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读李商隐散文

读李商隐散文

2023-03-29 07:58: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顾晓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读李商隐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读李商隐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李商隐散文

篇1:读李商隐散文

读李商隐700字散文

雕花的窗前,你在沉思。漆黑的夜空中,几点疏星照亮你紧锁的眉头。檀香弥漫,那丝丝缕缕、透着思念的诗句,在你的脑海酝酿。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个藏在无限眷念的字句背后、被人吟诵了千年的女子,究竟是谁?或许只有你自己知道。“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字字句句里透出的思念与忧伤,全都如春水涨潮般涌到你的窗前,打湿了你的素笺。

手指起落,拨动丝弦,清朗悠远的曲调中暗藏多少悲伤?你用你的`才气,在诗中为自己,为她,为我们,作了一幅清丽的画,谱了一首悠然的曲,描绘了一颗真挚的心。

站在斜阳下读你,“楚地空山拂日风”的场景映衬着你孤寂的心,山峦连亘,楚地荒凉,给我无尽的思索;迎风读你,是“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的朦胧,如梦似幻;在缀满星辰的夜空下读你,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空灵;倚在楼上读你,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憧憬。盛唐过后的绮丽又轻携忧伤的风景,在你的笔下流转翻飞。

我想穿过千年的光景,做你身旁的那一支摇曳的烛,流着泪照亮你周身的诗意,让宣纸上那湮开的墨迹,为千年后的人们,写下感伤的情。

我仿佛看见你窗前的庭院里有枝海棠花,温和,多情,在你自然淡雅的诗句里呼吸,沉醉。我闭上眼。原来,都是一样的,你和海棠,都是那样多愁善感地描绘着心中的诗意。

深情的你,彷徨的你,充满才气的你,忧伤的你,浪漫的你……花瓣飘飞,你手心里是别人不曾拥有的美丽。但韶华易逝。乍回头,你已捋一捋青衫,朝远处走去,背影渐渐模糊。

我心,微凉。

篇2:解读李商隐散文

解读李商隐散文

目所能及的,仅是一池残荷。枯黄卷曲的荷叶在秋风中瑟瑟地颤抖。一切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只有一种难言的哀伤。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是我读到的最沉痛的一首诗。

我常常在想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生于乱世,跨越了六个朝代。科考落榜,沦为幕僚。结篱王氏,却从此陷入了朋党倾轧的漩涡中,从此乃辗转于各藩镇幕府间,漂泊零落,潦倒而终。

他的一生都不曾安稳过,我始终觉得他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看透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可他的血脉之中又生长着很蓬勃的欲望,像汩汩淌着的河水所散发出的水藻和淤泥的腥味,淡淡的,却又是固执的。

我总是能从他的一些无题诗中读到一种淋漓如江河流泻的生命体态。那些诗大都写得颇为隐晦且意境朦胧。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华丽的罗帐,轻巧的团扇,艳丽的榴花,以及香炉里金色的灰烬。他用这些凄凉的意境,掩盖了他生命中所有的感伤、迷离。他将他的穷困与落魄寄托在这些耀眼的.色彩中,两者强烈对比之下,我看清了他所有的失落与孤寂。他是那么的骄傲,他不肯直言他的挫败,所以他只能将明明暗暗的忧伤融入一片绚烂的繁华之中。让后人来捕捉那字里行间难言的情愫。

我猜想,他常常独自徘徊在夕阳下。兀自望着风起云涌的晚霞。他的目光穿越如血的残阳,穿越黄昏冗长冗长的街道,穿越烈日下绿色的田野,穿越战场上的烽烟长河,穿越孤寂的月与幽冷的山,穿越日深月沉的无常,穿越隐隐约约的悲喜,呜咽成苍凉的笛声,撒落了一地的碎片。当最后一缕残光隐没在无边的黑暗时,他便低低地吟着那首《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他的一生是极其痛苦的。我固执地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诗人没有一个有他那种深重的忧伤。他的痛不同于李煜,他没有李后主那么寥廓的层面去绝望;也不同于李清照的那些闲愁;更不同于柳三变、温八叉的繁华落尽的悲凉。他一生漂泊,一生落魄,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种空漠漠的哀愁,他的世界是空旷而孤独的,和谁也没有关联。而这种痛苦才是最致命的,因为它连惋惜的资本也没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大概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诗了。于是,一切定格,秋风扫落叶,残酒、残花、残烛,跟着这样的夜一起沉沦,沉沦在他的天地里。

昨日的他,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今天的我们,也不过是明天的沧海桑田。

时间,会冲淡一切。

正如哲人所说:“生存即是苦难,活着即是炼狱,我们无处可逃,于是寻找天堂。”

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属于他的天堂。可惜追求到的却是苦涩的情感。他踏遍了每一寸土地也找不到他梦中的繁花似锦与地老天荒。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想我终于理解了这首诗的意义。

篇3:读李商隐作文700字

读李商隐作文700字

雕花的窗前,你在沉思。漆黑的夜空中,几点疏星照亮你紧锁的眉头。檀香弥漫,那丝丝缕缕、透着思念的诗句,在你的脑海酝酿。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个藏在无限眷念的字句背后、被人吟诵了千年的女子,究竟是谁?或许只有你自己知道。“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字字句句里透出的思念与忧伤,全都如春水涨潮般涌到你的窗前,打湿了你的素笺。

手指起落,拨动丝弦,清朗悠远的曲调中暗藏多少悲伤?你用你的才气,在诗中为自己,为她,为我们,作了一幅清丽的画,谱了一首悠然的曲,描绘了一颗真挚的心。

站在斜阳下读你,“楚地空山拂日风”的场景映衬着你孤寂的心,山峦连亘,楚地荒凉,给我无尽的思索;迎风读你,是“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的朦胧,如梦似幻;在缀满星辰的夜空下读你,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空灵;倚在楼上读你,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憧憬。盛唐过后的绮丽又轻携忧伤的风景,在你的.笔下流转翻飞。

我想穿过千年的光景,做你身旁的那一支摇曳的烛,流着泪照亮你周身的诗意,让宣纸上那湮开的墨迹,为千年后的人们,写下感伤的情。

我仿佛看见你窗前的庭院里有枝海棠花,温和,多情,在你自然淡雅的诗句里呼吸,沉醉。我闭上眼。原来,都是一样的,你和海棠,都是那样多愁善感地描绘着心中的诗意。

深情的你,彷徨的你,充满才气的你,忧伤的你,浪漫的你……花瓣飘飞,你手心里是别人不曾拥有的美丽。但韶华易逝。乍回头,你已捋一捋青衫,朝远处走去,背影渐渐模糊。

我心,微凉。

篇4:读李商隐《重有感》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一、末日的阴谋与流血

这一天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2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晨曦中的大明宫肃穆中透着一丝祥和之气,清晨唐天子驾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昨晚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发现甘露祥瑞,并向文宗道贺。宰相李训、舒元舆劝唐文宗亲自前往观看,亲承祥瑞。辰时刚过,唐文宗到含元殿升朝,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良久才回,这时宰相李训却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甘露,文宗自然很是惊异,又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仇士良等宦官不疑有他,欣然而往,殊不知这甘露祥瑞正是宰相李训在天子授意下设计将他们诛杀殆尽的圈套。

原来,安史之乱不仅给唐王朝带来了因藩镇割据而日渐分崩离析的危险,更埋下了宦官专政的祸根。从肃宗宠幸的“老奴”李辅国,到程元振、俱文珍,宦官的权力日渐扩大,渐渐到了一手操纵废立甚至谋杀皇帝的地步。一度营造“元和中兴”局面的唐宪宗晚年被宦官王守澄谋杀,后来的敬宗也被害于宦官刘克明,经过一番争斗,王守澄又拥立文宗即位。

唐文宗很不齿于自己被宦官拥立的事实,更是痛恨宦官专权篡弑。他秘密培养自己的羽翼,用李训、郑注的计谋,利用宦官之间的斗争,成功扳倒并杀死了权阉王守澄,这一次他决心对将擅权的宦官斩草除根,矛头对准了另一个权阉仇士良。唐文宗与李训、郑注的密谋原本是趁王守澄下葬之机,令宦官前往水边送葬,出任凤翔节度使的郑注挑选精兵前来将他们一网打尽,不料李、郑二人亦有嫌隙,李训为争功,并在成功后铲除郑注,决心提前在京城动手。

宦官受命观看甘露去后,李训连忙召集自己的党羽宁节度使郭行余和太原节度使王[,让他们带领军队支持自己政变,但最后王[的人马没有来。仇士良来到甘露之所在,却见身边的韩约变色流汗,便察觉有异,这时一阵风吹过,掀起罗幕,仇士良恰见帘外甲兵无数,顿知处境危急,连忙奔回含元殿,强行挟持文宗回到裙。宦官重新掌控大局,宰相李训和赶来相助的郑注都相继被杀。接着宦官对士大夫大开杀戒,没有参与密谋的宰相王涯、贾M等也横罹灭族之祸,千余人被株连,“流血千门,僵尸万计”,史称“甘露之变”.

这次事变后,宦官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听任宦官,“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焰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资治通鉴》)。

“甘露之变”不仅在晚唐政治结构上影响深远,更是极大地摧残了晚唐士人的政治信心,对晚唐诗坛造成了强烈影响。白居易庆幸于自己“早退先知”,以诗歌抒写自己在退居洛阳的闲适惬意,“吏隐”的思想愈来愈浓重。正值青年的李商隐却密切地关注着朝局时事,当时就对这场政治惨剧做了剖析,“甘露之变”发生的第二年他就写下五言诗《有感二首》,“前一首恨李训、郑注之浅谋,后一首咎文宗之误任非人也。”(《唐诗别裁》)

同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辨王涯等无辜被杀,揭露宦官罪恶,表示要“誓以死清君侧”.这样的宣言让青年诗人李商隐看到挽救朝政的希望,他有感于此事,又创作了这首七律《重有感》。如果说《有感二首》还有诗人的分析议论在其中,那么这首诗则体现了更为浓厚的抒情色彩,是诗人在对现实的绝望中的大声疾呼。

二、诗人的悲愤与希望

诗的开篇就极力写刘从谏军事实力、指挥权和有利形势。“玉帐”是主帅之帐,“牙旗”为号令之旗,刘从谏身为一方节度,是军中主帅有号令之权,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非常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形势也非常有利,因此诗人认为刘从谏有实力达到清君侧的目标,所以说“得上游”.于是,诗人紧跟着说出他对刘从谏的期许:“安危须共主君忧”,“安危”实乃偏重于“危”,本诗做于“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长安血流成河,诗人认为当前正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而一方雄镇正当与君主同甘苦共患难。

这一句中特地用了一个虚词“须”字,“须”就是应该,不是请求,不是鼓励,年轻的诗人对于兵威权重的节度大将是一副居高临下,殷殷敦责的口吻,“责以主忧臣辱之义”,正与颔联的`“宜”、“岂有”、“更无”口气一致。李商隐律诗善于运用虚词来增强开合顿错之感,如《随师东》:“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马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咏史》:“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春日寄怀》:“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更无人。”都是驱使虚词的佳句。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这里是明用典故,直接点出典故的主人公是东汉的窦融和东晋的陶侃。东汉初年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讨伐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汉与六朝两个时代,一个是唐人明镜,一个是唐人梦魂。如果说在李商隐深婉的爱情诗中典故只是起到一种背景音乐式渲染氛围的作用,那么这句诗中的两个典故则具有相当质实的指称。

窦融和陶侃的行为,与刘从谏的上表和诗人所期待的发兵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内,诗人借典故一方面赞扬了刘从谏上表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殷切地期盼着刘从谏能像陶侃一样进军平乱。“已”和“宜”两个虚词相连,一个已然,一个未然,诗人对刘从谏激赏、属望、焦灼、失望的复杂心态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事实上,刘从谏根本没有打算立即出兵平乱,他的上表只是自恃军威,与中央(当时中央权利的代表是宦官)相抗衡,以攫取更大的政治权力,谋求成为世袭藩镇,他排斥宦官不假,但效忠天子则未必是真,诗人的期望最终必定是以失望告终。李义山所期待的是一支神兵,剪除宦官,匡扶宇内,让天子再度振作,让唐帝国恢复荣光,让千万黎民能够安稳度日,但是这样的理想绝不是一个藩镇所能完成的,在日渐衰糜的晚唐社会中更是没有可能实现。

颈联中的两个比喻将这种失望放大到悲愤的状态。“蛟龙失水”的比喻出自《管子》:“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可见“蛟龙”即指唐文宗,“失水”则谓文宗失去权利,受到宦官摆布。《礼记・月令》:“孟秋,鹰乃祭鸟,用始刑戮。”《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诗人希望刘从谏成为搏击宦官的“鹰隼”,但刘从谏只是说大话而不行动。“蛟龙失水”和“鹰隼与高秋”依然是一个已然,一个未然,而“岂有”“更无”两个虚词则更是添加了顿错之意:本来不应该发生的祸事却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人臣应该履行的义务却没有被履行。纪昀说:“‘岂有’、‘更无’,开合相应,上句言无受制之理,下句解受制之故也。揭出大义,压伏一切,此等处是真力量。”(《玉溪生诗说》)于开合顿错之中,见诗人沉郁悲愤之情。

尾联更是将这种悲愤渲染到极致,“举向时被祸之家及目前诛蔓犹未绝者,激烈言之”(贺裳《载酒园诗话》),在悲愤之中诗人是看不到希望的。初唐时武则天女主临朝,挟制天子,在一些士大夫眼中也是不能容忍的政治乱象,李唐王室和旧臣揭竿而起,骆宾王为起义的徐敬业作《讨武氏檄》:“一g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同样是悲愤,悲愤之外却有“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这样的信心和气魄,认为依靠徐敬业的起义可以挽救乾坤颠倒的现实。

然而李商隐面对的晚唐政局,“甘露之变”前前后后形形色色的人们,一方是气焰嚣张跋扈专权的阉宦,一方是腐败恣睢贪得无厌的军阀,即便是还未深涉政坛的李商隐也能感到,依靠一方打败另一方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缓解矛盾、安抚黎民的效果的,往后的世道只会更加混乱而黑暗。开成元年的京城依然是日以继夜的人号鬼哭,诗人感叹这样悲惨恐怖的气氛什么时候结束,内心期盼却看不到出路,奔走呼号却只听到绝望。开成二年十二月李商隐所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回顾唐朝二百二十年历史,第六、七段也写到甘露之变中文宗、郑注的不智,及其后社会的混乱和百姓的痛苦,依然是一腔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忧愤与焦急。这种绝望是很多晚唐人所共有的绝望。

三、李商隐如何传承“诗史”?

李商隐近体七律对杜甫的效仿十分明显。这首《重有感》也不例外。从诗题来看,以“有感”为题作政治抒情诗就是创自杜甫。朱三锡说:“昔杜工部以议论为诗,非具大经济大学问未易臻此境地,故为唐一代诗人之极。义山竭力模仿杜工部,集中如此等作,深得杜工部神髓。”(《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这里的“以议论为诗”是指在诗中对时事发表评论,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宋代江西诗派的“以议论为诗”在诗中讨论人生哲理是不同的,唐人的议论偏重于情,而宋人的议论偏重于理。

这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严密精到的用典和比喻以及炼字等方面都明显效法杜甫律诗。《唐诗成法》中说:“前半时事,后半致慨。此首即杜之《诸将》也。亦不能如杜之深厚曲折,而语气颇壮,用意正大,晚唐一人而已。诸选皆不录者,但采春花之艳丽,而忘秋实之正果也。”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沉郁悲壮,得老杜之神髓。”俞陛云《诗境浅说》:“玉溪生平瓣香杜陵,其忠愤铁荡之气,溢于楮墨,雅近杜陵也。”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李商隐的很多诗作也可以作证史之用。《诗境浅说》:“此为感事之诗,必证以事实,始能明其意义,不仅研求句法。”他们的诗作是“史”更是“诗”.以诗的语言观照历史,历史变得更为款款多情,在诗中,不仅有一场政治变革,和一次藩镇与宦官的权利争斗,还有在时代与命运拨弄下人的呼喊。从历史到诗歌,可以看到诗人在押韵对仗以外的襟抱和胸怀。

作者简介:徐畅

徐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级本科生,以雅昆曲社社长。

篇5:读李商隐《重有感》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一、末日的阴谋与流血

这一天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2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晨曦中的大明宫肃穆中透着一丝祥和之气,清晨唐天子驾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昨晚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发现甘露祥瑞,并向文宗道贺。宰相李训、舒元舆劝唐文宗亲自前往观看,亲承祥瑞。辰时刚过,唐文宗到含元殿升朝,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良久才回,这时宰相李训却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甘露,文宗自然很是惊异,又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仇士良等宦官不疑有他,欣然而往,殊不知这甘露祥瑞正是宰相李训在天子授意下设计将他们诛杀殆尽的圈套。

原来,安史之乱不仅给唐王朝带来了因藩镇割据而日渐分崩离析的危险,更埋下了宦官专政的祸根。从肃宗宠幸的“老奴”李辅国,到程元振、俱文珍,宦官的权力日渐扩大,渐渐到了一手操纵废立甚至谋杀皇帝的地步。一度营造“元和中兴”局面的唐宪宗晚年被宦官王守澄谋杀,后来的敬宗也被害于宦官刘克明,经过一番争斗,王守澄又拥立文宗即位。

唐文宗很不齿于自己被宦官拥立的事实,更是痛恨宦官专权篡弑。他秘密培养自己的羽翼,用李训、郑注的计谋,利用宦官之间的斗争,成功扳倒并杀死了权阉王守澄,这一次他决心对将擅权的宦官斩草除根,矛头对准了另一个权阉仇士良。唐文宗与李训、郑注的密谋原本是趁王守澄下葬之机,令宦官前往水边送葬,出任凤翔节度使的郑注挑选精兵前来将他们一网打尽,不料李、郑二人亦有嫌隙,李训为争功,并在成功后铲除郑注,决心提前在京城动手。

宦官受命观看甘露去后,李训连忙召集自己的党羽宁节度使郭行余和太原节度使王[,让他们带领军队支持自己政变,但最后王[的'人马没有来。仇士良来到甘露之所在,却见身边的韩约变色流汗,便察觉有异,这时一阵风吹过,掀起罗幕,仇士良恰见帘外甲兵无数,顿知处境危急,连忙奔回含元殿,强行挟持文宗回到裙。宦官重新掌控大局,宰相李训和赶来相助的郑注都相继被杀。接着宦官对士大夫大开杀戒,没有参与密谋的宰相王涯、贾M等也横罹灭族之祸,千余人被株连,“流血千门,僵尸万计”,史称“甘露之变”.

这次事变后,宦官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听任宦官,“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焰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资治通鉴》)。

“甘露之变”不仅在晚唐政治结构上影响深远,更是极大地摧残了晚唐士人的政治信心,对晚唐诗坛造成了强烈影响。白居易庆幸于自己“早退先知”,以诗歌抒写自己在退居洛阳的闲适惬意,“吏隐”的思想愈来愈浓重。正值青年的李商隐却密切地关注着朝局时事,当时就对这场政治惨剧做了剖析,“甘露之变”发生的第二年他就写下五言诗《有感二首》,“前一首恨李训、郑注之浅谋,后一首咎文宗之误任非人也。”(《唐诗别裁》)

同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辨王涯等无辜被杀,揭露宦官罪恶,表示要“誓以死清君侧”.这样的宣言让青年诗人李商隐看到挽救朝政的希望,他有感于此事,又创作了这首七律《重有感》。如果说《有感二首》还有诗人的分析议论在其中,那么这首诗则体现了更为浓厚的抒情色彩,是诗人在对现实的绝望中的大声疾呼。

二、诗人的悲愤与希望

诗的开篇就极力写刘从谏军事实力、指挥权和有利形势。“玉帐”是主帅之帐,“牙旗”为号令之旗,刘从谏身为一方节度,是军中主帅有号令之权,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非常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形势也非常有利,因此诗人认为刘从谏有实力达到清君侧的目标,所以说“得上游”.于是,诗人紧跟着说出他对刘从谏的期许:“安危须共主君忧”,“安危”实乃偏重于“危”,本诗做于“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长安血流成河,诗人认为当前正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而一方雄镇正当与君主同甘苦共患难。

这一句中特地用了一个虚词“须”字,“须”就是应该,不是请求,不是鼓励,年轻的诗人对于兵威权重的节度大将是一副居高临下,殷殷敦责的口吻,“责以主忧臣辱之义”,正与颔联的“宜”、“岂有”、“更无”口气一致。李商隐律诗善于运用虚词来增强开合顿错之感,如《随师东》:“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马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咏史》:“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春日寄怀》:“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更无人。”都是驱使虚词的佳句。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这里是明用典故,直接点出典故的主人公是东汉的窦融和东晋的陶侃。东汉初年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讨伐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汉与六朝两个时代,一个是唐人明镜,一个是唐人梦魂。如果说在李商隐深婉的爱情诗中典故只是起到一种背景音乐式渲染氛围的作用,那么这句诗中的两个典故则具有相当质实的指称。

窦融和陶侃的行为,与刘从谏的上表和诗人所期待的发兵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内,诗人借典故一方面赞扬了刘从谏上表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殷切地期盼着刘从谏能像陶侃一样进军平乱。“已”和“宜”两个虚词相连,一个已然,一个未然,诗人对刘从谏激赏、属望、焦灼、失望的复杂心态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事实上,刘从谏根本没有打算立即出兵平乱,他的上表只是自恃军威,与中央(当时中央权利的代表是宦官)相抗衡,以攫取更大的政治权力,谋求成为世袭藩镇,他排斥宦官不假,但效忠天子则未必是真,诗人的期望最终必定是以失望告终。李义山所期待的是一支神兵,剪除宦官,匡扶宇内,让天子再度振作,让唐帝国恢复荣光,让千万黎民能够安稳度日,但是这样的理想绝不是一个藩镇所能完成的,在日渐衰糜的晚唐社会中更是没有可能实现。

颈联中的两个比喻将这种失望放大到悲愤的状态。“蛟龙失水”的比喻出自《管子》:“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可见“蛟龙”即指唐文宗,“失水”则谓文宗失去权利,受到宦官摆布。《礼记・月令》:“孟秋,鹰乃祭鸟,用始刑戮。”《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诗人希望刘从谏成为搏击宦官的“鹰隼”,但刘从谏只是说大话而不行动。“蛟龙失水”和“鹰隼与高秋”依然是一个已然,一个未然,而“岂有”“更无”两个虚词则更是添加了顿错之意:本来不应该发生的祸事却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人臣应该履行的义务却没有被履行。纪昀说:“‘岂有’、‘更无’,开合相应,上句言无受制之理,下句解受制之故也。揭出大义,压伏一切,此等处是真力量。”(《玉溪生诗说》)于开合顿错之中,见诗人沉郁悲愤之情。

尾联更是将这种悲愤渲染到极致,“举向时被祸之家及目前诛蔓犹未绝者,激烈言之”(贺裳《载酒园诗话》),在悲愤之中诗人是看不到希望的。初唐时武则天女主临朝,挟制天子,在一些士大夫眼中也是不能容忍的政治乱象,李唐王室和旧臣揭竿而起,骆宾王为起义的徐敬业作《讨武氏檄》:“一g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同样是悲愤,悲愤之外却有“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这样的信心和气魄,认为依靠徐敬业的起义可以挽救乾坤颠倒的现实。

然而李商隐面对的晚唐政局,“甘露之变”前前后后形形色色的人们,一方是气焰嚣张跋扈专权的阉宦,一方是腐败恣睢贪得无厌的军阀,即便是还未深涉政坛的李商隐也能感到,依靠一方打败另一方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缓解矛盾、安抚黎民的效果的,往后的世道只会更加混乱而黑暗。开成元年的京城依然是日以继夜的人号鬼哭,诗人感叹这样悲惨恐怖的气氛什么时候结束,内心期盼却看不到出路,奔走呼号却只听到绝望。开成二年十二月李商隐所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回顾唐朝二百二十年历史,第六、七段也写到甘露之变中文宗、郑注的不智,及其后社会的混乱和百姓的痛苦,依然是一腔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忧愤与焦急。这种绝望是很多晚唐人所共有的绝望。

三、李商隐如何传承“诗史”?

李商隐近体七律对杜甫的效仿十分明显。这首《重有感》也不例外。从诗题来看,以“有感”为题作政治抒情诗就是创自杜甫。朱三锡说:“昔杜工部以议论为诗,非具大经济大学问未易臻此境地,故为唐一代诗人之极。义山竭力模仿杜工部,集中如此等作,深得杜工部神髓。”(《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这里的“以议论为诗”是指在诗中对时事发表评论,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宋代江西诗派的“以议论为诗”在诗中讨论人生哲理是不同的,唐人的议论偏重于情,而宋人的议论偏重于理。

这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严密精到的用典和比喻以及炼字等方面都明显效法杜甫律诗。《唐诗成法》中说:“前半时事,后半致慨。此首即杜之《诸将》也。亦不能如杜之深厚曲折,而语气颇壮,用意正大,晚唐一人而已。诸选皆不录者,但采春花之艳丽,而忘秋实之正果也。”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沉郁悲壮,得老杜之神髓。”俞陛云《诗境浅说》:“玉溪生平瓣香杜陵,其忠愤铁荡之气,溢于楮墨,雅近杜陵也。”

杜甫的诗歌被称

篇6:读李商隐《重有感》

徐畅

提到李商隐,除了迷离悱恻的风格,细腻难解的感情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玉溪生的另一面――一个勇于正视淋漓鲜血的有志青年。

篇7:李商隐的落花赏读

李商隐的落花赏读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 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 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 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 所得是沾衣。

【诗文解释】

高楼上客人竞相离去,小园里的落花随风乱飞。参差不齐连着曲折的小路,落花飘得很远送走了落日余辉。心肠已断不忍心打扫,望眼欲穿盼来的春天,又要回去。芳心随着春天散尽,所得到的只是落泪沾湿衣裳。

【词语解释】

参差:高低不齐。

斜晖:夕阳的光辉。

归:春光过尽。

春尽:春晚。

【诗文赏析】

这首咏物诗作于会昌六年(八四六年)闲居永乐期间。当时,李商隐因娶王茂元之女一事已构怨于牛党的令狐绹,境况很不如意。自然景物的'变化极易触发他的忧思羁愁,于是便借园中落花隐约曲折地吐露自己的心曲。诗人眼望落花,想着自已的身世。抒发了自已受挫伤怀的心情。为落花悲伤,也是为自已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悲伤。全诗写景咏物,自然凄惋,情景交融,真切感人。

篇8:读李商隐诗集的感悟

读李商隐诗集的感悟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文宗开元二年(837)进士。他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对于皇帝的昏庸,宦官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在当时的朋党倾轧中,李商隐一直被排斥,他的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如愿,四十五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的一些咏史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他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如《有感》,《重有感》等,有的是抒写朋友生死之情,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为熟悉的是他的爱情诗。

他的.一些咏史怀古诗,推崇历史上励精图治的人物。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有的是回顾自己的经历或者描写爱情。

在艺术上,李商隐继承了屈原、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新的风格和流派。他的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语句精辟,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擅长近体诗,以七律成就最高。人称“小李杜”。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复杂的意念,在诗里往往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他的诗意境朦胧,镶嵌典故,对诗歌艺术形式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著有《李义山诗集》,《玉谿生诗》。

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激起自己对一生经历的回忆。颔联是说,他的抱负不得施展,往日的追求和雄性壮志,都成为幻影,只能托杜鹃来倾诉。颈联以理想破灭的切身感受,来抒发自己难言的隐痛。尾联,慨叹一生的遭遇,怅然若失,心绪难平。这首诗即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迷茫。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把对妻子的怀念之情,真挚地表达出来。全诗内容并不复杂,而艺术构思却独具匠心。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中所写不能与意中人的相见的惆怅之情,暗示自己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不能得以实现的苦闷情怀。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的这首无题,从表面上看,是写爱情的,写离别相思之情。全诗以新颖巧妙的构思,细致入微的想象,描绘出优美动人的意境,表达出无限深沉的绵绵情思。

《题小松》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这首诗咏物言志,见景抒情,深情地赞扬小松不畏霜雪,刚劲挺拔,四季常青的高尚品质,同时作者借小松的品质来抒发自己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政治抱负。也暗讽那些趋绿赶红的趋炎附势之辈。全诗形象生动,比喻贴切,风格独特明快。

总之,李商隐的诗清新明快,想象丰富,奇妙独特,色彩浓烈,鲜明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词句精辟,有好多名句为后人所喜爱和吟颂!并为之叫绝,为之倾倒。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

篇9:读李商隐《马嵬》作文

读李商隐《马嵬》作文

郭宏文,出生于1990年,喜欢一个人呆着,喜欢看些自己有感触的书或者文章,诗词,喜欢写一些东西,我认为在看完一些东西后只有写下些什么才能证明你看过,你很在意它。QQ1293485691

古代文学课讲到了李商隐的《马嵬》,他说,“如何四季为天子,爱是不及卢家有莫愁。”纵然你贵为九五之尊那么多年,你却连你最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你给不了她平凡的幸福,你给不了她简单的生活,可笑的是你还是那个要杀她的人。唐明皇就是如此可笑,呵呵,什么天长地久,什么连理枝的,都不过是一些妄言,在权利和天下面前,这些都是不堪一击的。看书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爱情和政治冲突,爱情必须让位。没有权利抱怨,没有什么对不起,这是现实。”很贴切。

马嵬之变,让杨玉环这个绝色佳人葬送在了开元盛世的余烬里,惋惜,嘲笑都不被她听见了。其实她才是那个最可怜的人,莫名其妙地成了自己公公的妃子,然后带上红颜祸水的罪名在三尺白绫上告别人世。她有什么错?她终究只是一个女人,一个养在深闺,想要人疼,想要人爱的女人,为何王朝天下的兴亡就要和她扯上关系?如果唐玄宗不将自己的儿媳变成自己的妃子,那么杨玉环仍旧是那个小鸟依人的寿王妃。什么红颜祸水,如果没有男人参与,全天下的女人也无法颠覆一个王朝吧!

每每看到杨玉环与唐明皇的故事,我总是会想到另一个人,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萍。曾经,李三郎如宠爱杨玉环那般宠爱过她;曾经,他们携手在雪地月下赏梅;曾经,江采萍也为他跳过美丽婉转的江南舞蹈;曾经,......后来呢?后来杨玉环闪亮登场,梅妃,梅花都成了过去式,所以大唐皇宫里,多的'是牡丹艳如虹的盛景。月辉清冷,总会有一个冷艳的女人,面色沉寂,孤傲而绝望地站在梅园里,心如死灰。我欣赏这个女人的平静,更欣赏她于过去告别的勇气。她的丈夫爱上了别的女人,她不哭不闹,看似很认命,但确是那般决绝,你舍,我也舍。

我一直觉得,杨玉环只不过是李三郎的一场艳遇,既然是艳遇那就是可有可无的,即使那场艳遇里的主角不是杨玉环,这事依旧会发生,因为还有刘玉环,马玉环......

在史学家看来为了女人亡国的君王,在历史上有很多,纣王之妲己,周幽王之褒姒,夫差之西施,他们都是。我不觉得他们是因为女人而亡国,但是我还是很赞赏他们,他们只是纯粹的喜欢着,哪怕亡国也在所不惜。我暂且不去说他们是如何置百姓于水火,是如何昏庸无道,我想说的只是,他们比李隆基好多了,至少他们没有赐死他们所疼所爱的女人。郑畋说:“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景阳宫的那口枯井里是陈后主和他的爱妃张丽华,他亡国了,他要去逃,他带上的是那个他最爱的妃子,他舍不得她死,所以要生就一起生吧,总之不让给你死。

而马嵬,“至今往来马蹄醒。”

篇10:读李商隐《重有感》作文

读李商隐《重有感》作文

正视淋漓的鲜血

——读李商隐《重有感》

徐畅

提到李商隐,除了迷离悱恻的风格,细腻难解的感情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玉溪生的另一面——一个勇于正视淋漓鲜血的有志青年,读李商隐《重有感》。

李商隐《重有感》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一、末日的阴谋与流血

这一天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2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晨曦中的大明宫肃穆中透着一丝祥和之气,清晨唐天子驾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昨晚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发现甘露祥瑞,并向文宗道贺。宰相李训、舒元舆劝唐文宗亲自前往观看,亲承祥瑞。辰时刚过,唐文宗到含元殿升朝,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良久才回,这时宰相李训却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甘露,文宗自然很是惊异,又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 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仇士良等宦官不疑有他,欣然而往,殊不知这甘露祥瑞正是宰相李训在天子授意下设计将他们诛杀殆尽的圈套。

原来,安史之乱不仅给唐王朝带来了因藩镇割据而日渐分崩离析的危险,更埋下了宦官专政的祸根。从肃宗宠幸的“老奴”李辅国,到程元振、俱文珍,宦官的权力日渐扩大,渐渐到了一手操纵废立甚至谋杀皇帝的地步。一度营造“元和中兴”局面的唐宪宗晚年被宦官王守澄谋杀,后来的敬宗也被害于宦官刘克明,经过一番争斗,王守澄又拥立文宗即位。

唐文宗很不齿于自己被宦官拥立的事实,更是痛恨宦官专权篡弑。他秘密培养自己的羽翼,用李训、郑注的计谋,利用宦官之间的斗争,成功扳倒并杀死了权阉王守澄,这一次他决心对将擅权的宦官斩草除根,矛头对准了另一个权阉仇士良。唐文宗与李训、郑注的密谋原本是趁王守澄下葬之机,令宦官前往水边送葬,出任凤翔节度使的郑注挑选精兵前来将他们一网打尽,不料李、郑二人亦有嫌隙,李训为争功,并在成功后铲除郑注,决心提前在京城动手。

宦官受命观看甘露去后,李训连忙召集自己的党羽邠宁节度使郭行余和太原节度使王璠,让他们带领军队支持自己政变,但最后王璠的人马没有来。仇士良来到甘露之所在,却见身边的韩约变色流汗,便察觉有异,这时一阵风吹过,掀起罗幕,仇士良恰见帘外甲兵无数,顿知处境危急,连忙奔回含元殿,强行挟持文宗回到內宫。宦官重新掌控大局,宰相李训和赶来相助的郑注都相继被杀。接着宦官对士大夫大开杀戒,没有参与密谋的宰相王涯、贾餗等也横罹灭族之祸,千余人被株连,“流血千门,僵尸万计”,史称“甘露之变”.

这次事变后,宦官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听任宦官,“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焰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资治通鉴》)。

“甘露之变”不仅在晚唐政治结构上影响深远,更是极大地摧残了晚唐士人的政治信心,对晚唐诗坛造成了强烈影响。白居易庆幸于自己“早退先知”,以诗歌抒写自己在退居洛阳的闲适惬意,“吏隐”的思想愈来愈浓重。正值青年的李商隐却密切地关注着朝局时事,当时就对这场政治惨剧做了剖析,“甘露之变”发生的第二年他就写下五言诗《有感二首》,“前一首恨李训、郑注之浅谋,后一首咎文宗之误任非人也。”(《唐诗别裁》)

同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辨王涯等无辜被杀,揭露宦官罪恶,表示要“誓以死清君侧”.这样的宣言让青年诗人李商隐看到挽救朝政的希望,他有感于此事,又创作了这首七律《重有感》。如果说《有感二首》还有诗人的分析议论在其中,那么这首诗则体现了更为浓厚的抒情色彩,是诗人在对现实的绝望中的大声疾呼。

二、诗人的悲愤与希望

诗的开篇就极力写刘从谏军事实力、指挥权和有利形势。“玉帐”是主帅之帐,“牙旗”为号令之旗,刘从谏身为一方节度,是军中主帅有号令之权,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非常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形势也非常有利,因此诗人认为刘从谏有实力达到清君侧的目标,所以说“得上游”.于是,诗人紧跟着说出他对刘从谏的期许:“安危须共主君忧”,“安危”实乃偏重于“危”,本诗做于“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长安血流成河,诗人认为当前正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而一方雄镇正当与君主同甘苦共患难。

这一句中特地用了一个虚词“须”字,“须”就是应该,不是请求,不是鼓励,年轻的诗人对于兵威权重的节度大将是一副居高临下,殷殷敦责的口吻,“责以主忧臣辱之义”,正与颔联的“宜”、“岂有”、“更无”口气一致。李商隐律诗善于运用虚词来增强开合顿错之感,如《随师东》:“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马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咏史》:“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春日寄怀》:“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更无人。”都是驱使虚词的佳句。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这里是明用典故,直接点出典故的主人公是东汉的窦融和东晋的陶侃。东汉初年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讨伐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汉与六朝两个时代,一个是唐人明镜,一个是唐人梦魂。如果说在李商隐深婉的爱情诗中典故只是起到一种背景音乐式渲染氛围的作用,那么这句诗中的两个典故则具有相当质实的指称。

窦融和陶侃的行为,与刘从谏的上表和诗人所期待的发兵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内,诗人借典故一方面赞扬了刘从谏上表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殷切地期盼着刘从谏能像陶侃一样进军平乱。“已”和“宜”两个虚词相连,一个已然,一个未然,诗人对刘从谏激赏、属望、焦灼、失望的复杂心态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事实上,刘从谏根本没有打算立即出兵平乱,他的上表只是自恃军威,与中央(当时中央权利的代表是宦官)相抗衡,以攫取更大的政治权力,谋求成为世袭藩镇,他排斥宦官不假,但效忠天子则未必是真,诗人的期望最终必定是以失望告终。李义山所期待的是一支神兵,剪除宦官,匡扶宇内,让天子再度振作,让唐帝国恢复荣光,让千万黎民能够安稳度日,但是这样的理想绝不是一个藩镇所能完成的,在日渐衰糜的晚唐社会中更是没有可能实现。

颈联中的两个比喻将这种失望放大到悲愤的状态。“蛟龙失水”的比喻出自《管子》:“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可见“蛟龙”即指唐文宗,“失水”则谓文宗失去权利,受到宦官摆布。《礼记·月令》:“孟秋,鹰乃祭鸟,用始刑戮。”《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诗人希望刘从谏成为搏击宦官的“鹰隼”,但刘从谏只是说大话而不行动。“蛟龙失水”和“鹰隼与高秋”依然是一个已然,一个未然,而“岂有”“更无”两个虚词则更是添加了顿错之意:本来不应该发生的祸事却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人臣应该履行的义务却没有被履行。纪昀说:“‘岂有’、‘更无’,开合相应,上句言无受制之理,下句解受制之故也。揭出大义,压伏一切,此等处是真力量。”(《玉溪生诗说》)于开合顿错之中,见诗人沉郁悲愤之情。

尾联更是将这种悲愤渲染到极致,“举向时被祸之家及目前诛蔓犹未绝者,激烈言之”(贺裳《载酒园诗话》),在悲愤之中诗人是看不到希望的。初唐时武则天女主临朝,挟制天子,在一些士大夫眼中也是不能容忍的政治乱象,李唐王室和旧臣揭竿而起,骆宾王为起义的徐敬业作《讨武氏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同样是悲愤,悲愤之外却有“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这样的信心和气魄,认为依靠徐敬业的起义可以挽救乾坤颠倒的现实。

然而李商隐面对的'晚唐政局,“甘露之变”前前后后形形色色的人们,一方是气焰嚣张跋扈专权的阉宦,一方是腐 败恣睢贪得无厌的军阀,即便是还未深涉政坛的李商隐也能感到,依靠一方打败另一方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缓解矛盾、安抚黎民的效果的,往后的世道只会更加混乱而黑暗。开成元年的京城依然是日以继夜的人号鬼哭,诗人感叹这样悲惨恐怖的气氛什么时候结束,内心期盼却看不到出路,奔走呼号却只听到绝望。开成二年十二月李商隐所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回顾唐朝二百二十年历史,第六、七段也写到甘露之变中文宗、郑注的不智,及其后社会的混乱和百姓的痛苦,依然是一腔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忧愤与焦急。这种绝望是很多晚唐人所共有的绝望。

三、李商隐如何传承“诗史”?

李商隐近体七律对杜甫的效仿十分明显。这首《重有感》也不例外。从诗题来看,以“有感”为题作政治抒情诗就是创自杜甫。朱三锡说:“昔杜工部以议论为诗,非具大经济大学问未易臻此境地,故为唐一代诗人之极。义山竭力模仿杜工部,集中如此等作,深得杜工部神髓。”(《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这里的“以议论为诗”是指在诗中对时事发表评论,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宋代江西诗派的“以议论为诗”在诗中讨论人生哲理是不同的,唐人的议论偏重于情,而宋人的议论偏重于理。

这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严密精到的用典和比喻以及炼字等方面都明显效法杜甫律诗。《唐诗成法》中说:“前半时事,后半致慨。此首即杜之《诸将》也。亦不能如杜之深厚曲折,而语气颇壮,用意正大,晚唐一人而已。诸选皆不录者,但采春花之艳丽,而忘秋实之正果也。”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沉郁悲壮,得老杜之神髓。”俞陛云《诗境浅说》:“玉溪生平瓣香杜陵,其忠愤铁荡之气,溢于楮墨,雅近杜陵也。”

篇11: 读李商隐咏荷诗有感

莫测商隐内心深

身后千载难雷同

顿首仰视洗耳问

梦境幻虚却天真

作者简介

笔名唐宋余音,1959毕业于襄阳医专,在荆山主脉的'大山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现居南京大学,爱好诗词创作。

篇12:读张晓风散文

那样细小而微妙的触觉,那样通透淋漓的视觉,那样百味杂陈的嗅觉。你几乎以为它从不存在。但就当你双目空洞不知道未来如何时,就当你忙忙碌碌时间飞逝时,就当你为过去黯然神伤时。风,就这样出其不意的飘来,仔细聆听,它吹落了沉积的尘埃,它吹来了盎然的暖意。

听风,感激平时被忽略的微小。

她会为家门口偶然出现童年的吃食而欢欣鼓舞,她会将所有的往来信件整整齐齐地收好细细品味,她会将所有微不足道却充满回忆的物件收集起来。她留意别人不在乎的东西:高大龙柏下的扁柏,它也许是那么谦逊,又或许根本不是谦逊,只是不知道龙柏的存在罢了。而伟大与谦逊又有什么区别呢?敢于在戏曲巨匠前说出自己对戏曲的理解的车夫,她感受到了他的自信与伟大。

快节奏的生活麻木的安排,无形地遮住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只知道按部就班,如精密的钟表般规划着自己的时间,却忘记了身边的转瞬即逝感动。

听风,感受最纯净的心声。

风本纯净,只是它太过于透明,以至于透过它看到的有绚烂,亦有肮脏。

不过是十级台风,在她眼中却如世界末日般天崩地裂。劫后,她看到了不幸去世的人们曾经和她像亲兄弟一般,她听到了女童的琴音悲怆中却暗含希冀,她发现她是如此幸运,上帝原本可以不赐予她如此美妙的生活,太阳每日的闪耀并不需要人们为之付出一分一厘,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原本都可以以更不如意的姿态呈现在你面前。如此通透,将世俗的不堪与丑陋反衬得淋漓精致。

她的文字让我豁然开朗,原来笔尖上的文字,竟可以如此真实地“我以我手写我心”回想起以前的文章,非拼搏乐观人生无以成文章,而心灵中最原始最细枝末节的触动却容易被我忽略。

更有甚者,如今网络、报刊各式媒体,为赚取点击率吸引他人眼球,不惜夸大甚至编造污言秽语,哗众取宠。而我们的读者,又有多久没能静心安坐,轻捧一本如风的散文集,洗涤自己呢?

听风,品尝人生百味欣赏绚丽多姿。

听风不需要正襟危坐,字字如箭会让人感到芒刺在背。当然也不能懒散而卧读,刻意而为的慵懒让人昏昏欲睡。

【读李商隐散文】相关文章:

1.李商隐

2.端居 李商隐

3.李商隐嫦娥

4.无题 李商隐

5.流莺李商隐

6.李商隐古诗

7.李商隐咏史

8.李商隐《流莺》

9.嫦娥 李商隐

10.李商隐无题诗

下载word文档
《读李商隐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