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的学问与艺术
“创业板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备考的学问与艺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备考的学问与艺术,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备考的学问与艺术
备考是应试的前提,同时也是应试成败的关键。其内涵较为广泛,技巧很多,分述如下
一、增进自身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报考
“自我判断是人生的罗盘”。了解自我的兴趣与爱好,以及正确、客观地估价自身的能力和缺陷,是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虽是一句毫无新意的老生常谈,可是它却揭示了一个千真万确的真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一无是处,同样也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囿于自身能力的缺陷,一个人不可能胜任任何工作。因而,寻找一个有利于发挥自身的能力的工作职位便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事情。对于那些希望加入国家公务员行列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国家公务员的职业资格,除此之外还有其它重要的追求,也要相应地给予适当的考虑,譬如考试通过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是否适合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等等。这在现实生活中便表现为考生在报考时的踌躇与抉择了解自我,主要是了解自身的兴趣与特长,明确自身的能力和规避存在的缺陷,在自己的内在素质与外在工作的要求相协调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兴趣、性格与能力构成了人的个性的大部分内涵,因而,对于自身个性的体认便是考前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一般说来,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且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也是一个人同其他人相区别的精神面貌和心理面貌。它包括人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心理过程的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任何一个人所具有或表现出的心理特征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经常出现,因而比较稳定。有的却只是偶然的现象,只有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才是个性的构成要素。个性也因此才享有稳定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将人们从精神及心理面貌上区别开来。依据一个人的个性来预测他在各种不同情境下将会采取什么行为,其实这也是对一个人进行了解和使用的依据。
个性既带有天生的烙印,同时又有更多的后天色彩。人们所处的情境与环境时刻都对个性特征产生影响,因而个性也表现为一个变易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个性就如面孔一般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千人千面”的个性导致了人们的个性倾向性及其它心理特征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象。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们有的安于现状,有的积极进取,这便是典型的个性倾向性的差异。再有,人的意志活动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有的人脾气暴躁,情绪易于形于色;有的人则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轻易发脾气,给人一种慢性子所具有的柔和的感觉。个性倾向性是人的积极活动力,其它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受它的制约和左右。占主导地位的个性倾向性引导人们相应的意志努力,并使人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同时伴随着积极的活跃的智力活动。如果一个岗位的任职要求与任职者的个性特征之间能够实现较大程度的协同与契合,则不仅能够促进任职者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因而,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定位,便是其它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
二、学会控制情绪
情绪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它影响着人的活动及身心健康。情绪产生于人的需要,并和人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在抉择时刻,我们往往感到犹豫和彷徨;当追求受阻,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及高度的注意力的时侯,紧张、焦虑、烦恼和忧愁等就会占据我们的心灵。这种消极情绪是人生的大敌。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所面对的最大危险往往不是来自对手,而是自身的不良情绪,因为消极情绪常给人的心理增添巨大压力,使人心事重重,失去正确分辨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行为有时甚至脱离一般的规范。此外,消极情绪还会扼制人的创造性思维。因为人一旦产生了消极情绪,所有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从而导致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想象力缺乏以及理解力的下降,适应环境的能力随之丧失,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
然而,情绪如波,它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时而积极,时而消极,两者之间的交替具有周期性。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各自的作用都有利弊。但一般说来,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导致悲剧性结局的可能性也更大。研究表明,情绪糟糕的时候,一个人就在心理力量上解除了武装。此时,他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原来已具备的能力或熟练技巧都无从发挥,有时甚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维持。在这种状态中进行竞争,只能一败涂地。
对于国家公务员报考者来说,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败。在备考过程中,我们时刻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与干扰,情绪波动幅度和频率都较大。尤其是那种令人压抑的竞争氛围,很容易使各种不良情绪侵入我们的心里,彼此纠集,沉沉地压在心上,想到即将到来的考试,想到一个个高深莫测的竞争对手,又想一想亲人和朋友的期待以及不可确知的结果……紧张、焦虑、担心以及压迫感便会一齐涌上心头。
虽然一个人无法每时每刻都保持恬静与愉悦的心境,同时也不能使自己免受情绪波动的冲击和影响。但却可以运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要我们抱定选择快乐的态度,就能通过很多办法来抵制、转移或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让它在我们的心里引起不良反应,或者尽可能小地减少这种消极反应。有时还可以促使它向积极、有益的方向转化。这是应该并且也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不但情绪可以影响行为,而且反过来行为也可以影响情绪。
摆脱不良情绪,我们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使之尽快转移到那些最有意义的或最能使自己感到自信和充实的事物上去。这里的关键是心里减少外界刺激的输入量,缩小并弱化其影响。要将这种刺激和烦恼分割开来,逐个击破,决不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和综合。当内心某种强烈的情绪冲动既无法发泄,又不能加以阻扼时,升华便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即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更加振作起来。也可有意识地采取其它一些行动,以一种新的刺激来抵消原有刺激的作用,最终使自已的精神由被动转向主动。
要做到控制和掌握情绪,就需要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善于以乐观态度对待外界的各种刺激。一个人自制力的强弱在这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是任性与惰性的对立面,而且只有它才可以阻止情绪本身所具有的那种不顾一切后果的倾向。
总之,只有学会控制情绪,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三、心理、生理状态的调适
成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不仅需要超群的智力,而且还必需具备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应试竞争,都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能力水平的较量,而应试者身心素质的全面竞争。要想获胜,一方面要利用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力量,尤其是发挥出自己的心理力量。
(一)克服恐惧心理,树立必胜信念
沉闷压抑的竞争气氛是对应考者身心负荷能力的一种检验。它往往会在应试者的内心引起恐惧和焦虑。“我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成功”“我总觉得其它人都比我历害”。对考试成功的过于迫切的期待,以及自己相对优势的过分专注,导致这些令人焦虑不安的念头贯穿于整个备考过程。特别是随着考试时间的日益迫近承受考试负荷的心理或生理机能都将日渐削弱和衰竭,继而心慌意乱,无法使自己全身心地进行备考。严重的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情感、思维和行为的僵化。此时,人失去了自主选择能力,只是消极地受周围环境以及自身惰性的支配和控制,无法脱身,也不能前进。在解答试题时,就感到思维紊乱,无从下手,大大影响了自身真实能力与水平的发挥。要摆脱这种困境,我们首先必须战胜自己,强化自身的心理力量。在思想上和习惯上同自己的惰性与畏怯等弱点进行斗争。应该明白,恐惧并不等于软弱,也决不意味着无能。只要失败还没有成为定局,我们就还有成功的希望,也就没有任何理由消沉和懈怠。关键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将自己从高度的焦虑当中摆脱出来。只要注意强化自我意识,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或减轻恐惧心理,获得竞争的胜利。
(二)克服侥幸心理
由于对自身缺乏冷静、理智的剖析,有的应试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水平,忽视自身的缺陷及与别人的差距。他们将自己置身于一种虚幻的自我印象当中,时刻都对自己充满着一种病态的自信。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尤物”,天生便具有了人类的很多优点和长处,因而,无论做什么事情,觉得自己都能取得成功。正是这种盲目的自信强化了应试者的自负心理,以至在他们的个性心理系统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而形成侥幸心理。其直接后果是麻痹大意,对待考试漫不经心,最终造成不可避免的失误。要克服这种侥幸心理,最重要的是端正参考动机的,深入扎实地进行备考复习,切忌偷工减料。题目无论难易都需要认真对待,不可心存侥幸,指望考试过程中不会碰到难题,以给自己减轻负担。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咎由自取,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此外,还要防止一些不良的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增强自我主体意识,使自己免受各种社会思想及另人的言行所左右。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向自己追求的目标奋力迈进。
(三)克服自卑心理
骄傲是不可取的,但我们也不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自卑的陷井。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潜能,或对此估价过低,将自己描绘得一无是处,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缺乏获胜的勇气和信心,行动起来缩手缩脚,没有果断和魄力,都是自卑的表现。就其实质来说,自卑同骄傲、自负具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内心空虚和自我怀疑的外化征象。自卑或自责,实际上是在回避某种自己不愿接受的现实,也从中找到了自身价值感缺失的补偿。个人的自我怨恨在这里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少许的自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振奋人们精神,但却带有极大的负面效应,它会防碍个人作出建设性的努力,甚至会导致自我认同的崩溃。因而,对于每一个应考者说,,必须注意防止这种病态心理的影响和侵蚀,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缺陷不因自己的特长而沾沾自喜,也决不因自己的不足而妄自菲薄。“虽然人不需要绝对地认同自己,但是人绝对需要认同自己”。或许,我们能够从这句话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四)克服投机心理
投机取巧心理同侥幸心理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备考者自身投入不足对待学习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勇气。复习过程中主要的精力不是用于掌握、巩固和深化已学的知识内容上,而是专注于各种各样的舞弊技巧。将自己应试的成功寄托在监考老师的疏漏之上,以便在考场当中能够运用舞弊技巧,投机作弊,必然会以失败告终。一个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当以十分努力一分胜利的思想去争取应考的成功”。
(五)保持强健的体魄
备考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它需要消耗巨大的精力和能量。没有十分分头的体魄为后盾,应考者便无法顺利地度过这一段艰巨的历程,更不可能取得考试的成功。因此,为了增强自己在的考场上的实战能力,每一个应试者都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自身的体质。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打疲劳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题安排时间,追求事半功倍之绩效。同时,在饮食上要注重营养的调节与增补,多吃鲜蛋、大豆等既能强化脑力,又可以增强体质与体能的食物。使自己的身心不因备考过程中超负荷的劳动而损害,并且储备好弃沛的精力去迎接严竣的挑战。
四、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内容较多,许许多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和吸收,因而备考任务繁重。而且,大多数报考者都已参加工作,精力极为有限。要想消除或减轻这一不利因素的影响,只能在提高学习效果上下功夫。掌握和运用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在这里便是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时间极为有限的应试者来说,在备考过程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将大裨益。
(一)心象法
心象法,也叫回忆反思法,是在运用各种记忆原理的基础之上,借助于形象、联想及感觉来重温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大多数人在阅读之后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并不会深深地镌刻在脑海中,很大一部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研究表明,学习过后的24小时之内,所学东西的80%都会被忘记。最后留下的必然只是一些零散的信息。由于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已经在头脑中销声匿迹,吸收新的信息便自然困难。在这种状态下,应考者学习起来必然非常吃力,记忆也残缺不全。“整个学习、理解和记忆过程都是枯燥乏味和充满艰辛的。”
这就要求我们勤于复习,在再次阅读或回想过程中随时将原来漏掉的东西补上,以便在学习、理解和记忆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使备考过程轻松顺畅地进行。当然,回忆反思不是专注于具体事物和形象,而是靠潜意识来回顾以往的经历和体验。以关键性的记忆形象为中心来构建一个多维的、形象的心象记忆图,将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有机地衔接起来。
心象法的运用,没有固定模式,也无需制定一个严格的计划。关键是结合自身情况持之以恒,,反复进行。为了提高效率,每一个应试者都应该搞清楚自身的记忆节奏(即记忆力的高潮与低潮出现的时间及持续过程的长短)并根据记忆节奏找出整个学习期间那些高效率的时间段,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学习初期和末期所学的东西以及相互联系的或突出的东西,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往往较为深刻,而在学习中段所学的以及那些彼此毫不相干的知识则易于被遗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人的记忆痕迹彼此之间会互相抑制和逆向抑制,顺向抑制则刚好与此相反它是指人们在连续记忆相似的东西时,后来的记忆抑制原有记忆的现象。两者交互作用,就会使记忆衰退。但是,最先的记忆虽然也要受到逆向抑制的影响,但在它之前没有更先的记忆,因而它便免除了顺向抑制的作用。与此同理,发生在最后的记忆虽然受到顺向抑制的作用,但由于它后面再也没有别的记忆,因而不可以不受逆向抑制的影响。正因为这样,最初与最后的记忆,才会比中间的记忆更深刻,更持久。因此,我们应该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学习初期或末期来记忆。而且,一个人学习持续的时间也并非越长越好。应该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习惯来决定。一味地争时间并不可取。因为,较长一段时间不休息,不只是增强了应试者的疲劳与困倦,而且还会使他的回想力也越来越弱,前后信息之间的大量联系也因此而被割断。这种做法有时真是得不偿失,远不如稍微增加一些休息的时间与次数,一来使自己身心不断得到放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因为休息期间大脑有机会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从而使下一阶段的学习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备考者的理解力以及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也因此而得到加强。总之,休息期间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不是比持续学习少,而是更多。
回忆反思法可以在任何时刻进行,通常情况下临睡前的效果最好。备考者首先应该粗略地浏览一下备考内容的主要部分,理出一个大致的框架,在思想上明确彼此之间的联系,然后将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以加深记忆,增强理解。待反思结束以后,最好对照检验一下回忆的准确程度。这样,那些尚未记忆的以及记忆不太确切的信息便会在你的头脑中比平常留下更深的印象。
(二)交替推进法
同一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于人脑的程度有一个递减速的倾向。当你一口气记下某一学科的大量知识时,或许自我感觉颇为良好,但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持续记忆类似的内容过久,记忆力会急剧下降。为避免这种状况,备考者应该很好地运用交替推进法,即在备考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各门学科的备考时间,通过各科交叉复习的做法来提高备考效率。
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较多,仅公共基础知识就分为政治、法律、行政学、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以及公文写作五个部分。每一个科目都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对于备考者大脑皮层的刺激将会逐渐减弱。而且还会引发大脑疲劳以及思维定势的形成,由此导致备考效率的下降。因此,应试者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内容的调节与搭配,不宜连续学习在内容和特点方面相近似的科目,应使前后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对比差异。比如有的人心理素质较好,能够沉着、冷静地对待外界的各种压力使自己免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冲击,整个备考过程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有的人则心理素质较差,不仅不能冷静地对待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且也不能正确评价和正视自身的实力,往往表现为缺乏信心,情绪变化较快,让自己受制于外界的各种压力。在交替推进的过程中,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制订的复习计划甚至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因而极为被动。再如,有的人身体素质较好,持续学习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觉得疲劳。而有的人则体力不支,复习一会儿便觉得头晕脑胀,昏昏欲睡,头脑里一片混乱,必须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之后才能继续。两者交替备考的间隔时间便有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每一个备考者在运用交替推进法时必须以自身状况为依据,切忌盲目、机械地模仿别人。当然,各门学科之间的备考间隔也并非绝对地固定不变。它应根据身体状以及实际的备考效率等因素来进行灵活安排,不可强求。当自身感到复习效率开始下降时,就应适时地转向复习其它科目,完全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三)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法,是指在备考过程中既注意各个知识内容和要点的把握,同时又弄清楚它们之僮的横纵联系,掌握知识内容的总体框架。做到既抓点带面,又以面扶点。但同时也不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
备考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处理好点面关系。如果只注重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彼此之间的相关联系,便会使备考内容成为一盘散沙,导致备考者应变能力下降。在考试过程中,一旦碰到题型翻新,测试的内容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提问的角度发生改变时,考生便会束后无策。面对的试题似曾相识,但又不敢或不能确定。考试成绩当然难如人意。此外,只注重对于学科整体框架的把握,而忽视记忆具体的知识内容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这样虽然能够从知识的关联性以及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上来掌握备考内容,并且能够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但却很容易使考生所给出的答案走入空洞无物的误区,结论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持,缺乏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考试成绩。可以这么说,能否处理好点面关系,是考试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无论是传统模式的考试,还是新近兴起的标准化考试,都要求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当然两者在做法上各具特色。传统考试的准备以考试目标为导向,要求紧紧抓住与之相关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旁及与这些难点和重点相关的其它辅助内容,分清主干和枝叶,在把握住重点与非重点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来掌握备考的全部内容。标准化考试则与此有所不同。它的考试目标不很明显,通常借助于许多极为分散的测试点来反映,而测试点的分布又以考试科目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为依据。全部内容组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体系,因而要求考生既要把握各门学科教材中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又要对它们进行相关分析,力求从整体结构上予以把握。
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备考,考生应从了解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入手,以章节目录为线索和依据拟出一个涵盖了各部分内容的整体框架,然后对具体的内容再进行整理和分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在备考过程中平均使用力气,对于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和重要性,仍需作出客观的区分。在重点章节和内容上应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而对于一般的内容则可粗略一些。为了准确把握各门学科的重点之所在,考生可以参照一下考试大纲。当确定了某一科目内容的主体结构之后,就应以这些主干为线索,采取“抓干、摸枝、再及叶”的办法逐层渐进地拓展以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的行政学为例,其整体框架由行政机构、行政领导和公务员制度等部分构成。把握了这些主干部分只是复习的第一步,必须由此而进一步深入下去,亦即摸枝及叶。拿行政体制来说,其枝为行政体制的构成和行政体制的构成和行政体制改革等,而行政体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则是它的一部分枝叶。其它科目也大体可以仿照这种模式进行备考。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机械记忆的枯燥乏味感,而且还有助于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应式基础。
(四)联想记忆法
在备考过程中,有一些人总是抱怨自己记忆力差,常常丢三落四,甚至出现严重的记忆中断,对于以前学过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都回忆不起来。为此苦恼不堪。导致这种记忆缺陷与差错的原因主要在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各个器官的协同配合能力较差。注意力分配不均,只是专注于具体知识内容的记忆,大脑皮层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受激状态,因而造成记忆模糊或不完全,各种已经贮存的信息之间的联系不时中断。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时间限制和要求,心中焦虑感及压力都较强、极易造成答题失误,使得前功尽弃,以至从考场上几下阵来。
其实,这种情形完全可以避免。只要考生能够熟练掌握联想记忆方法,便可以大大减少这方面的失误。联想记忆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将有关的事项集合起来进行记忆,在头脑里建立起各方面知识内容之间的生动联系,其目的是增强头脑的总体活力。这样做不仅比孤立地记忆某一件事容易得多,而且也能够记忆得更加长久。为了使我们所学习的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不仅清楚、深刻地贮存在头脑中记忆的仓库里,而且还在需要时能够自由地提取,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放任联想能力,灵活地运用自身的记忆系统。在考试目标以及整体框架的导引下进行备考,加强应考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适应性训练。信息联系发生暂中断时,不要惊慌或焦躁,不防将此问题暂搁置,将注意力投入到下面的试题上去,以免影响对于其它试题的解答,待做完其它试题之后,再回过头来考虑原来被搁置的问题,或许这时候茅塞顿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五)自测与互测结合法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往往只注意知识容量的积累,也就是一味地往自己头脑里灌注,追求对于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的占有。而很少关注自己是否真的已经吸收、消化了。由于缺乏对于知识的辨别与检验,考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已经学到了什么东西,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心里更是没谱,因而在备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并且往往会产生记忆减退,效率下降等不良感觉,畏难情绪随之产生甚至还会对考试丧失信心。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考生可以在备考过程中运用自我测试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认真分析检测结果,从中发现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达到拾遗补漏,强力长志的目的。自我测试最好能够同自己的备考活动协调一致,其具体的实施依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等因素进行灵活的安排,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备考内容和目标的理解,大胆推测必考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通过有意识地为自己设计一些试题,这些试题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拘一格。然后作答,再与教材相对照,以判明正误。这样就可以为自己以后的复习确立重点,同时也保证了备考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自我测试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体会到备考劳动所取得的成就,由此而使自己的备考信心得到坚定和增强。同时,它又能使考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相应地采取补救措施,克短扬长提高自身的备考效率。
篇2:《怀疑与学问》
内容预览:
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学生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引导学生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新颖的见解,以培养创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立论,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从中心论点中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学生写作的结果来看,这种尝试达到了预期目的。)
篇3:《怀疑与学问》
(一)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DD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9.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10.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11.“对于别人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 。
12.第⑨句中的冒号能改为逗号吗?为什么?
13.第⑩句中三个“新的”作用是 。
14.第⑾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15.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和 。
(二)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就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
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迷信。
6.语段所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7.两段文字的过渡句是哪一句?
8.给文中的括号选择一组正确的关联词()
a.不管都不然和
b.不论都否则或
c.尽管而否则及
d.不论总否则或
篇4: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一、教学建议
【 抛砖引玉 】
1 . 本文题目“怀疑与学问”是关系性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辩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也即怀疑是学问的必要条件。
2 . 理解文章的结构。
3 . 这一类议/论文,道理浅置易懂,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分析,老师加以引导。
【 指点迷津 】
1 . 本文的论证方法:
( 1 )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一种通过典型的有说服力的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的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本文所引三例分别从不同侧面证明了论点,很有特色。
第1个例子:“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 最早见于何书 ?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 著者何以知道 ? ”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鼻祖,史书有载,相沿承袭,有口皆碑。这样的人物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 然而作者却以史学家特有的洞察力审慎辨析史料,竟发现诸多疑点:如三皇、五帝究系何人 ? 史书记载有别,孰是孰非 ? 通过这个例子、作者告诉我们,即使是重大的历史事实也有可能记载失误。由此作者提出的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也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第2个例子:“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 有什么科学根据 ? ”“腐草为萤”是民间的俗说。这种俗说正确与否,很少有人去考虑,只是人云亦云、相传已久,似乎成了真理。然而草变萤是缺少科学依据的。一经作者分析,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常识也有谬误之处。由此看来,生活中也需要有怀疑精神 ?
第3个例子:“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 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就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戴震幼时提出的问题似乎有些幼稚,但又切中肯綮,引人深思。戴震善于发问,勤于思考,多有建树,终成一代宗师。戴震的成功经历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作者从历史、生活、学术三方面举例,充分证明了做学问需要怀疑精神。
( 2 )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是通过对事理的分析论证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文中两处运用了这种方法:第1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先从正面分析,指出人们必须经过由疑到思,由思到辨的过程,才能获得真知。接着又引用孟子的话从反面阐释,指出一味信书,唯书是从,科学就永远不能进步。正反对比分析,使读者认识到怀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第2处:“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这一段分析,作者先从反面入手,阐述不动脑筋的危害 不动脑筋永远不能治学。危害之大令人警惕。一旦我们打消懒惰思想情绪,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我们就会由无疑到有疑,由有疑到求解,有求解就会有新说,学术就会有发展,有进步。一经作者分析,孰是孰非,读者就清楚了。
2 . 弄清论证的层次 ( 课文训练重点二 )
本文共6个自然段,1、2段通过引用材料提出论点,3、4、5段从消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辨伪去妄的重要步骤,第6段则从积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条件。一正一反,论述的层次十分清楚。
3 . 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 课文训练重点,帮助完成揣摩・运用五 ) 。
过渡句在文章中起纽带作用,它可以把文章的相关内容联结在一起,使文章严谨。本文练习题中的“揣摩・运用五”是一道综合性阅读题,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弄清过渡句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过渡句的上半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显然是针对前面3、4、5节而言的;过渡句的下半句“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则是下文论述的中心。第6段的②③④⑤句运用事理分析强调怀疑精神对新学说、新发明的作用。⑥⑦⑧⑨句则运用例证说明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明确过渡句所承所启的内容,也就真正认识了过渡句的作用。
4 . 复句分句关关系 ( 假设、条件 )
1.假设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假若”、“倘若”“要是”等,它们常和副词“就”、“便”等配对使用。假设复句另外一种情况是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某种情况,并先退让一步,承认它为事实,后一个分句说出一个跟假设的情况不相应的结果,常用“即使 ( 纵然、哪怕、就算 ) ……也……”的形式。
2.条件复句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相同的结果,常用“无论 ( 不论、不管 ) ……,都……”等关联词语表示。
5 . 本文应掌握的词语:
墨守 虚妄 辨伪去妄 不攻自破 腐草为萤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1 . 从课文中找出什么是“怀疑精神” ? 它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 ?
提示:课文第四段中概述说:“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五段又具体论述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作用:“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 . 课文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单独作为两段,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证和结构方法,具体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提示:这两句名言放在开头,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同时又是文章的论据,并使开头显得新鲜活泼。
3 . 阅读全文,体会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第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递进复句,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作两层,有两个段内小论点,一层进一层的论证中心论点。第三、第四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五段扩展开去,又提出另一个段内小论点: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论及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4 . 根据自己的体会,谈一谈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自己在学习中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做。
【 妙文赏析 】
放飞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阵稚嫩清脆的童音打断了我的数学解题思路。哦,那是老师的女儿在隔壁办公室里念古诗。熟悉的诗句使我情不自禁地搁下了手中之笔。抬头远望,窗外天高云淡,海蓝色的苍穹是那样辽远深广,微风轻轻吹过,抚着我的脸,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猛然间,我看到笔盒上的月历,它告诉我已经进入了一个放风筝的季节。恍恍惚惚中,一只雪白的风筝飘起来了,飘在蓝天白云中,带着我郁积已久的思绪飘向遥远的年代和空间。
我的童年是用风筝的线轴串起来的,因为妈妈会做一手漂亮的风筝。记得总是在放学以
篇5:艺术类专业笔试备考方法
第一时段,让文常成为纸老虎:
开始找题答题,只答选择题和填空题。
买一本有分类的大本笔记本,把练习册上的题目分电影、戏剧、文学三大类分别归类,题眼用红笔来表示。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来,不要心急。
在《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戏剧理论史稿》里找更详细的内容。
抄累了?不要紧,看一些导演的介绍,找你感兴趣的,把他们的资料抄下来,书上没有就百度,详细标明作品。
如果在上述过程中对某导演或某作品感兴趣,不要犹豫,找来看。
第二时段,初步涉足电影评论:
完成了第一时段,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喜欢的电影流派了,那么在书单中的“扩展补充”类书就可以拿来用了。
《当代电影》以前的版本里有电影剧本和相应影评,拿来看,觉得剧本好的也可以找电影来看。
这个时候,你已经可以尝试去写影评了。找出苏牧先生的《荣誉》,上面有一些不错的影片分析,你可以尝试去找电影出来看一遍,然后写自己的影评。
第三时段,你要开始写故事了:
汪流先生和悉德?菲尔德先生对于电影剧作的讲义都是非常棒的教材,值得你任选其一通读一遍。
完成上一步骤,你已经知道写出一个好故事需要那些因素了。现在去看看别人是怎么编故事的吧: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香港大学生电影节的短片非常适合下课或午休时间来看。
去尝试写1500字的故事,完成之后再试着写3000字的。如果身边有报名去影路的朋友,去找他们要论坛密区密码,那里有各校历年考题,找来练习。
如果有写作经验,我建议用突击的办法,一星期写五篇,每个晚修一篇,三个星期就能解决;如果没有写作经验,你去问问别人怎么解决吧。
第四时段,进入最苦最累的阶段:
去网上搜一些有趣的黑白图片,通过第三时段的练习,编故事已经难不倒你了。那么用图片来编故事呢?
如果你觉得对图片分析无头绪,那么去找找你买来的《电影大师谈摄影》、《摄影之后的摄影》吧。里面会有一些很有趣的思路,帮助你分析图片。
如果“有趣的图片”难不倒你了,那我们来换肖像试试。总之,要练习到任何图片都无法难倒你,只要不是对着白纸,你都能讲出一个有起承转合结局精妙引人深思的故事。
补充:
除此之外,关注微博上的文人论战、关注新闻、关注新片发布都是自学者的必修课。
电影院有新片上映,别去管评分啦,去送一份票钱。一是学习,二是祈福――能通过正规途径看片就不要去碰盗版,有点文人的风骨,对你三观的树立也有好处。
别去找别人要片目,你要学会找自己喜欢的作品,通过文常的自学,你应该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导演、电影,如果没有,你或许缺乏审美的能力,去试试别的专业吧。
微博上少关注你的同学、无聊明星、星座、美食,关注时政要闻不仅可以帮助你通过考试,也是你作为准传媒人的责任。
[艺术类专业笔试备考方法汇总]
篇6:艺术类专业考试备考三招
近期,我省各高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课考试(校考)紧张进行。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说他们特殊,首先是因为他们都怀有艺术方面的一技之长。其次,他们每年都要比普通考生多一道考验,那就是各校在3月举行的艺术专业课考试。那么,考艺术院校究竟要做怎样的准备?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曾参加过考试及正在紧张备考的几名考生,听听他们关于艺术考试的酸甜苦辣。
■放松心态 尽情展示自己
顺利考上四川师范大学播音系的府谷县艺考生小哲告诉记者,候考时3人一组,有5分钟时间准备自备和指定的两份稿件。他发现大家都在查字典,给指定稿件上的生僻字注音。而他却没带字典,不过幸亏指定稿件里没有生僻字。
关于复试时同学们颇为头疼的即兴评述,小哲说:“谁也不是天生的演说家或评论家,每个人都是经过后天的锻炼才可以的,但前提是要树立自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当然,也不能为了出彩而标新立异,应该从实际出发,倾听自己心底深处的声音。最好的心态就是想着去展示自己,把自己所有美好的东西展现出来。”
■要上名校 文化课很重要
很多人都认为考艺术专业文化课不重要,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文化考试在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考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如果文化成绩达不到艺术专业录取线,再好的专业考试结果也没用。
春节期间,记者见到了从北京回西安的小鑫,他心中的目标是中国传媒大学。去年,他就是由于文化课成绩太差,被自己心仪的高校挡在了门外。小鑫告诉记者,“当时,一个院校给我发了大专录取通知。但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复读。在北京复读的这半年中,吸取了第一次考试失败的教训,我把大量时间都放在了学习文化课上。”
■收集信息 才能从容应考
为了顺利通过各大艺术类高等院校给表演系考生设置的关卡,小佳一年前便开始了拜师学艺之路,除了学习表演的基本理论和技艺,她还尽力收集第一手的备考信息。
小佳告诉记者,一般艺术院校表演专业考试分为三“试”。“一试”分两部分:首先是朗诵,考察语言基础和发音标准程度;其次是命题表演,若干考生分为一组,由考官出题,大家自编自演一个集体小品。“一试”通过则进入“二试”。“二试”从朗诵考试开始,然后是单独的命题表演或单独的即兴无主题表演。“二试”中还会要求考生做一些突出的才艺展示。
“二试”赢得考官青睐的考生,则进入决定其命运的“三试”。“三试”基本是重复“二试”的内容,但考官还会考察考生的肢体语言、形体美观度以及动作协调性等。“三部曲”顺利通过的考生,才有资格由主考官们进行口试,最终决定其能否进入该院校。
篇7:街头艺术英语备考文章
下面是一篇有关街头艺术的英语备考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A busker is someone who performs music or an act on the street. The most common kind of busker plays a guitar. Passers-by will drop money into his/her guitar case. However, players of other instruments, from the classical violin to the handsaw, are also buskers. In fact, any kind of street performance can be regarded as a form of busking. This includes fire breathers, jugglers, story tellers, mime artists and dancers .
街头艺人是指在大街上演奏音乐或表演节目的人.最常见的街头艺人是吉他演奏者。路人会将钱丢人他/她的吉他盒中。不过,演奏其他乐器的人也算街头艺人,他们演奏的乐器囊括了从古典小提琴到锯琴的各种乐器。事实上,任何类别的街头表演都可以被当作一种街头艺术形式。这就涵盖了玩喷火把戏者、变戏法者、说书人、哑剧艺术者和舞者等各类人群。
Busking and the city
街头表演与城市
In some cities busking requires a permit while in others it is tolerated as long as it doesn't interfere with noise and traffic regulations.
在某些城市,,街头表演需要得到许可,而在另一些城市中,只要它不违反噪音条例和交通法规就没有问题。
In Europe, city authorities generally welcome buskers. It is believed that in busy city -centre areas street performers create a festive and lively atmosphere that helps to attract more visitors and shoppers. As passers-by stop to enjoy street performance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take notice of the nearby shops and businesses, and to make more purchases.
在欧洲,市政当局一般是对街头艺人持欢迎态度的. 据悉,街头艺人可以在热闹的市中心创造一种喜庆活跃的气氛,而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人和顾客。当路人停下脚步来欣赏街头表演时,他们很有可能会注意到附近的店铺和商行,从而购买更多的物品。
underground music
地铁中的音乐
Last year the london underground allocated certain parts of the underground for busking. Buskers who want to be part of one of the world's most competitive busking scenes will have to pass an audition and pay &,20 for a permit. There are currently over 600 buskers permitted to play for tube commuters in London. Four of them are in contract negotiations with Sony and Emi. Some other facts about London underground's buskers mclude.
去年,伦敦地铁在地铁站内为街头表演开辟了特定的区域。街头艺人要想在这个全世界最具竞技性的街头表演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就要跨过试演这一关,并支付20英镑以便得到一张许可证。目前,有600多名街头艺人得到了许可,可以为伦敦乘地铁通勤的人进行表演。他们之中有4个人正在与索尼公司和百代公司洽谈合约的事情。与伦敦地铁的街头艺人相关的其他事情有,
Of the 602 licensed London underground buskers, 78 percent are men, 22 percent are women.
在602名拥有许可证的伦敦地铁街头艺人中,78%是男性,22%是女性.
52 percent of them are gainfully employed elsewhere. one is a doctor, one a teacher and another an accountant.
他们中有52%的人在其他地方有带薪工作。有一个是医生,有一个是教师,还有一个是会计。
The oldest performer is 89 year-old “busker Bill”.
年龄最大的艺人是89岁的“街头艺人比尔”。
Of the 602 buskers,58 percent are guitarists,10 percent violinists, 9 percent saxophonists,10 percent play flutes and harmonicas, 6 percentaccordions and keyboards and 2 per cent play the didgeridoo.
在602名街头艺人当中,58%是演奏吉他的人,10%是演奏小提琴的人,9%是演奏萨克斯管的人,10%是演奏长笛和口琴的人,6%是演奏手风琴和键盘的人,还有2%是演奏迪吉里杜管的人。
篇8:青年与学问读后感
青年与学问读后感
“学问”这个词,对于现在的很多青年人来说,可能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现在的很多人,是为了功名而做学问;真正为了学问而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对于学生,更多的人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学习,更谈不上做学问了。所以读唐 君毅先生的《青年与学问》一书,有很多的感触,仿佛失落多年的东西有种被重新找回的感觉。
记得在很久以前,大概从我第一次写作文受到 老师表扬开始,我就整天把“我长大要当名作家”挂在嘴上。所以在那时我会经常看一些文笔很优美的行文,然后在灵感突发时写一些词藻华丽的小文章。我知道那样称不上学问,但至少那时的我是很愿意去接触学问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可能这种变化跟我的专业有关。在初中、高中时虽然有升学的压力,但我一直觉得自己学得很轻松,大部分课余时间我都会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可在大学里面,英语似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而我的英语还没有到可以细研学问的程度,只是疲于应付。有时偶尔也会看到别人行文优美的小诗散文,有种想抒发情感的冲动,但自己动笔却会觉得一片空白。那时候我总是将客观环境是我的灵感缺失了作为借口,但现在想来却是自己的惰性在作怪,很是后悔。
君毅先生在书中说道:“青年朋友们,如果你只恃你青年的天德,以为即此可以傲视颓败的中年与老年,你便要知,青年转瞬即成壮年,成中年,成老年。青年的德性,随青年以俱来者,也将随青年以俱去。”所以,青年应时时拂拭自己心灵上的灰尘;应求培植自己之力量,而深植其根于历史文化之土壤,以吸收地下养料与泉水;应细细去思维什么是人间社会最高的正义,真正求实现此正义而百折不回;应发愤求师友相勉或尚古友人,以扩大自己之胸量,提高自己之志气,而看见更大的光明。
在书中,先生将读书之重要向我们娓娓道来:读书可以增加我们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确实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说,现代青年常忽视读书与听讲,这最要不得。在我看来,即使很多人确实在看书,可是克服不了一种浮躁的心态,想通过一本书来即刻领悟很多,使自己豁然开朗。殊不知,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先生在书中所言,学问需要经过一定阶段:信――疑――开悟――知言――无知,似乎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经历一些生死关,唯有此,学问才能日益进步。做学问是没有所谓的捷径可走的。“学问方法原在学问中,人并非必须先知学问方法,乃能造学问。”“学问方法是重要,但我们必须先有造学问之志,先于学问有兴趣,多多少少经历学问之甘苦,看他人论学文方法之书,才能得益。”因此,做学问最要不得的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说到这,就必须指出一点,正像君毅先生所言:“如果你之造学问,努力读书,而你之目的只在谋一个职业,解决你之生活问题,找出一点小名,找一些恭维你拥护你的人,你的志愿便仍于禽兽差不多。”因此,立志,立一个正确的志,在当代青年中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怀着对真理的追求去求学问。()
可能 先生的文章,有一些理想主义的倾向。但他的出发点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浮夸浮躁学风现象提出的勉励之言,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现象日益侵蚀我们每一个人。先生的这些良言犹如一阵甘甜,备润心田。
就像先生自己说得那样:“我不是说人不要谋生不要求职业。好功名与求在社会有一地位,也是人情所不能免,并且也不一定就是坏的。”但是“离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青年应当以次自勉才是,至少应当向着那个目标去努力。唯有此,学问才能回归它原有的轨道,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篇9:《怀疑与学问》教案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案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4]
【备考的学问与艺术】相关文章:
1.青年与学问读后感
3.学问与智慧教案
10.与孩子沟通要讲究艺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