不知道。

于是马匹们只好低下头,默默吃草,假装听不见赛道催它们上场的倒计时。

篇3:我们为什么要读童话?(教师随笔)

文/顾学文

童话故事就像一面神奇的镜子,映照出人类的内心世界,也映照出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道路。

童话有用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和价值》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这本完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童话心理学研究专著,既帮助成人,特别是那些需要照料和培养孩子的成人,使他们更充分地意识到童话故事的重要性;也像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和深度,或能给处于21世纪的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一个秘密花园的入口

多次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却不知道自己想从中寻找什么。直到有一天,在一篇文章中读到一位心理咨询师对这个童话的解读:“爱丽丝一个人被扔进了完全无序的世界,她要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并保护自己。”

这个解释,让我一下子穿越到自己刚开始阅读爱丽丝的年纪--一个八九岁的孩子面对当时的生活变化,惊慌失措和难以言说。

再重读,它的隐喻便“昭然若揭”:不够充分的抱持导致儿童跌落进世界的黑洞,独自体验无序的世界,家人则迟钝地沉睡着……

那些已经流散的童年记忆碎片,其实一直限定着今天的生活:面对世界既战战兢兢又兴致勃勃,不能充分表达,不能充分投入,也不能充分探索。

我是“爱丽丝”,也许你是单腿站立的锡兵,他是被只有一根刺的玫瑰驯服的小王子……每个人都可以用童话“说”出自己。

一个用来说明道理的法学案例,我们一旦掌握法理,便不会一遍遍地去阅读它;但童话却让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反复阅读。它像一个秘密花园的入口,每次开启,都能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曾说:“在经历原型体验时,人力图更直接地将这种体验传达给别人,这就是童话、寓言故事的起源。”

通俗地理解河合隼雄的话就是,那些能被理性接受的古老经验,浓缩成箴言、韵文;而那些冲击心灵、但又不能被理性整理的情感,则以童话形式呈现。

获得丰富的个人意义

贝特尔海姆提出,童话以象征的语言传达出人类千百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揭示许多有关人生和人心的基本真理。他说,“与儿童所能理解的任何其他类型的故事相比,从童话中我们能了解到更多的关于人类内心问题的信息,更多的正确解决困境的办法。”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迅速变化的时期,也可能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个时期。在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是谁?”如果成功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就会恰当地认识个人价值,接受并欣赏自己。反之,就会出现角色混乱,影响以后的人格发展。

以《灰姑娘》为例,它以夸张的形式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困惑和危机,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它的心理意义在于,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论的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五个重要人格属性:一是基本信赖感。这是通过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而凝结在儿童心里的信念,灰姑娘最初与慈母相处的经历,给予了她人格中的坚定信念,成为她人生的重要支柱;二是自立自强,灰姑娘无人可以依赖,只有靠自己;三是主动精神,灰姑娘在种下小树枝,用泪水和祈祷浇灌它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主动性;四是任劳任怨;五是人格认同,灰姑娘一再从舞会上逃走,是要在获得王子新娘这一高贵身份之前,让王子认可她作为“灰姑娘”的真实身份。

两个异母姐姐与灰姑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争取幸福的道路上,她们束手无策,一切按母亲指示行事。最后,鸟儿啄瞎了她们的眼睛。这似乎是一个象征:没有发展出自我人格的人,只能生活在混沌中。

在另一则童话《莴苣少女》中,12岁的莴苣少女长期被女巫囚禁在塔楼里。这是一个典型的青春期少女故事--一个嫉妒的母亲试图阻止女儿走向自立。但莴苣少女通过自己的身体找到了逃离困境的方法--王子攀着她的长发爬进塔楼。一个人的身体可以提供逃离困境的生命线,这会让阅读的孩子确信,如果情况需要,他或她也同样可以依靠自身走出困境。

童话的魅力就在于,孩子们从童话中获得了丰富的个人意义,故事推动了他们的自我建设。

让孩子自己选择童话

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某个特定的童话故事,对于某个特定的孩子,在什么年龄最为重要,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选择童话,而不是成人越俎代庖。

做父母的一般开始都会给孩子讲他们自己小时候或现在仍然喜欢的童话,如果孩子对这个故事没有什么反应,就意味着故事的主题没能在他生活的这一时刻激起有意义的反应。那么,在下一个晚上,最好给他讲另一个童话。如果某个特定的故事对孩子十分重要,他会要求家长一遍遍地讲给他听,直到那些促使他对这个故事产生反应的问题被其他问题所取代,他会带着新问题,寻找新童话。

对孩子解释童话故事,会损害童话的魅力,因为童话的魅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孩子体验在不明白中弄明白的过程。尽管成年人的解释显得合情合理,但却剥夺了儿童独立思考的权利。

其实“套话”从来不骗人

诗人席勒说:更深的意义寓于我童年听到的童话故事之中,而不是生活交给我的真理之中。

童话其实从来不骗人,比如下面这些常常出现在童话里的“套话”。

童话为什么总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童话是用象征语言,而不是用日常的现实语言展开的。“很久很久以前”,把故事确定在独特的童话时间中,把读者带离现实世界,进入精神的内在世界。

童话里的人物为何总是非好即坏?如果孩子所有的痴心幻想都被一个善良的仙女所满足;所有的破坏性愿望都能“嫁祸”于一个邪恶的巫婆;所有的恐惧都幻化成一匹贪婪的老狼;所有的嫉妒都在某种啄瞎他主要对手眼睛的动物身上得到体现--那么,他就能够整理内心的各种矛盾,而不会陷入混乱不能自拔。

为什么总是“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光明的尾巴,向孩子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建立一种真正令人满意的与人生伴侣紧密相连的关系,能够消除我们因生命有限而感到的痛苦。童话告诉人们,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达到了一个人生存所需的情感安全,和可能获得的恒久关系的顶峰。

[我们为什么要读童话?(教师随笔)]

【关于随笔散文:我们为什么读小说故事】相关文章:

1.我们这代人随笔散文

2.读小故事大道理小说有感500字

3.读冰心小说有感

4.读小说《老人与海》有感

5.读小说《堂吉诃德》有感

6.有关诚实的散文故事随笔

7.10岁儿童故事小说

8.小说最好的我们语录

9.随笔散文

10.读小说《哈利波特》有感

下载word文档
《关于随笔散文:我们为什么读小说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