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

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

2023-02-11 08:11: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暴躁小面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

篇1: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

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

学问分科学与人文学两类.人文学与科学在对象、方法、取向、功能、标尺五个方面均存在本质差异.这说明,人文学不是科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是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关系.人文学与科学的真实关系主要由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体现.哲学与科学在历史中虽有过短暂冲突,却是由各种误解造成.实际上,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包含的关系.将人文学划出科学,也不意味着人文学是不科学的学问或二流学问.“划出”的主要意义在于:消除科学主义及其影响,阐明科学之“不能”和人文学之“特能”,使人文精神重放光芒.

作 者:韩东屏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河北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HEBEI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23(1) 分类号:C03 N02 关键词:人文学   科学   社会科学   哲学   文学艺术   人文精神  

篇2:学问与智慧教案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4、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六、结语: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篇3:学问与智慧优秀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文章隽永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学习重点:

1、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2、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难点:

明确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弄清作者的观点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记住文中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程序:

一、导入新课

学习《创造学思想录》让我们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就是智慧,“智慧”是怎样来的呢?是否人生下来就有智慧?智慧与学问有何区别与联系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问和智慧》一文。

二、走近作者: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改革教育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三、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懂课文首先应从读准字音开始,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吗?

陶冶( ) 犀锐( ) 斧凿( ) 晦塞( )

矻矻 读书得间 探骊得珠 批大郤,导大窾

2、本课语言精警,成语较多,你能准确填写下列成语所确的字吗?

寸积銖 会贯通 矻矻 年 无关 旨

探 得珠 学 五车 浮光 影 劳而无

3、从课文中学语言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积累多了,何愁作文不精彩,试试能记住下列精美的语言吗?

⑴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思,一种 ;它是人生 的一种放射性;它是

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 人生的前途。

⑵无学问的智慧,只是 ,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 ,但是 。

⑶唯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 ,可以 过云层,

照射到清空的境地。

⑷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 学问、学问、学问。

四、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要注重整体感知理解,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与作者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通读本文后,谈谈你对下列问题的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会怎么样、如何才能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3、再读课文,划出每节课文的中心句,体会学问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⑴、指名分读课文

⑵、划出中心句并交流

五、课内小结:作者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将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作比较,将有智慧的人与无智慧的书呆子作对比,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篇4:学问与智慧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并体会作者的观点;

2.反复诵读,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的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文中的警句与名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通过交流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交流学案“预习导学”第1~2题,听写词语。

二、结合学案预习导学3感知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展示的方式)

1.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学生个别展示,明确:

划分段落结构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生个别展示,明确: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三、深入学习,互动交流探究。

1.学问和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作者怎样来阐述的学问与智慧的? 教师精讲点拨后明确: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后明确: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

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

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学问与智慧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明确:①学问离不开智慧。②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明确:①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②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四、迁移运用

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作业:1.《课时作业》相关内容 2.《巩固案》

有关优秀教案的推荐:

篇5:《学问与智慧》阅读答案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石乞石乞(ku)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但映射的范围却往往很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豌豆的杂交,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如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为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象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就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像探照灯一样,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寥廓天空。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样,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往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是靠得住,最为精深,最可宝贵。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篇6:《学问与智慧》阅读答案

1.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2分)

2.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2分)

3.第三段中划线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

篇7:《学问与智慧》阅读答案

1.(2分)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意思对即可)

2.(2分) 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讲道理和摆事实)

3. (4分)肥皂泡:形容没有学问的智慧肤浅,瞬起瞬灭

篇8:学问与智慧的阅读答案

16.“探骊得珠”是指泅入深水,得到价值千金的珠子。在本文第③段中它的意思是 (2分)

17.第②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 是 。(4分)

18.第④段中加点词“必须”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3分)

19.说说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分)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A.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B.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C.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D.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7分)

(1)全文围绕“学问和智慧”展开论述,第一部分(①②段)阐述了 ;

第二部分(③④⑤段)阐述了

(2)全文的论证结构属于 关系[来源:]

A.总分 B.并列 C.层进 D.对照

16.2分。对问题探究很深,能把握核心。

17.4分,各2分。对比论证 通过对有学问没智慧和有智慧没有很好学问的人的对比,鲜明地论证了学问并非智慧。

18.3分。“必须”表明学问对于智慧的重要性,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

19.4分。作者强调了学问是智慧的基础;学问和智慧融合得越好,就越能创新。

20.3分。D

21.(1)学问和智慧的区别 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2)C

篇9:学问与智慧的阅读答案

1.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2分)

2.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2分)

3.第三段中划线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

1.(2分)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意思对即可)

2.(2分) 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讲道理和摆事实)

3. (4分)肥皂泡:形容没有学问的智慧肤浅,瞬起瞬灭

篇10:学问与智慧 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三、教学难点

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快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离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又近了一步。坦诚是说你们喜欢学习吗?)

显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字词疏通

寸积铢累   远瞻   探骊得珠

(通过注音,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第二自然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

(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

(四)再读课文,提炼观点

自由读课文,做这样一件事情。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抛开举例、比喻等,单独找出文章中作者在讲道理的句子,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提取议论文的关键信息,即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语句,同时借此梳理文章脉络,展现作者的论证思路。)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并点拨)

那么同学们,我们将这些语言组合起来,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明确:这些议论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作者先明确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然后分别说明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和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最后总结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结论。

总结找论点的方法

读书方法:把书读薄,读薄的过程,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浓缩的过程.

(五)精读课文,揣摩妙处

作者在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的时候,怎样说理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充分?

1、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1).孟德尔的例子和前文哪一个词能够相对应?“探骊得珠”

(2).在孟德尔的例子中,哪一个词语最能够体现作者觉得孟德尔的不可思议?“居然”同学们读一下孟德尔的例子,你感受到什么?

(3).在写达尔文的例子时,句式发生怎样的变化?

反问(何曾 何以 )强调从极小的事物看出大道理就是智慧

(4).为什么不例举爱因斯坦做了什么,而是引用他说了什么?

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就是智慧

(5).本段,作者用了三个例子来论证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这个观点。三个例子,是不是有重复累赘的嫌疑呢?我为了语言的简明,删去某一个例子,行不行?

不行。孟德尔的例子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赫胥黎是一个失败的例子,爱因斯坦不仅成功,他还说出了成功的方法。所以三个例子是从不同方面来论证观点的,而不是例子简单的堆砌。同学们,这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呢?

“议论文选材的严谨性,材料不能简单的堆砌。”

总结:举例论证之妙

2、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五段采取自学的方式,找一找作者从哪些方面让自己的观点更有力?

如:从句式、词语、比喻、角度等方面

比喻:

.

(1)作者把“无学问的智慧”比作“肥皂泡”。同学们,肥皂泡有什么特点?

(2)那作者把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比作什么呢?探照灯、泉水。

那老师的疑问又来了,作者做一个比喻不行吗?干吗要做两个比喻呢?

探照灯的特点,照得深、远,穿透力强,有力量。预示着真正的智慧是远瞻,可以烛照前途

泉水的特点是什么?读一读“不断地”这个词。对了,是源源不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由这两个比喻总结一下,在作者看来,真正的智慧是怎样的?走得远,走得深,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一直智慧下去。

(3)句式与词语

齐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排比句。加强语言气势。

“也惟有。。。。。”我们把“惟有”换一下,换成“也许”大家看行不行?为什么?

读一读“惟有”,再换成“也许”。我们看出作者话语的铿锵有力,不容置疑,他对自己的观点是十分肯定的,很有自信的。

用词:“产生”与“锻炼”互换位置行不行?

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同学们,作者运用精妙的举例论证和形象的比喻论证之后,再看一看我们之前提取出来的议论性的话语,可不可靠?论述充不充分? “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为宝贵” 所以,齐读中心论点,顺理成章,作者得出了最后的结论。(展示课文最后两句话。)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齐读这句话,思考,作者在学问和智慧的天平上,更注重什么?“智慧”这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思考。

再展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妙在:周密的举例论证

鲜明的对比论证

形象的比喻论证

精准的说理文字

严谨的逻辑思维

3.仿写句子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如果学问是一本书,智慧就是阅读书籍的方法。”

展示:我们努力做到:

用渊博的知识武装头脑

把浩瀚的智慧装进胸膛,

以学问为基础,

用智慧做帮手,

遨游于神秘的知识殿堂中,

撷(xié)取累累丰硕的智慧果实

五、作业

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

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

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翁昌俊

[学问与智慧 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相关文章:

1.学问与智慧教案

2.青年与学问读后感

3.语文 -怀疑与学问

4.九年级上册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

5.备考的学问与艺术

6.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7.轮回之外散文

8.苦难与智慧作文

9.智慧与正义读书笔记

10.易经与人生智慧

下载word文档
《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