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
“圈圈圆圆圈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阐释《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阐释《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阐释《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
阐释《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
首先,欢迎大家莅临今晚的佛学讲座。虽然我的佛学知识有限,但今晚,我会将自己所知的,如何保持内心快乐的方法跟佛友们分享。
不论此生或来生,一切的幸福和利益都来自佛陀的教导。正如我昨晚所说,在一生之中,我们需要很多的东西,诸如食物和房子等等,但在我们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了解一切现象的真正意义及它们的实相。在佛陀的众多教导中,万事万物都带着无常的特质,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我们的生命,当中往往发生着不同的事情或障碍,这些都能缩短我们的寿命。我们在此生不论获得什么成就,财富亦然,好的名誉亦然,它们都只能够存在于这一生内。这一生,其实是一段非
常有限的时间。印度智称大师曾说,如果我们在这生,有机会去了解万事万物的实相,却未能好好把握,要再遇到另一次机会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未必有着同样那么充裕的时间。因此,若我们已经具备了种种条件,并且远离一切逆缘,我们必须设
法找到这一生中最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
如何才能找到并了解一切现象的实相?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生活上所遇到的种种经历,我们所听到的,以及所看到的,这些我们一直认为「就是这样的」事情未必就是实相。很多时候,我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都存在着矛盾。我们所见到和所认为的「现实」,实际上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许多人,我们认为这个人的人品很好,这一刻真的很喜欢他/她。接着,发生了一些事情,令这个人转变了,某天当你再遇见这个曾经认为是非常好的人,在你现在来看,他/她已经变得非常坏。好的概念,跟不好的概念,不能同时存在,它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的感觉及思维方式都是错误的。这是由于在今天我们认为是正确的想法,在明天它可能是错误的。对于同一件事,在明天或未来我们总会有着另一个感觉和想法,事情总是不停地变化着。这些都证明,对于「什么才是真实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意义?」和「种种现象的真实性质究竟是怎样的?」,对此我们都未能一一看清。
单凭我们往常的认知,不足以厘清实相,因此,我们必须依靠佛陀及佛陀的教导,他是无谬且可靠的导师。佛陀有着无尽的智慧、慈悲和力量,留下无数不同的教导和开示,以适合不同性情和根器的众生。后人把佛陀的众多法教分成不同的类别,其中的一种分类方式,是把佛陀的法教依时间上来区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这被称为三转*轮,它们分别为初轮*轮、二转*轮和三转*轮。
初转*轮主要开示四圣谛的义理。在佛法义理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可诠释的意义(俗世谛)和究竟上的意义(胜义谛)。虽然,在初转*轮的开示中,有包含究竟上的甚深义理,但其主要的教导着重于可诠释的俗世义理。这是由于大多数人都未有直接领悟究竟实相的能力,因此,佛陀以言语能解释的方法,善巧地引导这些众生,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二转*轮,则着重于阐述究竟上的意义;在此,佛陀开示了般若空性智慧,内容结集成《般若经》。《般若经》囊括许多不同的卷函,但其精髓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转*轮,进一步涵盖了可诠释和究竟上的意义这两者。在这三次转*轮中,二转*轮所开示的般若智慧,阐述空性或一切现象的究竟实相,最为重要。
虽然佛陀为徒众们讲述了许多不同法门的教授,但对于《般若经》的解释,佛陀预言在他涅槃后,将会有一位名叫龙树的学者出现,只有他才能够解释《般若经》的真正涵义。不同的教派和其它的宗教,也同样试图寻找隐藏在我们所见、所闻和所行中,生命的意义和真理,一切现象的真实性质究竟是什么?不同教派在尝试观察现象时,都有不同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佛教内,也会存在着许多不同见地的派系。
例如,当他们试图找出什么是生命的起源,他们得到不同的结论。有些人说这是上帝创造的,而另一些人则说生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合而成。在佛教内,不同派系有不同的看法。又例如,原子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原子是存在的,但就整个个体的角度而言,它又不存在。在解释实相上,就有着许多不同说法的教派,如一切现象都是唯心所造等等。在其它派系,在得到结论时,都会对究竟实相作一总结,不是这个结论就是那个结论,但是,龙树大师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中观的理论。
在龙树大师非常严谨的推论下,当他试图观察一切现象时,发现根本没有一个特定常存的结论可得。没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说它一定是这样或一定是那样。一切现象的真实情况/实相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由于没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可以精确地描述或表达出这种状态,很多时候它被称为空性。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空无、什么都没有。
拿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物来举例,我们看到一只空杯,杯内是空着,并没有盛着水或任何东西。杯子本身就是如此地存在着,由于杯内什么都没有,它同时处于空着的状态。当我们说空时,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处于虚无主义中。换句话说,空性的含义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空性的真正意义是,所有的现象,无论是我们看到、听到或尝到的,都是一环扣一环相互依赖而存在。没有事物能不依赖因缘条件而独立存在,事物都必须完全地依赖因缘条件才得以存在。如果事物本身是真实地存在,那么它必须不用依靠任何因缘条件亦能存在。如果一件事情必须依赖种种因缘而存在,那么正由于它有着这样的原因,才得到这样的结果。
由于万事万物都必须依因缘而产生,这足以证明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表现。正因如此,空性即相互依存,而相互依存即空性。了解缘起性空相当重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通过主因和种种助缘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事物是依因缘而存在,它并非独立存在。在相对的层面,事物的显现是由于因缘和合;在绝对和究竟的层面,它并不能用言语或文字来描述。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一种结论可陈述实相。这就是为什么《心经》说「色即是空」。这里的「色」,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种种事物,这些形相,比如杯子和山林等。「色即是空」是因为万事万物的形相是永不会离于空性的特质。当我们说杯子是空的,杯子的形相存在,但杯内却是空着,没有盛水。不过,对于空性的理解,并非仅如此。形相/名色本身是有着空性的本质,「色即是空」;空性本身在另一个层面是形相/名色的表现,所以「空即是色」,而形相/名色不异于空性的本质,空性亦不异于形相/名色。
通过原因和条件的相互依存而产生事物的显现,在一般的常理认知上,我们认为事物的发生和消失,跟空性这概念存在着矛盾,在这里其实并无任何矛盾之处。在相对的层面,事物通过因缘和合而显现;在绝对和究竟的层面,正由于所有的现象都是依缘起所生,一切都是空性本身的呈现。因此,事物的生灭和本有空性这两个概念,在我们一般共许的看法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没有存在矛盾。
我们可以试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彩虹。你可以清楚看到彩虹的颜色和形状,但它却是无自性的,它不像那些我们可见到并且触摸得到的实体,你可以看到彩虹,却无法触摸它。一切现象就如做梦般,不论是美梦、哀伤的梦、还是恶梦,在梦中总是几可乱真,恍如现实生活中。当你在做梦的时候,会感到愉快、幸福或哀伤,所有种种不同的感受,就如真实生活那么逼真,但是,当你醒过来,对于梦中所经历过的,有时候就连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同样,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就如梦境或彩虹。
很多事情,从常理的角度看来,是存在着矛盾,但它们实际上是没有矛盾的'。以我们的常识来看,一样巨大的东西和一粒细小的米粒,大跟小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一个巨大的东西,它可以被反映在一个非常细小的空间内。举例来说,镜子是非常小的,一面小镜子却能反映出整个国家,或倒过来说,整个山谷可以被反映到一面小镜子内。
一切我们所经历的现象,色声香味等等,都是由种种原因和条件的聚合而产生。
因为这样的原因,得出这样的结果,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相互依存的缘起法则从来没有失误过。实相即完完全全的空性,这意味着我们不能说这是存在或不存在,亦存在亦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实相离于一切形式的描述。以常理来看,由种种原因和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跟离于一切言语能描述的空性,这两者似乎存在着矛盾。只要我们仍然觉得这两者存在着矛盾,我们还未能见到般若智能的真正涵义。通过分析、静虑和襌修,当我们能达至两者完全相融,由种种原因和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不离亦不异于不能言诠的空性,空性即缘起现象的本质,而现象亦即空性的显现,空性即现象,两者并无矛盾,完全的离于二元概念,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体认到真正的般若智慧。
这样的体认,并不能单单透过闻思就能成就,还必须广集福德资粮,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积聚足够的福德资粮,是没可能完全了悟空性。最有效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就是透过菩提心的生起。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作种种善行,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在积聚福德资粮的同时,我们听闻和思维佛法,特别是作禅定的修持。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以空性为襌修主题实非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先把心收摄,在平静心的这基础上,继而将心专注于一点和修止。
禅修空性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层层推论式的禅修。这种禅修的方法是运用中观非常敏锐细致的推论方式来观察所见所闻之事。一切事物都是种种因缘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正因为如此,一切都是空性等等,透过这样的观察、一层一层的推论而进入禅定空性的状态。另一种方法则是直接将心念专注于止定,安住在这个状态中,然后在这时直接检视心的本性。这就好像当你把一瓶混浊的泥水静止下来,淤泥沉淀使清澈的水浮现出来。同样地,当一切平庸的念头止息,清澈的心将能浮现出来,这是一颗非常平静的心,在这基础上,清澈平静的心跟空性完完全全的相融一起,变得不可分割,就如火跟热一般,你不能把这两者分开。 同样地,当清澈平静的心跟空性完全相融,也是不可分割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禅修。
对于想要明白空性而产生的疑问实在是太多了。实际上,修行者必须通过实修才能获得真正内在的了悟。藉由积聚功德并把障碍消除,与此同时,本有的智慧将如光芒般散发出来,那么,当行者了悟实相时,将自然地从一切不同形式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的意思是,只说「一切皆空」而缺乏对实相的内在了悟是不够的。尽管我们说一切现象都是空的,但我们仍然会感到痛苦,我们仍感到饥饿、干渴和种种不同的痛苦。直至我们对实相已生起内在的体悟,我们还须尽力积聚种种善行,严格遵循因果业力法则,避免种种恶行相当重要。如果对实相并无任何内在的体悟,而又认为一切现象皆空,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视因果业力法则,那将会十分危险。
这就是为什么菩萨圣众们,在还未开示前行,是不会随便宣说空性的内容,在了解前行的基础上,去接受空性这概念就变得非常有力了。无论我们作怎样的善行,若有着空性的概念,都能有着天壤之别。以布施为例,如果我们有着空性的概念,便会清楚了知在究竟实相中并没有施者、受者和布施这行动的存在,这三者都只是如梦如幻的呈现在相对的层面,实际上,实相是离于这三者的显现。随着我们对空性的了解,一切现象当然会变得天差地别,所以,在空性这圆满的概念下,一切所作的善行将变得非常强而有力。
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国王曾犯下无数非常严重的恶行。在他临终的时候,由于对自己往昔所作的恶行感到懊悔,故他在佛陀前诚心忏悔。佛陀对他说,由于你之前作了无数的恶业,即使数以千计的佛在你面前同时出现,也不能把你的罪业净化。国王听到后非常震惊,因而陷入昏迷状态。在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出现,他令国王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然后询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其它人便告诉文殊菩萨刚才佛陀和国王之间的对话内容。文殊菩萨对国王说,你并没有明白佛陀那番说话的意思,佛陀说,即使有千佛同时出现也不能净化你所作的罪孽和恶业,这是由于恶业在实相中从未有存在过,实相是完全超出我们平常对种种现象的认知,在这境界中,它从未存在或发生过,故并无什么需要去清净。文殊菩萨以这种方式为国王开示空性,国王如是禅修空性,最后亦由于了悟空性,故无须面对过往所做种种恶业的严重后果。
就如我们走路的时候,我们需要眼睛和双脚并用。若没有眼睛,你不能走路,若没有双脚,也不能走路,所以,走路时我们需要眼睛还有双脚。同样地,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两者都是同等重要。智慧就如眼睛一样,我们以智慧去看清实相;福德就如双脚一样,我们需要它才能到达看清实相。因此,只有眼睛和双脚并用,我们才可以一步一步达至目的地。同样道理,只有同样重视福德和智慧二资粮,两者并用,我们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地。
在此,我结束今晚的开示。我衷心希望,在你们所有人的心中,都已种下智慧种子,这颗种子将能唤起我们内在的佛性,并将能利益许多有情。愿三宝的加持与你们同在。
篇2:《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
《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
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国王曾犯下无数非常严重的恶行。在他临终的时候,由于对自己往昔所作的恶行感到懊悔,故他在佛陀前诚心忏悔。
首先,欢迎大家莅临今晚的佛学讲座。虽然我的佛学知识有限,但今晚,我会将自己所知的,如何保持内心快乐的方法跟佛友们分享。
不论此生或来生,一切的幸福和利益都来自佛陀的教导。正如我昨晚所说,在一生之中,我们需要很多的东西,诸如食物和房子等等,但在我们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了解一切现象的真正意义及它们的实相。在佛陀的众多教导中,万事万物都带着无常的特质,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我们的生命,当中往往发生着不同的事情或障碍,这些都能缩短我们的寿命。我们在此生不论获得什么成就,财富亦然,好的名誉亦然,它们都只能够存在于这一生内。这一生,其实是一段非
常有限的时间。印度智称大师曾说,如果我们在这生,有机会去了解万事万物的实相,却未能好好把握,要再遇到另一次机会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未必有着同样那么充裕的时间。因此,若我们已经具备了种种条件,并且远离一切逆缘,我们必须设
法找到这一生中最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
如何才能找到并了解一切现象的实相?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生活上所遇到的种种经历,我们所听到的,以及所看到的,这些我们一直认为「就是这样的」事情未必就是实相。很多时候,我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都存在着矛盾。我们所见到和所认为的「现实」,实际上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许多人,我们认为这个人的人品很好,这一刻真的很喜欢他/她。接着,发生了一些事情,令这个人转变了,某天当你再遇见这个曾经认为是非常好的人,在你现在来看,他/她已经变得非常坏。好的概念,跟不好的概念,不能同时存在,它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的感觉及思维方式都是错误的。这是由于在今天我们认为是正确的想法,在明天它可能是错误的。对于同一件事,在明天或未来我们总会有着另一个感觉和想法,事情总是不停地变化着。这些都证明,对于「什么才是真实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意义?」和「种种现象的真实性质究竟是怎样的?」,对此我们都未能一一看清。
单凭我们往常的认知,不足以厘清实相,因此,我们必须依靠佛陀及佛陀的教导,他是无谬且可靠的导师。佛陀有着无尽的智慧、慈悲和力量,留下无数不同的教导和开示,以适合不同性情和根器的众生。后人把佛陀的众多法教分成不同的类别,其中的一种分类方式,是把佛陀的法教依时间上来区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这被称为三转*轮,它们分别为初轮*轮、二转*轮和三转*轮。
初转*轮主要开示四圣谛的义理。在佛法义理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可诠释的意义(俗世谛)和究竟上的意义(胜义谛)。虽然,在初转*轮的开示中,有包含究竟上的甚深义理,但其主要的教导着重于可诠释的俗世义理。这是由于大多数人都未有直接领悟究竟实相的能力,因此,佛陀以言语能解释的方法,善巧地引导这些众生,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二转*轮,则着重于阐述究竟上的意义;在此,佛陀开示了般若空性智慧,内容结集成《般若经》。《般若经》囊括许多不同的卷函,但其精髓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转*轮,进一步涵盖了可诠释和究竟上的意义这两者。在这三次转*轮中,二转*轮所开示的般若智慧,阐述空性或一切现象的究竟实相,最为重要。
虽然佛陀为徒众们讲述了许多不同法门的教授,但对于《般若经》的解释,佛陀预言在他涅槃后,将会有一位名叫龙树的学者出现,只有他才能够解释《般若经》的真正涵义。不同的教派和其它的宗教,也同样试图寻找隐藏在我们所见、所闻和所行中,生命的意义和真理,一切现象的真实性质究竟是什么?不同教派在尝试观察现象时,都有不同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佛教内,也会存在着许多不同见地的派系。
例如,当他们试图找出什么是生命的起源,他们得到不同的结论。有些人说这是上帝创造的,而另一些人则说生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合而成。在佛教内,不同派系有不同的看法。又例如,原子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原子是存在的,但就整个个体的角度而言,它又不存在。在解释实相上,就有着许多不同说法的教派,如一切现象都是唯心所造等等。在其它派系,在得到结论时,都会对究竟实相作一总结,不是这个结论就是那个结论,但是,龙树大师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中观的理论。
在龙树大师非常严谨的推论下,当他试图观察一切现象时,发现根本没有一个特定常存的`结论可得。没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说它一定是这样或一定是那样。一切现象的真实情况/实相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由于没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可以精确地描述或表达出这种状态,很多时候它被称为空性。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空无、什么都没有。
拿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物来举例,我们看到一只空杯,杯内是空着,并没有盛着水或任何东西。杯子本身就是如此地存在着,由于杯内什么都没有,它同时处于空着的状态。当我们说空时,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处于虚无主义中。换句话说,空性的含义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空性的真正意义是,所有的现象,无论是我们看到、听到或尝到的,都是一环扣一环相互依赖而存在。没有事物能不依赖因缘条件而独立存在,事物都必须完全地依赖因缘条件才得以存在。如果事物本身是真实地存在,那么它必须不用依靠任何因缘条件亦能存在。如果一件事情必须依赖种种因缘而存在,那么正由于它有着这样的原因,才得到这样的结果。
由于万事万物都必须依因缘而产生,这足以证明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表现。正因如此,空性即相互依存,而相互依存即空性。了解缘起性空相当重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通过主因和种种助缘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事物是依因缘而存在,它并非独立存在。在相对的层面,事物的显现是由于因缘和合;在绝对和究竟的层面,它并不能用言语或文字来描述。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一种结论可陈述实相。这就是为什么《心经》说「色即是空」。这里的「色」,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种种事物,这些形相,比如杯子和山林等。「色即是空」是因为万事万物的形相是永不会离于空性的特质。当我们说杯子是空的,杯子的形相存在,但杯内却是空着,没有盛水。不过,对于空性的理解,并非仅如此。形相/名色本身是有着空性的本质,「色即是空」;空性本身在另一个层面是形相/名色的表现,所以「空即是色」,而形相/名色不异于空性的本质,空性亦不异于形相/名色。
通过原因和条件的相互依存而产生事物的显现,在一般的常理认知上,我们认为事物的发生和消失,跟空性这概念存在着矛盾,在这里其实并无任何矛盾之处。在相对的层面,事物通过因缘和合而显现;在绝对和究竟的层面,正由于所有的现象都是依缘起所生,一切都是空性本身的呈现。因此,事物的生灭和本有空性这两个概念,在我们一般共许的看法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没有存在矛盾。
我们可以试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彩虹。你可以清楚看到彩虹的颜色和形状,但它却是无自性的,它不像那些我们可见到并且触摸得到的实体,你可以看到彩虹,却无法触摸它。一切现象就如做梦般,不论是美梦、哀伤的梦、还是恶梦,在梦中总是几可乱真,恍如现实生活中。当你在做梦的时候,会感到愉快、幸福或哀伤,所有种种不同的感受,就如真实生活那么逼真,但是,当你醒过来,对于梦中所经历过的,有时候就连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同样,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就如梦境或彩虹。
很多事情,从常理的角度看来,是存在着矛盾,但它们实际上是没有矛盾的。以我们的常识来看,一样巨大的东西和一粒细小的米粒,大跟小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一个巨大的东西,它可以被反映在一个非常细小的空间内。举例来说,镜子是非常小的,一面小镜子却能反映出整个国家,或倒过来说,整个山谷可以被反映到一面小镜子内。
一切我们所经历的现象,色声香味等等,都是由种种原因和条件的聚合而产生。
因为这样的原因,得出这样的结果,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相互依存的缘起法则从来没有失误过。实相即完完全全的空性,这意味着我们不能说这是存在或不存在,亦存在亦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实相离于一切形式的描述。以常理来看,由种种原因和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跟离于一切言语能描述的空性,这两者似乎存在着矛盾。只要我们仍然觉得这两者存在着矛盾,我们还未能见到般若智能的真正涵义。通过分析、静虑和襯修,当我们能达至两者完全相融,由种种原因和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不离亦不异于不能言诠的空性,空性即缘起现象的本质,而现象亦即空性的显现,空性即现象,两者并无矛盾,完全的离于二元概念,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体认到真正的般若智慧。
这样的体认,并不能单单透过闻思就能成就,还必须广集福德资粮,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积聚足够的福德资粮,是没可能完全了悟空性。最有效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就是透过菩提心的生起。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作种种善行,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在积聚福德资粮的同时,我们听闻和思维佛法,特别是作禅定的修持。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以空性为襯修主题实非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先把心收摄,在平静心的这基础上,继而将心专注于一点和修止。
禅修空性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层层推论式的禅修。这种禅修的方法是运用中观非常敏锐细致的推论方式来观察所见所闻之事。一切事物都是种种因缘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正因为如此,一切都是空性等等,透过这样的观察、一层一层的推论而进入禅定空性的状态。另一种方法则是直接将心念专注于止定,安住在这个状态中,然后在这时直接检视心的本性。这就好像当你把一瓶混浊的泥水静止下来,淤泥沉淀使清澈的水浮现出来。同样地,当一切平庸的念头止息,清澈的心将能浮现出来,这是一颗非常平静的心,在这基础上,清澈平静的心跟空性完完全全的相融一起,变得不可分割,就如火跟热一般,你不能把这两者分开。 同样地,当清澈平静的心跟空性完全相融,也是不可分割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禅修。
对于想要明白空性而产生的疑问实在是太多了。实际上,修行者必须通过实修才能获得真正内在的了悟。藉由积聚功德并把障碍消除,与此同时,本有的智慧将如光芒般散发出来,那么,当行者了悟实相时,将自然地从一切不同形式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的意思是,只说「一切皆空」而缺乏对实相的内在了悟是不够的。尽管我们说一切现象都是空的,但我们仍然会感到痛苦,我们仍感到饥饿、干渴和种种不同的痛苦。直至我们对实相已生起内在的体悟,我们还须尽力积聚种种善行,严格遵循因果业力法则,避免种种恶行相当重要。如果对实相并无任何内在的体悟,而又认为一切现象皆空,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视因果业力法则,那将会十分危险。
这就是为什么菩萨圣众们,在还未开示前行,是不会随便宣说空性的内容,在了解前行的基础上,去接受空性这概念就变得非常有力了。无论我们作怎样的善行,若有着空性的概念,都能有着天壤之别。以布施为例,如果我们有着空性的概念,便会清楚了知在究竟实相中并没有施者、受者和布施这行动的存在,这三者都只是如梦如幻的呈现在相对的层面,实际上,实相是离于这三者的显现。随着我们对空性的了解,一切现象当然会变得天差地别,所以,在空性这圆满的概念下,一切所作的善行将变得非常强而有力。
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国王曾犯下无数非常严重的恶行。在他临终的时候,由于对自己往昔所作的恶行感到懊悔,故他在佛陀前诚心忏悔。佛陀对他说,由于你之前作了无数的恶业,即使数以千计的佛在你面前同时出现,也不能把你的罪业净化。国王听到后非常震惊,因而陷入昏迷状态。在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出现,他令国王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然后询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其它人便告诉文殊菩萨刚才佛陀和国王之间的对话内容。文殊菩萨对国王说,你并没有明白佛陀那番说话的意思,佛陀说,即使有千佛同时出现也不能净化你所作的罪孽和恶业,这是由于恶业在实相中从未有存在过,实相是完全超出我们平常对种种现象的认知,在这境界中,它从未存在或发生过,故并无什么需要去清净。文殊菩萨以这种方式为国王开示空性,国王如是禅修空性,最后亦由于了悟空性,故无须面对过往所做种种恶业的严重后果。
就如我们走路的时候,我们需要眼睛和双脚并用。若没有眼睛,你不能走路,若没有双脚,也不能走路,所以,走路时我们需要眼睛还有双脚。同样地,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两者都是同等重要。智慧就如眼睛一样,我们以智慧去看清实相;福德就如双脚一样,我们需要它才能到达看清实相。因此,只有眼睛和双脚并用,我们才可以一步一步达至目的地。同样道理,只有同样重视福德和智慧二资粮,两者并用,我们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地。
在此,我结束今晚的开示。我衷心希望,在你们所有人的心中,都已种下智慧种子,这颗种子将能唤起我们内在的佛性,并将能利益许多有情。愿三宝的加持与你们同在。
篇3:心经内容阐释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经文阐释
心经经文以“观自在菩萨”开头,以“菩提萨婆诃”结尾(萨婆诃本为祝颂语,亦有观自在的意思,与经文开头相呼应)。 “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经全文关键字词之一。
心经简介: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篇4:《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心经》提出的修行法门就是要将这“五蕴”都修成“空”。根据色空观,《心经》提出了“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刚才各位都念过了《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大家知道,《心经》是怎么来的吗?在中国人人皆知的传说即是来自于玄奘。在许多人心目中,他就是那个在《西游记》中那个懦弱、是非不分的唐僧。但实际上,这个唐僧与历史上真正的唐僧是不相吻合的。他们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宁往西部走而死,不往东部走而生”。
历史上的玄奘,曾经创造了一个记录,那就是他在他国求学问经所习得的知识、达到的境界,远远超过了所到之国中的任何一个人。也就是说,他能够“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记录,到目前为止,又有哪一个留学生可以打破呢?
相传唐僧到达印度以后,戒日王曾经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当时有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人参加。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他一人可通十几种语言,在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方面造诣都很高,《心经》就是由他译出的。
那么他是怎么得到《心经》的呢?根据《慈恩传》记载,玄奘法师在四川时,曾经在路上遇见一个病人,满身是疮,污臭难闻,且衣衫褴褛,形貌可怕。玄奘法师心生怜悯,就把他带回寺里,又给予衣服、食物,悉心照顾,数月方愈。此人病愈以后,为了报答他的慈悲,就传予他一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法师得到《心经》以后,非常喜爱,发心修持此经。后来,他前往印度取经,出关以后曾经遇到很多危险,每一次都是靠着称念《心经》化险为夷。在《大唐西域记》里有一个故事,记载了玄奘在出关以后曾经到过某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当地有一个习俗,每年都要找到一个相貌庄严、身体康健的成年男子,剖其心以祭天。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够抓住外族的人,就不用以本族人祭天了。正好,那一年,他们抓住了玄奘法师,他相貌庄严,正好可以用来祭天。于是他们为他焚香沐浴,准备用他的心来祭天。玄奘此时,仍称念观音名号及《心经》。就在要行刑的那一刻,风云突变,雷电交加,人们感到,似乎用他来祭天触怒了天庭。于是把他请下了祭天台,并对他顶礼膜拜。这就是念《心经》所产生的感应。还有一次,在沙漠之中,已经好几天没有水喝了,他和他的马都已经几乎到了不可承受的境地。但是他宁死不退回东部找水,仍然边念着《心经》,边极力坚持西行。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前面出现了一片绿洲,芳草连天,水草丰美。他的马立即狂奔过去,他也得救了。
在《大唐西域记》中,还记载了很多其他关于称念《心经》,产生灵迹的故事。这就告诉我们,除了《心经》内在的义理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以外,同时,它也产生了许多难以解释的灵慧。这就如同一个企业由于不断宣言积极的企业文化而形成的磁场一样。相同的磁场就会吸引宇宙中相同频率的东西相遇。这也正如同我们打手机,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号码,可以相互通话,这就是建立在同一个磁场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能够感应到一个波段,就能够看到或者听到那一个结点上的存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600多部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如果我们能够领悟它、掌握它、运用它,那么许多问题都能给迎刃而解。“般若”是智慧的意思,《般若心经》则是智慧中的智慧。
《心经》内涵深广而复杂,不可能读尽,更不可能说尽。今天,我们就对《心经》的主要内容做一个比较概要的分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要讲的是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它讲到了四方无量诸佛,按照此一方法去修行,最后得到大智慧,得到彻底的解脱。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的“观”就是观照自己、觉察自己,然后从内在去发现自己原本具足圆满的智慧。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时常会发现,当我们不能够反观自照时,问题就变得非常严重。而当你能够向内观察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不成为问题。如果你只关注眼前,只关注今天,只关注目前的利益,眼界就自然变得狭窄,很难突破自身的窘境,自己堵死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向内观、向内察,多从自身内在找原因,事情就会变得明朗。为什么这个员工愿意去其他地方而不愿意到你这里来?为什么你的伴侣只是折磨你而不去折磨别人?你有没有思考过呢?我们总是把所有负面的东西都推卸给他人,把所有正面的东西都归因于自己,很少去想,那些负面的东西竟然与自己有关。所以我们要观照自己、觉察自己、反思自己,不断修正,不断提升。为什么要禅修呢?就是要把六根所了解、所追求的东西全部收回来。六根不净是指什么呢?即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对人的羁绊。看到好看的东西就一心想要占有,听到好听的音乐就会沉湎其中、回味再三,吃到好吃的东西就不断地去吃……当我们不加以约束“六根”的时候,就会出问题。不断地吃东西就会生病,一直去看不该看的东西就会有不好的后果产生,所以说,我们要“守住六根”。在我们念佛之时,就能够把自己的眼根、耳根、舌根等一一守住。当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收摄住的时候,我们的心才能在当下安住。若能安住,就能在自己的身上寻求到无限的喜乐。若不能安住,无论在何处,都是如坐针毡。要找到自在的状态是多么简单,但是我们就不能切换过来。
我们永远向外索取,永远向外追求,永远在与外界比较、攀比,又能真正得到什么呢?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无止境的,今天发现这个人好,明天便又有人超越了他。即使是一种理论,也总是不断地会有新的“范式”去取代旧的。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毋庸质疑的客观规律。当你拥有了权力,还要去追求更高的吗?即使你的权力无限大,那又怎样呢?你可能会发现还有上帝比自己威风,他会主宰人类的灵魂。因此即使永远追求,生无所息,也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在“富、贵、雅”三种境界中,最高的境界即使“雅”。“雅”是内心的丰足,是一个高贵灵魂所庇护着的着饱满心灵,是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足够的透彻。当你内心贫瘠之时,你看任何的东西都会起贪婪之心。这时,你就只是一个乞丐,即使你拥有再多的金钱,你的内心也还是一个穷光蛋。所以,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快乐就是这样造成的:不断地向外索取、追求,不断地用对比和计较之心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所以生活的喜乐和丰足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一切由于眼前的利益所兴起的快乐,很快地都会过去。比如今天我得到一个订单,最多快乐两天,就又过去了;买了一个别墅,朋友过来玩时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过了几个月也过去了;年轻时你的容貌美丽,别人都来恭维你,等你老了,也将过去;这都不能够达到长期的内心的平衡与丰足。当你的内心没有喜乐时,所有的快乐都是不究竟的,都会很快过去。
因此,《心经》要求我们“观自在”,就是观照自己的内心,由内心所产生的喜乐和光明,这才是最究竟、最永恒的。就像现在我们在上课,有些人还是皱着眉头,有些人脸上的肌肉还是僵硬的,为什么不能够在你的脸上找到平和与喜悦呢?那就说明,还没有真正的平静在我们的内心中存在。
你看,观音菩萨就是 “观自在”,即“反观自照”的一个菩萨。他所行的是“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意谓我们被此岸世界的种种困境、情绪所左右,感到不快乐时,我们就应该要修行此一法门,争取到达充满智慧、自在自为的彼岸世界。为什么我们在此岸世界感到痛苦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念、思维不正确而造成的。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人是不可能不死的,事物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孩子不可能只拥有一种单一的性格,万事万物莫不在无止息的轮转之中。那么你不断地渴求拥有,害怕失去的思想就是不正确的,就会带来不快乐。“悲剧”是什么?就是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不可达成之间存在的鸿沟。明知万事万物都是流动、变化、生灭,为什么还要在事业失败、婚姻受挫、健康危机的时候痛哭流涕呢?佛教只把这样的流动概括为两个字,它不是“痛苦”,而只是“无常”。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呢?要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哪怕只是一片叶子,一朵鲜花,也要学会感恩。甚至是那些不断阻碍、咒骂你的人,你也有感恩他们。羚羊要感恩捕食它的豹子,正是因为天敌的存在,它的耳朵才那么灵敏,它跑起来才会那样快。所以,我们要感激伤害我们的人。当我们面临痛苦的时候,成长的空间和承压的能力也都在成倍地增长。所以我们不应当逃避痛苦,而应该面对它、解决它。
佛教告诉我们要怎样去修行,内心才能够有足够的容量。要使自己的心修成大海的容量,而不是小小的水杯,有了容量,那些正面的能量才能够保留下来,而不会轻易流走。我们能够做成多少事情,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我们内心的容量。如果有人说你坏话,你就觉得很难受;那个人来赞美你,你就觉得飘飘欲仙,这就说明是你内心的容量太小。所以禅修时,就要使自己静下来,在自己黑暗的意识界中用无量的善念去开启这一片鸿蒙。开启到什么程度呢?开启到如同宇宙那样广袤、辽阔,任何事情都不足以左右你平静的心灵。
我在电视剧《商道》中看到,主人公的父母为别人所杀,但是最后,他还是能原谅那个人。还有一个真实的案件,一家德国人在南京被四个中国小混混所杀。后来他们在德国的家属居然还给法院写信,说这几个年轻人是因为没有文化才做出这样的事情,请求法院不要判处他们死刑。他们不但帮助这四个年轻人求情,还在他们的老家为那些读不起书的青年设立了一个基金,帮助他们接受教育。他们竟然能够宽容到原谅杀害自己亲人的人,那么为什么平时别人欺负了我们,我们就不能够宽宥呢?
证严法师的弟弟在年轻时被别人误杀,他的母亲悲痛欲绝,恨不得杀了那个罪犯。但是法师劝说他的母亲,第一,这只是误杀,那个年轻人并不是故意的;第二,如果真的判处了那个年轻人死刑,那么又将有一个母亲失去自己的孩子。最终,他说服了自己的母亲原谅那个年轻人。我常常在想,如果是我,我将怎样面对?这样的慈悲心需要修为修为,需要究竟的智慧。所以我们就要转换自己的思维,去修得一种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从痛苦的此岸到达快乐的彼岸,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从喧嚣的此岸到清净的彼岸。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情实际上都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如果你不能挑战自己,那么就被自己所湮没,就没有办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只要你存在一天,就不可能逍遥一天,不可能没有事情需要你去面对。所以,只要你处在婚姻状态之中,你就不要说自己是幸福的;只要你在商场一天,你就不要炫耀自己的成功,因为你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更替、变化,你掌握此刻,却不一定能够掌握下一个时刻。所以唯一可以不败的,只有你自己的心。那颗坚忍不拔的心,那颗能让你东山再起的心,才是最重要的。怎样得到这样的心呢?就是不断向内察。今天,你获得了什么利益、声名、头衔,你认为这就是成功吗?不是的。当你没有坚定的心念的时候,这些只能给你带来负面的压力。一次比赛中,我一个朋友与他的朋友一起再看刘翔跑步。他的朋友就在赛前对他说,这次刘翔肯定拿不到冠军了。结果真的就是这样。他就问他的朋友是如何猜到的。他的朋友告诉他,全国十三亿人都对于刘翔的期望太大,而他自己的状态却不足以承受这些,所以自然不能够跑出好成绩了。如果他自身的状态很好,那么这些压力就会成为动力,推助他的前行。
我们说,在东方的儒释道思想体系中,佛教的思想所占有的地位是最高的。这是因为儒家治家,道家治身,佛教治心,佛教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远远超过世界的表象。
今天我们引用最多的话,就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告诉我们了“空”的思想。要从物质世界的表象去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所依靠就是“空”的思想。这个目迷五色的世界,看上去纷纷扰扰,而实际上一切事物的本质即是无差异的“空”。我们要修行的,也即是这个“空”的`世界。我们看到世人的外表千差万别,但是其内里却是一样的骷髅,这也是“色空观”的一种体现。
接下来讲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这讲的都是“空”的状态。没有办法用生灭、垢净、增减来衡量“空”。这也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没有办法依靠表象来认识的。当我们要去体悟世界的本质时,就是“茹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就像我告诉你,这杯水的味道有一点甜,有一点苦,又有一点酸,但是究竟是什么味道呢?这是不可形名的,要自己亲自尝尝才知道。所以我们依靠什么去了解世界的真相呢?是“亲证”,都要依靠自己去体证。禅修中所达到的那种宁静的喜乐,我怎么讲,你不体悟,还是难以知悉。这些感觉是怎么被感知到的呢?你的身影响你的心,你的心反过来又回摄你的身。在你静坐的过程中,你以怎样的心境去感受它,它就回馈给你一个什么状态。
我所教给大家的所谓放松、调整呼吸、冥想静思,这些都只是一些方法。而最为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去亲证的过程。你比如你饿了,我告诉你哪些东西好吃,这就能让你吃饱吗?这时不可能的,只有你自己吃下东西了,才能止住你自己的饿。所以凡事还是要靠你自己去体证。佛教中最关键的一点也即是“实践”。佛教的文化在中国本土流传了几千年,所依靠的不是理论——理论,而是实践——理论——实践——理论,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缺少了实践,便产生不了能够开释众心的理论。我今天在这里所讲的,你若是不加以实践,至多也就是听了一场故事会,不能够在你的生活中真正地发挥作用。最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一定会懂得怎样集百家之所长,用其中最卓越的理论有的放矢地付诸实践。当然,实践的过程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是不管结果是好是坏,至少你都检验了多种方法,正确的就把它保留下来,不正确地就把它排除,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正,这就是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在西湖边召开的一次美容峰会上,我就同他们说,你们如果能够把禅修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美容事业中区,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美容首先要美心。如果你内心的焦虑没有改变,你对外索求的心没有改变,皮肤也不会好起来。如果你的心能够修正到宁静、安详、喜乐的状态,很多皮肤的瑕疵也会渐渐得到改善。所以,学佛就要求我们不断地从内心去提升自己,要寻找到一个正确的思维去改变自己。
《心经》要我们达到“般若波罗蜜”,要“照见五蕴皆空”。那么什么是五蕴呢?“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人都有五蕴之苦。而我们如果要达到彼岸,必须要把这“五蕴”之苦都剔除掉,把它们都视为“空”。“五蕴”也即是从五个不同的方面来告诉我们“空”与“色受想行识”之间分别产生的关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同样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我们人是由“色受想行识”所组合而成的,“色”就是我们外在的表象。很多人将“色”误解为男女两性之色,这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色”的范畴的很广泛的。“色”有两种属性,即障碍性和变坏性。“障碍”是指此一物体在此客观存在,彼一物体不能够同时在此处重合出现。而“变坏性”指的是物体的表象会有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由好变坏,由存在变为不存在。色即包含内色,也包含外色。内色就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这是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
“受”就是感受。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不苦不乐受等性质。我们的根身与外界相接触,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某种感受好,就有喜受、乐受,不好就有苦受、忧受等等。这都属于“受”的范畴。在生活中,就有各种各样的“受”来影响我们的身心。这些就是由于外在的“境”,影响了我们身心的波动。那么为什么外在的“境”会影响我们的身心波动呢?我要告诉大家的道理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外界的东西都是无常的,都处于瞬息变化之中。我们必须要去转换它,使自己的心不受影响,安住下来。同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他那么喜欢,我却那么排斥?为什么有的人遇到狐臭的人就不能容忍、坐立不安,有的人却自适安然?有一个老人家分享说,她的先生爱打呼噜,她就靠呼噜来催眠。现在到外面住,没有人打呼噜,反而睡不着了。我们不快乐,这只能说明我们内心之中有不快乐的种子。当外境一但切换为逆境,我们就会产生苦恼。如果我们内心只有快乐的种子,那么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会感到很开心。所以当生活当中,我们遇到许多不开心的事情,其实可能都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
我前些日子看了一本书,叫《格局决定阶级》。隋朝有一个大奸臣无恶不作,但是当他被唐朝所用时,他竟然变成了一个正直的谏臣。官员们就不明白他变化的原因,乃去询问了唐太宗。唐太宗说,当你所用的都是小人,忠臣也会变成小人;当你所用都是忠臣,小人也会变成忠臣。这就是环境促使人所进行的变化。所以,我们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认识到,当你不断把阿谀奉承的小人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那么其他人也会跟他学习,企业的风气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虽然我们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完人,但是我们启用怎么样一个人,就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怎样用人,就要看你是怎样起心动念的。我们之所以对外在事物的理解不同,做出的行为不同,也完全就是由于我们内心的分别所产生的。如何让我们的行为合理,思维畅达呢?就是应该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当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分别、对于喜乐忧患的分别没有那么强烈的时候,我们处理问题就能够更加客观公正。
接下来说“想”。“想”是什么呢?想就是想象力。当我们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这就是“想”。想象是一种分别、计较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想”会使我们生出妄念,妄念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付诸实践的时候,它就是虚妄。所以,《心经》对我们“想”的要求也就是“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禅修就是要让我们专心摄受这种妄想无期的状态。有的人就是因为想得太多,想企业的现状、前景等等,想得睡不着觉,以安眠的药物来维持睡眠。那怎么办呢?就要借助禅修来远离幻想纷飞的状态。当你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整个脑海就能够达到无垠的空灵。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状态,你的禅修就又达到了一个层次。只有如宇宙般空阔的空间在你的脑际生成,一切的一切才能够被你的思维所包容。我经常说,香海禅寺是一个没有设定任何分别及要求的平台。我们的大门向任何一个人打开,谁愿意来,我们都是欢迎的;谁愿意走,我们也不会挽留。但是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在这里你要学习,要成长,要改变。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烦恼、忧愁的状态,你的磁场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影响他人的学习。所以我们对于想象,要进行有意识地收敛。
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所谓心行迁流变化,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运转不息,永远似水流去,无有往复,无有尽头。你可以想一想,前一刹那是你,这一刹那是你,或是后一刹那是你呢?那你认为这一刹那是你时,这一刹那已经跳了过去。我们的身体不断地在变化。从细胞运动的角度来看,似乎每一个刹那的你都是不同的。就如同瀑布上倾泻而下的水流,哪一滴能够代表这个瀑布呢?似乎都不能够。世界上的事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起来循环往复,没有改变,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一样重复的。生活在时间之流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没有回头的时机。我们的身体就是这样一种持续的过程,所谓过程也终究会逝去。十年前你看我是这样,十年以后你还认得我,觉得我没有多大的改变。而实际上,我身上的细胞不知道已经换了多少次,我脑中的识见或许已经大不相同了。知道事物迁流变化的规律以后,你就应当知道你今天有缘与他一起吃饭、禅修,就珍惜这样的缘分,因为谁也不知道会不会还有下一次。或者当某日你在街上与某人打招呼,他不再理会你时,你又何必去难过呢?因为那个人可能已经不是他了,那个你也不是你了。又比如你曾经帮助一个人成长、创业,但是现在总是想着曾经帮助过他,希望他对你好,这又有什么必要呢?事物在变化,人心也不断地在改变。你要记住,任何人走到你身边都是缘,任何人离开也都是缘的作用。同样地,事情成功或者失败,也都只是缘分罢了。所以我们时刻都要观照自己,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复又变化的。
日本有一对母女修建了一座楼,诚心供养了一个师父整整二十年。二十年以后,她们就想去试一试师父的修行。于是在某一天送饭时就抱住了师父,问他有什么感觉。师父就回答说:“如同枯木,栖之寒岩”。一般人认为这个境界就已经挺高了,但是那个母亲还是认为这个境界不够,对女儿说:“我们供养了一个俗汉。”于是就把那个师父请走了。那么禅宗最高的修行境界是什么呢?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如果没有这样通化万物的心灵,那么怎么发出慈悲之心呢?视人为枯木,就没有办法去度化众生。齐同万物是指知晓万物之别而不以为别,用同样的慈悲去度他,而不是以冷眼相对。
坦山大师有一天带着弟子下山。连日大雨使河水暴涨。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想要过河,又怕弄湿衣服。坦山大师就把她抱了过去,帮助她过了河。晚上,坦山看见弟子一直在念经,就问他为什么还不去休息。弟子就回答说:“师父今天破了色戒,我在帮你忏悔。”坦山对他说:“我在抱她过河那一刻就已经把她放下了,你为什么还没有放下呢?”这就告诉我们,在禅者的内心深处,永远保持着清白的境界。花开花落,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谁一样通透无污。你看到美能够感受到美,看到丑也知道是丑,但是你的内心就不会受到这些外物的染污。
如果你能够把生命中的每一件事客观地视为一个过程,你就不会再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今天你赚了钱,是一个过程,明天投资失败,也一样还是一个过程,生与死也是过程,仅此而已。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具有简单的思想,简单的行为,用简单而丰足的心去创造财富。一切,越简单越好。你把一件事想得越复杂,做起来就发现问题越多,就越处理不好。
禅修就要求我们修到简单,修到直接,修到不生妄想。
我曾经看过成吉思汗的传记。有一次,他面临着一次生死攸关的战役,敌军比他的军队要强大很多。但是他没有担心,坐卧如常,显得非常坦然。有人报告说:“大汗,敌军已经快要杀到了。”他问了在哪里,发现还有一段距离以后,又躺下睡觉了。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有没有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呢?你能不能把很重要的事情也视作空无呢?当你的心中的压力归零时,你也才能生发出巨大的能量,做成大事业。如果你想未来要做到某种程度,内心就要修这样的大格局。只有当你把内心的那个杯子打破的时候,真正的格局才形成了。任何东西流进来你不嫌多,任何东西流出你也不嫌少。这时,你的内心已经没有了极限,事情的好坏已经不再能够左右你的行为。佛教喜欢用“无量”来形容世界,形容一个人的襟怀,就是这个道理。切不要被今天的是非我执、人来人往所左右。
“识蕴”可分为 心、意、识。“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唯识宗认为:识可分为八种。前面六种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外尘了别外境。所谓“了别”,就是第一眼、第一耳就能知晓的东西。这些东西不用通过思维去进行有意地活动就能够知晓,但是了别的事物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所要通过禅修来收摄住它们,而不能仅依靠这些虚妄的印象来行事。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外,根据大称唯识宗的讲法,我们还有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翻译成中文称为“意”,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
《心经》提出的修行法门就是要将这“五蕴”都修成“空”。根据色空观,《心经》提出了“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只有当你不去以分别之心对待这些的事物时,万物才能以它本来的面目展示它原本的规律,也只有尊重规律,才能够运用好规律。如果你不能承认人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你就会天天生存在忧惧之中。总是担忧哪一天疾病、死亡会落到自己身上,而忧惧就会影响你人生的格局。《心经》要求人要承认规律,坦然接受规律,达到视万物为齐同的境界。《庄子》中说到,庄子的老婆死了,他却“鼓盆而歌”,为她的死亡而感到庆幸。这也就像史铁生所说的,要把死亡看作一个节日。《世说新语》中说到,那个“以酒为名”的刘伶嘱咐他的仆人带着铁锹,如果他醉死在哪里,就在哪里把他挖个坑埋了就好。这就是“无老死”的境界。如果你不执念于“我”,站在万物的角度想一想,“我”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当你能够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当然格局就被打开了。没有眼睛所看到的局限,也没有思维所能想到的局限,更没有不能了解的东西,得与失都不是那么重要了。这就是深入地修行《心经》所能到达的境界。这种阔达的心境大家在做企业的时候都应该尽量去做到。不要仅仅站在一个公司、一段时间内所能得到的利益的角度上来考虑一切事情,也不要只想着“得”,而不想到去“舍”。要把企业作为公民的一个小集合来看待,所要履行的义务要比公民更加地多。当你一直想着去实现他人的梦想,尽量地去帮助别人时,你自己的梦想最终也能够实现。
接下来,《心经》就讲到了菩萨、三世诸佛按照《心经》修行以后,所修得的正果。“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以此修行,得到了“心无挂碍”的正果。因为他心中不再有那么多需要记挂的东西,所以就远离了恐惧、颠倒梦想,最后得到了涅槃。三世诸佛依此修行,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就说明,《心经》能够使人除却自己的烦恼,卸下许多思想的包袱。也只有学会“放下”,才能够敞开心量,去接纳更多的东西。我们经常看到在弥勒佛的身旁有这样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你要“容”,要发自内心地“笑”,就要学会捐弃许多事情。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更需要“清空”自己的心了。
接着j就是对于《心经》的颂祝和赞美了:“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很多人想要达到《心经》所言说的那种“空”的状态。那么首先,你就必须要相信它,相信它真实不虚的作用。人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玄奘法师在遭受劫难时反复地诵读它,就是因为它洞见了《心经》对于“空”的法门正是修行人生禅的不二法门。当你把自己视作空无的时候,还有什么糟糕的境遇不能够去面对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最后,让我们一起唱诵《心经》的祝愿:“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祝愿大家能够通过禅修的观照,到达彼岸,修成正果。谢谢。
篇5:宗萨仁波切谈《心经》与空性智慧
宗萨仁波切谈《心经》与空性智慧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
我肯定大家想要做这个和那个的,但总有某些事情会妨碍你。“喔!不,我应该做个好的新加坡人,我应该做个好公民,我应该做个好的中国人,我应该做个好儿子,好父亲,好母亲。”所有这些观念都会阻止你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所以,不做任何事和做一切想要做的事都是困难的。因此现在的选择是什么?我们必须要做一些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为了到达正常的状态,我们应该修行不正常的状态。”接下来就是剃发、吃素等等看似仪式化的佛教法门出现了。
例如,此刻我正好坐在大佛像前面。造佛像是一项传统,即使只是观看佛像,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更不用说造一尊佛像了。然而佛在《金刚经》里说,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我不是曾经说过吗?佛教是很复杂的。真的,我们真的应该简化佛教。例如,身为佛教徒,就应该不吃鸡肉,一生中至少去菩提迦耶一次,我认为那听起来还挺吸引人的,或者是午餐后必须要休息五分钟,诸如此类的,这样我们就会有很多跟随者了。
无论如何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所有这些看起来像是宗教形式的东西,烧香、剃发之类的,都是不正常时所行之道。这些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我们不知如何实修“不做任何事”。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才行,所以才会得到这类的教法。
假使剃发不是仪式,而是最必要的,是究竟之道,那么我们所有的人就要向吉利牌刮胡刀顶礼了。那很容易,特别是在现在,也许还可以用程序化的方式剃头,让头发甚至长不出来。我所要讲的是,佛的智慧是超越宗教、超越习俗、超越传统、超越咒语、超越所有的念诵、超越吃或不吃肉等等的规定;但为了教这一点,我们却必须具足这一切形式。
可悲的是来听法的人们,并没有真正地掌握到智慧的精要。剃发之类的种种仪式只是得到智慧的方便法门,但人们却被仪式冲昏了头,而不去真正追寻智慧。当朋友问你“身为佛教徒你都做些什么?”的时候,你不去谈论智慧,反倒说:“身为佛教徒,我们吃素。”结果素食反而比智慧重要。
顺带一提的是,我不是在发一个许可证。虽然我们西藏佛教徒吃肉,但我们并非在发许可证,允许我们佛教徒吃肉。大多数的西藏佛教徒吃肉,如果你问我,坦白说,我会说他们是不好的。他们不应该吃肉的,他们只不过是不精进,不自律而已。因此在佛教中真正重要的是,智慧超越一切。布施、慈悲、持戒,这一切都是次要的。事实上,慈悲、精进、布施等概念,如果没有了智慧在,就变成是痛苦的折磨。你可以严守一个戒律,但如果你没有智慧,那这样的持戒就只会膨胀你的自我。这并不是我所杜撰的,我要引述寂天菩萨的一段话。
他说:“所有这些菩萨的特质,譬如布施、持戒等等,佛陀所教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智慧。”我们将会谈论这智慧。经义从“如是我闻”开始,代表这实际上是后来由阿难尊者口述和由阿罗汉们所集结而成的。其中“如是我闻”的“我”在这里是指阿难。而“一时”这个词也有很多意思,因为他说的是“在某个时刻”,而不是“一切时刻”。他在其他的时候给了其他教法,但在这一次,他教了这部《心经》。
《心经》是在哪里教的呢?灵鹫山。不要认为灵鹫山像是五星级旅馆或一间综合会议室,它只是个山峰,那里甚至连瓦片都没有整齐排放好。它看起来像一座被遗忘的花园,由一位差劲的园丁照顾着。但不管你喜欢与否,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对大乘的人而言,那里就是一切事情开始的地方。
在那时,不仅聚集了很多的出家僧众,而且还聚集了很多的在家居士。那是个相当重要的论述。我不会讲太多细节,因为太长了。
无论如何,所有这些论述都有许多要点。你看,其中的一个原因……一般来说声闻乘甚至很难相信大乘是佛的开示。而这些要点相当重要,因为记住教授而口述的人是声闻乘的罗汉——阿难,并且还有出家众以及在家众这二众作为证人。
有件非常有趣的事,虽然《心经》被认为是佛的开示,但实际上这部经并非由佛亲口宣说的,而是他两位弟子之间的对话录。舍利弗感到好奇,他有股冲动急着想要发问,真的很想问,真的很好奇。
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讲法。他很心急,出自于真正的好奇而发问。但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来说,那好奇心实际上是佛的加持,当时佛就坐在那里入甚深光明的深妙禅定。这里又是一则非常重大的讯息。记得吗?我们刚才提到的:“不做任何事,甚至‘不说话’”。谁在“不说话”?佛本身。他坐着,处于禅定,无言无语。
但如果他完全不说话,那么我们就不会听见任何教法,也不会有《心经》了。所以还是有一点谈话,这是由观世音菩萨和舍利弗进行的。后来,只有在最后,佛陀才从禅定中起来,说道:“善哉!善哉!如是,如是。”
因为我们无法借由做某件事而证得空性,也无法使用言语文字去传授空性。因此佛的“静默无言”就是我们在大乘中认为的“大哉说”。我想我们今天就到此为止,如果我们明天仍然活着的话,将继续教后面的部分。如果想发问,我今晚可以接受三个问题。
问:您花了很多时间给智慧定义。然而有句谚语说“无知是福”,或许智慧不是人人想要的特质。
答:非常好,的确,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论点。你说“或许这不是一个想要的特质”,这不是你所说的吗?“想要的特质”,非常好的论点。但问题是,所谓“想要”的定义一直在改变。
特别是在这些日子……人们至少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会对于什么是可欲之物,以及可欲之物的特质何在形成一种概念。现在,说变就变。例如像音乐……爵士乐,突然又流行饶舌乐,然后又突然流行电子音乐,迷幻电音,嘻哈音乐,近来又蹦出嘻哈饶舌痞子天王阿姆的音乐。要定义什么才是可欲之物是很困难的。当我们谈论爱好时,我们就在使用一些参考点。可欲之物的特质是什么?这也一直在改变。之前我所谈论的美丽,那是人们想要追求的,但何谓美丽?这个概念也一直在改变。昨天令人想要追求的事物,今天已经不再一样。这是为什么……你是正确的!乍看之下,从烦恼的角度来看,从我们染污的、烦恼的角度来看,根本看不出智慧有什么值得人去追求的地方。真正想要依我们的标准所谓好好享受人生的人,有谁会想要……我们何苦要去想要有智慧呢?我们何苦要去证悟呢?你说得没错!举个例子,佛教徒说当我们达到证悟,即最后我们真正拥有完全的智慧的'时候,你就会有全知的能力,意味着你可以在刹那间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那会是何等乏味的生活啊?你将永远无法享受一部侦探片。你该如何看悬疑片呢?整个看悬疑片的乐趣就在于你得猜测,而你不知道最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当知道最后结局的时候,你就有满足感。但当你在刹那之间就知道过去未来的一切事情,那就没必要去看恐怖片了。这就是为什么它不具吸引力的地方,佛教的证悟是不具吸引力的。不仅佛教之道是不简单的,它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具吸引力的。
当然也有相对教法,譬如《阿弥陀佛经》,经中描述阿弥陀佛净土充满莲花,有着各种庄严,但这些都只是象征性的教法。佛教甚至不能保证你上天堂后得到一个处女。重点是什么呢?你开始稍微了解佛教了。一位伟大的禅宗大师说道:“如何是禅定?云何为法门?一切无为也。”
这能有什么好处?没好处,没任何好处。但如果你真正仔细去思考,这“没有好处”和“一切无为”正是最大的解脱。开示中将会教到这一点。“无所得,亦无所失”
问:仁波切,您说有出家僧众和在家居士众,他们都是菩萨吗?
答:是的。
问:有关这个论点,像“一切无为”,我认为它值得更加清楚地定义。我认为西藏的哲学家和佛教圣者把这个题目变得相当复杂化,高度复杂化。有些人认为,一切无为有点像非肯定的否定,您们西藏人称为〔mega〕。一些人认为,这是肯定的否定〔maiga〕。其他人大概认为,这是两个的组合,或两者都不是。您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如何?
答:嗯,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表达的概念。但无论如何,它本身就已经非常复杂了,因此让我们不要让它更加复杂化。举个例子,我们来谈禅定。禅定实际上就是一个真正一切无为的好例子。
想想,通常当你受到忧郁、悲伤、愤怒或任何不安情绪折磨的时候。你会怎么办?你会立刻做一些事,像是看电视。如果无效,就看报纸,打电话给朋友,开一个轰趴派对等等。因为它的效果就像是注射止痛剂一样,让你的注意力由痛苦中转移掉。基本上,那是一种欺骗。你的愤怒或嫉妒还是原封不动地在你心头,而你只是放了一些玛撒扭综合香料在上面。
在禅定期间,你做什么?基本上你什么也不做。愤怒来,您只是“观照”着。我使用“观”这个字眼只是为了沟通,好像你必须做“观”这个动作。当然,你不用“做”……像看电视等等,你就只是坐着,什么事都不做。此外,你也不介入自己正在想的事情。
因为假如你介入其中——比方说你正在禅修,有个念头出现了,然后你介入那个念头,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所谓的“做一些事”。你连那样的举动都没有。如此就能让你的念头独自静下来,不被搅动,那么你所有的情绪就会安定下来。通常我们并不是这样,我们搅动情绪,一直在搅动它。实际上我们是自己的最佳搅拌器。而且我们是自制的最佳混合果汁。谁知道这杯混合果汁里有什么东西在?
篇6:文化小课堂:关于颜色在英语中所表达的意义
1. Red 红色
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喜庆或庆贺相关。
英语中有 red-letter day(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由于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 red-letter 的转 义 就 是“值得纪念的”;“喜庆的”;“特别重要的” 。(普 通 的 日 子 在 日历上是用黑墨印刷的,但 black-letter day 却不是“平常的日子”,而是“倒霉的一天”。)
比如:
It was also a black-letter day for the whole world.
这天对全世界来说也是不幸的一天。
红色也用来表达某些情感。英语中的 become red-faced 或 Her face turned 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样 , 表示 “不好意思”、“难为情”或“为难”、“困 窘”等 。
不过,英语中有些包含“红色”的说法却不容易被中国人所理解。如 see red表示“生气”、“发怒”等意思。
2. White 白色
对西方人而言,白色往往象征着 purity(纯洁), innocence(清白,无辜)。
但英语中的 white lie 则指“善意的谎言”。
3. Black 黑色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不少词语表示 b l a c k (黑色)与“不好的”、“坏的”、“邪恶的”等特征相联系,如 blacklist (黑名单), black market(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等。
有趣的是,在商业英语中in the black 是褒义, 即“经营一项企业赢利”,其反义词是 in the red(亏损,负债)。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账时所用的墨水的颜色。in the red 已被汉语借用,即“赤字”。
4. Blue 蓝色
在英语中蓝色通常表示不愉快,比如in a blue mood 或 have the blues 表示“情绪低沉”、“烦闷”等。
在 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中,blue 也表示类似的意思,即过了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所以情绪不佳。
蓝色还常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高贵。如,He i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在美国英语中 blue book(蓝皮书)是刊载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名字的书。
5. Yellow 黄色
汉语中的“黄色电影”、“黄色书刊” 等如果译成 yellow movies,yellow books 可能没人听懂,因为英语中与此相对应的词汇是 pornographic pictures / obscene movies , filthy books 。
英语中的 yellow journalism 指不择手段地夸大、渲染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如突出社会丑闻,把普通新闻写得耸人听闻,有时甚至歪曲事实以引起轰动效应等。
6. Green 绿色
在英语中green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 和 green-eyed monster 以及 green-eyed都表示“嫉妒”。
英语中还常用绿色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greenhorn 表示“没有经验的人”或“新到一个地方不了解当地习惯的人”,这一词语经常用于移民,并带有贬义色彩。
7.Purple(紫色)
紫色是高贵、华美、宝贵之色,有幸运之意。 born in the purple是生于皇室、贵族之家的意思。
众所周知, patch一词是“补丁”之意,若是连补丁都是紫色的,那将是怎样呢?由此产生a purple patch的说法,指“顺境的日子”、“好过的日子”,在这里patch比喻为“一段日子”。
【阐释《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相关文章:
2.心经原文
3.《心经》七种版本
4.作文5.5分心经
10.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






文档为doc格式