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作文5.5分心经

作文5.5分心经

2022-12-27 08:26: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寄生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0篇作文5.5分心经,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作文5.5分心经,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作文5.5分心经

篇1:作文5.5分心经

我七月底考的。但刚刚收到ets寄来的作文成绩,5.5分。下面介绍一下我的经验,可以节

约你们不少时间。

首先认为:孙远说每篇文章的提纲都要背,要熟悉,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一来根本记不

住,二来工作量太大。如果时间实在富有得不行还差不多。这些时间放在别的地方效果更

好。

一、自己只是仔细归纳一下近三个月作文考到的题。我认为:与其将所有的作文题过一遍,

不如将这些近期考过的题过三遍。我很细心的总结了我考前三个月的作文题,越到后来重复

率越大,没有出过这个范围。所以我索性别的题看都没看。(我总结的作文题在八月初的机

经里已经贴出来了,对现在的考生可能用处不大)

二、不用背提纲,但要做到:1)见到题目,能立即反应出大概从哪三点切入;2)三个论点

的例子是什么,包括:人名、地名、公司名、名言的正确表述;没有例子的,一定要在考前

充实一些例子。例子一写,字数一下就上去了3)一定要举一返三。有很多作文题题目不同,

但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问题,把类似的放在一起复习,复习了一个等于复习了好几个。我记

得的就有两个作文题提到了“道德标准”。还有什么“从建筑物可以了解到社会”这个和

“从广告可以了解到社会”大同小异。没什么好害怕的。

三、考前五天总结出三个模板,arguement一个,issue两个,包括:一个两方对立式(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一个一种观点式(agree or disagree)。没必要太

早总结出模板来。我在模板总结出来后,半个小时内issue轻松搞定400字,argue500字。在

考试过程中都多出十分钟检查。在剩下的五天里别忘了每天把模板默写一篇,再熟悉也一定

要逼自己写在纸上。在心中回想和在纸上写效果是不一样的。

四、把机经里的题目比较难写的看看范文(好些的范文都不用看。反正你看了也记不住),

把实在难写的找出来,实际练习一下(我只各练了五篇,还考中一篇写过的)。这个任务并

不难,因为反正你最后几天要做模考的,把这几篇算作模考的题目好了。

五、如果有时间,最好将所有作文题的题目看一遍,确认一下理解题意,没有不认识的生

词。这不花多少时间,其实意义不大,但万一实在运气太背,不至于太心慌。

六、真正考试的时候先写开头,再写论点的头两点,再写结论。如果时间有多,再把论点的

第三点补充一下。决窍在于:时间要不够,这还是一篇完整的作文。不会出现作文没有完成

的情况。即使真的没有时间再去写论点的第三点,其实也够了。因为通常两点就已经能把问

题说得很清楚了。还有,千万别在一个论点上流连,这样可能导致你没有时间写别的内容。

提醒:如果平时根本没有练习过写作的最好还是多花点时间。我平时工作中写英语写得比较

多。所以写作没有太大问题。至于真正的gmat作文,除了考前正正经经地验过八篇外,上新

东方之前好玩似的没有章法的练过二十多篇issue,觉得不好写,言之无物,后来便放圣诞节

了。我觉得这种练习没用,有效果的还是在模板出来以后。

如有人对我的模板感兴趣,可发信给我。不过,我觉得价值不大。我

的模板肯定和你们每个人总结出来的一样。还是自己总结的东西记忆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作文5.5分心经续篇——大家小心

几天前我在网上贴了“作文5.5分心经“后,接连收到不下一百份的邮件索要模板。应大家要

求,我都一一给了回应,但提醒大家务必小心,一定要在我的模板上有所修改,改成合适于

自己的。因为这些拿到模板们都是近期准备参加考试g友,如果出现大家同一考场同一天写出

来的文章都一样的话,对大家可能更不利。那样的话,我的模板可能还害了大家。这就有悖

于我的本意了。

我在总结模板之前,也在网上看了两个5.5分的模板,然后自己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又综

合了思马得作文的模板,才弄出了适用于自己的模板。因为我工作中经常要写英文,所以在模

板中加了许多自己习惯了的,用起来顺手的句子。即使这样,我考试的时候也没有完全遵照

模板一字不改的写。因为题目是会变化的,而内容也必须随之变化。一定要把模板变成自己

的,用起来才容易驾驭。

仅以此文提醒大家。祝大家考试顺利。

btw,回答一个叫chen jie考友的问题。to which extent agree or disagree, 我觉得也

可以用on the ond hand, on the other hand来回答。

篇2:GMAT写作5.5分作文

GMAT写作5.5分作文模板

In this argument,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o support his conclus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n addition, the author reasons that Further more, he also assumes that . At first glance, the authors argument appears to be somehow appealing, while a close examination will reveal how groundless it is. We do not have to look very far to see the invalidity of this argument. This argument is problematic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argument rests on a gratuitous assumption that . However, the assumption is questionable because the author provide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is argument. The arguer fails to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facts that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result that .. It is likely that , it is also likely that Any of these scenarios, if true, would show that Therefore, this argument in question nee not to be accepted without ruling out such possibility.

In the second place, the argument commits a logic fallacy of after this and therefore because of this. In no case can the mere fact that be cited as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a causal-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and B. Moreover, that just because B can be statistically correlated with A does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A is the cause of B. In fact, the author has obviously neglected the possibility of other alternative facts such as, or may contribute to a certain extent to B. It may be only a coincidence that . Unless the author can rule out other factors relevant to , this assumption in question can not be accepted.

篇3:如何打破雅思写作5.5分

雅思写作:手把手教你打破雅思写作5.5

雅思写作复习方法:话题思路整理

一篇作文的内容决定了其逻辑结构并成为语言展示的载体。也就是说,如果写作内容不扣题、不够客观、缺少细节,是无法给逻辑和语言打出分数的。

大作文的复习必须从各个话题母题(经典高频考题)及预测题目的思路整理出发,通过学习成熟写作内容来打开思路,练习审题,以保证作文内容的扣题。

如果写作时难以提出观点、观点又无法拓展或只能在尴尬的硬凑字数都是由于缺少这一部分的充分准备。很多同学痴迷于总结跨越话题界限的万能思路,忽略话题间的差异性,结果瞬间被考官判为套用模板。

比如:在大陆考区,近70%的考生只要写到Report(说明文)类题型,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政府提高人们意识和有关部门颁布相关法律”;只要是Argumentation(议论文)类题型,分论点就一定是从个人和政府两个角度出发,这是分析了几个话题总结而来的呢?个人和政府不是万能写作角度,只是有时会需要提及的方面。

有的考生将作文内容针对性减弱,还体现在忽略同话题但不同讨论对象写作内容的差异性。当然,这是进一步的问题,是考生无法拿取6.5及以上分数的主要原因。突破这一瓶颈,定要学会使用写作最重要的“具象思维”,即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客观有细节的论证。

雅思写作复习方法:准确判断写作任务及文章逻辑结构

传统的备考方法注重题目表面陈述方式的差异性,比如:议论文 Argumentation(议论文)类题型题目的陈述方式常见的有:

1. 一个观点的讨论 提问方式: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 What is your opinion on this statement(=issue)?

2. 两个观点的讨论 提问方式:Discuss both opinions and give your own idea.

3. 讨论现象或事物的利弊:Do the advantages of...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上述三点看似不同,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它们都体现出了唯一的写作要求:即辩证的分析题目中提出的讨论内容并表明态度。其实,如果按照国外预科语言课程写作题型分类来判断,Argumentation(议论文)类题型分为三种Influence,Prediction,Solution;这种题型的分类更注重写作任务本身,而非题目的表面陈述方式。

不少同学经常纠结写作用什么样的文章结构,有时为了图省事甚至会忽略具体题目提前决定考场上使用的“万能套路”。要谨记:文章的中心观点决定文章逻辑结构,而不是题目表面的陈述方式;更不能忽略不同题目写作内容的差异来刻意统一出一个“最容易得分”的结构。换句话说,写作评分标准里第一项文章内容的确定在先,第二项文章逻辑结构的判断其次,是根据内容需求选择逻辑结构。

雅思写作复习方法:注意句法

词汇和语法的备考是一个整体,因为语言表达的最小单位是句子。拆散词汇和语法的关系,写作就成了展现原创语言的汉英翻译练习。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考生作文词汇和语法的得分不会超过1个分数档,原因也正是如此。

根据不同话题、就不同讨论对象整理写作思路时,考生需要搭配学习、记忆句式表达和段落篇章。此外,还需根据不同写作任务和文章逻辑结构准备句式表达,以保证文章框架句式准确到位,但要注意不可冗杂赘余。最后,一定要学习写作核心句法。

一篇文章字数多数情况下在260至270范围内,以7分作文为例,句子数目一般为18句左右,需要展现至少12种不同的句法知识。所以,考官范文高频句法除最基本的“There be句型,定语从句,It is + adj.+ that句型,宾语从句,状语从句”,还有哪些呢?不可不知。

三个月内拿下雅思写作高分的备考方法

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在雅思的学习中都有这样的感觉,其他的几个方面都在短期的培训中有所提高,唯独写作很难有个很高的提高,尤其是基础差的考生,达到了五分之后,很难再提高到六分或者更高了,一直在五分左右徘徊。

要知道雅思写作考试中最主要考察大家的是什么,肯定很多同学会说是语法,词汇或英语的运用能力等,不可否认,这些知识对雅思写作非常的关键,但通过我这么多年的雅思写作的教学经验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写出真正的英语,也就是说尽量少出现中式英语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hinglish”。那如何能在短时间内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的错误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收集这方面的材料,不要犯类似的错误。下面是一些同学在写作中经常犯的一些错误,还有我的分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 概念的错误

在写作中,有类词语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的,但实际上却没有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时恰恰适得其反。用这类词语写成的英语句子常常引起误解。

① (误)When we go into society after graduation, we will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正)When we start to work after graduation, we will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go into society”没有汉语“进入社会”的含义。在西方,它是指一个人到一定的年龄可以开始社会交往,如结交异性朋友,进入某些社交或公共场所等。而汉语“进入社会”一般指学生中学或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

② (误)Left alone in the jungle at night ,she felt very dangerous.

(正)Left alone in the jungle at night, she felt t hat she was in great danger.

“dangerous”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说某人dangerous,实际上是说他在某一方面对某人构成危胁,而不是处于危险的境地。这个词用错,意思就完全变了。原意是“她”感到处于危险中。

2、搭配不当

用词搭配是我国学生学英语最感棘手的地方,在雅思写作中,这种错误也是经常出现的,所以希望大家引起重视,因为中文里的某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英语有不同的说法,而这些说法是约定俗成的,完全是习惯用法所致,我们稍有不慎,便会犯错。现举一些考生在考试中常犯的错误:

① (误)At college, we should learn as much knowledge as possible so t hat we can be well prepared for our future career.

(正)At college, we should acquire as much knowledge as possible so t hat we can be well prepared for our future career.

“学习知识”是学生写作时经常用到的词组,但不少学生都写成learn knowledge,实际上knowledge是不能与learn搭配的,只能与acquire,obtain,absorb,accumulate ,develop,advance,gain,broaden ,enlarge,impart,derive ,deepen, brush up, digest 等词搭配使用。

② (误)In July, they will take part in the final term examinations.

(正)In July, they will take t he final term examinations.

“examination”或“test”不能与“take part in”搭配使用,但可以和attend, have, sit for

,conduct, enter for, get through, pass, fail等词语用在一起。

3、用词累赘

由于对某些词和词组的意思缺乏真正的理解或把要表达的意思先用中文想好,然后逐字翻译成英语,造成累赘。例如:

① (误)In my opinion, I think t he production and sale of fake commodities should be

banned.

(正)I think t he production and sale of fake commodities should be banned.

in my opinion与I think意思完全相同,可以删去其中的一个。

② (误)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find a solution to solve t he problem of energy shortage .

(正)Scientist s are trying to find a solution to t he problem of energy shortage.

一个词与它的派生词一起出现,造成意思重复,给人以累赘的感觉,改正后的句子变得简洁多了。

③ (误)Waste gas is t he main cause which leads to air pollution .

(正)Waste gas is t he main cause of air pollution.

cause和lead to都表原因,同时使用造成意思重复。

4、逗号连接错误。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常单独使用逗号而不用句号、分号、冒号或连结词来连接两个或几个独立的分句。例如:

① (误)The weather was fine, we decided to climb t he mountain.

(正)As the weather was fine, we decided to climb t he mountain.

② (误)The [wv]prospects[/vw] are bright, the road has twists and turns.

(正)While t he prospects are bright, the road has twists and turns.

上面两个标有误的句子在语法上没有错误,它错就错在逗号的使用不当。错误的根源是学生受汉语写作习惯的影响,把汉语逗号的作用等同于英语逗号的作用。在汉语中,逗号可以单独使用在并列分句之间。

(1)变成两个简单句:

The wind was blow ing very hard. They couldn’t go boating on t he lake.

(2)变成并列句,用逗号加并列连接:

The wind was blowing very hard they couldn’t go boating on t he lake.

(3)变成并列句,用分号连接:

The wind was blowing very hard; couldn’t go boating on t he lake.

(4)变成并列句,用分号加连接性副连接:

The wind was blowing very hard ,therefore, they couldn’t go boating on lake.

(5)变成并列句,有时也可以用冒接,这时第二个分句解释说明第一个分句

They couldn’t go boating on the lake; the wind was blowing very hard.

(6)变成复合句:

As the wind was blowing very hard they couldn’t go boating on t he lake.

(7)用独立主格结构改写句子:

The wind blowing very hard, they couldn’t go boating on t he lake.

如果大家在词汇和语法有一定累积的基础上,再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的东西,加上观点的正确性,我想那些基础差的考生想拿到写作六分,应该可以如愿以偿的。最后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顺利通过雅思考试,拿到心中的分数。

英语写作

篇4:GRE写作5.5分经验

GRE写作5.5分经验分享

一开始我准备的argument,因为我3月过生日和很多朋友分别聚了下,就耽误了快一个星期吧,所以我准备5天写写argument,熟悉下,然后花15天准备issue,最后留15天模拟考试。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虽然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吧,但是因为逃了基本所有能逃的课程,没有其他事情烦,加上我也没有花一点点时间来准备笔试,所以这个月的时间还算是充分。

先说前5天的argument(计划是一天一篇),看了一些范文之后,我开始写,开始走了个弯路,就是我用了模式写作,模仿范文。前两篇,我发现一模一样,而且我想,大概很多人都这么写,都这么用闪光句型,那不是很多人写一样的文章了?

然后刚好这个时候我看了网上的帖子,说模式作文不好,没有个性,我很认同他的看法,就改变了我的argument风格,先是多看一些比较精彩但是不拘一格的范文,然后思考,这些作文特殊在哪些地方,然后我也试着写一写比较特殊的。写了几个,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特殊风格,然后自己的模式也浮现出来。

计划是5天的argument训练可能用了7、8天吧,但是模式基本出来了。虽然还是不太清楚,但是这个时候因为时间紧了,必须转向比较难的issue了。

突破GRE考试难点:GRE Issue思路解析1

105, 106 & 126

In most professions and academic fields,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Write a response in which you discuss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claim. In developing and supporting your position, be sure to address the most compelling reasons and/or examples that could be used to challenge your position.

突破GRE考试难点:GRE Issue思路解析2

105, 106 & 126

In most professions and academic fields,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Write a response in which you discuss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and explain your reasoning for the position you take. In developing and supporting your posi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ways in which the statement might or might not hold true and explain how these considerations shape your position.

艺术(Avatar, Van Gogh vs. Da Vinci)

参见No. 5-3 Section A短阅读

各领域中两者都有重要作用

学术界(凯库勒发现苯环benzene结构)(参见翻译练习)

商业(Jobs:想象力帮助他设想未来产品,tablet computer, Siri, iCloud;知识帮助这些技术成为可能)

突破GRE考试难点:GRE Issue思路解析3

105, 106 & 126

Claim: Imagination is a more valuable asset than experience.

Reason: People who lack experience are free to imagine what is possible without the constraints of established habits and attitudes.

Write a response in which you discuss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claim and the reason on which that claim is based.

篇5:《心经》全文

《心经》介绍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玄奘译本为最流行。为便于理解,分两种白话译文版本呈现。

篇6:《心经》全文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观 自 在 菩 萨。(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照 见 五 蕴 皆 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度 一 切 苦 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舍 利 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色 不 异 空。(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空 不 异 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空 即 是 色。(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受 想 行 识。(情欲、意念、行为、8灵)

yì fù rú shì

亦 复 如 是。(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舍 利 子。(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是 诸 法 空 相。(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不 生 不 灭。(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不 垢 不 净。(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不 增 不 减。(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无 受 想 行 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

无 眼 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乃 至 无 意 识 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无 无 明。(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亦 无 无 明 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乃 至 无 老 死。(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亦 无 老 死 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无 智 亦 无 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以 无 所 得 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菩 提 萨 埵。(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心 无 挂 碍。(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无 挂 碍 故。(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无 有 恐 怖。(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远离颠倒梦想)

jiū jìng niè pán

究 竟 涅 盘。(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三 世 诸 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所以说心经)

shì dà shén zhòu

是 大 神 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shì dà míng zhòu

是 大 明 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是 无 上 咒。(是无上的咒语)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是 无 等 等 咒。(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能 除 一 切 苦。(能除一切苦)

zhēn shí bù xū

真 实 不 虚。(不是骗人的 )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 说 波 若 波 罗 蜜 多 咒。(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 说 咒 曰。(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揭 谛 揭 谛。(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波 罗 揭 谛。(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波 罗 僧 揭 谛。(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菩 提 萨 婆 诃。(修成正果)

白话翻译

[原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译文]掌握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核心根本经典。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译文]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原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译文]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原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原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译文]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原文]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译文]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原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原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译文]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原文]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译文]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篇7:心经作文

关于心经作文

从决定创作心经到今日初稿完成至今历时数月,五十三方印,二百四十二字。每周的周日至周五,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身心俱疲。但总在心里f望着周六的到来。

这是艰难异常的创作。若非亲历,实在难以体味个中甘苦。我见过许多前辈名家和当代名家创作的心经,几乎每人都倾注了毕生的功力和全部精力和对大乘佛学的理解在创作,并力图将自己对生命,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及自己的学识修养在作品中以刀石和线条为载体向人们倾诉。前辈的创作各有千秋,各有短长。创作犹如女人生产,孩子没出生前并不知孩子真容。篆刻作品必须刻好钤拓后才知优劣,一方好印往往需磨掉数次重刻才能满意,其中痛并快乐着。而所有已面世的心经也从来没有一部是每方印都是完美的。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完美。

心经是从梵文译来,很多字的篆法在中国的文字中找不到本字,只好通过假借。如咒:说文作担汉字又作狻q袼滴淖。通P,甲骨无和亡通,等等。这考验了篆刻家的文字修养和使用文字的能力。而心经中重复出现的印文也是一大考验,在同题印中既要考虑篆法的变化,也要考虑章法和刀法的变化,避免呆板僵硬乏味和雷同,同中求异。

心经属佛学中的大乘佛法。大乘的意思是以大船将苦难的众生渡到彼岸,也就是净土,佛的理想国。佛学是世上最伟大最艰涩的.学问。佛陀在悟道后对自己悟得的真理做了总结:流转的经过是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流转的主体是苦。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佛的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心经创作时无数次阅读心经,从中感受到佛和佛学的伟大,虽不懂佛学,也不信任何宗教,但也从中得益良多,难以言表。

我无意表现什么,创作时只是将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用刀在石上倾诉而已。在整部心经中可能有近三分之一的印要重刻,重刻虽很艰难,但对自己而言何尝不是一次重生。

艺术是一条不断颠覆和重塑自己的路。昨日的是已成今日之非。而今日之是又将成明日之非。不断否定,不断向前。

感谢佛陀给我创作心经的机会。

孩子虽丑陋,毕竟是自己亲生的。父同样不弃子丑,因为自己也丑。

篇8:雅思口语为什么总是5.5分

雅思口语5.5是很多考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雅思口语的分数不理想,也影响最终的考试结果,最关键的是影响申请的学校水平。如果想要改善雅思口语5.5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问题出在何处了。

雅思口语为什么总是5.5分?如何应对?

雅思口语5.5的标准就是能够基本对话,不要过于花哨,少用大词。如果答非所问,无法理解就不好说了,雅思考试是表达能力考试而非智力测试,如果遇到不知道的话题,可用Sorry, I have no idea about this, at all!不过运用要适度,不能都是Sorry.否则分数要大打折扣。

雅思口语5.5分的话,这里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理论上对方考官有相同并且严格的评分标准,但是毕竟是人为主观评分,不同的考官会有不同的诠释理念。 第二:同样熟悉的话题,没有充分深入探讨,出现多处错误,自然分数会下降。如果我们能够弥补了语言的障碍,完善英文发音,确保流畅性,开阔思维,拿高分是不无可能的。第三:考场环境有时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你前面的是8分,相比之下你的会逊色。

官方的雅思口语书把评分标准罗列得非常清楚:流利与连贯+词汇+语法+发音。

考官很在意考生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考生是否准确理解问题;考生是否能应付所有领域的问题;考生犯的错误数量多少。

如果你表述很流利,大部分话题也都应付得来。那么雅思口语5.5可能是因为:

(1)不改“乡音”,粤语英语发音特点非常严重,几乎会把所有的尾音都吞掉,如果是这些地区的考生要尤为注意;

(2)回答很冗长,但不够切题!

(3)小错误太多,犯的小错误,都是最低级的错误,比如把I've been living in Australia说成了I've been lived in Australia,把people说成了peoples等等。

上面这三个缺点,是很多考生最终雅思口语5.5的原因,也刚好是考官扣分最狠的地方,因为这几个地方,是最客观的,考官完全可以数出你的错误有几个。如果只是表述比较流利,考官就很难单纯从流利这点上给出良好的测评分数。小错误太多,自然只能拿到5.5分。

雅思考试变题期是什么意思?

答:雅思变题期是1、5、9月,这其实影响最大的就是口语。因为只要在1一月份就会碰到全新的话题,比如今年的1月新题有天空,但其实早在就考过。没关注过雅思的同学会认为是新题,在考场被问到会有点蒙。所以有条件的同学尽量避开每年的1月、5月、9月月初。其他月份,题目会相对稳定,大家根据机经复习就好。

雅思口语考试流程是怎样的

答:简单还原下考场。考试时房间门口有一个小门,同学们在门口坐着,考官会把考生领进去到座位上。在这过程中,考官可能会和学生随便说点什么,这是个warm up的过程。同学们注意进去千万别紧张,有的同学听到考官说话,就瞪着眼睛,没背过这题的感觉。做完这些问题,考官会把录音笔打开,然后开始进入正式环节,大家平时准备的Part1、2、3三部分。Part1一个话题中高频的有三个。每个话题延展四个小问题,一共12次,一问一答,将在4-5分钟之内完成。第一部分考的是快速反应,除了说之外,还考察听力能力。Part2和part3要听懂考官问题,避免所答非所问。如果怕听不懂,考前看机经准备一下。机经不用把每个问题都写出答案,但要保证浏览所有问题,保证现场问的题目自己见过回答有的放矢。

雅思口语备考时需注意的八个TIPS

tip 1

Practice wherever you can and whenever you can. Any practice is good, whether you speak to someone who i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or not.

随时随地练习口语。很多烤鸭们备考的时候总是把口语放在很后面,甚至是要备考前一周才开始看。口语其实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大家备考的时候最好能够保证每天都开口说,不一定要练习题目,但是每天一定要开开口。大家都知道,做题是有语感的,口语也如此。我刚开始找不到伴的时候就拉着我的室友我说英文她们说中文,这样也是可以的。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还有就是我原来提过的“自言自语”:比如说我今天晚上的计划是什么。。。我今天干了件什么事,见到什么人特别难忘的(注意时态)

tip 2

It's important to build your confidence. If possible, use simple 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 that you know is correct, so that you can concentrate on getting your message across.

建立自信很重要。以表达清晰为主,句型多样化为次。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所以一句话应该以交流为目的。在回答考官的问题的时候也是同理。这点又可以引申出来,考官问什么就答什么,不要跑得很偏的去答之前背过的东西。适当的迁移是思维活跃的体现,但是过分的迁移以至于不在主线上,考官是肯定会不爽的(类比你跟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同伴只顾自己说自己的,完全不管你的情况。)

tip 3

Try to experiment with the English you know. Use words and phrases you know in new situations.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re more likely to correct you if you use the wrong word than if you use the wrong grammar. Experimenting with vocabulary is a really good way of getting feedback.

大胆运用所掌握的词汇,不要过分拘泥于语法。这是一个很好的跟老外交流的方法。很多人反映外教只会让你be natural,这是因为他跟你没什么好说的,不要让老外纠正你整段的问题,给你提供答题思路神马的,这个老外肯定不如中国的老师。可以让他提一些具体的让语言更native的建议。

鉴于大家下载资料的速度实在是太给力了,设一个回复可见,希望能让更多的烤鸭们看到这篇文章

tip 4

Try to respond to what people say to you. You can often get clues to what people think by looking at their body language. Respond to them in a natural way.

透过身体语言理解对方意思并作出回应。考试的时候考官不会有什么body language的,但是这不代表他不能感受你的body language,可以适当的加上表情,手势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信大家平常说中文的时候也不会什么手势都木有吧

tip 5

Try not to translate from or into your own language. This takes too much time and will make you more hesitant.

尽量避免翻译。有英语思维,这个其实挺难做到的,不过可以训练。多说多练会有提高的。

说到hesitant的问题,纠正大家一个看法,就是说的越快越好,然后自己一旦卡壳自己就会很紧张。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子。流利度这个因素是指的整体的感觉。注意停顿的时候保持意群的完整性,因为内容的停顿是绝对允许的,而且就算是英语国家的人在想内容的时候停顿也是很正常的,大家不必过于焦虑这个问题。

tip 6

If you forget a word, do what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do all the time, and say things that “fill” the conversation. This is better than being completely silent. Try using um or er, if you forget the word.

遇到不知该如何表达的时候,用一些常用词表示自己正在思考。这个。。。好吧,you know其实应该是中国考生惯用的拖时间的方法了。大家也可以积累一些常见的表达自己在思考的句子,比如说This is greek to me. 或者是刚开始的Whenever I was asked to talk about ... the first thing that has come to my mind is ....之类的。um... er...这个在考试中还是尽量避免吧~但是还是比大段留白的时间好。

tip 7

Don't speak too fast. It's important to use a natural rhythm when speaking English. But if you speak too fast,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you.

语速不要过快。这个基础好的烤鸭容易犯,一紧张就说的特别快。对于这一类的烤鸭,我建议你们在平常可以把自己的答案录下来,自己听,如果你觉得你的语速已经快到影响自己听懂了,如果你觉得在你现有的语速下出现了很多不正确的吞音。请一定一定要训练自己放慢速度,并且在之后的练习中习惯这个慢速。

tip 8

Try to relax when you speak. When you speak English at anormal speed, you will discover that most of the pronunciation skills, such as linking between words, will happen automatically.

说话时尽量放松,让发音流利顺畅。这个就是外教说的be natural的根源啦。在各种技巧之上,心态灰常滴重要。把考官当做一个闲扯的伙伴对考试是非常有帮助的

以上就是提高口语的8大tips,anyway,practice makes perfect,希望大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勤加练习啦,最后一句最俗的话,希望大家都能跟雅思痛快的分手,不再缠绵啦

篇9:《心经》经典语录

1、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2、自在菩萨 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波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3、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4、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5、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7、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8、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篇10:心经简介

关于心经简介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心经内容阐释

经名阐释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经文阐释

心经经文以“观自在菩萨”开头,以“菩提萨婆诃”结尾(萨婆诃本为祝颂语,亦有观自在的意思,与经文开头相呼应)。 “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经全文关键字词之一。

心经起源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空性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有学者认为《心经》经文结构之来源,大部分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观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习应品第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劝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则出于《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故《心经》是出自《般若经》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时奉请观自在菩萨为其说法主,才完成现今《心经》组织的型态 。

《大般若经》中所开示之般若法门是专为已发菩提心之众菩萨们所宣说的。其最重要的观念在于以空性智慧觉悟诸法实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虚妄分别而已),既不体证、进入涅槃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救度众生,其行为看似有违一般所认知的脱离轮回观念,而实际上这才是《大般若经》开悟菩萨的主旨所在。因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才是真菩萨行,而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却弃众生于不顾则有违菩萨自度度他之初衷誓愿。

在《大般若经》中数度出现 “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与 “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离开对众生的慈悲济度,则一切修行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不能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正果。

篇11:心经全文解读

心经全文解读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槃”。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

一、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 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 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槃;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二、释经题

上面是总体上将《心经》的段落大意给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体地讲一讲。但是要在两小时以内把这260字讲得浅显明白,也不容易。

我们先讲经题。经题由四部分组成。

(一)般若。

梵语“般若”中译为慧、智慧、净慧。不管译成什么,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这个名称,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说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比如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随文入观,随文生解,随文起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经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

第三是实相般若。我们观照什么呢?观照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五蕴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

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他说:实相般若就是真理,观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种般若。由真教产生真慧,由真慧而证得真理,是为三种般若的相互关系。

上面说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诸佛从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诸佛之母。《仁王护国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又说:“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产生;一切菩萨要成佛,必须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脱;一切世间事业,好事、善事、利益众生的事,都是从般若而产生;一切有情必须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二)波罗蜜多

“波罗”者,彼岸。经典作者说“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槃。”菩提是觉悟、是智慧;涅槃是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提涅槃是为彼岸。

“蜜多”者,到义、离义。由行般若,离诸障染,因此到达彼岸。“波罗蜜多”合起来就是“到彼岸”。要到彼岸,就要发心修菩萨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备七种最胜方便。具足此七种最胜方便,才可以称为到彼岸。这七种最胜是:

1、住菩萨种姓。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具备菩萨种姓,要有这样的善根,要有这样的福德因缘。没有菩萨的善根,没有福德因缘,就发不起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大道心。

2、依大菩提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它的动力就是大菩提心。

3、悲悯有情。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下化众生,必须要有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之心。

4、具行事业。有了发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仅仅发心而不付诸实践,那种发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要具行事业。就是要行六度万行,以这样福慧事业来庄严菩提心、菩萨道。

5、无相智所摄。修一切善法,修六度万行,都要以无相智作为出发点,不要起执著,不要为名闻利养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无相法。所谓无相,就是要破除执著。

篇12:《心经》别说

《心经》别说

《心经》是般若部的精华。般若部判在五时第四时,是教导菩萨法的。

以后谈佛法,要避免一个心理,那就是尽量用现代语言去解释佛法。为什么呢?学佛的工夫在于静观,听法需要静观,说法也需要静观。只要彼此间都在静静地观照,文字中的精义是可以意会的,但却未必能够言诠。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表达的通俗化,保持静观的状态更重要。保持静观的状态,不要理会别人的插话。

《心经》是般若部的精华。般若部判在五时第四时,是教导菩萨法的。因此,《心经》一开始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蜜多时,照见——”。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行深般若波蜜多时,必然会涉及到两件事,一是行菩萨道,二是于四摄六度中“云何降伏其心”。

因此,《心经》中“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句是总相。是声闻菩萨“应住”以及“降伏自心”的'必修课程。这句是《心经》的总纲。后面的经文,是摄理观入于事行,也就是在实践中如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比如:“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句,就是如何于五蕴身心中修行般若理观。“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一句,就是如何用般若理观净六根、对六尘而不染,于根尘识妙用中得解脱。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一句,是如何于缘觉十二因缘法中破立自在。

菩萨度化凡情,必然契理契机,立一切法,用一切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明色,乃至生缘老死”,是菩萨如法安立十二因缘(立法自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菩萨行深般若,于建立万法中,如法荡尽法执(破法自在)。破立之中,尽显菩萨慈悲智慧。立一切法方便接众,是“慈悲”;破一切执,自离法爱,是“智慧”。

“无苦集灭道”一句,是菩萨如何于声闻四谛法中破立自在。苦集灭道,是声闻法,遇声闻根性,必以声闻法而度之。故而需要建立声闻法以化他。“无苦集灭道”是自离法爱的自行观照工夫。

“无智亦无得”一句,是于菩萨日常运用的智德断德中,自离法爱的工夫。智德是菩萨智慧,断德是菩萨解脱;菩萨要上求下化,终日离不开智断二法。可以说是终日运用,不可暂离。但是“无智亦无得”呢,也就是要求在终日运用中,不能沾染的观照工夫。

《心经》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开始,是结论部分。从如来因(菩萨)、如来果(三世诸佛)两个端点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般若是过现未来诸佛成就的必经之路。

要知道。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位菩萨化他度人时叫观世音。以佛法自受用时,就叫观自在。因此,佛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心经》里,称观自在菩萨。可见,是从佛法的自受用角度来说的。

既是菩萨行深般若,那必然也会方便说法啦。说什么法呢?一会儿说声闻法,一会儿说缘觉法,一会儿说菩萨法,一会儿也可以说世间法。观自在菩萨嘛,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啊。所以,会说很多很多法的。那么,既然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自己该怎么内观,才可以得大自在,不为所说各种法所影响呢?那就是要行深般若。

篇13:心经全文及其解释

心经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篇14:心经读后感

《心经》,区区二百六十个字,却道理深深,其精神在于人们所有苦恼都是因为我们执着所带来的。执着自我主义,执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执着自己所认识的一切,读《心经》就是要破除执着,在自己得到觉悟的同时,帮助他人醒来,解放自己。

世间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它们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着,都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并按照自身不同的方式而存在着。

为什么说苦恼都因为执着而来,因为我们对某一件事过于执着,就会使我们对某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判断总是停留在已有的认识和固有价值之下,束缚了我们的思维,甚至把自己原本就是错误的认识作为正确的认识左右自己的思维,有时还会让自己走入迷洞,将自己错误的价值观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许多时候在说的执迷不悟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往往因为太执着于一个目标,一种观念,一套方法,失去对自我的开放性,不知道因为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去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这种思想一旦形成是极其可怕和危险的。

佛教所说“不执着”,并不是无所谓而放任自己的人生态度,这里所说的不执着是指不为过往的认识所局限,而要适时地因为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调整自己,“不执着”,是提醒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观念去观察事物,分析加工后得出正确的判断。人生不可能明白很多道理,但有一条是非明白不可的,那就是要知道,我们生活的社会每时每刻在变化,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也每时每刻在变化,就是说,人的思想也是每时每刻在变化。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外界的变是相对的,内心的变是绝对的。一阵风吹动了柳枝,柳枝温柔地摇动起来,因而人们都喜欢看杨柳的美和柔。但事实上,风不动,柳不动,是我们心在动。无论自己曾经的观念多么正确,也要舍得放弃旧思想,去吸收新的符合形势的新思想,那怕是自己一时还不太接受的。人不可执着地固守着某一种观念和对某个人的认识,“不执着”永远是对的,“执着”却肯定是错的。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作出取舍和判断,眼见不一定是真的,而是要认识现象背后的因果条件。就像是一对夫妻,不能因为一时的吵闹去否定多年来的感情,既不可把夫妻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从一而终,也不可太执着夫妻间的每一件事和每一句话,要永远记住,夫妻首先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这个道理。

旧事物不灭,根本谈不上新事物的产生,旧思想的不去,也不会有新思想的形成,没有新思想的形成,也就永远不会进步,甚至很快被社会淘汰,所以在生活中,一直被人们赞美的“执着”两个字,实在是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有灭才有生,我们都是在生灭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精神。

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经验,故此,纵然是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也会是不同的见解,所以我们许多时候不要去追求对某个事物是否能得出相一致的答案,一切法则现象和事物都是变幻莫测的,是无常的,无我的,好的不会停留,坏的亦会消失,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执着呢?为什么不能看开一点呢?为什么不能够包容一点呢?

读《心经》就是读一部易懂的哲学著作,里面许多道理正是我们生活中需要懂得的,读《心经》,用心去感悟。

篇15:心经读后感

张爱玲无疑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所以,她的作品也毫不忌讳的呈现出社会万千现象。在小说《心经》里,她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故事,关于恋父情结。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这种事也无可厚非,而张爱玲运用西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恰如其分地将这种隐匿的情感展现在我们眼前。无疑,恋父开始,注定是一场宛如飞蛾扑火的情殇。

小说开头,张爱玲虽未直截了当地挑明许小寒和她父亲之间的微妙关系,但从小说细节之中也能略窥一二。

许小寒对父亲的过分依赖和对朋友的炫耀,张爱玲写得细致入微。许小寒和父亲一起到国泰看电影,被人误认为是男女朋友时,她心中甚是得意的。而从她和父亲的合照及他父亲的化装照中,我们也不难想象出她对父亲撒娇的情态。许小寒一直拒绝长大,也正是因为她感觉到了长大后的微妙变化,她宁愿没长大,一直与父亲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许小寒爱慕着自己的父亲,必然于无形中伤害了自己的母亲。当一个女人过了三十,青春不在,她的心灵必定是敏感而又脆弱的。试想某一天,当她满心欢喜地穿了一件漂亮的衣裳,可她的女儿却不以为然的笑了,接着自己的丈夫也跟着笑,她的心情会是怎样。记得某一个人讲过,笑是最有魅力的,同时也是最有杀伤力的。而此时此刻,这种笑无疑成了最尖锐的武器,让她遍体鳞伤。可是,她无法去责怪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依旧是那般的天真可爱。她只能默默地说服自己不必去在意。而当她最后明白,女儿那时是故意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心已平静如水。对于许小寒,她终究无法去恨。她只能幻化成一缕数不尽凄凉的轻烟,无奈地看丈夫离自己越来越远。

而许小寒依恋着自己的父亲,这对她自己也不好受。她拒绝了其他爱慕者,选择蹉跎岁月,只是因为她的父亲。其实在这里,这一场情感纠葛的罪魁祸首何尝不是许小寒的父亲呢。因为他对许小寒的纵容,让许小寒先陷进泥淖里不能自拔。而他即时脱身,但他却不是选择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而是选择和许小寒的朋友段绫卿在一起。段绫卿,在见到她的那刻,他就说和许小寒有点儿像。段绫卿,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根救命稻草;而他对段绫卿来说,有的只是金钱和地位的诱惑吧。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看得真切。许小寒知道段绫卿家的难处,所以她开始极力撮合她和龚海立相好。龚海立家境好,又有前途;段绫卿,人聪明,又有美貌。她觉得两个人极有可能在一起,而这里或许也是她自己的父亲的缘故。女人的直觉是最准确的,当她听见父亲说段绫卿和她长得像时,她就害怕了。所以,她才会这么迫不及待。当她得知父亲与段绫卿的事时,她表现出来的激动高过她的母亲。她要去段绫卿家游说段绫卿的母亲,却被自己的母亲拽了回来。或许是赌气吧,她选择与龚海立订婚。这里,龚海立无疑是可悲的,许小寒之前假装不知晓他对自己的心意,是由于许小寒的父亲;现在,许小寒决定和他订婚,也是由于许小寒的父亲。这,对他是福,还是祸呢?

仿佛在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令人羡慕的美满家庭突然变得摇摇欲坠。隐匿在其间的恋父情殇,不外乎是一颗定时炸弹。许小寒的母亲,心里是痛苦和绝望的,她最后也只能说自己会坚强地活下去,心中却是无限凄凉。

篇16:心经 相关介绍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按学者黄家树的说法,《般若心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盘,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盘,即无上的菩提果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故名为《心经》。

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篇17:如何修持心经?

如何修持心经?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

介绍《般若心经》,我不想依华严宗或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看本经的地位。就这个时代而言,研究佛经最好的方法,是不必再用判教的方式来看,而是依佛经的方式来看。所以研读《般若心经》,就用《般若心经》来看;不必再去把《般若心经》列入天台五时八教中的“般若时”;也不必再以了义或不了义,圆教或不圆教等来判摄它的位置。而是直接由经文体认出:心经就是让我们实证佛果的法门。由这个观点来看,能够让我们成佛的经典,都是最圆满的经典,问题是如何去实践而已。

心经的译本

在中国《般若心经》的翻译有很多异本;到现在,我们所看见的古译本大约有九种,其中有两种已经佚失了。现代也有许多种译本,如霍韬晦先生,台大叶阿月教授都有翻译,另有从藏文翻译成汉文的《心经》。

《般若心经》在中国翻译主要有两大系统,一属略本,另一则属广本。略本的只有正宗分,而广本的除正宗分外,尚有叙分和流通分,是一部完整的经典。但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略本,为玄奘大师翻译的。《般若心经》除玄奘大师翻译外,还有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义净译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多经》;广本系则有唐朝法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有法月重译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朝般若、利言共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朝智慧轮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朝法成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朝施护译的《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九个译本。

其中,鸠摩罗什译的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可见咒和心,翻译时意思很接近,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心”字,指精髓、心脏的意思。在西藏也有所谓的“心中心”,就是精妙、精髓,含有秘密的意义。所以,有人认为《般若心经》就是整个《大般若经》的心髓,若依据我们所看到的经典来讲,确实有这样的意思。因此,若认为我们读诵《般若心经》,就可以把《大般若经》了知、通达,这样想也不见得没道理;但希望大家不要存有这个想法,因为这种想法,恐怕是大家的苟且或偷懒,而非真正掌握到《般若心经》的精义。

文化冲击下的误解

其实《大般若经》的心要很简单,般若是智慧,智慧的体性是空,整个在讲空,但这个空跟小乘的空不大一样,是具足大悲的空,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

如果我们以《般若心经》做精髓,去深刻体会,再以《般若心经》为根本,扩大,统摄一切般若经系,如此较能认知《般若心经》的地位。但千万不要以为读了一本《心经》,就通达般若教法,因为既然定名为般若心经,就绝对不是思惟的东西。所谓般若,是远离了一般世界思维的意义,而能应用思维,如此体悟,才能踏入《般若心经》之门。

另外,一般人都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为《心经》。这种简称是大家所接受和习惯的,但有一位很有名的教授,曾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为“多心经”,这样的误解,是有原因的。在中国佛教经典注释书籍中,因为佛教与道教及民间信仰的相互交涉过程,出现了一些不属于佛教内层的注释。例如我们常看见“一贯道”所注解的《金刚经》、《心经》之类的书,在市面流通。这种书籍,由于作者本身并非真正了解佛法,因此,既不能从佛法的立场来理解佛教经典,又妄想将三教教义融合为一,所以常有望文生义的事情发生。而这种错误,往往造成一些想了解佛教教义,却无法抉择他所看的书是否合于佛法。

《心经》的见地

本文谈的《心经》修持法,是以玄奘大师的译本为依据,因为这是最流通的版本,也是易于旁会其他不同译文的版本;因此本文以此原典,作为研读《般若心经》的根据。修持《心经》时,首先建议大家把《心经》背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会背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时时刻刻从经文去理解和体会《心经》的真义,把《心经》的正见确立起来。

善巧方便立正见

修持佛法,要很谨慎,要了解佛法中的正见。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种种造作,不管是精神或肉体,都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而我们会轮回、觉悟,都是来自觉照的力量。这个觉照的力量,在很多佛典中的说法都不同,有的用“本心”,有的用“空性”,用“佛性”来表达,在《六祖坛经》则是用“菩提自性”。觉照的力量,是可了别的一种力量作用,但如果是杂染的,就变成意识作用,而非清净的觉照作用了。

我们在凡夫位者,即为杂染之意识作用,故必须从意识的力量提炼出一种正见来指导,透过正见的指引,使杂染意识,还原至清净无染的觉照作用。

在我们的身体中,其物质层次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的体性,及涵容这四大的空大所构成,而能分别了知这五大作用的力量是识大,此六大为我们身心运作的基本体性,在无明系统的运转下,使我们于六道中,不断的生死轮回。当我们厌离生死轮回,欲脱离时,就必须从四大当中提炼出一个殊胜的正见,指导我们达到解脱涅槃的境界;而佛典即是提供我们修行的正见之依据。

每一部佛典所提的正见,在最深奥的体性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佛陀所面对的众生不同,根器和烦恼也不同,故所立的方便也就随因缘而有差别。因此往往所见经文表面上互有冲突,而使许多研究佛典的人,误解了佛经,甚至怀疑佛陀所说之法。

其实,这是不了解整个佛法的适应性所造成的结果。如果从最究竟的立场而言,每本佛经所达到最后的法性境界,一定是一样的,所以佛陀所说之法,绝对没有不同的见地。但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众生,在语言及表达上会有些微的差异;在证量上绝对是同等的。因此,每一部经典都是佛陀面对特殊因缘的众生所讲演的,故而称经典为契经,即契与特殊因缘的众生。当佛陀透过众生自身的因缘,来宣说自所证悟的内容时,也希望透过这样方便善巧的教化,而使不同因缘的人,皆能体悟佛陀的证悟内容,而跟佛陀证得等同的境界。

《般若心经》,就是我们直接掌握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之心髓的经典。要达到般若经典之果德,就必须从中体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提示的正见,并透过经典所提示之正见,把我们修行当断、当立的见地,整个确定无疑,并信受奉行。只有这种无疑的信受所建立的正见,来指导意识修习,才能产生转识成智的功用;而以智慧的升华,指导我们的五大从事种种行为、关怀和观照,使整个世界受到我们智慧观照的影响。如此,才能转动这个世间,使世间成就跟经典一样的境界,这即是转经。

所以我们要了知转经,绝不是持诵经典而已;持经只是转经、修持经典的初步功夫。我们透过正见,实际的观行,到最后,圆满这经典所达到的果地境界,才是真正的“转经”,也才是我们要谈的佛经修证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将所要修持的佛经,依见地、修道、果位,或是见、修、行、果等分明次第,使佛经成为一个日常修行的依据,以期达到生活与佛经融合为一。故而我们在修持《心经》时,首先必须彻底了悟心经的正见,使我们建立当断、当立之修法,然后依此当断、当立之修行,达到心经所现成佛之果德。

我们了知这正见的重要性之后,现在就依《心经》之内文,别立出经典中所当断、当立的正见来。

现前五蕴皆空

《心经》当中所要断除的部分为何呢?我们看《心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一个直接建立观自在菩萨所修行的功用,亦即他所修的行,他所行的功用。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就我们而言,是耳熟能详的事,但是我们恐怕已经把“五蕴皆空”这个名词,作为在脑中,一个可以随便储存,而不去运作的符号而已。

以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我们看到佛经中所言:“五蕴皆空”时,已经不再思索这五蕴要怎么空法,而是把“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变成知识性质的认知,成为佛学用语了。

在原始佛教,不是如此看待五蕴的。原始佛典《杂阿含经》中,有佛弟子依五蕴做正思惟,而悟道的经文纪录,甚而成为《杂阿含经》重要的一部分──五阴诵。因此,“五蕴皆空”虽是很简单的方法,却能悟道,是佛弟子所重视的;而我们都把它当成认识佛法的基础名词,不用心去思惟,使得“五蕴皆空”这么清楚、有力的佛法,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不了任何功效。如此,我们的心,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建立“五蕴皆空”的见地呢?恐怕是有极大的问题。

我们看五蕴中的色蕴,即我们的色身,这色蕴是空!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色蕴?有没有真正彻底了解这个色蕴是空?我们想一想,思惟一下,什么是空?什么是色蕴?我们的手是不是空的?

假如一个脚曾受伤,并且把受伤当作“我的脚受伤了”的人,回答我:“空是无自性。”我认为他要先空的是“无自性”这句话。因为当他在讲的时候,只是一句语言符号而已,并没真真实实的认清楚:“色蕴是空”。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把“色蕴是空”当作一回事。当他发生车祸时,他的脚受了伤,打上铁钉,到现在还没完全复原,而这整个过程代表著什么呢?就“色蕴是空”的一个现前的境界啊!若色蕴不是空的,那脚如何受伤?如何复原呢?

很可惜,他心里没真实感受到“色蕴是空”,仍然把它当作是自己的脚受伤了,在走动的时候有障碍而已,这即是将现前的无常相、空相,当作“我的脚受了伤,有障碍”,或者“我的脚好了,可以自由活动”等的常相,而不能深刻体悟,现前境界明显的变化就是无常!就是空!如此,用一些“空是无我”、“空是无自性”的语言符号来阅读佛经,都跟所谓“色蕴是空”没任何的相应。

当我们把无常的现前境界,当作是一种常相,并认为它本来就是这样,这就没办法真正体会空和无常的。虽然我们了知空、无常的义理,却从来不用它来思惟,来改变我们内在的思惟架构,而将这色蕴变化的事,当作是常相来看待;若用这样的态度,来做为修行的依据,这是没用的。因为这样的态度,连基础的功夫都没进入,怎么能够唱谈空无自性的佛法呢?当我们连基本的正见都没确立,如何能明白从正见当中所出生的正确觉受,乃至证入五蕴现空的境界呢?所以各位,回头是岸!回到正确的正见来,要深刻了知-色蕴是无常的。

像我们身体,有时会出现一些病,而这些病,要视我们自己本身因缘所对应的恩师,因为这就是无常。例如一位漂亮的小姐,如果她早上起床,看到脸上长了一颗青春痘,通常会感到很讨厌;如果她是佛教徒的话,她可能会感到高兴,对佛陀说的道理,更能深信不疑。因为青春痘长出来,正是无常的现前,是一种空性的展露!如此,才能真正体会五蕴是空的道理。

空就是蕴含著一切无常的可能性,空就是意涵著我们是由缘起所构成的;空不是我能造作、能完全控制的。不仅是身体这个色蕴如此,连我们的受、想、行、识这四蕴也都是空的。

我们肉身的现象,甚至包括整个当前世间的现起,都蕴含著变化,都是由相互的因缘和合所组成。当我们彻见这缘起所组成的蕴含变化,而不会被这缘起现起的相所牵转,那我们即是现见无常,现证无我;如此,即达解脱寂静,亦即涅槃寂静。那么,我们即是现证诸法现空的境界,也就是现证佛法的根本──三法印。

在《心经》中,将这三法印用一实相印来代替,经文中:“照见五蕴皆空”,即是用一实相摄受三法印的展现。但若没提出三法印的次第,一实相印是很难直接提出,也很难做为修行的运用。所以说,没有次第,就没有办法进入圆顿的境界。我们的功夫若不扎实,就不要想可以随随便便的证悟。就好像初学骑脚踏车人,看到很多人都可以放双手骑脚踏车,心中很羡慕,因此还不会骑车,就想学放手骑车,结果一定是摔倒的。

又如八大山人曾描述画竹的十大忌讳,初学者若犯此忌讳,竹子就画不好;但是有一次,八大山人自己画出来的竹,就犯了他自己所立忌讳中的八大项目。然而,他的画仍然有很大价值,但对初学而言,依然不能没有次第性。所以我们要了解,虽然一切现空,但是次第不能乱来。因此我们最先要建立的次第,就是基本的见地,见地弄不清楚,《心经》就白读了。

很多人说《心经》很好,我问:“为什么好?”他说:“可以驱魔。”修行过程中,有时真的会碰到魔扰,如果是初学的人,或只求信仰保平安的人,我会说:“恭喜!恭喜!很好,你总算趋入佛法。”但是,如果是志在佛法者或是老参的行人,我就会好好诃责他!拿《心经》来驱魔,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若把驱魔当作是《心经》的唯一目的,实在是太不尊重佛经了,《心经》是要让我们成佛的。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心经》的基本见地,别矮化了《心经》的'伟大啊!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经文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呼应这句“五蕴皆空”,而且更直接告诉我们修行的功夫。

但是这话,我们一般都只是随口念过,把它当作一种口头禅,或是一种想法而已。其实,“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要我们深刻思惟:色与空两者之间的差别。一切的色蕴,我们经由正确的认知,实相上的认知,会知道是由因缘的组合而成,是缘起的组合,它并没有常住不变;我们这样如理思惟,即发觉色蕴是空的。所以在这里,“不异”是一种思惟的过程,是一种见、闻、思的过程。

“色不异空”即是要破除一个凡夫,他对所有色蕴的贪著。而“空不异色”则是要断除二乘圣者,他们对真谛空性的贪著。所以凡夫从“色不异空”的了知,可以悟入空性,因为在悟入空性的时候,成为一切现空。可是,如果在此没有悲心的话,则是进入小乘的见地,即一切诸色不异空寂。现在,我们在其间把这见地翻转过来,就是以“空不异色”,来使二乘圣者不要执著于空性中。

在“色不异空”中,所有的现象,根本上是空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现象,不管是思惟,或是现见,都是空的,所以,在此要断除他们执著于真谛空性的想法,故而跟二乘圣者宣说“空不异色”。

要了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两句话所要面对,以及所要断治的,是有所差距的。但是对我们而言,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思惟之后的正确见地,对于这样一个见地,我们还是把它纳入五蕴皆空的看法来看。如此,透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来了知──色、空两个是不异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对我们在见地上的修持而言。因为相应于“不异”的,不就是“即”吗?我们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正确思惟下的正确结果,并用此结果来作为我们修证的见地。但是这两句经文对我们而言,还是不能够立即证得的。因为“色即是空”,是指证到小乘的圣者,而“空即是色”,是指证到大乘菩萨。这两者对我们而言,可能现在还没证得,但是我们可以如实信受,因为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理解,是透过我们正确思惟的结果,所以我们能接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它不只是五蕴皆空,而是断除了所有的五蕴与空的差别。这样的差别是离于时间的,因为“不异”是思惟,“即”却是没有时间,所以是当下得证的境界。

在《心经》当中,我们把这几句话弄清楚,在见地上确立的时候,如果我们心力够,福德因缘具足的话,在听闻“色即是空”的时候,即能现证“色即是空”。现证“色即是空”,当下就悟得根本智慧。若为小乘因缘者,就立即成就阿罗汉。若为大乘菩萨根器者,马上生起大悲,能够现起“空即是色”;这个时候,就可以起作用来庄严世界了。下表即是以上所讲的一个纲要。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见修行)见地功夫、思惟功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果)证量功夫。

◎色即是空→小乘→般若将入毕竟空。

空即是色→大乘,如幻→般若将出毕竟空。

在证到“空即是色”时,就是证到八地菩萨了,有大神通和大作用,立即产生千百亿化身。这时,我们过去所发的一切悲愿,所相应的一切因缘,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般的现起,在刹那间全部现起意生身,往来于十方三世的一切世界中现身成就,教化一切众生;而这一切因缘是在我们一心之中的,且完全看我们心中有没有愿?在我们了悟“空即是色”的时候,跟我们心愿有因有缘的所有众生,都会在心里投射出来;跟我们有因有缘的世界,都会在那里化生现起,而这个化生是意生身。如是生、如是幻、如是灭,所以说,有多少化身无法了知,只有诸佛了知。诸佛为什么能了知?因为诸佛是现观,不是思惟,所以说是“即”。这一句话,要好好思惟。

前面所说是现行的,也就是道地上的功夫。受、想、行、识,也是如此,五蕴都是如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也。”所以说,一切身心透透彻彻,五蕴即是一,一者幻也,如也。一即是如,如即是空,所以五蕴跟空都是同一,也就是说,六根归一,通身受用。这时,六根即可互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即是精神和肉身,全部都是现空。

所以《心经》,心先要断除我们对五蕴的贪著,故说“五蕴皆空”;其次,要斩除五蕴和空的时间炼锁,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这两点要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掌握,在掌握这两点之后,其实事情已经完了!但是怕大家忘记,故经典中继续扩大到整个世界,从横竖的所有观众,来使大家了解五蕴皆空的道理,所以要仔细观察。

现在再回来与大家谈建立正见。对于我们的色蕴,要好好观察,要以色蕴是空的正见来观察我们的身相;以我们的观行、我们的心眼观察时,我们可能会看到自己身内所有的三十六物,看到我们的肠子、血管、胃、骨头、五脏六腑……等等诸物,但这些都是空的。我们要好好观察自己的身相,不然就是在迷糊中过日,装作自己是很老实的佛教徒;其实一点都不老实,佛经的每一句话,都不肯好好的做。

色蕴是如此,其次观察我们的受蕴。我们的耳朵收得到任何的音声,例如手掉桌子,一声“啪”的!这声音就是空。一般人会以为空不能分别,但实际上,空当然能分别!不要以为空就是无知啊!受蕴即是感受,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的体受,体受这两个字是实质的,但它即是空。

其次观察想蕴,想蕴是在体受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心想以及造作,而这些也都是由缘起所生的,都是空的。然而现前就是缘起,哪有什么缘起所生?是的,但没有关系,先思惟一下;要经过思惟,我们才能相信如此是缘起所生。如果不思惟就相信的话,有二种可能:一种是大菩萨,一种是无知。而无知,也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无知,一种是信愿行的行者。这种信愿行的人,若碰到好的善知识,是他的福报大,能够修行成就。若碰到不好的善知识,则万年难出头!因此,建议大家还是要正思惟观察我们的心想。

在想蕴之后,我们再观察行蕴。所谓行蕴就是:在形成一种心灵的意志决断,为求生的根本力量,为我们生命相继不断的强大力量。这行蕴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空的。

最后再观察识蕴,从整个生命分析的结果,我们慢慢地了知:生命中能分别种种现象的力量,能够容受一切经验的,就是“识”。这五蕴中的识,或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的意识,都包含后来唯识学者所发展出的第七识、第八识甚至第九意识,因为在此五蕴或六根中的识,在观行的需求中,就已经足够了,并不需要分别出来。而这识蕴亦是由缘起所成,也是空的。

虽然这受色、受、想、行、识五蕴,在我的观行里,可能无法马上现观皆空,但是我们可以次第性的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而这五蕴是如何的空法呢?

首先我们要思惟“色不异空”,一切色蕴都是空的;虽然色蕴都是空的,但“有因有缘世间集,无因无缘世间灭”。就是这样,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色蕴是因缘相应而生的。初期依色蕴起观行,其后正观思惟,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的现空,他就是我们从外在物质的粗相观察,到心的细相观察中去思惟,都是空的;接著我们要断除色、空二者的思惟,这时顿然现起的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当中,必须先把心放大,不再执著空性。如此,一切现前,不必观,因为观亦是空。这“即”就是在当下脱离一切时空羁绊,能观、所观的羁绊,现前就是!大家要建立的见地,就是在这里!这是心经的见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诸法空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大家不要以为这句话重复了,其实它是更扩大我们的视野。刚刚是从色、受、想、行、识──我们肉体与精神来观察,现在则包括外在的一切境!所以说,依、正二报的世界要全部摄取在空性中。现在讲诸法的空相,是透过前面的思惟,加上整个佛法的横面和侧面分析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诸法空相”是什么?第一是“不生、不灭”,这是直接依果地而有的见地展现。

我们要知道,在修行意义上所谓见、修、行、果的分别,其实是没有固定的,它是依据我们所设定的内容,来看这个见、修、行、果。譬如,我们讲“大圆满见”,大圆满见是什么?即是“本来清净”见,这是中观思惟的最终结果。

什么是本来清净?这杯子清净吗?依大圆满见而言,这杯子是清净,现前一切都是本然清净,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现前都是佛。所以,这样是不是一切不生、不灭之处,就是本然清净;这样思惟、现证的结果,就是到达大圆满的见地。又如大手印的见地是法身见,只要我们巩固法身,不去理会一切妄念,因为妄念终归要回复到法身。这大手印的见地,犹如是唯识思惟到圆成实性时的大圆镜智一般,所以唯识见的果地,即是大手印的见地。

如此,所谓的见跟果是不固定的,某一些见地,恐怕就是某一些基础修法的果地;而某些修法的果地,恐怕就是某些修法上面的见地。因此,我们在修法时,要仔细分别它的见、修、行、果,使我们能轻易证悟,但不会被见、修、行、果缠缚了。

诸法空相,第一个提出的就是离于生灭的对待,这是《心经》在建立“八不中道”,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而这生、灭、一、异、来、去、常、断八不当中,其建立点是在“生”上面,所以,生灭不到之处,即是显现八不中道了。其实,只要现见无生,就是无灭。

至于如何了知八不中道是建立在“生”的上面呢?初期我们要依“不生、不灭”这句来思惟,然后扩大到八不,要思惟生、灭、一、异、来、去、常、断,都是空相。空相即是一切都是空的!而诸法则是一切宇宙所有万法;涵盖一切无穷无尽的万法,都叫诸法。而生相上的功夫,就是了知宇宙中一切的万法,都是空相。

我们要仔细思惟:从第一个见地-不生、不灭,再扩大到一、异、来、去、常、断,不可胡乱思惟。仔细思惟分辨,到最后都很清楚,没有疑惑时,才会发觉到:原来整个八不的建立,是依生灭所立,而整个生灭在思惟之后,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本不生。于一切本不生完全现前了解之后,即证入无生法忍。

整个法界本然实相现前,所以不生是八不中道的根本见地,依它而建立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的;因此《心经》立不生不灭,以摄八不中道。其次在诸法空相中,再立“不垢、不净”的见地,垢与净的分别,往往在修行到最后,会成为一个很麻烦的障碍──清净僻。清净僻会障碍我们的菩提心,也是障碍大悲心的毒药,它不能让我们了知五毒就是五智。通常,分别垢净是修行时所建立的种种次第,但不要被次第所固定,而没办法了知次第也是现空;因为一切现空是离于垢净的。虽然修行起先要清净,但是在这里则要离于垢净。

不垢不净的空相,是要我们建立染污不可得的见地。而这染污不可得的见地,是从不垢净消极的否定面,所提出一个积极的正见,是一有力的见地,能积极的帮助我们建立修行的见地。但是我们要注意:若没不垢、不净为基础,讲染污不可得,恐怕会障碍我们的修行。如果能了解不垢、不净之后,从清净道进入,从自身清净而能立足于不垢、不净的确定境界,然后再建立染污即不得的境地,就有助于我们修行了。

“不增、不减”,一个修行人,在修证的立场上,会不断地清净自身;也就是在修行上,在佛法的增上缘方面,会不断的增进真谛而减损俗谛;就小乘行者而言,是对的。但就大乘菩萨而言,是一个很可怕的错谬,这错谬会伤害菩萨慧命,会伤害大悲心。因为一有增减的缘故,平等性智就变成不能完全现起,所以要注意这个-不增、不减。

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就如同《永嘉玄觉证道歌》所讲的:“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而垢衣亦不可得,这即是平等的,也就是说诸佛不可得。我们在整个观行的境界,要从断除增减的对待,到诸佛不可得、佛法亦不可得的无所得境界。

这“不灭、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见地,我们要清楚确认到随时随地都能现前的体证;在行为上碰到问题,心中生起纷扰的时候,要将心收摄回来,再思惟,把正见确立!正见上不能有一分一秒的动摇,也不能有一刹那的离开,如此才能有益行持。

现在再讲诸法空相的体:“是故空中无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是断除色、受、想、行、识的分别而已,在此色、受、想、行、识的执著根本上,要在空中全部斩断。这个斩断是让我们连这对待、假名都没有。

让我们“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从人体身心的五蕴,到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全部现空。

前面的色、受、想、行、识,是一个生命主体的观照;而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在客观对境的观察;眼界乃至意识界,是从六根、六尘所生的六识,这十八界做整体的观察,都要空的。

这是从一个横向面来看,整个宇宙的现前,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要断除,但断除并不是不能作用。很多人说:“诸色要断,色根要断,所以无色、声、香、味、触、法;而色尘是空,故我们眼观色尘,就看不见了。”如果我们也存有这样的见解,可就弄错了!因为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无眼根,那我们怎会看到色尘?因为连眼根都没有了,当然眼根、色尘所相应的十八界也都没有了!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我看不见、听不到,叫做无色、声、香、味、触、法;也不是因为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我的眼根看不到,我的耳根听不到,我的鼻根闻不到。不是这一切现前都是无,而是连一丝一毫的执著都没有,因而一切现象也就没有“有与无”的问题了。但一般人思惟到这里,可能会心生恐惧,这是很微细的我执出现,我们要继续断掉这微细的我执,不要害怕。

又“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要断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凡夫流转,从无明到老死;圣者还净,断老死到断无明。

而《心经》在此,直接让我们跳脱十二因缘,而不是要我们从染污的十二因缘中,经还净的历程来断得;这样的断得,在《心经》的看法中还是次第断,不是从根本断,还有枝叶残存。这样次第还净的过程,是不是能够同时体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它有一个断的次第流程,从老死断、生断、有断、取断,到最后无明断。这样做,是一个次第思惟的过程,不是直显根本。

那《心经》要断什么?断修道法执。我们的五蕴、六根、六尘,六识,这些能观、所观的一切,诸境现断。现在我们的流转因缘、修道道法亦断,所以是彻彻底底的从根断除,进入寂灭。这并不是让我们在有毒的东西长出来时,把它剪掉,而是将能产出诸毒的东西,连根拔除。这样的见地,是和修、行、果同时出现的。如果能现证的话,就是这样;若没有,即是在次第思惟。

依据这个正见来思惟,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连无明都没有,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所以说,修道不可得。此时,我们再回头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不是很有意思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它不也是一种不增、不减的过程吗?无明尽是什么?无明尽就是断无明,增长智慧;而无无明尽则是将断无明、增长智慧这样的分别也破除了,而证入不增、不减的境界!此刻,连无明无明尽都不生,所以是不生、不灭。

我们不要贪染,以为“无明尽”是好,“无明”是不好,这当中在“不垢、不净”不是含摄了吗?后面这句话,还是前面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把所有缘觉修道,全部破除,把二乘所修证的最根本境界,全部破除掉;因为法界本来就是这样。我们有所修行的话,只是了悟到实相而已,而不是从实相中增加什么。

又“无苦、集、灭、道”,更将二乘的见、行、果,全部在这边给彻底断除,因为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智慧到彼岸也!这不是二乘所共行。

总结来说《心经》的见地。第一个,我们要现见了知五蕴皆空,即透过思惟,了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了解五蕴都是空的。

透彻了解之后,更进一步了解五蕴现空。五蕴现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如此才能从空中炽然现起大作用,行大菩萨道。所以在第二个,就是要断绝“不异”的思惟差别,断除我们在时间上的相续过程,把三轮在此中间全部断掉。能思者、所思者,刹那间全部要断除。

第三个,现前诸法空相。诸法空相,是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三者来总摄。这三者就是诸法的空相,而我们现前了知空相就是如此的时候,也了悟出空的体。空的体是什么?它跟空相是相应的体相,是不二的,空的体就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所以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都是“不生、不灭”的。因此二乘圣者所修证的见、行、果,都是不可得。而我们在真谛上清位的增长,与在世间谛所断除的染污,于此都是不立,所以说是“不垢、不净”。清净的增长、厚实,染污的减少、消灭,也都是无所得,因此也就是“不增、不减”。

由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使我们触摄到空所面对的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这些现起的一切,都是生灭不到的境界,垢净不可得,增减亦不可得。

五蕴、六根……等等这些法相,只是表义,事实上,它代表了一切我们所建立的诸法。因此,从“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得知,我们也可以说无三界,可以说无四生,乃至无十法界,都可以建立,所以无一切。那么,当心生起这现象时,就可以透过我们的智慧,彻底地斩断一切的执著。而当这一切执著都消灭,无一切的时候,炯然现起般若波罗蜜多的心髓,而这个心髓能使如幻的我们,到达远离生死的彼岸。

《心经》的修法与行法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心经》修持法中,我们要修什么?行什么?观什么,我们来看看在《心经》最前面的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是什么意思?就是指:“他在实践般若波罗蜜多圆满的境界!”所以说“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圆满,也就是到达彼岸圆满的境界。

有人认为在汉译的佛经里,没有进行式,或认为玄奘大师翻译得不好。因此,有人依现有的梵文,再翻译成“正在实行智慧到彼岸的完整的时候”,而认为这才是最忠于原经典的意思;但是,这在中文文意上,实在很不通顺。

“深”字是玄奘大师翻译时,用来表达时态的用词,是完成式的用词,为现在完成式。因此,玄奘大师用“深”字来代表现在进行且完成,他用“深”字来代表智慧已经到彼岸,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整个完成了。

所以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是在行般若波罗蜜多,而是般若波罗蜜多完成;用这果地的境界来实践的时候,这样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这个照见是当下观照。但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没有能照、所照的,所以在这当中,不是有一个“般若”的东西,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同时在觉照;亦即般若波罗蜜多在运作时,同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两个动作,是同时一如的,也就是说他观照的同时,就是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中。

所以,我们看起来、讲起来,好像是分立的两个动作,好像是一个般若在观照现空,观照五蕴现空,即能观的是般若,所观是五蕴,境界是现空。但事实上这三者是统一的,只是用处不同而已,绝对不是有一个“般若”的东西存在与观照。

假若有一个般若自性存在的话,请问般若是空或不空?如果般若有自性的话,那以般若观般若怎么办?以般若观般若,不是要破般若吗?也就是以般若观般若,最后还是一个空,那么这样的一个般若是被观破的对象,而这被观破的对象,怎么能观破别人呢?这与理相违!所以说,般若是现观的,这现观般若是能观、所观、境界这三轮当下,都是体空的。

我们再把前面的见地拿出来。前面我们所安住的正见,这正见是不是也是空?正见也是空,才不会变成执著于正见。

现在,要怎么修?就是在二六时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我们二六时中,怎么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呢?就是随拈一境,现观般若。比如说,我们随拈一境为桌子,桌子是属于什么?它是属于外色,现观色无,即是我们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但是桌子存在不存在?当然存在!我们在这边要不即、不离,就是行深照见桌子是空,照见我是空,任何一境都涵摄在《心经》的观照当中。

无智无得之观行

我们再看经文“无智亦无得”,这也是一种观行。例如此时我们说:“好高兴,我很有智慧!”这就是起有所得心,这时候要回破。我们可以现观,但是心要无得。无智无得,这是一种还照的境界功夫。

另外,行深《心经》,是否也是一个果位行法?是可以这样说,但是我认为大家在此时修证,可以用“行深《心经》”,来做一个实践观行的功夫。因此,“五蕴皆空”在前面是做一种见地,但是我们此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来照见五蕴皆空,这是一种观行。

所以,现在想想看,在我们的思想观点里面,有没有任何问题?果然,一看全是贪恋执著,这就是没有照见五蕴现空不可得。如果我们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不会贪恋执著了。因此,前面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种现观现照的功夫里面,它就必须被马上的应用,不再是一种见地了。

心无挂碍行

“以无所得故,菩萨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几句话,就菩萨而言,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所证得的果位,但是就《心经》而言,仍是属于修持位。从“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可知,这都还是在断除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看“心无挂碍”是什么?我们若依据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心在运作起来的时候是无挂碍,无住生心;而这生心也是无挂碍的。我们心生起来的时候是无挂碍,就可以去除掉我们所有的恐怖,远离一切的颠倒梦想,现在总算可以休息了,安住了。但是,这个休息、安住,还不是在那边立地成王,也不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的圆满境界。他还不是那么圆满,只是到达一个境界,休息一下。就菩萨而言,他是证得涅槃,没有挂碍了,这是一种很欣然、很喜悦的觉受,达到一个安住的地方。

故就菩萨而言,他总算到了没有挂碍的境界,也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而安住下来了。不过到这里,都还是在断除微细尘沙惑的过程,还没有完全把如来的境界提起来,尚未起大作月、大力量,也还没有成就如来圆满果地的境界。

《般若心经》的果德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这样的境界,到最后翻转过来是什么?就是我们整个《般若心经》所证得的殊胜果位,即“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的果德,也就是《般若心经》所要证得的。我们现在不是断,而是现起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所得,怎么作起来都是佛行、佛果。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的果德,也就是《般若心经》所要证得的。我们现在不是断,而是现起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所得,怎么作起来都是佛行、佛果。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就是佛的果位。

有一些人,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把度一切苦厄当作果位。若把它当作果位,则可以视为观自在菩萨的大悲作用,但我认为这“度一切苦厄”,不可以和“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德相应。在理想的圆满境界中,诸佛是现前行般若波罗蜜。而这三世诸佛,就是我们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就是我们所行一切都跟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们所得的佛果。那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有大作用,有大力量,能度众生,而不执著。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这个!

佛境菩萨行

“观自在菩萨”,这一句话太重要了!现在,就一个现实境界而言,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现前成佛,所以我们可以去他方世界成佛,像龙女一样,这是缘起上的问题。不过我们绝对可以证入佛境,只是证入佛境之后作什么?佛境菩萨行,显现出来的就是观自在菩萨。所以,我们在读诵观自在菩萨时,心要能了知二义:一是显现诸佛大悲种性的观自在菩萨;二是我们自身行持这个《般若心经》的观自在菩萨,也就是我们自身。我能观自在,就是观自在菩萨,不能行观自在,就是发愿行观自在者。而观自在菩萨,他能够度一切苦厄,这样相应回来,我们就是佛境菩萨行的行者。

所以,就整个《般若心经》的见地、道地跟果位,它可以总摄一句话,也就是我们在体性上具足整个佛的见、道、果位,而示现行持的观自在菩萨。

《心经》最后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些话是对那些在前面所提的境界里面,还不能现前取证的人,再次的呼吁,也是悲心的再一次教诲。要让这些人,牢牢记住般若波罗蜜多的伟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的!这是一个赞叹,赞叹是有功德的。我们不能因为前面所具足的一切,而不行功德。

谁最积极行功德?就是诸佛!诸佛乃行大功德者。他了知一切现空,他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慈者,能够不断的寻求一切功德,而不执著功德,精勤精进。这一点,我们确然不可忘。

所以,这里面有二义:一是对一般凡夫众生的不断呼吁;二是给我们最后的示现,即了知那样伟大的见、行、果后,我们在世间上应如何真实实现,而永不退转,也就是真实勤爱我们的功德,建立我们的功德,而不执著!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这句话是什么?是一个总归,也就是大家来赞诵:“来吧!来吧!大家来吧!大家一起来吧!大家到涅槃的彼岸去吧!”

大家一起来吧!大家到涅槃的彼岸去吧!大家现前总持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能成观自在行,心具三世诸佛智慧。

篇18: 延年益寿心经

延年益寿心经

延年益寿心经:看美女是一种“修炼”

美好不美好的,另说,只是长期以“保健强身”的心态盯牢人家美女这么看法,难免会把男人一直看到麻木。

昔有纪昌学箭,用一根牛毛缚紧一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盯着虱子,三年之后,一直把个虱子看得有车轮那么大,于是功到自然成,一出山就是神射手。

而当一个下定决心要用看美女来延年益寿的男人一旦也能把任何一个美女之全体(或美女之局部)看到车轮那么大时,看到脸不红,看到心不跳,看到气不喘,看到没想法或者有想法没办法,那就不是保健了,而是传说中的修炼。

男人天天看美女可延年益寿?

有研究发现,如果男人每天都能见到美女,大脑中的回路控制机制,就会使脑中产生美好的情绪记忆,让情绪中枢保持稳定状态,能减低心血管疾病或中风的风险。

负责此项研究的一名女士说,男人彬彬有礼地凝视美丽的女人,就犹如欣赏一幅绝美的`风景,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凝视美丽的女人10分钟,健身效果差不多相当于做了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每天做这些眼部活动数分钟,可把中风和患心脏病的机会减半,我们相信,持之以恒,男性的平均寿命可以延长4至5年。

一、锌是最重要的

微量元素锌是全身酶的活性成分,它有助调理免疫系统,是适当生长的重要因素。但男性却往往忽略锌的重要性。据调查,锌达标的男子不到1/3。锌,可从海鲜、瘦肉、粗粮和豆科植物中获得。

二、对铁可放松

缺铁的男性比例不足1%;绝大多数男性不必为食物中的含铁量而担心;男性相对比较不能承受铁的超负荷;补铁有可能会掩饰内出血而出现的缺铁信号。

三、正确看待蛋白质

很多男性想使肌肉发达,从而多吃蛋白食品。事实上,大多数男性不需要额外补充蛋白质。中量的肉、禽、鱼或豆类,加低脂乳品将十分有益。

篇19:心经要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要经

大持明金刚上师莲华金刚藏班智达吴公润江改译

圣观世音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归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无相无不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性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失。以无所得失故,菩提萨埵依止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住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超越颠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亲证大圆满觉。是故住持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野。梭哈。

篇20:心经要义

时 间:民国八十三年(西元一九九四)八月二十一日下午三时地 点:马来西亚吉隆坡圆智精舍讲述者:良智上师(梁乃崇教授)

今天下午讲《般若波罗蜜多心要经》,经文就照 华藏祖师的翻译,而不依玄奘法师的译文。

“般若”的意思就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就是以智慧达到佛的彼岸。“心要”的意思是一个摘要,一个abstract 。因为《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多卷,这一段是《大般若经》的摘要、精华,整部《大般若经》的 abstract ,所以 华藏祖师把经名译作“心要经”,而不沿用一般习用的“心经”。又因它是摘要、是精华,所以很短,只有两百多字。

这部经是观世音自在菩萨说的,因为那次法会中舍利弗请问:“修般若波罗密多,要如何用功?”观世音菩萨就在释迦牟尼佛前入定,释迦牟尼佛加持他以后,再请他说的。现在我们的经文里面没有特别加上这一段,所以也就省去不讲。

今天我就照 华藏祖师所翻译的经文来解说。为什么要照 华藏祖师所译的经文,而不依玄奘大师翻的?因为玄奘大师在唐朝的时候所译的经文有些地方意思表达得不够清楚,容易造成误会,而 华藏祖师在关键的地方改得很好,能够引导人正确地修行。我们现在就开始看经文:

“圣观世音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归空,度一切苦厄。”

“圣观世音自在菩萨”,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观音菩萨”。因为当年玄奘大师在翻译这部经的时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做皇帝,以前皇帝的权威很大的,连翻译一部经文,菩萨的名号有一个“世”字与他的名字一样,都不可以,一定要把它去掉,不能和他相同,这叫做“避讳”。现在是民主时代,我们应当恢复这本经的原貌,不必再管这些封建社会的习惯,所以 华藏祖师就照原文直接翻译成“圣观世音自在菩萨”。“圣”是表示他已经修成了;“观世音”表示他是从耳根圆通修成的;而“自在”则是非常地安详自在,表示他已经解脱了。“圣观世音自在菩萨”所指的就是大家所修的四臂观音,或者观音菩萨,或是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都是同一个。也有人修过气功的红观音,仍是他的变化身。还有不少人会问观世音菩萨是女生或是男生?观世音菩萨有男相,也有女相,也有不男不女,中性的。其实修成的状况是没有男女之分的,但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即随缘变现。所以我们讲观世音菩萨没有男女相的差别,这样比较好;如果讲成是不男不女,大家会以为是妖怪。

现在我想讲一下我自己第一次读这本经时的感受:我还没有学佛之前经历过一些事情,以后我就决定要学佛了。当我下决心要学佛,就想应该找一本佛经来看看。那时候我已经三十多岁了,比在座的有些人年纪都大,但却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佛经,因为听说《心经》最短,我想就从这本最短的经开始看好了,所以就去书店请了一本玄奘大师译的《心经》,后面还有注解的。拿到家里就开始读,看到第一句话,就是“观自在菩萨”,我当时不懂什么是“观自在菩萨”,就翻后面的注解看,注解说是“观世音菩萨”。噢,原来这本经就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可是奇怪的是此时我的眼泪忽然像泉水一样汨汨流下,无法停住,而心里面充满一种特别的感觉,我也讲不出来。这下子可把我吓到了,这本经倒底是怎么搞的?怎么会让人这样?我不敢再看下去了,立刻合起书来;又怕给人看到,所以赶快把门窗关了起来,坐在屋里让它流,就这样一直流了一个钟头,泪水才止住,但是心里面很舒服,那种感觉有一点像是内心深处一直要找的东西给我找到了。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但是心里面一直像要寻找一个什么东西似的,而一看到这句话,就觉得找到了!情况就像一个人小的时候随家人逃难,最后失散了,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在哪里?长大以后有一天忽然找到了,是那种感觉。不过这件事情仍然太奇怪了,我只看了第一句话而已,居然会有这种反应!又过了三个月以后,有一天等家里的人都出去了,我才敢再打开《心经》,只看第一句话,看看会不会又出问题。谁知道相同的情况又开始了,眼泪又像自来水一样一直流,停不下来,我只好再次把书合上,把窗子关好,躲在屋子里让它流,这次又流了差不多一个钟头。过了几个月,我又再试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我没办法再看下去。直到第四次,前几次的状况没有再发生,我才能把整本《心经》看完,才知道内容是什么。

好,说完了这段经历,我们再往下看。第二句经文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里,就觉得这一句话如果没有弄懂,后面就不容易明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谓“行深”就是实行至深处,而“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注解说是入定,而入定又是什么?书上并未说明,我不知道要怎么做。一直到几年后,我遇到 华藏祖师,才晓得入定。其实入定的方法很多,一心三观、数息法……等都是,但在实践层次,不能背那么多复杂的偈子。一个随时随地都要用的方法是不能复杂的,一定要很方便,随手一拿就可以用,这个便捷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 华藏祖师教的“眼见色,心中无色;耳闻声,心中无声”或者是“回头是岸”。 “回头是岸”还不好,还要找“知觉者”,仍有点罗唆。所以最好用的还是“眼见色,心中无色;耳闻声,心中无声”,只要记得这一句就好了。意思是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东西,但是心中没有这个相,而是空的。一察觉心是空的,而且做得够深,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话很简单,但是做得深与浅,差别是很大的。“眼见色,心中无色”,眼睛是看到的,并没有把所看到的东西化成没有;可是虽然看见了,心里面却没有这个东西。真的彻底做到心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就是回头到了彼岸,也就是回头找到了“本来面目”、“知觉者”,就这么一句话已经把佛法说完了。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看起来好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而已。

接着就是“照见五蕴自性归空”,这一句是全经的精华,非常重要。我们已经知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眼见色,心中无色”,一旦实行得很深的时候,就会照见五蕴自性归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只是简称,其实还包含了声、香、味、触、法。“受”是接受,也就是feeling 。“想”是第六识。“行”是第七识。“识”是第八识。色、受、想、行、识就等于所有外界有形有相的世界,我们不但能看到,同时可以感觉得到,而且还可以察觉到自己的`识心在想东想西;“行”是抽象的思考,你也能观照到;而第八阿赖耶识这些种子你也能体会到——那不是把整个宇宙物质世界及心灵世界全都掌握了?“五蕴”指的就是这么复杂众多的世界,而这森罗万象全部照见自性归空。以前玄奘大师把这个地方翻译成“照见五蕴皆空”,这样翻,容易被人家误解成:眼睛这么一看,世界就全都化空了,没有了——实际上,解成这样是做不到的,除非眼睛瞎了,耳朵聋了,或者是脑子没有了,否则这么一照,仍会见到有形有相的世界。很多人依照这段译文努力去修练,想把五蕴照得没有,但如此辛苦照来照去,五蕴仍然在,怎么修都不成,所以 华藏祖师就把这个地方改成“照见五蕴自性归空”。

但这样翻译,刚开始我还是看不太懂。我知道他的意思并不是要把这五蕴变空,心灵运作的方式不是直接把五蕴变空掉,但是这个“自性归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个五蕴的自性归空呢?还是这五蕴要归到自性空呢?这个地方我就不太懂,也想了很久,我觉得应该把它解释成“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把五蕴摄回来,还归到自性空,应该是这么解释。所以我就拿着经书去请教 华藏祖师,问他到底应该是照见五蕴的本性还归空性,还是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到底是那一个?他听了我的问题以后,就陷入沉思。这次我注意他回答的时间,因为我师父一向回答问题都不必想的,你一问他,他立刻就回答你。但是这个问题他想了很久,差不多想了十五分钟,然后才写给我。究竟他把这一段改成什么呢? ——“照见五蕴还归自性法性空”。我那个时候还不懂法性,所以他加上了“法性”以后,我就特别注意去了解法性。而他写给我的时候,我还是只能了解到“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还只了解到这地方;直到日后我了解了法性以后,才能体会 华藏祖师要改成“还归自性法性空”的用意在那里。

“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就是我们观察五蕴时,发现五蕴的源头在自性,这就是摄心内证的方向,沿此方向做得深,就会到达自性,到达你的“知觉者”;但是“知觉者”本身是没有办法被知道的,所以你到达的是什么呢?就是空。你感觉到的就是空,找不到东西,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被你找到,那种空空的感觉,就是自性空。(要注意:自性空是不被知的!如果那个空能被你观察到,仍不是自性空。)你的心真的回到自性,五蕴也随之归空。因为五蕴之所以会被观察到,是你的自性观察它而有的;若把心收回至自性,这些五蕴也随之回归自性(观察它的主人)而归空了。如果你的境界只在自性而不是法性,是什么五蕴没有呢?是你身体这个五蕴没有了,不是整个世界。如果你的境界到达法性,那么不只是这个身体没有,整个宇宙都收回去了,没有了。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练的时候,运作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虽然照见五蕴,但心中没有五蕴;眼见色,心中没有色;耳闻声,心中没有声;鼻嗅香,心中没有香;舌尝味,心中没有味;身受触,心中没有触;意思想,心中没有想 ——就这么运作。你观察到了五蕴,但是心里没有,你的心就回到那个没有五蕴的自性也好,法性也好,回到了那里,就是回到你的“本来面目”,回到你的“知觉者”,整个就回去了。因为万法是你造的,心一回去以后,你不造了,它们也就不见了。所以这个宇宙是法性造的,这个身体是你的自性造的,一收摄回去,因为自性本来是空的,你造的东西也就跟着空了。因此 华藏祖师在原译文后面要加一个“法性”,改成“还归自性法性空”,这里面是有层次的。而一般人大概先能做到的只是还归自性空,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当你做成功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方面我很早以前就有经验,发现身体不见了,不是忽然间一下子不见的,而是好几天慢慢不见的。就好像有些人画画,画完后,如果颜料不好,就会慢慢褪色,色褪了以后,相就不见了,画的东西就没有了,只剩下一张白纸,状况就像这样。不只是身体,连我的衣服也看不见了,越来越没有了,我就要消失了。这时候我不禁担心起来:糟糕!我的家人会以为我消失了。但我注意到他们仍然看得见我,我才放心。可是我却看不见自己了,没有了 ——就是还归自性空,但还没有到法性空,这个世界还在。开始时我真是吓了一跳,怎么搞的会有这种事情?

一旦能照见五蕴自性归空以后,就接到下面:“度一切苦厄”。真是奇怪,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怎么能度一切苦厄呢?事实上,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能力度一切苦厄!因为五蕴全都这样化空了以后,你就自在了,没有什么限制了,那么什么问题、什么苦厄,你都能一化就把它化空了,也就可以度了。到了这一步,世上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因为一切的苦厄都在五蕴当中!要怎么化呢?把它一摄归空,就没有了,所以“度一切苦厄”是“用法”,对不对?前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归空”,我们说这是修“体法”。“体法”是帮助人修行成道的法,一旦修成了,“体法”也就是“用法”。也就是说:“体法”本身就是“用法”。苦厄如果度不了,就是因为你化不空。如果照见五蕴自性归空,只能解自己的问题;如果能够照见五蕴还归自性法性空,那么整个宇宙的问题,都有办法化掉,所有这些苦厄都有办法度。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在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是智慧第一。于是观世音菩萨就告诉舍利弗:“色不异空”,“色”是五蕴当中的一个,包括了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不异”就是没有差别。“色不异空”就是一切有形相的东西,与自性空是没有差别的。因为“色”是“自性空”造出来的,它们就是它,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反过来说,“自性空”和“色” 也是一样的。心一摄回去,色相就归空了;心一放出来,这个宇宙的色相又出来了,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而再进一步说,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用数学的讲法就是全等,“空”全等于“色”,“色”全等于“空”,这两个完全相等。当然我们把前面这一段作此解释,后面的就很好懂了,是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情况和前面相同,就不再解释了。“想”也是一样,“行”也是一样,“识”也是一样,都是与 “空”不异,与“空”全等。不但“空”可以全等于“色”,“色”也可以全等于“空”,是两边通,两边全等,这样过来可以,反过去也可以。有些人可以做到 “空即是色”,但是“色即是空”就没有办法了,那样不够的,要两边都全等才可以。

“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无相无不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观世音菩萨又再继续说:“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这里 华藏祖师又把玄奘大师的翻译做了一点修改,玄奘大师原译“是诸法空相”,但这个“相”字会误导人,因为修到这个地方已经没有相,如果又讲一个空相,就很奇怪——空既然没有相,怎么又有一个空相?会让人的脑筋转不过来,所以 华藏祖师这里就改成“是一切法真空性”,这样的文字就不会让人苦恼了。“是一切法真空性,无相无不相”,它没有相,同时又无不相,它什么都相,所以是无相无不相。这是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找不到相的,比如说这里有一个杯子,它说没有杯子相,又说无不相,即什么相它都是,这就令人难以了解了。究竟有哪一个东西具备这种特质?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东西,也找不到这样的相,因为它就是一个空性,是“知觉者”的特质,是我们佛性的特质,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的特质。“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没有样子,只是真空性。说它是什么样子,其实找不到。它没有面目,无不面目,什么面目都是,它是无相无不相这种状况。“不生不灭”,它既没有生出来,也没有灭掉,就是没有生,也没有死,这是什么东西?“不垢不净”,它既不肮脏,也不干净。我们说修行要清净,但它不清净,可也不肮脏。“不增不减”,它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它是什么?究竟一切法的真空性是怎样的?就是“无相无不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超越了一切相对二边。讲到“不增不减”,我这个学科学的人,就想要讲一讲科学了。数学里面大家都学过无限大,是吧?你们一定知道的。一个无限大再加一个无限大,等于什么?还是等于一个无限大,对不对?这是“不增”。无限大减掉一个无限大等于什么?仍然是无限大,这是“不减”。现代科学里面数学的无限大就是不增不减,你看科学里的无限大和真空性是相符的,没有办法脱离一切法真空性。

“是故空性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失。”

“空性”就是一切法真空性,也就是“本来面目”,也就是“佛性”,也就是“自性”、“法性”,也就是“知觉者”,这个“空性”就代表这些。“是故空性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空性中没有色,没有受、想、行、识,都已经归空了,当然没有——这是空五蕴。

“无眼、耳、鼻、舌、身、意”,空性中也没有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六尘。“无眼识界”,六识虽只举一个,当然还包含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其他几识,所以“无眼识界”就是说包含眼识在内的其它几识也都没有。“乃至无意识界”,最后连意识也没有——这是空十八界。

“无无明”,“十二因缘” 最后的无明,空性中连无明也没有了。“亦无无明尽”,大家要注意这句话,“尽”就是把它去除尽了。“无明尽”,是把无明破除光了;“亦无无明尽”,就是把无明破除尽了的这件事也没有。“乃至无老死”,这仍在讲“十二因缘”,是其中最浅的层次,就是老、死,人在轮回中最后不是生、老、病、死吗?但在空性中没有老、死。“亦无老死尽”,意思是说生、老、病、死这些事情也没有了的情况也没有。这一点有没有问题?就是说我们把无明破光了,破得干干净净,甚至把“十二因缘”每一环节都破尽了,但在真空性中这些破尽的事情也都没有的。因为如果说我们把无明破除光了,那还是有一件破除光了的事情在那里,是不是?而空性中是连这些事情也没有,没有到什么都破除得很彻底、很乾净——“十二因缘”,是中乘缘觉的修法,修成就是辟支佛。这里连“十二因缘”也空了。

“无苦、集、灭、道”,则是小乘声闻的修法,他们修苦、集、灭、道四圣谛。然而在空性中,小乘人辛苦修行的苦、集、灭、道也都没有了。

“无智、无得、亦无失”,菩萨努力修行,有什么般若智,但佛性中也没有什么智不智;也没有修成得到什么,当然也就没有失掉什么。这句“亦无失”玄奘法师翻译的原文并没有,是 华藏祖师加上去的,如此才能离相对的二边。

“以无所得失故,菩提萨埵 依止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住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超越颠倒,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失故,菩提萨埵 依止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住故”,我们通常苦恼,都是因为在那里患得患失,而菩萨(即“菩提萨埵 ”的简称)一旦证入空性、证入本来面目,根本就没有得,也没有失。因为没有什么得失,所以能安住在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里。如果你说今天有一个什么成就、什么感应,或有一个本事可以解什么什么,那就是有所得,此时人很容易洋洋得意,而障碍自己的修行;又倘若今天亏了什么,令你十分烦恼,心在得失中打转,就不可能安静。惟有无得无失,菩萨才能安住在甚深的禅定中。 “心无罣碍”,因为菩萨心中没有得失,什么都空空的,还有什么好牵挂的?钩子也没有地方可以挂了,找不到东西挂了。“无罣碍故,无有恐怖”,没有了罣碍,所以没有恐惧,心里面没有什么好担忧的。比如圆寂的时候不能往生,要怎么办呢?菩萨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心中没有任何罣碍,没有什么担忧恐惧。“超越颠倒,究竟涅槃”,因此就超越了颠倒,也就不颠倒了。这样就到了究竟涅槃,修成功了,没有事了,而且菩萨连这个自己已经修成的念头也没有。

“三世一切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亲证大圆满觉。”

“三世一切佛”,指所有的佛,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就是过去的佛是这样,现在的佛是这样,未来要成佛的人还是一样,都要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事实上这里的“明空三摩地”已经是多说的了,大家不需要追问要明要空,那到底是什么?你这样子去想,又着相了,连这个都要没有,什么都没有才叫“明空三摩地”。“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复显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原来此正觉为无明所障,现在恢复了;于是“亲证大圆满觉”,就能证入大圆满觉。后面这些句子都是在锦上添花,如果前面的经文能懂,这些话就一定会懂。

“是故住持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只要你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能安住甚深的禅定,就是大神咒,就是大明咒,就是无上咒,就是无等等咒——这是没有声音的咒。也就是若能定到空,那个就是咒,是非常神奇的、无可比拟的,就是所有一切咒。“能除一切苦”,就能够把一切苦都除掉。“真实不虚”,这里特别强调这是真实的,不是说空话。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野。梭哈。”

最后观世音菩萨又发慈悲心说了一个咒,让人好依之修持,因为大家还没有修证到,所以就传一个咒好让大家依止。“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野。梭哈。”这个咒整个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说的,只是用这个咒来代表,而持咒就是要体会到前面所说的意义。当然这些咒音也有解释:“唵”,是皈依三宝。“揭谛”是自度,即要去“我执”。第二个“揭谛”是度他,即去“俱生我执”。“波罗揭谛”,是度登彼岸,即要去“法执”。“波罗僧揭谛”,是一切众生度登彼岸,即要去“俱生法执”——这四句表明要去种种执着。“菩提野梭哈”,是说无上菩提迅速成就。所以真正的咒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入定,就是“眼见色,心中无色”,就是摄心内证,就是皈元回到自己的本性,这些才是真正的咒。

大家如果听过我讲很多遍以后,你会知道我每次虽换不同的题目讲,其实所讲的就只是一个,没有别的,只不过换不同的方式说而已。如果你们会读佛经也是一样,各位不要看《大藏经》那么多,其实说的就是这一个,要修的也只是这一个。

好,以上就把《心要经》讲到这里,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现在可以问。

大家都没有问题了,那么就一起来持咒:

“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野。梭哈。”

篇21:治心经

治心经

一、殚心篇

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却能自全其身,自守其道,尽己之性而知天命。天下事患不思耳,何患不可为;天下才患不求耳,何患世无人。弟必扶病强撑,决不告饶。楚疆危,弟愿生死以之,当以大担量。必放心放手,然后推位让贤,有一分不安,决不推诿也。人莫患于不智,又莫患于不愚,智与愚合,而力量乃大。一入仕途,总是碰境,古人所谓待罪也。

奉命承乏两江,菲才薄植,本不足以有为,又值精力疲惫之后,大局溃坏之秋,深惧陨越,诒知己羞。所刻刻自惕者,不敢恶规谏之言,不敢怀偷安心念,不敢妒忌贤能,不敢排斥异己,庶几藉此微诚,少补迂拙。特是从军日久,资望弥深,虚名弥盛,旧交则散如落落之星,新知或视如岩岩之石,用是誉言日多,正言日寡,每一念及,悚怵无地。敢求我兄弟惠直言,并赐危论。如闻弟有用人详慎,居心不光明之处,尤当随时指示,无俾覆辙相寻,诒辱兰谱。至感受祷。

天下纷纷,吾曹适丁其厄,武乡候不云乎:“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则亦殚其心力,尽其职守,静以待之而己。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舍命报国,侧身修行。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二、名利篇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赏,既得勿求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忄大,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尤,精爽日凋瘵。矫首望八莣,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涂,奚事生嗟气?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苦堪终古,曾不愿乎外。语云: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余生平略述先儒之书,见圣贤教人修向,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忄支)不求为重。(忄支)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忄支)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欲求造福,先去(忄支)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穴俞)之心,而义不胜用也。(忄支)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自汉唐迄今,政教人心交相为胜,吾总其要曰名利。西汉务利,东汉务名;唐人务利,宋人务名;元人务利,明人务名。二者不偏废也,要各有其专胜。好名胜者气必强,其流也揽权怙党,而终归于无忌惮。好利胜者量必容,其流也倚势营私,而终归于不积郁耻。故明人以气胜,得志则生杀予夺,泰然任之,无敢议其非。本朝以度胜,得志则利弊贤否,泛然听之,无敢任其责。一代之朝局成而天心亦定。山林是胜地,一营恋变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者;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三、成败篇

庄子曰:“美成在久。”骤而见信于人者,其为信必不固,骤而得名于时者,其为名必过情。君子无赫赫之称,无骤著之美;犹四时之运,渐成岁功,使人不觉;则人之相孚,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除却进德修业,乃是一无所恃,所谓把截四路头也。若不日日向上,则人非鬼责,身败名裂,无不旋踵而至矣,可不畏哉!

谓自强者每胜一筹,则余不甚深信。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至一身之强,则不外斗智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惟曾、孟与孔子告促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一世,而其失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萧、陈亦皆予皆知自雄,而倶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老来疾病,皆是壮时所招;衰后罪孽,皆是盛时所造。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以精力极疲之际,肩艰大难胜之任,深恐竭蹶,贻笑大方。然好事如此,惟有勉力作去,成败祸福,不敢计也。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足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享福之人。

四、得失篇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天下事一一责报,则必有大失所望之时,佛氏因果之说,不可尽信,亦有有因而无果者,忆苏子瞻诗云:

治生不求富

读书不求官

譬如饮不醉

陶然有余欢

吾更为添数句云

篇22:心经解释

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低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白话) 中元居士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中元居士讲解

般若(音波野)

般若是印度语,即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经所讲的智慧并不是说文化知识,科学理论之类的智慧,仍是指心说法,经中所说的,都是使人认识心,理解心,练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说字字不离心,离心,都没有经书,佛离心没有法可说,佛的千经万卷,通称为心法。学佛的目的是明心,因为人有心才能学佛,没有心用甚麼学佛?所以心为万法源,心经就是为心源而说,所以叫心经,心经的智慧,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来源於心,心为智慧体,心为智慧根,简称慧根。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灯。六祖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万年愚。」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慧叫觉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没用了,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无一物。

波罗密

汉语叫做“到彼岸”。甚麼叫做此岸,甚麼叫做彼岸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苦多乐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为的灾难,有些是自然的灾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涝饥谨,生老病死离别苦,贪求之心不得等等,人若脱离苦海,登上佛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为到彼岸,一个学佛者,思想境界达到如如不动,不被一切所迷,不被万境所转,心若真空,为到彼岸。遇事著急上火,生气发愁,悲伤恐惧等等,是此岸,坦然无事,心平气和,常乐常净,是非无动於心,是彼岸。实际上,幸福和痛苦,好与坏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说万法,不过是为人明心而说,法是船,觉是岸,心达明,觉至圆,也无此岸,也无彼岸。

汉语叫做“定”。定,心稳如泰山,如如不动为定,非指身体的姿势或身体动与不动而言,万境攻心心不动为定,心不被是非,混乱,烦恼,忧愁,悲伤,恐惧,生死所转为定。定乃心之用,无心何言定?定,心之假名,心达真空,无定无静,定静无非明心之法语,人的一生幸福,贫困,本属虚幻,百年之后不过是一把骨灰,完结了人的一生,留下来的,只是幻影虚名,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实不虚之事,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为一个人来讲,社会,工作,家庭,是非,繁多复杂,万事纷纭,事过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为定。

这里所说的心,不是心脏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见闻知觉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为人有一颗妙明之心,才能应物,产生意识,才能理解万物,改造万物,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科学成果、纲常伦理、宗教等等,哪一样不是人心的产物?心是大自然赋予人的一台灵机,是世界上的万机之母,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如果没有人的心,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一切。心既然有这麼大的本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从何处来?它是怎麼样的?水有源,树有根,找到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灵气,故谓之心灵。释迦牟尼佛说,人的心性大而无所不包,细而无所不举,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来性海之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自身肉体亦含在心内,如电灯本体亦含在电灯光内一样,人的心能装下整个世界而不满。心之光体遍於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来性海,万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维到那裏,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动,万里之外,心之光当下即至。心光之速为神速,超过物质之光速。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即是此意。心在人身来说,也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无在无不在,心为万灵机,用到那儿,那儿就灵,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种功能,用那个,那个灵,同时用,同时灵,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因为六种功能都源於一心。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条件,看是心看,不是眼看,就像人坐在屋内通过窗看见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室内之人比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才把眼睛叫「心灵之窗」。人变老,心不变老。少年时代看山看水甚麼样,老年时再看山看水还是那样,见物之心永不老,所以才说「人老心不老」。听的功能也是一样,是用心来听,不是用耳来听,耳和眼一样也是条件,是人体器官之一。没有心甚麼都听不见。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对其它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集中精神看书时,对电视裏演的甚麼,唱的甚麼就不清楚。不是没听见,是没动心,心永远在听,从不停止。人睡著了也在听,所以一叫就会醒。人的一切功能,思维的功能,记忆的功能,录音录像的功能,放音放像的功能,以及身体各部份的感觉功能,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人的妙明之心和各个器官的关系,就像电源和电器设备的关系,有电,设备就能运转,没有电,设备就只是摆设,毫无用处。佛留下的千经万卷都说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都是怕后人误入歧途,哪一部经书有叫后人对著佛的偶像烧香祷告?顶礼膜拜?更没有说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相反在「金刚经」中,佛用极具明确的语言告诉后人千万不要那样做:「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二字,非指释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

知心者为自知之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得用理来衡量。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那麼请问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谁的名字才成佛的呢?念念不离心,自我之意念之念,即是佛因。没有心,你用甚麼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念只是降伏意念之法,心正意念正,何须用念去降伏?人们对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烧香磕头能解决甚麼问题?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你朝拜的那个「佛」不是真佛,跪在地上磕头的这个才是真佛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彻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佛以慈悲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为基,慈悲是指心说,慈悲之心,没有定在出家,烧香,念经,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悲之事,何时何地不能做?何人何处不能为?岂能局限在出家当和尚和烧香拜佛者的清规戒律等尘法上吗?所以学佛者不要本末倒置。心经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认识自心,明白自心,心经不是给后人留下的语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颗真心,学佛者如果不认心,不炼心,不明心,佛之真传绝矣!把语言文字当成真的,把领会语言文字当成目的,等於没学,真空实相,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来的,全凭自参自悟,亲自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说开口即是妄,落笔就是假,经书上写不出真的来,经书只是留给后人一张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图,光看图不走路,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这张图也就没有用了,为了过河到达彼岸,就要坐船,经书就是船,到了彼岸,船还有甚麼用呢?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来一字多」。这就是「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也应如是看。

经者路也。心经,心路也。心经离心无经矣。心经乃明心之圣旨,见性之坦途。心是万圣之纲,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认心,炼心,明心,乃心经所指之路,是达无上正等正觉必经之路也,行路必先明路,自我之觉,明路之师也,自我之心,人类试金宝石也,路之邪正远近,觉悟者自知也。

篇23:心经读书笔记

心经读书笔记500字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看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后更是深有体会,世上凡事本有两面,有生则有灭,有增则有减,有垢则有净;如无生则无灭,无增则无减,无垢则无净,这好比《心经》中提到的'“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五蕴真空,便无法可生,若法不生,自无可灭。一旦明了般若妙法,无妄想心,就不会有生有灭,也就无需乎求离苦,也就没有度脱苦厄一说;换而言之,世上本无动之说,动的只有心,当心不动则神不动,神不动则一切诸法不动,一切诸法不动则本无世;

看到此时,听到此时,一身冷汗骤然而下;世本无世,只不过心中有世,界本无界,只不过心中有界;中国佛法讲究“空”,道法讲“无言”,俗称“道是无言,佛是空”,本意同理;而我们中国仿佛更讲“度”,这不仅仅是尺度,更是“自我”,人分三界:“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代表欲望,“超我”代表智慧,“自我”代表衡量在两者之间的“度”,在不舍弃欲望的同时,还能运用智慧加以控制,这不就是人生的真谛,人生的尺度!

人人皆有本觉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也就复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观自性本空,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障碍一除,本心显露,一切世间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

而修佛其实是复性,既然智慧本来就在心中,修般若也就不必执为实有,否则也就成了迷妄,成了遍计所执了,换而言之,凡事不必过于执着,缘起缘灭,修然自得;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

我本无心,心自在神处,阿弥陀佛!

篇24:心经注音

心经注音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观(ɡuān)自(zì)在(zài)菩(pú)萨(sà),行(xínɡ)深(shēn)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时(shí) ,照(zhào)见(jiàn)五(wǔ)蕴(yùn)皆(jiē)空(kōnɡ),度(dù)一(yí)切(qiē)苦(kǔ)厄(è)。

舍(shě)利(lì)子(zǐ),色(sè)不(bú)异(yì)空(kōnɡ) ,空(kōnɡ)不(bú)异(yì)色(sè) ,色(sè)即(jí)是(shì)空(kōnɡ),空(kōnɡ)即(jí)是(shì)色(sè)。

受(shòu)想(xiǎnɡ)行(xínɡ)识(shí),亦(yì)复(fù)如(rú)是(shì)。

舍(shě)利(lì)子(zǐ),是(shì)诸(zhū)法(fǎ)空(kōnɡ)相(xiànɡ) ,不(bù)生(shēnɡ)不(bú)灭(miè),不(bù)垢(gòu)不(bú)净(jìnɡ),不(bù)增(zēnɡ)不(bù)减(jiǎn)。

是(shì)故(ɡù)空(kōnɡ)中(zhōnɡ)无(wú)色(sè),无(wú)受(shòu)想(xiǎnɡ)行(xínɡ)识(shí),无(wú)眼(yǎn)耳(ěr)鼻(bí)舌(shé)身(shēn)意(yì),无(wú)色(sè)声(shēnɡ)香(xiānɡ)味(wèi)触(chù)法(fǎ);

无(wú)眼(yǎn)界(jiè),乃(nǎi)至(zhì)无(wú)意(yì)识(shí)界(jiè);无(wú)无(wú)明(mínɡ),亦(yì)无(wú)无(wú)明(mínɡ)尽(jìn) ;

乃(nǎi)至(zhì)无(wú)老(lǎo)死(sǐ),亦(yì)无(wú)老(lǎo)死(sǐ)尽(jìn);无(wú)苦(kǔ)集(jí)灭(miè)道(dào),无(wú)智(zhì)亦(yì)无(wú)得(dé)。

以(yǐ)无(wú)所(suǒ)得(dé)故(ɡù),菩(pú)提(tí)萨(sà)埵(duǒ),依(yī)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故(ɡù),心(xīn)无(wú)挂(ɡuà)碍(ài)。

无(wú)挂(ɡuà)碍(ài)故(ɡù),无(wú)有(yǒu)恐(kǒnɡ)怖(bù),远(yuǎn)离(lí)颠(diān)倒(dǎo)梦(mèng)想(xiǎnɡ) ,究(jiū)竟(jìnɡ)涅(niâ)槃(pán) 。

三(sān)世(shì)诸(zhū)佛(fó),依(yī)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故(ɡù),得(dé) 阿(ā)耨(nuò)多(duō)罗(luó)三(sān)藐(miǎo)三(sān)菩(pú)提(tí)。

故(ɡù)知(zhī)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是(shì)大(dà)神(shén)咒(zhòu),是(shì)大(dà)明(mínɡ)咒(zhòu),是(shì)无(wú)上(shànɡ)咒(zhòu),是(shì)无(wú)等(děnɡ)等(děnɡ)咒(zhòu)。

能(néng除(chú)一(yí)切(qiē)苦(kǔ),真(zhēn)实(shí)不(bù)虚(xū),故(ɡù)说(shuō)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咒(zhòu)。

即(jí)说(shuō)咒(zhòu)曰(yuē) :

揭(jiē)谛(dì)揭(jiē)谛(dì),波(bō)罗(luó)揭(jiē)谛(dì),波(bō)罗(luó)僧(sēnɡ)揭(jiē)谛(dì),菩(pú)提(tí)萨(sà)婆(pó)诃(hē)。

篇25:心经起源

心经起源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空性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有学者认为《心经》经文结构之来源,大部分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观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习应品第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劝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则出于《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故《心经》是出自《般若经》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时奉请观自在菩萨为其说法主,才完成现今《心经》组织的型态 。

《大般若经》中所开示之般若法门是专为已发菩提心之众菩萨们所宣说的。其最重要的观念在于以空性智慧觉悟诸法实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虚妄分别而已),既不体证、进入涅槃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救度众生,其行为看似有违一般所认知的脱离轮回观念,而实际上这才是《大般若经》开悟菩萨的主旨所在。因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才是真菩萨行,而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却弃众生于不顾则有违菩萨自度度他之初衷誓愿。

在《大般若经》中数度出现 “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与 “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离开对众生的慈悲济度,则一切修行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不能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正果。

篇26:《心经》掠影

潘州观辉读经笔记

开经偈

法宝实难量 如来金口宣扬

龙宫海藏散天香 觉者诵琅涵

玉轴霞条金写字 似排秋雁成行

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

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佛教教人明心见性。

怎样才能明心见性?人们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社会受到教肓,受到熏淘,各人心里都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善人会成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人才,恶人会成为害人害己的败类。

人类社会都提倡善人善事。不过,善人也经常要遇到麻繁事,伤心事,心里有很多烦恼。烦恼是一种心障,障蔽着自己本来明净的心。恶人本性并不是恶的,只是由于沾染了太多恶习,被恶劣习气障蔽了本来明净的心,才会生恶念,犯恶业。

人们心中已有的知识,包括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如果不善于去妄存真,去旧更新,而是因陈守旧,固执成见,也是一种心障。

被烦恼事引起的心障,叫做烦恼障;由固执成见引起的心障,叫做智障。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去掉这两种心障。去掉心障,露出本来明净的心,便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世界,就是明心见性了。

怎样才能去掉这两种心障呢?释迦牟尼教他的弟子们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般若是大智慧;波罗蜜多,又简称波罗蜜,意思是到彼岸。到哪个彼岸?到没有烦恼的彼岸。在那里,人人都像弥勒菩萨那样,大肚能容,笑口常开。那里是修行人梦寐以求的极乐世界。在大智慧的指导下,度到没有烦恼的极乐的彼岸。这是一种修行法门,或说是度门。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可称为大智度。

大智度中,包含六度门,分别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怎样布施?施财物供养寺庙僧众,施财物帮助穷困的人;贡献力气,助人为乐;贡献才智,弘扬佛法;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这些都是布施。

怎样持戒?皈依佛门的人,要遵守佛门戒律,诸恶勿作,众善奉行;国家公民,要遵守国家法律;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都应当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这些都是持戒的起码要求。

怎样是忍辱?不是叫你忍辱偷生。修学大乘佛法,自己未得度,发愿度世人,这是一桩大事业。干大事业的人,要忍辱负重,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一切事,都不生嗔恚之心。

怎样是精进?行住坐卧,不忘修持,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怎样修禅定?初学的人,一般要安心静坐,或持名念佛,或观想佛身好相,系心一处,渐入至静状态。功夫淳熟,可能在禅境中见到许多不思议的殊胜境界。这些境界,其实是阿赖耶识(又名藏识,即潜意识)作用生起的幻相。面对幻相,自心不动,不生妄想,便说是禅定。禅宗六祖慧能说:“外境离相是禅,内心不动是定。”

般若是大智慧。这大智慧不是普通人的智慧。不参与禅定实践的人,很难明白般若智慧是怎么样的大智慧。修习禅定的人,如果在禅中还有私心杂念,有偏执见,也不可能生发般若智慧。

偈曰:

般若波罗蜜,最胜最第一,无去亦无来,不入亦不出。

施戒忍进禅,是为六度足,般若是为目,建瓴在高屋。

观照不着相,常寂非草木,圆明常寂照,自在莲池浴。

释迦牟尼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上对弟子们说《大般若经》时,回答大弟子舍利子(又名舍利弗)关于般若波罗蜜行的问题,说到五蕴皆空。《心经》中短短二百六十字,是《大般若经》的总纲。一切大乘经典都不离这个宗旨。

五蕴是什么?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这是一个很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古代佛教用五蕴来说明人们形成认识的过程。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人们的感觉器官有接收外界事物的功能,外界事物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在心中(现代科学说是在人脑中)形成了一种感知,这种感知的印象就叫做色蕴。色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中的反映。这种感知不一定是主动有意的,很多时候是被动的,无意的。这种感知马上触动了人们思维的神经,被领受下来,作分别,作推想,判断是舒服或不舒服,喜欢或讨厌。接着,还要运用逻辑思维,对判断的初步结果进行深加工,最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识相,这就是从色蕴到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全过程。

教外人士因为不明白甚么是五蕴,不明白五蕴皆空的真实义,所以不少人把释迦牟尼说的五蕴皆空,误解为万物皆空、万事皆空,这是十分有害的曲解。如果真的万物皆空、万事皆空,那幺,修善行也空,干坏事也空,人类社会不知会变成甚什么样子了。

五蕴不是实物。

受想行识这四蕴不是实物,容易理解。色蕴不是实物吗?

有一则人们熟识的童话。一只木瓜从树上掉到水塘里,“咕咚”!兔子吓得没命跑,大叫“咕咚来了”。弄得林中野兽都惊慌地跟着逃命。木瓜是实物,木瓜落水发出“咕咚”响是实事,兔子和那些逃命的野兽心中的“咕咚怪物”便是色蕴。这色蕴不是实物,也不是原来的实事。色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子里的反映。

上面说的是逗小孩的笑话。人们会说:“我没有那么傻吧”?很难说啊!谁敢夸口说自己心中的色蕴都同客观真实一模一样呢?

除了佛和观自在菩萨之外,一般人都未能断除烦脑障和智障,常常戴着有色的哈哈镜看世界,在自己心中的色蕴多是扭曲了的形象,再用既有的错误观念作参照系,运用主观的逻辑进行推理,怎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呢?

释迦牟尼教弟子们要学会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把妄的看成真的,不要捡着瓦砾当珍宝。

瓜落塘,响咕咚,兔子闻声心惊恐, 妖怪来了不得了,百兽逃生一阵风。 只因不识回光照,以妄当真太瞢懂, 若知五蕴本来空,心中自在自从容。

谁能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在菩萨能照见五蕴皆空。

人们最大的烦恼是生死大事,如果能正确认识生命的奥秘,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可说是获得一定的自在;如果能为济世救民而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最大的自在。对待钱财,做钱财的主人,不做钱财的奴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甘于淡泊,知足常乐,也会活得很自在。如果对待利衰毁誉称讽苦乐,能做到八风不动,也可称得上是观自在菩萨了。坐禅的人会产生动痒轻重凉暖涩滑等虚妄感觉。当坐禅进入至静状态时,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由于潜意识在作怪,会产生幻视幻听的魔事境界。乐修小法的人,不明佛理的人,会在这个时刻把妄当真,妄说祸福,或走火入魔,或误入邪教歧途。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禅中的魔事境界,正是有为法产生的梦幻泡影。观自在菩萨在禅中观幻能离幻,离幻即是真,所以能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中得大自在。

生死自在,钱财自在,八风自在,魔幻自在,就是真真正正的观自在菩萨了。

观自在了,照见五蕴空了,一切烦恼都化为乌有了,还有什么苦厄不得超度?

在世人眼中,生老病死是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是苦,见五蕴空了,这八苦都化归无所有处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妄归真,降邪魔,见如来;大肚能容,笑口常开,苦变成乐了。

偈曰:

甜也乐,苦也乐,随缘安住心常乐;天常在,地常在,所欲随心恒自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赞为智慧第一。

释迦牟尼怕弟子们听了“五蕴皆空”的说法,破了“有见”,又会执着空相,生起“无见”,所以举色蕴为例,让弟子们正确理解空的真实义。

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明确色蕴不是实有;说“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明确空不是无。这就排除了“有见”和“无见”两种偏见。

《楞伽经》说:“如来说法离四句,离一异、俱不俱、常无常、有无非有非无。”告诫弟子们在弘扬佛法时,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要用相待(相对)的观点看问题。

受想行识这四蕴,和色蕴一样,说有嘛,不是实有;说空嘛,在心中都有迹可寻,并且左右着人们意识的发生、形成、变化和消亡,不能说它是无。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里说的诸法,包括五蕴法、十二处法、十八界法、十二因缘法、四谛法、菩萨法。在观自在菩萨的法眼里,这些法都是空的。这一句,用了六个不、三对相待的问题说明空的含意。生与灭、垢与净、增与减,都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中,缺了任一方面,对方都不能独立存在。

说什么不生不灭?

不是说石头不生不灭,不是说生物不生不灭,也不是说常人的心意识不生不灭。一块石头,好象不会发生变化,日子一长会发现它变成沙,变成泥尘。石头灭了,生成了沙;沙灭了,生成了泥尘。一个婴儿生出来了,长大了,老了,死了,变成了白骨,变成了微尘。常人的心意识,随着时间的迁流,不停地在变化。前一个念头灭了,生成了后一个念;这后一个念头灭了,又生成再下一个念。世间的事物,常人的心意识,都不停地生灭灭生,刹那刹那地变,生死轮常转。

那么,有什么不生不灭呢?

如果你成了观自在菩萨,你能照见五蕴皆空,不生妄想,不生烦恼,心地清净,犹如止水,波浪不兴,就说你得了无生法忍。无生便无什么要灭的。这就是不生不灭的境界。

可怜蜀犬吠日,可悯杞人忧天;大肚能容开口笑,烦恼无灭亦无生。

不垢不净是什么意思?

常人对一切事物都习惯于执着二边见。墙上挂着一幅画,一个人说挂得高了,另一个人说挂得低了,两人各自固执己见,争论不休。有人说,穿金戴银,吃山珍海味,住小洋房,开小汽车,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有人说,青衣素巾,清茶淡饭,居漏室,安步当车,这样的生活很幸福。前者说后者寒酸,后者说前者摆款,也是各自固执己见,各有各理。观自在菩萨能随顺一切法,无爱憎,无取舍。

一些修行人,讲究离垢求净,妄分别哪些是垢,哪些是净。在观自在菩萨的法眼里,诸法平等,无所谓垢,无所谓净,不妄加分别,才得清净心。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即将成佛时,见魔王波旬的三个女儿脱得半裸来挑逗。释迦牟尼心如止水,不说她们垢,也不说她们净,幻境随即隐灭。又见魔兵弯弓射箭,释迦牟尼见恶不惊,心如磐石,只见箭矢都变成了莲花,即垢成净。

不增不减是什幺意思?

这里说的是清净的心地。照见了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便得无生法忍;识不垢不净,见诸法平等,便得心地清净,便见原来明净的本心本性。这明净的本心本性,象虚空一样广大,能容万象。没有人能把虚空挖去一块,使虚空减小;也没有人能把一块虚空补上去,使虚空增大。明净的本心本性,也象虚空一样,增不见多,减不见少,所以说不增不减。

观辉作偈曰:

大海洋洋纳百川,虚空荡荡叠三千,

心宽装得难容事,增减无妨大法船。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世人沉迷五欲乐,追求感观刺激,只图一时快乐。释迦牟尼针对世人的愚昧,说我身无常,我心无常,引导世人修学声闻乘和缘觉乘,破除自我偏执,逐步建立人无我的观点。建立了人无我观,便可以从醉生梦死中解脱出来。

释迦牟尼身边的弟子们,大多是修声闻乘获得成就,修成了没有世间烦恼的阿罗汉。

声闻乘和缘觉乘是小乘法,只建立人无我观,未能摆脱对法的执着,以为一切法是不变的。为了引导弟子们不局限于小乘法,发心修学大乘法,释迦牟尼再说法无我。修行法门,像是过河的筏。过了河,不要背着筏赶路。用过的筏对前边的河不管用。

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意思是不要把五蕴法执着不放。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意思是不要执着十二处法、十八界法不放。五蕴法、十二处法、十八界法都是过河的筏。五蕴法无我,十二处法无我,十八界法无我。

自然科学家能认识诸法无我,便不会被前人建立的法则束缚。打破分子不可分的法则,建立了化学世界;打破原子核,建立了原子能世界;跳出十进计数制的框框,建立了网络世界。高明的政治家,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治国大法,这就是法无我观。修行学佛,为的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不冲破小乘法的束缚,怎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呢?

前边已分析了五蕴是虚的。说它有,不是实有;说它空,不是什么都无。要这样理解“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的真实义。

眼耳鼻舌身意,说详细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根有摄受客尘的功能。前五根的功能,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根的功能是把前五根觉知的印象进行初步加工,形成感性认识。

色声香味触法,说详细点,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 前五尘是心外客观事物通过五根摄受,在人们心里反映出来的法相(影像),法尘是经过意根加工的产物,包括现识和贮存在心里的藏识。这藏识包括长期熏习而成的意识烙印,也包括遗传信息形成的潜意识。这六尘和六根依次对应。六根各司其命又统于一身。

六根和六尘,合称十二处。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乡味触法,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六根清净,六尘不染。学生在考试场中,专心答题的时后,能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修禅的人,在禅中能专注一处,没有杂念;这样,就有点近似六根清净、六尘不染的境界了。

学佛入门的三科,是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

十八界是什么?

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以眼识为例,生成眼识的因缘,很多很多,无法尽举。最主要的、最明显的可以举出下面几种:一、眼根的视觉功能,二、自心存在的思维习惯,三、既有的贮藏在藏识的识种子,四、爱见色相的欲望,五、能被眼根摄受的事物,六、显示色相的光源。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生起六识的道理基本一样。从这个角度上说,六识都是主观的。对待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认识总不会是一样的。

佛教教人明心见性,通过修行,逐步克服主观意识的偏执,去掉妄识,转妄识成正智,达到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叫做如如,又叫一如,又叫真如。

心经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意思是说十八界都不是实有的。观自在菩萨照见十八界都是空的,所以心得清净。这清净的心地,就是佛国净土。在佛国净土里,六根清净,六尘不染,六识不生。所以佛国净土又名无生佛地。在无生佛地里,没有烦恼,这就是人们向往的极乐世界。

明镜映色起繁华 瞪眼成劳见幻花

猴子狂捞水底月 鹿群妄逐天边霞

镜花水月无中有 烟水空花有亦无

无有有无丢脑后 灵光独耀见菩提

篇27:《心经》掠影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说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无我,希望缘觉乘人不再受十二因缘法的局限,发大乘心,向无上道。

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这十二因缘,才有妄识的生灭。

无明,是兴造一切生灭的根本;行,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识,包括六识和藏识,还有一种对意识进行深加工的'末那识,共称八识;名色,指五蕴;六处,即六尘;触,指六根与六尘相接触;受,即领受,把根尘和合的感觉领受下来;爱,对领受的感觉作分别,对顺心的生起贪爱的心;取,有了贪爱,便想取为己有;有,想取为己有,在自己心中就有了烙印;生,前边十种因缘和合,生起了一个妄识,生起了一个苦恼;老死,生起的妄识变异、坏灭、消亡,就说是老死。前一个妄识坏灭之时,后一个妄识已生出来了。前灭后生,生了又灭,不断循环,便说是生死轮常转。

无明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无始妄想熏习的藏识所生。当一个人处在很安静的状态中时,无思无虑,却会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烦恼不安,脑子里会突然冒出某种古怪念头,就说这是无明烦恼。

大乘佛经把烦恼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主观意识生起的识相引起的粗烦恼,一类是不动主观意识、好象是无缘无故生成的识相引起的微细烦恼。引起粗烦恼的生灭现象,叫做分段生灭;引起微细烦恼的生灭现象,叫做变易生灭。古人翻译时,把分段生灭译成分段死,把变易生灭译成变易死。

释迦牟尼指出:小乘人只能断粗烦恼,离分段死;观自在菩萨才能断微细烦恼,离变易死。

观自在菩萨不为不思议的变易生死所动,没有微细烦恼,所以说无无明。没有无明,便无所谓无明尽(净除了无明,名为无明尽)。没有无明,则十二因缘中前边十个因缘都断了,一切妄识无从生。无生,便无所谓老死;无老死,便无所谓老死尽(没有老死的心,名为老死尽)。

观辉作偈曰:

船行显岸退,云动见月移,

此等因缘法,全由妄见痴。

缘生缘灭见无常,离却因缘又见常,

幻有无常空似常,能离二见是真常。

“无苦集灭道”,是说声闻乘修习的四谛法无我。希望修习声闻乘成了阿罗汉的弟子们,跳出四谛法的局限,发大乘心,向无上道。

苦集灭道的具体意思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生灭轮转,身心不得安宁;妄心不灭,苦无了时。一切苦都因五蕴聚集而生,都由因缘会集而生。若能观五蕴空,断一切因缘,便能断集。知苦才想断集,断集便能除一切苦。断了集,挖了苦根,便得身心安宁,妄识不生,进入寂灭境界,便是证灭。证灭,是修道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修道的道,包括释迦牟尼说的小道和大道,譬如说“诸法无常”,说的是小道;说“涅槃是真常境界”,说的是大道;说“佛法非常非无常”,说的是“无上大涅槃”的无上道。通过修道,从小道修起,然后舍小道入大道,最后进入无上道。在修道的过程中证灭,一步步做到六根清净,六尘不染,六识不生,便能见到本来明净的心性。这便是明心见性的“无上大涅槃”境界。

因为声闻乘只断粗烦恼,只离分段死,未断微细烦恼,未断变易死,所以释迦牟尼再说“无苦集灭道”。照见五蕴皆空的菩萨,随缘无非净土,得自在力,无所谓苦,无所谓集,无灭可证,无道可修。无修无证,才得无上道。

观辉作偈曰:

心中摆个照妖镜,妄集苦根悉现形,跳出轮回心自净,无修无证自圆成。

《楞伽经》说,有三种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一切凡夫计着有无品的智是世间智;一切声闻缘觉计着自共相、计着希望心的智是出世间智;诸佛菩萨离有无品、观诸法无所有、不生不灭的智,是出世间上上智。

是不是智,是相对的。用出世间上上智观察,世间智、出世间智都不是智。 观自在菩萨离有无品,不作分别。出世间上上智是清净心生发的智慧,是般若智慧。这个智,也是空的,所以说“无智”。

大智若愚,唯其无智,才是大智。

自心清净,本来无一物,有什么可得?一切法相,皆是虚妄,求不可得;无上道,无念无相无住,求不可得;已立人法二无我,见诸法空相,虚空无相,求不可得。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观辉作偈曰:

自说智,是无智;自鸣得,实不得。

不谋私,酬其私;不求德,成大德。

说是无意却有心,功夫全在有无中,

此中奥妙难言喻,唯靠行人自用功。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自己修成正觉,且发愿化度世间有情众生,这样的修行人,称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观自在菩萨确立了人法二无我观,不求福报,不求功德,到了无作无求的大空境界。不受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尘劳所染,亦不为微细烦恼所牵,纤尘不染,超然物外,以无所得而成大功德。因为行大智度法,照见诸法空相,无作、无求、无所得,还有什么可牵挂呢?脚下已是平坦通途,眼前已是殊胜佛地,所以“心无挂碍”。

无得便无可失,无私便能无畏。不怕苦,不怕死,不怕退失,不怕不得涅槃,所以“无有恐怖”。

观辉作偈曰:

这里欢歌刚唱罢,那边悲剧又登场,

威风落泊悠然过,何必楸心挂肚肠?

来时赤条条,去时条赤赤,

即使威风八面,难逃烟灭无迹。

万缘放下自安然,无挂无牵心似碧,

无欲无求无畏怖,无争无讼无能敌。

任你翻江龙虎斗,我仍稳坐钓鱼船,

急风暴雨心安稳,两脚长伸自在眠。

过去有个剧本,描写两个流浪汉在梦中可做钦差大臣,所到之处,百官大大孝敬,送来的金条,装满几大箱。醒来之后,才知道原来做了一场黄粱美梦。

一个穷夫会做白日梦,捡了个鸡蛋,想蛋成了鸡,鸡生了许多蛋,成了许多鸡,换成了猪,换成了牛,置了田地,当了富翁。想得多美!一不小心,鸡蛋打破了,才记起自己还是穷光蛋。

梦中的境象千奇百怪。可怖的老虎忽然变成慈祥的老太太,狡滑的狐狸转眼却是伶俐的小乖乖。在禅中的幻境,根梦境差不多。世间凡夫和二乘人,对禅中如梦如幻般的境象,浮想联翩,这就是颠倒梦想。观自在菩萨观幻离幻,不起颠倒梦想,就说是“远离颠倒梦想”。

观辉作偈曰:

流氓当上大钦差,穷夫系上金腰带;

老虎变成老太太,狐狸却是小乖乖。

哎呀呀.哎呀呀,梦想倒颠多古怪。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远离颠倒梦想,便得神通自在。

什么是涅槃?外道(与佛教教义不同的教派都是外道)说冥谛是涅槃,或说神我是涅槃,或说死了是涅槃。他们说的冥谛,认为天上有一个造物主,见到这个造物主便是涅槃。他们说的神我,认为有一个离了肉身能存在的灵魂,炼得灵魂升天,便是涅槃。二乘说无作是涅槃,认为在禅中不作意,便是涅槃。这些都不是大乘说的涅槃。

大乘说的涅槃,指不生不灭的境界。真实义是:幻相随生,妄想不生;幻相随灭,正智不灭。这是在生灭中的不生灭。在生灭中,当下见性,便是涅槃境界。

观自在菩萨已入无生佛地,已到涅槃境界。但为了普度世间有情众生,发誓未度尽无边众生,不入涅槃,这就是“究竟涅槃”。

观辉作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非常亦非断,外道不能了。

无作非无作,无生真奥妙,不随文字解,许你知多少。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或说是无上道。

佛是大觉大悟的大圣人。凡是具备了大觉大悟品徳的人,都可称为佛。修行大智度,可得无上道。

三世,指过去、未来及现在。过去的佛,现在的佛,将来的佛都是从修行大智度中获得无上道的。正确认识了自己,正确认识了世界,才能成为世人尊敬的大圣人。

《六祖坛经》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先前心念迷妄是凡夫,后来心念觉悟就是佛。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佛就是觉,觉就是佛。

观辉作偈曰:

敢问灵山何处是,常言远隔万重关;

我身原在灵山住,外觅灵山不见山。

吹散浮云见大日,离家浪子把家还,

摩尼珍宝光辉照,无上菩提一念间。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有两种含义:一、指真言,二、指密咒。真言又有显密之分。这《心经》前边说的是显说真言,后边从“揭谛揭谛”到“萨婆诃”是密咒。

篇28:解说《心经》

解说《心经》

弥勒有一本《宝性论》专说如来藏,世亲亦有一本《佛性论》说如来藏义理,甚至无著在其论着中亦不时提到如来藏,这些都是他们的祖师,可是他们根本不理,或否定这些是祖师的论着。

五道十一答

(一)利根与钝根

无垢友将《心经》的正文,亦即观自在菩萨答舍利弗之所问,分为十一答。阿底峡解释,此十一答,十答答钝根、一答答利根。

对钝根的十答,涵盖五道,故是为未得密咒道诸弟子说;对利根的一答,则专为密咒道弟子说。不过,当阿底峡如此说时,他却又有补充。凡弟子发心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者,其实都已是利根,其差别仅在于是否得到秘密教授。

然而这秘密教授又实非秘密,“导师并无握拳不示之意”,所以“密咒道”只是一个名相,得教授的人相对未得教授的人,名为修密咒道,实则若由本觉而言,导师的一切教法都无有异。

阿底峡自己教授弟子,因此亦并非一律授之以密咒道,有许多弟子,他仅授之以因乘教法,也即是如今通途之所谓显乘。这原是印度阿阇梨的一贯传统。

有一个故事说,十一世纪时,印度大阿阇梨慈护 (Maitripa)见宝塔放光,于是发掘出弥勒的两本论,一为《辨法法性论》、一为《宝性论》。于是慈护将这两部大论重新弘扬。他的教授即分两系,一派为见部(密乘称为“续部”),一派为修部,后者即修密咒道。[注4]

不过奇怪的是,慈护传授见部弟子时,已教授了他们的究竟见,后世称之为“离边大中观”的思想,即由此派弟子传承。对修密咒道的弟子,他在见地上却仅授至“他空大中观”而止,层次较下。——关于“离边”(mtha'brai)与“他空”(gzhan stong)等,下来将会细说。

这位慈护,在主张“他空”的西藏觉囊派(Jo nang)教法史中,说为世亲的传人。这说法,汉土的唯识今学家可能不会承认,因为慈护弘扬如来藏,而汉土的唯识家却在对待如来藏的态度上跟汉土一些中观家合流,认为如来藏是错误的思想。他们奉无著、世亲与陈那为祖师,所以应该没有可能承认慈护的地位。

慈护的嫡系弟子冈波巴(sGam po pa,1079-1153)大师,在《宝性论》教授中,亦分两系而教。《青史》说——

[冈波巴]对合乎密宗法器诸人,则示方便道;对虽未能灌顶然而合般若波罗蜜多法器诸人,则传授大手印[见]教授。[注5]

这种传法的方式,即遵从他的先辈上师慈护,亦即分见部与修部而传。同样地,他以较高层次的见地教授见部弟子,而教授修密咒道的弟子,则仅示之以方便道。说为方便,即非究竟,所以在见地上即低一层次。

这种由印度传下来的传授模式,其实如今一直保存下来。所以“他空见”近年才会由西藏噶举派(bKa'brgyud)的喇嘛在西方弘扬。[注6]

关于这点,其实亦应该说一说来龙去脉。

西藏的觉囊派,称自己的法门为“他空见”。甚么叫做“他空”?他们认为,一切法空性,但一定有一个不空的本体,若连这本体亦为空性时,便会成为断灭见,亦即陷入虚无的边际。

所以在修习时须要认清,应该空甚么,应该不空甚么,这才是正见。他们认为,如来藏即应该不空,它即是法界的本体,佛与众生都由这本体生起。在修习时应该空掉的,是外加于如来藏上的污染与障碍。

当宗喀巴(Tsong kha pa,1357-1419)出道弘法时,他极力批判的便是这种他空见。及至格鲁派(dGe lugs)成立,而且政教合一,**与**已统治了卫藏,觉囊派便开始末落了。

可是后来觉囊派却出了一位大学者,即多罗那他 (Taranatha,1571-1635),他著作等身,声名远播,因此就给蒙古王请去青海传教。当多罗那他逝世那一年,一位王子诞生,蒙古王便将这王子视为多罗那他的转世,及至这位王子长大,便成为觉囊派的掌门人。

然而当这王子去西藏时,五世**喇嘛却扣留了他,要所有觉囊派的寺院都改宗格鲁派,于是乎一夜之间觉囊派便灭派了。所以时至今日,只有在四川、青海还存在一些小寺,一直继承着觉囊派的传承。

可是,他空见却一直弘扬不绝。宁玛派(rNying ma)与噶举派都有他空见的教授。为甚么呢?因为这两派都分续部(即是见部)与修部而传。对于修部,多只传至他空见,此亦即慈护以至冈波巴等大师一直传下来的传统。所以,在见地上,两派都不以他空见为究竟,可是在修部传授时,却传授以他空的修法,他们认为,他空不是错见,只是方便道。

这便跟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立场不同。宗喀巴不但说他空见为错见,而且认为是邪见,在传授密法时,绝不许沾他空见的边。

但在传统的传授情形下,他空见却给完整地保存下来。所以如今一些在西方的噶举派喇嘛,已无在西藏时的顾忌,便相继公开宣扬他空思想,许多西方学者大感兴趣,甚至有人信奉。

其实这种他空思想,我们汉土一点也不陌生,即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一心二门”。这种学说,为汉土禅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所依止,甚至亦成为净土宗的义理。因此,我们很难相信这是邪见,否则,汉土诸宗便都成为邪派。

民国初年,汉土唯识家批判《起信论》,这历史影响深远,其实他们只是执着一些名相来批判,而不理解,这些名相无非只是“道名言”(chos skad)。

甚么叫做“道名言”?

即是为了说明修习所依据,而建立一些名相。在建立名相时,有共义有不共义。譬如“空”,佛家诸宗都承认它即是说一切事物没有自存自成的本质(道名言为“无自性空”),这是共义,但于“无自性空”之外,却仍有诸宗的不共义,譬如中观宗就有承认心识中自证分与不承认的两派,所以当其同时说“空”时,便其实有各自不同的定义。一者说空,不否定心识的自证,一者说空时,则并不以“识觉”为究竟(此于下来将有说及)。

因此对于一个名相,若不去理会他宗的定义,而只持着自宗的定义来理解,许多时就会变成偏激。倘若肯持“道名言”的观点来观察他宗的说法,那就会尊重其他不同宗派的见地,因为他们只是用不同定义的道名言来说自己的见地,当自己将它看成是矛盾时,他宗却实非矛盾,以名言的定义不同故。而当时汉土的唯识家,却坚持着自己的定义,去批判《起信论》的一些名相,好像一用这个名词,便非要依从他们唯识家的定义不可,是故《起信论》在民初才会闹出**。影响所及,因为《起信论》说如来藏,至今一些唯识后学依然认为如来藏是错误的思想。

弥勒有一本《宝性论》专说如来藏,世亲亦有一本《佛性论》说如来藏义理,甚至无著在其论着中亦不时提到如来藏,这些都是他们的祖师,可是他们根本不理,或否定这些是祖师的论着。所以一失去“道名言”的概念,唯说自己的道名言,且以自己的不共义来作为共义,很多时就会错批他宗,寻且变成动摇佛教的修持,那就根本失去弥勒瑜伽行的立场。

笔者把话题扯远了,如今且回头再说密咒道与钝根利根的问题。

阿底峡虽然认为密咒道弟子为利根,但依照传统,对这些弟子其实只授以方便道,比较起来,所谓钝根弟子反而可以得传究竟见。为甚么呢?这就是说,所谓利钝,其实只从其堪不堪修习方便道而作分别,反而不问其是否堪能闻受究竟见。原因即在于,方便道有一些修法,非为一般人所能接受,关于这些,须要另文详谈,这里就暂且不说了。

明白了这点,非密乘弟子便应该心平气和,对密乘便不应存有偏见。显乘其实可以得传授至究竟,密乘修法无非只是方便。在见地上,见部高一头地。

然而虽可高一头地,却非一入手即应从高处学习,因此,佛才说为五道。由是观自在菩萨对钝根弟子的十答,实在亦有次第,由浅入深,由低至高,由不究竟(方便)以至究竟。所以阿底峡说无垢友的释论,对钝根十答,可分为资粮道一答、加行道一答、见道三答、修道一答、无间道一答、佛道三答。这即是《心经》的大部份正文内容。

(二)瑜伽行的四种所缘境事

由于无垢友释《心经》,主要依据《解深密经》所说的修证次第,因此,先须在这里说一说《解深密经》中的四种“所缘境”。

所缘境,是告知修习禅定时心中所起的行相。修习禅定并非心中一无所念,心念不起反而不是正常的状态,心如槁木死灰是即谓之“枯禅”,属于禅病。即使修习小乘最深的灭尽定,灭尽一切觉受,其心念实依然相续不断,只是极为微细,不主动去攀缘觉受而已。

以凡心念,必成为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即说为心所攀缘,是即名为所缘境事。

《解深密经》说有四种“所缘境事”——一、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事边际所缘境事;四、所作成办所缘境事。

这四个名相,不容易由文字来了解,因此亦须一说。

佛家修禅定,称为止(samatha)、观(vipasyana)。止,是将心止息于一个特定的境界。譬如净土宗修“观想念佛”,依《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来修,每一种观想便即是一个“止”的境界,此即行者的所缘境事,亦可通俗名为定境。依次观想落日、大海、碧琉璃地等。

观,并非观想的“观”,它是观察的意思,于一定境中,对此定境加以观察,亦并非只观察境中事物的形象,主要为观察境中事物的体性。例如净土中有六种光明,这六种光明以何为体性,如是等等,依照着经教来做,这便叫做观。

所以《解深密经》说——

观,是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因为当行者作观察时,其实是对所缘境事作种种分别。正因为有这种分别,才称之为观察。

止,则是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因为此时心念只止息于一境界形像上,对此形象更不须起任何分别、任何观察。

例如观想落日,修止,只须观想落日红彤彤,圆卜卜,甚至可以观想它的热力,无论如何观想,落日便是落日,是故为无分别。

至于修观,那就不同了。要分别“红”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光”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圆”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以至“热”是不是这太阳的体性,如是作种种观察,便即是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解深密经》说,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为资粮道上说。

接下来,便为见道上行人说第三种所缘境事了。这即是事边际所缘境事。

事,指一切法。例如色法,即指一切具有物质成份的事物或现象。边际,即指其自性或实相。所以在定境中能现证诸法实相,便即圆成了事边际所缘境事的修习。

这是见道位以上行人的修习。当真能现证“见道”,名为“触证真如”,在地位上,称为初登地菩萨。

二地菩萨至十地菩萨,一共九个地位,名为修道,他们没有特别的止观,因此《解深密经》没有说一个属于修道的所缘境事。弥勒则说,修道上行人只是“反覆观照真如”。关于这点,下来还将会说及。

至于《解深密经》所说最后一个所缘境事,名为所住成办所缘境事,那即是无间道上行人之所现证。“所作成办”即是圆成佛道。

(三)资粮道的现证

大约说过四种所缘境事,便真的非进入《心经》的正文不可了,否则便拖得太长。虽然笔者所说,实尽非题外话。

在玄奘译的'略本中,未明说观自在菩萨答舍利弗之所问,劈头就说——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因此有些讲解《心经》的人,还以为全经是释尊答舍利弗,观自在菩萨在经中的角色,只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因为他如是行,释尊便乘机对舍利弗如是说。

但若依详本,则整段经文实在是——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此应如是——应如是观,须正观五蕴体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

依阿底峡的解释,经中“应如是观”,是指有分别影像的内观,此亦即资粮道行人之所应为。即如无垢友尊者所说,资粮道上行人遍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种种法相,亦即是说,不但五蕴的色、受、想、行、识皆自性空,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亦名六尘,指六根所对境,即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亦悉皆自性空。

这自性空由资粮道上行人修内观而现证,所以不同于知识上的认知。所谓“现证”,佛譬喻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故离一切计度。此即如不能用温度计来测水温 (是则为计度),便认为已知水的冷暖。这冷暖是一个觉受,非温度可以表达。

蕴、处、界的自性空,皆如色法的例从而现证,这现证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现证色空的“即是”;第二个层次是现证色空的“不异”。在略本译文中,这两个层次的次序颠倒过来,不过这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详本是先说浅、后说深;略本是先说深、后说浅。这等于我们日常说话,“读大学小学”,或者说“读小学大学”,意思都一样,不须要订定一个次序规范,知道的人亦不会误会。因此不能说略本有误,或者详本有误。

下面,我们即依此资粮道的现证来说明。

资粮道上的观空,是观“实法自性为空”。于一切法,未入道的人都看成是实法,这所谓“实法”,便即是修瑜伽行时的所缘境事。于所缘境作分别,由是抉择,便即是观实法自性为空。

以色为例,即由“色空”起观(这在宁玛派的修习,则说为“现空”,范围较“色空”为广)。先观二者为“即是”,然后深一层次观二者实为“不异”,由是即可抉择色空不是两种对立的自性。

甚么叫做“即是”?

一切色法的自性,即是空的自性,那就叫做“色即是空”。

对这句说话可以解释一下。我们认识一切事物,其实只认识到它的相状与功能,而实未曾接触到它的自性。

譬如说,甚么是水性?如果说,水会流动,那便只是水的动相;如果说,水能浮舟,那便只是水的功能。

所以,我们立刻就可以将水来作为“所缘境事”,在观察中加以分别,我们就会知道,诗人咏水、画家画水、水上人家认识水,无非都只是水的相与用。从来没有一位诗人可以咏出水性,从来没有一位画人可以画出水性,也从来没有一位水上人可以说出水性。

可是,我们却执持着水的相状与功能,将水看成是有“水性”的实法。一个擅长游泳的人,即便说为熟悉水性,其实他所熟悉的无非只是水的动态。

那么,水到底有没有水性(自性)呢?

有,水的自性即是空的自性(当然不只是水,蕴处界的自性,都即是空的自性)。这句话怎么说?一切我们看成是“实法”的事物与现象,无非只是有功能的事物与现象,它的自性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同于空(sunya)。

用“空”来形容,是不得已,因为根本无可说,若要说时,勉强只能说之为“空”。

空的梵文,即是“零”的意思。空即是零。如今许多人说,“空不是零”,那是将“零”看成无有,实在对“零”不够了解。如果了解到“零”其实具有功能,那就不会说“空不是零”,不信的话,你去请银行在你银行户头的整数后面加一个“零”,看银行肯不肯。[注7]

对于“空”,我们的执着最少,所以在要说时,我们唯有说,一切法的自性便即是空的自性(即是“零”的自性)。“等于零”,我们马上就意会到是甚么一会事。

因此“色即是空”,便是“色法的自性等于零[的自性]”。

然而,甚么叫做“空即是色”呢?

那是为了避免误会“空”是虚无(“零”根本不等于虚无)。所以说,在空(零)性中可以有一切事物与现象如其本份而显现。这不只是自然界的事物,绿水青山红树,即便是人类的发明,由粗糙的陶器以至精细的微纤,无一不是空性中的自显现。那即是说,空性不排除一切法(事物与现象),是故有一切法显现。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应该解读为“色自性即是空自性,空自性即是色自性”,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偏执色法为实有自性,亦不会落于断灭的边际,以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存在为虚无。

篇29:学《心经》用《心经》

净慧老和尚

缘起:“追随祖师的足迹,重走成佛之路”参访团于5月17日前来朝礼四祖道场,师以《学〈心经〉用〈心经〉》为题讲课,以飨不远千里朝山礼祖之虔诚信众。侍者明敦据录音整理,共分上下两篇。此为上篇,5月17日晚讲于黄梅四祖寺方丈室。

开场白:

你们不远千里来到四祖寺,其目的就是要重走祖师路。你们这个团的名称定得好:“追随祖师的足迹,重走成佛之路”,很有意义,而且含有一种责任感。中国的佛教文化就是由从印度来的祖师和我们中国的祖师开创出来的,我们要重走这条路,就要发心承担由中印历代贤哲们所构建的佛教文化的重任。所以,我看了你们团的名称后,感到非常喜悦,也随喜你们的功德。我去年在石家庄办七日禅修的时候,曾经在三字禅茶院作过一次讲话,题目就是《重走佛祖路》;后来也把那次禅修课程的讲话结集成书印出来,也叫《重走佛祖路》。重走佛祖路,是我们每一个学佛人的本分事。这件事很艰难,但是非常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件事应该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如果大家都知道重走佛祖路,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世界,就是一个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世界。

今天是5月17日,就在5天前,四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直到今天还有余震。各位住在都市,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应该比我这个住在山里一无所知的人多得多,感受也会更加深刻。从今年一开始,我在四祖寺打禅七的时候就说到,地球上自然灾害的发生基本上有一个规律,大概是每十年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性灾害的发生,不一定都在某一个国家,但每一次都会有几个国家是重灾区,好像逢八、逢九的年份重灾就发生在中国,很奇怪。大家回顾一下,建国后的几次重灾大概都是逢八、逢九,而且是每十年一次。今年刚好是20,所以提醒大家,今年肯定是个多灾之年。刚说过没多久,就发生了南方的雪灾。南方有如此大的雪灾是前所罕有的。雪灾以后,各种各样的灾难就接二连三地频频降临。

虽然说自然灾害是人类自己无法控制的,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尽人事,顺天心”,我们把人事尽到了,有时候就能改变天心。所谓天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自然;从古人或者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大自然也是有灵性的,隐隐约约存在着赏善罚恶的功能。用现在科学的眼光来说,人类不知道爱护大自然,过分地损害自然环境,大自然就会惩罚人类,实际上“人事、天心”的道理也在其中。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动不动就要征服大自然,动不动就要改天换地,显得过分骄傲了。但是,每当自然灾害降临,在自然界的惩罚面前,人类却显得太脆弱了,一点办法也没有。现代科学这样地先进,仍然没有预测到5月12日会发生大地震。听说有个别人预测到了,但没有人相信。

所以说,人类要爱护大自然,要对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敬畏之心,要珍惜和爱护她,使她和人类能够和谐共存。“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惜这个口号提晚了二十年。早二十年我们要是有这个觉醒,提出这个口号,可能中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你们从北京一路到黄梅,可以看到铁路两边到处被挖得破皮烂肉,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只有黄梅还算好一些,保存了一点儿青山绿水。我不只一次向当地领导提建议,一定要保护好黄梅的生态环境,留有发展后劲。只要有青山绿水在,不怕黄梅没发展。现在暂时不发展,留着后劲,日后大家都要到黄梅来。黄梅有山水,黄梅有文化,这就是黄梅的资源。听说大家明天要去老祖寺,看看那个地方的山水,你们就知道保护大自然是多么的重要。一路的水都污染了,只有那个地方还有一渠干净的水,有一渠随处都可饮用的水。山沟里的水可以随时随处地饮用,这个了不得。

佛祖告诉我们,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山山水水,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有灵性,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我们对一切都有敬畏之心,那么世界就和谐了。我们现在处在被动的局面,被人家牵着走、拉着走,不走也得走,最后把自己的资源全部破坏掉了,全部耗尽。再过五十年,我们中国人怎么办?

一、学《心经》

这次大家到四祖寺来,我选了个题目,《学〈心经〉,用〈心经〉》。大家都知道,《心经》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个字,但她是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佛教修行法门的要领所在,佛教的一切思想都是围绕着《心经》展开的。《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题目往往使我们初读《心经》的人感到不容易理解。因为佛经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保持了许多梵语原来的读音,这就是古代的外来语。

首先说经的题目“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字音为‘波惹\’),要读成梵文的音,现在外文翻译的读音,就和梵文的原音接近。在古代“般若”这两个字的读音和原音相近,由于一千多年来语音的变化,现在的读音同梵文原音有很大距离。但是为了使佛经的语言稳定,许多梵文音译词汇的读音不能随意改动,改了就乱了。“般若”在梵文来讲就是“大智慧”,因为汉语“智慧”二字不能完全表达梵文“般若”的含义。梵文“般若”的含义有大智慧的意思,有真理的意思,有究竟圆满的意思,有无漏解脱的意思。一词含多意,所以没法翻译,就保留了“般若”的读音,简单地翻译成“智慧”,但不能完全表达它的本意。“波罗蜜多”意思是“彼岸到”,“波罗”是“彼岸”,“蜜多”是“到”。中国语言是动词放在前面,名词放在后面,动宾结构;外文是宾动结构,所以是反的,倒装句。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有大智慧,就能够到达彼岸”,所谓的“彼岸”并不是说另外一个地方。有大智慧,就能解决人生的种种困惑;种种困惑能够解除了,就到达彼岸了。“彼岸”的意思就是解脱了,自在了。彼岸就在此岸,彼岸就在当下,但是要有大智慧才能领悟和受用。没有大智慧,此岸在眼下,彼岸很遥远。《心经》的题目告诉我们,用智慧觉悟烦恼、解除烦恼,我们就能得到解脱,就能到达彼岸,这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含义。

“般若”有种种解释,一般来讲有三种“般若”。“般若”是大智慧,但她需要语言文字来表达。表达“般若”的语言文字也是“般若”,叫做“文字般若”。由于有文字般若,我们就可以根据文字来思考,了解什么是“般若”,什么是智慧。我们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大智慧到彼岸”的要求,就需要下功夫,需要一种觉悟的功夫、观照的功夫。观照我们的生命怎么样才能与智慧融合为一体,保持零距离,就叫“观照般若”。人生的修养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观照。观照什么呢?观照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看我们这一念心在想什么。文字般若也好,观照般若也好,所表达的含义,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从观照般若领悟到一切诸法的实相。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能够亲证一切法的实相,这样的智慧,就叫“实相般若”。由文字起观照,由观照证实相,这就叫三种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固有的真理性。万事万物虽然是千头万绪,万象森罗,但是其道理只有一个。佛教把这个道理概括成一个字,也是最不容易懂的一个字:“空”。万事万物的共同性就是“空”。用汉语理解“空”的意思是:瓶子里面没有水,这就是空;这个桌子没有了,就是空;我们这一屋子人没有了,就是空。佛教的“空”的含义不是这样,不能用汉语的理解思路去理解佛法的“空”义。佛教的“空”叫做“一切诸法形象宛然,当体即空”。说这瓶水就是“空”的,这个不好理解。从“不空”的意义来讲,假使说这瓶水“不空”的话,那么它就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没可能来饮用它。喝掉一口,瓶里的水就少掉一些,如果不空,我们就没办法使瓶中的水减少。正因为“空”,所以我们才能使用水,水才有作用、有功能,一切万物都是如此。佛教还有一个词,叫“无常”。佛教认为一切法无常,无常所以空。如果一切事物都是“常”的,都是不变的,我们这一代人就无法生存。为什么呢?从古以来的人都存在,我们这个地球早就挤破了、早就下沉了。正因为是无常的,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都是运动的,都是变化的,都有新陈代谢。从这个意义来理解空,才知道无常也好,空也好,是非常积极的概念。所以,诸法的实相、诸法的根本道理,就是空。认识了空,就能够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因为我们众生,就是把一切的事物都执着是“常”的,是不变的,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执着就会有种种的障碍、纷争,是非、人我。如果大家能够觉得一切都无常,那么面对一切都会很和谐,很能够理解。你有这个观点,他有那个观点,彼此包容,和谐共存。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所受教育有差别,每个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有差别。所以,要把所有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很困难,要有包容,“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包容了以后,我们再来慢慢地求同而存异。所以“空”的意思,是为了显示一切事物“不空”。“不空”才说“空”,因为一切事物都有作用,所以它“不空”;一切事物都是可分、可变的,所以“空”。从其作用来讲,它“不空”;从其本身的性质来讲,它是“空”的。正因为性质是空,才能够起作用。如果性质是实实在在的,就不能够起作用。为什么呢?有此就没有彼。学《心经》,讲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般若所要显示的道理就是一个“空”字,《心经》所要显示的道理也是“空”字。“空”是佛教的辩证法,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所以《心经》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心”字,是核心的意思。因为一部《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一卷经有一万字左右,六百卷就有六百万字。六百万字的《大般若经》以这篇二百六十字的《心经》为核心、为纲领。所以这个“心”字的本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所以叫《心经》。“经”字的意思和我们中国传统的解释有相同的地方,佛教讲“经者,圣人被下之言”,圣人为了教化大众所说的话,叫做经典。经典的本意有“经常”的意思,圣人所说的话有真理性,常恒不变,具有稳定持久的权威性。这里的“经”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心经》所显示的文字、观照、实相三种般若,这个道理不可改变,所以称为“经”;依此道理修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能够得成就,所以称为“经”;而且,这本经所显示的道理是一切持不同意见的人——佛教称其为天魔外道,所无法驳倒的,所以称为“经”。总的说起来,经就有这三个意思:一是真理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正确性。

刚才讲到《心经》的“心”,在此主要是核心的意思。如果把这个“心”字引申来讲,这个心就是讲我们当下的心:怎样来安顿此心,怎样来认识此心。心在佛教思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佛教整个修证法门就叫“心地法门”。心,能生万法,所以把心比喻成为大地。由于佛教有诸多派系,对于心的分类有多种说法,有的分为四种心,有的分为五种心。南传上座部有八十九心、百二十一心的区分,密宗有百六十世间心的分析。分为四种心的,一是“肉团心”,就是心脏的心。二是“缘虑心”,具有思考问题的作用和功能。取一个对象加以思考,所以叫做“缘虑心”。三是“集起心”,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具有集聚诸法的种子,生起现行、发挥作用的功能。四是“坚实心”,指的是如来藏,自性清净,不生不灭。通过般若的理解与修证,最后所证悟的境界、净化的心灵,那就是“坚实心”。分为五种心的,是从心的作用来区分。我们坐在这里,每个人都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那一刻,叫做“率尔心”,就是一个念头开始的那一刻。但是我们的思虑不会停留下来,接下来就是“寻求心”。起了这一念,就要去推理。率尔心相当于感觉,寻求心相当于推理。寻求以后,就要下判断,所以就有“决定心”,对所思考的这个念头进行判断。第四就是“染净心”。因为只要有判断,就一定有其性质,是善还是恶,是染还是净。判断总有个结果,结果不是善就是恶,所以叫做“染净心”。第五是“等流心”。等流者,念念相续不断。判断了以后,不论是清净心还是染污心,都要等流下去,就是继续不断地指导行善或作恶。这五种心,是从心的作用来区分的。

《心经》的二百六十个字,有一个纲要,那就是心经开头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的纲要,是修行的纲要,也是佛法的纲要。“观自在菩萨”,可以从两个意义来理解:一是,以这一位修行证果、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作为一个过来人,所谓“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这位观世音菩萨,是实践了文字、观照、实相三种般若的人,所以他能够得到大自在。他的大自在是怎么样得到的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深般若”不是浅显的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无漏的大智慧,所以叫“深般若”。深般若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二是指那些“行深般若”具有观照功夫、能得自在的菩萨行者。

五蕴,就是人的身体和心理活动的总和,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包括在其中。色、受、想、行、识,为五蕴。蕴的意思为聚集。这五件事聚集在一起,就有了我们人的生命体。色,包括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佛教叫“正报”,简单地又叫“根身”;外色,又叫“器界”,就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是我们正报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叫“依报”。依、正二报之所以叫做“报”,那就是说我们的身心和世界,都是由我们多生多劫所种的善恶因果而感得的果报。我们都生在中国,我们都是人,但是由于我们多生多劫所种的善恶因果不同,生在北京的人肯定比生在偏远乡下的人生活得好,这就是“依报”与“正报”的差别。相反的,生在偏远地方的人虽然在生活条件上不如大城市的人,但是他们生活安定,空气好,吃的都是纯天然的食品,这些方面就要比北京人好得多了,不好中有好。所以,依、正二报,善恶因果,千差万别。报者,因缘果报;依、正二报,根身、器界。佛教由此还讲到要“依正庄严”,依报、正报,都要去美化和净化,那就是依正庄严。而且,还讲到了“依正不二”,依报和正报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所以,要晓得爱护大自然;不知道爱护大自然,就等于不知道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

五蕴,总的来讲是色、心二法。因为人的生命就是由色、心二法组织而成。色是生命的物质部分,心是生命的精神部分。在此把心分为四件事,受、想、行、识。人的生命,无非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佛教在此也认为物质第一性,先讲色法,再讲心法,先有对象才有认识。假使有对象不去认识,一切存在有也等于没有。有了色法,要了解色法,那一定要有心的作用、思想的作用、意识的作用。我们只要依于境界起心动念,首先就有“感受”,对境界的苦、乐、不苦不乐,起这三种感受。苦的感受不想接受;乐的感受不但接受了,还不想放下。不苦不乐的感受是平平常常的,过得去,能接受,不苦也不乐。有了感受以后,就要对所感受的事物下判断,刚才讲心的作用说到寻求心和决定心,那就是要给我们的感受安立种种的名词、概念——佛教叫做“名言”,不是名言警句的名言,而是对于已经感受到的事物给予界定。所以,感受以后就要“想”,想不仅仅是思考,还要下判断。想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一个念头上,想是不断地等流,不断地向前,那种思想活动就是“行”。有思想活动,最后要了解它、决定它,要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要去分别它是善是恶,是取是舍,要用意识去判断,那就是“识”的作用。色就是生命的物质部分,受、想、行、识就是生命的精神部分,其中的“识”是生命的主体。“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就是三种般若当中的第二种——观照般若。照见就是以观照般若的力量,来体会五蕴不常、不一、无我的道理。如果说五蕴是“常”,那就没有变化了;如果说五蕴是“一”,那就不会存在色、受、想、行、识五个东西各有其用。如果说五蕴有“我”,所谓“我”的意思就是自在、能做主,这五蕴究竟哪个是“我”呢?找不出来,因为五蕴都不是孤立的。既然不是孤立的,就是因缘和合,就是有条件地存在。有条件而存在的事物,要找出固定不变的实我、实法,是找不出来的。这是佛教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叫做“缘起观”。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因缘而有,因缘而散,所谓“有缘则聚,无缘则散”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今天这一期一会有缘,过两天这个因缘就散了,这一会就告一段落。虽然这一会散了,但是这一会所产生的影响会长久地留在每个人的八识田中。

讲“照见五蕴皆空”,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我”的执着。世间的一切问题都是由于“我”的执着而产生的,都是“我”在作怪。如果大家把“我”看淡一点,把因缘所生法看透一点,世界上哪里还有不可解决的矛盾呢!执着,一种是对生命的执着,叫做“我执”;还有一种是对观点立场的执着,叫做“法执”。比如说,我是一个佛教徒,认为只有佛法是唯一正确的,如果这样坚持到极端,那就是执着。世界上因此而产生的执着可以说比比皆是。世界上的纷争不是“我执”引起的,就是“法执”引起的。一切战争的根源既有我的执着,也有法的执着。实际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有包容的心。这个世界是大家的,每个人的需求、根基、喜好不同,不可能只用一个思想、一个信仰、一个主义去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不可以去强求所有人都去信仰一个主义、一个主张。任何事情只要成为执着,走向极端了,小一点是冷战,相互批判;发展起来,那就是真枪实弹地打起来了。亘古以来,就是这两件事。亘古以来的人都看不破,都空不了,都在执着。执着的后果就是苦难,自然灾害带来的苦难,战争带来的苦难,经济危机带来的苦难,各种恐怖活动带来的苦难。我们要学《心经》,要用《心经》,要破掉我们对生命的执着、对观点立场的执着。世界在不断地变化,这五十年来,变化多大啊!现在所承认的东西,都是过去所否定的东西。如果不变,我们就没有路可走,变要往好的地方变。但是,因为没有大智慧,这个方面的执着淡化了,另外一方面的执着却又强化了,人类还是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只有“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这一切的苦难,包括天灾人祸,都是由于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都是由于五蕴不空。五蕴空掉了,我执、法执去掉了,灾难就会逐渐减少,人类就能趋向大同。我们今天就只讲学《心经》,明天我们再来讲用《心经》。下面给大家留一些时间来交流提问。

交流答问:

问:现代科学的发展,使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非自然化,这种非自然化的科学进步同时也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另外一方面,现代科学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比如在这次地震灾害中所用到的先进的'、科学的救灾措施,也会降低自然灾害对我们的损害程度。那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现代科学发展的归宿是什么?

答:西方的哲学家有一个说法:“科学是瞎子,宗教是跛子。”宗教有眼睛,但是走路要借助科学;科学没有眼睛,要借助宗教的眼睛。意思就是说,科学与宗教之间要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助对方的优势。科学的发展从总体来讲,我觉得盲目性很大。这个盲目性是怎么样引起的呢?美、俄、日、英、德、法这些大国,完全是在追求高利润,所以发展高科技。制造最先进的武器也好,生产最先进的计算机也好,都是为了追求高利润,发动战争也是这样。资本主义有句老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害了全世界。如果说第一个原子弹有点作用的话,以后的第二个、第三个乃至现在各国那么多的原子弹有什么作用呢?陈毅有句话,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大家不放弹。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制造原子弹给人类带来多大的危机,给财富带来多大的损失啊,给资源带来多大的消耗啊!世界各大国为了发展高科技的武器,在拼命的奔跑,弄得大自然百孔千疮。为了高额的利润,无限制地发展汽车,无限制地修高速公路,无限制地扩大城市面积,修建高楼。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石油没了汽车怎么开?无限制地把楼房建得高高的,把城市搞得大大的,地球究竟有多大的负荷力呢?一切事物都是物极必反。几十层、上百层的高楼,如雨后春笋一般从大城市中涌现出来,难道不会对地球造成超负荷的压力吗?难道不会对全球的气候造成影响吗?难道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吗?有什么必要把城市建得那么大,有什么必要把楼修得那么高,有什么必要修那么多的高速公路?几千年来,人类没有高速公路生活得很好。高速公路修起来了,把良田好地都变成了水泥疙瘩。在修高速公路和高楼的同时,多少山不见了,多少河流没水了,多少森林不见了。为了满足城里人的需要,煤挖空了,油抽干了,水抽干了。城里人每天的用水量是多少,乡下人的用水量是多少?乡下人用水是循环用水,在一条小河里洗衣服、洗菜、洗马桶,都在这条小河里,没有把水浪费掉,水是流动的。在我们大河镇就能看到,上游洗马桶,下游洗菜,照样不是活得蛮好么。因为流水不腐,一边流一边过滤。如果整个山河大地都有流水,那该多好啊!一旦停水停电,美丽的北京就成苦难的北京了,所有的大城市都是如此。去年冬天南方下大雪,城市的电线被压断了,电一停就开始停水停暖,一切东西都动不了。所以还是过去讲的“消灭三大差别”是对的,尽量地缩小城乡差别,尽量地缩小体脑差别,尽量地缩小工农差别,这才是我们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现在这三大差别明显地在扩大。我建议你们去看看黄梅的农家生活,看看农民怎么生活。城市生活完全是人为的,所以很脆弱,经不起任何天灾人祸的考验。虽然农民也在追求那些,但是基本上还是变化不大,人为的成分很少。科学的发展如果说不加以控制,盲目地发展,最后就是科学使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享受了科学带来的实惠,后代人就要承受科学所带来的灾难,这是肯定的。如果科学的发展没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一定会走到自己毁灭自己的道路上去。

问:一个人一生为善为恶,死后会受报。那么,宇宙的大法则会实施这个报,大法则是不空的,肯定有个宇宙意识来给人的行为做裁判。每个人意识的根本好像是阿赖耶识,那么这个宇宙上天的天意——给每个人阿赖耶识做判决的意识,也是佛性么?

答:这位先生提的问题和佛教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佛教认为一切自作自受,不是另外有个裁判者,自己的行为就是自己善恶果报的裁判。阿赖耶识的作用,一是含藏义,无始以来的种子都在阿赖耶识中含藏不失。二是阿赖耶识所藏善恶种子具有“引自果”的功能,由于阿赖耶识也是等流的(相续不断),所引发的是自己的行为所招致的善恶果报,不是另外有个判决者。这是佛教的思想。其他的宗教,主张另外有个裁判者,比如说上帝的存在。佛教认为,整个生命体系包括十法界(四圣六凡)。六凡法界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从佛教的思想来讲,天、人、阿修罗也一样是在生死轮回当中,他们的地位是由其自身为善为恶所决定的,不存在所谓裁判的问题。裁判就是自己的行为。所说的大自然的法则,佛教叫做因缘果报的规律,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和每个人的善恶行为有关,人和人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善恶行为的关系,互相不错乱。不会因为我做了错事而别人来承受果报,每个人的善恶行为招引自己的果报,不需要在自身以外再找一个裁判者。佛教认为,裁判就是因果律。

问:万法由心造,法包括一切事和物。比如说设计一座殿堂,设计师心里有个蓝图,然后各种因缘聚合,石头、木料等等齐备,然后就能盖起这座殿堂。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万法由心造。我听说春天的时候这边的山上发生了好几次山火。假使我们心的能量很大,通过不断地修行,具足了足够的功能,那么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够请龙天护法来帮助我们灭火救灾?

答:从佛教典籍的记载看,是有这样的事情。四祖道信禅师当年在江西吉安参学的时候,住在城内的吉安寺。当时正值兵荒马乱,地方武装叛乱,吉安城都被包围几十天,粮食和水都断了,城里灾疫流行。大家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向四祖求救,请这位和尚给大家想想办法。四祖告诉大家,这个事情我一个人不行,要大家一起来做。我们手无寸铁怎么办呢?不要紧,大家一起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满城的人都念这一句咒语,结果奇迹出现了,四面城墙上出现了拿着各种武器的天兵天将。围城的叛军看到城墙上这些天兵天将,吓得马上就逃窜而走,吉安城解围了。这件事情在四祖大师的传记中有记载。我想,这是发生在特定的时节因缘下的感应事迹。为什么在特定的时节因缘下会有这样的奇迹出现呢?因为吉安城被包围了相当长的时间,城内的人都非常痛苦,大家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听说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管用,大家都诚心地念,所以奇迹出现了。如果我们一般地泛泛而念,奇迹是不会出现的。要有非常迫切的要求,这种感应才有可能发生。没有迫切要求是不会出现的。像这样的事情,应该说很多。比如说有的人得了绝症,求生的欲望很强,专门诚心地持诵某个咒语或某一佛菩萨名号,结果转危为安,不但没有死,还活了几十年。这就是说神的存在,这个神不是指主宰万物的神,而是有各种各样的神灵存在。《大悲咒》就是很多神灵的名字,念《大悲咒》有感应,就是因为我们在呼唤那些神灵,诚心诚意地在呼唤他们。他们通过五眼六通感觉到了众生的呼唤,他们就会来帮助你。所以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帮助大家解除困难。千眼就是大智慧,千手就是大慈悲。有大智慧和大慈悲就能帮助大家解除痛苦。前提是自己要有恳切至诚的迫切要求,才会有感应。

问:修行到一定程度,历史上记载的高僧大德,不用借助护法神,能不能自己就解决这些危难的事情?

答:法不孤起,一切法都不是孤立的。佛教讲自力他力,有自己的力量也有外在的力量。因为一个人修行达到无我境界的时候,他与一切护法神之间没有距离和隔阂,是一致的。在沟通上没有任何障碍,所以他一起心动念就有感应。一切我的执着、法的执着都破除了,沟通就没障碍,就有感应。所以高僧大德有强大的感召力,都是修行所致。

问:我听说根基好才能修禅,根基不好的人白修。我想知道我有没有修禅的可能性,如果不行的话,咱就赶紧换法门。

答:佛教整个的道理,本身叫难信之法。如果我们对禅修有兴趣了,就不要自己看轻自己。能够参加这次“追随祖师足迹”的活动,能够不远千里来朝祖庭,就是善根利智的人。要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有善根,有大善根。今天我们相聚的人,都是大善知识,都是有大善根的人。开场白:

今天大家到老祖寺和五祖寺去了,重走祖师路。历代以来有千千万万的修道人走过这两个地方的路,我们今天又重走这条路。

五祖寺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兴旺的禅宗祖庭。在唐朝初期,也就是开元天宝之间,那个时候住在五祖寺的人就到了五百人以上。在去往五祖寺的路上,有的人是正要去五祖寺问道的,有的人是从五祖寺问道后离开的。就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的,月计千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盛况,未出家前的六祖慧能大师才能知晓五祖寺法席的消息。因为他在没有来五祖寺之前,是偏居于广东新会县一个小山村的砍柴人。一千多年前的广东,并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而是蛮夷之地,是只有犯了王法的人才被发放到那里,古代叫做充军,现在叫做劳动改造、服役。在当时那样偏僻、边远、闭塞的地方,六祖都能知道五祖东山法门的盛况消息,可知在五祖开山及其住持期间,东山法门的影响可以说是“无远弗届”。

到了宋朝,那里出了一位五祖法演——五祖寺的法演禅师,底下人才济济,号称五祖再来、禅宗重建。所以五祖寺在历史上对于禅宗的发展,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五祖寺的历史和影响从开山到现在,和四祖寺比起来,应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后来居上。这和那个地方的山川形势有关,也和那个地方历代住持弘法的大德有关。

老祖寺在历史上也曾经辉煌一时。由于这个寺院是反向——坐南向北,所以这个寺院的发展有间歇性,一起一落,所谓得人即兴、不得人即衰。老祖寺从开山一直到清朝,都是一个修道的场所,整个区域有几十座大小寺院和茅棚。像这么偏僻的地方,也居然留下了一本志书《老祖寺志》。从志书上看,老祖寺在宝掌和尚开山的时候兴盛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寺院规模不是很大。宝掌和尚两次到老祖寺来,时间相隔大概一百多年,因为他的寿命有1072岁,所以叫千岁宝掌和尚。他去开山是东晋时期,大概在唐朝的时候他又回来过一次。等他开山离开以后,由于改朝换代,他原来的庙已经不存在了,他又来重建一次,可能规模都比较小。到唐朝出了一位天王道悟禅师,才把那个寺院真正做得有一点规模。我们今天看到的“出米石”那个地方,就是天王道悟禅师留下的遗迹。

宋朝时,老祖寺默默无闻;元朝时,有一个出家人修了一下;一直到明朝末年,才渐渐出现几位高僧在那里住持。到了清朝初年,顺治皇帝的师父——茆溪行森,在那里当过三年住持,那是一代国师。至于是什么因缘,不是很清楚。如果从过往的高僧大德来看,明朝的时候,有一位鼎鼎大名的高僧——憨山大师,在那里住了十天;民国年间,佛教的改革家太虚大师在那里吃过一餐饭,还留下了一首诗《老祖山》。

我讲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千百年以来,千千万万的修道人都曾经走过那一条路,我们今天又重新走那条路,意义非常重大,也是各位的福德因缘。如果我们在今后有机会来翻阅有关五祖寺和老祖寺的历史资料,再回忆我们的这一次经历,就会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么重要的地方,我们曾经也去过一次。

今天我也特别给大家介绍一下:老祖寺修建了专门为男居士提供住宿的“维摩精舍”,男居士住在那里以后都成维摩居士,那就了不得了;也有专门为女居士提供住宿的“胜曼精舍”,胜曼夫人是佛陀时代的一位女菩萨、女弟子、大护法,希望将来住在那里的女居士,都能成为像胜曼夫人一样大彻大悟、对佛教作出重大贡献的当代女居士。老祖寺以后就是一座以禅修为主的道场,而且准备把那里办成每个月都有禅修活动的道场。每个月有七天,或者有两个七天那就更好了。希望以后大家来老祖寺分享大自然的风光和喜悦。

二、用《心经》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观自在菩萨”到“是无等等咒”叫“显说般若”,用明显的道理来阐述般若的妙义。在阐述般若妙义的时候,首先是一个提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说是全经的纲领。以下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叫三科法门,属于众生法;“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属于缘觉法;“无苦集灭道”四谛,属于声闻法;“无智亦无得”,属于菩萨乘的法。众生、缘觉、声闻、菩萨,都以般若为修行的指导,归根结底都是要证得般若空性,所以就一路地无、一路地空,一直空下来,空到究竟,“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个肯定、一个结果。然后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究极的佛果。“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四咒也是就众生法、缘觉法、声闻法、菩萨法来说的。这个经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以上为显说般若。最后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密说般若,把全经的意义以密语密意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果我们平时没有时间念诵《心经》的全文,那就念这个咒。

既然我们重走了一次祖师路,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修行当中留下了什么呢?留下了佛法的心要、般若的心要,我建议大家把这二百六十个字每天最少背诵十次。有些人就是把背诵《心经》作为自己修行的课诵,周而复始地背诵,赵朴老就是把这个作为修行的法门。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一切苦包括我们内心的苦和外在的种种苦难。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按照《西游记》的说法是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他有几次遇到有生命危险的大灾大难。强盗把他绑起来,要杀他祭天,他就是靠念《心经》来解除这个灾难。《心经》的能量不可思议。因为是佛法的纲要,佛法这么重要的法门,十法界修行的纲领,这么重要的经文,能量比原子弹还厉害!如果打坐的时候,不念佛也不数呼吸,那么就可以默念《心经》。念的时候,心里在观想,口里在念,耳朵在听,那就能够把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心经》的每一个字上。这样修行的方法,是很容易见效果的。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昨天我讲到,佛法有其真理性、实践性、正确性。佛说的法门都称为经典。经典者,不可改变。经典告诉我们的法门,都是可以照着操作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做了以后就能够得到效果。我们学了《心经》,就一定要用《心经》。用《心经》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从思想到工作、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遇到的种种烦恼。这种种烦恼就是苦,就是厄。厄是什么呢?厄就是套在牛马身上的笼套,套上以后就脱离不了束缚。烦恼的意思就是逼迫。一件事情来到我们面前,想解决又解决不了,想得到又得不到,想排除又排除不掉,就在这样的两难之间,人心就如火燎一般。烦恼就是火烧心,一定难受极了。学《心经》用《心经》,就是来解除火烧心的痛苦。

昨天我还讲到,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观”、“行”、“空”。观、行的结果不但是烦恼空,想要空烦恼的心也空掉,那个时候就是度一切苦厄。

观,有观照的意思,有观察的意思。观什么呢?观我们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对境生心。对境不生心,对境不起念,那就没有烦恼了。如何观照呢?观照、观察从字面上来讲,都属于认识范畴的概念。能观是智,所观是境。能观是智,包括器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功能。器官和功能佛教叫根与识,意根指的是四种心中的“肉团心”。现代科学是把意识的功能归结于大脑,佛教的讲法是说认识的功能依托在肉团心上。这是佛教对于人体的认识和现代科学之间一些差别。六识就是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是六尘。法有一部分是属于主观的。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加上六根是十二处。这十二个地方是意识能够产生和活动的地方,所以叫十二处。在此基础上加上六识,就是十八界。为什么叫界呢?六根、六尘和六识,每个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会错乱。比如说我们要喝水,水属色法,为味界,舌是属根身,是舌界。在喝水的过程中,感受到水的清凉,不会产生火的感觉,这是舌识界。味界、舌界、舌识界,各有界定。喝水一定是用口来喝,不会用耳朵来喝,这也是有界定的。意识认识外在的事物的时候,六根与六识各司其职,不会错乱,这叫做界。有界定、界别、界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心经》里面叫做众生法。我们都是从众生法开始修。

《心经》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观五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我们生命的总体,从物质到精神都表现在五法上面,是五法的聚合体。怎么样观察到五蕴皆空呢?色法不会孤立的生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是有条件的,不是孤立的,这是空的第一个含义。空的第二个含义,色法也好,受想行识也好,都有不稳定性。才起一念,马上第二念又跟上来了,不稳定,表现出五蕴的无常性。第三,色受想行识,是在运动的。昨天我讲到心的五个作用的时候,讲到等流心,一念接着一念在运动变化发展。五蕴法都是动态的,所以是空。空的这三个含义,没有先后,是同时的。所以五蕴皆空的空,不是说这个事情没有产生以前是空,也不是产生销往以后是空,而是正在进行中当体即空。

只有这个事情当体即空,你在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才真正有意义。当你处理问题的时候了达一切皆空,才不会产生错误的判断,不会产生执着。这样判断一定是准确的,一定不会起烦恼,一定不会有执着,一眼就把事物看得清楚。所以只有当体即空,我们运用起来才有意义。我们在正在进行中观察空义,才能真正度一切苦厄。如果不是在正在进行中来观察空义,那就是马后炮了,没有什么意义。一切苦厄都是正在进行中的东西,不是空洞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要用观的方法,了解五蕴所引生的烦恼,当下的,正在进行中的,然后用我们所了解的空性、空义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了解了空性,看问题就全面,可以避免偏差。因为有执着就一定会产生偏差,没有执着了,看问题就不会出偏差,就会把问题看得很准确。

空还有辨证的意义在里面,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说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说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二元的对立消融了,就没有所谓的精神和物质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与空在一定的意义上是等同的。有的书上就单讲这四句话,认为佛教的大智慧与大慈悲都包含其中。空就是佛教的大智慧,是文殊菩萨的法门 ;色就是大慈悲,是普贤菩萨的法门。这种理解更加深入地把经文内在的奥义发挥了出来,然后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修行。我们要学会用“观”字,实际上就是学会怎样正确全面辨证地看待一切问题。

然后讲第二个字:“行”。看到了以后,要把看到的知道的事情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认识,变成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在行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运用自如。如果没有达到境界,那么知与行就会脱节,产生距离。要把知与行的距离缩短,甚至达到零距离,那就要在行字上用功夫。“行深般若”,就是要练习在最难排解的问题上,能不能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人生最难排解的问题是两个,第一是财,第二是色(男女色之色)。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能够当下排解得开,能够当下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思想和般若就少分相应了。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勉强的,要用很大的耐心、韧劲才能够达得到。古人有云“坐怀不乱”,这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还有所谓拾金不昧,就是在财字上下功夫。中国古代人的修养也都是在这两件事上。从古到今,起烦恼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看起来社会现象林林总总,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归结到根源上,只是财色二字。中国的儒家,孟子讲“食色性也”,食和财有关,色就是女色,这就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在这个地方有所突破,苦厄就可以超越。超越了苦厄就能到达彼岸,就是波罗蜜多。所以彼岸就在此岸,要在行字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做到拾金不昧、坐怀不乱呢?除了我们当下能够用功夫,平常还要训练这个心,看到任何事情都不动心。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修养上做功夫。比如说,每天最少背诵十遍《心经》,把心经里面的经文深深地印入脑海里面,留在八识田中,这就好像我们打防疫针、种疫苗一样,碰到任何传染病都不会感染。修养功夫就是这个。念佛、拜佛、打坐、数息等等都是为了这件事,都是为了要在具体的引诱面前能够把握得住。

当然这还是佛教修养浅层次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不仅仅如此,还要有甚深的禅定,获得各种各样三昧,获得能够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的首楞严三昧——最坚固的大定。获得了这种修养的成就,我们在纷繁的世事当中就就能所向无敌、清净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够转化一切,那就是大彻大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在行的同时,还要在认识上下功夫,就是空字。空,在我们正式进入认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一下子体悟到空是无常的、运动的、发展的,以及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存在的特性。首先,从“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入手。唐寅的诗里面有句话:“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大家想想看,这就是空的一个方面,对空的一种理解。我们在茶余饭后,读一读类似这样的诗,思考思考,可能在某些排解不开的事情上,就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思想境界上一下子超越了,一下子就出现一番新的境界。

希望大家在“行、观、空”三字上下功夫,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法门。最简单的法门,宗教性不是很强,说起来大家都能接受的,就是观呼吸。这个法门最实用,这个法门随时可以提起运用。比如坐公交车的时候,眼睛一闭,观自己的呼和吸。观呼吸的要领是“知息出入”,包括“知自习出和知息入两个部分。用功夫用得深了,就可以观三个部分:“入、住、出”。住就是入与出之间短暂停止的过程。观呼吸能够得禅定。在功夫纯熟了以后,入息的时间拉长了,住的时间拉长了。息住以后,呼吸停止了,那就是入定的状态。当然定境没有达到四禅之前,呼吸不是完全停止,但已经不明显,很细微。

年轻人和老人,在呼吸上有差别。年轻人入息时间长,那么就可以专门观察入息,数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数入息,周而复始。壮年人,30-45之间的,入息和出息的时间相等,那么数入息和出息都可以。年老的人出息长,那就可以数出息。清代临济宗禅师祖源超溟的《万法归心录》卷上讲:“一昼一夜,呼吸往来,一万三千五百之息。”一呼一吸为一息。佛教把呼吸分为四种状态,所谓四相——风、喘、气、息。我们刚开始数呼吸的时候,肯定是喘,呼吸不匀,不绵密。前面的三个状态,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只有息的状态是我们应该保持的。

关于行,大家都可以按照观呼吸、数呼吸的方法来修炼我们的身心。这种方法不仅仅是能够调摄我们的心念,也能够逐步地强化我们的体质。我们有意识地关注这一呼一吸,吸进去的是天地自然的清气,呼出来的是我们体内的浊气。体内的浊气与天地自然的清气在进行交流,肯定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进体质的健康,使我们的身心稳定。这个法门最适合我们在家居士来修行。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简单易行、不带宗教色彩的方法教给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让别人觉得这是一件修身养性的方法,而不是在传教。实际这是佛教最古老的修行法。我们初学佛的人,散心杂念很严重,如何来停息呢?就是用观呼吸、数呼吸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到这。《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发挥起来,十天半月也讲不完。不过不讲也可以,看一个字就够了:空!一个凭借一个空字,就能把佛法的要义、人生的修养,真正体悟出来。现在我们大家都能背诵《心经》了,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去运用,大家就是此行不虚了。阿弥陀佛!

交流答问:

答:一切诸法,包括精神、物质、能量,叫做“法界”。法是万事万物,清晰明白,不会错乱。是善法就不会产生恶果,是恶因就不会产生善果。这叫做“自类相续”,是由阿赖耶识起主导作用。阿赖耶识也是一个生灭不停的东西,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前一念与后一念是相似的,前念不是后一念,但又不异后一念。而且前一念和后一念还是相续的,所以就是“不一不异”、“相似相续”。整个“相似相续”的生命链条永远不会断,只是会转变。唯识宗叫“转识成智、转染成净”,只会转化。转化就是超越,就是突破。正因为有这样几个含义在内,你说的那些问题就不存在。精神与物质最后统一在能量上,这个能量就叫做“法身”。佛与众生,共一法身。都在宇宙的这个大流当中,每个众生都以自己的善恶业力相似相续地存在。这是很深奥的问题。《佛教三字经》里面有句话叫做 :“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

众生分有情与无情,只是有情具备阿赖耶识。有情和无情的法性是平等的。就有情来讲叫做佛性,就无情来讲叫做法性,最后都统一到法界上。天台宗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从佛的眼光来看,这一切都是平等的;从我们凡夫的眼光来看,才有了有情和无情的分别。但是从我们的愿望和理想出发,都希望有情与无情都能够达到超越一切的境界——同圆种智。人所谓解脱,就是超越了一切的有限性、一切的局限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达到的结果就是如同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成佛不是要等到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真正大彻大悟了,当下能够证道,不再迷惑,那么就成佛了。这个是因中的佛,不是果上的佛。悟性和思想境界达到了与佛平等的地步,但是还没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畏,有限性还是存在的。

篇30:开示心经

开示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圣一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五月于九龙文化中心

弟子衍轮恭录

内容简介:

佛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惟是很多人还末认识此心,迷了此心,受苦无量,生死轮回无了期,惟有诸佛菩萨明了此心,圆满明白此心时名之为佛,所谓水清月现,心清佛现。

圣一老菩萨很慈悲,在‘心经讲记’内清楚地讲解应如何明心见性,为大家种下菩提种子。

各位善知识、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日是宝莲禅寺主办一连三晚的讲经法会,经文最普通,亦人人识得,名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个心字很重要,成佛也是心,造众生也是心,天堂也是心,地狱也是心,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香港是由心所造,由有福德的人的心来造,祖国锦绣山河,也是由善人君子的心所造,乃至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由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所造,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及清净海众的清净心而造。惟是很多人还末认识此心,迷了此心,受苦无量,生死轮回无了期,惟有诸佛菩萨明了此心,圆满明白此心时名之为佛,一分一分的明白此心,名之为菩萨;菩萨是佛因,佛是菩萨的果,佛因佛果不离明心,若心未明,佛因无你的分,佛果更无你分,所以学佛的人有一个条件:诸佛如来这样行,我们便这样行,诸佛如来这样修,我们便这样修,如何修?就是明心嘛!

大乘起信论谓心有四相:生、住、异、灭。凡夫于四相中只明灭相,心灭了凡夫以为明,其实不明,心走了,灭了,心已不在,那时如何明心,所谓贼后兴兵,贼走了,兵来地无用,所以凡夫不称为觉——心灭了才觉又有什么用呢?

何谓灭相?例如我刚才打了一个妄想,当打妄想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打妄想,打完妄想,才‘觉’刚才打妄想,妄想在何处?你有没有捉到?——减去了!所以凡夫觉灭相,不名为觉。又如起了一个恶念,你‘觉’这个恶念吗?——灭了才觉,末灭以前不觉,灭了之后才觉不称为觉,所以凡夫对自己的心一点也不觉,灭了之后才觉称为不觉。

异相又如何呢?觉异无异,一觉心的异相,这个‘异’便空了,是为觉异无异。例如人发梦,觉梦无梦,想错,觉错无错。

二乘人觉心的异相,异即变异也,是与非是异相,善与恶、生与死、人与我、怨与亲等是异相,二乘人觉心的异相,觉异无异便无是非、善恶、生死、人我、怨亲,无异便是涅盘,所以二乘人亦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只不过修行用功,见到心的异相,觉异无异,生死便了。

菩萨进一步觉‘住’相,觉住无住,迷时便有住相,觉时则无,例如作恶时是迷,觉时便不作:不修善是迷,一觉便修善则无迷,所以觉住无住——觉‘住’时,一切不住,有所住便是妄心,一切不住便是真心。

菩萨无住,不住又是什么相呢?不住便是无相,不住则内无我相,外无人相,中间无物相,叫作三轮体空。例如布施时,无能施的我相,无所施的物相,亦无受施的人相,如何无?不住则无,住便有,世人拣佛来拜,拣僧供养,也是住相,拣佛来拜,功德不会大,拣僧供养,失去普供的心,不名为普供养,名为别请供养,心小,功德亦小。

不住相布施,一供一切供,无住心犹如虚空,功德亦犹如虚空。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菩萨觉住无住,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若住布施,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不能修禅定,菩萨如是无所住,六度万行齐修。

心的生相又如何?若觉生则无生,无生又是什么?无生就是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生,十地菩萨还有二分无明生,初地菩萨有十分无明生,佛见心的生相,觉生则无生,见无生心,观一切法无生,证得无生法忍:烦恼是生法,烦恼不生便是菩提,业障不生就是解脱,生死不生是涅盘,众生无生是为诸佛,所以众生成佛很容易,只要能够觉生无生便是佛,因此,佛称为大圆满觉。

佛对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称为明心——觉生无生、觉住无住、觉异无异、觉灭亦无减,生住异灭四相皆无,是为菩提心、清净心,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唯佛究竟,凡夫迷而不觉。

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达摩祖师有一首偈云:

‘心心心,难可寻,即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心心心就是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既不可得又如何寻?有可得方可寻,例如虚空不可得又怎可以捉摸,三心不可得故谓难可寻。‘宽时遍法界’,宽即大也,宽时周遍法界,‘窄也不容针’,窄时一口针也容不下,后两句是指心的相貌。

又云: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祖师云:‘我只求心,不求佛。’东方有恒河沙数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有恒河沙数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时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们住在这三界之内,完全是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故祖师云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净土经云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达摩祖师教我们明心,即心是佛。

又一首几偈曰: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首两句的意思是:我们若想求小时,这个心一早已把持了你自己。昔日须达多长者建祗桓精舍,舍利弗与他一起拉地基线,舍利弗忽然笑起来,长者问他何故而笑,舍利弗说:‘祗桓精舍还未建造,现在只是拉地线,但你六欲天的果报已现了出来。’长者说:‘我只希望生兜率陀天,亲近弥勒菩萨。’说完这句话,六欲天中五层天都隐没,只有兜率陀天现在眼前,是谓‘心自持’。

持即把持之意,祗桓精舍虽未建造,只动一念头,天的福报便现出来,我们还未求心,已被心把持了自己。

‘求心不得待心知’,心很灵敏,求七时不可以被心知道,虽然心是自己的心,称为菩提心,又称为本心,但无始劫以来我们迷了这个本心,若想寻回这个本心,不能够起心动念去求,一起心动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行都是无心悟道,那一个是有心去悟道,个个都是无心道人,无心悟道,若有心,道不会现在眼前,所谓无心合道。

‘佛性不从心外得’,不是心外有佛性,所谓水清月现,心清佛现。‘心生便是罪生时’,心生起时,不但佛性见不到,罪已经现在眼前,所以学佛的人要小心,心生便是罪生时,起心即差,动念即歪,起心动念都有罪,有罪还见到佛性吗?有罪便要受果报。

我们要认识清楚这个是什么心,这是菩提心、涅盘心、真如心、佛心、又是常住真心,各位可能还未明白,现在显浅的解释一下:

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我们要明白。若烦恼本来有,无一人可以成佛,因烦恼本来无,我们就有机会成佛,只要悟到烦恼本来无,便明白到无烦恼的清净心,直修至成佛。

本来无烦恼的心是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无烦恼,有烦恼不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无生死,生死是后来有,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无生死的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涅盘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修行,直至成佛。

是否要待烦恼灭了方可以见这清净菩提心?不是,有烦恼时亦可以见,因为烦恼不能染污菩提心,有烦恼的时候,方可以在烦恼中识取本来无烦恼的清净心,不过,一定要有善知识指点,又要自己拼命修行,两种因缘和合,可以不断烦恼,即见菩提。

生死本来无,众生有生死,清净心无生死,不一定要离生死才见涅盘心,在生老病死的几十年间,可以见到无生死的涅乐清净心,不过,也是要有善知识指点,自己的勇猛精进。

然则如何用功方可以见到涅盘心呢?经题说般若波罗蜜多,若想见清净心,就要靠般若波罗蜜的力量,般若是什么?般若是佛母。世人只有聪明,称为世智辩聪,来自背心取境,就是违背自心而取外境,取境时必有一个我在,背心取境学究世法,名向外而学,不能离开一个我字,有一个我来积聚学问,叫作聪明,所以世间的聪明智慧肯定有我,而聪明人的我见很重,越学问多,我见越重。

有我是有为法,般若不是有为法,而是背外境求明白自己的心,明心肯定没有一个我在,心明则万法齐观,万法不离自心呀!明白了这个心后,三世诸佛在□许,十方世界在其中,十方世界也清楚,明白了这个心后,不论中外文字,甚至鸟兽之语言也清楚,得语言陀罗尼,所以明心时万法皆通,但一定无我,无我而万法皆通就是般若智。

般若,一般称作智慧,但我认为要加多两个字-菩提,菩提智即是般若,菩提就是佛性,从佛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不是向外学有般若,向外学只称聪明,不称般若,唯有离境明心,明心生智慧,就叫作般若。

背境观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看自己则知自己的过失,能够反醒,把自己的过失洗得干干净净,所以六祖云:‘若真修道人,常自见已过。’为什么我们不能常自见已过?皆因我们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见到自己过,一定要回光返照,然后才见自己过。

眼自看是否很消极而不够积极?不是,自看是积极不是消极,自看到一程度,肉眼便出生天眼,天眼现前,天上天下也见到,天眼无碍,也可以见到极乐世界;自看再进一步,慧眼现前,无我,生死一时空,能出三界;再进一步自看,法眼也现出来,一切法都知道,六度万行乃至八万四千法门,皆能清楚了知,到后来佛眼亦现前,见佛境界,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的功德,一一都清楚。

如果我们眼能自看,不向外看,便能具足五眼,因此,般若不是向外求,般若就是自看、自见。

昔日五祖命六祖作务,六祖答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便是福田,末审和尚教作何务?’智慧从自心生出来,不离自性,这便是福田,可知六祖一开始便懂得自看,但自看是难事,眼看人容易,自望则难得很呀!

所以眼不易自见,耳不易自闻,心不易自觉,意不易自知,自看自观,不是容易,但我们一定要向这个地方下手。

昔日马祖有一弟子,名石拱禅师,未出家时是一个大将军,喜欢射鹿。有一天,经过马祖的道场,马祖问他是何人,他说我是个猎士,要射鹿,马祖问他一箭射多少只,他说一箭射一只,马祖说:‘你不懂射。’‘我不会射,然则和尚懂射否?’马祖说:‘我懂射。’‘那你一箭射多少只?’祖曰:‘一箭射一群。’猎士曰:‘彼此是众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马祖曰:‘你既然明白这道理,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无下手处。’

你看,射鹿有下手处,自射却无下手处,马祖即时赞叹:‘这汉历劫无明,一时倾尽。’自射无下手处即无自己,所以历劫无明,一时倾尽,彼因此出家。

你要知道呀,断烦恼若一个一个的来断,需要很长久的时间,若能自断,所有烦恼,一时都清。烦恼从甚么地方生?从我而生,无我,烦恼便尽灭,所以自看、自见,是最妙的法门,但是,无下手处。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有我,属世智辩聪,背境求心-无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离自性,便是般若。

有了般若又如何?般若波罗蜜嘛!

何谓波罗蜜?即到彼岸之意,到诸佛、圣人、佛土的彼岸,到涅盘的彼岸,到菩提的彼岸,到常寂光的彼岸,简单的来说:返我们的老家。

到彼岸又作何解?六祖解释得最清楚:‘焚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著境有生灭,犹如大海有波浪,故名此岸,离境无生灭,即名彼岸。是故以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无生无灭,是名涅盘彼岸,若聪明有我,见一切法有生有灭,就是生死的此岸,在这个世界,一切都有生灭:国土有生灭、入有生灭、事情有生灭,如水有波浪,此波浪不同被波浪,香港不是伦敦,若到彼岸,离境无生灭,是净土,如水常流通,此水与彼水打成一片,极乐便是娑婆,娑婆也是极乐,是名流通。

有了般若智慧,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清净,清净和合,万法打成一片,是名到彼岸,万法清净,就是波罗蜜多心;心是清净,无生死、无烦恼、无业障。到了彼岸,然后见真如心、清净心、涅盘心。

但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离开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般若是无相,般若经云:‘色空故,般若亦空,色无我故,般若无我,色无尽故,般若无尽,色不坏故,般若不坏,色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无我故,般若无我,受想行识空故,般若空。’所以般若不是离开一切法,般若

与一切法打成一片,如来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就是因为无一法离开般若。

以观照般若自看、自闻、自觉、自照,背境欢心,无我,故能了生死,古时有一僧人问惟正禅师:‘请问和尚,道在何处?’禅师答:‘道在眼前。’‘道在眼前,为何我不见?’禅师曰:‘有我,所以不见。’‘有我不见,和尚还见否?’‘有你有我,转转不见。’‘无你无我,还见否?’‘无你无我,阿谁求见?’

是以,若想求般若,尽量把我执减低,减至无,无我即见道,见道生智慧,就是般若。

现在入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盘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是离开生死然后有涅盘,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

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

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

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尘是染污,能遮盖本来清净的佛性,如眼观色尘起贪念,色尘盖覆佛性,如是耳闻声尘起执著,鼻嗅香尘起取著,舌尝味尘乐著,身著触尘,意缘法尘,都能盖覆佛性。

六根对六尘,六根空,六尘亦跟著空,若六根取六尘便是生死,若六根回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盘,所以观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根听是非闲言会造罪,若耳根返闻,远离声尘,会令你成等正觉。

修行人一定要离六尘,出家便是离六尘,所谓出家,是出六尘之家,例如沙弥戒完全是离六尘,杀盗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弥戒再加:

6.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观听,是离声及色尘之家。7.不戴香花蔓,不香油涂身,是出香尘之家。8.不坐卧高广大床,是出触尘之家。9.过午不食,不贪著饮食之味,出味尘之家。10.手不捉金银财宝,出法尘之家[分别我有多少财宝是法尘]。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称为六识,加上六尘六根,称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众生,六根在内,六尘在外,中间是六识。六尘无知,六根有觉,六识起分别,但六根无分别,如眼见物,不会分别长短方圆,是由眼识分别,耳根只能闻声音,不能分别是男声、女声、风声、火声等,是由其识去分别,众生不肯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识、六尘,在十八界内打圈,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本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是故处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问:‘我两手的花都放下,世尊还要我放下个甚么?’世尊说:‘我要你内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尘、中间放下六识,十八界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之处,便是你安身立命处。’梵志即时悟道。

我们现在约六根六尘六识都未放下,被十八界盖覆佛性,欲想见佛性,一定要把十八界放下。以般若观照,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都无,十八界空,十八界清净,便是诸法实相,便是佛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何谓无明?众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无明,经云:‘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岗位,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妄动,故有无明,无明无实体,有了无明必定有行,所谓不觉是无明,妄动就是行,行分善行、恶行、不动行,总称为业行,行必有识,善行有善识,恶行有恶识,不动行有不动识,行即业,人业有人识-例如见水是水,天业有天识-见水如琉璃,饿鬼业有饿鬼识-见水成火焰。

有了识,业牵识走去投胎,识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而成胎,是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识是心,心有其名而无作用,所以称为名色,名色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后有五个胞:即头、双手、双脚,十个月后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尘的功能,故称为六入,小儿出生后与六尘相触,所谓六入缘触,触境有苦有乐,属受,故触缘受,受是果报,受果报时心生系著,故受缘爱,若乐受爱其长合,若苦受爱其常离,爱合爱离而生取,取即作业,若依理而取属善业,若非理而取属恶业,故取缘有,有即业,有业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受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十二因缘,若以般若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十二因缘是空的,可以证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观照诸法的实相,不但无无明,无凡夫的无明,亦无辟支佛的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凡夫的老死,亦无辟支佛的老死尽。以般若观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间法无明,超越出世间法-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即真实之意,四圣谛不是辟支佛道,是罗汉道,世尊三转十二行法轮,示二乘人四谛法门:

一、示相转

此是苦,逼迫性-指众生的果报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贫病交逼,是为苦苦,就是快乐也是无常,乐坏苦生,名叫坏苦,享禅定之乐也是无常,属于行苦,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坏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还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等,众生不知苦,所以如来示苦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从何来?是自招的,名集谛,集即招感之义,人人都有贪嗔痴烦恼,由三烦恼作杀盗淫妄等业,由业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烦恼业是苦因。

此是灭,可证性-灭苦因苦果名为灭谛,苦尽就是涅盘。

此是道,可修性-灭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谛是无漏法,修无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劝修转

此是苦,汝应知-知即觉也,觉[苦]生则无生,觉[苦]住无住,觉[苦]灭无灭。觉苦无生,何来有苦,所以谓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集,汝应断-集是烦恼,烦恼可以断,如何断呢?一定要觉,觉集无集即断集,故云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如何证呢?苦因苦果‘灭’了,这个‘灭’因生而有,无生则无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是云证。

此是道,汝应修-道是可以修,如持戒则有戒,不持戒则无,修定则有定,不修则无,断惑则有慧,不断则无,故云汝应修。

所谓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还有三无漏学:戒、定、慧。

三、得证转

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用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用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

何以不用更知、更断、更证:更修呢?因为如来悟了四谛真实之理,例如苦,是有为法,有为不离三相:生、住、灭,如来悟苦的生相不可得,悟苦的住相不可得,悟苦的灭相不可得,若悟到苦的生住灭三相不可得,苦当体即空,空就是苦的实谛之理,是名苦谛。

集也是有为法,不离三相:烦恼有生耶?悟则无生相可得,烦恼有住耶?悟则无住相可得,烦恼有灭耶?悟则无灭相可得。如是迷时见有烦恼生、住、灭可得,悟时,烦恼生住灭三相皆不可得,当体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实相,故名集谛。

灭又如何?有生则有灭,觉则无苦生,亦无苦可灭,寂灭现前,就是灭的真谛,如来说灭,因苦灭而见谛,见谛时无苦无集,故无灭。

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无生相,戒有住耶?戒无住相,戒有灭耶?戒无灭相,戒定慧无生住灭三相可得,无生住灭三相就是无为法,戒定慧当体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无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理,道的真谛。

在诸法的空相、实相内,无凡夫苦集之法,亦无贤圣灭道之法,故谓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净相,在清净相内,六根清净,故无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清净,无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亦清净,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明清净,故无无明,无明尽亦清净,故无无明尽,老死清净,无老死,老死尽亦清净,故无老死尽,无菩萨能修六度万行之智,智亦清净,是为无智,万行清净,有何可得,故无得,世间法出世间法清净,是为无所得。

此是菩萨法门,菩萨以六度为智,皆是断惑,在未证得一切法寂灭以前,要以智去断惑,但是一切法本来寂灭,无能得之智,无所得之法,亦无能修之智,无所修之法,若见有能所,是生灭心,不见有能所即寂灭心,所以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悟一切心空名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为萨埵,心法一如,并无能得所得,以无所得故即是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何谓挂碍?例如眼[珠]与眼[白]相合是为无挂碍,眼与沙不能相合,是为挂碍,又如皮与肉相合是为无挂碍,肉中有刺则有挂碍,’挂碍者,与般若心不相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与空不能合便有挂碍,若一切法空,法空与般若心空相合便无挂碍,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般若与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碍般若,般若不碍一切法空,犹如大悲咒放在心内-空,所以不会碍楞严咒,楞严咒在心内也是空,此空彼空,空与空台,无有挂碍,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挂碍。

六祖菩萨在世时,有一僧名法达,来顶礼六祖,但是头不到地,六祖说他心中必有一物,法达说:‘我诵法华经已有三千部。’自谓读法华经三千部,何必叩头到地,这三千部法华经未空,放在心内,便成为他的挂碍。

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来便有挂碍,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来亦有挂碍,若世间法空,出世间法亦空,与般若空相合便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有恐怖,恐怖即忧虑之意,如眼内有沙,若不除去便会盲,盲便是恐怖,眼内无沙便不会恐其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则有溃烂成疮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人有沈空滞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内不能空,此一法便牵你入生死。

过去有一位金碧峰入空定,无常鬼找他不到,无常鬼便请土地公帮忙,土地公云:‘金碧峰甚么东西也可以空,惟有一水晶钵他最爱,你们俩一变作老鼠,把玩他的水晶钵,一拿锁链,预备他出定时锁他。’金碧峰入定时身体空掉,但在定中听到老鼠把弄水晶钵的声音,立即出走,大骂‘谁人碰我的水晶钵’,另一无常鬼立即锁他,金碧峰知道水晶钵的挂碍令他被无常鬼找到,于是求情许他延期七日,无常鬼走后,金碧峰便把水晶钵打烂,然后入定,临入定前,在墙上写下四句偈:欲来找我金碧峰,犹如铁链锁虚空,虚空若然锁不得,莫来找我金碧峰。

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凡夫生死有四颠倒:

1.身不净,计为净,

2.受是苦,计为乐,

3.心无常,计为常,

4.法无我,计为我。此是凡夫的颠倒相。

二乘人的涅盘亦有四倒:

1.看不净,不见法身净,

2.看苦,不见寂灭乐,

3.看无我,不见自在我,

4.看无常,不见佛性常。是为二乘人的颠倒梦想。

所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何只离一切苦厄,离一切苦厄然后才见到诸法空相。五蕴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诸法的空相,亦是五蕴的空相,所以先讲度尽一切苦厄,后说诸法空相,若五蕴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尽,而且会生出恐怖及颠倒梦想,即凡夫认生死为真实,二乘人认涅盘为实有,悟道的人‘生死涅盘等空花’,生死空,涅盘亦空。

以无所得故,菩萨证般若波罗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证般若波罗蜜多,证到般若波罗蜜多,见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与一切法无挂碍,无挂碍便无有世出世间法的恐怖,既无世间凡夫生死的四倒,亦无出世间二乘涅盘的四倒,是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证大般涅盘。

【究竟涅盘。】

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与法一如,俱无所得。是为究竟涅盘,又名大般涅盘,大涅盘是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我们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诸佛行处,菩萨依般若修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得大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无明尘劳烦恼妄想空,是过去佛,现在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现在佛,未来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未来佛,以般若观照,过去烦恼空,过去成佛,现在烦恼空,现在成佛,未来烦恼空,未来成佛。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无明妄想尘劳烦恼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称为无上正真之道。

上来所说诸法空相内,无凡夫五蕴十八界之法,无声闻苦集灭道四谛之法,无缘觉十二因缘之法,亦无菩萨能得之智,所得之法,总说就是无二乘之法,汇三乘归一佛乘,汇九法界同归一佛界。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萨证大涅盘,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

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众生成佛,

大明咒-能破除众生的无明烦恼,

无上咒-般若最上,更无有上,无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无一法能与她相等。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远离生死轮回之苦。真实不虚-即心即佛,决定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心经有显说,也有密说,现在讲的是密说,密说很简单: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密是无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门中有很多人依显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严咒等,都不可以解释,若有以解,不称为密,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讲不出,解不来,唯有自己知,不过今天我将此咒的意义约略说出来:

揭谛揭谛--去、去。波罗揭谛--到彼岸去。波罗僧揭谛--大众到彼岸去。菩提萨婆诃--迅速成就证菩提。

【作文5.5分心经】相关文章:

1.GMAT写作5.5分作文

2.心经原文

3.《心经》七种版本

4.《心经》的不同版本

5.金刚经心经全文译文

6.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

7.《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8.《心经》的深刻意义

9.心经全文及解释

10.《心经》与禅宗思想

下载word文档
《作文5.5分心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